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

第一章导论

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

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待补充)

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

1、古典区位论

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

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

3、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

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1880,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提出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此处计算题)

4、韦伯工业区位论

背景:十九世纪初,产业革命,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韦伯(A·Weber)据19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工业发展,吸收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补充修正,加以数学推导,建立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

理论假设

企业以成本极小化为原则决定设厂区位。成本因素中只有运费和劳动费和区位相关,进一步专注于运费最小地点的计算。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力成本、集聚

近现代区位论:

5、克里斯托勒的中心地理论也称城市区位理论

理论背景:德国,Walter. 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建立步骤:

既运用经济学原理,又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从研究地图上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市场半径。

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

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

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确立中心地原理。

6、廖什景观

理论假定: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居民偏好相同,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

工厂规定价格,运费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有价格弹性,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

没有新企业加入,工业区位主要由对产品需求量来决定。

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就不能获利,不能获利地点,就不宜成为工业所在地。

廖什公式:

RK=(PK-CKX)QK-FK

或单位产品利润公式:

rK(x)=pK(i)-aK(j)-cKx

PK 、pK(i)是区域j生产的产品或单位产品k在i区域的售价,

CK X分别是单位产品k的单位距离运费和i到j的距离,

QK FK分别是产品k的生产产量规模和固定成本。

aK(j)是区域生产单位产品k的成本。

对产品的需求取决于4个因素

价格高低、需求强度、市场半径、单位距离的产品运输成本。

廖什景观:将市场网络按照经济法则排列,所形成的具有等级序列的空间分布称为经济景观。

在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密度均质的情况下,经济景观有规律扩展,形成三角形、聚落和城市分布、六边形市场区形。六边形最接近圆,具有比其他多边形运送距离最短的特点。所以,需求可达极大化

7、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

区域科学:以区域经济综合开发和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分析方法,编制区域总体模型。艾萨德把单个厂商最佳区位扩展为区域的综合发展,建立区域空间的总体均衡,完成区位论向区域经济学的转变。

人文地理学:从区域角度,考察区域系统的结构和内部机制,模拟和预测区域的发展过程,用数量统计、投入—产出、线性规划等数学方法。贝里、赫格尔斯特兰、巴尔特尔斯、哈格特。

第三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形成

第一节经济聚集与城市的形成

1】规模经济:伴随生产能力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成本(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包括工厂和企业规模经济。

2】聚集经济:即外部经济,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但他本人无法占有而其他人也能获取的利益。

聚集经济的表现:1)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门服务的共享;2)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3)形成有较高效率的地方劳动力市场;4)企业之间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网络;5)竞争与合作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城乡联系与区域的形成

一、城乡联系的有关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阶段论:分工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2、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城市中心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导致资源要素至上而下的流转。城市→乡村。

3、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有关城乡联系的新的理论

1)利潽顿:发展政策对城市偏向的城乡关系导致城乡差距;

2)科布纳基:社会基本结构作用的结果,是依附于社会进程的一种关系。

3)朗迪勒里:对相对分散的聚居区的战略性投资,促进自下而上的发展。城乡平衡发展模式;

4)斯多尔和泰勒:农村自下而上发展的成功四个方面:政治相对自主;价格偏向;剩余出口;网络交通联系。

5)麦吉:提出DESAKOTA概念即同一地理区域上同时发生的城市性和农村性的行为。

二、城乡联系模式

1、城市-工业导向模式:以城市为中心,吸收农业中隐蔽的劳动力,促进国民收

入中利润份额的提高,再投资,循环往复。

2、小城镇发展模式:弗里德曼:强调广大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通过合理的城乡联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法发展的新格局。

费孝通:在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

3、Desakota 模式:城乡边缘区不仅包括大城市郊区、交通线路沿线地带,也包括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区。

4、农村综合发展模式:托达罗、斯多尔、泰勒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是因为片面强调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忽视农业部门。提出农村发展的政策与建议,重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就业与城乡收入差别;职业教育为农村及农业提供人才。

三、城乡联系的途径

1、从佩鲁到布代维尔的联系通道——增长极

2、米尔顿.桑托斯的分享空间与城乡联系通道——高级循环与低级循环在不同等级城市中的分布模式为城乡联系通道提供新的依据。

第四章 区域经济增长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是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的数量、行为和素质影响区域增长;3)资本:形成类型有外延性(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和内涵型(提高资本利用效益)。途径主要为储蓄。4)技术:决定要素组合,改变劳动对象和手段,提高劳动力质量,促进产业结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5)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劳动力素质)和组织结构(资源的有效利用);6)制度安排、基础设施:政策导向带来创新能力差异。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一、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p174-176)

产出增长率的标准定义

资本增长率定义方程 劳动增长率定义方程

区域i 吸引其他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能力分

别和该区域对资本的回报、对劳动的回报与 其他各区域对这两项回报的差异相关。

1、核心思想:某一区域资本的回报率与该区域资本/劳动比率成反相关,劳动的回报率与这个比率成正相关。资本与劳动在区际流动反向,资本与劳动各自回报率在区际趋于收敛。

2、结论:应让市场发挥作用,采取无作为的区域经济政策。

3、不足:忽视区域之间的差异;忽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果(假设不变的规模回报);忽视技术和创新在空间的扩散;人口迁移模型过于简单(移动成本和(1)()()i i i i i i i i ij j i i i ij j ji i j ji i j y a k a l t S k k V l n m k f R R m f W W =+-+=±=±=-=-∑∑

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资本的区际流动仅是回报率的区际差异的函数,过于简单。

二、出口基础模型

1、核心思想: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前者向后者提出需求,决定了区域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决定了后者的经济活动。区域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取决于两部门的比例。也就是说取决于区域外需求的扩张。

2、乘数:基础部门规模增长所带来的区域和城市经济整体规模增长的倍数。M=T/B T为区域和城市的总就业量,B为基础部门就业量。

三、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难题:如何将空间因素或区域因素引入模型?

第三节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西方发达国家英美的工业进程8世纪后期

技术进步(蒸汽机)纺织业、煤炭业、钢铁业等发展—圈地运动—农民进城劳动—海外市场拓展—资本积累—二战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特征:1、资本积累方式:扩大农产品的价格差,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转移;海外拓展,经济掠夺。2、结构演化:纺织业—钢铁、机械制造、造船、建筑业—新兴产业(服装,家具,橡胶)—高科技产业(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原子能利用)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前苏联中、日、印

非均衡发展模式,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和非经济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基本特征:1)以高速经济增长目标的赶超发展模式(目标)。2)以重工业部门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动力(途径)。3)在高积累、高投入下才能实现(源泉)。评价:1、积极作用:实现了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2、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慢人民生活水平并未提高(以牺牲消费为前提)

三、进口替代发展模式:拉美国家、一些亚非国家20C60发展中国家主导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是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国家工业化。

动因:1)改变不平等地位,经济畸形结构。2)利用政权,通过关税等保护本国幼稚产业

目标:减少进口;节省外汇;发展本国幼稚产业;发展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实行保护措施;增加劳动就业。

阶段:1)发展最终消费品;2)转向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

评价:1、成效: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增强经济自主性

2、缺陷:国外依赖;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怎么好;未能创造就业机会;收入分配不合理。

四、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新加坡、台湾、韩国由进口转出口

涵义是使工业发展直接面向国际市场,并以制成品的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

目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改善贸易条件

阶段:1)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2)技术密集型、重工业制成品出口

评价:1、成效:促进经济增长;改变经济结构;出口改善

2、缺陷:对外依赖性强;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脆弱

五、农业发展模式

涵义是农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通过农业发展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作用:1)提供农产品;2)提供资本和劳动力

农业技术进步:绿色革命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的阶段:罗斯托;一般区域增长

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发达国家美国的经济史过程形成

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传统社会(农业主导);起飞创造前提(主导部门体系为食品、饮料、烟草、水泥和砖瓦等);起飞阶段(非耐用消费品如纺织业);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和肥料);高额群众消费(汽车工业体系);追求生活质量(服务业和城市建筑业)。

实现起飞的条件:资本积累能力;主导部门;制度改革

起飞意味着投资率的上升,基本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吸收并扩散。

二、一般区域增长阶段

1、待开发阶段:农业主导,经济封闭,劳动力充裕,储蓄率低。

2、成长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加工工业发展,区域工业化开始发展

3、成熟阶段: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全面机械化,工业实现自动化。

4、高级化阶段:技术和组织创新,大型的企业集团形成。消费从物质转向精神。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配弟—克拉克定理:产业之间收入的差异导致劳动力转移

前提:1)时间系列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国民收入对应;2)劳动力分布;3)三次产业分类法

二、库兹涅兹等研究:农业部门比重下降,工业下降或保持,服务业上升

从产业结构来划分区域经济发展:一阶段单一农业;二阶段工业化;三阶段后工业化及第三产业地位上升

三、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规律

1)重工业化: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工业进程中下降

轻工业—重工业—《机械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停滞60-65%

2)高加工度化:重心由原材料工业为→加工、组装工业

3)技术集约化:要素结构由劳动→资本→技术

4)信息化:信息部门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增长一次和二次信息部门

四、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的原因

1)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结论:高弹性的产品产业占有份额大。

2)生产率上升率:某产品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品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

动力的相对比重。

结论:由于技术进步不同,生产率上升率不同是的高的产业占比重大。

3)国际贸易促动:

著名的学说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日本赤松,立足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进口→国内生产→出口

<2>、产品循环说:美国弗农。立足于发达国家的理论

新产品问世、扩大市场到国内饱和→出口国外,开拓国外市场→资本和技术的出口,国外生产。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总体评价:1)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的适应性是否发挥资源优势,并且优势产品适销对路,是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统一;2)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是否承担全国的地域分工;3)区内产业的关联度如何;4)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应变能力;5)结构性效益的高低。

二、多层次分析:1)社会总产值(农、工、建筑、交通邮电和商业)结构分析;2)三次产业(大农、大工、服务业)结构分析;3)农轻重产值结构分析;4)农业行业(种植业、畜牧业、林和渔业)结构分析;5)工业(乡镇、地方、国有、私营、三资)结构分析;6)生产要素密集度分析(采掘业、原材料和制造业对应自然资源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

三、区域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1)产业专门化率:地区和全国,行业和全部净产值比;

2)区位商:同上采用就业人数比。

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配置

一、主导产业选择:1)市场潜力:市场占有率S=研究区域和较高层次区域某产业的销售额之比X人均年销售额之比;2)比较优势度:比较劳动生产率B=某产业的与全区的国民收入之比/ 劳动力之比;3)产业规模:产业专门化率衡量;4)产业关联度??

综合指标: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或几何平均。

第六章区际分工与联系

第三节区际要素流动

以任何物的移动为特征,传导区域间的各种交易,如财政交易辐射,信息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扩散等,内容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的交流等。

作用:生产组合效应,使经济社会组合为整体,秩序化;有利于强化区域比较优势和分工;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和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市场分工的扩大。

内容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方面

1、资本流动:

原因:1)经济: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分散风险.。区际利率差引起流动,保值性资本的流动。2)其他:政治战略考虑进行的经济与军事援助,国际金融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引起资金流动。

影响:有利于市场统一的均衡利益的形成和资本在全国或全球的合理配置;直接投资为资本流入区域造成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

分类:长期流动和短期流动;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流入>流出,则为净流入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间。

理论:需求导向区域理论;贸易障碍诱发理论;内部化理论。

2、信息、技术的区际转移和扩散

形式:技术贸易;技术交流;技术援助。

经济原因:1)跨国公司向子公司转让技术,是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2)以技术换市场会引起技术转移3)为获得技术转让费用,尽快收回技术投资4)技术输出可替代或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输出。

其他原因:出于政治,军事目的考虑,推动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扩大。

作用:可缩小区间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可帮助技术输出区域尽快收回科研投资,延长技术生命周期并扩大技术效应

3、劳动力流动

经济原因刘易斯认为,城乡在收入上的悬殊差距促使这些人走上了向城市转移的道路.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认为,影响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因素是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二是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可能性大.通常,劳动力的区间流动与实际工资差距成正比,与获得工作的难易程度呈反比。其他原因:政治,民族,宗教压迫,战争,自然灾害等。

作用:可以缩小区间的劳动工资差别;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配置的效益;促进区域整体的效应的提高。

第七章区域空间的地域结构

第一节区域地理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一、核心—外围二元结构的形成—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

1、缪达尔:循环积累因果模型

2、佩鲁:增长极模型:创新集中在主导产业中,其所在的城市就是增长极,通过扩散带动腹地发展;

3、赫希曼:中心—外围模型扩散和回流效应;

4、威廉姆森:倒U型理论模型长期的非均衡理论。

二、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和区域空间的三元结构

1、科曾的周期性增长理论:城乡边缘区的发展存在加速器(沿交通干线成放射性快速扩张)、减速期(环状推进,城乡相互作用)和稳定期(内部填充)三种变化状态。“年轮状”推进模式。制约因素: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

2、埃里克森动态模拟理论:土地利用演变的动态阶段即外溢—专业化阶段(功能外溢),分散—多样化阶段(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填充—多核化阶段(内部填充)。

3、劳动在空间上的重新分工理论:城市化与非农业的分散化和区位重新集中相伴非农产业分散化,实质是产权重组过程。

第二节区域空间地域结构研究的视角

一、地域结构研究的社会学视角

1、同心圆理论

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E·W·Burgess)通过对美国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理论。城市地域在5种力(向心、专门化、

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的作用下形成分异,产生各种地带,加上各地带间不断地侵入和迁移,城市发生自内向外的同心圆状地带推移,并提出了5个同心圆带的结构模式。即中心商业区、过渡带、工人居住区、高级住宅区、通勤居民区。狄更生又提出三个同心圆地带(中心地带,中间地带和外侧地带)

2、扇形理论

1939年霍伊特提出,住宅由城市沿放射状交通路线做扇形分布。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沿阻碍最小的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理论前进一步。

3、多核心理论

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土地利用围绕多个核心,城市分为中心地城市、港口城市、特殊城市三类。

4、折衷学说

埃里克森:城市的商业区呈放射状向外延展,市区外缘是工业区,住宅区处在各放射线与工业区围起来的地方。

二、区域结构的地理学研究视角

1、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组成的空间结构学说。

2、廖什市场区及市场网络

3、汉金斯等关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地区疏散理论,由沿海向内地推进。

4、弗里德曼的首位城市的增长及理论应用于城市扩展、消除大城市过度膨胀、城市群形成与发展。

5、贝里根据商业中心的结构形态把商业中心分为聚核式、条带形和专门化商业区三种。

6、艾萨德所提的空间系统很广泛,包括农业与土地利用、工业区位、零售商业与服务业、城市区位与运输网的布局等

三、区域结构的经济学研究视角

阿隆索:竞租函数。证明土地的功能分区存在的必然性,为合理利用土地提供依据。

第四节区域城镇体系与农村聚落

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组规模不同,特点各异而又相互关联的城镇组成的空间系统。

特点:1、整体性。城镇体系由城镇、联系通道、联系流和联系区域等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2、等级层次性。系统由不同等级层次子系统构成。制订某一等级层次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上下级体系之间衔接。3、动态性。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城镇体系必然会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也要阶段性地修订。4、兼有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层面的自然-

社会系统。

城市化】(Urbanization)是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内涵:1、人口向城市的集聚;2、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3、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4、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5、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第八章城市经济

第一节城市经济的特征及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城市经济的特征

1、聚集性

人口和就业密度高,与人口分布相关的住宅、商业和工业高度密集。根本原因,获得聚集效益。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

2、产业结构高级化

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的总体或主导产业明显高于作为对照的城乡边缘区和乡村经济。传统农村农业、城市工业;目前城市中工业为主导逐步过渡到金融、房地产等三产。城市的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3、开放性

城市必须依赖于农业的剩余支撑城市的生存。包括原料的供应和市场。城市经济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城市经济与外部经济的联系上,城市经济不但对乡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其他城市和区域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技术扩散、信息传播、城市的信息中心和运输枢纽。

第三节城市竞争力测度及实证分析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指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和创造财富及促进城市所在地区和国家发展方面的能力。

既包括在某一时间段上吸引并集聚资金、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的能力;同时又表现为在更长时间的发展潜力,后者决定了一个城市在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地位和竞争水平。

指标体系: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及住宅。

第九章城乡边缘区

概念: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城市和乡村徒弟的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

两种形式:一为大城市临近的农业地区;二为城市间沿交通干线形成的发展走廊。

第二节城乡边缘区的形成和发展

一、城乡边缘区形成的动力机制

1、从城市发展演变规律:聚集经济促进城市发展,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居民向城乡边缘区迁移。

2、从农村发展角度看:土地因素的限制和农村非农化的发展驱使,导致农业发展模式向城市要素转化,政策及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又对农业的保护使农业保留下来。

二、形成的客观条件

1、科技进步:带来农业在技术和经济活动方面的变革;交通技术的发展是城乡联系加强。

2、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环境的要求和农村居民需求结构变化。

3、与中心城市建立紧密联系:中心城市的扩散、辐射和农村与城市的文明接触等效应影响。

第十章乡村经济

1、乡村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乡村向城市供应农副产品;向城市经济提供各种资源和投入;许多农副产品是城市的生产的原料;乡村经济的发展还能为城市提供劳动力;乡村还是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矿产资源的来源。乡村经济是城市的市场。城市经济不仅从农村经济获得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还向乡村输出产品。乡村经济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约束和市场的约束

2、传统型乡村经济的特征

主要标志:以蓄力、人力和水力作为生产动力,并以田间经营管理为主管理农业经营。

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乡村经济还处在传统农业经济阶段。

技术进步极为缓慢甚至长期停滞,经济增长受到限制,是传统型乡村经济落后和贫穷的主要原因。

具有明显的生存性和自然性,是一种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经济,也称作生存农业。

传统型乡村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土地的扩张性投入和劳动的外延投入来实现。

传统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传统生产要素的增加,而且是以土地和劳动为主(农村人重男轻女观念产生的根源之一)。

3、现代型乡村经济的特征

以机械、化学投入品等为主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但发展正在受到挑战。

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经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经营占主导(美国,P445)

建立起相当完善的乡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乡村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部门。

农业管理实现了宏观上的法制化和信息化、微观上的企业化和自动化管理

农业的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商品化程度很高(450日本案例

4、德国农业发展模式

德国农村地区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9%,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2%,农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9%。德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主要农产品自给率超过90%,是欧盟国家中仅次于法国和意大利的第三大农产品生产国。

经验

1)、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2)、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模式3)、社会保障的体系化模式4)、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模式

5、以色列农业经营模式

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南角,国土总面积约209.1 万hm2,其中大约2/3 的土地是沙漠。可耕地面积约43.7 万hm2,其中灌溉面积约占58.4%,其余为旱地。经验1)、土地高度集约化2)、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3)、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6、台湾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台湾地区较为重视农业的发展,结合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重点打造休闲农业和体验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的观光旅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

经验1)、休闲农场2)、教育农园3)、观光农园4)、民俗民宿5)、亲水公园

7、宁夏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干旱少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差,但宁夏人民扬长避短,依托科学技术,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现已发展设施农业近百万亩。

经验1)、发展方式:提质扩量增效2)、生产方式:集约化、园区化3)、经营方式:产加销一体化4)、建设行为:政府引导、农民积极参与

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生产的高科技化趋势;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产品的高加工化率趋势;经营的一体化趋势;农业服务专业化趋势;发展的可持续化趋势。

第十一章区域经济政策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政策方能切实推进中国城乡协调发展?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金融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的起源 1.货币的起源与发展 (1)货币产生于交换(P2)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P3) 1)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及其特征(P 3) 2)扩大的价值形式(P3-P4) 3)一般价值形式(P4) 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形态及其演变 1)货币的理想条件及各种形态(P6) (1)货币的理想条件(P5) (2)货币形态:指货币的存在形式,指货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6 ①实物货币——货币最古老的形态 特征: 作为货币和作为商品的价值相等。 ②金属货币 特征:普遍可接受、价值稳定、价大量小,携带方便、耐久性、均质可分 ③信用货币(P6) 一般而言,信用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媒介,须有两个条件:人们对此货币的信心;货币发行的立法保障。 目前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货币都采用信用货币的形态。 ④电子货币——最新的货币形态(P8) 是信用货币与电脑、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最新货币形态,它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用电子信号对信用货币实施储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⑤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通常作为可流通的金属货币的收据,一般指由政府或银行发行的纸币或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参加到流通领域中。其特点是可与所代替的贵金属自由兑换。 代用货币,其本身价值低于其代表的货币的价值;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自由兑换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 (3)货币形态的演变 从黄金到黄金为基础的代用币再到完全的信用货币,这是货币进化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电子货币的出现,是货币形态的第二次飞跃。 货币形式演变历程中的这两次飞跃体现了货币从有形到无形、从国家信用到社会信用的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与职能(P10)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二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保险学复习知识点.docx

1、风险是偶然事件发生引起的损失的不确定性。 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确定性、可测定性、可变性 基本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三者关系:风险因索客观存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不确定性,风险因索的综合作用决定风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程度,风险事故是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是损失的媒介,风险的危害强度通过损失來度量 分类:按风险性质:纯粹风险,投机风险;按牛产风险的环境:静态风险,动态风险;按风险対象: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倍用风险;按风险的形成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 2、风险管理是经济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木取得最人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 基本程序: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效果评价 风险频率风险程度方法选择 低低自留 咼低控制 高iWi避免或转移 低高转移 与保险的关系:研究对象相同、保险是重要的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提高保险经济效益 3、可保风险是指符合保险人承保条件的风险,是完全满足概率论和人数法则所要求的风险条件,损失能自动实现在投保者之间进行分散和补偿的风险 特征:纯粹性,同质大量性,可测性,费率适中性,无巨灾损失 4、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町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特征:经济性、互助性、科学性、契约性、射幸性 比较特征:储蓄、赌博、自保、救济、担保 分类:按实施方式:H愿保险,强制保险;按保险标的: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人身保险;按风险转移方式:原保险,再保险,再再保险;按照保险金额与价值的关系:足额保险,不足额保险,超额保险;按承保的风险:单一?风险保险,综合风险保险,一切险;按投保人不同:个人保险,团体保险基木功能:分担风险、经济保障派牛功能:资金融通、监督风险 作用:经济社会的稳定器:直接维护社会成员利益、能够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保险品的设计有利于社会稳定;金融资源配置的小介:降低交易成本、改变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促使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市场监督的重要方式;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5、保险深度是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反映保险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程度,体现保险在国民经济屮额地位尸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保险密度是指统让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支出数额,即人均保费支出,反映收入用于保障的程度尸保费收入/常住人口数保险金额是保险合同中规定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额责任的最高额度 保险价值是指投保或出险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6、保险合同是保险关系双方Z间订立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即根据约定,一方支付保险费给另一方,另一方在保险标的遭受约定的事故时,承担经济赔偿责任,或者在约定时间出现时,履行给付保险金的义务 应具备的条件:保险合同当事人必须合法(保险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投保人必须具有合法资格,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保险合同主体的意思农示必须真实,双方当事人意思一致;保险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保险合同形式必须合法,必须采収法律规定的书面形式 特征:双务性、射幸性、条件性、附和性、属人性 形式:投保单、暂保单、保险单、保险凭证 构成:主体:当事人(保险人,投保人),关系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辅助人(代理人,经纪人,公估人);客体:可保利益;内容:基本条款(当事人的姓名名称住所,保险标的,保险金额/呆险费,保险期限),附加条款 保险合同履行:1 .订立:要约、承诺;2?生效:保险合同成立并不等于保险合同生效;3.履行;4.变更: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内容变更5.终止:因期限届满而终止、因履行而终止、因解除而终止、因违约失效而终止(复效期2年,如因保费为30-60天)、因标的灭失而终止6.解释原则与:文义解释原则、意图解释原则、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原则、批注优于正文的解释原则、补充解释原则7.争议处理:协商,调解,仲裁(一裁终局制度),诉讼 7、保险的基本原则: 可保利益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具冇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构成条件:必须是合法利益,经济利益,确定利益 可保利益原则是指在签订和履行保险合同的过程中,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启可保利益,如果投保人对表现标的不具有可保

保险业务综合模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保险业务综合模拟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保险专业涉及的知识点很多,单纯依靠理论学习,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牢靠掌握,此外保险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生不仅仅要知道课程有哪些知识点,更加有必要了解实践工作中保险业务是如何开展的。通过保险实务模块教学软件系统,我们学生可以在一个跟实际业务贴近的操作环境中体验保险业务的工作流程,提前熟悉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印象,从而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把握先机。 实验方法:通过上机实验操作,分别扮演客户、财产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人等诸多角色,深入了解各个角色在保险活动中的职能与责任。 实验步骤:1.登陆http://10.3.35.251/ZKinsurance服务器网,注册账号,姓名,密码。2、用注册好的账号登陆,点击客户,注册用户信息,保存,退出。同理注册代理人、经纪人、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信息。3.登陆各个界面,进行操作 实验内容:实验具体包括客户模拟实验、财产保险公司模拟实验、人寿保险公司实验、保险经纪公司模拟实验、保险代理人模拟实验、 实验一: 客户模拟实验:客户角色主要有询价、保险产品查看、发起组团、投保、索赔、个人资料、保险理论知识、保险案例、信息交流、信息提示等功能。当客户决定购买某一保险时,首先要通过询价对各保险

公司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再决定向哪家保险公司进行投保。 客户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到合同关系结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环节,主要有委托经纪公司、填写保单、保单签字、保单管理、保单变更解除合同等。客户投保有两种方式,一是委托经纪公司,二是自己向保险公司投保。系统提供了客户向经纪公司委托投保的功能,点击添加委托即进入到委托页面,选择将要委托的经纪公司、投保的类型,并填写相关的委托信息。(如图一所示)经纪公司接受委托之后,会替客户选择最合适的保险公司并为客户办理手续,合同订立后,客户对该保险合同签字,合同就生效。(如图二所示)如果没有委托经纪公司,客户需要自己选择保险公司、保险产品,填写保单,投保。保单生效后,客户还可以对保单进行变更、解除。(如图三所示) 图一 图二

会计学知识点整理学习资料

会计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会计的定义:会计在本质上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是一个对经济业务以货币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分析的信息系统;会计又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指导,促使人们权衡利弊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内容:也称会计对象,从广义来说包括会计核算(记账、算账、报账)、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 会计的特点: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具有综合性。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对属于会计对象的全部经济活动都必须加以记录,不得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连续:对各项经济活动应按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进行记录和核算。 系统:对各种经济活动,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 3、会计核算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利用货币计量,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反映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利用各种价值指标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是对那些未被确切认识的事物,根据客观的、正确的情况或趋势所作出的一种合理判断。

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这个特定单位,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这些单位在经济上是独立或相对独立的。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不同。(意义:明确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空间范围,解决了核算谁的经济业务的问题。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和所有会计核算原则建立的基础。) 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按照现在的形式和目标,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不会进行破产清算。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假设要求将会计建立在一个正常状态下。(意义:使会计原则建立在非清算基础之上,解决了会计上资产的分类、计价,收入、费用的确认等问题。如果企业破产,持续经营假设便不存在。) 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人为地划分为一定的时间段落,以便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以一年称为一个会计期间,即会计年度。会计年度可以是以十二个月份为终止的历年制,也可以以一个月份为终止的营业年。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意义: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可以分期结算账目、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有了会计分期假定,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的概念;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 4、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结果。在货币计量假设中,以币值不变作为前提。(意义: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能用来计量所有会计要素,也便于综合。使实际成本原则、可比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等会计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 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客观性——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真实性、准确性、可检验性 2、相关性——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可理解性——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 ?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 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 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 ?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 第—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 ?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 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 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 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 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 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 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 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 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 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 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 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 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 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 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第四章预期效应理论与心理实验 ?确定性效应:在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 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性的收益更多权重。 ?阿莱悖论:由确定性效应产生的,一种与标准理论偏离的悖论。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受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材料

第一章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含义、基本构成要素、分类 风险的概念: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或者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因素、风险事故、损失 风险因素包括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心里风险因素3中,能够区分3种风险因素 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的性质分类:纯粹风险与投机风险; 2、按风险对象分类: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和人身风险 3、按风险产生的原因:自然风险、社会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 注:保险公司承保的是纯粹风险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职能、程序 三、风险与保险的关系 保险是风险的管理方式 思考:为什么在保险学中要用大量篇幅讲风险的容? 风险是保险存在的前提 风险变化是保险的依据 风险变化影响保险的利益 保险是管理风险的工具 第二章保险的概述 一、保险的含义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保险的要素 可保风险、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保险费率的制定、保险基金的建立、保险合同的订立 三、保险的职能与作用 基本职能、派生职能 宏观和微观作用 四、保险与其他类似经济行为及制度的比较 保险与储蓄、保险与赌博、保险与救济 五、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和中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 保险财政化的过程(保险史),中国将来保险趋势(数据说明,WTO后保险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保险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最大诚信原则 最大诚信原则的含义、基本容、违反这一原则的后果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考研参考书,考试科目,考研复试参考书

【温馨提示】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2015年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考研参考书 研究方向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参考教材 01.保险理论 02.保险运行与管理 03.保险法律制度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1经济学 复试考试科目: 保险理论 (1)保险学(70%) (2)金融学(30%) 11个人 1.《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吴汉洪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1第五版) 2.《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四版) 考研复试参考书: 1.《金融学》黄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第三 版) 2.《保险学》魏华林、林宝清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第 三版)

专业课的复习和应考有着与公共课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虽然每个考生的专业不同,但是在总体上都有一个既定的规律可以探寻。以下就是针对考研专业课的一些十分重要的复习方法和技巧。 一、专业课考试的方法论对于报考本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已经有了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和知识储备,相对会比较容易进入状态。但是,这类考生最容易产生轻敌的心理,因此也需要对该学科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做到知己知彼。 跨专业考研或者对考研所考科目较为陌生的同学,则应该快速建立起对这一学科的认知构架,第一轮下来能够把握该学科的宏观层面与整体构成,这对接下来具体而丰富地掌握各个部分、各个层面的知识具有全局和方向性的意义。做到这一点的好处是节约时间,尽快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并找到状态。很多初入陌生学科的同学会经常把注意力放在细枝末节上,往往是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未找到该学科的核心,同时缺乏对该学科的整体认识。 其实考研不一定要天天都埋头苦干或者从早到晚一直看书,关键的是复习效率。要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有张有弛。具体复习时间则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考生应该做到平均一周有一天的放松时间。 四门课中,专业课(数学也属于专业课)占了300分,是考生考入名校的关键,这300分最能拉开层次。例如,专业课考试中,分值最低的一道名词解释一般也有4分或者更多,而其他专业课大题更是动辄十几分,甚至几十分,所以在时间分配上自然也应该适当地向专业课倾斜。根据我们的经验,专业课的复习应该以四轮复习为最佳,所以考生在备考的时候有必要结合下面的内容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第一轮复习:每年的2月—8月底这段时间是整个专业复习的黄金时间,因为在复习过程遇到不懂的难题可以尽早地寻求帮助得到解决。这半年的时间相对来说也是整个专业复习压力最小、最清闲的时段。考生不必要在这个时期就开始紧张。 很多考生认为这个时间开始复习有些过早,但是只有早准备才能在最后时刻不会因为时间不够而手忙脚乱。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时间安排上更是应当尽早。完全可以超越这里提到的复习时间,例如从上一年的10月份就开始。一般来说,第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熟悉专业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多看看教材和历年试题。只有自己有了阅读体验,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有那种很踏实的感觉。暑假期间,在准备公共课或者上辅导班的同时,继续学习专业课教材,扩大知识量。 复习的尺度上,主要是将专业课教材精读两遍以上,这里精读的速度不宜太快,否则会有遗漏,一般每天弄懂两到三个问题为宜。由于这段时间较长,考生完全可以把专业问题都吃透。事实上,一本专业课的书,并非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作为考试内容,但是重要的内容则会不厌其烦地在不同年份的考卷中变换着面孔出现。所以,考生在第一遍精读的时候就需要把这些能够成为考题的东西挖掘出来,整理成问答的形式。

(完整版)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材料(二)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名称和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 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货币制度(二)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特别注意香港) 国际货币制度:①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币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知识)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1973年崩溃 (特点)a.美元与黄金挂钩;b. 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1978牙买加体系;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地位明显削弱,日元、德国马克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 我国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信用货币:以信用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的、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其实质的性用工具,其本身并无内在价值。因此这些形式的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 存款货币: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 有限法偿: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只有超过规定才能拒收。辅币具有 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为。 第二节信用的主要形式 直接信用:借贷双方不需要金融中介而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如商业票据 间接信用: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而间接形成的金融关系。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的存贷款业务。 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进行商品买卖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包括商品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借贷行为以买卖行为为基础,是企业之间的直接信用。 特征(1)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2)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 (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 商业信用的形式:(1)商业票据(2)赊销(3)背书(4)票据贴现: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作用——对生产流通过程起着润滑剂作用 局限性——规模的局限性:方向的局限性;期限上的局限(短期资金融通) 银行信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的形式,通过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提供的信用。主要表现为以货币形式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 特点(1)以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是一种间接信用;(2)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无方向的局限; (3)贷放的是社会资本,无规模局限;(4)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5)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货币资本 与商业信用的关系: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并存而非取代关系 国家信用;以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债务人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金融机构等承销商发行公债,在借贷资本市场上借入资金;公债的发行单位则要按照规定的期限向公债持有人支付利息。 国家信用的形式:内债和外债; 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国库券、公债)。 国家信用的作用(1)调节国库年度收支的临时失衡;(2)调节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3)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投资心理与行为金融学复习要点

复习要点 题型:(相关概念的)简述题、(理论思想的)论述题、(经典文献)综合题 本科教务办 请大家注意考试时间地点并相互转告。 简述题(解释如下概念): 1.预期效用理论、理性经济人及其预期效用理论的四个公理; 2.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风险和赢者诅咒风险; 3.交易者的类型与股票波动性的关系(流动性冲击、信息冲击、噪声冲击); 4、平均值回归现象和逆向投资策略关系、“赌徒谬误”何在? 5、贝叶斯推断、直觉推断; 6、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控制力幻觉和信息幻觉与专家幻觉; 7、金融市场有哪些异象? 8、“神投手”、小数定律、正反馈策略; 9、联合假说问题和套利有限性检验; 10、你认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如何刻画?厌恶损失、厌恶风险、厌恶模糊; 11、遗憾理论、原赋效应、维持现状偏好; 12、心理会计、享乐编辑(对好坏大小事件); 13、“IPO热市”、投资者的情绪指标、“机会窗口”; 14、封闭式基金折扣之谜; 论述题: 1.套利的成本、风险(基本面风险、市场风险、模型风险、杂音交易风险)2、展望理论、效用理论;二者在投资决策中的关系和区别! 3.“埃尔斯伯格悖论”和“埃莱斯悖论”。违犯了哪个公理?如何违犯的?

4.股票溢价之谜及其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5.股市回报的过度波动性及其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综合题: 1.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有哪些表现?通过什么途径实证检验“交易的过度性”; 2.“卖出股票的处理效应”和“买入股票的注意力效应”。 3、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在解释公司资本结构决策中的“均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市场时机假说”、“市场迎合假说”?

保险学重点复习整理(华东师范大学)

保险原理复习课 名词解释 保险密度(深度)P54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保费收入总额与GDP之比。 保险密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的人均保费。 损失P6 损失是指风险事故造成的经济价值的意外减少或灭失。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直接的物质损失;②经济收入的损失;③赔偿责任的损失;④额外费用的损失。 利差益(利差损) 指资产运用的实际利益率大于责任准备金计算所采用的预定利率时产生的利益。 死差益(死差损) 指保险公司实际的风险发生率低于预计的风险发生率,即实际死亡人数比预定死亡人数少时所产生的盈余。 费差益(费差损) 指实际所用的营业费用比依预定营业费用率所计算之营业费用少时所产生的利益。如果实际使用附加费低于预期,就产生费差益,反之则相反。 赔款准备金P293 赔款准备金是财产保险公司的一种法定准备金,是保险公司为会计年度决算以前发生赔案应付而未付赔款,在当年收入的保费中提存的资金。 未到期准备金P295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是财产保险法定准备金的一种,是保险人在年终会计决算时,把属于未到期责任部分的保费提留出来,用作将来赔偿准备的资金。 危险单位P314 风险单位是保险标的发生一次风险事故可能波及的最大损失范围。 赔偿限额P197 通常由被保险人与保险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后在保险单中载明,一般分为每一次产品事故的最高赔偿金额和保险有效期内的赔偿累计最高限额两种。 自动弃权禁止反言P107 弃权是指保险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放弃其在保险合同中可以主张的权利,通常是指保险人放弃合同解除权与抗辩权。 禁止反言是指合同一方既已放弃其在合同中的某项权利,则日后不得再向另一方主张这种权利。在保险合同中,禁止反言是指保险人知道其有解除权和抗辩权,但是保险人没有行使其权利,反而向投保人或受益人明示或默示保险合同仍然有效,以致投保人或受益人不知合同可被解除或保险人有抗辩权,因而履行了合同,保险人便不得再主张解除合同或拒绝承担赔偿责任。 近因原则P120 近因是指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最有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关于损失结果最为接近的原因。

金融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汇总

金融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货币概述 1.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法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揭示了货币之谜:①②③P9 2.货币形态及其功能的演变P10 3.货币量的层次划分,以货币的流动性为主要依据。P17-20 4.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P20 5.货币制度:构成要素P27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6.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特里芬难题)、牙买加协议 重点题目: 1.银行券与纸币的区别: 答:银行券和纸币虽然都是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的货币符号,却因为它们的产生和性质各不相同,所以其发行和流通程序也有所不同。 (1)银行券是一种信用货币,它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的银行证券。 (2)纸币是本身没有价值又不能兑现的货币符号。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在行使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只是交换的媒介,货币符号可以代替货币进行流通,所以政府发行了纸币,并通过国家法律强制其流通,所以纸币发行的前提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3)在当代社会,银行券和纸币已经基本成为同一概念。因为一是各国的银行券已经不能再兑现金属货币,二是各国的纸币已经完全通过银行的信贷系统程序发放出去,两者已经演变为同一事物。 2.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答:含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良币)必然会被人们融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法定价值过高的金属铸币则会充斥市场。 因此,虽然法律上规定金银两种金属的铸币可以同时流通,但实际上,某一时期内的市场上主要只有一种金属的铸币流通。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很难保持两种铸币同时并行流通。P30 3.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背景:二战,美元霸主地位确立;各国对外汇进行管制. 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主要内容:

央财金融考研 公司财务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央财金融考研|公司财务你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温馨提示:到了考研后期,凯程希望考生能够根据中财金融硕士推出的文章,将431科目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梳理、反复梳理,以强化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就是我们知识框架的骨架!对于这些最基本知识,大家千万不要以是否考过作为是否重点学习的判断标准,不管是否考过,都要认真对待! 小题目计算知识点: 1.先付/后付年金现值/终值计算 2.永续年金现值、永续增长年金现值、增长年金的计算 3.一年内多次付息的债券价值计算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转换 5.债券久期的计算 6.PVGO计算 7.股利增长率g的估算 8.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9.净现值、IRR、MIRR的计算,资本限量决策中利用PI做项目选择 10.初始现金流、营业现金流、终结现金流的计算 11.个别资本成本的计算(注意是否考虑发行费用) 12.IPO折价成本的计算 13.租金的确定

14.营业/财务/复合杠杆 15.期权的内在价值计算 16.期权的基本损益状态图像 17.从期权的角度分析股东权益和负债 18.认股权证的稀释效应 19.可转债的转股比率&转股价值 20.现金周转期的计算 21.商业信用成本的计算 大题目计算知识点: 1.内插法的应用 2.债券估值 3.普通股估值(现金流贴现模型、PVGO模型、增长率g的估算) 4.项目选择决策、设备更新决策、项目比较决策(增长现金流法、等价年金法)(注意所得税、折旧、机会成本、分摊管理/销售成本) 5.期望值决策 6.资本市场线+β系数+CAPM计算 7.WACC的计算 8.WACC法(自由现金流贴现法)、APV法 9.创业融资-初次融资&二次融资资产负债表编制 10.配股权价值计算

保险学知识点总结(重点)

与课本知识点是一致的,很重要,很有针对性 第一章导论 1.P9保险产生的原因中关于保险的分类,着重注意按风险性质的分类、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 (1)按风险的性质 纯粹风险:只有损失机会而没有获利可能的风险。投机风险: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可能的风险。 同一个风险可能兼有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双重性质。大多数纯粹风险是可保风险。 (2)按风险产生的原因,风险可分为: 自然风险:由于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所致损失的可能性,由内生变量所致损失的可能性。 社会风险:伴随着人类社会行为的变化、制度的重新安排、新政令的颁布与实施、甚至是政权的更迭而产生的损害可能性。社会风险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风险。 技术风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升级及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损害可能性。 (3)按损害对象,风险可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责任风险和信用风险。 财产风险:导致财产毁损、灭失和贬值的风险。 人身风险:生、老、病、残、死、失业等导致人身伤害或影响健康的风险。 责任风险:对他人所遭受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依法应负的法律赔偿责任或未履行契约所致对方受损应负的合同赔偿责任。如职业责任、公众责任、产品责任。信用风险: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因对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的发生,致使合同无法执行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失信风险。如美国国债风险。 2.P11风险管理、P12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注意P14页的财务法 (1)风险识别:受险主体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过程。 (2)风险估测: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详细损失资料加以分析,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风险概率和损失程度是风险估测的主要内容。 (3)风险评价:在风险识别和风险估测的基础上,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评估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并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以衡量风险的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的过程.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决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到何种程度。 (4)风险(管理)对策:在识别分析和估测风险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风险频率、损失程度及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风险处理方法的过程。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 控制法是指避免、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发生频率及控制风险损失扩大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 财务法是通过提留风险准备金,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来降低风险成本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包括自留和转移两种。 A自留风险有三种情况①对潜在损失估计不足②损失金额相对较低,经济上微不足道③通过对风险和风险管理方法的认真分析,决定全部或部分承担某些风险。B转移风险 ①保险保险购买者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保险公司接受保费,建立基金以赔付特

学习金融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学习金融总结 篇一:金融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形式的发展: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铸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电子货币 货币的职: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一)规定货币材料(二)规定货币单位(货币单位名称和值)(三)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货币制度的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信用本位制) 我国现行的货币制度:(一)人民币货币制度(二)港澳台地区的货币制度(特别注意香港) 国际货币制度:①国际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②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国币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知识)1、1944年7月,达成《ImF协定》;2、双挂钩的固定汇率体系;3、

1973年崩溃 (特点)a.美元与黄金挂钩;b.ImF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1978牙买加体系;承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确定以特别提款权为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元地位明显削弱,日元、德国马克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信用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流动性越强的金融资产,现实购买力也越强。 我国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m0=流通中现金;m1=m0+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 司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铸币: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内在价值。因此这些形式的货币被称为信用货币。主要包括:纸质货币,存款货币,电子货币。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买东西、还账、缴税等),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本位币具有有限法偿是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只有超过规定才能拒收。辅币具有第二章信用与利息 信用的经济学定义:就是以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行

西南财大米什金版货币金融学简答及一些知识点(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西南财大米什金版货币金融学简答及一些知识点(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

第一章: 1.什么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金融市场是资金由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转移的市场。金融市场履行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从那些由于支出少于收入而积蓄了盈余资金的人那里把资金引导到那些由于支出超过收入而资金短缺的人那里。 第二章:金融体系概述 1.金融市场的种类划分 (1) 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按契约的性质) (2)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按在发行和交易中的地位) (3) 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按交易的地点和场所) (4)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所交易金融工具的期限长短) 2.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和资本市场工具有哪些? 货币市场工具:(1)美国国库券(贴现发行)(2)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3)商业票据(4)回购

协议(5)联邦基金 资本市场工具:(1)股票(2)抵押贷款(3)公司债券(4)美国政府债券(5)美国政府机构债券(6)州和地方政府债券 3.金融中介机构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金融中介机构是通过发行负债工具筹集资金,并且通过运用这些资金购买证券或者发放贷款来形成资产的金融机构。 (1)存款机构(商业银行,储贷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 (2)契约型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金,退休金) (3)投资中介机构(财务公司,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投资银行) 4.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 (1)在直接融资中,借款人通过将证券卖给贷款人,直接从贷款人那里取得资金;在间接融资中,金融机构居于贷款人和借款人之间,帮助实现资金在二者之间的转移。 (2)直接融资的优点:短缺单位可以节约一定

保险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保险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风险,风险具有哪些特征? 风险: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或决策的过程中,预期未来结果的随机不确定性。风险特征: (一)客观性(二)损失性(三)不确定性(四)普遍性(五)可测性 (六)可变性(发展性)(七)社会性 2、风险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一)风险因素:(二)风险事故(三)风险损失(从保险的角度研究)(四)风险载体 3、风险有哪几种分类方式?(2班了解) 一、按风险发生的原因分类(一)自然风险(二)社会风险(三)政治风险(四)经济风险 二、按风险性质(导致结果)分类:(一)纯粹风险(二)投机风险(三)收益风险 三、依风险发生的形态分类:(一)静态风险(二)动态风险 四、依风险涉及和影响的范围分类:(一)基本风险(二)特定风险 五、依风险指向的标的分类(一)财产风险(二)责任风险(三)信用风险(四)人身风险 六、按风险的损失程度分类:(一)高度风险(二)中度风险(三)低度风险 4、简述风险管理的程序 (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一)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二)风险识别—风险管理的基础(三)风险衡量(估价或评价)(四)风险处理(五)风险管理评估 5.简述可保风险的条件 一、可保风险的存在 (一)风险必须是纯粹风险 1、只有损失,没有收益的风险; 2、个人受损时,社会也会受损 (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1、损失的程度不要偏大或偏小; 2、损失的发生必须具有偶然性 (三)存在大量具有同质风险的标的 1、同质风险:风险单位在种类、品质、性能、价值等方面大体相近。 2、同质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同。 (四)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1、风险具有确定的概率分布; 2、损失可以用货币进行确定和计量。* 6、保险和风险管理的关系如何?(2班了解) (一)风险是保险与风险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客观依据,保险与风险管理同以风险为管理对象。 (二)保险是风险管理的一个传统有效手段,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