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论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论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中国化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它通过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精髓的提炼,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华。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精髓的提炼,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本文从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观这四大部分,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

1 毛泽东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毛泽东思想是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其中科学技术观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凭借着他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哲学素养,对科学技术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意见,最终形成了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技术观。

很多学者对毛泽东同志的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三部分:毛泽东同志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的认识。

1.1毛泽东同志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可细分为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毛泽东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知识。”[2]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就是对生产斗争知识的概括,社会科学是对各种阶级斗争知识的总结。而哲学则是一门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自然科学是知识的基础,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指出哲学对其他知识具有的指导作用,所以毛泽东同志强调搞自然科学的人有必要学习一下辩证法。

毛泽东对自然科学十分重视,称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毛泽东同志认同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这一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专属“姓氏”,不专属于某个阶级,不是为某一个阶级而存在并发展,这是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其次毛泽东辩证地认同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即将科学技术看作社会属性之一后,在谁去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层面上,它又是有阶级性的。

1.2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

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观点主要是讲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所以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这个观点毛泽东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科学技术的特征做出的科学概括总结。毛泽东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有着自己独到的深刻见解:认为科学技术的特征决定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并且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指出其是属于社会生产力范畴的。1963年,毛泽东在听取十年科技规划汇报时强调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这是毛泽东根据认识在矛盾中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1.3 毛泽东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的认识

毛泽东对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洋为中用”和“双百”方针。“洋为中用”和“双百”方针是毛泽东提出的有关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策略之一。关于“洋为中用”,毛泽东认为,社会制度的差异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双百”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在艺术上“百花齐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方针,他明确指出:“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行政强

制的办法有害于科学,百家争鸣是科学发展的自由之路。”[3]这是毛泽东在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之后,运用真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

二、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所谓红,就是指要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专,是指要掌握科学技术或专业技术。又红又专,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关于科技队伍,毛泽东有详细的论述:他认为不但要注重培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队伍,还要注重提升领导干部的领导功能。毛泽东同志鼓励大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各项工作,毛泽东同志还意识到要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把科学技术普及给广大的工人农民,只有中国的主人翁们掌握了科学技术,中国的发展才有力度,有希望。

2 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技术观[4]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观的论点很多,可总结为两大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科教兴国——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观的内容和战略体现。其中,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中,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观,科学技术的结构观和科学技术的功能观三个方面;“科教兴国”战略含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有发展高科技;教育强国和重视人才培养三方面。

2.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本质有很深层次的认识,不仅从质上肯定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范畴,还从量上对科学技术进行了定位,指出它是现代生产力中的第一位要素,具有关键性、不可或缺性和不断发展性。邓小平认为基础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推动其他科和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基础科学是理论,理论研究一旦获得突破,必然引起实践上的突破,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邓小平认为工程技术是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当今社会不仅仅是工业社会,更是技术工业社会。工程技术就是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物质力量,转化成经济力量。

2.2 “科教兴国”

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邓小平曾说过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劳动者对基础科学或是高科技的掌握,离不开教育,教育把劳动者转变成知识分子。教育是科技生产力的智力地基,没有教育就没有知识分子,就没有高科技,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用发展的战略眼光意识到,未来中国是个人口大国,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必须转变人口为人才,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邓小平同志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科学技术是第

一生产力”的思想,强化全民族的科技意识,树立“靠科学才有希望”的观念;坚持教育是基础,是立国之本,“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的思想;坚持把科技与教育工作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并作为兴国的头等大事来抓;不断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使科技队伍与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坚持科技与教育相统一的观点,把二者真正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生产一体化;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国家繁荣富强的步伐。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主要包括江泽民的科学技术价值观,科学技术功能观和科学技术伦理观[5]。

3.1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价值观

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价值观主要包括对科学技术的再认识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外动力研究两个方面。

江泽民同志认为科学技术包含两方面的内涵:首先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实践活动,是由先进生产力的掌舵者知识分子从事的一种社会实践。其次,他把科学技术理论化,认为科学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人类劳动实践的智慧结晶。更具创造性的是江泽民同志对科学技术的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辩证的阐述。江泽民认为科学技术的实践性是其理论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其理论性又反过来指导其实践性,并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概括和升华。

江泽民同志认为虽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也有其内外动力。其内在发展动力就是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内部的合理配置。科学技术的内在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江泽民认为三者的合理配置是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直接因素。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因有两个:一个是经济建设的支持与保障;一个是有关科学技术的政治制度和决策。

3.2江泽民的科学技术功能观

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功能观主要包括生产力功能,思想文化功能和政治功能。

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断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江泽民同志又在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下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并将其落实到了实处,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6]再一次提升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作用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还间接地表现为经济功能,江泽民同志一再说明:“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

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个人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洞察国际大环境,掌握世界的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以综合国力的强弱为基准,掌握本国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定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对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关于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功能,江泽民同志有一个经典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普及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江泽民同志认为除了科学基础知识之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普及也是很有必要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可以有效的引导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帮助人们实事求是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的劳动[7]。科技的普及也有助于人们分清科学与迷信,智慧与愚昧,有助于培养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心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这就需要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也需要一个可以接受教育的机制和保障体系。

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江泽民同志继续坚持的“科教兴国”战略,也体现于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所起到的政治作用。江泽民同志很赞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稳步发展,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是必由之路。

3.3 江泽民的科学技术伦理观

在《论科学技术》[8]一文中,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伦理观的观点包含有:通过研究规定有关规章制度,引导、规范和保障科学的健康发展;既要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又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确对待生物科技中基因的研究目的走向,在基因研究过程中,要保护个人隐私,防止基因歧视,贯彻知情选择和公正原则;正确运用互联网的巨大作用,确保人们不受其负面信息的误导和影响;让互联网健康的继续发展;一切以歪曲事实真相的传媒事业,需要摒除;要坚持科学自由原则,科学的发展最终要为人类服务;重视科学技术伦理观,明确科学伦理观的目的是要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认真学习科学技术伦理观,有助于指导我们对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有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指导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和社会现代化中正确使用科学技术,同时尽量避免科学技术带来的弊病;指导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使之健康的发展,有效的为人类服务。

4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技术观

经过了改革开放和稳固基础阶段,中国迎来了迅猛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胡锦

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发展这一“硬道理”,应对新世界新环境,纵观新中国新阶段我国社会上义发展的战略全局,提出了新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从这一思想观点的名字上就不难看出新一届领导集体对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肯定和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胡锦涛同志深刻认识到了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9]。

科学发展观最大的特点是完整性,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几点主要内容,不论是第一要务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还是统筹兼顾,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科学技术已经是国家各个方面建设的必要因素,也是党制定各种路线、方针和政策时所必须用到的科学指导因素。科学技术观整体贯穿于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中,也不乏提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的各种策略,诸如教育优先、科技兴国,武装思想、人才强国,人才兴邦、科技兴军等的建议。这些建议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科学发展观自身幵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同时其内部的科学技术观也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进一步发展,十七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订案)》,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明确指出认识的辩证发展原理是制定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高度,明确指出科学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本可以避免的社会灾难。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给人们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和发展方向,但新的社会现象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发展的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中国,为了世界,为了全人类,都应该将发展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更加和谐化。

5 结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因素,从远古时代到信息化现代,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以前科学技术作为“正面角色”,在我国的发明事业中大展拳脚,至今国人谈及可为之骄傲的“四大发明”时都依然面带神气。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科技被冠上了“双刃剑”的头衔,科技从以前的“正面角色”转变成了“双面角色”。现代的人类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带来的“现代化”灾难。人类运用科技来征服大自然,征服人类自己,科技带来的好处太多太多而渐渐被人“熟视无睹”,直到有一天间接地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才猛然清醒应该改变对大自然的态度,应该对科技加以更加辩证地认识,更加科学的运用,应该在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同时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功能,如何更好地挥舞握在人类手里的这把“双刃剑”。

要对科学技术观有个全面深刻辩证的了解,需要追溯其根源,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科学技术的观点阐述。要全面地了解科学技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功能,需要把它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观察,考察科学技术观在我国的实践运用也是全面了解科学技术的一个方面[10]。应景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逐渐强大,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历程作一个简要梳理。在物质层面,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要素满足了我们对各种物质的需求,其次在精神层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思想及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在未來未经探索的各个领域的设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给人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这种鼓舞的力量和可能实现的希望已经慢慢地、稳稳当当地变成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思想进步的主要动力。

[ 参考文献]

[1] 冯彦婷.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D]. 兰州商学院, 2012.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7: 182.

[3] 李顺达, 李亦蔚. 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4(01).

[4] 江山, 江旸. 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5] 郭杰忠. 论江泽民的科学技术观[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6] 张志刚,李志强. 略论江泽民的科技观[J]. 社会科学研究, 2001(04).

[7] 薛建平, 刘国辉. 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2(04).

[8] 刘冠军. 江泽民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框架体系研究——学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书的体会[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2).

[9] 王建华. 科学技术观的变革与可持续发展[J]. 引进与咨询, 2000(01).

[10] 艾志强. 当代科学技术观研究述评[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