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新课改 必修1 知识要点

历史新课改 必修1 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

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

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

擅权专恣。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

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

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

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

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

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

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

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

义强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

产地(必然性、必要性)

原因: 2、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夺取更多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

①背景: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②领导:林则徐

(借口、导火线、偶然性) ③经过:1839年,虎门销烟

④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

的坚强决心;直接导致鸦片战争

1840年—1842年

经过: 1、1840年广东——厦门——天津白河口

2、1841—1842扩大侵华: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陈连升、关天培、

裕谦、陈化成、海龄等英勇抵抗;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取得了一定

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

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及危害) 败因:1、具体原因:对比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战略战术 2、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

的开端

19世纪50年代迅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掠夺殖民地

1860年

年英国袭击广州,挑起战争

年组成联军攻陷广州,扶植柏贵傀儡政权

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俄国也趁火打劫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

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大沽(史荣椿壮烈牺牲)、天津,后又占领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使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根本)

原因2、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加深,人民灾难深重

3、自然灾害严重(直接)

4、西方宗教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号召人民群众

领导:洪秀全等(农民阶级)

时间:1851年——1864年

1、初期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改制,

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

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时间、内容、目的、

评价:革命性与空想性、结果及其原因)

A、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

B、时间:1853——1855

①北伐:C、领导人;林凤祥、李开芳

D、结果及其原因:孤军深入而败

E、意义:牵制了清军,为西征和东征

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经过:2、全盛时期A、目的: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B、时间:1853——1855

②西征:C、领导人:赖汉英——石达开

D、结果:控制了长江中下游

E、意义:巩固了天京革命根据地

③东征:①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表现:)

3、转折点:天京变乱:②时间:1856年

③影响:天国元气大伤

4、后期失败:重建领导核心——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防御战(攻势:二破江南、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李秀成

东征。受挫:上海战役、安庆保卫战)——天京陷落(1864

年)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主观原因:①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表现:)

败因:②战略上的失误(如偏师北伐等)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加速了清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主要)

2、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作用:3、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4、开始反封建反侵略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深远影响

5、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促使了洋务运动的出现

1、表现:①既反封又反侵略

特点:②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2、原因:发生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根源: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少地或无地。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背景: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与清对峙时间:1853

目的: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内容:1、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平分土地

2、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

库来分配产品

1、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

评价: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落后性:这种绝对平均主义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

和趋势,无法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它又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背景:天京变乱后,元气大伤,重建领导核心

时间:1859年

作者:洪仁玕(在香港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

1、政治方面:统一政令,以法治国,选举官吏

2、经济方面:发展工商,奖励技术发明

内容:3、文教方面:创办新式学堂和医院

4、外交方面: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干涉我内政

评价: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性,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

当时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具有超前性和空想性;而且迫于当时的形势也没有

实行

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共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不同点:(1)产生的背景不同:前者颁布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太平天国衰落时期。(2)有关社会主张不同: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消灭私有制;后者在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3)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拥有广

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

烈反映。(4)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

者农民对其反映不积极,再加上残酷的环境,尤其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

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未能付诸实行。(5)反映同一时代的不同特

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向西方

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2、农民起义局限性

阶级局限性:由于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具有狭隘、保守、迷信、自私和分散性的致命弱点,因而农民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巩固的政权组织,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始终保持内部团结。

.时代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了强大的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攻击,新时期的中国革命需要一个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阶级力量来领导。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但由于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

力,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

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条件: 1、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国力强盛

2、西方列强的默许或纵容的态度

导火线: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时间:1894——1895年

1、开始:1894年丰岛海战

2、平壤战役:李鸿章避战求和、左宝贵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平壤

3、黄海战役:北洋舰队的邓世昌等壮烈殉国,李鸿章保船避战;日 经过: 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占九连城、旅顺、大连;在旅顺大屠杀

5、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清政府的腐朽(根本原因):中央采取避战求和的政策(慈禧与李

鸿章),奉行消极抵抗的方针

败因:2、许多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3、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落后

4、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时间:1895年

领导者及军队:丘逢甲、徐骧、姜绍祖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结果:台湾全部沦陷。原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

军民;敌强我弱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原因:根本: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要求瓜分世界,资本输出

直接:义和团运动发展和清政府的支持严重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借口),迫使清政府屈服 根本——瓜分中国 时间:1900年 侵华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 1、廊坊、杨村狙击战 经过: 2、天津保卫战(聂士成牺牲)

3、北京陷落(联军烧杀抢掠)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时间、签订国、内容、危害)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 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

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背景: 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

本原因)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任务: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见必修3:内容、性质、评价)

时间:1894年——1912年(广义)

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

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

1、酝酿: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三

民主义

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 经过: 2、高潮: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

A 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

①原因:B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失败:袁篡权 C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D 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

②经过: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 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发展慢)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

意义: 放了思想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辛

亥革命

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实行责任内阁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目的与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规定实行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国际:一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

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背景: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国内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2、国内:②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

发展(经济、阶级基础)

③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

人民的思想解放(思想基础)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

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3、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启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最主要的贡献)

意义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3、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原因: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此后

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进步、民主、科学

1、内因: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必要性)

条件:

2、外因:共产国际的帮助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代表:13人,另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列席

1、通过了党纲(规定了党名和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内容:2、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3、选举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中共一大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的政党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奋斗目标,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道路)

1、中共在二七罢工后,认识到要战胜敌人,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于是

寻求与国民党合作。1923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

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必要性)

原因:2、孙中山在多次革命运动失败以后,深深感到国民党内的人员过于复杂,应当改组,欢迎共产党同他合作(可能性)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使孙中山深感人民力量的伟大,决定

“以俄为师”

4、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合作,同时建议国民党同共产党合作

(充当了媒人作用)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的

2、中心任务: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实现标志:3、内容:通过了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大会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意义: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促使反

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建是共同的愿望)

1、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局部破裂。汪精 破裂: 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2、原因: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冲突

1、列强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和镇压中

背景: 国革命,压迫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军阀混战不断,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

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即反帝反封建

时间:1924——1927年

经过:兴起——发展——失败

①国共实现了合作(政治基础)

②广州国民政府建立(领导基础)

1、条件: ③国民革命军建立(军事基础)

④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后方基础)

2、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时间:1926——1927年

5、结果: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张作霖败退东北,革命区域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但没有完成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 ①根本原因: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制

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6、取胜原因:②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北伐军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意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反动气焰。 1、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1927年4月18日,蒋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与武汉国民政府对抗 3、1927年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4、宁汉合流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1、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

败因: 2、帝国主义的干涉,支持国民党右派

、以陈独秀为首中共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性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

、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主要功绩)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意义: ①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为中国革命继续前 ②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 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 北伐战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进奠定了基础③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教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掌握革命的武装的领导权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8年创建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

主要领导:瞿秋白

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投降主义错误

2、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内容:3、决定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4、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评价: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最重要的条件;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根据地是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

武装斗争:三次反“围剿”从1930年底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对中央

革命根据地(瑞金为中心)的三次“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

政权建设: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建立,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军委主席

1、必要性: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他们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

工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

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土地革命2、目的:直接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根本目的:使农民支持共产党和革命战争

3、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4、意义: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田地,革命积极性提高

根据地经济建设:

原因: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主要部队: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师

中央红军长征经过:1934年10月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等——四道封锁线——黎平转兵——强渡乌江——1935年贵州遵义会议(内容、意义)——红军

整编——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夹

金山——过草地——陕西1935年10月同在吴旗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四、二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的会宁等会师,胜利结束结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1、遵义会议纠正了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中共走向成熟

原因: 2、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指挥

3、红军的英勇作战及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等精神

4、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1、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意义:2、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3、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成为激励党和

人民的巨大动力

1、背景:①“左”倾错误导致广大将士对博古李德强烈不满

②转兵贵州避免了红军覆灭,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条件

2、时间:1935年1月

军事上:会上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3、内容: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肯定了毛泽

4、意义:的正确主张,也就从指导思想、方针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③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④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权力。 2.1832年议会改革,大大加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因为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3.1721年,沃尔波尔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制开始逐步形成,首相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首相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两者相互制约。 4.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标志是《1787年宪法》,其中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结构中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原则。 5.“三权分立”下总统(行政)、国会(立法)、法院(司法),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对宪法负责,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参议院批准。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6.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但它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存在种族歧视。 7.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两党本质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背历史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然而高中共有9科,从平日的自习时间里也很难再挤出时间背历史了。其实若能把平日的一些琐碎时间利用起来,便不用占用自习课的时间了。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2、【罗马法】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妇女权利受限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1、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间:公元前221年2、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建立: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中央)①帝国的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②中央政府的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③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①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

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②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③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为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还①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此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3、意义: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高一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统治机构【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代】二府中书门下行政机构枢密院军政机构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元朝】中书省行政机构枢密院军事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宋】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导语】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记住:是你主动地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你。因为你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也得适应社会。以下内容是本店铺为你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你不负时光,努力向前,加油!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重要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各种矛盾尖锐。 3、主观原因:有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直接原因:一战使各种矛盾激化。 二、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革命任务是*俄国沙皇的专制统治)。 ②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 2、《四月提纲》 (1)内容 ①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②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土地改革,并退出战争。 (2)影响 ①提出了由资产阶级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 ②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国革命的转折点,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立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武装工人、士兵起义,*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2)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内容: ①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 ②颁布《和平法令》 ③颁布《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2、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篇分享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全民族的抗战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1)初步形成到最终形成。西安事变到国民政府公布国共合作的宣言。 (2)性质:由国共合作为基础并领导的全民族的抗日合作组织。 2、 ___正面战场的抗战 (1)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2)结果: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未能阻止又是敌人的进攻。到1938年10月,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3、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1)洛川会议:内容:制定了全民抗战路线。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建立:1937年9月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4)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5)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回民抗日武装等。 4、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张自忠牺牲。 抗战的伟大胜利 1、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成立 (1)背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 ___阵营形成;中国是世界反___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2、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敌后抗日战争发起局部反攻。(2)时间地点: (3)目的:为了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4)内容:制定了当时的中共的任务;确立了 ___思想为中共的指导思想;选举以 ___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5)意义:为抗战胜利和 ___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3、抗战胜利 (1)背景:德国战败投降;美苏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共 ___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 (2)日本投降:宣布投降、正式签署投降书。 4、意义: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难点知识点整理分享5篇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主权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

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整合5篇最新分享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整合 5 篇最新分享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 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2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3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横岗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考前三周突破) 使用说明书: 每周圈定一时期(第一周古代,第二周近代,第三周现代) 按照单元进行复习背诵:先使用“自查点”查出弱点,再结合提纲查漏补缺,最后回归自查点审核复习效果。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 自查点: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表现?(地方问题,中央问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的表现?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历程?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 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 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 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 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 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 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 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 独尊、皇权至上、皇位 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关键在态度生命只有一次【教学目标】 、知道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带来结果;掌握遇到时应策略。 、了解青少年轻生的主要心理原因,通过学习使命重性善待 【新课讲授】 一、导入新课: 爱迪生发明电灯时,曾先后实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失败八次。有人对赞叹道:“你真不起!”回答错我只是证适合做丝而已 想一: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对待挫折,不同的人有态度又会导致结果。 二、新课探究 关键在态度 、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什么结果(怎样正确待?) 当我们用消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只能看到悲观、失望和灰暗一面遇总是退缩回避或者妥协最终被所压倒。 ()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就会看到乐观、进步向上一面能冷静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最终走出困境成为生活强者。 、如何走出挫折,取得事业的成功?(你认为积极战胜向需要做到哪几点) 正视挫折,端心态。(前提) 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根本保证) 冷静对待,客观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基础) 确定恰当的理想和目标。(动力) 自我疏导,排解。(主要方法) 请求帮助,向他人倾诉。(有效方法) 精神升华,将挫折、痛苦忧愁转化为行动的不竭力。(主要方法) 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具体有:自我疏导、合理宣泄移情目标升华 不同的心态,结果 积极心态:取得成功,就事业 消极心态:悲观失望,一事无成 反思你以往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如何改进 、积极走出挫折的方法 ()正视现实和挫折,不回避端心态。 ()认真分析和解剖挫折产生的原因。 ()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 ()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之美 生命是美丽的,真正虽然有时并不完但我们无法去赞。会走向尽头如同鲜花繁衰草木枯荣这些世间在自己限中展现了那么绚风采 我珍惜生命,因为崇拜真正的美丽。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过分地看重目标的和程艰辛忽视了快乐美好。他们一旦遇到严挫折往会用自己命换取问题所谓“解决” 某县七年级(九)班的历史老师江检查学生作业时,发现王未完成便把他叫到教室外走廊上批评了几句承认错误但还让在全同面前讨当近后没有跟进去竟转身从四楼跳下。事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不治亡

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高二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一】 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 (唐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到甲午

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 、辛亥 片; 女》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二】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一、农业: 1、江南农业的开发 ⑵、 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兴修水利。③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业: (1)纺织业:①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②蜀锦行销吴

魏;③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2)矿冶业:①北魏相州以制造*着称;②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③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 (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 长安、 ⑶评价:该制度是我国历比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农民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三】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