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教心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教心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教心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教心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教心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反映。

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5.注意: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做注意。

6.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8.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10.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1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

12.品德: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里特征和倾向成为品德。

13.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14.个性:指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15.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所有属于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16.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

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17.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18.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心理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19.心理发展:是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的过程。

20.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的发展。22.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3.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反映各级各类学校的内容结构极其联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衔接转换。

24.学校文化: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25.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学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

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26.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27.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28.发展:主要是指人的心理、生理向进步、积极方向的变化,包括身高、体重和语言的增加等量的变化和第二特征的出现、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等质的变化。

29.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30.教学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设定,具体来说就是教育活动所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31.教育方针: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确定的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

32.德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高的教育活动。33.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34.德育原则: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几本要求。

35.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36.德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37.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8.体育: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39.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40.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41.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42.课程计划:是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安排。

43.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44.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45.教学: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46.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7.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的教学实践形式。

48.教学原则: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9.班级授课制:指根据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照课程表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50.教学方法: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51.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52.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指学生根据学生的意愿,在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为其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以其使得学生得到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53.班级:是指将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

年级学生编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学生群体。

54.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55.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56.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其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其研究的主要方面。57.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或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58.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59.知识: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储备在长时记忆中的关于各种事物的特性与关系以及个体自身如何完成任务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信息极其组织。

60.遗忘:是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61.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62.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63.动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的方式。

64.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的成绩随练习不断提高,但是,在这个总的进步过程中,会出现时而进步、时而退步的波动起伏现象,有时甚

至会出现停顿或下降。

65.智力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因素。

66.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形成。

67.道德评价:是指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判断。

68.道德信念:是坚信道德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成为个人行为指南的道德观念。

69.“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道德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动上不致做出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70.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

7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72.认知的动机: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习问题的动机。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一种求知的欲望。

73.自我提高的动机: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自己的学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动机。

74.附属的动机:是指一个人为获得长者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或工作的动机。

75: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是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76.自我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77.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产生的一种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

78.焦虑:是人类的一种情绪反映,一般成焦虑症,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到的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79.考试焦虑:是指考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对个体的自尊构成威胁而引起的个体担忧的身心反应。

80.特质:指的是特殊的、稳定的内在倾向、它使个体对不同种类的刺激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应。特质是人格的最小构成单位。

81.遗传指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等由上代传给下代。

8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

83.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有机的结合,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构成。

84.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极其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85.兴趣:人的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者内在的趋向性和选择性,它是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心理现象,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往往和人们的好奇心紧密相连,学习兴趣一旦产生,就会对某种事物优先注意。

86.意志的品质: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

87.教育机智:是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88.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儿童的班级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89.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9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智力、兴趣、爱好、气质、能力、性格、品质等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简答:‘

1.教育学的作用:

(1)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2)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3)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怎样学好教育学?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4)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3.教育的起源有三种学说: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勒图尔诺英国-沛西.能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3)劳动起源说

4.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

㈠原始社会的教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

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

5.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产性(2)民主性(3)科学性(4)革新性6.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①贯彻“三个面向”②实施“科教兴国”③推进素质教育

7.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8.小学教育基本特征:

(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4)免费性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10.沟通的作用:

(1)信息传递(2)控制(3)激励(4)情感交流11.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1)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的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实效性。

(5)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12. 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

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

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

13. 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

(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14.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5.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首先是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2)其实是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再次是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16.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17.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优秀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活动站,为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帮助双职工子女解决午饭等。

18.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哪些情况?

(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19.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

(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20.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

(3)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1.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1)遗传决定论(①基督教的原罪说②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③中国古代的儿

童发展观)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英国-洛克美国-华生)

(3)辐合论(代表人物:德国施太伦《早期儿童心理学》)

22. 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㈡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㈢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㈣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a)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可以概括得了。

b)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

过程。

c)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23. 儿童发展的特点:

(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

(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24.怎样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和上促进个性发展

(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5. 教育过程中尊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必须遵循的原则:

①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②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③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26. 教师的社会作用:

①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

②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

③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27. 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

28. 教师素质:

1.文化素质

①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和其他一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

知识和技能。

②必须具有艺、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教育素质

①教育理论知识

②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

理能力

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④教育科研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①爱岗敬业②热爱学生③严谨治学④团结协作⑤为人师表

29.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基本要求: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心理相容(4)教学相长

30.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

起来。

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的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创造

条件。

31.教师的社会角色:

(1)教书育人的角色(2)行政管理的角色

(3)心理导向的角色(4)引导心理发展的角色

32.教师与学生交往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信任和尊重学生

(3)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

33.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端正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动机

(2)尊重学生家长

(3)帮助学生家长

(4)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合作

33.教师应具备的优良个性品质有哪些?

(1)认知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2)道德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3)情感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4)专业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5)意志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

(6)职业信息

34.优秀教师的人格特点:

(1)处事热情(2)情绪稳定(3)待人亲切

35. 教学目的的功能:

(1)导向功能(2)调空功能(3)评价功能。

36.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7.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他们是在以下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㈠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㈡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发展。38.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1)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39.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①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②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40.新一代人才需具备那些素质:

(1)创造精神(2)实践能力(3)开放思维(4)崇高理想4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必须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

(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42. 德育的功能:

①德育的社会功能②德育的个体功能③德育的教育功能

43.德育的主要内容:

①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②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③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44.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①思想品德课②其他各科教学③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45.小学德育的事实施方法:

①说服教育②情感陶冶③榜样示范④实际锻炼⑤奖励与惩罚

46.小学智育的任务

(1)传授知识(2)发展技能(3)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47.体育的特性:

(1)教育性(2)技能型(3)娱乐性

48. 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②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③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49. 小学生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1)教学卫生保健(2)个人卫生保健

(3)环境卫生(4)合理的作息制度

50.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51.美育的类型

(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3)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52.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5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54.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有哪些?

(1)学科课程(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55.课程的一般结构:

(1)教学计划(2)教学大纲(3)教科书

56.课程设计的模式:

(1)主观法(2)经验法(3)客观法

(4)活动分析法(5)实验法

57.在小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2)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3)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8. 教学的任务:

①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

②培养各种基本能力(学习能力、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

③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59.教学认识的特殊性:

(1)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2)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3)教学的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60.教学模式的种类:

(1)师生系统的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

材、巩固知识、检查)

(2)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

(3)折衷于二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61.教学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62.班级授课制的特征

(1)班(2)课(3)时

63.课程分为几大类?

(1)单一课(2)综合课

64.单一课有哪些类型?

(1)新授课(2)练习课(3)实验课

(4)复习课(5)测验课

65.综合课的一般结构:

(1)组织教学(2)复习旧知识(3)讲授新知识(4)巩固新知识(5)布置作业

66.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①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②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③由于学生市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心学考试复习资料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 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 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 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 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 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 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 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 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4、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于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其反 馈的动作经验。 15、行为规范: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 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16、强化:是指在刺激-反应联结中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的手段。 17、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8、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 19、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 行为的目的。 20、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21、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 22、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 质性的联系。 23、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24、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 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知识点大全(超详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11)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2.“教育”一词最早提出的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作出解释。 3.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4.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1) 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时代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2) 教育者——教师的主体 受教育者——学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 四、教育的起源(12)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13)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非独立性,与社会社会、劳动相连接 (2)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平等性 (3)原始性(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二)古代(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1.奴隶社会、出现教师,产生学校教育 特征: (1)阶级性 (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不健全 2.封建社会(与生产劳动脱离)—-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 3.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其他国家 古代印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僧侣祭祀、刹帝利、吠舍种姓、普陀罗种姓。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巴斯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 中世纪西欧: (1)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培养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中国 1.五帝时期——“成均”“庠”教育场所,萌芽状态的学校 2.夏——“序”和“校”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二

第、由生素学学山(30考) 1、教积考健积是积第是生严考考() A、顺顺着 B、阶考着 C、由能是着 D、还补着 2、山中哪积积生生生() A、健素生生 B、山中生生 C、也也生生 D、考意生生 3、山山积第是教教生() A、是传哪 B、榜新 C、管教哪 D、朋朋 4、新教教教教新()几教着素最论教教生具哪教。 A、教掌是理是 B、受受是技能 C、是教是着方 D、情情情生是意意教 5、属这激形古一《中学》中积山中受至生() A、山中还扬 B、“预”“研”“孙”“摩” C、和教做山 D“扬长长首” 6、教参问问中可生积问问着方着需生() A、追和方 B、面临方 C、生一考成方 D、跟跟方 7、世世山中是即积两发生() A、山中教学新 B、山中新 C、山中民着新 D、山中新教新 8、中学学新这是()几学考教世积。 A、教心学新 B、生规学新 C、学校学新 D、物人学新 9、生考在在古作着具,青青在青青着需青生积教方古作生() A受山中古 B、考健健身古 C、教山要严古 D、一名古意名名古 10、CIPP考意山着考考积评评生() A、背背考意 B、输进考意 C、是教考意 D、世以考意 11、()这山中新中问问中新是哪生积、基受积问问着方。 A、和调方 B、问问方 C、教观方 D、教受方 12、物中积具德山着世世这20世严70在一,考中学物中中心()所创,正风这形形意风美。 A、柯物柯山 B、正班拉 C、皮皮皮 D、彼对?麦形麦物 13、是是衡受山哪积人是即教着需生() A、学生 B、能生 C、难生 D、这考生 14、把有正山中、小正问问意教这山中第和山中世着教教在具积这和山中世着小() A、而朗特能 B、传物道能 C、考再山中能 D、正是认教能 15、山新新积教教世着是可教生()能几和世着 A、铺铺着 B、直直着 C、螺螺着 D、问简着 16、《青青古作被能》积基受受至生() A、青青作儿心心受至 B、要是青青要严受至 C、要是青青教是是意尊受至 D、至无无受至 17、、正在积而是着需生() A、和协着 B、正具着 C、自着着 D、针学着 18、正是管教的教第是考考()几是 A、素素的教 B、山山的教 C、中着的教 D、是山的教 19、激形中中物中积着需受至生() A、疏健受至 B、要是是严山需人还教教受至 C、山中积第教着是由教着受至 D、和教做山受至 20、综教教是有着积而是着需生() A、着世着 B、综教着 C、自着着 D、教开着。 21、教教即有着需课着()几教几素 A、有有哪教 B、教教有有 C、中新教教教教 D、山教 22、中学学新积学能着需生() A、健素学能 B、考意学能 C、凝凝学能 D、生规学能。 23、教能山受正这是美形受人中心()新而积。 A、赞教赞 B、舒物舒 C、布布布 D、昆具是 24、山山教着积而是生() A、由由着 B、创创着 C、示规着 D、还两着 25、《中学》需人“中由学能”、“由不意而做”;新而“由做而由孙,至则则而由则”,属这()山中受至 A、教顺教学受至 B、巩巩着受至 C、和教做山受至 D、直教着受至 26、物中积而是着需生() A、教心着 B、在在着 C、教历着 D、还学学学着。 27、新而“坚新、还掌、还两、着方”四考山中方。新而新山中积山中着受至积这() A、物物物而 B、夸美在形 C、形形 D、班古 28、学考山中积着需面面具这是是教即教教学、拉拉学、逻逻、学方意文中能中新积是中着积掌能,首这中新学约积教生意问至这至一至需积。这这() A、教人山中正 B、和人山中正 C、世着山中正 D、哪山山中正 29、新教教积着需教正基基这() A、和人山中中着教正 B是教着问积中着教正 C、探问山中 D、新教掌能教正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名,选,判,——看,简答,论述,案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1903年行为主义学派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谁,什么时候,什么书。)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区分,不记) 客观性原则:指教心学研究要贯彻事实求是的精神,即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其本质与规律。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整体的动态的系统而加以综合考虑,把握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本质及他们的必然联系。(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 教育性原则:指在教育心理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应能促进被试心理的良性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选题到完成,都要做到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从教育实际需要出发,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与顺应: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

于不断反复而得到迁移和概括。我们可以把图示看成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同化: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指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示或调整现有的图示,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4个(年龄,启示。)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对教育的启示: 1、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 4、发挥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儿童能够独立变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或差距。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心学考试试题

教心学考试试题 一、判断题 1、教师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就是唯书、唯上,多读少思。(×) 2、道德意义上的良心是一种道德心理现象,是指主体对自身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对于道德自我、道德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控的心理机制。(√) 3、一个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同样可以说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就像一个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的工人同样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一样。(×) 4、所谓师表美就是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 5、依法治教的主体就是各级行政机关。(×) 6、由于职业的规定性,教师的道德人格与一般道德人格有显著的不同。(√) 7、教师可以在"教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其它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8、伦理学与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是一样的。(×) 二、填空题 9、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型的、民主的家庭气氛和父母子女关系还在形成,但随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很多孩子对父母的教诲听不进或当作"耳边风",家长感到家庭教育力不从心。教师应该尊重家长,树立家长的威信,从而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10、教育法律关系中两个最重要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11、孔夫子所说的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理解为教师自己以身作则,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12、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13、师表美的精神内涵或内在方面应该是道美 14、某市教委在教师中随机调查,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都回答“是”而当转而对他们所教的学生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时,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说明教师还没有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15、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这就是依法执教 1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教师要成功进行自己的人格修养,最好采取哪种策略“取法乎上” 18、一个人作为权利和义务(尤其是政治权利与义务)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19、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20、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一般良心 21、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义务形成的最后和物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 22、按照英国现代伦理学家罗斯的分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普遍的常识性的(理所当然的)义务,例如忠诚、赔偿、感恩等属于显见义务 23、人们面对利害道德主体应该作到的事情就是义务 24、教师在履行教育义务的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是教书育人 25、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师生如父子”,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教师对学生既有像父母一样的关爱,却没有像父母对自己子女一样的偏爱 26、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孟子的观点 27、良心可以以直觉、顿悟、预感等瞬间完成的方式起作用,这是良心的直觉作用 28、据说美国杜鲁门总统的成功与当学生的时候赢得英文教师布朗小姐的爱吻有关,这说明教师的仁慈对学生学习具有心理健康功能 29、下面有关教育的论述,正确的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教育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0、教师仁慈的意义大体上可以概括为职业自由感、动机作用、榜样效应、心理健康功能

社会心理学[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七章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的定义 关于应激的定义有300种之多(Dobson,1982),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界说: (1)应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 (2)应激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 (3)应激是指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 (4)应激是指个体与紧张环境或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认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变化(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二、应激与认知的关系 (一)应激的认知理论 关于应激的认知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S.拉扎鲁斯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该模型假设应激与健康是相互影响的。 1.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 交互作用模型的核心点是:应激既不是环境刺激,不是人的性格,也不是一个反应,而是需求以及理性地应对这些需求之间的联系。 (1)同一个环境事件对某一个人可能具有应激性,而对其他人可能不具有应激性。 这表明,大多数外部刺激不能绝对地被定义为具有应激性。事实上,是个人的认知评价使得一个事件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性。 (2)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把同一个事件解释成具有应激性或不具有应激

性。 这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或是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人在某一场合可能会很放松并得到休息,而在另一个场合却感到紧张和疲惫。情绪和动机状态的不同也会影响这个评价过程。 2.应激的产生 应激的产生是某一种环境与某一种人所评估的对环境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的评价相结合的结果。应激产生的条件有: (1)个体要认为自己所面临的工作与个人有重要关系。 (2)只有当个体做出外部或内部要求使用或超出了自己的资源的评价时心理应激才会发生。 (二)构成应激事件的三个关键因素 决定个体是否将一个事件评价为应激性事件,至少有三个因素:与事件相联系的情绪性;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来评价情景或由于无法应对情景的模糊性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意义评定。 1.情绪性 情绪可以从四个方面影响个体采用的对应激的处理方式和应对过程。 (1)当环境中存在异常时,情绪是一种早期的警告信号。 (2)情绪可以打断正在进行的行为。 (3)情绪可以打断已进行的认知任务,开始满足新的任务。 (4)情绪可以引发动机。 2.不确定性 (1)不确定性可以以三种方式体验到: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教师招聘考试教心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大全

教师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大全 (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 《论语》 B.《大学》 C.《学记》D . 《中庸》 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 尔诺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 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1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1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 1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1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A .缺乏营养B.遗传因素C.狼的影响D.缺乏社会性刺激 14 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 A 气质 B 性格 C 能力 D 兴趣 15 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 A 生理性障碍 B 心理性障碍 C 存储性障碍 D 提取性障碍 16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 A 广度 B 强度 C 时间 D 空间 17 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