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溶液的形成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 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学习溶液的形成, 对于溶液的概念及特征我们要理解, 并且要能够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考试中,溶液的概念出现频率较高,都属于容易题。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二、知识要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 , 指溶液形成以后, 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的混合物, 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 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 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CuSO 4·5H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 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论水的多少,都把水作为溶剂。

(3通常,溶液不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水溶液。

(4当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时,溶质是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不是原物质。如:将铁粉放入适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 而非硫酸铜。

4、乳浊液

(1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时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特征: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3溶液与乳浊液的区别:

①溶质在混合物中存在的状态不同,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更小的离子存在,而溶质在乳浊液中以小颗粒(分子的结合体存在。

②溶液均一透明,乳浊液浑浊、不均一。

③溶液无论放置多久不会分层,而乳浊液会分层(不稳定。

(4乳化现象:生活中在用过的碗筷上涂抹洗洁剂去除油珠,就是乳化现象。

注:用洗洁剂去除油污时, 油污并没有溶解, 只是被分离成细小的油珠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这点有区别于用汽油、酒精除污垢。

三、经验之谈:

溶液的特征希望同学们多读几篇, 一条一条的记在脑子里。另外, 还有一段话需要我们记忆: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放热; 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大多数物质溶于水既不防热也不吸热。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 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初中化学空气氧气知识点总结

空 气 中 的 成 分 实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装置图注意点 a、可燃物要求:足量红磷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操作要求: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 d、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 体积 e、结论: 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选择的药品应具备的条件:a、能在空气中燃烧;b、在空气中燃烧时只与氧气反应, 不消耗空气中其他气体;c、燃烧后只产生固体或产生的气体可以被水或者气体溶液吸收 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概念分析: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注意: 纯净物、混合物与组成元素的种类无关。 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或混合物。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名称中有“某化某”“某酸某”的都是纯净物,是化合物。 空气污(1)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2)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NO、NO2)和二氧化硫SO2等。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几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就能可以溶于水,植物油能溶于水吗?我这有两块沾有油污的手帕,你能帮我洗干净吗? 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见解。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课讲授25分钟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探究活动1如何去油污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试管。 [提问]: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是否和上节课配制得到的溶液一样?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液体稳定吗? [小结]:这种液体叫做乳浊液。 [提问]:沾有油污的手帕该怎么清洗呢?现在实验桌上有洗涤剂、肥皂水、汽油、纯碱溶液等,用你所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把手帕上的油污洗干净。 [提问]:汽油和洗涤剂去油污的道理一样吗? [提问]: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填写以下表格: 试管内加

人教版新版初三九年级下册化学精品教案溶液的形成

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旨 展示各种颜色的液体,询问学生由此可思考、回答问用化学颜色之美, 联想到什么?指出这些液体都是溶液,题 通过学习大家就能知道刚才所提到的 问题。 【板书】第九单元溶液(投影)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引入课题。 探究实验1指导学观察氯化钠,糖,硫酸铜晶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实体与100毫升水混合是发生填写实验记及观察能力。 验的现象录(见副表) 启发引问题1:每一种混合物各处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 导学生分析讨论颜色是否相同? 问题2:相同条件下,放置一 段时间后是否有固体析出? 讨论、力。 进行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教育。 1

【板书】结论(投影)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 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归纳得出结 论 巩固加深理解记 忆。 拓展视问题1、在糖溶液,氯化钠溶回答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巩固 野液和硫酸铜溶液中,溶质, 溶剂分别是什么? 问题2、你能说出身边一些常 见的溶液吗?(投影显示有 关图片) 知识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旨 探究实验2指导学观察水与碘,水与高锰酸钾,分组实验 生实汽油与碘,汽油与高锰酸钾填写实验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及从 验混合时发生的现象录(见副表)现象到本质的推理 能力。 启发引【板书】结论(投影)归纳得出结 导学生得出结论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论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 有不同的溶解性。 探究实验3指导学观察水与乙醇,高锰酸钾溶 生实液与乙醇混合并震荡时发生 验的现象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填写实验记及观察能力。 录(见副表) 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问题:实验指出溶质可以是 固体,液体,那么溶质可以 是气体吗?你能举例说明 吗? 【板书】结论(投影)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 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得出结论 根据生活实例,巩 固认识 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 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 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2

初中化学重点难点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初中化学重难点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酸 碱 盐

2 Fe2+Fe(NO3)2硝酸亚铁FeCl2氯化亚铁FeSO4硫酸亚铁FeCO3碳酸亚铁Fe3+Fe(NO3)3硝酸铁FeCl3氯化铁Fe2(SO4)3硫酸铁 Cu(NO3) 硝酸铜CuCl2氯化铜CuSO4硫酸铜 Cu2+ 2 Ag+AgNO3硝酸银AgCl 氯化银Ag2SO4硫酸银Ag2CO3碳酸银 高锰酸钾KMnO4氯酸钾KClO3锰酸钾K2MnO4 碳酸氢钙Ca(HCO3)2硫酸铜晶体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碳酸氢铵NH4HCO3磷酸钙Ca3(PO4)2磷酸二氢钙Ca(H2PO4)2碳酸氢钠NaHCO3亚硝酸钠NaNO2磷酸二氢铵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羟基磷酸钙Ca10(PO4)6(OH)2 有机物 甲烷CH4乙醇(酒精)C2H5OH 乙酸(醋酸)CH3COOH 淀粉(C6H10O5)n 葡萄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尿素CO(NH2)2 其他:氨气NH3 常见物质的俗名 名称俗名化学式名称俗名化学式 碳酸钠苏打、纯碱Na2CO3氧化钙生石灰CaO 碳酸钠晶体天然碱、石碱、口碱Na2CO3·10H2 固体二氧化碳干冰CO2 O 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 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CO和H2 氢氧化钠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硫酸铜晶体胆矾、蓝矾CuSO4·5H2O 氢氧化钙熟石灰Ca(OH)2甲烷沼气CH4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化合反应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烟:4P+5O 2P2O5 2 白磷自燃:4P+5O2=2P2O5 ●木炭充分燃烧:C+O CO2 2 ●木炭不充分燃烧:2C+O 2CO 2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S+O SO2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Fe3O4 2 ●铝在氧气中燃烧:4Al+3O 2Al2O3 2 铝不易生锈的原因:4Al+3O2=2Al2O3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 2MgO 2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 2CuO 2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必备知识点归纳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收集方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 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 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 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 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 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 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 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课 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配制硫酸铜、氯化亚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活动与探究一] 蔗糖消失在水中 食盐消失在水中 现象 蔗糖加入水中 食盐加入水中 步骤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 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 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 的混合物。 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活动与探究三] 难溶于酒精 高锰酸钾 酒精 易溶于酒精 碘 酒精 易溶于水 高锰酸钾 水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力也不 同 难溶于水 碘 水 结论 现象 溶质 溶剂

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性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 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 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首先给学生展示课件,说明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液体都是混合物,这些物质被称为溶液。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 2、讲解新课 1)展示课件,通过实验一,介绍溶液的概念。通过溶液的 概念,介绍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再介绍溶 液的组成。回到实验一,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解释实 验一的现象。 2)提出问题,在不同的状态下,怎么区分溶质和溶剂?给出 解答。 3)展示课件——实验二,解释溶质和溶液的辩证关系。 4)提出问题,引出实验三,介绍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 5)提问,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 化学的重视。 6)总结课程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9.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三、溶液的应用七、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 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 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 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 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 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装点移—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 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归纳(上下册全)71675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 做溶液。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只能是一种,可以是固、液、气三态。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3、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4、、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二、乳浊液与乳化: 1、乳浊液:指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不均匀、不稳定的混合物。 2、常用的乳化剂: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三、物质溶解时的热效应: (1)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2)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3)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溶解。 课题二、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

初三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与氧有关 1.红磷与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实验现象:生成大量白烟。 2.硫粉与氧气中燃烧:S+O2SO2,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发出蓝紫色火焰),并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3.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实验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实验现象:生成无色无味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 5.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6.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2CuO,实验现象:红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固体。 7.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2Al2O3,实验现象:光亮的表面变成白色(氧化铝膜)。 8.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17.加热氯酸钾制氧气(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 32KCl+3O2↑,实验现象: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与二氧化碳有关 1.碳在氧气中燃烧 化学方程式:C+O2CO2;实验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实验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 3.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CaCO3+H2O+CO2=Ca(HCO3);实验现象:浑浊逐渐消失,溶液变澄清。 2 4.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 5.氢氧化钠与少量二氧化碳反应:CO2+2NaOH=Na2CO3+H2O;无明显现象。 6.氢氧化钠与过量二氧化碳反应:CO2+NaOH=NaHCO3;无明显现象。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第4讲:溶液的形成(学生版)

溶液的形成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2.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3.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①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②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③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④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⑤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⑥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⑦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三、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超详)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 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7、原子的结构: 原子、离子的关系: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18、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见文末具体总结)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 + BC = AC + B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制取氧气知识点复习

绪言 一、化学发展进程 1、近代化学 (1)道尔顿的原子论和阿伏伽德罗的分子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门捷列夫发现、编制出元素周期表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二、化学研究 化学式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并改变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人们的生活。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收集方法 1、氧气的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里,木条复燃,说明气体是氧气。 2、实验室氧气的收集方法:排水法(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略大)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气体集 满了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液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 + 氧气 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2、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二)加热固体制取氧气的方法 1、加热氯化钾制取氧气 实验原理: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 + 氧气 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 (2)装置:固—固加热型 (3)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观察水中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连续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②装药品。 ③加热: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④收集: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⑤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若复燃,证明是氧气。 ⑥结束: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4)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②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堵住导气管或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三)分解反应 1、概念: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3、表示:AB → A + B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精选教学文档

2019年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019年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溶液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 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二、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 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指导分析] 用多媒体逐一打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溶液均一性、稳定性的意义。 (2)蒸馏水是溶液吗?

初三化学氧气知识点归纳

氧气知识点归纳 考点一、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可液化和固化。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略大。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反应中提 供氧,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剂。物质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反应物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或文字表达 式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 木炭(黑)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 量,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C+O 2 CO 2 铁丝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 变冷(不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 量,生成黑色固体 3Fe+ 2O 2 Fe 3 O 4 蜡烛产生黄白色光焰,放出 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 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 壁有水雾产生;迅速把 烧杯倒过来,注入少量 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燃烧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 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 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 生;迅速把烧杯倒过来,注入 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3.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为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和宇航员提供呼吸用的氧气。(2)支持燃烧:利用可燃物跟氧气反应放出热量, (3)工业上用于钢铁冶炼和金属焊接。 考点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药品: (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高锰酸钾 (3)过氧化氢溶液(无色液体)、二氧化锰(MnO 2 ,黑色固体) 2.反应原理: (1)2KClO 32KCl+3O 2 ↑(2)2KMnO 4 △ K 2 MnO 4 + MnO 2 + O 2 ↑(3)2H 2 O 2 2H 2 O +O 2 ↑ 3.实验步骤: (1)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点燃酒精灯加热;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⑥把导管移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 (2)过氧化氢制氧气 ①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药品;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4.实验装置: (1)发生装置: 适合原理(1)(2)适合原理(3) (2)收集装置: 排水集气法(适合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适合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5.收集方法: (1)排水集气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6.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冒出,证明瓶中没有水,即已集满。 (2)用向上排空气法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8.制取装置的选择: 反应物状态和条件装置图实例 固固加热型 ↑ 2 2KCl+3O 3 2KClO + 2 + MnO 4 MnO 2 K △ 4 O 2KMn ↑ 2 O 固液不加热型↑ 2 O + O 2 2H 2 O 2 2H

九年级化学《溶液》溶液的形成知识点整理.

溶液的形成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 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学习溶液的形成, 对于溶液的概念及特征我们要理解, 并且要能够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考试中,溶液的概念出现频率较高,都属于容易题。本节有配套学习视频。二、知识要点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 , 指溶液形成以后, 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各部分的密度、颜色、浓度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的混合物, 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 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注意:a 、溶液不一定无色,如 CuSO 4为蓝色 FeSO4为浅绿色 Fe2(SO4 3为黄色 b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e、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且溶液时透明的。透明但不一定无色。 f、均一、稳定、透明的未必是溶液,比如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g、溶液不一定就是液体。 注: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 HCl ,石灰水溶质为 Ca(OH2,食盐水溶质为 NaCl ,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 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 H 2SO 4,胆矾CuSO 4·5H2O 溶于水溶质为 CuSO 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 C 2H 5OH 。 2、溶液的组成 (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可以这样理解,比如:糖溶于水得到糖水溶液。其中, 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分之间存在空隙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3水是最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去油污,酒精能溶解碘。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1当固体和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质,液体做溶剂 (2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如果有水参与,无论水的多少,都把水作为溶剂。 (3通常,溶液不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水溶液。 (4当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时,溶质是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不是原物质。如:将铁粉放入适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所得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亚铁, 而非硫酸铜。 4、乳浊液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 象。 2、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活动:下面请两位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两个、药匙(两位同学各做一种药品溶于水的试验) 做完后学生分别回答:食盐、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这些固体会“消失”在水中? 2、观察硫酸铜溶液颜色深浅是否各处相同? 3、形成溶液后,有固体与液体分离吗? 4、此时的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板书)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均一:溶液各处的浓稀相同 稳定:条件不变时,溶质与溶剂长期不会分离出来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联系实际: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练习一:判断说明 1、溶液是无色的。 2、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 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渡)教师设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中考化学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中考化学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初三化学O2 H2 CO2 CO C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O2 H2 CO2 CO C知识点汇总 初三化学O2 H2 CO2 CO C知识点汇总 1、氧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 氢气是无色无味,密度最小,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干冰是CO2固体。(碳酸气)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甲烷是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俗名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2、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排列的不同。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主要成分都是铁,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含碳量不同。 3、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O2的发生装置。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HCl、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CO、N2、(NO)只能用排水法 4、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方程式) KClO3— KMnO4—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②实验室制H2的方法是:常用锌和稀硫酸或稀盐酸 (不能用浓硫酸和硝酸,原因:氧化性太强与金属反应不生成H2而生成H2O)(也不能用镁:反应速度太快了;也不能用铁:反应速度太慢了;也不能用铜,因为不反应) Zn+H2SO4— Zn+HCl— 工业上制H2的原料:水、水煤气(H2、CO)、天然气(主要成分CH4)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CaCO3+ HCl—工业上制CO2的方法是:煅烧石灰石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

化学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10、白色沉淀(6种):碳酸钙,碳酸钡,碳酸银;氢氧化镁;硫酸钡,氯化银。 11、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12、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二)、液体的颜色 13、无色液体:水,稀盐酸,稀硫酸,酚酞试液,双氧水 14、蓝色溶液:含有Cu2+的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5、黄色溶液:含有Fe3+的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6、浅绿色溶液:含有Fe2+的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7、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18、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9、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20、黄绿色气体:氯气 21、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常见气体的净化和干燥 (1)气体的净化(除杂) H2(HCl)用NaOH溶液CO(HCl)用NaOH溶液CO(CO2)用澄清石灰水CO(O2)用铜网CO2(HCl)用NaHCO3溶液CO2(H2、CO)用CuO O2(CO2、HCl、H2O)用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 (2)气体的干燥(除去水) 干燥剂有浓硫酸(酸性)、碱石灰(碱性)、固体氢氧化钠(碱性)、氧化钙(碱性)、五氧化二磷(酸性)、无水氯化钙(中性)、无水硫酸铜(中性) 酸性干燥剂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如NH3;碱性干燥剂不能干燥酸性气体如SO2、CO2、HCl等。 注意:证明时,一定要先证明水再证明其它物质,证明有水一定要用无水硫酸铜;除去水时,先除去杂质,再除去水。证明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部分指示剂的使用 1、指示剂的使用使用指示剂只能说明溶液呈酸性或碱性,不能确定溶液一定是酸或碱。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沾取少量被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绝不能将试纸伸入待测试液中,更不能将试纸投入到待测溶液中去。紫色石蕊遇酸性溶液显红色,遇碱性溶液显蓝色;无色酚 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显红色。 2、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表示,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PH的范围在0——14之间,pH>7溶液呈碱性,pH=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越小酸性越强;pH升高加碱(或水),pH降低加酸(或水)。 四用途、性质 ⑴浓HCl、浓HNO3具有挥发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减轻。 ⑵浓H2SO4:吸水性,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使纸张或皮肤变黑是硫酸的脱水性。 ⑶粗盐(因含有CaCl2、MgCl2杂质而潮解),放在空气中质量增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