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梁晶贇

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梁晶贇

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梁晶贇
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梁晶贇

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梁晶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28)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中,意识形态直接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和巩固意识形态以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为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决定其必然以整个文化系统为母体生产、运行,在阶级社会中以价值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不可避免被一定的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又间接地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建构先进文化

(尤其是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必然趋势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意识形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8)03-0139-03

收稿日期:2008-01-20

作者简介:梁晶贇(1982-),女,硕士,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科学家

SOCIALSCIENTIST

2008年3月(第3期,总第131期)

Mar.,2008

(No.3,GeneralNo.131)

【教育新探索】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德育的认识停留在教化语言和教化活动的层面上。如何挖掘德育的深厚文化底蕴,开创德育的全新文化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新的视阈,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焦点和迫切任务。

一、德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

上世纪9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极力

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又以技术理性、文化霸权等新的、更隐蔽的手段和机制运用、推广和加强其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旨在消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的主导地位,实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统天下。实质上,在阶级社会

(文明社会)中,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不可能逃脱意识形态的纠缠,从不存在意识形态缺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重要阵地的高校更是如此。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阿尔都塞认为,统治阶级通过镇压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来维持统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尤以学校为代表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校也不例外。意识形态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塑造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一代公民的主要手段。以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是维持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统治的必然要求,也是认识

“人的意识形态本质”,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的积极趋势。

2.文化与意识形态

在致力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马克思也关注文化领域,并敏锐地捕捉到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日趋融合又相互区分的微妙关系。尽管马克思强调的是阶级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在上层建筑中的体现,但他也正是从这一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关注到了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的文化领域的渗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观念体系,它们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决定的,但意识形态总是似乎更为明显地表现了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文化似乎总是表现出一副“超脱”的模样,似乎远离了阶级实

践和社会政治生活,但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

不可能脱离社会物质现实(这其中就包括阶级实践),而总是要带上时代的烙印。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财产的出现,社会上逐步出现了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在阶级社会中,马克思把“统治阶级的思想家”称为“意识形态阶层”。以这个“意识形态阶层”为主体的上层建筑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看来,庸俗经济学家就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阶层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们的基本使命就是从观念上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是否反映社会现实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就不作为其任务重点,

139

而是服务、服从于其所属阶级的利益。正是这个阶层的存在使得所谓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在狭隘的范围内才有可能,即理论上的非统治阶级的“自由的精神生产”。即使是“一切非统治阶级的、独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也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生产状况和思想文化遗产状况)的影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创造历史,但决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继承下来的一切历史条件的规定下的创造。[1]马克思在论述路易?波拿巴是怎样登上法国政治舞台时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正如他所说:“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当人们好像刚好在忙于改造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2]在阶级社会中,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被意识形态渗透,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会以意识形态的形式出现而发挥作用。正因为这样,意识形态才有可能以人类文化发展载体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上。总之,文化的传承在进入阶级社会(文明社会)之后就不可避免的带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也成了文化延续与创造的舞台。

必须肯定,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两者互有交叉的部分,也有对方所不具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既要在理论上对两者作出区分,又要看到它们在现实中的相互融合。

3.德育文化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之路综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高校德育文化以意识形态为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最终取决于德育文化的新变革和新突破。此外,马克思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在于: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现实实践;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以意识形态为重要载体的文化。思政教育,隶属德育;高校文化,德育为先。依托德育文化深厚底蕴,开创德育文化全新意境,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

二、新时期呼唤现代德育文化,新文化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然而,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较之计划经济,市场一方面具有竞争性、创新性、

动态性和机会均等性等明显优越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潮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也是此起彼伏。当代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面对各种纷至踏来的多元思潮和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部分鉴别能力、自控能力差的大学生就易于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严重地甚至会出现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的情况。文化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人们对外界行为的感知方式,制约社会体系中个人与社会行为,社会的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项变革也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传统文化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型自然经济基础上,其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伦理、等级礼制。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的“道”中,不允许也不可能存在自由主义的政治诉求,于是形成了长期的政治主体缺失的传统文化。文革期间,集体政治意识取代个体政治意识,进而发展为集体无意识和各种非理性行为,最终整个社会为之付出沉重代价。这种畸形的政治文化可以说与几千年政治主体缺失的传统文化的心理沉淀不无联系。走出文革阴影,改革开放开始起步。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其游戏规则为优胜劣汰,倡导的是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一方面,它产生了重大政治效应,高扬人的主体性和对独立人格的尊重,另一方面,它也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由此而产生膨胀的物欲进而走向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极端,形成了一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畸形主体意识充斥的潮流。从政治主体意识缺失到畸形主体意识泛滥的两极思潮,人们对社会转型和制度改革的适应能力远远不够,一旦遭遇危机,往往表现出非理性应激行为,这对社会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容易造成极大的威胁和危害。问题的根基就在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的有益指导。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渴望进步又停滞不前的矛盾状态对德育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造传统严重失位、脱离实际和忽视主体真实需求的德育文化,建构能够得到普遍认同、具有普适性的引导和约束能力、利益表征指向实际需要的现代德育文化。通过这种德育文化张力起到凝聚人心,协调行动,塑造和谐统一心理的作用,从根源上扭转和改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疲软、焦灼状态。

三、建构现代德育文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回归“生活世界”,消除德育异化

人类自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以技术的进步、

140

效率的提高为理性活动的最高准则的工具理性的社会蔓延使得德育以“制度化、科学化”的名义逐渐僵化为成简单说教、政治复制、机械灌输的模式,甚至把德育的社会功能片面理解为“束缚人”、“奴役人”。这种以片面理性统治人的德育工作严重脱离了生活世界,偏离了德育的本质要求,谈到德育,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疏离感甚至逆反情绪,德育工作与生活世界的高度隔绝,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异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其作为政治传声筒,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器的社会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重视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基础,才能在现实实践中实现本真形态的教育。生活世界这一概念始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后被哈贝马斯援引。哈贝马斯一方面是胡塞尔生活世界概念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猛烈地批判其主体性视角,批判其严重忽视有言说者、受言者和参与者共存的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说者和受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他们能够在其中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世界(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相互协调;他们能够在其中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不一致并取得认同。”[3]也就是说,生活世界不是凝固的先验境域,它与人的交往活动交互融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将其本身视为相互理解的交往活动,在日常实践中实现教育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群众中去,扎根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所思、所感、所欲、所求。学生的需求问题是多元而复杂的,多样化的问题归结到根源一定与实际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不符合学生的根本利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华丽的辞藻也掩盖不了其苍白、空洞的本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世界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营养”,实现“生活世界”和“教育世界”的沟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又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新的飞跃。时代的发展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以人为本”的价值维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工具理性和科技异化的日益膨胀吞噬着人们的道德、信仰、责任感等,驱使人变成失去批判理性的“单面人”,逐渐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重视人的自然需要,尊重人的社会属性,培育具有综合素质和健全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3.吸收先进文化,丰富思想政治内容

先进文化推动社会生产力全面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吸收和发展我党的先进文化,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贯彻到实际教育工作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是要尽可能涵盖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涵盖马克思理论的基本内容,坚持和发展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一系列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以先进德育文化建构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适应高校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接受水平,引导他们走健康成才之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6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85.[3]HABERMAS.TheTheoryofCommunicationAction[M].

PolityPress,1989.12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103.

参考文献:

[责任编校:黄晓伟]

141

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案例_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_刘峥

关注“课桌文化”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刘峥 【案例简介】: 针对班级里出现有学生对现有的教学工具进行破坏这一情况进行探讨,弃绝传统的一教到底的教育模式,采用“交流-考察-分析-探寻-动手”这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和教育,有效的解决了“课桌文化”这一扎根在班级里的顽疾。 【案例背景】: 我们教室去年换了新课桌,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课桌上出现了同学写画的痕迹,不少同学向我反映有的写得很不文明,据了解,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屡禁不止,很是头疼。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决定和学生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询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就有了这次活动…… 【主要做法】 一、交流、引导,发现问题 学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环境,上学期投资几万元装备了所有教室,新添了一些硬件设施,我发现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总是不够集中,眼睛总是看课桌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告诉我:我们的教室设施是很齐全,但是我们发现课桌上总有一些刻画的痕迹,我们上课的时候总会情不自禁地去看这些内容。结果导致没有认真听老师讲课,降低了上课45分钟效率,影响了课程的学习。 二、实地考察“课桌文化” 这些东西就是人们常说的“课桌文化”课桌文化这东西是早有渊源的。你们除了在我们的教室里看到过还在其他教室里看到过。 内容比较“丰富”,有简单的画儿,还有鸟兽鱼虫甚至奥特曼等动漫形象,还有看上去蛮通顺诗歌,有的绘画,颇有专业水平,当然也有的是乱涂乱画的一些很不文明内容。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看得出所谓的“课桌文化”的内容开始有文学,不成文词或是词组,再有些短句;甚至连诗、散文,连ABC也搬上了桌面。在众多的内容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不健康的甚至是不堪入目的。至此时,课桌上的东西便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于是有大家美其名曰为“课桌文化”。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与方法

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与方法,建设中职德育教育“新模式” 一、中职学生德育现状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中职学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德育渠道狭窄;德育手段单一;德育研究滞后。尤其是德育对象的特殊,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困难。其具体表现为学生思想素质低,行为习惯差,学习能力不强,而且普遍缺乏自信自尊,对前途茫然无措,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出来的一是随着打工潮的涌动,留守生的隔代教育所导致的父母教育的缺失;二是德困生经不起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沾染上了一些劣习陋习;三是学困生在基础教育的“大锅饭”里,得不到真正的分层教育,逐渐丢失了学习的兴趣。于是,走进中职学校的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破罐子破摔,找不到前行方向,白白耗费着美丽的青春。 针对这种情况,我校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挖内涵,逐渐构建起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新模式”。 二、德育工作途径与工作方式方法 在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校一盘棋,有步骤分阶段落实各个层面的德育管理,开发校本德育资源,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研究,形成了德育工作网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倡导文化校园,以德育人 走进普兰店职教中心校园,晨读时间学生诵读弟子规、国学,科任教师随班指导,要求“登堂即静,入室即读”。以专业部为单位各班开展竞赛,掀起“同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读书热潮,并为每年一度的“诵读弟子规、国学”朗诵比赛”做好充分的准备。 2、开展德育实践,以体验参与育人 自二0一三0年春以来,学校统一布署,开展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我们把它归纳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的运行模式。即当周的班级在教导处和校团委的培训后,由该班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4名同学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0名同学参与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和本部门迎宾,进行为人处事的教育;10个同学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其余同学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同时,如果校内外有大型活动,则该班必须参加志愿者活动,活动中要求打出校旗、穿好校服、佩好志愿者证,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学生在体验管理中学习管理,在参与管理中提升个人素质,成效显著,一片好评。

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智慧

周山研究员在上海社科院地演讲 年月日:-思想者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周山 思想者小传 周山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周易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逻辑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代表著作有《中国逻辑史论》、《近现代地先秦名家研究》、《周易解读》、《中国学术思潮史》等.近年来注重于中国文化重心当代转移地研究,发表有《从黄河文化到长江文化》、《中国文化重心地转移》等多篇论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类社会中地道德教育,是一个永恒地话题.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注重对“启蒙”儿童地道德教育.在家庭生活中,也主张道德教育宜严不宜宽,认为严厉地家教能给家庭带来莫大好处,乐于家法之宽难免会有羞辱家门之事降临.今天,我们一起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道德教育地表述,或可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地参考与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 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名利之心地存在会伤害道德地积累. 在中国人心目中,“圣人”是道德修养地楷模.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往往以君子自诩,却从不以圣人自居.可见圣人地道德境界是一种崇高地理想,圣人也就只是人们心目中地崇拜偶像.然而,圣人地道德境界,也不是天生地,而是一点一滴积聚起来地.荀子对于人地成圣过程作了这样地描述:“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荀子认为,圣人不仅是崇拜地偶像,普通人也能经过坚持不懈地实践,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德行,提高自己地道德修养,达到尽善尽美地境地,成为一个圣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可见,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只求诸己,不求诸人.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吕氏春秋·必己》)以敬爱他人为例,对他人地尊敬或爱护,只问这种敬与爱是否出自真心,是否做得彻底,而不必计较对方是否理解或接受你地敬与爱.所以,修身养德地根本目地是,只求自身完美,不求他人地理解或接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正因为道德修养是一种自我行为,所以,名利之心地存在无疑会伤害道德地积累.清代学者唐甄有这样一段分析:“盖名者,虚而无实,美而可慕,能凿心而灭其德,犹钻核而绝其种.心之种绝,则德绝;德绝,则道绝;道绝,则治绝.人人为学,而世无真学;人人言治,而天下愈乱.”(《潜书·去名》)名利思想,有者多无者少.唐甄将“名”之于道德地危害,比作钻核绝种,确实振聋发聩.倘若人人都是为了“名”而治学,世间哪里还会有真正地学问?道德修养,又从何谈起?唐甄把名利思想与道德修养作为一对矛盾加以分析,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借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由此联想到《道德经》地作者老子.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之人从不认为自己有德,所以他拥有真正地德;“下德”之人总认为自己从不离开德,所以他不能拥有真正地德.道德修养虽然是一种自我行为,却也不能自我欣赏,更不能自我陶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一种美德 人际间地谦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对待自己地成绩和错误,二是正确对待别人地优点.越是德高望重,越要谦和待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谦虚是道德修养中地一项重要内容.早在多年前地《周易》古经中,就专列有一个《谦》卦.该卦地下卦为象征“山”地艮,上卦为象征“地”地坤.山本来是高出地表之物,现在反而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题目: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姓名(学号):王雁(120307Z147) 院(系)、专业、年级、班级:外国语学院2010级商务英语 (职师) 指导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1月25日

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以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阐述了加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外,还包括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种文化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几千年历史的沉积,对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严肃客观的精神,才能保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真实准确地展现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一方面,许多影视、小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更关心的是票房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危害极大;另一方面,在举办历史文化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宣传,保护文化遗址等方面,社会重视力度远远不够,除了一些专业的工作者以外,很少有人给予较多的热情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大学生很难有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日益商品经济化的今天,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更注重的是快捷的实用性,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培养,致使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教育模式存在着误区,有些高校虽然也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但大多是照本宣科,这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发挥主动性,加之有些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理论水平不高,且没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只是片面地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内化,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再者,从学生个体层面来看,学生对待相关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学生个人在学习取向上功利色彩过于浓厚,忽视对自身思想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很多大学生认为传统文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

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六安市壽縣迎河中心學校時照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の根本,“沒有道德の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青少年是國家の希望,民族の未來。他們の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直接關系到美好中國夢の實現,對他們の培養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の奠基性工程。青少年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の形成時期,有很大の可塑性,對他們の道德教育要注意針對性、特殊性和實效性,必須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才能使青少年走上健康發展の道路。我與孩子們在德育の道路上高歌向前,成績斐然。下面結合我校の德育工作,談一談自己の看法。 一、思路清晰、正確導航 德育理論認為:德育過程の基本規律之一是組織學生の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の過程。在這個思想の啟發下,我校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航,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目標,以豐富多彩の動態活動為途經,建設書香、安全、文明、衛生の校園,培養具有仁愛、負責、進取、創新品格の學生”為目標の德育生態環境建設思路。我們朝著既定の目標一路踐行,一路收獲。幾年來,多人次師生分別獲得市縣鎮級優秀教師、優秀學生の稱號。 二、構建科學有效の教育網絡 學校建立了校、處、班三級管理網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從校長到教務處、少先大隊再到班主任,形成一種縱橫聯系の德育工作新局面。這一舉措使學校德育工作從組織系統方面做到了協調統一,步調一致,充分發揮了德育管理效能。 “班主任是學校領導落實德育工作目標の得力助手,是聯系班級任課教師の紐帶,同時又是溝通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の橋梁。班主任既是學校德育工作の主要實施者,又是德育教育效果の反饋者,班主任自身素質の提高,是提高學校德育整體效果の重要保障。”對此,我自己做過班主任,在多年の教育教學活動中深有體會。在我の倡導下,學校高度重視班主任隊伍建設,建立了班主任選拔制度、班主任工作校本培訓制度和班主任工作考核獎懲制度;我積極組織班主任進行一月一次德育常規工作培訓,讓大家就學校の德育工作暢所欲言,積極交流;學期中和學期末進行班主任工作成績考核。通過這些措施,提高了班主任の綜合素養,激發了班主任工作の積極性,提升了班主任の育人水平。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工作中心环节作用开拓创新 容摘要: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看古今中外德育教育,时至今日依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精髓之所在。要想提高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需要每个教育工作者统筹安排,开拓创新地实施。 要想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工作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但需要热情和决心,更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蕰,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而文化底蕰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来的。审视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现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常识,既可以积淀我们自身的文化底蕰,传于学生,还可以丰富其文化知识和提高其文化道德素养。这是眼下学校功能的一大责任。看看我们的周围,逐渐丧失的传统文化令人担忧,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泱泱大国,却在不经意间渐渐丢失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什么文雅的、谦和的、感恩的、孝道的、侠义的、修己的、责任的等等已渐不存在,代而取之的是粗俗的、蛮横的、自大的、浮燥的、功利的、自私的、放任的等等却粉墨登场。所以为人师者,非常有必要在积淀自己文化底蕰的同时,去当一个真正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者和倡导者。 虽然思想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核心容,但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起点,是学校学生工作的 一个中心环节。那么,到底如何落实小学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我觉得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一、正确树立忠孝仁义信礼智勇的德育指导思想 教育发展到今天走在大街上几乎再也见不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秩序了。我们的教育和引导似乎忘却了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健康社会通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规。但时下我们因热衷嫁接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的词语外壳下,涵不在。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然而,今天的个人奋斗,名利追逐,自由放任,价值实现似乎比道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们也好像还有好多比道德更重要的事情要忙。 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认识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体能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居领先地位,起主导作用。我认为当前,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从基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文化抓起,把他们对理想的向往,引导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学习上来,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统筹安排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工作的基本容 1、仁侠之气匹夫有责:首先声明仁侠之气不是匹夫之勇。现在的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引导中已很少有仁侠之味了,从小就接受教育要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自己好不能要别人好,自己不行嫉妒别人行等等。至于说匹夫有责,那就更难见了,连对自己都不负责更

(完整版)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3篇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和借鉴,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求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特色。下面是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传统文化教育心得体会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围绕着"和"这个核心,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人际和谐的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义、礼、智、信"的做人行为准则。另外就是对"孝"的理解,引申开来说,对家庭里的父母亲,为人子(女)一定要尽孝道,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单位的规章制度要尽忠,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要尽责尽能。说实话,到学习之前,虽然心中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自认为自身做得还不错,经过两次学习,才逐步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意义有多大,传统文化,尤其是《弟子规》的内容能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衣食住行,帮我们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涵养的中国人。 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轻一代中尤为突出,所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到我们心中,让忠诚、守信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使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国家兴旺发达。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作为职场中的我们。

创新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创新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张晶晶 一、课程育人,打造“闪亮黄” 关注孩子的价值世界,让其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我一贯追求的班级管理理念。我会根据每届班级特点开发“欲罢不能”的班本课程,以期每位学生都能闪闪发光。由于学校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其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很不规范。为此,我创建“彩虹中队”,搭建舞台让孩子们施展才华,丰富生活。 1.开设“雅慧悦读”课程,争做“红领巾小书虫”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未来”这是我要求每个学生付诸实践的教育信条。阅读可以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塑造品格。读书的更高境界,是从阅读中领悟时代使命,进而笃行之。所在学校的生源近70%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其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很不规范。于是,我带领学生开设“雅慧悦读”,以书香去浸润心灵,使其向上发展。 目前,“雅慧悦读”课程主要包含三个班本课程:“童言童语”课程——学生轮流搜集一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利用每天的语文课前五分钟站在讲台进行讲述。“书墨飘香”课程——每学期师生与家长共读三本书,学生每天和家长阅读十页,两天写一篇读书笔记,一周利用一节阅读

课学生分小组汇报,形式多样:情景剧表演、朗诵分享、快板说书等等。 2.开设“3D打印笔探秘”课程,争当“红领巾小创客”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向至高至难的地方冲击,才能达到至臻至美的境界,这是我所推崇的班级文化。彩虹中队在我的带领下积极探索3D打印笔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此课程创造一个体验式学习中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我用课程来创造教育契机,激发潜能,塑造性格,丰富的班本课程给孩子们的生命底色抹上了一层金黄色,使之睿智、文明、自信。 二、活动育人,铸就“海洋蓝”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每个人既要有“异想天开”的精神,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干劲。全球共同体的今天,我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我带领学生实践丰富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思维碰撞、合作交流,孩子成长有目共睹! 1.模拟联合国,舌战群雄 两周一次的模拟联合国辩论赛,选取当下热门的话题,学生自主搜集新闻材料、事实典故佐证论点。此活动培养学生全球性视角、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大学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一种力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也是实现中华腾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整个思想教育的基本工程,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为了使我校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特拟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通过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通过深化校园文化内涵,创新学校文化,构建适宜学生成长的和谐校园;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高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口号变成行动,使青少年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使青少年情感得以升华,行为得以内化,逐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增强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基本原则:一是贴近生活原则。这次教育活动要与学校生活,尤其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学会生活。要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二是继承创新原则。教育活动既要体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形成学校特色,实

现“一个年级一特色”,“—个年级一精品”。三是实践体验原则。主体活动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达到在实践中认知,在实践中养成的目的。 二、活动主题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和谐校园环境,践行“忠、孝、礼、诚”主题教育活动。“忠”:以精忠报国、爱校爱班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孝”: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生活真情、情感亲()情等方面的要求;“礼”:以、谈吐儒雅、行为文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行为习惯以及情趣、志趣方面的要求;“诚”:以诚实守信、以诚相待为主线,贯穿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修养方面的要求。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1、爱国爱校爱班教育(13日—17日)(1)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宣传爱国主义知识,校园广播站要经常性地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努力在全校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各班要定期更新黑板报。内容以宣传祖国的发展变化为主。 (2)班主任负责开“我爱我班”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参与,自我接受教育。 (3)利用升旗开展“爱国爱校爱班”教育。 (4)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感恩教育(20日—24日)

浅谈如何创新德育工作的方法

浅谈如何创新开展德育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关乎国家兴旺发展,德育工作任重道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与道德建设失衡,家庭中父母望子成龙功的利教育,学校智育与德育的不协调发展等综合因素,使未成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独立生活能力差,是非分辩能力差,抗挫能力差,又加之现时的未成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遇事缺乏冷静思考。他们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二、学校德育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切入开展: 1、养成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开展升旗仪式,利用班队会、少先队活动,使少年儿童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思想基础。 2.爱国主义教育。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表彰总结大会及重大节日、重大纪念日、重要活动为契机,可以开展“少年中国说”“建

队日”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为基调文化活动,能使未成年人充满生机和活力。 3.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民族团结”校本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开展表演、诵读、书法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真正投入活动中去。 4.集体主义教育。通过开展队列比赛,运动会等活动把集体主义教育渗透到每个孩子心中,激发争胜心和集体荣誉感。 5.安全法制教育。加强安全知识的宣讲教育,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如黑板报,专题广播等,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6、环保教育。通过宣传窗、国旗下讲话、班会课、广播站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 1、树立“大德育观”,增强德育力量。利用教师政治学习等机会让教师明确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个个有责任参与德育工作。 2、继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组织班主任座谈会,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 3、不断学习,提高能力。鼓励教师继续学习,完善提高教学技能。发挥课堂主渠道,形成了合力,不断推德育建设的开拓性发展。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小学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8-09-04T09:49:36.0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9期作者:唐光珍[导读] 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弥阳中心校弥东小学652399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有些糟粕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冲洗殆尽,留下许多精华的部分仍在当代熠熠生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升德育的吸引力和渗透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其生活中良好的品行。德育是小学生接受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将传统文化和德育相结合具有非常显著的实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精神资源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带有深厚的道德色彩,蕴涵着宝贵的德育精神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提取出来,运用到德育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使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得到提高。如何将传统文化和德育联系起来,加强德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需要探讨的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作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学校需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效果。纵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蕴涵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不仅有个人的人格修养、理想与道德情操的内容,也包含着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家国大义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精神元素。我们努力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可以很好地引导和推进德育工作。 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的生活条件相较于过去更加优越,他们不囿于基本的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教育环境也更加完善。本以为学生在这样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会更有成效,但随着时代发展也有诸多问题显露出来。许多学生对钱财的看法有偏差,他们对父母的血汗钱不知珍惜,养成了许多生活上的陋习;同时学习上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取的风气弥漫开来。《三字经》对于学习有这样的看法:“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些都在说明人必须努力学习,而且要尽早学习。想想以上几个人的例子,他们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仍创造学习条件,不断进步。我们要教育学生向他们学习,激起学生积极奋进的心。 近年来外来文化悄无声息的渗透,加上网络媒体对所传播信息的宽容性,使学生受到许多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若无良好的德育纠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使其树立不正确的三观,导致其走上歪路。传统文化中有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之”,有何坦的“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孟子》中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易经》中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又提醒我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劝戒全书》:“欲不除,如蛾扑火,焚身乃止;贪无了,如猩嗜酒,鞭血为休。”……这些名言警句都是提高我们道德修养、教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可以用以警醒学生。 假如有学生不懂得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受到家长们过度的溺爱,不会爱他人、体量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教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或“百善孝为先”,让学生思考:人如果自私自利、只爱自己,不尊重长辈、孝敬父母,也不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样的人你愿意和他交朋友吗?由此,引导学生不自高自大,要友善待人,学会尊重他人。 二、德育中传统文化价值的实现 为促进德育的开展,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中吸取宝贵资源,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德育中,发挥其价值和作用,对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随着“论语”热、“国学”热的兴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电视节目,都出现了许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不仅为社会带来了一股正气和新风,也为我们德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于丹在百家讲坛的“品《论语》”节目,向大众讲解其中为人处世的道理,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并学习,教师还可以让他们分享观看后的体会和心得。 在学校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利用早读时间开展诵读经典文学的活动,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朗诵大赛、诗词背诵活动等,让学生浸透书香,与古代圣贤对话,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修养,也能提高语文能力。 当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得到切实的德育效果,不光要理解传统文化的字面意义,更要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而有所行动。如在尊重爱护老人方面,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做到这点呢?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送爱心,陪伴老人,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表演节目,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学会关心尊重老人。 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方面,是个人魅力的基础。社会对于人才的品德要求一直很高,而德育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德育的宝贵资源,为提高德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入德育中,增强小学生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小学生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其文化视野得到开拓,文化品格得以完善,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促进其成长为一名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倩浅谈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有效措施[J].科学技术创新,2012,(36),237-237。 [2]王丽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价值研究[J].南风,2016,(2Z),174-175。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五龙口二中李宏伟 五龙口二中前身是济源市第十五中学,位于济源市五龙口镇尚庄村,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北依太行,南邻沁水,环境怡人,是个教书育人的好地方。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46余人,住宿生380余人,就餐学生450人,教职工46人,任课教师36人。但随着近些年我市学校布局的调整,城乡学校之间差距逐渐拉大,诸多因素导致向城区流动的主课教师逐年增多,对教师的思想冲击较大。剩下的教师年龄、学科分布极不均匀,发展也不均衡。如何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校情分析,集思研讨,学校确立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力促学校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全员德育、细节德育、情感德育、培养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发展”为德育工作目标,以培养“知荣辱、懂感恩、强健体、会学习、会生活”为德育工作基本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坚力量,现将我校德育创新工作交流如下: 一、全员参与,以生为本,做到无缝隙、网格化的严格管理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原则,几年来,我校注重在“德”字上做文章,将工作重点从“抓师德建设”延伸至“抓德育教育”,引导教师去“用心、用情、用智”全员参与管理,搞好管理。首先从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做起,挑选最优秀的教师做班主任,特别是一批学科组长、教学骨干,形成一支战斗力强的队伍。定期培训、学习、比赛、评比,进行班主任经验交流和师德经验汇报,选派优秀班主任进行引领,鼓励班主任每学年撰写随笔、德育论文和教育案例。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年级组会议,及时总结分析每一段的德育工作,互相交流、探讨、研究学生中出现的典型事例,共同进步。注重培养、选拔年轻教师,鼓励他们加入班主任队伍,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为班主任队伍输入新鲜血液,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潜能。 其次,坚持实行领导带班制。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全校上下包括校长在内的一线任课教师以及后勤员工,每天轮流参与学校管理,从学生早上起床、课间活动、放学就餐、饭后秩序、晚上归寝全天候参与管理,包干到人,包干到班,制定值日等即便,督促让教师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并每天要将值班检查反馈的问题进行核实,研究对策及时进行整改。 二、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以来,我们以人本主义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产生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文化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价值观点以及 生活方式是古人面对生存压力所形成的人生态度,它犹如一本囊括世 间万事万物生存原则的古老书籍,是现代人追根溯源、提升智慧的源泉。传统文化不是一个人的学说,其内部包含着诸多流派,这些流派 又好似大江、大河,最终汇入了传统文化这片汪洋之中。传统文化本 身就向我们体现了这样一个智慧: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一个领域,想要 有所作为,就必须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样才能融会贯穿、学贯中西。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还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开 拓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的中国 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而后来为什么会逐渐走向衰落?作者 认为主要有三个问题是当时统治阶级无法解决的:一是人口问题,乾 隆十四年清朝的人口为一亿七千万,到嘉庆十七年则猛增到了三亿六 千万,增加的人口对粮食的消耗是巨大的。二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 和强硬态度,是历朝历代所不曾有过的。三是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问题,也就是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清 王朝走向衰落也就成了历史的必定。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能够 增长我们的人生智慧,更好地实现人生进展目标。当前我国仍然生存 有强国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国内也存有人口问题和资源不足 等问题。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必须自强不息,从传 统文化中吸取智慧,积极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来源,是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持续向前迈进的动力。在民族面临巨大危机, 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这种爱国情怀会将整个民族凝聚起来,共御外敌,保卫家园。纵观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以前多次遭遇外敌的入侵,但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爱心做甘露,精心育春苗 背景: 爱“是从教者的永恒主题,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育人,育人途径多样,但“爱”应始终贯穿其中,“爱”是沟通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一个待进生的转化,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心,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对学生在严的同时切莫忘了爱,切莫有嫌弃后进生的想法,越是对后进的同学越应该同情,越是应该爱”。对于后进生,我们应该拿出母亲般的关心、爱心和细心。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书育人的基础。只要教师真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就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师爱是师德之魂,只有施爱与每一个学生,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才能发出灿烂的火花! ××是我们班的一位“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不爱说话,更不和别的同学交往,班级的活动也不参加,上课睡觉,作业不写,科任老师都称他是我们班的“害群之马”,我也多次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不见其悔改,我也甚是头疼,感到束手无策。 案例: 1、××聪明、接受能力不错,由于基础差,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2、性格内向,做事时不专一,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自控能力较差。 3、缺少家庭教育,缺少母爱,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有自卑心理。 解决策略: 一、以人为本,倾注师爱

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 二、良师益友,宽容以待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宽容以待之。要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故应“宽以待人,容人之错”。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学生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们。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 实施过程: 一、情感沟通,树立自信 在之后的一次家访中我终于明白了问题所在。××10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在外打工,××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了解到这些,我非常同情他,从此更加关心他。一天,上课铃响了,我仍然没看到××的影子,我开始有点担心和着急。就在这时,一声“报告”打断了我的思绪。是他。只见他满头大汗,上衣半扣半敞着。我仔细打量了一下,发现他衣服的一颗纽扣掉了。我只是轻声说了一声“以后早点儿”,便让他回到了座位上。下课后,我把××叫到了办公室。××习惯性地低着头,以为又要挨批。“××,把你的上衣脱下来。”××怔了一下,怯怯地把衣服脱

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

传承经典文化浸润人生美德 —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传统文化的四个显著特点: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没有文化先行,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是不可能的”,构建体系性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文化输出已经到了最紧迫的时候,是中国后续发展的力量源。教育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

德行为准则是忠。 几千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来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国”与“家”的关系协调的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则是“孝”。《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需要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长治久安,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这段话,这不仅仅是对孝文化的认可,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号召,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重申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挑战,必须向我们的老一辈共产党人那样重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就教育部门而言,传统文化的实施专家们给出了很多指导和建议: 目前教育存在问题需要传统文化来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但收到的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