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doi:10.3969/j.issn.1006-2025.2011.03.01

2011

·03总第406期

【收稿日期】2011-01-15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完善我国住房政策体系与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研究”(2010ZD33,负责人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创新研究”(2010RKGA2020);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产品内国际分工下贸易利益测算方法研究及我国贸易利益测算”(10YJA790155);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研究”(2010RKGA1012);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产品内国际分工下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特征与贸易利益测算方法研究”(ZR2010GL007);济南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传导路径研究:以济南为例”(201003134);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基于模糊逻辑控制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2010RKGA1033)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娅,硕士,山东经济学院统战部,馆员,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等;朱珊珊,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金融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1月份我国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创下26个月来新高。为在全球危机中使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近两年使用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效果不明显,仍然出现了如通货膨胀预期加强、资产价格虚涨等新问题。2010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释放的巨大流动性加快了通胀的步伐,加之黄金、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成为当前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综述

经济学家们对于什么是通货膨胀做出的解释不尽相同。根据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因纸币发行过多,从而引起纸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

象。通货膨胀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

对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经济学家都进行了精辟的剖析,总括来说可以归为两种。部分学者认为引起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源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一)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内知名投资分析师曾若愚(2010)通过研究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动与国内一些商品价格波动之间的潜在联系,得出结论:中国正面临严重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他认为这一轮通胀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从美国以两种途径传递入境的。第一种是通过

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娅1朱珊珊2

(1.山东经济学院统战部,山东济南250014 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2010年12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通货膨胀越来越明显,对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危害进

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治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负效应

深层原因

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25(2011)03-0001-05

1

2011·

03总第406期

原材料价格上涨输入的,国外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必将推高国内相关商品的价格。第二种是通过资本流动输入的,目前由于美联储滥发货币使得美国国内拥有充分的流动性,而流动性需要升值机会,中国便成为国际投机资本的目标。这些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国内并不会从事周期过长的投资,因而他们总是涌向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当中国国内的证券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他们的带动下炒高后,热钱便带着巨大的收益退出。

樊纲(2010)分析了国内的一些传导机制和一些特殊因素(包括囤积、饲料价格上涨等),倾向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际粮价大幅上涨,而现在的传导机制也很快,市场的供求就会发生变化;二是国内的流动性,人们现在有了一个世界的预期,美国人增加货币发行量,世界流动性增加的预期就形成了,然后对中国外汇资本流入的预期也加强了,这时候人们通货膨胀的预期也就增大了,最后反映在我们的价格水平上,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输入型的。

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2010)认为此次通胀是内外夹击多因综合症,他认同曾若愚所说的两个途径的输入型通胀,首先,他指出由于我国对铁矿石、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高度依赖,使得我国面临国际市场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会通过进口的途径传导至国内,引起国内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通胀预期。其次,美国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导美元贬值,削弱了美元资产对短期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导致大量短期国际资本涌入收益率较高的中国,加剧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曹远征(2010)更倾向于把这轮物价上涨归为受成本推动的影响。其中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一是食品,尤其是小宗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二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推动成本上升,美元贬值引起石油、矿产等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三是由环保、价格改革和尤为重要的工资上涨推动的成本上涨。这三个因素叠加推动了物价上涨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带来的负效应

凯恩斯用“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来表明通货膨胀的极大危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签订“广场协议”以后不久,资产泡沫、信心泡沫

随之破灭,进而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曾是非洲最富裕国家之一的津巴布韦,近几年来由于深受通货膨胀的危害,使得本国经济陷入崩溃,全国至少80%的人口陷入贫穷,面临生活基本物资大量缺乏的窘境,堪称20世纪最贫穷的亿万富翁。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带来的负效应是巨大的。

(一)对产出的影响

从极短的时间内看,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产生正的产出效应,但持续的通货膨胀会经由降低效率的效应阻碍经济成长。

从微观角度看,会造成企业生产上的混乱、浪费和虚盈实亏。物价飞涨时,企业面临着原材料和其他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的难题。当厂商对物价上涨有了一定预期时,会产生“重物轻币”的现象。为了维持生产价值的稳定,企业会增加原材料的存量甚至会发生不惜高价紧抓原料的浪费行为。这就造成原有商路的破坏,流动秩序的紊乱,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是产值和利润的大幅上涨,形成了一个繁荣的虚假幻境。

从宏观角度来看,第一是通胀使得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必然会削弱储蓄,引发银行的信用危机。为应对危机,银行全面紧缩信贷资金,必然直接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正常的信用关系也会萎缩并引发企业的支付危机。企业的生产规模随之下降;第二是通货膨胀不利于资金投资于周期性长的基础性建设。因为未来价格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风险成本,无形中给短期的投机行为形成了温床,而投机是经济机体的严重腐蚀剂。

(二)对就业的影响

通货膨胀能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就业,各国经济学家对此争执较大,但大多数人都同意,在某种时候的某种条件下可以刺激就业的增长,在条件不具备时,会导致就业的减少。这主要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严重,是否被人们预期到。

在不严重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初期,企业有扩大再生产的冲动而增加就业机会。然而严重的通货膨胀会给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商品价格上涨但是商品的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家利润消失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利润消失的可能性对生产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利润前景对生产和投资的诱导作用。企业家可能不再致力于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而是进入投机市场囤货居奇。生产企业的规模萎缩,生产停滞,就业机会减少。

2

物价的上涨被工人们预期到以后,会要求增加工资,那么,工资的大幅增长会降低企业的积累,从而促使企业家减少就业,降低生产,而工资的增长就又可能推进物价上涨,加剧通货膨胀,从而形成“通货膨胀带来工资增长推进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因此,未被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对就业和产出的刺激效应只是暂时的,最终会导致就业和产出的降低,通货膨胀的恶化。

(三)对收入、财富分配和再分配的影响

从初次分配来看,如果物价上涨,企业的销售收入就不是真实的,企业据此所支付的工资、所提的折旧、企业留利等就有一部分不能从市场上买到相应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影响企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从财政的再分配看,在形式上,通货膨胀使财政收入增加了,但由于物价水平的上涨,财政分配的货币资金难以全部转化为实际物资,财政分配不能最终实现。同时,由于追加支出不断增长,就会打破原来的财政预算安排,给财政平衡带来困难,也使国家运用财政手段调节经济的能力减弱。从银行信用分配来看,由于物价大幅上涨,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存款者会争相挤提存款,使信贷资金来源急剧减少,信贷资金供需矛盾加剧,国家通过银行对经济的调节能力减弱,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下,还会导致信用危机。

在通胀条件下,人们通过分配获得的货币收入不能买到相等的生活消费资料,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又限制了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此外,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会给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带来不同的损失,加剧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

三、关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像一把双刃剑,保住我国G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并发症”——

—通货膨胀的加剧。

(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催生通货膨胀

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推出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货币政策迅速由从紧转向宽松,多次动用货币政策工具,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政策来支持和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自2008年9月25日起至2008年12月25日央行先后四次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17.5%下调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由原来的17.5%下调至13.5%。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大幅下调,使得货币乘数上升,并且增加了商业银行

的超额银行储备规模,大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存款

储备能力,扩大了其信用规模。在再贴现政策方面,

从4.32%降至2.97%,下降135个基点。央行通过降

低再贴现率扩大了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从而大大

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自2008

年中期以来,货币当局主动性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明显加大了央票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

造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

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逐渐回落。

除了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在此次金融

危机应对中,央行还大量使用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基

准利率。从2008年9月16日开始至2008年12月

22日,央行经过5次密集的降息后,一年期人民币

存款基准利率为2.25%,仅高于2002年2月的

1.98%,为历史次低水平;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

率为5.31%,与2002年2月的历史最低水平持平。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信贷投放增长异常迅猛。

这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最快、最大限度地促

进了经济复苏,但是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

宽松货币政策在发挥刺激经济作用的同时,也向我

国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全国人大财经委

副主任吴晓灵认为:“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央行存在

货币超发的问题,特别是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

机采用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以来,

我国目前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位居世

界之首。流动性的泛滥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发生,居

民手中的钱越来越不值钱。

(二)利率水平过低,长期负利率造成资源的

错配

2010年10月20日起,我国金融机构一年期存

款利率由现行的2.25%上调至2.50%。而我国的CPI

指数从2010年5月份开始就已经超过了警戒线3%,而且一直呈上涨趋势。11月份,CPI指数已经达

到了5.1%。这意味着我国实际存款利率水平已经出

现了-2.6%的水平。在5月份以前CPI指数虽然低

于3%,但并不意味着负利率现象不存在。

我国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长期负利率状态

给储户造成了利益的侵害,削弱了储户未来实际购

买力。一旦实际利率为负持续的时间过长,会造成资

本的错配。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的国家,消费者有两

种选择,一种是购买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

胀带来的损失。另一种是继续储蓄,直到能购买当年李娅,朱珊珊: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3

2011·

03总第406期

的某件商品。但作为一个经济理性人通常会做出第一种选择,这客观助推了资产泡沫。中国银行网站公布11月底的隔夜和一年期的银行同业间拆借利率(SHIBOR )分别为1.92170%和3.07860%。较年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存款利率由于有上限的规定,储户无法从中受益。这也就表明储户在用自己的钱补贴银行和投资者,最终会导致更多的资金流向收益率相对较高的投资领域,为资产价格的上涨推波助澜。因为只要有套利的机会,投资者就会追逐,而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金融工具也很有限,大量资金追逐有限的工具,会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

2010年10月20日,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提高到5.56%。目前来看物价

上涨带来的负利率仅仅是存款负利率,如果贷款也出现负利率,企业使用贷款,不用经过生产、加工环节就能获得利润,这必定产生大量投机行为,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这种负实际利率,将会深化居民的通胀预期。为了保值,民众重新配置其财富,将更多的资金投向回报率高的行业,进一步扩张已经存在的资产泡沫。

(三)汇率水平过低,缺乏弹性

我国现行的外汇制度仍是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建立起来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虽然称之为管理浮动,但IMF 则把人民币汇率归类为其他常规的固定盯住汇率,即名义是管理浮动而实际盯得很死的汇率制。

低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的优势,这使得我国产品特别是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很有竞争力,这也是国际收支盈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收支持续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实际汇率有上升的压力。实际汇率升值有两个渠道:一是名义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也称对内贬值。而货币当局在应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选择了容忍通胀减小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为了稳定汇率就需要不断向市场投入人民币,那么所有使中国经济迅猛增长的经济压力,就变成了推动物价上涨的巨大压力,最后将出现资产和价格泡沫,对经济体自身未来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四)缺乏成熟的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在社会生活中,一般商品价格和资产价格都是有波动性的,这种波动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波

动,幅度比较小;另一种是异常波动,幅度比较大。应该以什么为基准来判断现在的波动范围是合乎常规的,还是异常波动。只有经济出现问题时,才会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房地产价格飞涨,政府便出台了限购限贷的政策;民生商品价格出现了波动,国务院便出台限价政策,所以目前最为紧迫的是健全价格波动预测预警系统。

(五)政府投资过大,模糊了政府职能边界

中国在2008年推出4万亿人民币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后,在2009年又发行了7500亿元的国债和2000亿元的地方债。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通过统筹使用公共财政预算拨款、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支出达到9243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加5038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一方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放在基础建设上,必然挤压了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政府采取发行国债和增加税收的手段来弥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规模,其结果就是将原来企业和个人占有的资源集中到了政府的手中,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对资源的占有与控制,使得企业和个人没有能力参与市场投资的竞争。

(六)以美国为首国际社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生成全球性流动性泛滥

美国推出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从

2009年3月开始的,美联储分别购买了1.7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证券,2010年11月4

日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以进一步刺激美国经济复苏。同时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当天,紧跟美联储重启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步伐,欧洲和英国央行先后公布了各自议息结果。欧洲中央银行宣布,继续将欧元区主导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最低水平;英国央行也宣布维持指标利率在0.5%不变,并维持资产购买计划规模不变。而在10月初其实日本也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

学者们一致认为,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并不缺乏资金,缺乏的是资金对实体经济的信心。而以美国为

4

李娅,朱珊珊:中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治理

首的国际社会掀起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会给全球市场带来流动性泛滥。一方面由于流动性的泛滥会导致美元贬值,以美元计价的黄金、原油和大宗国际商品价格会上涨,给我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可能流向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助长其资本价格泡沫的产生。

四、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CPI指标的持续走高,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凸显,为了遏制通货膨胀的蔓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一)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中性、常态

鉴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渐入正轨,通货膨胀不断恶化,非常时期执行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逐步退出。这一阶段货币当局应当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需要,理性实施经济刺激政策,正视其负效应,经济刺激计划要适时退出,政策目标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增长经济的内生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应该回归中性,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含义包括: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管理通胀预期;管理价格体系;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是短期的,是可调整的,可以根据目标和侧重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方向,侧重点就是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要防止资金过度流向资产市场,避免投资畸形带来非理性的资产价格。此外,要管理好通胀预期,防止食品价格上涨扩大到经济全局,密切关注过剩的流动性。

(二)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

通胀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单边上调存款利率后,市场也容易形成贷款利率即将上调的预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机需求。

另外,在经济出现放缓风险的情况下,单边上调

存款利率也可以为更严格的政策工具使用留出一定

政策空间。对于中国央行来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

目标就是保持物价稳定,实现经济的平衡。这意味

着,要增加消费所占GDP的份额而减少出口和投资

的份额。若不及早让存款利率转正,这个目标则显得

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若将来资产泡沫破灭,会引

发新一轮银行呆、坏账率的上升。

(三)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

区间

按照自由主义诸经济学派共有的一个基本观

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

衡的根源。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

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

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

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

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

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倘使汇率可

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

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

实质性调整。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

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

用和配置。

(四)建立健全价格波动的预警体系

经济中的大起大落不仅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

的危害,而且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当前我

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决策多层次、多元化

格局往往会使经济运行产生不确定性,更容易出

现失控现象。经济波动的客观存在要求正确认识

经济发展中的循环波动现象,把握其规律,加强对

经济预警的研究,以提高对经济警情出现的预见

性,及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异常波动。不同地方、

不同时期的主要民生商品价格,都有历年数据可

查,据此可以也应该有相应预测机制和应急方案。

即便有新情况发生,也应当有及时有效的监控和

预警,做到早发现问题和化解矛盾。

(五)合理界定政府干预的边界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或者政府都是不可行的,

政府干预越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下转38页)

5

2011

·03总第406期

用。政府干预的出发点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那么政府投资干预的范围就应该严格限制在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的领域,比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等。政府更应当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而不是严格地监管企业。政府行为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优化政府支出结构,而不是盲目的上项目,挤占私人投资。严格限定在通过市场机制存在较高交易成本的场合,这样的政府干预才是有效率的、可行的。

(六)治理通胀要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确保了2009年国民经济超预期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复苏的表象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多年来,经济扩张都是建立在粗放经济增长模式基础上,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失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遏制当前通货膨胀当与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引导信贷速度增长并优化信贷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合理配置

的资金支持力度,尤其是要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低碳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复苏奠定基础,避免出现由于过多投机行为所导致的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1]曾若愚.中国正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EB/OL ].http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e11174863.html,/Blog/309273.aspx ,2010-04-01.

[2]樊纲.CPI 涨的快但不会太高[N].新闻晚报,2010-11-19.

[3]辜胜阻.现有政策不可能快速下降CPI[N].东方早报,2010-11-21.

[4]曹远征.全球分歧政策中的宏观政策走向[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25.

[5]王延信主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249-264.

[6]黄达主编.金融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07-611.

[7]贾渠平,张其佐,肖民著.怎样看待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50-52.

[8]陈华,汪洋.中美经济刺激计划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研究及其退出政策前瞻[J].南方金融,2010(2):44-50.

[9]陈华,赵俊燕.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标准、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9(12):65-68.

车甲与货,小侯受之,大侯近者,以其县分之,不践其国。”意思是说分狄国的战利品和占县城可以,但

不能破坏狄国的都城。“全”为上的思想尽在言中。

用现在语言诠释,所谓“全”为上、“破”为下,就是要求企业追求双赢,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为别人提供和留出发展空间,“你有你的路,他有他的路”,“大路朝天,一人一边”;力求社会成本最小而社会福利最大,并以爱民、利民、益民和安民的形式落实到社会每个角落、每个成员,此为上策。

(3)不是重“战”轻“和”,而是以“和”为上,以“战”为下。孙子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在《孙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恃武者灭,恃文者王,圣人之用兵,戢时而动,不得已而用之”。

用现在语言诠释,所谓“和”在先,“战”在后,就竞争,竞争而不“害他”,以诚信、诚实、诚信取胜,在协议分工和互补合作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中前进和发展;在善待自己的同时,善待对手、善待社会和消费者,此为善之善者也。

总之,在“道”与“术”、“全”与“破”、“和”与“战”的关系上,孙子的价值理念和逻辑排序是“道”在先、“术”在后,“全”为上、“破”为下,“和”在前、“战”在后,而不是相反。可见,《孙子兵法》之精髓和真谛是“道、全、和”,而不是“术、破、战”。若能对《孙子兵法》的科学内涵、价值理念、逻辑顺序及其出发点、立基点和终结点给予全面而准确地再认识、再把握,一定会使《孙子兵法》在建设企业“和文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大放光彩,建立新功。

【参考文献】

[1]任浩之编撰.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刘仁译注.孙子兵法[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陈才俊.孙子兵法全集[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3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