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第二课时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第二课时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第二课时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鉴赏了解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预习热身】一.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事件为中心,在迎客声中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人物描写详略得当,虚实并用。试据此填写表格。详写:略写:实写:虚写:单独介绍:群体介绍:二.林黛玉进贾府,作为内亲,自然见到贾府一批重要人物。从课文中写与黛玉接触的人的详略,从贾府内政的权力分配,从对黛玉今后命运的影响,你认为应提出哪些人物来分析更有意义,更符合作者的表现意图?【提示】1.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着墨最多。2.贾宝玉、林黛玉是男女主角;王熙凤是贾母的红人,王夫人的侄女,背靠大山,是贾府家务的实际掌权人。【焦点讲练】一.作者为什么选择林黛玉进贾府时介绍这么多人物出场? 1.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条理井然。 2.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巧妙而自然。二、本文交代人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 2.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三、试以王熙凤为例,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特点?鉴赏王熙凤的性格思考: 1.王熙凤的出场有怎样的特点?从林黛玉的纳罕中可看出什么来?2.从王熙凤的肖像中,你能看到什么? 3.贾母怎样戏谑王熙凤的?说明什么? 4.王熙凤对林黛玉说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5.王熙凤为林黛玉流了眼泪,该如何看待?讨论明确: 1.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可见其放诞无礼,地位特殊。(注意与因老祖宗在场, 2.通过写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从其头饰、裙饰等看出其极其华丽,连林黛玉都觉惊诧不已,以此炫耀其在贾府的特殊身份、显赫地位,又可从中看出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满足的追求,还可看出她的贪婪与俗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看出其美丽与狡黠。貌似可喜,实则可畏。 3.老祖宗戏称其为“凤辣子”,一可看出王熙凤的心直口快;二可看出王熙凤深受老祖宗的喜爱。4.语言描写极其传神,边讨论边明确。“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可见其邀宠取幸的本领,“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不仅贾母听了高兴,连刑、王二位夫人也高兴,还不得罪迎春姐妹,可见其八面玲珑;“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说着还:“用帕拭泪”,但后面“忙转悲为喜”,却揭示出她出色的表演,只有一个目的,取悦贾母。而后一连串的问话,更是为了体现她的能干,体现她在贾府的独特权力。5.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朗读、表演。 6.思维提升:王熙凤形象总结黛玉纳罕反衬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令人生畏(笑里藏刀)令人生厌(虚荣心强)浓墨重彩的肖像描写心直口快凤辣子深受贾母喜爱对黛玉的语言及行动:邀宠取幸、善于逢迎、八面玲珑、权谋机变 1.描写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不同人物对她的评价:①“放诞无礼”。②“凤辣子”);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2.王熙凤:漂亮泼辣、贪婪俗气;精明能干、惯于逢迎拍马和玩弄权术。四、本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又哪些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个性鲜明的外貌描写。 2.先声夺人的出场描写艺术。 3.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 4.个性化的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5.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当堂练习】一.王熙凤和黛玉相见时,携着黛玉的手,细细打谅,是因为她喜欢黛玉吗?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解析】这是一处极为精彩的动作描写,也是精彩的细节描写。联系课文和全书,可知王熙凤是一个心狠手辣、而又惯于阿谀奉迎的人,分明

是见贾母疼爱外甥女,借机博取贾母欢心。【答案】她这样做并非真正喜欢黛玉,而是做给贾母看的,表明自己和贾母一样喜欢黛玉,以博取贾母的好感。二.“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对这句话的理解,选出恰当的一项()①王熙凤夸贾母的外孙女比孙女美。②夸贾母的外孙女的同时也夸孙女。③认为林黛管贾母叫奶奶贾母更高兴。④王熙凤转弯抹角地对黛玉母亲表示不满。⑤王熙凤的意思是称颂老祖宗的福泽深厚。⑥自己以前没见过真正标致的人儿。⑦要说风度气派,还是贾母最美。⑧极力称赞黛玉相貌出众。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⑤⑥⑧ C.②⑤⑧ D.⑦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语言的能力,答这类题要注意揣摩语言的弦外之音,体察人物的性格特点。熙凤说的是“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所以①错,②对;③④于文无据,错;“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意思是“标致”的见过,没见过“标致”到这样程度的,⑥错;⑤与⑦比,⑤分析得较为准确。心理学家说:千万不要在一个女孩面前夸另一个女孩漂亮(尤其是男生)。但王熙凤这样做了,不仅没有得罪其他人,反而博得更多的欢心。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拍遍。可见王熙凤的八面玲珑,不愧阿谀逢迎的高手,堪称“红楼第一拍”,这个马屁堪称极品马屁:一言三拍。【答案】C 【相关链接】王熙凤的拍马艺术不是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之下都是适宜于拍马屁的。拍得乖巧,拍得让人喜欢而不反感,是极不容易的事。且看第三十八回,写贾母带着一大家子人在水池上的藕香榭欣赏风景,心里高兴,就说起小时候在枕霞阁玩儿,不小心失脚掉进了水里,几乎没淹死,救起来头上却碰破了一块,现今鬓角上还有指头顶儿大的一个窝。在这种情景之下,你说:“老祖宗,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太平淡;你说:“老祖宗,有窝儿这叫残缺美。”对于老太太来说,美已经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是残缺美。可见这个拍马的难度系数是9.8,非一般功力所能为也。那么王熙凤说的是什么呢?她说:“那时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王熙凤专从福、寿两方面发挥,贾母听了怎么会不高兴?几句话就活脱脱地画出了凤姐的世故聪明,所谓“大拍无形”啊!【课后提升】阅读下段文章,完成后面问题。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①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瑛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络裙②。一双丹凤三角眠,两弯柳叶吊梢眉③,身量苗条,体格风骚④,粉面含春成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一个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⑤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了,因笑道: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⑦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竞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 “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⑧1.对第一句有四项分析,其中一项分析得不适当,请选出( ) A.写王熙凤出场,恍若是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人末到,声先到的手法。 B.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对林黛玉的热情欢迎,真诚

关怀,以来迟了为歉。 C.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在老太太心里是一个受宠爱的人物。 D.这句描写表现了王熙凤对人面上一盆火,实际未必是真情的虚情假意。 2.对王熙凤衣着打扮的描写表现了( ) A.荣国府当家的主子奶奶应该具有的身份,写得十分得体。 B.王熙凤是个年轻的媳妇,爱美之心与诸人同,这种描写表现了她爱美之心。 C.王熙凤炫耀自己的富贵,她的生活观念俗不可耐。 D.为了迎接远方来客,穿着打扮得符合迎客的礼貌,不能被林黛玉笑话。 3.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两句肖像描写,表现了( ) A.王熙凤的刁蛮,不懂礼法。

B.古典美人的特点并兼有些英气。

C.王熙凤抚媚智慧。

D.王熙凤的泼辣、厉害、无情。 4.“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两句写出了( ) A.王熙凤的身材修长匀称,姿容俏丽。 B.王熙凤的身材阿娜抚媚,才气外溢。 C.王熙凤的身材修长美丽,气度不凡。 D.王熙凤的身材婷婷,作风不大正派,暗指她与贾蓉的不正当关系。 5.“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两句描写表现了( ) A.王熙凤对人是脸上一盆火,肚里一把刀。 B.王熙凤对人是故作热情,其实是虚情假意。 C.王熙凤对人是看风使舵,以热情待人,可交的、有用的就对人好,反之则一脚踢开。 D.王熙凤阴险毒辣,却也有热烈真情的一面,人的性格是多重而复杂的。 6.老太太说王熙凤叫“辣子”,这是(多项选择)( ) A.戏谑之言,玩笑话,实无贬意。 B.老太太宠爱王熙凤,这是宠她的一种表现。 C.虽是玩笑话,曹雪芹也借此点出了王熙凤的性格核心:辣。 D.老太太虽宠她,却也对她的放诞元礼微有不满,因此略加讥刺。 7.画横线这句话表现了王熙凤( ) A.为了巩固自己在老太太心中受宠的地位,故意夸赞林黛玉,讨老太太的欢喜。 B.为了讨好林黛玉,博得林黛玉对自己的欢心,巩固自己的统治荣府的地位。 C.她赞美林黛玉却用“嫡亲孙女”作比,这样既使林黛玉对自己有个好印象,又讨好了老太太,又没得罪在座的“三春”,可谓八面玲珑,谁也不得罪。 D.她用“三春”之美来夸赞林黛玉,是为了说明她也重视林黛玉,也怕将来林黛玉做贾宝的妻子夺了她掌的荣府的权。 8.给文中画横线的这个句子画出朗读时的逻辑重音,并说明逻辑重音的字所含的意思。也只管告诉我 (1)逻辑重音是: (2)意思是: 参考答案:1.B2.C3.D4.D5.A6.ABC7.C8. (1)逻辑重音是: 我 (2)意思是:炫耀自己的执掌贾家大权的地位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却有一个中心贯穿始终,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可以说,吴敬梓的这部作品达到了我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而教材中所收录的《范进中举》正是其中最能体现全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讽刺艺术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作者吴敬梓及作品《儒林外史》,识记“带挈”等16个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精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精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学习讽刺小说的讽刺艺术。 教学理念 从我参加工作,来到蔡旗中学,学校就在实行教改,所以我从开始接触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经过三年的时间打磨,现在“四双五环”高效导学模式已成形,现在我们已能熟练的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双主”地位,教师的教是主导,学生的学是主体,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活动,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教师更多的起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思考问题、组织答案、发表见解,在以自己为主角的课堂中成长,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目标引领 (一)板演展示

1.学生听写字词。(单、双号分开写) 2.组长检查,自己改错。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学生齐答:科举)对,“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鸿沟,一旦跨越了这道鸿沟,会怎样呢?(PPT显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生齐读。)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然而,有的人,苦读数十年,却美梦落空;有的人,美梦成真,中了举,人却疯了,这是喜剧亦是悲剧。读来令人感叹又同情,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一个故事《范进中举》。(师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自主探究 任务一:说事件,知故事情节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22 范进中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代,这样一举成名的艳羡、天差地别的际遇曾经激励了多少读书人为之狂热。范进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从20岁起屡试不第,但仍苦苦挣扎,直至54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可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一度疯癫,周围的人们也被弄得手忙脚乱。在这一看似轻松嬉笑的闹剧中,上演了一出揭露科举罪恶和人情冷暖的好戏。 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终生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元(jiè) 作揖.(yī) 兀.自(wù) 带挈.(qiè) 绾.了(wǎn) 相.公(xiàng) 细丝锭.子(dìng) 醉醺.醺(xūn) 腆.着肚子(tiǎn) 啐.在脸上(cuì) 星宿.(xiù) 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悖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1单元 课时2 物质的量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初步学会定量的研究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联系,能 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计算。 3.理解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体会定量 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 三、设计思路 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 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因此,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是学 生学好这一节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节课通过启发、对比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我们熟悉的知识来理解物质 的量、摩尔、摩尔质量等概念,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另外,在进行物质的量及摩尔的教学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 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在进行关于摩 尔质量的计算教学时,还应强调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因为规范化的解题格式有 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化学方程式H 2 + Cl 2 ==== 2HCl 的含义有哪些 物质的转化:氢气和氯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氯化氢。 微观粒子的数目: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氯分子结合生成两个氯化氢分子。 质量关系:每2g 氢气和71g 氯气反应生成73g 氯化氢。 点燃

根据微观粒子数目关系和质量关系,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2g氢气和71g 氯气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个数目是多少呢由于这些微观粒子的质量都很小,这个数字很大,经测定约为×1023个,科学家将其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表示为×1023 mol-1。 符号为N A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用和计算都不是非常方便,因此科学家将×1023个微粒作为一个集合体,称为1 mol。这样就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客观存在、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练习] 1 mol H 约含氢分子。 2 1 mol H约含个氢原子。 2-约含个硫酸根离子。 1 mol SO 4 从上面的练习可知,摩尔是一个单位,可以用来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克是质量的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那么摩尔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呢这个物理量叫做“物质的量”,就像长度可用来表示物体的长短,温度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样,物质的量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多少,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mol)。 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1023个。 mol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单位mol-1。 物质的量只规定了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但并没规定粒子种类,所以,使用摩尔时应注明所指粒子是哪种。 练习: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A. 1 mol氢×没有指出是分子、原子或离子 √ B. 1 molCO 2 C. 1 mol小米×小米不是微观粒子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练习:根据摩尔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 含多少摩尔氢分子 (1)×1024个H 2 (2) 5 mol O 中有多少个氧分子 2

林黛玉进贾府优秀教案学习资料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简介中国小说发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1.带领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仔细咀嚼、品味、揣摩语言,欣赏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品读揭示人物性格的语言,得到一种感性认识。 2.本文人物各不相同的出场,反映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学生通过讨论强化认识,掌握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品读课文精彩选段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调动多种形式与手法写人生百态的妙处。 3.《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名著,有其丰厚的、深刻的意蕴,借助多媒体,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各抒己见,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4.探究活动,运用对比法比较人物不同的出场,不同的“哭”与“笑”,以及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加强口头语言组织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 2.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体会文学反映出的社会生活状况。【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1.教师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康熙皇帝时,曹雪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雍正皇帝即位之后,曹雪芹的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被罢官抄家,曹家从此败落了。曹雪芹的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促使曹雪芹深刻地思考自己的经历,对社会上种种黑暗产生了不满,这就为创作《红楼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2.简要介绍《红楼梦》开头四回的内容。介绍时,无需细述情节,只讲梗概,重要的是讲 清楚与课文有关的地方,使讲解确实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 (1)第一回,是全书的楔子,写了女娲补天、顽古转世、木石前盟的故事,既暗示了人物 性格,又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浪漫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这块美玉就是和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的“命根子”“通灵宝玉”。作者用这块石头“无材补天”的特性来暗示贾宝玉是不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于国于家无望”的废物;用这块石头从天而降的顽劣性来暗示贾宝玉的与封建传统相对立的思想和叛逆性格。 “木石前盟”的故事,主要介绍了顽石和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降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

《范进中举》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案 学习目标: 1、会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范进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4、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正确思考读书的目的。 学习重点: 分析范进形象,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把考科举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为了中举而神魂颠倒,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词语: 带挈锭子亲家扒粪 啐痰腆着桑梓绾头发

四、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五、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中秀才—考举人—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来访 这篇小说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呢?主人公是谁? 六、分析范进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语句。 2合作探究: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圆滑虚伪 3描写范进最精采也最能体现他热衷功名的是哪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这一段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范进? 外貌 语言 动作 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范进的语言? 范进始终说的一句话是:好了,我中了!为什么中了就好了?同桌交流 中了—就会出人头地、有钱有势、享受荣华富贵 不中—受侮辱、嘲笑,看不起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中举前后对比,揭示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范进热衷功名到了发疯的地步,探究发疯原因,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发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所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也毒害了整个社会。 七、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八、思考: 范进中举了,金钱地位就都有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呢? 九、小结: 通过分析范进形象,我们体会到了科举的罪恶。读书没有错,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升学,我们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正确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而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我接触到的班学生程度差,学生连第一排都不敢坐,生怕老师提问,我笑眯眯地亲自把学生的凳子搬到第一排,拉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坐下,抛开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老师很喜欢大家,这一节就想和大家聊聊天。”学生来了兴致:“老师,聊什么话题呀?”我说:“聊范进呗!大家都是读书人,比比谁的读书思想境界高.”课堂气氛轻松随意,遇到难题多让学生讨论,教师不包办,有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一化学第一单元教案:物质的量教案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3. 进一步加深理解巩固物质的量和摩尔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探究式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 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在使用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 [引言]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那么如何通过物质的量求出物质的质量呢?也就是说1mol物质的质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先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粒子符号物质的 式量每个粒子的质量 (g/个)1摩尔物质含有的 粒子数(个)1摩尔物质质量 (g) [答案]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mol碳原子含有个碳原子,1mol碳原子的质量为个。同理Fe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1mol铁原子含个铁原子,是56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98,1mol硫酸含个硫酸分子,是98g。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1mol水含个水分子,质量是18g。电子质量过于微小,因此失去或得到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所以的式量是2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了解故事情节,把握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的性格特点,体会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学会运用夸张和讽刺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作文章。 3 、情感目标:从范进的悲剧其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的高度思考知识分子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范进中举发疯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会欣赏作者的讽刺艺术,再深入讨论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 三、走进作家、作品: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有哪些?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四、了解写作背景:具体内容参考《配套练习》 五、走进文本 (一)初读课文,完成: 1、本文是一篇小说,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 2、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3、请同学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 2、得出结论: 第一部分(1-2段),范进中举前的境况。 第二部分(3-12段),范进中举后的境况。 第一层(3-5段),刻画了范进发疯后的丑态,讽刺世态炎凉。 第二层(6-10段),胡屠户治疗范进疯病的过程,讽刺胡屠户的势利、无耻。 第三层(11-12段),张乡绅来访的情景,讽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根源及张乡绅的虚伪、狡诈。 第二课时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一、范进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断,仔细思考下列问题: 1、范进发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前后对比的艺术手法。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学习文本研读的技巧。 一、导入 以我们班同学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大家应该都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把握。那么现在请大家从以下几句话中,选出与本文内容最贴近的一句话: 1、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明确: 第1句,重点在经济上的财富对比,而本文主要是政治上的社会地位变化,侧重点不同。 第2、3句,作者对于范进的“成功”并不是肯定态度,而是一种批判的态度。 第4句,”举”字点题“中举”。文中前后对比,十分生动传神的体现了这一句“名言”。板书: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师问: 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强烈对比的变化? 学生明确: 中举! 二、文学常识: 《儒林外史》: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三、整体感知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大概内容,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课文的哪些部分,是写范进“十年寒窗无人问”?哪些部分是写范进的“一举成名天下知。”? 1、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中举前的境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胡屠户等人的态度“变化”。 2、提问:中举前,范进的境况有多惨?请在文中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语句,从生存条件、社会地位、进城考举3个方面加以分析: A、生存条件: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13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反思

《13、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感受盘古的神力无比及巍峨形象。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悟盘古勇敢、无私的献身精神。 3、认识文章对仗的写作手法,初步感受对仗的特点。教学重、 难点 1.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养成教育训练点 学习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开天辟地的主人公是——盘古,在你的印象中盘古是个怎样的神? 小结板书:力大无穷、体形巍峨、无私献身能不能用上这三个 词,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则神 话? 课文中也有一句话概括了神话的主要内容,找一找(出

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读懂课文从哪两方面介绍盘古为人类作出贡献了吗?(板书: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二、新课学习 (一)学习2—5 小节 过渡:让我们先去研究第一个问题。盘古怎样开天辟地? 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2到5小节,边读边思考,把你认为能够解决问题的句子或词语用你喜欢的阅读符号画出来,在边上写一写你的理解,并读一读。 交流: 1、开天辟地。 (出示第二自然段部分内容)朗读体会盘古力大无穷。就这 样,天和地形成了。同学们,我们来看: (出示: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 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小结:他们一一对应,这就是对偶。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对偶句呢,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顶天立地。开辟了天地之后,盘古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 么做? 你理解巍峨吗?课文中有介绍盘古身高巍峨的语句(“长得极长”、“长柱子似的” ),找出来读一读,体会盘 古的巍峨 盘古就这么顶天立地,那么,他撑在天地间多长时间这么长的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_5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作者生平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相关文学知识; ⑵梳理故事情节,掌握相关字词,理解文章思想; ⑶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逼真形象的细节描写。 2、能力目标: ⑴学习本文运用夸张、对比的讽刺艺术; ⑵与《孔乙己》作比较阅读,感受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挖掘第三个读书人──作者吴敬梓,通过作者生平及作品《儒林外史》的创作渊源对文章思想作深入解读。 3、德育目标: 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树立新社会环境中正确的读书观、认知观和世界观。 【教学难点和重点】 分析范进、胡屠户两个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展示台、CAI课件、基本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门槛。跨过了这一道门槛,则八抬大轿,风光无限,荣华富贵,享用不尽。有诗为证“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章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翻地覆的变化着实让人吃惊,更有甚者,中举了,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二、师生共读,梳理情节 1、播放录像,感性认知。观看时提醒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 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讽刺的艺术手法。 明确: ⑴影片中出现的人物有: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邻居。 ⑵影片中叙述的事件有:贺喜、卖鸡、发疯、送钱、挨打。 回味:录像看完后你映象最深的是哪个方面?哪个人物、哪些情节最让你觉得好笑? 集中:范进周围人物对范进态度的转变;胡屠户,屠户制疯。 讨论:胡屠户是什么人?范进的岳丈; 胡屠户形象如何?个不高、脸黑、体壮,言行粗俗; 他和范进的关系如何?开始是训斥、鄙薄范进,回来发生了转

范进中举(优秀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浏览课文,概述范进中举的主要情节。(重点) 2、结合具体语境,抓住文中人物范进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重 点、难点) 3、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把握作品主题。(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家里住着一间草屋,一厦披子,门外是个茅草棚。正屋是母亲住着,妻子住在披房里。 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去集上卖了,买几升米来煮粥吃。 师:这是《儒林外史》中关于范进家境的描写和范进母亲的一句话,由此你发现范进是一个怎讲的人? 生:穷困潦倒 师:对于我国古代一个无权无势、穷困潦倒的读书人----范进来说,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参加科举考试。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进的科举之路。这是一条怎样的科举之路啊? 生:漫长、曲折、艰辛 师:54岁的范进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他中举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范进中举》,去看看中举后的范进在干什么? 二、故事梗概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范进一直遭到四邻及自己老丈人胡屠户的讥笑讽刺(开端),后来终于考中了举人(发展),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高潮),最终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结局)。 三、范进其人 师:故事情节是围绕范进展开的,其实,他在书中的第一次出场是这样的: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天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麻布直裰(duō),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 师:就这段描写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衰老、寒酸、贫穷、瘦弱等 师:除此之外,结合课本内容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热衷功名、懦弱迂腐、圆滑世故(书本中对应语段) 师:范进考取举人,他难道不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吗? 生:有的学生附和,有的表示反对。 师:三则材料补充 1、只见那穿麻布的童生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周学道看看自己身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一翻点名册,问那童生道:“你就是范进?”范进跪下道:“童生就是。”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二十余次。”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范进道:“总因童生文字荒谬,所以各位大老爷不曾赏取。”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你且出去,卷子待本道细看。”范进磕头下去了。 2、周学道将范进卷子用心用意看了一遍。心里不喜道:“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甚么话!

第3节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教学设计【高中化学必修1(新课标)】

物质的量 第2课时 ◆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摩尔体积的微观意义的学习,从微观上理解不同状态的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影响因素,进而延伸至宏观物理量对摩尔体积的影响,理解从微观到宏观的辩证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联系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建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基本模型,使学生了解科学的推理过程,理解微观粒子模型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利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概念的哲学思想。 ◆ 教学重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和计算。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一瓶氢气,我们应该如何得到该气体的物质的量呢? 【设疑】我们在上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两个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A N N =n 和M m n =,应用上面的公式能不能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呢?(不能,因为既不可能得到氢气的分子数,也不可能称量出氢气的质量)那么我们能得到氢气的什么物理量呢?(体积)如果已知氢气的体积,能否求解氢气的物质的量? 二、讲授新课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设疑】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同学们觉得摩尔体积的概念是什么?(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体积)

【讲解】摩尔体积的符号为V m ,单位为L/mol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也能得到公式m V V n =,V m 代表摩尔体积,即物质的量等于该物质的体积除以其摩尔体积。但是这个公式的应用依然取决于物质的摩尔体积是否容易得到。那么,怎么才能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设疑】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例如,铁的摩尔体积就是指每1molFe 的体积,那么1molFe 的体积为多少呢?(1mol 铁的质量为56g ,其体积可以用质量除以密度得到:56g ÷7.874 g ·cm -3 = 7.112cm 3) 【讲解】根据上述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摩尔体积的公式ρM V m =,即物 质的摩尔体积等于其摩尔质量与密度的比值。但是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不是很方便,因为物质的密度并不容易得到,如何才能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呢? 【过渡】如上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无法比较方便的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了,下面我们换一个思考的方向,从微观粒子入手,研究物质的摩尔体积。 【设疑】宏观上讲,一个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该物质在空间上占据的体积,同学们能不能从微观上理解,什么是物质的摩尔体积?(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就是指N A 个物质粒子在空间上所能占据的体积) 【板书】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投影】气体摩尔体积: 一、摩尔体积: 二、影响物质摩尔体积的因素: 【学生活动】摩尔体积就是每1mol 物质的体积,或者说是大约6.02×1023个粒子在空间能占据的体积,这么多的粒子在空间上能占据多大的体积由什么决定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一下。 【讲解】通过讨论我们能得到,从微观上讲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大小,首先受到粒子堆积方式的影响:如果是固体或者液体,其粒子之间的间距很小,所以影响物质的摩尔体积的因素就是粒子大小。例如,铁和铜的摩尔体积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是因为铁原子和铜原子的大小不一样。显然我们不可能再根据粒子的大小来取得到物质的摩尔体积,所以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摩尔体积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12 开天辟地

12 开天辟地 宿豫区实验小学马素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脉络清楚,分三部分把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的过程描写了出来。全文处处充满神奇的想象,语言优美,结构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喜欢探索宇宙世界的奥秘,尤其是喜欢阅读神话故事,对神话中的人物十分向往。他们对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早已十分熟悉,但对盘古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却未曾感悟。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如何通过故事内容让学生感悟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了解神话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是难点。教学时,我坚持:①以“读”为主,多法并用,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品悟课文,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盘古伟大的人格魅力。②引导学生自由与文本对话,体味想象的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盘古的神力,了解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2、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盘古图片、巨石崩裂的音效、舒缓的钢琴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借助重点词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2、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盘古的神力,并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了解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3.感受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下列词语。 混沌一团开天辟地冉冉上升合拢 精疲力竭神力身躯化生万物 学生对照订正,并齐读。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借用这几个词来说,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导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概括)。 3、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是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把长文章读短,读成一句话。试试看,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小结板书: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团,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倒下后,他的身躯化生万物,创造出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重点词和长文读短这两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教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儒林外史》,感知范进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能复述课文大意。 3、学会比较阅读,从比较中欣赏文学作品,感知艺术形象;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4、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是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这一突如其来的命运变化,引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中举”,是指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题目点明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范进)和事件(中举)。课文以题目为线索展开情节,安排结构,刻画人物,揭示主题。 2、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等。 3、《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4、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学习生字词: 星宿.(xiù)斋.公(zhāi)醉醺.醺(xūn)癞虾蟆 ...(lài há ma)阎.王(yán )攥.(zuàn)啐.(cuì)簇.拥(cù)侥.幸(jiǎo) 6、理解生词。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第二层(2):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第三层(11-12):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四、教师小结: 课文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范进中举 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九年级上学期教师:李光芸 一、课题:《范进中举》 二、课型:预习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章字词、作者等相关常识; 2、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3、初步掌握课文中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人物描写的方法,能够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2、初步掌握课文中心; 六、学法指导:自主、合作和讨论学习 七、知识链接:有一部叫《南部新书》的书中记载:一个姓杜的读书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正想回家,却收到妻子寄来的诗:良人的确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八、学习内容: 1、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其父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不数年而产尽矣”,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他33岁时移居南京,生活愈加贫困,到后来甚至常常无米下锅。1754年病逝于扬州。《儒林外史》成书于作者50岁以前。这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共55回,刻画了100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个中心人物做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2、“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倒运()腆着()商酌()绾发()解元()报贴()桑梓()拙病()作揖()带挈()啐痰()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和范进中举前后对比来分析人物形象。 5、人物形象①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象地表现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 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 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 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 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五、教法方法 教法:实例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媒体与课型 教学媒体:完全相同的回形针若干(300枚以上)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话故事——《开天辟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个神话故事的大概内容,还把这个故事读成了一句话:(出示: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我们还把这个故事读成了四幅画,还记得是哪四幅画吗?(出示图片:昏天黑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故事,通过我们丰富的想象和有感情的朗读,让这些画面动起来,丰富起来。好吗?那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一根学习的拐杖。) 二、读成连环画 (一)昏天黑地 1. 师范读课文:“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2.睁开眼睛,你刚才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天和地搅在一起,整个世界昏天黑地的,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指导读:这就是“混沌一团”,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2:当时什么也没有,没有光明、没有山,没有水,没有花草树木…

追问: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是什么感觉(黑暗、沉闷、压抑)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一下。(齐读) 4.过渡:就在这昏天黑地中(指板书),沉睡了一万八千年大神盘古醒来了,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体会天地没有分开前的混沌一团的景象。) (二)开天辟地 1、请你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指名读) 3、同学们,从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1: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黑暗混沌,正在猛劈猛凿。 追问:什么是“猛劈猛凿”?(用力地劈,用力地凿)。昨天我们认识了板斧和凿子,谁来演示一下,盘古是如何“猛劈猛凿”?我们把镜头再推近一点,想象一下,盘古在猛劈猛凿的时候,脸上是什么表情?(眉头紧锁、较劲牙关、满头大汗)你能把这种用力的样子读出来吗?(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盘古的那种力量了) 预设2:我仿佛听到巨石崩裂的声音。 追问:这声音怎么样?(山崩地裂、震耳欲聋)我仿佛感到整个宇宙都在震动,带着你们的想象,把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读出来。 同学们,这是沉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他该积聚了多大的力量啊!谁还想读?预设3:我仿佛听到“大鸡蛋”一下子裂开的声音。 追问:是啊!盘古稍微一使劲,“大鸡蛋”就裂开了一条缝,他的力气多大啊!谁来读读这句?(指名读)读得真好!特别是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这破裂的声音就在我耳边。 4、此时的盘古暴发出神奇的力量,他要凿出一片新天地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齐读) 5、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感觉盘古是个怎样的神?(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小结:同学们,读书要学会透过文字,去想象生动的画面,这样才算真正读懂故事读懂故事中的人物。 6、经过这一阵猛劈猛凿,宇宙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一起来看——“轻而清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