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讲义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讲义

九年级化学讲义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规则

仪器用途使用规则

试管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在加热或常温时使用

①加热时外壁不能有水(防止炸裂);②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

部位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③可直接加热,但加热液体时不

能超过容积的1/3;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一般略向下倾斜(防止产生的冷凝

水或生成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烧杯用作配制溶液或较大

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加

热或常温时使用

①只能给液体加热,不能给固体加热;

②加热时要垫石棉网(以使烧杯受热均匀,防止炸裂)

量筒量取液体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到刻度线,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液体的体积(注意:俯视读数时偏大,仰视读数时偏小)。量筒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配制溶液;精确度为0.1 mL,无“0”刻度,下面刻度小,上面刻度大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

试剂

①吸取:用拇指和食指捏紧胶帽,赶出滴管内的空气,再吸取;②滴加:

在容器口上方悬空滴加(不能伸入容器内滴加,以免沾污滴管,污染试剂);

③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以免药液倒流,

污染试剂或腐蚀胶帽);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防止污染滴管或腐蚀

实验台);⑤用过的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再使用时残留药液污染

试剂)

集气瓶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也可作反应容器

不能加热,收集完气体的集气瓶,要用玻璃片盖好

蒸发皿用于液体的蒸发可直接加热,加热完毕用坩埚钳取下放到石棉网上冷却(防止烫坏实验台)

酒精灯用于给药品加热,提供

热源

①使用前做到两检查:检查灯芯是否烧焦或不平(会影响火焰大小);检查

酒精灯内有无酒精(如少于1/4时,需添加至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②

使用时的“两禁止”、“一不可”: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以免引起火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熄

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免酒精外溢引起火灾甚至造成

酒精在灯体内燃烧而引起爆炸的危险;③如果不小心将酒精洒出,在桌上

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可以使酒精因隔绝氧气而熄灭);④加热

仪器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因为外焰的温度最高)

2、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

容器。

4.需要用力的事情都要由右手来做。

3、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

(1~2mL)取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固体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2.固体粉末一般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倾斜,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

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块状药品一般用镊子夹取。操作时先横放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竖

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5、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药品】;

b. 瓶口必须紧挨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 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3.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a. 当向量筒中倾倒液体接近所需刻度时,停止倾倒,余下部分用胶头滴管滴加药液至所需刻度线;

b. 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

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6、物质的称量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3.物理使用方法(给物体测质量):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将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必须用镊子夹取(防止砝码生锈造成称量的误差),先加

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c)记录所加砝码和游码的质量。

d)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4.化学使用方法(给质量取物体):

a)将天平水平放置,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b)如果药品是粉末,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如果药品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

在天平上放玻璃器皿。(可以先放后调平衡,这样就不用记录它们的质量)

c)用镊子夹取砝码并放在右盘,移动游码,使天平的读数等于要称量的药品的质量。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

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

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

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7、物质的加热

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b. 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防止失火】;

c.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以免引起灯内酒精燃烧,发生危险】;

d. 如果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e. 酒精灯内酒精含量不能少于酒精灯容量的1/4,也不能多于酒精灯容量的2/3。

2.用于加热的仪器

液体:试管、蒸发皿、锥形瓶、烧杯、烧瓶(使用后三者加热时需要石棉网)。

固体: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3.给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b. 加热时要有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握住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c. 如果加热固体,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如果加热液

体,试管口要向上倾斜,与桌面成45°角。

d. 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 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

止试管炸裂】。

f. 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 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 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i. 加热完毕时要将试管夹从试管口取出;

8、洗涤仪器

1、洗涤方法:先将试管内的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再注入试管容积的1/2的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这样连

洗几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

2、试管刷: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3、仪器洗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

净。

4、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5、特殊情况

a)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b)如果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9、闻气体的方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10、几种药品的存放

1.浓硫酸、浓盐酸用磨口瓶盖严。浓硝酸用棕色磨口瓶盖严。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

2.硝酸银溶液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硝酸银溶液见光易分解。)

3.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应密封于干燥容器中,并用橡胶塞密封,不能用玻璃塞。

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具有吸水性,容易潮解。碱能与玻璃反应,使带有玻璃塞的瓶子难以打开。

4.金属钾、钠、钙存放在煤油中。(金属钾、钠、钙非常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11、意外事故的处理

1.失火: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2.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考点二、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折断火柴梗、水的三态变化、石蜡熔化、

玻璃破碎、食盐溶解、汽油挥发

镁条燃烧、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

呼吸

相互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注意】化学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已经发生,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例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2、物质性质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

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注意】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例如:酒精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易挥发,可用来降温。石墨具有质软的性质,可作铅笔芯等。

考点三、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

观察与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考点一、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

实验原理:4P + 5O2点燃

2P2O5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气密性

2.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记号

3.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4.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打开止水夹后,集气瓶内液面上升约1/5

3.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进到集气瓶中,火焰立即熄灭,说明集气瓶中不含氧气

实验说明 1.其反应物必须是易燃物,且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2.反应物必须足量,且容器的气密性良好

3.装置不能漏气;集气瓶中预先要加入少量的水;红磷点燃后要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

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可能原因是:a.红磷的量不足,使瓶内氧气未

消耗尽;b.胶塞未塞紧,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瓶塞,使进入瓶内水

的体积减小;d有部分水留在导管中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气体成分体积比% 性质用途

氮气78 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条件下

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电焊的保护气、食品袋中的防腐剂等

氧气21 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

化学性质活泼

供给呼吸,常做氧化剂

稀有气体0.94 化学性质稳定,通电时会发出

不同颜色的光作保护气,充制霓虹灯,用于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小,用作填充气球

二氧化碳0.03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作温室气肥

其他0.03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步骤现象结论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瓶内充满无色气体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颜色的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加入等量澄清石灰水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无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比

空气中大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空

气中的木条继续燃烧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浓度很小,

二氧化碳含量很大

考点二、混合物、混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的石灰水、碘酒、矿泉水),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

注意:氧气和臭氧混合而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红磷和白磷混合也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考点三、保护空气

大气污染引发的三大环境问题①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②酸雨——使土壤酸化、建筑物破坏

③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空气污染物及来源①污染物:烟尘、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

②污染源: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

防治措施①加强空气质量检测:空气质量日报

②消除污染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利用清洁能源;革新工艺,减少

废气的排放

③治理废气: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④植树造林、种树、改善环境

考点四、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有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碱、盐、氧化物)

氧化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构成物质的微粒

1、概述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 、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 、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2、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 、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3、原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1.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被破坏,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2. 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

容纳8个电子。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4、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12

2 8 2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第一电子层 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电子

(带 电)

(不带电)(带 电)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负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

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

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

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

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

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 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 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 元素符号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5、离子

1. 元素的种类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性质结论

金属元素<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非金属元素≥4(H:1)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8(He:2)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2. 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3.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4. 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2O2-表示2个氧离子。

6、化学式与化合价

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 化学式(如H 2O )的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宏观意义)——表示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

表示某物质的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 化学式的写法:

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

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多少。

4. 化合价:元素化合价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的化合价(如NH 4NO 3)。 6.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是原子数‖。如 P 2O 5 7. 数字的意义:

①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如2H 中的―2‖表示2个氢原子。 ② 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如2H 2O 中的―2‖表示2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如CO 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Fe 3+中的―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的化合价。如FeCl 3表示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 8.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的化学意义)

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100??量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5)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他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 、Al )

常温下为固态的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S 、P 、C )

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如O 2、H 2、Cl 2)

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特例:NH 3氨气、CH 4甲烷)。在元素符号

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的原子数目,所有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特例:H 2O 2)。当原子团不是 一个时需要加括号,把个数写在括号的右下角(1省略不写)。

%100???

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附表1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

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量 元素名

称 元素符号 相对原子质

量 氢 H 1 铝 Al 27 铁 Fe 56 氦 He 4 硅 Si 28 铜 Cu 63.5 碳 C 12 磷 P 31 锌 Zn 65 氮 N 14 硫 S 32 银 Ag 108 氧 O 16 氯 Cl 35.5 钡 Ba 137 氟 F 19 氩 Ar 40 铂 Pt 195 氖 Ne 20 钾 K 39 金 Au 197 钠 Na 23 钙 Ca 40 汞 Hg 201 镁 Mg

24

Mn

35

I

127

附表2 一些常见元素、根的化合价和离子符号

元素和

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 元素和根的名称 元素和根的符号 常见的化合价

离子符号 钾 K +1 K + 氟 F -1 F - 钠 Na +1 Na + 氯 Cl -1、+1、+5、

+7 Cl - 银 Ag +1 Ag + 溴 Br -1

Br - 铜 Cu +1、+2 Cu +、Cu 2+

氮 N -3、+2、+3、+4、

+5 钙 Ca +2 Ca 2+ 氧 O -2

镁 Mg +2 Mg 2+ 硫 S -2、+4、+6 S 2- 钡 Ba +2 Ba 2+ 磷 P -3、+3、+5 锌 Zn +2 Zn 2+ 碳 C +2、+4 汞 Hg +2 Hg 2+ 硅 Si +4 铁 Fe +2**、+3 Fe 2+、Fe 3+ 氢氧根 OH -1 OH - 锰 Mn +2、+4、+6、

+7 Mn 2+ 硝酸根 NO 3 -1 NO 3- 铝 Al +3 Al 3+ 硫酸根 SO 4 -2 SO 42- 氢 H +1 H + 碳酸根 CO 3 -2 CO 32- 铵根 NH 4

+1

NH 4+

磷酸根

PO 4

-3

PO 43-

* 亚铁指化合价为+2的铁元素,亚铜指化合价为+1的铜元素。

7、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分子总数可能变

8、化学反应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 1、含义: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应物——参加反应的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产生的物质。 2、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积的比) 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

例如: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 2+O 2

2H 2O 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点燃

点燃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 2 + O 2

Fe 2O 3 + SO 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 、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 、S 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 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 2 、SO 2前面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 2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的FeS 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 2O 3中Fe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 2O 3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SO 2

⑷确定O 2 、SO 2的系数:

①由于O 2 、SO 2中只含有O 、S 两种元素,S 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 2 的系数,再确定O 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 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 2的系数为4除以SO 2中S 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O 2

1Fe 2O 3 + 4SO 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 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 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 2的系数为11除以O 2中O 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 2。的系数。

2FeS 2 + 11/2O 2

1Fe 2O 3 + 4SO 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

4FeS 2 + 11O 2 2Fe 2O 3 + 8SO 2 三、书写的步骤

1、写 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 配平方程式

3、注 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等 将横线改为等号 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2、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⑤求出未知数;○6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应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一、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 ,略大于空气(1.293g/L )。(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1L 水只能溶解30mL 氧气)。(可用排水法收集),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183℃),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218℃)。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化学方程式 C + O 2 CO 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 氧气(O 2) 二氧化硫(SO 2)

化学方程式 S + O 2 SO 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4P + 5O 2 2P 2O 5

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 2)氧化镁(MgO )

化学方程式:2Mg + O 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 ) + 氧气(O 2)四氧化三铁(Fe 3O 4)

化学方程式: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与某些化合物(蜡烛、甲烷)的反应——产物均为:二氧化碳和水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实验现象:比空气中燃烧剧烈,发出白光,集气瓶内壁出现水珠,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产生。

文字表达式:石蜡+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水(H 2O )

空气中燃烧情况: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放热,稍有黑烟。 (四)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便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二、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

B 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 2O 2) 水(H 2O )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2 MnO2

2H 2O+ O 2 ↑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 、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双氧水的为一类)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MnO 2 点燃

空 气

降温加压

液态空气

蒸发

液态氧 氮气

沸点低(—196℃),先蒸发出来

装入天蓝色钢瓶中

沸点较高(—183℃)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D 、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 、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 3)氯化钾(KCl ) + 氧气(O 2)

方程式:2KClO 3

MnO 2 △

2KCl + 3O 2 ↑

注意: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 4)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 氧气(O 2)

方程式: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C 、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

D 、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注意事项: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 、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 、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 、收集方法:

MnO 2 △ △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

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

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 E (简称“多合一”)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

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三、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

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注: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

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

以下。

3、灭火器

泡沫灭火器:可扑灭木材、棉布及可燃油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可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可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三、爆炸

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

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

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

着火点以下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

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

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

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

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

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

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四、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

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

一、我们的水资源

1、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2、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1、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

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3、水的净化和纯化

1、水、纯净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自然界的水、矿泉水、盐水、糖水、雪碧饮料等都是混合物。

2、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

......:

..(吸附沉淀)

试剂:明矾

净水原理:利用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对水的杂质进行吸附,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2)过滤

..: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或可溶性固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玻璃棒的作用:引流作用

④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3)吸附

..:

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活性炭除去水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

..:

净水原理: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

4、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

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各种净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

难溶性杂质

可溶性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 过滤 √ 吸附 √ √ 蒸馏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 物理 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 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二、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 3;压强为101.3kPa 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

2、水的化学性质

通电分解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 +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通电 电解水口诀: 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4、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

....,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

..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

....:

分子总数可能变

第五章燃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