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郭小川的《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表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

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

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川强烈

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

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

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

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

年4 到10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17. 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

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诗歌的内容是:一

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

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

场,想到了我们“沸腾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

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

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 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

较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

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

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念、诗学与政治要

求之间的矛盾。

全诗共有230 多行,分为4 章,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

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

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

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

宙的空间,人生不过的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洪流里,人生

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

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在这种忧郁与痛苦里,既折射出五十年代

后期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造成的严峻后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作者

对历史挫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同时,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

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考。超越个人与具体的现实

事象之上的浩远的时空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慨、惆怅,给诗人一

贯明朗豪迈的诗风添加了深沉,但他所拥有的理想主义又使得这种感

慨并不流于消沉。诗的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她使

得“天黑了,星小了,高空显得暗淡无光”,而“当我怀着自豪的感

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诗人的幻想一

经回到人间,便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

了诘难,对人生的浩叹便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

的一个铺垫。作者力图在这前后的一抑一扬,欲扬先抑之间,展示一

个在当时显得较为深刻、别致的思考角度和过程:不囿于现成流行的

观念,注意表述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

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并尝试

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诗

人在这里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史潮流与超越于宇宙恒常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仰望星空时的遐思,终被广场上辉煌的灯火所淹没,个人终究会融汇于时代大潮之中,但个人与时代环境并不总是和谐的,相反常常有矛盾和冲突;不过个人一旦借助于恒常的自然景象抵达个人与历史背后的博大存在时,个人与历史都显现出它们的有限,“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时间对于你,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尽管这种超越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很快被否定,但这种在体认时代思潮对个人的超越和挟裹的同时,敏锐地感悟时代大潮和历史有限性的表述,在五十年代后期,整个诗坛都趋向于对现实不惜虚假的满足、歌颂,对个人融入历史的毫不犹疑作同样毫不犹疑的肯定的环境里,尤其显得可贵。……

不过,诗人对个人、历史和恒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敏感,并不

保证诗歌对此有完满的表现。当抒情主人公从急湍的历史时间之流中

短暂地离开,抬头向星空凝望时,他发现了一个超出个人、也超出具

体历史的博大存在,他站出了历史给予的位置,进入了人与宇宙对话

的情境。但诗人并没有将此进一步引向生存图景的形而上把握和个体

生命的省思,相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把这种超越性的思绪当作“虚无

主义”,让它在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曝光。我们毕竟不能苛求处于那

个时代中的作者,这首诗毕竟是献给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的“颂歌”,

是作者对时代潮流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至少在理智上是如此,只是

郭小川的这一颂歌与同时代的其他颂歌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意识

和个性色彩。

于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与理念间的矛盾使《望星空》出现了反讽

的情景:前半部分循着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

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作者在主观上企望矛盾能在“人定胜天”的主题下得以解决,但在客

观上,“星空”仿佛以它“异常的安祥”注视着大地与个人的无谓抗

争。难怪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

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

可见,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

是很不协调的,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分对望星空的超越性表现之后,

后半部分的反拨确实显得有点无力,前后的“矛盾”终究无法解决。

《望星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矛盾的文本,从这个文本中,可以折射

出时代思潮的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这是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实(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

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中国现当代诗歌流派及发展简介

中国现当代诗歌流派及发展简介 中国诗歌,自“三百篇”、楚辞、汉魏六朝至唐代,各种形式都很完备。在文言的范围内,几千年创造的文体已尽无遗。元明清时期,感时恨别、寄赠唱和、借景抒情、天人感应、五言七言、比兴对仗等内容和手法难出新意。特别是晚清,盛行拟古的形式主义诗风。不少诗人模仿着古人的语言和意境,无病呻吟,专讲音韵格律、卖弄生涩典故,使诗歌远离时代人生,艺术上无甚新意,严重阻碍着诗歌的发展。 至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中国文学开始与西欧、日本文学接触,以梁启超、黄遵宪等为代表发起“诗界革命运动”,主张“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理论,仍没能摆脱旧诗的束缚。1917年,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诗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八首。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李大钊、鲁迅、陈独秀也写新诗,形成了体现文学革命最初实绩的“五四”新诗运动。他们因在否定旧诗、探索新诗、致力于诗的自由化、白话化方面显出共同的有意的努力,且在诗歌风格方面有一致之处,我们将其称为初期白话诗派。 ○胡适的《尝试集》( 1920年3月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新诗。俞平伯的《冬夜》(1922年出版)是继《尝试集》、《女神》( 1921年8月出版)之后的第三部个人诗集。 ○代表作: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卖布谣》《田主来》(刘大白)、《三弦》《月夜》(沈尹默)、《草儿在前》《别少年中国》《鸭绿江以东》(康白情)、《小河》(周作人)。 初期浪漫主义诗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

郭小川《望星空》

郭小川《望星空》 教学要求: 1、掌握《望星空》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感情; 2、结构上的断裂及其内在的意蕴; 3、本诗在当时的突破性之表现。 一、郭小川概述 1、简介: 郭小川(1919.9.2—1976.10),男,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1948年到1954年,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1962年调《人民日报》任特约记者至文化大革命。 1962年郭小川调人民日报社任记者 1966年被批判斗争、靠边站 1968年被揪回作协批判、蹲牛棚 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 1973年被江青诬为修正主义分子 1974年因林彪案被隔离审查 1975年致胡乔木“万言书” 1976年因吸烟失火窒息身亡,终年57周年。 生前出版诗集10部 2、郭小川诗歌的突破与探索: 《一个和八个》在题材和思想的探索上,无论于诗人个人还是整个诗坛,都是个惊人的突破。诗中叙述的是抗日战争初期我军临时随军监狱里一个奇特的“犯人”王金的故事。他是我军的营教导员,因为特务嫌疑,跟三个出名的惯匪、四个开小差的士兵和一个奸细关在一起。与一帮社会渣滓为伍,实在痛苦已极,然而他又难以自辩。他的案情复杂:受党的派遣到天津海河做地下工作,不幸被日寇逮捕;临准时在一位无名难友的帮助下,潜水逃生,回到了自己的队伍里。正当他努力为党工作时,却受到一个奸细案件的牵连,所有的证明材料都不利于他,同难人又死无对证,因此他无法取得组织的信任。当时解放区正面临着日寇的大扫荡,严酷的环境不容许作进一步审查,结果他与那八个犯人一起被判处了死刑——这个故事也许太可怕了,但实际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诗人涉猎了一个文学创作望而生畏的领域,让主人公经受了一种特殊的考验。这不单纯是生与死的考验,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经受委屈的考验,而是一个革命者在他那颗高贵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为维护自己的信念而斗争的问题。主人公经住了这种考验。在狱中,他教育那八个犯人认识自己的罪恶,用人生真理之光去照亮他们的心灵;在刑场上,他没有抱怨,只有惋惜,临刑前用饱和着真挚感情的口号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忠贞。敌人突然袭来,除奸科长被炮火打伤,他虽然 1

郭小川和他的孩子们

郭小川和他的孩子们 柏桦 郭小川是我国当代杰出的诗人。当今我国正值壮年的诗人、作家,许多人都吸收过他诗歌的营养。1976年10月18日,在他从河南林县到安阳治病期间,一场意外的火灾事故夺去了他年仅57岁的生命。 郭小川去逝后,他的子女生活得怎样?他的子女曾受到过他的哪些教育和影响??这是许多人所关心的问题。 郭小川有一男二女,老大郭小林和长女郭岭梅我是1982年就认识的,小女郭小蕙这次是初见。 郭岭梅说,父亲要我成器,不要我作庸人 郭岭梅是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的编导,正参与军事部一个摄制组的工作,因为很快就要播放,所以很紧张。临时办公处在国防大学,离市中心很远,她只有休息日才能回家。 见到郭岭梅的第一感觉是,丝毫不见岁月刻下的痕迹,虽然她经历过插队落户,?与土坷垃摔打过好几年,还当过三年生产队长。我疑心她真的是岭上红梅,风吹雪打,照样光彩照人。?她关了她正忙活的编辑机,我们一起来到她的临时宿舍。 “爸爸对我们在文字上要求特别严。我上初中的时侯,有一天,突然大发感慨,?拿张破纸写了二三十行所谓的诗。写完也不当回事,就撂在桌上。爸爸看见了,拿了去,?逐字逐句地改标点和错字。他对我说,梅梅还是可以写诗的嘛!对我鼓励很大。爸爸下放林县时,我在林县插队,我给同学写信,写‘少’字一转圈就写成了,爸爸看见后,非要我把那个点加上不可。 “在读书方面,爸爸总是给我们非常宽松的环境。我十二三岁的时侯,在爸爸的书房,?什么书都看,他并不划什么香花毒草之类的界线。我在他的书房感到特亲切,特随便,蹲着,站着,这本翻翻,那本看看,看封面、看插图、看目录、看前言、看后记,这本看几页,那本看几页,发现有趣的,?就七八本抱去狼吞虎咽。我正是在那时侯接触了很多世界名著。有时侯,他和我们讨论雨果、巴尔扎克,讨论高老头、葛朗台,大家七嘴八舌,爸爸总是兴趣盎然。 “爸爸的很多书扉页上都写了字,比如购于东安市场,?购于某旧书摊……他这种到处搜集好书、爱惜书籍的精神,对我们是无声的教育。所以我家的书没有乱折乱扔揉皱弄脏的,不论书有多旧,?都整整齐齐。直到现在,如果我看见什么人舔着唾沫翻书,或者一屁股坐在书上,我都替他心疼。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一、1949——1955年建国初期的颂歌浪潮 二、50年代中期的干预生活的诗歌 三、50年代中后期的大跃进民歌运动。 四、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浪潮 A、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1.祖国颂: 著名的“七月派”诗人胡风在1949年底到1950年初就发表了长诗《时间开始了》,开创了当代文学歌颂诗潮的先河。 代表作品: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王莘的《歌唱祖国》 2.英雄颂 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弛过燃烧的村庄》和《枪给我吧》;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3.建设新生活之歌 ●“石油诗人”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 ●“森林诗人”傅仇《森林之歌》和《伐木者》; ●“煤炭诗人”孙友田的《煤海短歌》。 颂歌浪潮的局限性 ● 1.文学观念比较狭窄,使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 2.颂歌注重形象写实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诗人的激情,诗歌艺术创作手法缺乏。 ● 3.从思想内容内涵角度来看,由于解放初期诗人的思想认识比较粗浅,从而使得诗 歌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B、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

作品。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一个和八个》、艾青《养花人的梦》、公刘的《禽兽篇》、公木的《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等。 ●它的成绩表现为: ● 1.对诗歌的创作领域做出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写出了建国以来新的内容,丰富了十 七年诗歌创作。 ● 2.干预生活的诗歌客观上揭露了我们建设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新中国建设提 供了借鉴。 ●不足 ● 1.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干预生活的诗歌更注重其内容的批判性,在艺术表现的手 法上又所忽视,从而使得这些诗歌在美感和意境等传统诗歌审美内容上有所欠缺。 ● 2.干预生活的诗歌虽然揭露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它未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法,因此,在实践性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C、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 1.大跃进民歌全面发展了五十年代颂歌的基本主题,并将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是五十年代颂歌在民间的大普及。如《主席走遍全国》 ● 2.大跃进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歌颂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和作为历史创造者的雄心壮 志。如《我来了》;但是受到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同时由于,诗歌创作就象组织生产一样,使得诗歌在数量上面狂热的浮夸也影响到它的质量。《小篷船》 3.从艺术上看,有些民歌尤其情歌,保留了我国传统民歌朴素清新的风格,具有诗情 画意。 但是大跃进民歌在艺术上更追求革命浪漫主义,注重诗歌的夸张和想象,使大量作品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想象力和极度的夸张,进而作品显得滑稽可笑。

1郭小川诗研读

一、作家自述 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 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 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 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 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 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它们不仅在形式上,更在内容上、精神上,也就是由里到外、由表及里(骨子里)都是诗的。 摘自张恩和:《郭小川评传·结语》,《郭小川评传》,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在一九五五年以前,他的诗,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显著的尝试和摸索的痕迹;在思想内容上,那种天真无邪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那种时时有着机智闪光的豪言壮语,常常盖过了诗人对于现实斗争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体验;而在艺术形式上,也时常反映出某种不成熟的标记:借鉴多于独创。这种情况,从他写出了象《向困难进军》、《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这样一些在广大青年读者中得到热烈反映的作品以后,就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我们不妨说,以这个时期的一些成功的作品为标志,诗人从思想、生活到技巧的探索和实践,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摘自冯牧:《不断革命的战歌和颂歌(代序)》, 《郭小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7 郭小川、贺敬之

此部分请结合教材P67—71自学,重点掌握政治抒情诗的含义、渊源、实质、特征及两位代表诗人的思想艺术特征。 一、“政治抒情诗” 1、含义: 广义上说,十七年的诗歌作为新的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都可以纳入政治抒情诗的范畴。但这里还是将政治抒情诗作狭义的理解,强调这一诗歌体式内容与当时政治理念的直接联系。政治抒情诗是十七年影响最大的一种诗歌体式。十七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年代。政治抒情诗植根于这个年代人们对这一种新的政治现实的热情幻想。它的兴起与新中国的诞生几乎完全同步。比如,郭沫若正是在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他的《新华颂》,胡风也是在1949年底到1951年初创作了《时间开始了》。前者以中国、人民、阶级、专政、中共、领袖这些直白的政治语汇构建了一首政治抒情诗;后者则通过政协会议、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三个重大历史场面,象征了一个全新的政治时代的开始。 2、历史渊源 从艺术渊源上说,此时对政治抒情诗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就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有崇尚宏伟的一脉,如郭沫若等的作品。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30年代的“左联”诗歌,和艾青等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蒋光慈、殷夫等的诗歌创作,往往注重选取国内外重大的政治时间和历史场景作题材,表达他们的体验、感受或歌颂、赞美之情。而且作为抒情主体,他们所表达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情感,而是联系着一个阶级或阶层,是站在一个政治群体的立场上说话。这些有别于一般抒情诗的特殊的抒情要素,经过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又与朗诵诗所要求的直抒胸臆、朗朗上口和富于鼓动性等诸多特征结合起来,奠定了“政治抒情诗”的最初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基调。二是受西方19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革命诗人的诗歌影响(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直接的参照。其名言“无论是歌,无论是诗,都是炸弹和旗帜”,也被热衷于“政治抒情诗”写作的一部分中国诗人标举为创作宣言。 3、实质: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之间特殊关系的产物。它体现了诗歌关注社会运动、政治事件的热情,和以诗歌为手段介入现实政治的信念。 4、特征: A、“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最新2020年与青春相关的名人名言(1)范文示例

篇一:关于青春的名言: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 青春是一种持续的陶醉,是理智的狂热。——拉罗什富科 青春留不住,白发自然生。——杜牧 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屠格涅夫 少年从不会抱怨自己如花似锦的青春,美丽的年华对他们来说是珍贵的,哪怕它带着各式各样的风暴。——乔治·桑 青春似一日之晨,它冰清玉洁,充满着遐想与和谐。——夏多布里盎 青春啊,难道你始终囚禁在狭小圈子里?你得撕破老年的蛊惑人心的网。——泰戈尔 如果自己的青春放不出光彩,任何东西都会失去魅力。——霍·华尔浦尔 在你青春的无忧无虑的生涯里,你屋子里所有的门户始终洞开着。——泰戈尔 岁月流逝,青春的美酒并不总是清澈的,有时它会变得混浊。——莱格 友谊、活跃和青春的歌声会减轻我们的痛苦。——空茨凯维支 人,总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虫蛀,经过奋斗,作过努力,那才能终于以“果子”的形式向自己的青春告别的。——岑桑 撇开友谊,无法谈青春,因为友谊是点缀青春的最美的花朵。——池田大作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陈独秀 篇二:关于青春的名言:青春这玩意儿真是妙不可言 即使自己变成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作者:吴运铎 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作者:泰戈尔 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作者:英国 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作者:马克思 如果自己的青春放不出光彩,任何东西都会失去魅力。作者:霍·华尔浦尔

诗歌写作技巧

注:本资料搜集整理于网络,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 诗歌写作技巧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的垂下!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 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郭小川简介简介

郭小川简介简介 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郭小川简介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郭小川简介的诗,可以点击查看。 郭小川(1919——1976),先后出版《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雪与山谷》、《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诗选》等十余本诗集。 郭小川(一九一九——一九七六),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九三三年,日寇侵占热河,他随全家逃难北平。少年时代,他就“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向困难进军》)。“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一九三六年抗日战争爆发,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参加了八路军,在一二○师三五九旅先后担任宣传、教育和机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抗战胜利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任县长,参加并领导了清匪反霸和土改运动。一九四八年夏,他转到新

闻战线,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委兼编辑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随军南下。武汉解放后,他在中南地区从事党的理论和宣传工作,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想杂谈”,在群众中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一九五三年春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 作为一个诗人,郭小川在抗日战争前期写的《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诗篇,虽然稚嫩,存在着尝试和摸索的痕迹,但是它们表达了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真挚感情。也初步显示了他善于捕捉革命斗争生活中的动人场景的艺术才能。从一九四三年以后长达十多年之久,诗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实际革命工作上,几乎没有拿起笔来写诗。然而艰苦而丰富的革命工作实践,党的理论宣传工作给诗人带来的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却从生活上和思想上给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十年,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算是一个重要的准备阶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从中共中央宣传部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转到文艺战线以后,诗人立即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为新中国刚刚开始的社会主义事业高唱颂歌和战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是献给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这首诗以他过去的诗歌中所没有的磅礴气势,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公民们! 这就是

郭小川的诗

郭小川的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郭小川的诗 1、《向困难进军》 ——再致青年公民 骏马 在平地上如飞地奔走 有时却不敢越过 湍急的河流; 大雁 在春天爱唱豪迈的进行曲, 一到严厉的冬天 歌声里就满含着哀愁; 公民们! 你们 在祖国的热烘烘的胸脯上长大 会不会 在困难面前低下了头? 不会的, 我信任你们

甚至超过我自己, 不过 我要问一问 你们做好了准备没有? 我 比你们年长几岁 而且光荣地成了你们的朋友,禁不住 要把你们的心 带回到那变乱的年头。 当我的少年时代 生活 决不象现在这样 自由而温暖, 我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 可是我仍然是稚气的, 人生的道路 在我看来是如此地一目了然,仿佛 只要报晓的钟声一响, 神话般的奇迹

就象彩霞似地出现在天边,一切 都会是不可思议地美满。……呵,就在这个时候 严峻的考验来了! 抗日战争的炮火 在我寄居的城市中 卷起浓烟, 我带着泪痕 投入红色士兵的行列 走上前线。 ……真正的生活开始了! 可惜 它开始得过于突然! 我呀 几乎是毫无准备地 遭遇到一场风险。 在一个雨夜的行军的路上,我慌张地跑到 最初接待我的将军的面前,诉说了 我的烦恼和不安:

打仗嘛 我还不能自如地往枪膛里装子弹,动员人民嘛 我嘴上只有书本上的枯燥的语言。我说: “同志, 请允许我到后方再学几年!” 于是 将军的沉重的声音 在我的耳边震响了: “问题很简单—— 不勇敢的 在斗争中学会勇敢, 怕困难的 去顽强地熟悉困难。” 呵呵 这闪光的话 象雨点似地打在我的心间, 我情着感激 回到我们的队伍中 继续向前…… 现在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说课讲解

郭小川的诗歌特色

读郭小川的诗,有如泛舟于闪光的河流,无时不惊异它的丰富多彩:早期创作的明朗欢快,开国之初的激昂慷慨,六十年代的滂沛汪洋,七十年代的曲折深沉。他的诗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他的诗作总的风格是视野宽广、思想深邃、激情澎湃、瑰丽丰厚、情真意切。 与时代共同着脉搏的革命战士的风貌,是贯穿于他全部诗作的一大特色。这首先表现在,他不是英雄业绩的一般歌者,更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个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参与时代前进的战斗者。在社会主义创业年代,他呼唤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勇气和毅力向困难进军”(《向困难进军》),“同我们的祖国一起度过这壮丽的青春”(《闪耀吧,青春的火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写下了这样豪情满怀的誓言:“请求我们的时代,把更重的担子放在我们双肩”。(《三门峡》)“我们是一为今日,二为明朝。万山丛中,种仙桃。大戈壁里,探油苗”(《春暖花开》);对困难,他的回答是:“有多险的关隘,就有多勇的行列”,“有多大的艰难,就有多壮的胆略”(《秋歌》之一);对敌人,他的回答是:“是战士,决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钟”,“用金笔剥开敌人的画皮层层”(《秋歌》)。其次,还表现在,这个对党、对人民、对革命赤胆忠心的战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总是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胸怀,进行自我思想解剖,表现了可贵的不断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革命情操。在《向困难进军》中,他讲述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思想历程;在《自己的志愿》中,他责难自己在入党多年之后还“生出了莠草般的杂念”,“犯了一些过失”;就在他生命历程的后期,他也并没有因为给党做了那么多工作,而原谅自己“曾有过迷乱的时刻”,“曾有过灰心的日子”(《秋歌》)。诗人这种毫无虚饰的心灵剖白,使他的诗歌象知心话般地跟读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交流,从而获得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思想深邃而想象丰富,是郭小川诗歌的又一个显著特色。他最反对诗歌的平庸,总是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生活底蕴,通过想象和联想,开拓新的艺术境界。如甘蔗林与青纱帐这两种农作物本没有什么联系,可在他的奇妙的联想中,通过其异与同的比较,构成了两个时代的象征。乡村大道是个极其平凡的事物,人们习以为常,诗人却慧眼独具,把它的平与奇跟人生的道路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深刻的哲理。大海和小岛,一个何其大,一个何其小,人们总是讴歌大海,诗人偏偏钟情小岛,小岛在他的心目中,成了守岛英雄的化身。至于“秋”,可以说是为历代诗人写滥了的一个题材,但诗人却有崭新的发掘,写过好几篇咏秋诗,而且越写越新,越写越深。在“四人帮”的迫害下,诗人经过长期观察和深刻思考写下的《团泊洼的秋天》,其思想深度与构思的奇妙,实在令人惊叹。诗歌一开始用拟人化的手法,展开想象的翅

刘章简介搭石

搭石作者刘章简介 刘章1939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刘章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刘章散文选》等诗文集28部。 1 搭石作者简介 刘章,当代著名诗人,一级作家,汉族,原名刘玺,字尔玉,笔名东旭,别号雾灵山人、燕山痴子。 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读者投票郭小川、刘章双双获此殊荣,承德人为之自豪,成为承德诗坛的骄傲。获首届全国新诗奖等多项奖励,有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教材和辅导教材。现为《诗刊》《中华诗词》编委。 2 搭石原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

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sú)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研究 郭小川最早因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一组“楼梯体”的政治抒情诗而踏上诗坛,并备受关注。在这一系列的诗歌作品中,郭小川始终自觉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感受祖国与人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用充满 着革命激情的昂扬斗志,抒发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满腔热情。除了将诗歌作为“斗争的文学”的革命理想,郭小川还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自觉探索与追求,写出了独具艺术魅力的个性化诗歌作品,在当时那 种政治权力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氛围中,闪动着耀眼的光辉。郭小川50、60年代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丰富影像,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对郭小川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需要重新认识。第一部分:探讨郭小川诗歌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内涵。郭小川的诗歌顺应了当时中国政治文化的普遍要求,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内涵。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具有稳定的存在基础,并随着中国五四新诗的发展日益融入了新的价值理念,最终在中国革命形势的驱使下,成为了中国政治文 化的核心价值取向。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中产生,并具有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特殊内涵,即“小我”转向“大我”的艺术形象、具有时代特征的政治主题和承载国家想象的理想追求。第二部分:阐释郭小川诗歌中个人伦理的书写与表达。作为一名具有自觉探索意识的诗人,郭小川从来没有停止过内心的思考与追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郭小川创作的一系列不同于主流形态的诗歌作品就很好的印证了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个人化“特色”。笔者选取了

郭小川1957年的三首极具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深深的山谷》、《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具体分析其集体中的个人表达,同时进一步阐释了这种个性化特色形成的原因以及产生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郭小川在诗歌创作上的自觉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诗歌内容的深入挖掘,也表现在对诗歌艺术的不断探索。郭小川50~60年代诗歌的艺术探索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方面:错落与均衡交并的韵律、朴素中见华丽的语言和自由多变的形式。在不断地追求中,郭小川形成了独特地艺术风格,实现了诗歌创作地不断发展和提升。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

以《望星空》为例浅谈郭小川的诗歌艺术 郭小川被诗坛美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最突出特色是富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作为战斗诗人,郭小川具有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诗作为“斗争的文学”。郭小川诗作的另一重要特色是诗情和哲理的完美结合。郭小川在总结他诗歌创作的经验时说:“最重要的是:多多观察生活、多多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慢慢悟出一些新颖、深刻的哲理来,并给予它以诗意的表现。”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长于采用“感物咏志”的象征方式。而郭小川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创造。郭小川长于运用和创造新

颖的形式,倾注火一样的激情,来书写富含一定哲理及现实意义的时代诗篇。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尽管发表不久就遭到严厉批评,但那也只能说明诗人的作品在当年“高举三面红旗”的大跃进、大浮夸的背景下,成为了某些人眼中的“另类”,却不能否定诗歌本身的内涵。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诗人的用意并不是要赞美星空,否定人间,而是为了使诗取得“意外”和“突然”的抒情效果,特意根据感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了欲扬先抑(对天安门广场来说)和以虚衬。(以对星空的虚写来反衬对天安门广场的实写)的艺术手法,使诗情现得波澜起伏,并以汹涌激荡的高潮作结,从而更艺术的用诗来批驳虚无主义的观点,说服人们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惆怅”和“忧伤”,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珍惜短暂的人生,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整首诗洋溢着诗人对人生的热爱,也渗透着浓厚的宇宙意识和人类的庄严使命感,起主旋律是对人生的礼赞,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讴歌。 《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政系的政治抒情诗。表面看

国家图书馆名家文库简介-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津流觞第38期 国家图书馆名家文库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国家图书馆为保存近现代和当代重要文化史料,开始向社会各界征集近现代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化名人及历史人物的手稿,始设名家手稿文库。 1952年,王国维哲嗣王仲闻先生捐献了王国维手稿及信札。不久,许广平先生又将鲁迅手稿的大部分捐与本馆保存。1954年,本馆征集到当时北京市副市长、著名史学家吴晗的《朱元璋传》稿本,并通过他热情联系到闻一多夫人高孝真女士,又征集到闻一多先生全部手稿及部分画稿、印谱共计198种9000多叶。同年,惠承梁令娴梁思成捐赠,得以入藏梁启超饮冰室文稿393种8266叶并梁启超收藏的珍贵碑帖拓本,更在他的手稿中间发现了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的《人境庐诗草》墨迹和清末改良派著名代表人物康有为的书札。1958年,郑振铎先生的夫人高君箴女士捐赠了郑先生全部藏品,包括手稿、日记、信札等,更加丰富了馆藏。 五十年代,不少名家代表作品先后入藏本馆,其中有康有为的《大同书》、章太炎的《邹容传》、陈独秀的《孔子与中国》、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郭沫若的《屈原》、柳亚子的《南社纪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舍《龙须沟》、曹禺的《北京人》、赵树理的《登记》、马烽的《吕梁英雄传》、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孙犁的《风云初记》、罗尔刚的《太平天国史》、傅雷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朵夫》等等。不少作者不仅将自己的手稿捐赠我馆,更热情襄助联系其他著者或出版社捐赠书稿,使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获得极大丰富。 七十年代后期,是本馆入藏名家手稿又一个高峰。一批国家领导人的手稿、题词入藏本馆,这中间就包括毛泽东主席那篇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继五十年代巴金先生捐赠了《家》、《春》、《秋》等手稿以来,1979年巴老又将一批手稿及自己收藏的其他名家手稿捐赠本馆。这个时期,先后入藏本馆的还有章世钊、高亨、红线女、叶恭绰等人的手稿。 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图书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又建立了名家签名本专藏文库。几十年来,在社会各界及出版单位的协助下,经过几代馆员的努力,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更加丰富、更有特色。

论郭小川的抒情性

论郭小川诗歌的抒情 摘要:郭小川的诗代表着“十七年”政治抒情诗的最高成就。他的诗显现出与同时代的诗与众不同的特点:感情真挚、纯洁、畅快,充满激情。但郭诗并非感情的宣泄和呼号,烟花般须臾即逝,而是隽永的,耐人寻味的。之所以有这种表达效果是因为诗中所蕴含的迷惘、忧愁的情愫使其更具穿透性,思想性。这正是郭小川诗歌的独创性风格。 关键词: 郭小川诗歌的真挚与单纯 在“十七年”文学标准化的时期,诗人们的诗歌走向了语言教条和情感干瘪的创作桎梏之中,但在郭小川的诗歌作品中,充满政治色彩的话语不再是国家的命令,政治的号召,不再是集体的压力和革命的威胁,而有了一种亲切感,一种激励人心灵的力量。是一个真挚的老朋友,是一个共同奋斗的亲爱的同志。“公民们/——我的尊敬的朋友和兄弟!请不必问我:/在我们的祖国/什么地方最美丽?”“然而,朋友们!/我不能/老是这样地/在无边的想象中奔驰”“当自己的家乡成了天堂的时候。/我们的祖国/也就是/我们共同的天堂般的家乡。”(《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郭小川始终把自己溶入人民的井水中,溶入社会主义的海洋里,他是单纯的,他不懂得人生的复杂,不懂得历史的沉重。他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诗人,十几岁就去延安参加了革命。在革命风潮里,延安的政治环境与他的诗歌写作是同调同步的。在他那里,没有老诗人们跨越不同时代复杂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没有受到西方各种现代诗潮的影响。从延安到北京,他和革命集体一起走向了胜利,所经历的苦难是集体的,同时也是他个人的,所享有的胜利是集体的,同时也是他个人的。正是因此,他才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了革命集体之中:“我也是这些兵士中的一个呀,/我的心总是和他们的心息息相通。/行军时,我们走着同一的步伐,/宿营了,我们做着相似的好梦,/一个伙伴在身边倒下了,/我们的喉咙里响起了复仇的歌声,/一个新兵入伍了,/我们很快就把他引进战斗的人生。”在这种相互的融合中,时代精神和革命的“大我”成了郭小川生命自我的一部分,使作为对象性存在的自我在融合中得到了确证,使其个人生活和诗歌创作都有一种“单向性”这种单向性也恰恰与时代精神特征相吻合,正是这种单向性使其诗歌超越了同代人,显得纯粹而真诚,浓烈而酣畅,充满了火一般的力量和激情,具有一种强烈的穿透力。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它为现实的表达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艺术是现实的建筑师。郭小川的诗歌情感的真挚和真实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的实践性,他所有的情感都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郭小川的诗不是在书斋象牙塔里精雕细刻出来的,而是深入到工农大众的实际生活中去,去感受他们的感受情感和生活,这是其诗歌为什么能如此准确集中地反映时代精神、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根本原因。在郭小川的绝大部分诗作里,个人价值取向自然地与时代政治的目标统一起来了,个人命运自然地与人民群众的命运联系起来了。其诗歌作品歌颂伟大的时代,歌颂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充满了激情和真诚,那是发自肺腑、从诗人生命里生长出来的情感。诗人尽情地抒发这一情感,情感抒发的炽热真实和思想表达的形象质朴,使他的诗歌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个人的审美创造在社会大时代中取得了高度的共鸣。①

郭小川诗歌《青纱帐甘蔗林》原文

郭小川诗歌《青纱帐甘蔗林》原文 郭小川《青纱帐·甘蔗林》——郭小川(本诗作于1960年—1962年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严重的困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面对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为反映了这个严峻而风发的时代而作此诗。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南方的甘蔗林呢,处处有欢欣的呤唱!北方的青纱帐哟,长年只看到破烂的衣裳;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何必这样问呢——到底更爱南方,还是北方?我只能回答:我们的国土到处都是一样;何必这样问呢——到

底更爱甘蔗林,还是青纱帐?我只能回答:生活永远使人感到新鲜明朗。 郭小川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露珠是一样地明澈呀,雨水也一样地清凉,无论哪里的雨露哟,都一样是滋养我们的琼浆;天空是一样的高远呀,大地也一样地宽敞,无论哪里的天地哟,都一样是培育我们的温床。 啊,老战士还不曾衰老,新战士已经成长,啊,老一代还健步如飞,新一代又紧紧跟上,我们的人哪,总是那样胸宽、气壮、眼睛亮。 看吧,当敌人挑衅时,甘蔗林将叫他们投降;那甜甜的秸秆啊,立刻变成税利的刀枪!看吧,当敌人侵犯时,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那密密的长叶啊,立刻织成强大的罗网!北方的青纱帐啊,你为什么至今还令人神往?因为我们的甘蔗林呀,已经是新时代的青纱帐!南方的甘蔗林哪,你为什么这样翻动战士的衷肠?因为我们的青纱帐呀,埋伏着千百万雄兵勇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第二十三章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三次文代会(时间、地点、中心议题)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会议由郭沫若提议,毛泽东到会讲话,朱德致贺词,周恩来做政治报告。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第二次全国文代会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繁荣创作,批评错误倾向。 3、第三次全国文代会 1960年7月23日~8月13日在北京召开。 中心议题:确定文学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总结经验教训。 二、50年代初,三次大的批判运动 1、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导演、编剧:孙瑜演员:赵丹教育家:陶行知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代表人:俞平伯李希凡、蓝翎(后来发展到批判胡适的唯心主义) 文批的表现:“打棍子,扣帽子,抓辫子” 3、1952~1955年对胡风文学思想的批判 典型:人物、题材、风格、现实主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980年得到平反(平反的只是人,不包括文学思想) 到1985年彻底平反梅志——《胡风传》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出现了理论和创作的高潮。 5、文艺界的反右斗争1957年 代表作有: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巴人的《论人情》 作家:丁玲、陈企霞、艾青 年轻新秀:王蒙、刘绍棠、张晓亮、从维熙、方之、邓友梅等 影响: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群众性的批判运动,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造成了当代文学的巨大损失。 6、文艺政策的调整(1961~1962年) 内容:A、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在选择题材上,放松题材限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