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故乡 》

《故乡 》

《故乡 》
《故乡 》

《故乡》(鲁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这篇小说是鲁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对比朗读:在预习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对比朗读。

(一)景物对比:

1、现实的故乡:从“我冒了严寒……”到“……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2、记忆中的故乡:(1)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从“我在朦胧中……”到“……也便成了路”。

(二)肖像对比:

1、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

(1)闰土20年前的肖像:从“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到“……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20年后的肖像: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到“……象是松树皮了”。

2、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

从“哈!这模样了!……”到“……所以竟完全忘却了”。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之对比:

1、闰土少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到“……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2、闰土中年时的言、行、神、心以及他和“我”的关系:从“我这时很兴奋……”到“……他用船来载去”。

(四)杨二嫂的言、行、神与闰土之对比

1.从“然而圆规很不平……”到“……出去了”。

2.从“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到“……竟跑得这样快”。

(五)“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

1.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痴痴的想”。

2.从“老屋离我愈远了……”到“……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以上五种对比,把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神情、性格等等刻画得栩栩如生,并且对比得十分鲜明。为了加深体会,要采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如散读、齐读、示范朗读等等,充分发挥朗读对于理解课文的作用。

三、布置作业:整理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重点内容讨论分析:

(一)两种景物的不同特征及含义:

1.现实的故乡:深冬季节,天气阴晦,天色苍黄,冷风呜呜。荒凉,冷落,没有一些活气。(这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榨下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

2.记忆中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我”对新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二)闰土和杨二嫂肖像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原因:

1.20年前的闰土有紫色的圆脸,红活圆实的手,项带银圈,头戴一顶小毡帽,手捏一柄钢叉,是个小英雄。20年后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增加了很深的皱纹;眼睛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红活圆实的手已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松树皮,但手中多了一支长烟管。(闰土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长期在海边艰苦劳动造成的,表明他的生活十分贫苦。)

2.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极瘦。(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饥饿造成的。)

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

(三)闰土言、行、神、心变化前后的特征及其原因:

1.少年时的闰土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情,动作机智灵敏,神态很高兴,“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跟“我”谈得来,“你我”相称,没有隔膜。

2.中年时的闰土语言中丧失了少年时的智慧和热情,而且很迟钝(“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动作迟疑(“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神情先是欢喜和凄凉,后来变得呆滞(“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以至沉默(“象一个木偶人”)。态度恭敬,心里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称“我”为“老爷”,说明“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闰土言、行、神、心方面的巨大变化是“多子、饥荒、苛锐、兵、匪、官、绅”压迫的结果。他是个勤劳、忠厚,被旧制度压得直不起腰来的农民的形象。通过写闰土的种种不幸,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社会的弊端。

(四)杨二嫂言、神、行之特征及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行为卑劣(栽脏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借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跑得快(“飞也似的跑了”)。

杨二嫂是个家道败落的城镇小市民。她与闰土相比是个次要人物,但对主要人物起了衬托作用,使闰土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作者通过她外貌与精神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的急剧破产,劳动人民生活的日益贫困,深化、拓宽了文章的内容。因此说,这个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比较杨二嫂和闰土的异同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他们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

同情杨二嫂和闰土的疾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批判闰土的愚昧和麻木。

(六)“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

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难句理解

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怕的是:希望不能实现;)

2、“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偶像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

3、“我的愿望茫远”的原因是:(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

4、“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不去实践,有希望也等于无希望;敢于实践,希望就能变成现实。)

5、“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的有无也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6、说明:“我”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有作者的影子,但并不是作者自己。通过这些变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二、补充有关小说知识介绍: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三、布置作业: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