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第十一章能力

一、填空题

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

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三、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12.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

13.效度:是指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4.测验的标准化: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测验的标准化。

15.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四、简答题

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150种的不同。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

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语言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该层次称作大因素群;

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

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3.什么是三元智力理论。

答: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该理论设想: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三种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他强调人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5.简述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但是,智力的

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6.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以智力为例,某些人智力超常,某些人则智力迟钝。

(2)表现早晚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并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能力结构的差异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

1.根据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

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

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概括化结果,

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

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

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答: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实践的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努力等因素,都会对人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发生性质不同的作用。

(1)先天素质。

人的各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秉赋所具有的,只有一定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其中高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特点有着尤其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能力发展的直接物质基础。在心理学上,把这些造成人们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称为素质。这样,素质就成了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发展的潜力。正如一个色盲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2)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学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早期环境,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着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都证明了这一判断的正确性。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过程中,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发展能力是与系统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分不开的。

(3)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经历和掌握事物,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和多深程度上形成应对事物的能力,人的最终能力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的性质、广度与深度不同带来的。这正如一个推销员的销售能力往往比一个农民更强,而一个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又比一个推销员更强。

(4)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就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一个把夺取冠军作为跑步目标的人,其赛跑能力一定比仅仅把跑步作为其健身目的的人有更大的发展;而一个刻苦训练的人也一定比不参加训练的人有更大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 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 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 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 | 是 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 | 是 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 | 是 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 | 是 给予帮助 1、对需要的注意 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 (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 (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 (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 (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 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 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包括助人行为。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有关教育心理学个人收获心得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 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对书上内容的 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

外语教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动机:是促进达到目的的动因,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3.复用:在心理学上复用指的是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也就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地再现材料。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采纳行为主义的塑造原理,更主张人类进行的大量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 熟练反应,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的。 5.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6.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随意注意:是具有自觉地目的,而且要求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8.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从记忆中寻找提取这些词汇的信息。 9.智商: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之比。 10.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环境中各种特殊情境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构成可能有组织或有结构的行为型的认知能力。 11.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 12.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 13.语法教学的归纳法:归纳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在学习者就特定结构的使用进行练习之 前,先让他们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使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通常进行大量练习应用 所学语法规则。 14.感觉记忆:指感知停止后瞬间即逝的记忆,是将进入的感觉信息保持到某类型被认知的系统。 15.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 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 16.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外倾 或内倾)。 17.命题:是句子的储存方式,也是句子记忆的基本单位,是关于一个或几个概念的判断。由一个谓语和数个中项组成。 18.同化:是按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 19.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20.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 21.即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称为即时记忆广度。 22.遗忘的干扰说:这种解释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呈现遗忘现象。一旦抑制过 程解决,记忆仍能恢复。 23.习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4.词汇的习得:词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并随机取用。 25.再现:(亦称重现或回忆)指过去经历过而当时并未呈现的刺激,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26.情感: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 27.内部言语:维戈茨基认为初始的“思想”与最后的外部表述之间有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是把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 展性言语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28词素: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29引发行为:(即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的的反应 30第一信号:巴甫洛夫把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 31第二信号: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 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巴甫洛夫把这种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32分析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伴有对材料的全面分析,必要时还使用翻译,从而 推理地间接理解文字材料 33综合性阅读:是一种要求不经意翻译直接理解的阅读 34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识记”,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方法、步骤,经必要

教育心理学_第11章_学校群体心理

第十一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与群体规 一、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单独活动的个人是个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就是群体。就群体规模来看,群体可以小到同居一室的两个人,也可以大到民族、国家。 群体一旦形成,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并要遵守相同的群体规,这时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和心理倾向就构成了群体心理。学校里的班风、校风往往就是学校群体心理的表现。 (二)群体的特征 群体具有以下的特征。 1.目标与规 目标是群体进行活动的方向和目的,是使群体成员产生共趣和愿望,从而联系在一起的基础。规是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成员在活动和认识上必须遵守这些规,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在学校群体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基本的教育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校纪校规就是属于群体规性质的东西。 2.组织与沟通 群体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群体有首领,有成员,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构成一定的关系和信息沟通网络。沟通是群体产生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也是群体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3.群体心理与群体凝聚力 任何群体都有一种反映群体目标和群体多数人价值观的心理和舆论倾向,正是这种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作用,使群体各成员形成归属感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并使他们的成员区别于其他成员的凝聚力。 (三)群体的心理功能 群体的心理功能是指群体情境对个体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群体的目标、规、舆论、风气等对个体心理活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中群体的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归属功能 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 2.认同功能 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当学生喜欢自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学校群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认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塑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 汇总(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着作等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 一、改善情绪状态 改善情绪状态是研究者们用来检查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活动的情绪效应,有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两种。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状态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例如,麦克英曼(McInman)等人于1993年对活动后的被试立即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他们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而精力和愉快程度则显著提高。当然,体育活动之后情绪的即刻变化可能与个体的健康状况、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强度,以及活动与情绪测量之间的间隔时间有关。 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有限的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有几个研究显示,体育活动对人的情绪的长期效应是存在的。例如,海顿(Hayden)等从1984年的研究发现,有规律的活动者比不活动者在较长的时期内很少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完善个性特征 在健康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领域中,有大量的关于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发生之间关系的研究。A型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急躁、争强好胜、易激动、整天忙忙碌碌、做事效率高。大多数研究显示,A型行为特征是产生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一些研究比较注重体育活动对改变A型行为特征的作用,以及重视体育活动对个性整体结构变化的影响。 目前为止,哪一类体育活动对A型行为特征的影响更大,所得结果不尽相同,也没有发现体育活动与个性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活动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是毋庸置疑的。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有关身体的图像;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在正常人群中普遍存在着身体表象障碍,如有人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个自我概念有关(图11-1),其主要表现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的自尊心降低(自尊是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特科(Turker)1993年的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呈正相关,也与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通过力量训练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的

发展心理学第一到十一章

第一章绪论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1、关于遗传和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2、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和内因问题3、关于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二是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个体心理的年龄研究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特质)。 普莱尔,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1882年,《儿童心理》。 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呢? 这是由他的《儿童心理》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这四方面共同决定的。 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荣格 霍林沃斯,1927年,《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生态化运动:指强调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条件下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研究个体与自然、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其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分法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 自我是意识部分,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 心理发展阶段说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青春期(11岁或13岁开始)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的阶段及各阶段的年龄范围、任务 婴儿期,0~2岁,基本信任对基本怀疑 儿童早期,2~4岁,自主对羞怯 学前期或游戏期,4~6、7岁,主动创造对内疚, 学龄期,6、7~11、12岁,勤奋对自卑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25~60岁,创生对迟滞 成年晚期,60岁之后,自我整合对绝望 斯金纳环境决定论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学心理学》心得体会 通过一学期的课堂学习和翻阅课本,我对《教学心理学》这门课程有了一定 的了解和心得。 教学心理学主要有十二个内容组成;即什么是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师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知识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创造力发展与培养;规范教学;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 教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名处于形成之中的新兴学科。 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和教育心理学不 同的是,教学心理学尤其注重探讨依据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科学设计和安排教 学活动的原理、策略和技术。 最主要的是,我明白了教学心理学和我们学过的教育心理学是不同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整个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学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只涉及教学情境(主要是课堂教学情境),非常详尽。 教学心理学主要研究范畴是学校教学情境,研究主题是教与学双方(主要指师生),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在教学心理学上课期间,很多老师针对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我们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对我们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多案例分析;也有老师在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理学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因为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当老师讲到一些和其他心理学课程有关的知识点的时候也能帮助我回忆比如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有关的知识点,这也帮助我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我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即上课,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它既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严格严肃性一面,也有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活泼活泛性一面。说白了,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是以知识传递为表现形式的信息交流;一个是以心理共鸣为影响特征的情感沟通。由此,信息交流在情感沟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同时激起并维持感情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发生发展。其良好的心理影响,是构成和谐统一的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因素。 我们作为师范类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华生认为:爱、怒、怕 布里奇斯认为情绪是逐渐分化的 伊扎特:婴儿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苦恼、厌恶、微笑、感兴趣 孟昭兰婴儿情绪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次序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也有个别差异。 2 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出生两天的婴儿可能已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母亲的情绪状态对婴儿有重要影响

通常一岁的婴儿已很善于“察言观色” 情绪具有生物适应价值,“社会性参照”是婴儿情绪适应功能的体现 ps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做出反应的现象 3 婴儿的微笑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内源性微笑。普莱尔称之“嘴的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外源性的,人声和人脸特容易引起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对熟悉的人微笑,对陌生人警惕甚至苦恼4 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情绪是可以后天学习的,可通过条件反射(华生),也可通过模仿而获得 照看方式对婴儿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孤儿情绪的扭曲发展) 儿童对情绪的识别主要依靠父母对情绪行为的标志 文化对情绪表达有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情绪表达法则” 二,知觉再认理论 婴儿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有机体,并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刺激。 头脑中的原有图式是婴儿知觉新事物的参照标准 希伯用黑猩猩做的实验对此理论有很好的支持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重点研究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影响情绪的产生 观点采择能力是重要的影响情绪的社会认知能力 归因能力也影响儿童的情绪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1)什么是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称为怯生。 怯生的发展: 4个月婴儿对陌生人微笑要比对母亲少,但并不害怕陌生人 4~5个月的婴儿注视陌生人的时间多于熟悉人,比较熟悉人和陌生人 5~7个月,婴儿见到陌生人往往出现一种严肃的表情 7~9个月,见到陌生人明显苦恼,怯生明显 (2)怯生的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p178~179 二,客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琼斯与小彼得)兔子 系统脱敏法:是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的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榜样的作用

读《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检讨和内省,既不惮于重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鉴戒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浏览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读完后深有感慨,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的教学机制、教学理念,与我们的教育教学息息相干。读后使我的熟悉有了进一步的进步,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与教的心理有了更深入的熟悉。教学是教与学的同一,只有老师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才能到达教学的完善结合。《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份: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串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题目为基本线索,先容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利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点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熟悉,固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进程,和教师如作甚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增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进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干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触及学校教育进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对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外一方面,我也熟悉到教学是一个完全的进程,在每个进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增进教学。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进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利用。从书中,我熟悉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题目: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进步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进步本身教书育人的技能。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根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掌控学生的认知特点,增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知道和熟练地应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进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根据和利用技术。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很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进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

心理学第十一章修改

第十一章能力 一、填空题 1、(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2、(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常模)。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产品)。 6、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7、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8、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选择题 1、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是(液态能力) 2、人的智力达到顶峰是在(18——25岁之间)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塞斯顿) 5、能力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斯皮尔曼) 6、能力在性质上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上的不同。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125) 8、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流体能力) 9、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桑代克) 10、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11、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能力) 12、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智力) 13、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概括能力) 14、提出三元智力理论的心理学家是(斯腾柏格) 15、智力的高级表现是(创造能力) 三、名词解释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3.天才: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5.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7.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9.晶体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晶态能力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并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10.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11、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浅谈教学心理学的应用

浅谈教学心理学的应用 阐述了教学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介绍了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应用科学证明,学生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效率要高,效果要好。虽然当今社会,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高科技的教学手段,但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问题。如何让一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运用教学心理学,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教学心理学巧妙地运用在教学方法之中,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导入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愤”搞不懂的一种心理状态,“悱”是指口欲言而未能的一种局面。这给我们教师的启示是:在教学中,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引发学生认知需求与自身已有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使其想知道可又由于知识的缺少,而弄

不懂,想表达却又一下子说不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萌发了较高的学习欲望,教师在此状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导入设计教学方法: 1.创新问题,设置悬念,令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答案,教师抓住契机,导入新课。 2.参与实践,亲身体验。科学证明实践的体验,更能令人产生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一些课堂的操作,激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感悟。 3.故事导入,增强兴趣。引用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的课题。 二、运用差异性心理,寻求最适合学生的教学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是最成功的教学。哈佛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它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 差异性教学指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的教学。有两种差异性教学方式比较适合教学的应用: 1.分层次教学。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个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

心理学第十一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十一章青少年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解 自己的心态。 2、心理咨询: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指导的过程。 3、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是以一定的生理发展为基础,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的特点。 二、填空题 1、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个特点。 2、强迫症的学生一般具有强迫性愿望。 3、现代对于健康的定义科学的来说大致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三、选择题 1、一个人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指(少年期)。 2、人的第二生长发育高峰发生在(少年期)。 3、人的生理的成熟大致在(15)岁左右。 4、一般讲心理断乳期是指(少年期)。 5、人的少年期大致在(12—15)岁左右。 四、判断题 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对) 2、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差异性和平衡性的特点。(错)

3、病就是指的歇斯底里症。(对) 4、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成人感”产生的越晚。(对) 五、简答题 1、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正视现实,接受现实。(2)正确评价和悦纳自己,有正确的自我意识。(3)接受他人,善于人处,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乐观进取,反应适度。(5)智力正常,人格完整。(6)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应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答:(1)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改善学校心理环境(3)指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4)做好心理预防和咨询工作。 3、如何认识少年的“成人感”? 答:(1)少年由于成人感的产生,一方面要竭力摆脱父母家人及教师的管教。(2) 另一方面也想和孩童时期的自我告别,实现心理的断乳。(3)少年不仅在经济上未独立,而且在认识、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4)少年经常会出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教师家长在处理这一矛盾时,既要向少年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又要在最大程 度上培养少年的独立性、首创性和责任感。 4、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和技术是怎样的? 答:1)原则:(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原则。(3)耐心倾听与细致咨询原则。(4)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原则(5)促进成长、助人自助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结合原则。2)步骤:(1)建立咨询关系(2)了解问题(3)分析诊断(4)帮助指导(5)结束咨询3)技术:(1)精神分析法(2)行为矫正法(3)人本主义疗法(4)情绪疗法 5、中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主要有那些? 答:(1)自主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增长与对师长依赖性的矛盾 (2)性意识的萌发与成熟与性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矛盾 (3)活动能量的增大与认识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矛盾 (4)对物质需求的增长与经济未独立之间的矛盾 (5)对未来的向往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不能遵循的原则有()。 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教师中心原则 2.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上的失调状态。 A.知觉 B.思维 C.情绪 D.行为 3.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将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方法叫做()。 A.轶事记录 B.评定量表 C.档案袋法 D.项目检核表 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5.()的儿童常常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显得很不安分。A.诵读困难 B.过度焦虑 C.强迫观念 D.交往困难 6.人格障碍是()产物。 A.个体先天素质 B.后天教养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7.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

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8.()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小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主要是()。 A.交往焦虑 B.上学焦虑 C.课堂焦虑 D.考试焦虑 10.学习困难综合症在()比较多见。 A.小学生 B.初中生 C.高中生 D.大学生 11.下列哪些中学生的表现不属于心理行为问题()。 A.过分依赖, B.吸烟 C.受到批评,心里不高兴 D.一到考试身体就有不适反应。 12.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学会调试;二是()。A.行为矫正 B.学会适应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13.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4.首创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的系统脱敏法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

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 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一、了解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11章练习题及答案.doc

《教育心理学》平时练习题 笫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选样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下列何种对象为主?【 A .弱智学生B.正常学生C.心理疾病学生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是【C】 A .心理危机干预 B.个别心理咨询 C .心理辅导课程 B 】P179 D .聋哑学生D.挫折教育 3、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讲话,学习上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当他一旦敢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立即给予表扬,属于行为改变中的【D】P184 A .示范法 B .代币奖励法 C .行为塑造法 D .强化法 4、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时,我们发给他小红星、小红花等作为强化物,这种影响儿童行为改变的方法叫【 B】P184 A .强化法B.代币奖励法C.自我控制法D.行为塑造法 5、小学生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变行为,此方法称作【 B】P185 A .强化法B.自我控制法 C .行为塑造法11.代币奖励法 6、有些儿童活动过多、杂乱、注意力不集中、有冲动行为,属于【 A .儿童多动综合症B.儿童厌学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D.儿童强迫行为 A 】 7、有些儿童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映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笑闹,显得很不安宁,属 于心理障碍中的【 A A.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C.学习困难综合症】 B D .儿童多动综合症 .儿童厌学症 8、在使用心理测验时,必须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下列哪种人严格按测验要求实施、计分解释 【 D 】 P180 A.教师B.政工干部C.医生D.专业人员 9、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C】P172 A.没有疾病 B .身体状实 C .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D.心理素质高10、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 的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11、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

0081《社会心理学》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三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题型一:选择题 题型二:填空题 题型三:问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1、社会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人的行为、意识、感情等是怎样被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上留下痕迹的三大派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人本身的强有力的本能所出来的。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不正常的行为,是由于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心理矛盾所引起的。 (2)行为主义-巴甫洛夫、华生,研究重点在人类和其它动物的外部行为,即可以观察到的行为,行为主义学者对人的思维和情感不感兴趣也不加以研究,而只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的外部行为。注重研究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过去学习的结果。(3)格式塔理论-韦德海默、考夫卡,认为人们对环境或事件的理解不是对每一个局部的知觉的总和,而是一个对总体的知觉和理解。 4、了解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动机理论和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学习理论: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过去的学习决定的,现在的行为是由过去的经验形成的。(2)认知理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于这个人对于社会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3)动机理论:人的需要或动机可以对我们的知觉、态度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4)决策理论:人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之前,总是以一种很符合逻辑、很理智的方式计算这个行为可能给人带来的,人所选中的行为一般都是利益最大、损失最小的行为。 第二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研究内容:研究人们如何根据社会信息形成判断的过程。 2、我们对人进行判断时对社会信息的运用 3、图式的概念与理解 (1)图式是对知觉的一种较复杂的组织形式。 (2)图式加工的优点:A、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事件的细节进行整理并帮助我们的记忆和回忆;B、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C、填充信息之间的空白;D、并对新的信息进行解释和评价。(3)图式加工的缺点:A、对于与图式相符的信息过于信赖;B、以与图式相符的信息来填补信息的空缺,实际上这种信息的填补往往有可能是错误的;C、人们有不愿意改变已有图式的倾向,进而影响社会推断。 4、了解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一些经典实验的内容和结论: (1)社会推论中常犯的错误、对人的理智行为的假设; (2)Kelley对核心品质的研究:核心品质是指与其它品质或性格特点有很大关系的品质。在Kelley的研究中,热情-冷淡被设为老师的核心品质。 (3)认知理论的研究——“图形-背景原则”。 第三章归因理论 1、归因理论的概念:指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 2、归因的维度(韦纳):内部归因/外部归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 3、归因的理论

心理学第八章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八章意志 一、名词解释 1、意志:自觉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自觉性: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要求方面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以坚定的信念和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与其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3、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4、坚韧性: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长期保持充沛的经历等的品质。与此相反的是顽固、执拗。 5、自制性:能自觉、灵活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方面的品质,与其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 6、随意动作:是由意识指引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方向性的动作,是后天习得的较熟练的动作。 7、意志基本特征: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与随意运动为基础。 二、填空题 1、动机冲突从从形式上可分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四类。 2、动机斗争从内容上可分为原则性动机斗争、非原则性动机斗争两类。 3、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4、意志行动始终在自觉的目的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它行动结果就是为了实现目的。 5、由意志支配的运动叫做随意行动,在一般情况下,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做不随意行动。

6、人的随意运动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得结果,其中第二信号系统其着主导和调节作用。 7、意志坚强的程度往往与困难的情况和克服困难的程度有关。 8、动机是关于人行动的原因,目的是关于人行动要相达到的结果。 9、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从事。 11、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和执拗。 12、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13、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执行决定两大阶段;其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 三、选择题 1、(意志)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2、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 3、进退维谷是一种(双避)式的动机斗争。 4、(坚韧)性包涵顽固斗争的品质。 5、对人云亦云,易受暗示的人,应注意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6、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说:“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着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每至所失。”这说的是意志要有(自制性)。 7、与任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自制性)。 8、动摇与执拗是与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四、判断题 1、意志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志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对) 2、意志能调节外部动作,不能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错) 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就是意志行动。(错) 4、白折不扰是意志坚韧性的表现。(对) 5、意志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动机斗争阶段。(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