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大作业(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题号:5—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班级:机制103

学号:2010012447

姓名:

同组其他人员:(2010012444)完成日期:2011年10月24日

一、题目:计算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1.图a 所示的为一平面六杆机构。假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如表1所示,原动件1以等角速度ω1=1rad/s 沿着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及E 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a )

表1 平面六杆机构的尺寸参数(单位:mm ) mm l 0.652=',mm x G 5.153=,mm y G 7.41=

题目要求:每两人一组,每组中至少打印出一份源程序,每人计算出原动件从0°~360°时(N=36)各运动变量的大小,并绘出各组对应的运动线图以及E 点的轨迹曲线。

二、平面连杆的运动分析方程

(1)位置分析

L1+L2=L4+L3

L1+L2+L2'=AG+L5+L6 方程式(1)

将机构的封闭矢量方程式(1)写在两坐标上的投影形式:

L1*cosq1+L2*cosq2=L4+L3*cosq3

L1*sinq1+L2*sinq2=L3*sinq3

L1*cosq1+L2*cosq2+L2'*cos(q2-a)=xg+L5*cosq5+L6*cosq6

L1*sinq1+L2*sinq2+L2'*sin(q2-a)=yg+L5*sinq5+L6*sinq6

化简整理后方程左边仅含未知量项的形式,即得:

L2*cosq2-L3*cosq3=L4-L1cosq1 (1)

L2*sinq2-L3*sinq3=-L1sinq1 ....................................(2)(式2)L2*cosq2+L2'*cos(q2-a)-L5*cosq5-L6*cosq6=xg-L1*cosq1 (3)

L2*sinq2+L2'*sin(q2-a)-L5*sinq5-L6*sinq6=yg-L1*sinq1………4)

在求解(式2)中各变量时,用牛顿迭代法会比较直观,但由于牛顿迭代法不便于限制L5、L6的位置,在有两种位置均满足上式时,无法限定它得出题中要求的解。故在计算时改用复述矢量法直接求解q2、q3、q5、q6. 求q2、q3:

L22=L32+L42+L12-2*L3*L4*cosq3-2*L1*L3*cos(q3-q1)-2*L1*L4*cosq1

经整理后并可简化为:

A*sinq3+B*cosq3+C=0;

式中:A=2*L1*L3*sinq1

B=2*L3*(L1*cosq1-L4)

B=L22-L12-L32-L42+2*L1*L4*sinq1

解之可得:

tan(q3/2)=[A ±sqrt(A 2+B 2-C 2)]/(B-C) 实际运动中0

求q5、q6: 先有 xe=L4+L3*cosq3+L2'*cos(q2-a) (式 ye=L3*sinq3+L2'*sin(q2-a)

tan β =(yg-ye)/(xg-xe)

cos γ=[(xe-xg)2+(ye- yg)2+L52-L6]/{2*L5*sqrt[(xe-xg)2+(te-yg)2]}

则 q5'=β-γ

q5=q5'

tanq6=(ye+L5*sinq5'-yg)/(xe+L5*cosq5'-xg)

(2)角速度分析

分别将(式2)(式3)对时间求一次导数,可得

-L2*w2*sinq2+L3*w3*sinq3=L1*w1*sinq1 L2*w2*cosq2-L3*w3*cosq3=-L1*w1*cosq1 -w2(L2*sinq2+L2'sin(q2-a))+L5*w5*sinq5+L6*w6*sinq6=L1*w1*sinq1 w2*(L2*cosq2+L2'*cos(q2-a))-L5*w5*cosq5-L6*w6*cosq6=-L1*w1*cosq1

…………………………………………………………(式4)

vex=-L3*w3*sinq3-L2'*w2*sin(q2-a)

vey=L3*w3*cosq3+L2'*w2*cos(q2-a) ………………(式5)

解之可得w2,w3.w5,w6,vex,vey.将(式4)(式5)写成矩阵形式:

-L2*sinq2 L3*sinq3 0 0 w2 L1*sinq1

L2*cosq2 -L3*cosq3 0 0 w3 = w1 -L1*cosq1

-L2*sinq2-L2'*sin(q2-a) 0 L5*sinq5 L6*sinq6 w5 L1*sinq1

L2*cosq2+L2'*cos(q2-a) 0 L5*cosq5 -L6*cosq6 w6 -L1*cosq1 ……………………………………………………………………(式6)

E点速度

vex w3 -L3*sinq3 -L2*sin(q2-a)

vey w2 L3*cosq3 L2'cos(q2-a) (式7)

采用高斯消去法可求解(式6)可解得角速度w2,w3,w5,w6;将求解结果带入(式7)可求得vex,vey.

(3)角加速度分析

分别将(式2)(式3)对时间取二次导数,可得加速度关系

-L2*sinq2 L3*sinq3 0 0 a2

L2*cosq2 -L3*cosq3 0 0 a3

-L2*sinq2-L2'*sin(q2-a) 0 L5*sinq5 L6*sinq6 a5

L2*cosq2+L2'*cos(q2-a) 0 -L5*cosq5 L6*cosq6 a6

-w2*L2*cosq2 w3*L3*cosq3 0 0 w2 L1*w1*cosq1 = -w2*L2*sinq2 w3*L3*sinq3 0 0 w3 + w1 L1*w1*sinq1 w2*L2*cosq2+w2*L2'*cos(q2-a) 0 w5*L5*cosq5 w6*L6*cosq6 w5 L1*w1*cosq1 w2*L2*sinq2+w2*L2'*sin(q2-a) 0 w5*L5*sinq5 w6*L6*sinq6 w6 L1*w1*sinq1

……………………………………………………………………(式8)

E点的加速度

aex -L2'*sin(q2-a) -L3*sinq3 a2 L2'*cos(q2-a) L3*cosq3 w22

Aey L2'*cos(q2-a) L3*cosq3 a3 L2'*sin(q2-a) L3*sinq3 w32

采用高斯消去法可求解(式8)可解得角加速度α2,α3,α5,α6;将求解结果代入(式9)可求得aEx,aEy.

三、程序流程图

四、计算源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I 3.1415926

#define N 4

void Solutionangle(double [18],double ); /*矢量法求角位移*/

void Solutionspeed(double [N][N],double [N],double [18],double ); /*角速度求解*/

void Solutionacceleration(double [N][N],double [N][N],double [N],double [18]);/*角加速度求解*/

void GaussianE(double [N][N],double [N],double [N]);/*高斯消去*/

void FoundmatrixA(double [18],double [N][N]);/*创建系数矩阵A*/

void FoundmatrixB(double [18],double ,double [N]);/*创建系数矩阵B*/ void FoundmatrixDA(double [18],double [N][N]);/*创建矩阵DA*/

void FoundmatrixDB(double [18],double ,double [N]);/*创建矩阵DB*/ /*定义全局变量*/

double l1=26.5,l2=105.6,l3=67.5,l4=85.4,l5=37.4,l6=28.0;

double l2g=65.0,xg=153.5,yg=41.7,inang=90*PI/180,as1=1.0;

/*主函数*/

int main()

{

int i,j;

FILE *fp;

double shuju[36][18];

double psvalue[18],a[N][N],da[N][N],b[N],db[N],ang1;

/*建立文件,并制表头*/

if((fp=fopen("数据.txt","w"))==NULL)

{

printf("Cann't open this file.\n");

exit(0);

}

fprintf(fp,"\n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of Point 5\n"); fprintf(fp," ang2 ang3 ang5 ang6");

fprintf(fp," as2 as3 as5 as6");

fprintf(fp," aas2 aas3 aas5 aas6");

fprintf(fp," xe ye vex vey aex aey\n");

/*计算数据并写入文件*/

for(i=0;i<36;i++)

{

ang1=i*PI/18;

Solutionangle(psvalue,ang1);

FoundmatrixB(psvalue,ang1,b);

FoundmatrixA(psvalue,a);

Solutionspeed(a,b,psvalue,ang1);

FoundmatrixDA(psvalue,da);

FoundmatrixDB(psvalue,ang1,db); Solutionacceleration(a,da,db,psvalue);

for(j=0;j<4;j++)

{shuju[i][j]=psvalue[j]*180/PI;}

for(j=4;j<18;j++)

{shuju[i][j]=psvalue[j];}

fprintf(fp,"\n");

for(j=0;j<18;j++)

fprintf(fp,"%12.3f",shuju[i][j]);

}

fclose(fp);

/*输出数据*/

for(i=0;i<36;i++)

{

ang1=i*PI/18;

printf("\n输出ang1=%d时的求解\n",i*10);

printf("angle angspeed angacceleration :\n");

for(j=0;j<4;j++)

printf("%lf\t",shuju[i][j]);

printf("\n");

for(j=4;j<8;j++)

printf("%lf\t",shuju[i][j]);

printf("\n");

for(j=8;j<12;j++)

printf("%lf\t",shuju[i][j]);

printf("\n");

for(j=12;j<18;j++)

printf("%lf\t",shuju[i][j]);

printf("\n");

}

return 0;

}

/*矢量法求角位移*/

void Solutionangle(double value[18],double ang1)

{

double xe,ye,A,B,C,phi,alpha,csn,ang5g,d2,d,ang2,ang3,ang5,ang6; A=2*l1*l3*sin(ang1);

B=2*l3*(l1*cos(ang1)-l4);

C=l2*l2-l1*l1-l3*l3-l4*l4+2*l1*l4*cos(ang1);

ang3=2*atan((A+sqrt(A*A+B*B-C*C))/(B-C));

if(ang3<0) /*限定ang3大小*/

{ang3=2*atan((A-sqrt(A*A+B*B-C*C))/(B-C));}

ang2=asin((l3*sin(ang3)-l1*sin(ang1))/l2);

xe=l4+l3*cos(ang3)+l2g*cos(ang2-inang);

ye=l3*sin(ang3)+l2g*sin(ang2-inang);

phi=atan2((yg-ye),(xg-xe));

d2=(yg-ye)*(yg-ye)+(xg-xe)*(xg-xe);

d=sqrt(d2);

csn=(l5*l5+d2-l6*l6)/(2.0*l5*d);

alpha=atan2(sqrt(1.0-csn*csn),csn);

ang5g=phi-alpha;

ang5=ang5g-PI;

ang6=atan2(ye+l5*sin(ang5g)-yg,xe+l5*cos(ang5g)-xg);

value[0]=ang2;value[1]=ang3;value[2]=ang5;value[3]=ang6; value[12]=xe;value[13]=ye;

/*限定角度大小*/

int i;

for(i=0;i<4;i++)

{

while(value[i]>2*PI)

value[i]-=2*PI;

while(value[i]<0)

value[i]+=2*PI;

}

}

/*角速度求解*/

void Solutionspeed(double a2[N][N],double b2[N],double

value[18],double ang1)

{

double ang2,ang3;

ang2=value[0];ang3=value[1];

double p2[N];

GaussianE(a2,b2,p2);

value[4]=p2[0];

value[5]=p2[1];

value[6]=p2[2];

value[7]=p2[3];

value[14]=-l3*value[5]*sin(ang3)-l2g*value[4]*sin(ang2-inang);

value[15]=l3*value[5]*cos(ang3)+l2g*value[4]*cos(ang2-inang);

}

/*角加速度求解*/

void Solutionacceleration(double a3[N][N],double da3[N][N],double

db3[N],double value[18])

{

int i,j;

double ang2,ang3;

ang2=value[0];ang3=value[1];

double bk[N]={0};

double p3[N];

for(i=0;i

{

for(j=0;j

{

bk[i]+=-da3[i][j]*value[4+j];

}

bk[i]+=db3[i]*as1;

}

GaussianE(a3,bk,p3);

value[8]=p3[0];

value[9]=p3[1];

value[10]=p3[2];

value[11]=p3[3];

value[16]=-l3*value[9]*sin(ang3)-l3*value[5]*value[5]*cos(ang3)-l2g*value[8

]*sin(ang2-inang)-l2g*value[4]*value[4]*cos(ang2-inang);

value[17]=l3*value[9]*cos(ang3)-l3*value[5]*value[5]*sin(ang3)+l2g*value[8 ]*cos(ang2-inang)-l2g*value[4]*value[4]*sin(ang2-inang);

}

/*高斯消去法解矩阵方程*/

void GaussianE(double a4[N][N],double b4[N],double p4[N])

{

int i,j,k;

double a4g[N][N],b4g[N],t;

for(i=0;i

for(j=0;j

a4g[i][j]=a4[i][j];

for(i=0;i

b4g[i]=b4[i];

/*使主对角线上的值尽可能大*/

if(a4g[0][0]a4g[1][1])

{

for(j=0;j

{t=a4g[0][j];a4g[0][j]=a4g[1][j];a4g[1][j]=t;}

t=b4g[0];b4g[0]=b4g[1];b4g[1]=t;

}

if(a4g[2][2]a4g[3][3])

{

for(j=0;j

{t=a4g[2][j];a4g[2][j]=a4g[3][j];a4g[3][j]=t;}

t=b4g[2];b4g[2]=b4g[1];b4g[3]=t;

}

/*初等行变换*/

for(j=0;j

for(i=0;i

{

if(i!=j)

{

for(k=0;k

if(k!=j)

{a4g[i][k]-=a4g[i][j]/a4g[j][j]*a4g[j][k];}

b4g[i]-=b4g[j]*a4g[i][j]/a4g[j][j];

a4g[i][j]=0;

}

}

for(i=0;i

b4g[i]/=a4g[i][i];

p4[0]=b4g[0];

p4[1]=b4g[1];

p4[2]=b4g[2];

p4[3]=b4g[3];

}

/*创建系数矩阵A*/

void FoundmatrixA(double value5[18],double a5[N][N])

{

double ang2,ang3,ang5,ang6;

ang2=value5[0];ang3=value5[1];ang5=value5[2];ang6=value5[3]; a5[0][0]=-l2*sin(ang2);a5[0][1]=l3*sin(ang3);

a5[1][0]=l2*cos(ang2);a5[1][1]=-l3*cos(ang3);

a5[2][0]=-l2*sin(ang2)-l2g*sin(ang2-inang);

a5[2][2]=l5*sin(ang5);a5[2][3]=l6*sin(ang6);

a5[3][0]=l2*cos(ang2)+l2g*cos(ang2-inang);

a5[3][2]=-l5*cos(ang5);a5[3][3]=-l6*cos(ang6);

a5[0][2]=a5[0][3]=a5[1][2]=a5[1][3]=a5[2][1]=a5[3][1]=0;

}

/*创建系数矩阵B*/

void FoundmatrixB(double value6[18],double ang1,double b6[N]) {

b6[0]=b6[2]=l1*sin(ang1)*as1;

b6[1]=b6[3]=-l1*cos(ang1)*as1;

}

/*创建矩阵DA*/

void FoundmatrixDA(double value7[18],double da7[N][N])

{

double ang2,ang3,ang5,ang6,as2,as3,as5,as6;

ang2=value7[0];ang3=value7[1];ang5=value7[2];ang6=value7[3]; as2=value7[4];as3=value7[5];as5=value7[6];as6=value7[7];

da7[0][0]=-l2*as2*cos(ang2);da7[0][1]=l3*as3*cos(ang3);

da7[1][0]=-l2*as2*sin(ang2);da7[1][1]=l3*as3*sin(ang3);

da7[2][0]=as2*(-l2*cos(ang2)-l2g*cos(ang2-inang));

da7[2][2]=as5*l5*cos(ang5);da7[2][3]=as6*l6*cos(ang6);

da7[3][0]=as2*(-l2*sin(ang2)-l2g*sin(ang2-inang));

da7[3][2]=as5*l5*sin(ang5);da7[3][3]=as6*l6*sin(ang6);

da7[0][2]=da7[0][3]=da7[1][2]=da7[1][3]=da7[2][1]=da7[3][1]=0; }

/*创建矩阵DB*/

void FoundmatrixDB(double value8[18],double ang1,double db8[N]) {

db8[0]=db8[2]=l1*as1*cos(ang1);

db8[1]=db8[3]=l1*as1*sin(ang1);

}

五、计算结果数据

六:运动线图及分析

Ansys 第17例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第17例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本例介绍了利用ANSYS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并使用解析解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着重介绍了曲柄滑决机构模型的创建,以及约束的施加方法,介绍了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使用方法。 17.1 概述 本例用ANSYS的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分析过程与普通的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相同,其关键在于对MPC184单元的创建,现在此简单介绍。MPC184为多点约束单元,可以用于结构动力学分析,以及用于模拟刚性杆、刚性梁、滑移、销轴、万向接头等约束,由KEYOPT(1)决定。当KEYOPT (1) =6时,为销轴单(MPC184-Revolute)。MPC184-Revolute单元有两个节点I和J,每个节点有6个自由度UX、UY、UZ、ROTX、ROTY、ROTZ,支持大变形。在创建MPC184-Revolute单元时,要为单元指定REVOLUTE JOINT类型的截面,在截面属性中指定各节点的局部坐标系。销轴将在局部坐标系的原点处创建,转轴由单元选项KEYOPT (4)确定,节点I和J应该在被连接的单元上。 提示:本分析必须将大变形选项打开。 17.2问题描述及解析解 图17-1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曲柄长度R=250mm,连杆长度L=620mm,偏距e=200mm,曲柄为原动件,转速为n1=30r/min,求滑块3的位移S3、速度V3和加速度a3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根据机械原理的知识,该问题的解析解十分复杂,使用不太方便。本例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由于过程比较烦琐,而且只是为了验证有限元解的正确性,所以关于滑块3的位移S3、速度V3和加速度a3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图形没有必要给出。在这里只求解了以下数据: 滑块的行程H=535.41mm。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1前言 平面四杆机构是是平面连杆机构的基础,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其承载能力大,而且同样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轨迹曲线和运动规律,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就是对机构上某点的位移、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原动件的运动规律, 求解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图解法、解析法和实验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已逐渐脱离传统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文在UG NX5环境下对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草图建模,通过草图中的尺寸约束、几何约束及动画尺寸等功能确定各连杆的尺寸,之后建立相应的连杆、运动副及运动驱动,对建立的运动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给出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及其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曲线,文章最后简要分析几个应用于工程的平面四杆机构实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2.1问题的提出 平面四杆机构因其承载能力大,可以满足或近似满足很多的运动规律,所以其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物料传送机构为例,讨论其建模及运动分析。 如图1所示,ABCD为曲柄摇杆机构,曲柄AB为主动件,机构在运动中要求连杆BC的延伸线上E点保持近似直线运动,其中直线轨迹为工作行程,圆弧轨迹为回程或空程,从而实现物料传送的功能。

2.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由于物料传送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所以它符合曲柄存在条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例[1],选取AB=100,BC=CD=CE=250,AD=200,单位均为毫米。 在UG NX5的Sketch环境里,创建如图2所示的草图,并作相应的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其中EE'为通过E点的水平轨迹参考线,用以检验E点的工作行程运动轨迹。现通过草图里的尺寸动画功能,令AB与AD的夹角从0°到360°变化,可看到E点的变化轨迹为直线和圆弧,如图3所示为尺寸动画的四个截图,其中图3(a)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起点,图3(b)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中点,图3(c)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终点,而图3(d)中的E点为圆弧轨迹(图中未画出)即回程的中点。 如E点轨迹不符合设计要求,则可适当调整各杆件的尺寸,再通过尺寸动画功能检验。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习题和答案

2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图 示 平 面 六 杆 机 构 的 速 度 多 边 形 中 矢 量 ed → 代 表 , 杆4 角 速 度 ω4的 方 向 为 时 针 方 向。 2.当 两 个 构 件 组 成 移 动 副 时 ,其 瞬 心 位 于 处 。当 两 构 件 组 成 纯 滚 动 的 高 副 时, 其 瞬 心 就 在 。当 求 机 构 的 不 互 相 直 接 联 接 各 构 件 间 的 瞬 心 时, 可 应 用 来 求。 3.3 个 彼 此 作 平 面 平 行 运 动 的 构 件 间 共 有 个 速 度 瞬 心, 这 几 个 瞬 心 必 定 位 于 上。 含 有6 个 构 件 的 平 面 机 构, 其 速 度 瞬 心 共 有 个, 其 中 有 个 是 绝 对 瞬 心, 有 个 是 相 对 瞬 心。 4.相 对 瞬 心 与 绝 对 瞬 心 的 相 同 点 是 ,不 同 点 是 。 5.速 度 比 例 尺 的 定 义 是 , 在 比 例 尺 单 位 相 同 的 条 件 下, 它 的 绝 对 值 愈 大, 绘 制 出 的 速 度 多 边 形 图 形 愈 小。 6.图 示 为 六 杆 机 构 的 机 构 运 动 简 图 及 速 度 多 边 形, 图 中 矢 量 cb → 代 表 , 杆3 角 速 度ω3 的 方 向 为 时 针 方 向。 7.机 构 瞬 心 的 数 目N 与 机 构 的 构 件 数 k 的 关 系 是 。 8.在 机 构 运 动 分 析 图 解 法 中, 影 像 原 理 只 适 用 于 。

9.当 两 构 件 组 成 转 动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处; 组 成 移 动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处; 组 成 兼 有 相 对 滚 动 和 滑 动 的 平 面 高 副 时, 其 速 度 瞬 心 在 上。 10..速 度 瞬 心 是 两 刚 体 上 为 零 的 重 合 点。 11.铰 链 四 杆 机 构 共 有 个 速 度 瞬 心,其 中 个 是 绝 对 瞬 心, 个 是 相 对 瞬 心。 12.速 度 影 像 的 相 似 原 理 只 能 应 用 于 的 各 点, 而 不 能 应 用 于 机 构 的 的 各 点。 13.作 相 对 运 动 的3 个 构 件 的3 个 瞬 心 必 。 14.当 两 构 件 组 成 转 动 副 时, 其 瞬 心 就 是 。 15.在 摆 动 导 杆 机 构 中, 当 导 杆 和 滑 块 的 相 对 运 动 为 动, 牵 连 运 动 为 动 时, 两 构 件 的 重 合 点 之 间 将 有 哥 氏 加 速 度。 哥 氏 加 速 度 的 大 小 为 ; 方 向 与 的 方 向 一 致。 16.相 对 运 动 瞬 心 是 相 对 运 动 两 构 件 上 为 零 的 重 合 点。 17.车 轮 在 地 面 上 纯 滚 动 并 以 常 速 v 前 进, 则 轮缘 上 K 点 的 绝 对 加 速 度 a a v l K K K KP ==n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高 副 两 元 素 之 间 相 对 运 动 有 滚 动 和 滑 动 时, 其 瞬 心 就 在 两 元 素 的 接 触 点。- - - ( ) 19.在 图 示 机 构 中, 已 知ω1 及 机 构 尺 寸, 为 求 解C 2 点 的 加 速 度, 只 要 列 出 一 个 矢 量 方 程 r r r r a a a a C B C B C B 222222=++n t 就 可 以 用 图 解 法 将 a C 2求 出。- - - - - - - - - - - - - - - - - - ( ) 20.在 讨 论 杆2 和 杆3 上 的 瞬 时 重 合 点 的 速 度 和 加 速 度 关 系 时, 可 以 选 择 任 意 点 作 为 瞬 时 重 合 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NSYS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第15例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例—曲柄滑块机构 [本例提示] 介绍了利用ANSYS 对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的方法、步骤和过程,并使用解析解对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着重介绍了曲柄滑块机构模型的创建以及约束的施加方法,介绍了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使用方法。 15.1 概述 本分析仍然属于瞬态动力学分析,分析过程与普通的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相同。其关键在于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的创建,现在此简单介绍。 三维铰链 COMBIN7单元属于三维单元,有5个节点,分别是活跃节点I 和J 、用以定义铰链轴的节点K 、控制节点L 和M (图15-1)。活跃节点I 和J 应该位置重合,并且分属于LINK A 和B ,LINK A 和B 是一个单元或单元集合。如果节点K 没有定义,则铰链轴为全球笛卡尔坐标系的z 轴。 三维铰链COMBIN7单元的进一步内容请参阅ANSYS 帮助文档。 另外,本分析必须将大变形选项打开。 15.2 问题描述及解析解 图15-2所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曲柄长度R =250 mm 、连杆长度L =620 mm 、偏距e =200 mm ,曲柄为 原动件,转速为n 1=30 r/min ,求滑块3的位移s 3、速 度v 3、加速度a 3随时间变化情况。 根据机械原理的知识[5][6],该问题的解析解十分复图 15-1 三维铰链单元COMBIN7 图 15-2 曲柄滑块机构

杂,使用不太方便。本例用图解法解决问题,由于过程比较繁琐,而且只是为了验证有限元解的正确性,所以,关于滑块3的位移s 3、速度v 3、加速度a 3随时间t 变化情况的图形没有必要给出。在这里只求解了以下数据: 滑块的行程H =535.41 mm 。 机构的极位夹角为θ=19.43°,于是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242.1 180180=-?+ ?=θ θK 。由于机构一个工作循环周期为2601 ==n T s ,所以机构工作行程经历的时间108.111=+=T K K T s ,空回行程经历的时间892.012=-=T T T s 。 15.3 分析步骤 15.3.1 改变工作名 拾取菜单Utility Menu →File →Change Jobname 。弹出图15-3所示的对话框,在“[/FILNAM]” 文本框中输入EXAMPLE15,单击“Ok ” 按钮。 15.3.2 定义参量 拾取菜单Utility Menu →Parameters →Scalar Parameters 。弹出图15-4所示的对话框,在“Selection ” 文本框中输入PI=3.1415926, 单击“Accept ” 按钮;再在“Selection ” 文本 图 15-3 改变工作名对话框 图 15-3 改变工作名对话框 图 15-4 参量对话框 图 15-5 单元类型对话框

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张海涛

四连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使用ADAMS 建立如图1所示的四连杆机构,二杆长150mm ,三杆长500mm ,四杆长450mm ,二杆的转动速度为πrad/s ,二杆初始角度为90度。用Matlab 建立该系统的运动约束方程,计算结果,并与ADAMS 仿真结果进行对比。 图1 四杆机构 一、位置分析 1、由地面约束得到: {R x 1=0 R y 1=0θ1=0 2、由O 点约束得: { R x 2?l 22cos θ2=0R y 2?l 22 sin θ2=0 二杆 三杆 四杆 O 点 A 点 B 点 C 点

3、由A 点约束得: { R x 2+l 22cos θ2?R x 3+l 32cos θ3=0R y 2+l 22sin θ2?R y 3+l 32 sin θ3=0 4、由B 点约束得: { R x 3+l 32cos θ3?R x 4+l 42cos θ4=0R y 3+l 32sin θ3?R y 4+l 42 sin θ4=0 5、由C 点约束得: { R x 4+l 4cos θ4?l 5cos θ1=0R y 4+l 42 sin θ4?l 5sin θ1=0 6、由二杆驱动约束得: θ2?ω2=0 积分得: θ2?θ02?ω2t =0 由上面九个方程组成此机构的运动约束方程,用Matlab 表示为: fx=@(x)([x(1); x(2); x(3); x(4)-l2/2*cos(x(6)); x(5)-l2/2*sin(x(6)); x(4)+l2/2*cos(x(6))-x(7)+l3/2*cos(x(9)); x(5)+l2/2*sin(x(6))-x(8)+l3/2*sin(x(9)); x(7)+l3/2*cos(x(9))-x(10)+l4/2*cos(x(12)); x(8)+l3/2*sin(x(9))-x(11)+l4/2*sin(x(12)); x(10)+l4/2*cos(x(12))-x(1)-l5; x(11)+l4/2*sin(x(12))-x(2); x(6)-w*i-zhj0;]);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分别表示R x 1、R y 1、θ1、R x 2、R y 2、θ2、R x 3、R y 3、θ3、R x 4、R y 4、θ4。

四连杆机运动学分析

栏杆机四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1 四杆机构运动学分析 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三台设备测绘数据分别如下: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图1-1 II-1型栏杆机机构测绘及其运动位置图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构件上点的运动分析 函数文件(m文件) 格式:function [ 输出参数] = 函数名(输入参数) p_crank.m function [p_Nx,p_Ny]=p_crank(Ax,Ay,theta,phi,l1) v_crank.m function [v_Nx,v_Ny]=v_crank(l1,v_Ax,v_Ay,omiga,theta,phi) a_crank.m function [a_Nx,a_Ny]=a_crank(l1,a_Ax,a_Ay,alpha,omiga,theta,phi)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函数文件(m 文件) 格式: function [ 输出参数 ] = 函数名( 输入参数 ) p_RRR.m function [cx,cy,theta2,theta3]=p_RRR(bx,by,dx,dy,l2,l3,m) v_RRR.m function [vcx,vcy,omiga2,omiga3]=v_RRR(vbx,vby,vdx,vdy,cx,cy,bx,by,dx,dy) a_RRR.m function [acx,acy,alpha2,alpha3]=a_RRR(abx,aby,adx,ady,cx,cy,bx,by,dx,dy,omiga2,omiga3)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m =1 m = -1 RRR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

函数文件(m 文件) 格式: function [ 输出参数 ] = 函数名( 输入参数 ) p_RRP.m function [cx,cy,sr,theta2]=p_RRP(bx,by,px,py,theta3,l2,m) v_RRP.m function [vcx,vcy,vr,omiga2]=v_RRP(bx,by,cx,cy,vbx,vby,vpx,vpy,theta2,theta3,l2,sr,omiga3) a_RRP.m function [acx,acy,ar,alpha2]=a_RRP(bx,by,cx,cy,px,py,abx,aby,apx,apy,theta3,vr,omiga2,omiga3,alpha3) 函数中的符号说明 1 1 ∠BCP < 90?,∠BC 'P > 90?, m =1 RRP Ⅱ级杆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以典型平面连杆机构(牛头刨床机构)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并列出相应方程,然后采用计算机C语言编程的方法,计算出机构中选定点的位移、速度,并绘出相关数据图像。 标签: 连杆机构;位移;速度;计算机编程 TB 1 前言 平面连杆机构是现代机械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典型机构。平面连杆机构的典型应用包括牛头刨床机构、缝纫机、颚式破碎机等。在研究平面连杆机构的过程中对机构上某个特定点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手工计算不仅计算量大,而且极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计算机逐渐成为分析研究典型机械结构的有力工具。因此本文力求通过C语言编程技术来对牛头刨床机构来进行简单运动分析。 2 牛头刨床机构运动分析 图1所示的为一牛头刨床。假设已知各构件的尺寸如表1所示,原动件1以匀角速度ω1=1rad/s沿着逆时针方向回转,试求各从动件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以及刨头C点的位移、速度的变化情况。 角速度变化较为平缓,保证刨头慢速、稳定工作;在220°~340°之间为回程阶段,角速度变化较快,以提高效率;4杆有4个角速度为0点,即4杆的速度方向改变了四次。 C点的位移、速度分析:在0°~200°范围内,C点位移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变化较小,说明此时C点速度及加速度的变化量不大,且保持在较小值。200°~260°范围内C点的速度变化量明显增大,由速度图像可以推知加速度在220°左右达到最大值后快速减小,并使其速度在260°左右达到最大,而后加速度反向缓慢增大,速度持续减小到零以后又开始反向增大。 ①工作行程为θ1:0°~220°,回程为θ1:220°~340 °;工作行程角度大于回程角度,工作效率较高; ②工作行程阶段,刨头C点位移的变化较为平稳,速度可以近似看为匀速,

四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游梁式抽油机是以游梁支点和曲柄轴中心的连线做固定杆,以曲柄,连杆和游梁后臂为三个活动杆所构成的四连结构。 1.1四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图1 复数矢量法: 为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先建立坐标系,并将各构件表示为杆矢量。结构封闭矢量方程式的复数矢量形式: 3121234i i i l e l e l e l ???+=+ (1) 应用欧拉公式cos sin i e i θθθ=+将(1)的实部、虚部分离,得 1122433112233cos cos cos 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 ?+=? (2) 由此方程组可求得两个未知方位角23,??。 当要求解3?时,应将2?消去可得 2222234134313311412cos 2cos()2cos l l l l l l l l l l ????=++---- (3) 解得 3tan(/2)(/()B A C ?=- (4) 33 233 sin arctan cos B l A l ???+=+ (5) 其中:411 11 2222 32 3 cos sin 2A l l B l A B l l C l ??=-=-++-= (4)式中负号对应的四连杆机构的图形如图2所示,在求得3?之后,可利用(5)求得2?。

图2 由于初始状态1?有个初始角度,定义为01?,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011t ??ω=+, ω是曲柄的角速度。而通过图形3分析,我们得到OA 的角度0312 π θ??=- -。 因此悬点E 的位移公式为||s OA θ=?,速度||ds d v OA dt dt θ = =,加速度2222||dv d s d a OA dt dt dt θ===。 图3 已知附录4给出四连杆各段尺寸,前臂AO=4315mm ,后臂BO=2495mm , 连杆BD=3675mm ,曲柄半径O ’D=R=950mm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推出''||||||||OO O D OB BD +>+违背了抽油系统的四连结构基本原则。为了合理解释光杆悬点的运动规律,我们对四连结构进行简化,可采用简谐运动、曲柄滑块结构进行研究。 1.2 简化为简谐运动时的悬点运动规律 一般我们认为曲柄半径|O ’D|比连杆长度|BD|和游梁后臂|OA|小很多,以至于它与|BD|、|OA|的比值可以忽略。此时,游梁和连杆的连接点B 的运动可以看为简谐运动,即认为B 点的运动规律和D 点做圆周运动时在垂直中心线上的投影的运动规律相同。则B 点经过时间t 时的位移B s 为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答案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一、填空题: 1.平面连杆机构是由一些刚性构件用转动副和移动副连接组成的。 2.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运动副全部是低副。 3.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能作整周连续回转的连架杆称为曲柄。 4.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只能摆动的连架杆称为摇杆。 5.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与连架杆相连的构件称为连杆。 6.某些平面连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从动件的急回性质一般用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表示。 7.对心曲柄滑块机构无急回特性。 8.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极位夹角θ=00,行程速比系数K= 1 。 9.对于原动件作匀速定轴转动,从动件相对机架作往复直线运动的连杆机构,是否有急回 特性,取决于机构的极位夹角是否为零。 10.机构处于死点时,其传动角等于0?。 11.在摆动导杆机构中,若以曲柄为原动件,该机构的压力角α=00。 12.曲柄滑块机构,当以滑块为原动件时,可能存在死点。 13.组成平面连杆机构至少需要 4 个构件。 二、判断题: 14.平面连杆机构中,至少有一个连杆。(√) 15.在曲柄滑块机构中,只要以滑块为原动件,机构必然存在死点。(√) 16.平面连杆机构中,极位夹角θ越大,K值越大,急回运动的性质也越显著。(√) 17.有死点的机构不能产生运动。(×) 18.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为最短杆。(√) 19.双曲柄机构中,曲柄一定是最短杆。(×) 20.平面连杆机构中,可利用飞轮的惯性,使机构通过死点位置。(√) 21.在摆动导杆机构中,若以曲柄为原动件,则机构的极位夹角与导杆的最大摆角相等。 (√) 22.机构运转时,压力角是变化的。(√) 三、选择题:

23.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必要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 A 其他两杆之和。 A ≤ B ≥ C > 24.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必要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之和,而 充分条件是取 A 为机架。 A 最短杆或最短杆相邻边 B 最长杆 C 最短杆的对边。 25.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当以 B 为机架时, 有两个曲柄。 A 最短杆相邻边 B 最短杆 C 最短杆对边。 26.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当以 A 为机架时, 有一个曲柄。 A 最短杆相邻边 B 最短杆 C 最短杆对边。 27.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当以 C 为机架时, 无曲柄。 A 最短杆相邻边 B 最短杆 C 最短杆对边。 28.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 B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就一定是双摇杆 机构。 A < B > C = 29.对曲柄摇杆机构,若曲柄与连杆处于共线位置,当 C 为原动件时,此时机构处在死点位 置。 A 曲柄 B 连杆 C 摇杆 30.对曲柄摇杆机构,若曲柄与连杆处于共线位置,当 A 为原动件时,此时为机构的极限 位置。 A 曲柄 B 连杆 C 摇杆 31.对曲柄摇杆机构,当以曲柄为原动件且极位夹角θ B 时,机构就具有急回特性。 A <0 B >0 C =0 32.对曲柄摇杆机构,当以曲柄为原动件且行程速度变化系数K B 时,机构就具有急 回特性。 A <1 B >1 C =1 33.在死点位置时,机构的压力角α= C 。 A 0 o B 45o C 90o 34.若以 B 为目的,死点位置是一个缺陷,应设法通过。 A 夹紧和增力B传动 35.若以 A 为目的,则机构的死点位置可以加以利用。 A 夹紧和增力;B传动。

四连杆机构分析代码动力学--精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组(2代二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50.1mm,L3=109.8mm,L4=72.85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50.1)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9.8+72.85)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三组(3代)四杆机构L1=163.2mm,L2=61.6mm,L3=150mm,L4=90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63.2+61.6)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50+90)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在如下图1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构件AB为曲柄,则B点应能通过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的位置。 1.3 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图1机构结构简图 在用矢量法建立机构的位置方程时,需将构件用矢量来表示,并作出机构的封闭矢量多边形。如图1所示,先建立一直角坐标系。设各构件的长度分别为L1 、L2 、L3 、L4 , 其方位角为、、、。以各杆矢量组成一个封闭矢量多边形,即ABCDA。其个矢量之和必等于零。即: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分析1前言 平面四杆机构是是平面连杆机构的基础,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其承载能力大,而且同样能够实现多种运动轨迹曲线和运动规律,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就是对机构上某点的位移、轨迹、速度、加速度进行分析, 根据原动件的运动规律, 求解出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设计方法有很多,传统的有图解法、解析法和实验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已逐渐脱离传统方法,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文在UG NX5环境下对平面四杆机构进行草图建模,通过草图中的尺寸约束、几何约束及动画尺寸等功能确定各连杆的尺寸,之后建立相应的连杆、运动副及运动驱动,对建立的运动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给出构件上某点的运动轨迹及其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曲线,文章最后简要分析几个应用于工程的平面四杆机构实例。 2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问题的提出 平面四杆机构因其承载能力大,可以满足或近似满足很多的运动规律,所以其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以基于曲柄摇杆机构的物料传送机构为例,讨论其建模及运动分析。 如图1所示,ABCD为曲柄摇杆机构,曲柄AB为主动件,机构在运动中要求连杆BC的延伸线上E 点保持近似直线运动,其中直线轨迹为工作行程,圆弧轨迹为回程或空程,从而实现物料传送的功能。

平面四杆机构的建模 由于物料传送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所以它符合曲柄存在条件。根据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应用实例[1],选取AB=100,BC=CD=CE=250,AD=200,单位均为毫米。 在UG NX5的Sketch环境里,创建如图2所示的草图,并作相应的尺寸约束和几何约束,其中EE'为通过E点的水平轨迹参考线,用以检验E点的工作行程运动轨迹。现通过草图里的尺寸动画功能,令AB与AD 的夹角从0°到360°变化,可看到E点的变化轨迹为直线和圆弧,如图3所示为尺寸动画的四个截图,其中图3(a)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起点,图3(b)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中点,图3(c)中的E点为水平轨迹的终点,而图3(d)中的E点为圆弧轨迹(图中未画出)即回程的中点。

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平面连杆机构是由一些刚性构件用低副连接组成的。 2.由四个构件通过低副联接而成的机构成为四杆机构。 3.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运动副全部是转动副。 4.在铰链四杆机构中,能作整周连续回转的连架杆称为曲柄。 5.在铰链四杆机构中,只能摆动的连架杆称为摇杆。 6.在铰链四杆机构中,与连架杆相连的构件称为连杆。 7.某些平面连杆机构具有急回特性。从动件的急回性质一般用行程速度变化系数表示。 8.对心曲柄滑快机构无急回特性。9.偏置曲柄滑快机构有急回特性。 10.对于原动件作匀速定轴转动,从动件相对机架作往复运动的连杆机构,是否有急回特性,取决于机构的极位夹角是否大于零。 11.机构处于死点时,其传动角等于0。12.机构的压力角越小对传动越有利。 13.曲柄滑快机构,当取滑块为原动件时,可能有死点。 14.机构处在死点时,其压力角等于90o。 15.平面连杆机构,至少需要4个构件。 二、判断题: 1.平面连杆机构中,至少有一个连杆。(√) 2.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少需要三个构件。(×) 3.平面连杆机构可利用急回特性,缩短非生产时间,提高生产率。(√) 4.平面连杆机构中,极位夹角θ越大,K值越大,急回运动的性质也越显著。(√) 5.有死点的机构不能产生运动。(×) 6.机构的压力角越大,传力越费劲,传动效率越低。(√) 7.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为最短杆。(√) 8.双曲柄机构中,曲柄一定是最短杆。(×) 9.平面连杆机构中,可利用飞轮的惯性,使机构通过死点位置。(√) 10.平面连杆机构中,压力角的余角称为传动角。(√) 11.机构运转时,压力角是变化的。(√) 三、选择题: 1.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必要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 A 其他两杆之和。 A <=; B >=; C > 。 2.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的必要条件是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他两杆之和,而充分条件是取 A 为机架。 A 最短杆或最短杆相邻边; B 最长杆; C 最短杆的对边。3.铰链四杆机构中,若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当以 B 为机架时,有两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四缸发动机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运动是较复杂的机械运动。曲轴做旋转运动,连杆做平动,活塞是直线往复运动。在用Pro/Engineer做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运动分析的步骤如下所示[20]: (1)设置曲轴、连杆和活塞的连接。为使机构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运动,须分别在曲轴与机体之间、连杆与曲轴之间、活塞与连杆之间添加销钉。在活塞与机体之间添加滑动杆连接。 (2)定义伺服电动机。利用伺服电动机驱动曲轴转动。 (3)建立运动分析。 (4)干涉检验与视频制作。 (5)获取分析结果。 7.1 活塞及连杆的装配 7.1.1 组件装配的分析与思路 活塞组件主要包括活塞、活塞销和活塞销卡环,连杆由连杆体和连杆盖两部分组成,将活塞组与连杆组分别组装,工作时用螺栓和螺母将连杆体、连杆盖和曲轴装配在一起,用活塞销将连杆小头和活塞装配在一起[21]。 7.1.2 活塞组件装配步骤 1、向组件中添加活塞 新建组件文件,运用【添加元件】,将活塞在缺省位置,完成装配。 2、向组件中添加活塞销卡环 (1)在“约束类型”中选择“对齐”选项,将卡环中心轴与活塞销孔中心轴对齐; (2)选择“匹配”选项,将卡环外圆曲面与卡环槽曲面相匹配,完成两个活塞销卡环的装配。 3、向组件中添加活塞销 (1)选择“对齐”选项,将活塞销中心轴与活塞销座孔的中心轴对齐; (2)选择“匹配”选项,将活塞销端面与卡环端面相匹配,完成活塞销的装配。 装配结果如图7.1所示:

图7-1 活塞组装配结果 Figure7-1Piston assembly results 7.1.3 连杆组件的装配步骤 1、向组件中添加连杆体 新建组件文件,运用【添加元件】,将连杆体添加在“缺省”位置,完成连杆体的装配。 2、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衬套 (1)选择“插入”选项,将连杆衬套的外侧圆柱面与连杆小头孔内侧圆柱面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2)选择“对齐”选项,将连杆衬套的中心轴和连杆小头孔的中心轴对齐,完成连杆衬套的装配。 3、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轴瓦 (1)选择“对齐”选项,“偏移”为“重合”,并选择相重合的平面,然后【反向】。 (2)选择“约束类型”为“插入”,选取轴瓦的外侧圆柱面和连杆体的大端孔内侧圆柱面,使这两个曲面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3)选择“匹配”,“偏移”类型为“重合”,使轴瓦凸起和凹槽的两侧面对应重合,完成连杆轴瓦的配合。 (4)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块连杆轴瓦的装配。 4、向组件中添加连杆盖 (1)选择“约束类型”为“匹配”,“偏移”类型为“重合”,并选取相应的面。 (2)分别选取连杆盖和连杆体的孔内侧圆柱面,使其以“插入”方式相配合,完成连杆盖的添加。 5、向组件中添加连杆螺栓 (1)选取螺栓的外侧圆柱面和孔的内侧圆柱面,使其以“插入”的方式相配合。 (2)选择“匹配”选项,并选择相应的面,使其“重合”,完成连杆螺栓的装配。 (3)添加螺母和垫片,同样的方法完成另一个连杆螺栓的装配。 连杆组件的装配结果如图7.2所示: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和设计与分析报告

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与分析 §2-1 概述 平面连杆机构(全低副机构):若干刚性构件由平面低副联结而成的机构。 优点: (1)低副,面接触,压强小,磨损少。 (2)结构简单,易加工制造。 (3)运动多样性,应用广泛。 曲柄滑块机构:转动-移动 曲柄摇杆机构:转动-摆动 双曲柄机构:转动-转动 双摇杆机构:摆动-摆动 (4)杆状构件可延伸到较远的地方工作(机械手) (5)能起增力作用(压力机) 缺点: (1)主动件匀速,从动件速度变化大,加速度大,惯性力大,运动副动反力增加,机械振动,宜于低速。 (2)在某些条件下,设计困难。 §2-2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一、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运动学结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结构 1.铰链四杆机构 所有运动副全为回转副的四杆机构。Array AD-机架 BC-连杆 AB、CD-连架杆 连架杆:整周回转-曲柄 往复摆动-摇杆

2.三种基本型式 (1)曲柄摇杆机构 定义:两连架杆一为曲柄,另一为摇杆的铰链四杆机构。 特点:?、β0~360°, δ、ψ<360° 应用:鳄式破碎机缝纫机踏板机构揉面机(2)双曲柄机构 定义:两连架杆均作整周转动的铰链四杆机构。 由来:将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固定为机架而得。 应用特例:双平行四边形机构(P35),天平 反平行四边形机构(P45) 绘图机构 (3)双摇杆机构 定义:两连架杆均作往复摆动的铰链四杆机构。 由来:将曲柄摇杆机构中摇杆固定为机架而得。 应用:翻台机构,夹具,手动冲床 飞机起落架,鹤式起重机 二.铰链四杆机构具有整转副和曲柄存在的条件 上述机构中,有些机构有曲柄,有些没有曲柄。机构有无曲柄,不是唯一地由取哪个构件为机架决定,机构有曲柄的首要条件是:机构中各构件长度间应满足一定的尺寸关系,该条件是首要条件。 然后,再看以哪个构件作为机架。 下面讨论机构中各构件长度间应满足的尺寸关系。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指导 一、实验目的 1. 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培养学生连杆机构解析法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机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机架和原动件及他们之间的运动副,另一部分由其他构件和运动副组成。其中,前一部分称为基本机构部分,后一部分称为从动件系统。如图1所示的机构可以分成如图2所示两部分。两部分机构自由度之和等于原始机构的自由度,由于基本机构的自由度与原动件数目相等,等于机构的自由度,所以从动件系统部分的自由度为0。 在很多情况下,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更小的杆组。我们把无法再分割的、自由度=0的从动件连接称为阿苏尔杆组(Assur group). 例如如图2的从动件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成如图3所示的两个阿苏尔杆组。 在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杆组内部各构件间连接的运动副称为内部运动副(inner pair内副)。例如杆组DCB中的转动副C和杆组GFE中的转动副F。每一个阿苏尔杆组中有一部分运动副与运动已知构件相联,这一部分运动副称为外部运动副(outer pairs外副)。例如,阿苏尔杆组DCB中的转动副B和D分别和运动已知构件(原动件和机架)相连接,为外副。阿苏尔杆组DCB通过外副B和D 与运动已知的构件连接后,形成了一个铰链四杆机构ABCD ,杆组DCB中的构件BCE和DC运动确定。阿苏尔杆组GFE 通过外副E和G与运动已知构件(BCE 和机架)连接。注意:转动副E不是阿苏尔杆组DCB的一个外副。从阿苏尔杆组的安装顺序,我们可以看出杆组DCB是第一杆组,杆组GFE 是第二杆组。 我们可以得到机构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是在基本机构的基础上依次添加杆组扩展而成的。注意只有在前面的阿苏尔杆组安装完之后,后面的杆组才能安装。 依据机构的组成原理就可以预先编写一些常用阿苏尔杆组的子程序。这样,多杆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就可以简化成简单的两步:首先,将机构拆成基本机构

四连杆机构分析代码动力学--精简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1.1 机构运动分析的任务、目的和方法 曲柄摇杆机构是平面连杆机构中最基本的由转动副组成的四杆机构,它可以用来实现转动和摆动之间运动形式的转换或传递动力。 对四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意义是:在机构尺寸参数已知的情况下,假定主动件(曲柄)做匀速转动,撇开力的作用,仅从运动几何关系上分析从动件(连杆、摇杆)的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等运动参数的变化情况。还可以根据机构闭环矢量方程计算从动件的位移偏差。上述这些内容,无论是设计新的机械,还是为了了解现有机械的运动性能,都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它还是研究机械运动性能和动力性能提供必要的依据。 机构运动分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图解法和解析法。当需要简捷直观地了解机构的某个或某几个位置的运动特性时,采用图解法比较方便,而且精度也能满足实际问题的要求。而当需要精确地知道或要了解机构在整个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时,采用解析法并借助计算机,不仅可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及一系列位置的分析结果,并能绘制机构相应的运动线图,同时还可以把机构分析和机构综合问题联系起来,以便于机构的优化设计。 1.2 机构的工作原理 在平面四杆机构中,其具有曲柄的条件为: a.各杆的长度应满足杆长条件,即: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其余两杆长度之和。 b.组成该周转副的两杆中必有一杆为最短杆,且其最短杆为连架杆或机架(当最短杆为连架杆时,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当最短杆为机架时,则为双曲柄机构)。 第一组(2代一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73.4mm,L3=103.4mm,L4=103.52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73.4)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3.4+103.52)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二组(2代二套)四杆机构L1=125.36mm,L2=50.1mm,L3=109.8mm,L4=72.85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25.36+50.1)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09.8+72.85)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第三组(3代)四杆机构L1=163.2mm,L2=61.6mm,L3=150mm,L4=90mm 最短杆长度+最长杆长度(163.2+61.6) ≤其余两杆长度之和(150+90) 最短杆为连架杆,四杆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在如下图1所示的曲柄摇杆机构中,构件AB为曲柄,则B点应能通过曲柄与连杆两次共线的位置。 1.3 机构的数学模型的建立

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1 、题目 如图所示机构,一只机构各构件的尺寸为AB=100mm,BC=4.28AB,CE=4.86AB,BE=8.4AB,CD=2.14AB,AD=4.55AB,AF=7AB,DF=3.32AB,∠BCE=139?。构件1的角速度为ω1=10rad/s,试求构件2上点E的轨迹及构件5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A B C D E F 1 2 3 4 5 2、机构结构分析 该机构由6个构件组成,4和5之间通过移动副连接,其他各构件之间通过转动副连接,主动件为杆1,杆2、3、4、5为从动件,2和3组成Ⅱ级RRR基本杆组,4和5组成Ⅱ级RPR基本杆组。 如图建立坐标系 A B C D E F 1 2 3 4 5 Y X 3、各基本杆组的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1) 位置分析

? ? ?+=+=i AB A B i AB A B l y y l x x ??sin cos 2) 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将上式对时间t 求导,可得速度方程: sin cos B AB B A i i B AB B A i i dx x x l dt dy y y l dt ?????==-??? ?==+?? 将上式对时间t 求导,可得加速度方程: 222 2 22 cos sin cos cos B AB AB B A i i i i B AB AB B A i i i i d x x x l l dt d y y y l l dt ???????? ?==--????==-+?? RRR Ⅱ级杆组的运动分析 如下图所示 当已知RRR 杆组中两杆长L BC 、L CD 和两外副B 、D 的位置和运动时,求内副C 的位置、两杆的角位置、角运动以及E 点的运动。 C X Y 1) 位置方程 cos cos sin sin BC CD C B i D j BC CD C B i D j x x l x l y y l y l ????=+=+??? =+=+?? 由移项消去j ?后可求得i ?: 002arctan i ?=? ? 式中, ()()00222022BC D B BC D B BC BD CD BD A l x x B l y y C l l l l ?=-?=-???=+-??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