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学”模式概述

“六学”模式概述

“六学”模式概述
“六学”模式概述

武家庄学区“六学”

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理念概述

经过二年探索和实践,学校总结出了“六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在“全县实施有效教学”的背景下,以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结合我校小班教学实际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六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六学”课堂模块

1、“带着问题预学”模块;

2、“任务驱动导学”模块;

3、“合作探究互学”模块;

4、“尊重差异展学”模块;

5、“反馈矫正促学”模块;

6、“训练达标固学”模块。

(二)操作原则

围绕“六学”课堂教学模块,采取“灵活兼容”原则,我们主张模式“定而不死,活而不乱”,以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教学资源。

在保证1、2、6模块的“问题预学、目标导学、强化训练”三个关键环节的前提下,依据学情、学科、课型及个人风格等实际需要整合与建构,灵活选择运用3、4、5模块,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话交流、动态生成、合作共享,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协同发展。

二、研制过程、方法与流程

1、经验归纳,实践反思。通过对我校近二年课堂优秀典型课例的分析,概括出基本的模式结构,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论证,形成模式体系。

流程:“案例选题——提炼反思——检验修正——完善定模”

2、学习借鉴,创新提升。学习成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升华,在基本理念和核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更突出灵活、实用、科学、有效,更具有易于接受和便于操作的特点。

流程:学模——建模——创模

3、理论支撑,归纳总结。通过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目的。

流程:内容分类--模仿设模--实践修正--论证定模

三、基本理念

“六学”课堂模式的基本理念是: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即:给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给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给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

住;给一个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四、操作要领

(一)“带着问题预学”模块

本模块指教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前将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学案的下发学案,学生每科要有预学本),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准备,是学生走向自学实践的初级形态。有效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接受智力挑战,开阔思维,拓展阅读,体验生活,挑战文本,进而生成自己的问题。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成目标。

(二)“任务驱动导学”模块

1、呈现目标。教师导入新课后,用板书、多媒体或小黑板等形式明确出示反映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目标定向后,学生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学习的主动性会增强,学习的效率也会提高;目标定向后,教师心中有程序,活动有步骤,要求有标准,讲评有重点,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生活动有预设、有安排,有效地克服了课堂的随意性。

明确目标。教师就要思考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培养学生什么,最终让学生具有何种能力能解决哪些问题,重点是学生思考这节课要学什么。学习目标是给学生看的,所以要尽量做到复杂问题简单

化,简单问题明了化,通俗易懂、明确且能检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目标相结合。

分层目标。包括一是基本目标:让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达到;二是中层目标:让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学生达到;三是发展目标:让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的学生达到,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2、任务导学。以问题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使教学过程由“教”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而且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化。

(三)“合作探究互学”模块

互动探究,是指教师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改变学生座位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还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教师要全面掌控,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尊重学生人格,鼓励大胆质疑,营造民主、

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

互动探究问题的选择:一是教师预设。要选择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成的问题进行探究,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经验进行预设;二是学生困惑。要选择学生自学中发现的困惑和疑点进行探究,注意这些困惑和疑点应是本节学习的核心内容或对核心内容的理解不可缺少的。对多个问题进行探究时可分配给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把自己负责的主要问题探究透彻,在下一步交流互动中让全班共享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

在探究过程中,鼓励个人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形成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组长组织组内认真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方案,并按方案去解决问题。还可讨论形成本组的交流展示方案,为交流做准备。教师在此阶段内应巡视班级各小组的活动,主动参与一个或几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奇特想法,及时把握学情,一是为下一步的交流掌握第一手材料,二是可适时调控各组的探究进展和探究方向。

在互动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合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及具体条件,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

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引导的语言,紧扣目标,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尊重差异展学”模块

交流展示,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生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广泛使用媒体、学生黑板,在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在提问、质疑、讨论的快乐情境中,在“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从而达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的教学效果。在展示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一名导演,适时地鼓励学生,同时对学生的展示活动进行点评,及时根据课堂展现与互动出现的新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确保课堂展示的正确方向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尊重差异,一要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把更多精力投放到他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去。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编者意图、学生基础、生活实际,在学生展示交流和教学整体目标落实的基础上,从文本出发,把散见的课程资源化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其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得以激活和再现。二要注重学生的经验差异。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有着不同的经历,享受着不同的生活,他的生活经验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理应得到尊重。

(五)“反馈矫正促学”模块

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教师要根据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重剖析知识要点,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还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对疑难问题点拨时要注意学习层次,注意点拨的范围,注意把握教学难度等。点拨语言要精炼,准确、形象、生动,到位不越位,讲解重点要突出,难点突破有梯度;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

在评价中,一要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二要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挥,让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

(六)“训练达标固学”模块

本模块要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训练的题型要多样,要有书面的操作性、实践类问题。还可设置思考题、必做题、选做题等。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应用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在进行应用训练时,应在紧扣教材的同时,针对各层学生的目标要求和具体情况,适当设计一些难易不一、梯度不一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以便达到呈现的学习目标,并有效的迁移应用。

教师以试卷、纸条等形式对学生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

五、各模块在课堂中的作用与联系

1、“带着问题预学”是课堂实施的基础,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起引导作用。通过预习,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

2、“任务驱动导学”是课堂实施的核心,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学、建构、质疑,为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等模块的开展提供话题、主题等。

3、“训练达标固学”是课堂实施的保证,通过必要的习题与实践作业等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水平。

4、“尊重差异展学”和“反馈矫正促学”模块是在学生“合作探究互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要根据各模块的功能,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一个或几个模块,进行课堂建构,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水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武家庄学区高庄则中心小学

2013年2月26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参考答案 主题1

主题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探寻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胎儿、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D 5.C 6. B 三、填空题 1.脑 2.客观现实 3.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0~6 5.冯特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个体心理的发生。 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③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自己心理现象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了,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制约,很长时间都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心理的实质;年轻,是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把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心理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①心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尽管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显示的放映不同于镜子和照相机,但是,不论心理活动过程多么复杂,其内容都可以从客观事物中找到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个体就不会产生任何心理现象。 ②心理的反映是主观能动的 个体的心理按其内容、源泉和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客观现象的映象总是在不同个体的大脑中形成,因此又是主观的。个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简单、被动的复制,而是在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的,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 六、论述题: 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源于实践的,但同时又会为实践服务。 1.学前儿童心理学源于社会实践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0 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材培养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些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如进化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建立,神经生理学、医学等科学的发展,及录音录像、微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更好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提供了前提。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家长如果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了自己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就能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科学有效地贯彻教育方针,确定适当的教育内容及方法,正确组织幼儿园的各项活动,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与提高。 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为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工作领域服务。学前儿童心理学不仅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其他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工作,如儿童卫生保健工作、儿童文艺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工作等,只有在结合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更具生命力。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幼儿:3~6岁(学前:0~6岁、幼儿前期:0~3岁;初期:3岁;中期:4岁;后期:5岁) 2.儿童:0~18岁 3.心理:称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4.心理现象的分类: (1)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基础;情感过程——动力;意志过程——调控) 认知过程的核心是思维 (2)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自我意识系统 5.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6.幼儿心理学:研究3~6岁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研究对象0~6岁,主要研究对象3~6岁)。 7.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二、大事件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诞生》。 2.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下《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三、综合 1.心理的实质(心理的基本特征)。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4)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要观能动性,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3.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阐明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基础) 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本质) 4.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理论研究法②实论研究法 观察法:(最简单、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 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5.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 6.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做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四、补充知识 1.人脑分为三部分 2.洛克“白板说” 3.卢梭《爱弥儿》顺应自然、尊重儿童 4.王守仁(王阳明)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好活动的 5.科学儿童观: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 6.婴幼儿具有朴素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知识

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辅导 安徽省潜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王结才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 ·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的婴幼儿,即0-6岁的儿童。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以个体发展为研究重点的发展心理学,可以细分为儿童心理学(以0-17岁的儿童为研究对象)、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 第一,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与发展,对一个人最终形成成熟后的个性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心理发展是个体在活动中整个反映结构不断改造更新的过程。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保进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个体的心理发展 (一)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信息既是人类千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晶,又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先天基础。 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我们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性与社会性是在人的活动中得到统一的,心理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先天程序的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后天环境的复写。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又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三)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过程,任何一个个体的心理发展都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 (四)关于关键期的概念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

幼儿心理学重点讲义

第一章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重点掌握 (一)名词 1、幼儿心理学 2、幼儿期 3、环境 4、观察法 5、谈话法 6、问卷法 7、测验法 (二)问题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幼儿心理学研究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幼儿心理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幼儿心理发展理论;(2)幼儿发展各阶段的心理特点;(3)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规律。 2、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2)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第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第三,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性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 第四,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敏感期。 3、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 4、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方法 着重掌握这些方法优点及其需要注意的方面。 (1)观察法。 (2)谈话法。 (3)问卷法。 (4)测验法。 (5)实验法 二、掌握 (一)名词 1、遗传 2、纵向研究 3、横向研究 4、实验法 5、关键期 (二)问题 1、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2、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式 (1)纵向研究 (2)横向研究 第二章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概况 一、重点掌握问题 1、西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 2、西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向

(1)大量开展儿童早期的研究。 (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重视。 (3)皮亚杰的理论获得新发展。 (4)实际应用方面出现了新的领域。 (5)研究技术不断现代化,生命学运动出现。 二、掌握问题 前苏联幼儿心理学的研究 三、了解问题 我国幼儿心理学的研究 第三章游戏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重点掌握 (一)名词 1、游戏 2、角色扮演 (二)问题 1、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适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2)游戏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第一,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游戏在幼儿个性形成中的作用。 2、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1)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2)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 3、促进幼儿游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把游戏列入整个教育工作计划之内。 (2)为幼儿开展游戏创造条件。 (3)正确理解游戏中成人的主导作用。 二、掌握问题 1、主要的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经典的游戏理论 包括:精力过剩论、娱乐论、重演论、练习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包括:发泄论、掌握论。 (3)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 (4)前苏联的游戏理论 2、幼儿游戏的发展 (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分 主要由皮亚杰提出,分为三个阶段: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规则游戏阶段(7——11、12岁)。 (2)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分 主要由帕顿提出,分为了六种不同的水平。 (3)从游戏种类发展的角度分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及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本卷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 A.1-3岁 B.0-1岁 C.7-12、13岁 D.3-6、7岁 2.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是()。 A.脑的成熟 B.遗传素质 C.实践活动 D.教育 3.狼孩阿玛拉和卡马拉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实践活动 4.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的 发展。 A.遗传素质 B.生理成熟 C.实践活动 D.环境和教育 5.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生理成熟 6.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教育 C.活动 D.生理成熟 7.关于行为主义学说,以下不正确的是()。 A.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 B.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值得关注 C.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D.不同的环境可以塑造不同的个体 8.儿童逐步摆脱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束缚,开始根据各种假设对命题进行逻 辑运算,这属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的()。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9.()的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运用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的儿童出现“象征性游戏”,即能用一个物体去代替别的物体,自 己假装为某一个角色。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_______是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征。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_______指的是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 3. _______是指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观察,到一定阶段后予以总结。 4.为了探究某个班级儿童的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采用每周观察1-2次,每次2-3个小时。若干次后,把所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是_______。 5.个体观察又称_______,指的是研究者仅对某一特定儿童做专门的观察。 6. _______指的是在日常生活情景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7. _______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常见的一种辅助研究方法,它是通过与儿童的交谈来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8.采用谈话法时,研究中应特别注意,_______应该是儿童可以理解、接受并愿意回答的。 9.格赛尔认为,_______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发展的条件。 10.幼儿园的班级规模一般一个班的幼儿不超过_______个。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发展心理学属于基础心理学类。() 2.人们对心理发展机制的研究标志着心理科学的成熟水平。() 3.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聚合交叉研究。() 4.为了研究3-5岁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水平,在同一时间分布对3岁、4岁和5岁三组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做测定,属于横断研究设计。() 5.以研究规模为依据,观察法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6.自然实验法中,儿童通常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所有收集的资料比较符合实际,但是自然实验中的实验情景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很多实验中自然实验法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法来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

幼儿心理学考点总概括

幼儿心理学考点总概括——京师经纬教育 近几年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已经知道,现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已经实行全国统考了,考试的知识点,题型,重点;在各个地区是没有区别的,京师经纬教育为大家考生总结了最近一年的考试重点知识,有关幼儿心理学的知识点,如下: 幼儿心理学 a研究对象1描述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探究个体差异与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b理论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提供科学依据2充实和丰富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c实践意义1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2为家庭教育提供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发展 a?动力幼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教育向幼儿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幼儿原有理发展水品之间的矛盾 b?基本性质1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2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发展的关键期 c?实质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的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d?主要问题1幼儿的心理与行为是遗传决定的还是友环境所决定的2偶尔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3幼儿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 e?研究的新趋势掀起婴幼儿心理研究的热潮,对交叉领域研究的关注,社会性研究的增多增强,应用领域的扩展和重视▌研究的基本方法 a?观察法优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言行反应真实自然,研究者获取的资料比较真实,生态学效度较高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哦观察者的能力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b?调查法问卷法优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在短时内获取大量资料,所得料便于统计分析缺问卷的编制比较困难,因为必须考虑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难以排除某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访谈法优能有针对性研究数据,适用于不同程度的研究对象缺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访谈者自身素质、访谈对象特点等因素的限制,且所得资料不易量化 c?测验法优能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品 d?实验法实验室试验优研究者对实验情景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控制,实验结果客观、准确、可靠,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缺实验情景人为性较强,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实验结论难以推广到儿童日常生活中去现场实验优即尽量控制了各种变量,又保持了实验的自然性,实验结果可推广性较强,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缺实验控制条件不会太严格,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其内部效度较低▌幼儿心理研究的三种实验设计1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2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3随机化多组后测设计▌自然反应法1追踪法2视崖反应法3回避反应法4抓握反应法▌幼儿心理学研究a?特殊性1幼儿的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变化2研究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3通过对幼儿的言语与行为的研究来考察其心理发展 b?易犯错误1错误否定错误2错误肯定错误 c?新趋势1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2亚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趋势3研究中的综合化趋势4研究中的跨文化趋势▌图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系列整合的知觉、观念和行为在心理上的表征▌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当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以适应客观变化▌平衡一个持续的调节行为的动态过程▌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1婴儿期(0~1.5)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2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3学前期或游戏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4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5青春期(12~18)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6成年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7成年中期(25~65)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8成年晚期(65~)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皮亚杰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1感知运动阶段(0~2)智力表现为运动神经的活动,即对可看见、可触摸、可感觉的事物的探索2前运算阶段(2~6、7)能使用符号,语言的运用日趋成熟,记忆和想象蓬勃发展。思维方式以自我为中心,不合逻辑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自我中心式的思维逐渐减少,开始用数字、空间、类别、规则重新构建世界。针对具体物体可以运用逻辑运算4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 幼儿教育心理学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走向独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从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到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再发展到一门独立学科三个基本阶段。其发展源于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从20世纪初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主导,到50年代后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理论影响越来越大。加上教育的普及,幼儿教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幼儿教育心理学就非常有必要从教育心理学中分离出来。 二是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两门学科的发展,其必然趋势就是建立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即幼儿教育心理学。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 1、幼儿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幼儿教育心理学思想可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他认为,儿童是纯洁的天使。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的萌芽。如果教育适当,儿童的一切内在能力和善良天性就能和谐发展起来。 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把“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创造了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几乎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欧文和德国的福禄贝尔创办幼儿保育机构,从此,幼儿教育心理由一种纯粹的思辨研究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

2、幼儿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欧文1816年就在苏格兰。设立“幼儿学校”,收托1-6岁的儿童,当父母工作时,儿童到学校集体保育。欧文确信,人格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并想用幼儿学校来验证这一点。这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 在德国,福禄贝尔创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受进化论的影响,福禄贝尔有意识地将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建立在“生物科学”研究之基础上。他认为,教育应以游戏为基础,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 20世纪后,蒙台梭利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创办了“幼儿之家”。蒙台利梭深信,儿童先天具有一种很强的内在潜力和持续发展的积极力量。为此,教育必须为儿童创造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每个儿童的潜力得到自主和自由的发展机会。她以感觉教育为基础,设计了一糸列学具和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的方法,后人称为“蒙台梭利教学法”。这种教育方法有着扎实的心理学基础,甚至本身就是一种幼儿教育心理学体系。 3、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早期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幼儿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也曰益受到关注。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研究,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论”,成为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基础。另外,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婴幼学习潜能的研究。总之,心理学与教育问题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初步揭示出幼儿发展与教育的基本规律,促成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及体系结构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幼儿心理学习题集—王振宇版(部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2.心理过程 3.认知过程 4.情感过程 5.意志过程 二、填空 1.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的现象,但也是 、、的现象。 2.心理学是研究及其的科学。 3.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4.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和两大类。 5心理学将人的心理过程划分为、和三类。 6.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属于的过程。 7.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是过程。 8. 是人在活动中为实现目标而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9.个体的遗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活动特点等相互作用,最终整合成一个人总的 ,心理学称为。 三、选择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 B.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C.认知和个性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四、判断 1.心理学是了解你在想什么的科学。() 2.人人都有心理,因此,人人都是心理学家。() 3.心理学有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4.心理学是从华生开始独立的。() 5.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 6.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7.在认知活动中情感具有调控作用。() 8.心理活动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

9.幼儿心理学就是发展心理学。() 五、简答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认知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认知 2.习惯化 3.去习惯化 二、填空 1.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是。 2.认识是一个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 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的成分。 4.我们说人的认知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能力和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 5.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采用和的研究方法,在婴幼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新成果。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填空题 1.幼儿教育心理学既是_______科学,又是________科学。 2.教育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传递系统。 3.教育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职能。 4.经验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教育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系统。 6.幼儿教育即以__________为对象的教育,包括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 7.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是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最核心的环节。9.幼儿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_______学科,又是一门_______学科。10.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幼儿教育领域的__________与__________。 11.在幼儿园教育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交互作用是最普遍、最典型的形式。 12.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可以从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方面体现出来。 13._________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在一个由我掌控的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的祖先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以及种族如何,我保证都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比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14.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遵循: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 ________原则、________原则和________原则。 15.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手段的不同,有________观察和________观察、________观察和________观察、________观察和________观察、________观察和________观察等不同类型。 17.中国的著名教育家________运用观察法在观察自己孩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 18.瑞士心理学家_______运用观察法建构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19.观察法的基本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活动,可以产生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果,即 __________。 21.、观察的程序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育 2.人才 3.幼儿教育 1

3幼儿心理学认知发展——注意

第四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执行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1.指向性: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2.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对象上。如:人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充耳不听”。 二、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1.注意与知觉的发展。 2.注意与记忆的发展。 3.注意与坚持性的发展。 4.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习。 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活动本身性质的变化、注意对象的变化。 三、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年龄增长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2.选择性注意的发生发展。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已出现,其发展表现在两方面:(1)性质的变化,由取决于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转向刺激物对儿童的意义;(2)对象的变化,即范围的扩大和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指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的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也有发展过程,表现在注意的性质和对象不断变化;稳定性增长,对象范围扩大。

幼儿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梳理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第二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重要概念 一、发展与发育 (一)发展 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指儿童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则指儿童的认知、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发育 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所经历的一系列有序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生理的发展,如大脑的发育、身体发育等。 二、转折期与危机期 (一)转折期 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情况。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大体经历了五个关键的转折期: (1)新生儿(0-1个月): 主要问题是要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外界环境的巨大变化。 (2)1岁左右: 在该阶段,不应坐等孩子各项功能自行发展,而是应该主动训练

儿童的注意力、言语表达能力及动作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爬行、滑梯、接拍球、跳绳等。这个过程应该持续到3岁以前。 (3)3岁左右:☆ 3岁的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希望什么事情都自己来。虽然他们吃饭时可能会撒的满地都是饭粒,洗手会打湿衣服,会把新买的玩具拆成碎块,但是他们会自认为不错,不让家长帮忙。那么在这个时期,家长千万不能压制孩子,改变孩子的独立意识,而要因势利导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操作能力,要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胆量与勇气。 (4)6岁左右: 6岁孩子的明显变化就是社会角色变了,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每天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业,有了学习压力。因此,对于刚上小学的6岁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的教育重点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如果孩子出现的作业拖拉、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不及时加以矫正,到了8、9岁时这些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从而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5)青春期(女孩12岁左右,男孩14岁左右): 心理学家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断乳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从心理上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即使对家长的正确建议,有时也会有逆反心理。该时期的中学生最烦、最不愿接受的就是居高临下式的教育。因此,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努力与他们交朋友,即使工作再忙,也应该经常抽时间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去户外散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