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兰州市为例

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兰州市为例

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兰州市为例
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兰州市为例

万方数据

《城市问题)a008年第11期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1.初步探索阶段(1988—1998)

伴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逐步推进,开发区在我国迅速成长起来。到1990年代初期,全国各类开发区一度达8700个。1…,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兰州市深处西北内陆,开发区建设起步较晚,从1988年甘肃省政府在永登县批准建设第一个开发

区——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开始,截至1998年,市

区内共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其他各级各类开发区4个,分别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九州开发小区、城关拱星墩工业城和七里河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园。其中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国务院1991年批准的首批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其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兰州宁卧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全区分为政策区和新建区两部分。政策区以原来的试验区为依托,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新建区规划面积10.26平方公里(其中东区位于城关区,面积为7.56平方公里;西区位于安宁区,面积为2.7平方公里)。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开发建设标志着兰州市开发区在全国也占有了一定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2.全面推进阶段(1999—2002)

开发区建设在我国沿海城市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开发区建设在西部各大中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兰州市开发区在这一时期也得到迅速发展,短短几年内,市区内开发区数量由原来的5个增加到16个。其中,1999年批准建设了安宁沙井驿工业园和七里河彭家坪乡镇工业示范园;2000年批准建设了西固新城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城关雁滩工业城、城关现代生物医药工业园、安宁电力工业园和七里河民营科技园;2001年批准建设了安宁兰光科技园;2002年批准建设了西固韩国工业园区、城关兰州大学科技园和安宁黄河科技园。特别是1993年3月成立的省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主体位于安宁区腹地范围之内,南临北滨河路,北靠万亩桃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总规划面积9.53平方公里。至此,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有力推动下,兰州市的开发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图1兰州市开发区空间分布示意图

3.稳步发展阶段(2003一)

进入21世纪,由于国家内部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级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内在冲动,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的兰州,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开发区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但与全国情况一样,期间也出现了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结合甘肃省实际,提出了贯彻意见和具体要求,并于2005年8月由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对全省开发区进行了逐一审核,最终确定在全省范围内保留36个开发区,从而引导开发区的有序建设。兰州市

开发区经过清理整顿,只保留了6个开发区,市区共4个。其中,七里河民营科技园、城关雁滩工业城和城关拱星墩工业城3个开发区被撤销;而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以“一区多园”的建设思路为支撑框架,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以期增强对周边地区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与辐射作用。同时,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于2005年10月确立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促进新城区建设,带动安宁区乃至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看出,兰州市开发区建设重点已由规模上追求数量、空间上“全面开花”转移到内部结构完善和综合功能提升的稳步发展阶段。

经济与社会

?53?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 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业)跳出现有城区,在兰州新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中心城区通过西固重化工业置换、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获得发展空间,实现区域中心职能的有序聚集。在市域形成双城格局,在兰白经济区形成"一主两副五带"的空间发展格局。(一主:兰州市区(远景包括榆中盆地),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两副:兰州新区和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兰州新区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甘肃省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重要抓手,兰州市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区;白银市区(含刘川工业园)是区域性传统产业服务中心,能源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五带:是兰白战略核心区向外辐射的主要轴带,引导产业和人口轴向聚集、形成区域发展的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是实现兰白地区"中心带动"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即兰州-西宁西向城镇发展带、兰州-定西东向城镇发展带、临夏-兰州-白银黄河城镇发展带、兰州-武威西北向城镇发展带、兰州-甘南南向城镇发展带。) (3)城市安全战略:加强城市安全保障,着力推进节能环保 完善应急和管理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避免重大危险源对城市发展构成威胁,积极推进西固重化工的搬迁;构建区域生态结构,保护生态安全;集约节约、合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4)社会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投入,大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保障基本居住条件,增强政府住房保障能力,扩大政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安排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 三、城市性质和职能 (一)城市性质 甘肃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二)城市职能 (1)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通道和内联外引的综合性交通与通信枢纽; (2)国家重要石油化工、能源储备基地和转运枢纽; (3)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和有色冶金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天技术等研发生产基地; (5)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 (6)甘肃省经济、行政、文化与科教中心。 四、城市规模 规划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1平方米。

江曼琦: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聚集效应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江曼琦 聚集效应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所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聚集经济一般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及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与聚集经济相对应,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既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自然条件在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聚集效应对城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城市各种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聚集效应是城市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依据。从微观上分析,由于聚集效应的形成和变动是由微观主体(居民、厂商)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在城市地区空间配置所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要素聚集与配置的空间表现。因此,聚集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变紧密相关。 1.聚集效应作用下的城市地域分化和组合 城市空间结构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是其均质性,即城市的各种功能成组、成团的分布。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和个人不断向城市集中。由于聚集经济利益的存在,厂商、居民的不同聚集组合,在同样的技术和收入约束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就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效用。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 在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中,规模聚集值较高,前向、后向联系较大的行业的聚集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的作用,由此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均质度高、专业化极强的聚集区。多种多样工厂的聚集,区位上的比邻可以节约运输成本,并为大规模生产服务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当具有互补性的经济活动趋于集中时,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互补性可能会产生一种“大数定律”的经济性,减弱社会经济活动波动的损失,这是综合性工业区形成的重要原因。相同收入的居民需求的相似,使得居民的分类集聚可以获得较高的专业化利益,有利于共享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商业的多样化集聚为消费者节省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提高了效用水平,由此形成综合商业区;同类商业的聚集为消费者节省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消费者同一地选择同类商品的机会,这就形成了城市中通常所见的各种专业街(区)。 居民和厂商为了使聚集效应最大化,形成了各种类型的聚集体,同时聚集体之间也会为了获得聚集效应而相互聚集形成更高层次的聚集体。在各聚集体之间,商业通过为居民提供及时服务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居住区与商业区的组合关系被控制在由不同等级的商业中心所形成的结节地域的系统中;而居住区与工业区的组合关系,实际上是劳动力与就业的关系,居住区与工业区的接近,可以方便居民的上下班,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市场。零售业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重要渠道。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购物和娱乐的场所,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则是提供商品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地。结果,居住区与工业区、居住区与商业区、工业区与商业区等城市的各种用地,为了各自的利益需要自然地聚集成一个整体,使偶然的个体区位选择变成群体的整体现象。 2.聚集效应下城市用地规模 随着城市聚集规模的扩大,城市聚集要素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要素因竞争所造成的稀缺性增加,而生产要素的价格固然与其成本有关,但其高低还取决于供求状况。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69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 一、前言 二、《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草案) 前言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甘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兰州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兰州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兰州调研听取了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兰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 (3) 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3) 第二节城市性质和职能 (5) 第三节城市规模 (6)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7) 第一节区域协调 (7) 第二节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 (10) 第三节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4)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 (16) 第五节市域历史文化保护 (19) 第六节市域市政基础设施 (20) 第七节城乡综合防灾减灾 (23) 第八节市域产业发展与布局 (24) 第九节市域旅游发展与布局 (27) 第十节兰州新区发展指引 (27)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32) 第一节空间布局 (32) 第二节居住用地 (34) 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5) 第四节工业和仓储用地 (39) 第五节绿地系统和水系 (40) 第六节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44) 第七节城市交通 (47) 第八节市政基础设施 (50) 第九节综合防灾减灾 (54) 第十节环境保护 (60) 第十一节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63) 第十二节旧城更新 (66) 第十三节地下空间 (68) 第五章规划实施 (70) 第六章附则 (73) 附表2-1 城市发展指标体系表 (74) 附表3-1 市域空间管制要素表 (76) 附表3-2 市域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3 市域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 (77) 附表3-4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78) 附表3-5 建制镇(乡)、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 (78) 附表3-6 市域公路客货运枢纽一览表 (80) 附表3-7 市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一览表 (81) 附表3-8 市域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1) 附表4-1 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83) 附表4-2 中心城区居住分区表 (85) 附表4-3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一览表 (85) 附表4-4 中心城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85) 附表4-5 中心城区快速路一览表 (86) 附表4-6 中心城区骨架性主干路一览表 (87) 附表4-7 中心城区西柳沟—东岗跨黄河桥梁一览表 (88)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空间和意象元素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兰州城市特色,将林奇(Lynch,K)的5 类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细分,并转换为地点场所意象元素,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照片辨别以及认知地图对兰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兰州市的公众意象图:以南北向天水路、皋兰路-金昌路-城关黄河大桥-大桥北路,东西向东岗路-庆阳路-西津路-西固路等道路及黄河为骨架形成的网格状城市空间意象图。功能分区、行政区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总体城市意象空间结构,黄河、白塔山和五泉山却起到了边缘要素的功能。总的来看兰州市存在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关键词:兰州主城区;城市意象;认知地图;意象因子;意向元素 1 理论基础 在城市意象研究中,美国凯文·林奇(Lynch,K)开创性的把意象拓展到城市研究领域当中,在城市规划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60 年林奇(Lynch,K)的《都市意象(The Im- age of the City)》一书是城市环境意象研究的里程碑。林奇认为,所谓城市意象,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 1 ]。他成功把环境心理学的观念运用到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中,提出城市具有可意象性,并存在一个公共的意象——“公众意象”,通过室内录音访谈、选择照片、绘制草图、室外验证等手段,探测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意象,通过分析、归纳、证明城市的可意象性及公众意象的存在,进而总结出城市意象的各个元素,归纳为区域(district)、道路(road)、边界(edge)、节点(node)、标志物(landmark)五种意象元素。并通过对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三个城市的调查研究,以及不同城市的居民对不同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城市的居民关心共同的主题,进而说明城市意象五元素对居民意象的影响。 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在林奇之后,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1970 年Appleyard D 对城市居民意象地图类型进行实证研究,他将路径主导型地图分为段、链、支环和网 4 种子类型,将空间主导型地图分为散点、马赛克、连接和格局 4 种子类型[2];1978 年Golledge R G(1978)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城市感知地图随时间变化分为3 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3]等。 目前国内对城市意象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大多是以凯文·林奇(Lynch,K)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依据进行研究。1993 年李郇、许学强对广州市意象空间分析研究提出了规划建议[4];2001 年,顾朝林,宋国臣对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5];2003 年徐苗提出了城市规划师在营造城市意象时,应从区域性的群体意象需求出发,创造出鲜明有活力的可读的现代城市意象[6];2006 年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进行了分析评价,解读并评估重庆市景观的优劣、城市生活环境品质的高低[7];2008 年费一鸣,叶梦对苏州城市意象解析研究,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8]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256 份认知地图调查及396 份调查问卷,对兰州市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意象空间构成要素,并概括了兰州市城市意象的空间结构。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浅谈经济功能变化下赣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摘要】城市空间结构反应的为城市里人类活动以及城市的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映射,它表现出了城市的资源要素分布状况与利用的程度,且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发生演变,与此同时城市空间的结构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本文探讨了影响城市空间演变的因素,并以赣州市为例,分析了赣州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讨了空间演替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经济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现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影响因素 0 引言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巨系统,由自然结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诸多因素构成,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结构的基础结构[1]。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趋势:(1)将城市设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作为城市体系来研究;(2)将城市设定为面,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实施研究。借助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分区拥有重大意义,同时成为实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重要依据。人类一切物质生活都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实施的。纵然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存在差异,人类的生产以及生活方式具有较大区别,但始终要在特定的空间地域内实施,城市的空间地域则为城市所有活动的载体。同样的,特定的地域空间结构的所处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对城市的发展存在非常大的限制性。所以城市空间结构素来是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热门问题。 本文所指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功能组织在特定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空间分布、就业空间结构、交通网络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2]。本文暂时不研究这些空间形态的分布形式,而是争取探索造成这些空间形态的缘由。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重要的驱动力是经济功能,故城市经济功能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直接动力,它的演替历程同样是空间结构与之动态变化的过程。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作出深入的探讨,以丰富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1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城市空间结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内则代表一种静态结构关系,但在比较长的时期里,它代表一种动态地域演变的过程。尤其是伴随当代城市流动性增加,人口、商品信息、资本,及其人们的选择要求、时尚观念、技术创造等均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城市的空间结构变动频率就越来越快。 1.1 学科研究综述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兰州市第4版城市总体规划

市第4版城市总体规划 (2011年-2020年)草案 前言 是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中心;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西北地区主要的商贸集散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新时期,市城市发展和建设面临许多新形势、新环境、新问题,现行总体规划已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需要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所以,住建部于2009年1月发函《关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9]1号),同意市人民政府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2009年5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及市规划部门主要负责人等为副组长、市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市城乡规划局具体组织总规修编工作。项目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就城市定位、空间、产业、生态、气象、交通、地质、兰白统筹等重大专题聘请北大、清华、中科院、气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2008年10-11月,2009年7-8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来兰进行了现场调查,与40多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面

对面座谈,向70多个单位和部门(包括大中型企业)收集了资料,并与八个县区政府及县区各部门分别进行了座谈和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14日,省委书记陆浩及省上四大家领导亲临调研听取了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构想汇报。2009年7月31日,市政府召开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动员大会。2010年3月、4月,中规院项目组先后向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和市上四大家主要领导汇报了《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战略研究》等各项前期研究成果。2010年8月13日,袁占亭市长专题听取了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汇报。2010年10月中规院项目组向陆武成书记和袁占亭市长汇报了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并就总规纲要初步成果向市上各部门征询意见。2010年11月23日,陆武成书记主持召开四大家联席会专题研究了总体规划纲要初步成果,就市发展目标、城市性质与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2010年12月12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市规划局主持召开的纲要成果评审会,充分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12月14日,陆武成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了四大家联席会议专题审议了四版总规纲要成果,各位领导、各个部门对纲要成果进行了充分讨论。2011年1月7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持召开的省规委会审查。2011年1月28日,总规纲要成果通过省人民政府伟平省长主持的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2011年3月29日-4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邀请国知名专家召开了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会,原则通过第四版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一)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11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二)规划范围和层次 (1)市域 兰州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13085.6平方公里。 (2)规划区 规划区范围为:兰州市市辖的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红古区;永登县的连城镇、河桥镇、树屏镇、秦川镇、中川镇,皋兰县的什川镇、忠和镇和九合镇榆中县的城关镇、和平镇、定远镇、金崖镇、夏官营镇、高崖镇、甘草店镇、连搭乡、马坡乡、小康营乡、清水驿乡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上川镇和龙泉寺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5810平方公里。 其中,永登县的秦川镇和中川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永登县的树屏镇、龙泉寺镇和上川镇、皋兰县的西岔镇和水阜乡的部分地区为兰州新区规划范围。 (3)中心城区 中心城区范围为:兰州市区行政辖区内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四区的部分地区,以及榆中县的和平镇、定远镇和皋兰县的九合镇的部分地区,面积688.9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与层次图。 二、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现代化都市格局基本形成,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 (二)城市发展战略 (1)动力创新战略:拓展传统产业基地,提升现代服务业中心。 依托产业基础,提倡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工业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丰富和拓展传统产业基地的内涵。强化资源特色,突出文化引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和加强兰州在区域的中心地位和对全省的中心带动作用,形成八大主导产业。 (2)空间拓展战略:推动兰州新区承载产业基地,促进中心城区集聚中心职能。 为了保障兰州城市安全和提高节能环保的标准,推动大型产业基地(尤其是西固重化工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理论研究篇: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增 长 极理 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式扩展 理 论 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恩温的卫星城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 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 论 (同心圆理论 圈层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结构分析篇: 大连城市概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位条件 口岸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是先决条件 经济地理使其变为可能 政治经济引领为...注入了催化剂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城市地价及极差地租是基本动因 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动力源泉 超强中心与相对落后区域并存,城市发育不健全 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城乡经济分割,乡村相对处于劣势 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各功能区布局分散混杂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增长中城市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差异显著 众多小城镇均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特殊影响因素 长兴岛临港新城的开发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连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影响未来大连城市空间结构 大连未来城市空间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兰州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 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城市规划的依法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导则。(以下简称《技术导则》) 1.2兰州市中心城区内的城市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均应符合《技术导则》,但城市居民私房翻建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除外。 1.3在兰州市规划区内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所涉及的各类图纸应使用经国家批准的兰州市统一的平面坐标系统和基准高程。 1.4 规划项目布局应遵循显山、露水、增绿和节地、减排、宜居的原则,按照有关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规定,加强对视线通廊的控制,突出城市空间特色,体现城市山水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创造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 1.5城关中心区、七里河中心区规划和建设应实行“抽疏”战略,与人口疏解、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和景观优化相结合,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控制建筑容量,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 1.6新建、搬迁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开发区或者规划的工业园区,中心城区内原有工业用地应实施“出城入园”战略,进行

逐步搬迁,搬迁后用地性质和建筑容量的调整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企业内的公共设施用地不得因企业的改制、重组等变化而擅自改变用途。 1.7 黄河兰州市区段沿线应当严格按照《黄河兰州市区段及两岸地区规划》实施建设,对沿线现有建筑和设施应当按规划逐步进行整治和完善。两岸河堤与南北滨河路间的用地除市政公用设施、航道航运设施及防汛、取水等设施外不得修建任何建筑物。 1.8南北两山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应编制专项规划,经审定后严格按规划实施。在有关规划编制并经审定之前确需建设的,应严格按《兰州市城市重点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其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执行。未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开发建设。 1.9 城市广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严格控制其建筑体量,保证城市广场周边城市空间的通透与开阔,突出以城市广场为视点中心的景观轴线和视线通廊。 1.10城市公共绿地(含公园、街头绿地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含住宅区绿地、庭园绿地、各单位绿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蔬菜保护区用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人防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现有和规划的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规划用地性质不得随意调整。在土地资源整合中利用上述用地拟建项目的,主要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 上述各类用地不符合已批准规划的,如根据规划实施进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