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的相关问题

———沙马依力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全世界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纪时,“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智能化”……一句又一句的口号,预示着我们这个世界将进入一个充满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世界各国都在思索,都在讨论,寻找一条条各国的发展之路。在这其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无疑当处于重中之重。各国在发展,我们国家也不甘落后,从初等教育的“减负”到高等教育的“并轨”;从“素质教育”到发展现代技术教育……一条又一条的改革信息响彻神州大地,这都表明,我们中国的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地域宽广,发展不平衡,尤其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极不平衡。“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更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大课题,本人身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深知教育发展的现状。当别人已进行“计算机辅助教育”、“网上教育”等时,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学校,还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学生只知道认几个汉字、做几道数学课;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只知道老一套的教学,什么叫“CAI”,“I nternet”是一个什么概念,只知道很神秘……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长期发展缓慢、举步为艰,到了非发展不可的地步。可喜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少数民

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要跨跃式发展、要有一个质的飞跃,结合实际,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观念方面

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均要彻底转变陈旧、传统、落后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观念并不只是口头上的一句空话,要彻底,从心底转变,落实于行动。当前很多地区的学校、主管单位的领导在会上大讲小说,经常提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但最终落实在组织、管理、教学上却似乎丝毫未变,还是老一套,这叫什么转变呢?当今的世界是高度发展的世界,结合发展趋势,我们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全面发展观念、现代技术教育观念等诸多新观念。结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

我们很多学校只开设语文、数学、体育,甚至开齐了的也不重视,造成学生偏科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很多老师把音乐、美术等课拿来上他自己的语文、数学课的新知识,甚至做作业。而有的同学在上音乐、美术等课时,却偷偷做语文、数学作业。我想,没有哪一个学生只喜欢语文、数学,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比较喜欢音、体、美、书法、电脑等课程。最终造成培养出来学生“高分低能”、“个性发展面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是教育领导者及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未真正转变,很多人认为,

学习内容过多,势必影响质量提高,我看未必,各门学科均有一定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为此,要真正树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的观念。

第二、教学硬件方面

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根本性发展的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面貌要根本改观,要靠国家、当地政府及群众的大力资助。五、六十年代,美国为满足国际竞争需要,投资几百亿美元援助教育事业。于是,语言实验室、卫星电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迅速普及各学校,使之踏上现代化的道路。我们国家近年来,虽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但这还远远不够,投入教育事业的资金,在整个国民经济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很多山区学校只有一、两间破旧的瓦房、草屋,里面只有一个破旧的小黑板,几张旧桌凳(甚至有些地区,还有用石头来代替桌凳)。就连很多经济稍发达的地区,仍然是地盘狭小、房屋陈旧,图书、实验用品、体育器材、现代技术教育设备等都无法配套上,既使一些学校好不容易配上一些电脑,也是落后、淘汰、单一,设备不全,跟办学条件现代化相距甚远。另外,地方政府及群众也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与支持。大部分地区的要靠国家来投资,还是比较困难的,地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有些乡、镇政府和学校丝毫无关,教育附加费也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学校毕竟是政府所领导的单位,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说,乡、镇对学校关心,投资较多的地区,教育工作及其它各项事业都会搞得比较好。此外,尽量争取当地群众的投资、投劳及个人捐助。真正把

学校建设得布局全理、功能齐全、美观实用,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师资队伍方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师的素质及水平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当前,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虽经过多年的发展,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上,还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求。虽然很多教师学历均能达标,但政治思想、教育素养、知识能力水平、教学艺术、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很欠缺。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教师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及知识水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

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一盒粉笔、一张黑板、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的高度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整个世界更容易沟通,了解世界各国随着网络的发展,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如果不跟上社会、跟上形势,没有新知识、新技能,仍用那老一套,培养出来的学生又如何去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呢?为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学习,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先进的教学方法技能等。

此外,要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具有献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

业的奉献精神。教师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浓厚兴趣和高度热情,稳定的志趣和热情是同理想、信念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才能真正意义的献身于教育。现在,很多教师缺乏“认真”,除了上课,改作业,业余时间就无事可干,要么去打麻将,要么就喝酒喝得不醒人事……我们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要落实于行动、落实于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始终保持赤诚的职业良心,真正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四、教育方法方面

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改变那把学生当成机器的“填鸭”式的老一套教学方法。要尽量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学习先进地区和先进个人的教学经验;要以学论教,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力求认识和情感的和谐发展,结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要重视发展早慧少年教育,重视发展个性和因材施教。结合实际,尽量用启发式,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把多种教学媒体引进课堂利用电化教学资料,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导教学及网络技术,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新的突破,能极大可能的帮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结合实际,在教法方面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对那些非科学的教学,如:注入式、单一化、满堂灌、呆读死记、照本宣科、多而杂的作业、以及训斥谩骂、罚抄作业、

加班加点、滥惩滥罚等教法必须坚决摒弃。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尽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热情,要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研究教法的同时加强研究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传统教学方法只重视教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研究,片面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既研究教学方法,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与学统一起来,要把学校教育中的重教转为重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不再上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咨询者,教师在教学中不公仅要改进教学方法,更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曲有效的指导与培养,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要明确怎样去学习。

3、教学方法要力求最优化,体现发展性和创造性。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器材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要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使之产生一定的情趣。教学中教法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灵活多变,随着时代和种种条件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视听教学不断发展,师生的新信息不断增加。教学的方法、方式也要不断变化,没有一种最优,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创造性的运用教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条件等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再改造,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艺术。

第五、教育管理方面

教育管理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工作的落实实施。教育管理者要具备相当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现状,具有与之配套的思想、组织、方法、手段等;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水平,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要有宏观、科学、高效率的组织能力,能把行政手段和法规手段结合起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能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把管理工作条理化、简单化。在日常工作中充分领会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规章制度;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教职工的力量凝聚起来,把他们的能力开发出来;能制定出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方向、目标,带领全体师生,将学校建设成为质量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育人基地。

很多地区的领导者,只顾个人利益,在教育教学上,大搞形式主义,只重视表面现象,造成学校发展的不良隐患。要彻底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建立一支团结、廉洁、务实的领导班子,能真正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领路人。

综上所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建设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要从根本上有一个大的改观,必须做好以上几点的工作。从领导到一般的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出差距,反复探讨,从以上几点着手,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

质,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一点贡献。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少数民族教育发展问题的调查 一、中国民族教育的存在问题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数量、规模虽然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仍还很缓慢,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仍还比较低,在边远偏僻的民族地区和农牧区,民族教育发展状况暴露出的落后面十分明显。 (一)民族教育的历史特点遗存 民族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民族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族自身对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意志作用即精神基础两方面因素所制约的。 1、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仍继续存在。这种教育形式,在当今川、黔、滇、桂、渝、藏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育中,和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文化教育中,或民族地区包括汉族在内各民族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教育中都还普遍地存在。这种教育形式目的性不强,成效缓慢。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心理状态就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理论等,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的运用,总要接受当时当地实践的检验和丰富,总会有一些差异或个别原则的修订、发展。忽视民族心理,不仅教育质量难以提高,还可能犯其他的错误。 2、巫师传播形式教育仍在一定范围继续存在。如今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已基本置换为民族传统文化性质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存在于

云南和四川毗邻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以及贵州一些彝族聚居区,和黔东南苗族聚居地区,还有云南的佤族地区、独龙族、傈僳族地区。它以从事巫术和原始宗教的“毕摩”、“告相”、“巴狄洛”等巫师的活动为教育传播中心,内容以讲授彝文、彝经,和授以对精神物质世界的原始宗教形态认识及巫术、草医等原始混沌知识为主。民族心理作为深层意识,有力地影响制约着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每个民族本来不论在认知、情感、意志方面,还是个性、意识方面,都会有一些独具的特点。民族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认知、品德、体育竞技、审美、生产劳动心理方面,都有些特殊的问题。比如受教育的随俗心理。由于他们仍然处于农业经济状态。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迫切,一些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大家的知识水平不差上下,也不存在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要改变这种教育随俗、不积极入学的心理的状况,靠讲大道理是行不通的。要让大家尝到受教育的甜头,让自身的体会说话,逐步转变观念,形成向学尚教的心理。此外少数民族在交往中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理,因此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强烈而鲜明,各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卫心、自强心都很强烈,民族自尊和较高的自我要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当他们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遇到困难时,当接受异质文化和现代生活遇到障碍时,通过努力效果仍不佳时,他们会产生自怨情绪。因此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爱护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引导这种自尊心朝向民族大团结、共同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另外民族的宗教心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我们既要坚定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与主要经验

浅谈我国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重大 举措与主要经验 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采取了诸多重大措施,给予了特殊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对当前和今后我们民族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继续坚持,而且对其他多民族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前,历代统治阶级出于统治的需要,曾相继制定或发布过一些民族教育方面的政策,比如明、清统治者把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作为“治国安边”的一项统治政策,在民族地区兴办了一批义学、社学、书院等,但这些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且这些都建在临近汉族的地区或民族地区较发达的城镇,在少数民族乡村没有学校可言。民国时期,受孙中山“五族共和”思想的影响,民国政府虽然也设立了蒙藏教育司,专管蒙藏回疆的教育,但由于当时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实际上政府根本就无暇顾及民族教育,上述机构基本上是名存实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蒋介石出于军事的考虑和政治目的,开始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规,兴办了一些学校。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内战,在民族地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大汉族主义”的教育政策,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出现了倒退局面。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消极乃至反动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不利因素,大部分少数民族生产力发展落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形态。部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只是寺院和经堂教育,没有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校,个别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也有少量的私塾、学堂和中小学校,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难以进入。因此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几乎是空白。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正规的少数民族高等学校,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如新疆地区1928年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2%,宁夏1949年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10%,西藏及凉山彝族为2%。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盲率极高。据统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国有22个少数民族人口的文盲率在95%以上。即使文盲率较低的朝鲜、蒙、乌兹别克等民族的文盲率也在40%-60%之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坚持以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实施多种政策,不断加大倾斜力度,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1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和任务,并决定在

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浅谈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摘要我国林业现状、什么是林下经济、林下经济的特点、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关键词林下经济合理利用增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森林为主要 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 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 明迈进。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 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 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 括林上产业。林下经济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农民充分 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而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 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 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不砍 树也能致富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 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林业主 管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加强引导,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农民不砍树也能致富,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改革目标。 二、林下经济的特征 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 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 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 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 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 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 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三、如何发展林下经济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促发展 中国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 均匀,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 要充分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做到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区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 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养羊、养鸡、养蜂、食用菌种植等为主;西区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 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北区、 南区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 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 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体联动聚合力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浅谈少数民族 地区的教育工作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样要求我们:当今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可是,这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又谈何容易呢?简直就是一个最高要求和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地区差异和现实要求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选择的不是逃避,而是迎难而上,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 要想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开展工作。 一、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教育,我肤浅地认为,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具体分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情况基本都趋于有家庭贫困,单亲孩子、孤儿、汉语不熟练、不会写字和最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会做等。这些因素就是造成该地区适龄儿童辍学、逃学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就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如在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或者发动全班同学去关心帮助,也可以进行个别辅导或家访等,一步一步地使这部分学生转变或彻底放弃厌学、逃学的观念,这样就养活了学生的辍学。 二、对家长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有部分家长的思想极为落后、守旧。他们认为孩子读书无用,官都被我们“大汉族”当完了,送孩子读书不但

家里少了一个找猪菜或放牛的劳力,而且还要支付他们眼里认为不该开支的笔墨纸张钱,所以他们宁愿强留孩子在家干活,也不情愿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这就给我们正常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要彻底转变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思想落后、守旧的观念。我个人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多进行家访,多与家长谈心,对他们进行道理说服,或向他们宣传相关的法律知识及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让他们知道读书不仅是对个人、家庭,甚至对他们祖祖辈辈所耕作的那遍土地,对社会,都极其重要。 三、对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虽然极为落后和守旧,但在关键时刻,他们都听村寨中有声望的领头人的话。所以,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来开展地区群众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向他们大力宣传,目前党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所给予的很多优惠政策,从而让他们积极送子女入学。其次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村民小组领导搞好关系,充分利用他们在寨中的威望去做好群众工作。第三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为人师一定要谦虚,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地区群众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支持。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对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困难的、艰巨的。但面对困难,没有哪个人选择逃避,而是在现实工作中去探索、学习、尝试一切实用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认真、细致地去努力工作,才能较好地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点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

对学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给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认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不是替代基层学校的管理,而是在“促进学校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为学校领导施政减负”这两个目标上多做文章。本学期,教育局叶副局 长与中教科领导做了三件大事,基本实现了以上两个管理目标。这三件事:
一是重视学校常规管理的过程监控。教育局中教科在叶副局长的带领下,多次组 织下校调研,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常规检查。这些都是在促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完 善与管理制度的落实。比如,进一步明确分管教学副校长的职、权、责,这实际上 是在帮助学校理顺各部门间的内部管理关系。这绝不是给副校长加压,而是让分管 教学的副校长工作起来更加理直气壮、更有明确的方向。
二是重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不断提升。中教科把学校开展教师基本功考核工作列 入常规检查的重要内容,专门发文进行部署,这有助于学校领导把管理重点转移到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这个管理基本点上来。各校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特 别重视教育局提供的这个契机,努力干他们原本想干又不好办的事。
三是重视学生学习基本习惯的养成。进修校中研室开学初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中 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六点建议》,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中教科专门把它 列为常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各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有的学校开了学习习惯 的主题班会,有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的问卷,长乐三中还让老师撰写“如何养 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专题文章。各校正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 养成。
根据叶副局长的要求,我室于本学期初提出了学校工作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即学校的管理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学校的教学管理以课堂教学管理为 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教师基本素质的提升与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养成。
我想就常规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几点个人建议,仅供各位同行讨论,以便 在即将召开的教务主任会议上作进一步研讨。
一、教案可否采用统一设计的教案簿
各校可独立或联合设计统一的教案簿,这有利于引导教师规范地书写教案。实践 证明,凡是采用统一设计的教案簿的学校,教师在教案编写方面都比较规范,项目 也较完整。
教案设计中要保证有以下十个项目:一是日期、周次与课时;二是课题名称;三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物理学 届别2012届 论少数民族地区物理教育的特点题目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阿智翠 学号20080840138 指导教师李佳 教务处制 ‘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没有抄袭、剽窃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关于毕业论文(设计)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民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设计)。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指导教师签名: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前言 (1) 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 (1) 1.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1.1“撤点并校”背景下,贫困山区学校出现的问题 (1) 1.1.2 经济投入严重不足 (1) 1.1.3科技落后 (1) 1.1.4 贫困面大,辍学率高 (1) 1.1.5 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 (2) 1.1.6 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 (2) 1.2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2) 1.2.1 政府教育投入主要以“自上而下”投入模式 (2) 1.2.2 农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理性追求没有得到实现 (2) 1.2.3 就业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就业援助机制不健全……………………………(3 ) 二、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 (3) 2.1 物理学科学内涵 (3) 2.2 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特点的调查 (3) 2.2.1 调查过程和调查方法 (3)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 三、少数民族地区物理学教育发展趋势 (11) 3.1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政府的责任 (12) 3.1.1 教育资源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投入模式 (12) 3.1.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工资福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2) 3.1.3 建立、健全西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机制 (12) 3.1.4 把促进西部教育发展与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文化结合起来 (12) 3.2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实施的措施 (12) 3.2.1 针对“撤点并校”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12) 3.2.2 针对经济投入不足,科技落后,辍学率高的问题要实施的办法 (12) 3.2.3 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应改进的办法 (13) 3.2.4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的问题应做的事情 (14) 四、附录 (15) 关于高中学生物理难学的问卷调查 (15) 五、致谢 (15) 六、参考文献 (16)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林业和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2002-20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

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 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

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 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硬件设施上去了,软件设施跟不上,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困扰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很多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吸引外来的优秀的教师资源,本地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水平不高,学生没有机会领略知识的真正魅力,潜力难以充分发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教师数量不足,普遍缺编,“超级大班”存在,代课教师数量居高不下,外语教师、双语教师奇缺的现象普遍存在。 2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2.1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 、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终审稿)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宜州市民族中学陈绍斌黄汉帅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它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陈腐、教育内部缺乏活力三个因素。鉴于此,为较好地解决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在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面临很大歧视,报告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女童小学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男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小学年龄段,全球有1.04亿儿童失学,其中女童仍然占57%。此外,在128个向报告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只有52个达到或将要达到中小学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报告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在2005年前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任务十分紧迫。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改善女童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不过在中学阶段,男生仍普遍多于女生。 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哪一个国家实现了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已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这充分说明,女童教育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民族风俗等对女童教育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各地区的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女童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这一高一低,并不是由女童与男童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和他们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般说来,制约男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女童教育所以展现出不同特点,是与这些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严重损害了女童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拮据,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女童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篇一: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对学校管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我非常有幸地作为青干班的一员参加了在武汉为期九天的培训班的学习,学习中专家们理论阐述、引经据典、谈心交心,无不使我产生共鸣。他们娓娓道来,环环相扣,给人启迪,促人反省,震撼人心。既气势磅礴,恢弘大度,又紧扣实际,细致入微。既让我们欣赏了名家的风采,又使我们饱食了无比精美的精神大餐;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明确了使命。九天下来,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这次培训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教育教学新动态,真正学到了作为一名新时期校长应有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还对学校管理也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思考。 一、学校管理中要关心和信任教师 在学校管理中,把教师管理作为第一要素,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发展第一”的管理思想,我认为,这是21世纪学校管理中应建立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理念。 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力量。我觉得要教师用心教学,就要得到教师的“心”;要真正地得到教师的“心”,就要真心关心教师

、爱护教师,特别是尊重和信任他们。 (一)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 我觉得关心教师就要关心教师的家庭与生活,把感动送给教师。比如我校在教师办喜事、丧事时,学校总会送去祝福与问候,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在过年过节,学校会请教师家属到学校做客,感谢他们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能安心的工作;在教师生活上学校食堂专门开设了教师窗口,方便教师就餐等等,这些都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当然也有不足的方面,在一些细节上如果学校想的更周到一些,我想会更贴近教师的心。比如我校教师由于工作关系很多教师就在食堂就餐,学校为了关心教师也专设了教工窗口,但很多教师仍感到不便,特别每到学生就餐时造成很多教师吃不好,很多教师下晚自习后才回家吃饭。我想学校能否单设一个教师小食堂改善伙食,让教师吃的舒心,从而更好、安心的工作。 (二)关心教师的成长 教学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要给教师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为教师成长做事。大学者,大师也,既要引进大师,也要生产大师。什么是好学校?好学 校就是学生在这里成长得快,教师在这里也发展得好,而且能产生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我觉得关心教师的成长就要让学校年轻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够尽快得到提高。我校为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探讨 摘要: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证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平衡,对于维护我国的和平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师资;基础设施 少数民族是维持中国稳定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是,由于历史上存在的对少数民族歧视的问题,地域上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经济文化不发达等问题,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少数民族的人才例如满族的老舍,蒙古族的李四光等,都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贡献,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少数民族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问题缺乏重视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处于原始生活状态,大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甚至受教育水平几乎为零,因此会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早日赚钱帮忙补贴家用,因此在孩子到达一定年龄后就要求孩子回家赚钱,不支持孩子继续学业。孩子们也因为知道难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成绩难以提高,形成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不重视教育的恶性循环。 此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极力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不可能带来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甚至还需要地方财政的大量投入,因此很多地方都不愿大力发展教育,对于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远低于西方其他国家。从行政上对教育缺乏重视,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慢。 (2)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好的教师,孩子们在学业上就难以拥有好的领路人,难以激发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成绩。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保障设施落后,造成了大量人才外流,即使是当地人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也不愿意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