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原习题

马原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该论断的含义是()

A.哲学的产生离不开无产阶级

B.无产阶级的产生离不开哲学

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科学社会主义

D.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是()

A.坚定的革命性

B.自觉的实践性

C.鲜明的阶级性

D.彻底的科学性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

A.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工人之间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加剧

C.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观

D.科学的实践观

二、多项选择题

1.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时代特征、与俄国国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列宁通过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指出了()

A.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C.暴力革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道路

D.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因为他们独创了()

A.劳动价值论

B.剩余价值学说

C.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是()

A.一元论和多元论的统一

B.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阶级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思维,也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经验总结和概括。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的三大工人运动是()

A.法国的巴黎公社起义

B.法国的里昂工人起义

C.英国的宪章运动

D.德国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截止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所经历和所呈现的状况有()

A.14世纪末15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开始孕育成长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取代私人垄断

C.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D.经济危机的爆发,开始显示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超越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

D.不同于一般哲学的,主要用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2.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分为()

A.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B.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相同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同点在于()

A它们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存在联系

B它们都认为物质世界可以被人所认识

C它们都认为物质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D它们都认为物质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C.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5.建造大楼,第一步是搞设计,然后才有大楼的建成。设计就是求大楼之理,因此“理在事先”。这种观点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表现

B.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C.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D.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6.“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该论断所揭示的哲理是()

A.世界是物质的

B.物质是运动的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这种说法属于以下哪一种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物主义

D.客观唯物主义

8.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

A.世界不能被认识

B.世界不能被完全认识

C.世界可以被认识

D.世界可以被改造

9.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在内的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与以往的哲学都不一样,是因为它()

A.创立了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坚持了唯物主义

C.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11.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范畴是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12.唯物主义的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划分三者的重要依据是()

A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

B 对“物质”的具体含义的认识不同

C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认识不同

D 对世界的状态认识不同

1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

A.是一种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的存在

B.依赖于物质,重要性次于物质

C.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D.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4.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中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生动地描绘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止的实质是不显著的运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B.运动包含静止

C.运动是静止的衡量尺度

D.运动和静止的对立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两者都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形式

15.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下列选项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他抹杀了自然、历史、精神的世界的多样性

B.他意识到世界都是处在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状态中

C.他忽视了自然、历史和精神世界的差异性

D.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6.以下论断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论断是()

A.人踏入的永远是同一条河流

B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C.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D.人根本不能踏入河流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

18.2012年11月30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讲话,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兴邦”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D.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1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历史前提与现实基础是()

A.物质性

B.实践

C.人的主观能动性

D.人的意识

20.自从人类产生之后,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关系到自然界的良性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延续。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是坚持()

A.正确的实践观

B.正确的唯物观

C.正确的运动观

D.正确的时空观

21.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上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说明()

A.事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思想映像的不断变化

B.事物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C.世界的根源是变化而不是事物本身

D.事物的变化趋势是偶然的,无法预知的

22.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实践的观点

23.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电流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强度才能使电灯泡中的白金丝发光,每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白热点和融解点,每种液体在已知的压力下都有其固定的冰点和沸点,

——只要我们有办法造成相应的温度;最后,例如,每种气体都有其临界点,在这一点上压力和冷却能使气体变成液体。”这说明()

A.否定是一种内部否定,是一种扬弃

B.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着的对立面

D.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24.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矛盾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B.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5.“白马非马”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它()

A.过分强调了矛盾的特殊性,忽略了矛盾的普遍性

B.过分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C.过分强调了矛盾的对抗性,忽略了矛盾的非对抗性

D.过分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忽略了矛盾的同一性

26.《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B.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C.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27.构成复杂事物的矛盾群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并规定事物性质的是()

A.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次要方面

28.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关键是()

A.度

B.质

C.量

D.质变

29.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 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30.下面这则故事讲的是“狐假虎威”的典故。“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文中的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

B.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

C.时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

D.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31.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

B.社会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反映

C.对立统一的

D.自然规律具有重复性,而社会规律没有

32.我国西北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植被培育很难。但仍有一些人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虫草,进一步破坏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这些破坏环境的做法()

A.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割裂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C.没有让实践在发挥主观能动性中起决定性作用

D.没有认识到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它()

A.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

B.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C.否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

D.坚持了可知论

2.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了定义,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该定义指出()

A.物质对意识具有独立性

B.物质对意识具有依赖性

C.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

D.物质对意识具有派生性

3.《川西录》中记载,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

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这一观点的错误处在于()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

4.“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A.意识源于物质

B.意识依赖物质

C.意识反映物质

D.意识就是物质

5.操纵电脑的人要先学会一套和电脑交谈的文字,称为“计算机语言”。这些语言是用数字编码。当数字密码被输进电脑之后,就会被解码,然后由电脑去执行操纵者的指令,完成他所要求的工作。对计算机语言的理解,下列观点错误的有()

A.属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内容

B.属于人类意识的主观形式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既非物质,又非意识

6.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说明()

A意识可以改造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依赖于物质

D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7.恩格斯在《运动的基本形式》中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而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运动。由此可见,没有运动,物质是不可想象的。”时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

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时空是无限的

8.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该论断表明()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C.运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D.运动和物质不可分

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在认识人类社会方面主要的缺陷在于()

A.只是强调作为个体的人,并未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B.不能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过多得强调意识的作用

C.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割裂,否认人的自然属性

D.不能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1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

A.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11.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包括()

A.科学文化实践

B.哲学思考

C.阶级斗争

D.物质生产实践

12.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实践()

A.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B.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性

C.集中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

D.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13.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包括()

A.自在自然

B.人类社会

C.属人的对象世界

D.人化自然

1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必须()

A.敬畏自然、还原自然

B.通过实践协调两者关系

C.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D.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掘自然界的潜能

15.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据,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内在地包含()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的关系

D.人与其自身意识的关系

16.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具有普遍性,表现在()

A.任何实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整个世界史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C.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D.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创造出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17.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原因是()

A.新事物出现在旧事物之后

B.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消极的东西,保留了合理因素

D.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18.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C.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中心线索

D.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

A.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

B.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着的对立面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D.矛盾着的对立面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两者的关系是()

A.相互联接、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C.矛盾斗争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矛盾同一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2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就应该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

A.事物内部矛盾全部解决的表现

B.事物内部矛盾不再有斗争性表现

C.事物内部矛盾双发处于相对平衡的表现

D.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表现

22.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表现为()

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

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D.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都因为认识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23.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是()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和终结

C.质变和量变是互相渗透的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24.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包括()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B.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C.否定是有客观标准的否定

D.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25.马克思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灭亡的理解。”这表明()

A.任何事物内部都孕育着否定的因素

B.任何事物都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

C.事物只有到了失去了存在条件的时候才能够被否定掉

D.正在成长中的新事物也应当被否定掉

2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统一是指()

A.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B.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27.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两者的关系是()

A.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C.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

D.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共同组成了唯物辩证法

28.以下属于主观辩证法的有()

A 现象和本质

B 归纳和演绎

C 分析和综合

D 形式和内容

29.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

A.本质联系

B.稳定联系

C.根本联系

D.必然联系

30.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

A.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

B.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创造出新的物质

D.意识可以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普遍联系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主体选择的观点

2.“人的感觉是人认识外界事务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一观点属于()

A.不可知论

B.先验论

C.反映论

D.唯物论

3.把人的认识看作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B.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C.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D.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4.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人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B.人的认识能力具有选择性

C.人的认识能力具有计划性

D.人的认识能力既有创造性

5.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最初在村庄周围种狼桃的一个目的在于利用其鲜红的颜色来恐吓狼群,使其远离村庄。直到18 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该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正确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论断表明()

A.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区分正确的认识和错误的认识

B.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不但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重视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绝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所以()

A.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B.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C.理论对实践活动起能动的作用

D.理性认识对实践活动不起任何作用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以往的认识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

A.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

B.坚持了反映论

C.坚持了先验论

D.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10.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两者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与实践无关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很多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正确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1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反复循环

B.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反复循环

C.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D.主体和客体的反复循环

1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之中包含着谬误

C.真理的标准因人而异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13.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说明真理具有()

A.抽象性

B.不确定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14.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这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提出的定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内角之和大于180°。该故事所蕴含的真理是()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一元性

D.真理具有客观性

15.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是:一要坚持,二要发展。这一态度的哲学依据是()

A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B .任何真理都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C .任何真理都是具体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D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6.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入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式”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工具,并逐步具有了公里的性质。因此,逻辑证明()

A.在特定范围内可以代替实践起到检验真理的作用

B.仍然属于认识范围,无法检验真理

C.是检验真理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D.与实践形成了互补的关系

17.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价值评价()

A.不同于知识性认识不同,是完全主观的

B.会因主体不同而不同

C.没有客观标准

D.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

1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所谓“自由王国”,指的是()

A.人受物支配的状态

B.摆脱规律制约的状态

C.自由而不受压迫的状态

D.以人类能力的发挥为目的状态

二、多项选择题

1.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是()

A.认识关系

B.实践关系

C.主从关系

D.因果关系

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该论断表明()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4.“你永远不能控制大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了解大自然如何工作,然后让它为我们所用。”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有()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统一的

D.实践主体能够创造物质

5.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

A.没有引入实践的观点,不了解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B.把人的认识看成是被动的接受外界对象

C.不能辩证的看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D.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产生的

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与旧唯物主义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论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

A.能动反映论中的反映不但具有摹写性,还具有创造性

B.能动反映论认为人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能动反映论认为人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还能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D.能动反映论认识人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还能塑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7.牛顿说:“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微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说明()

A.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知识的必要途径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含()

A.感觉

B.知觉

C.本能

D.表象

9.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

A.概念

B.推理

C.判断

D.理论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

A.犯教条主义错误

B.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C.犯先验论的错误

D.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种形式。以下正确地反映了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论断有()

A.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证人

B.见多识广

C.外行看热闹,内行看看门道

D.眼见为实

12.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以下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是()

A.乐观的心态

B.坚定的信念

C.抵触的心理

D.缜密的思维

13.非理性因素虽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论断中揭示了非理性因素作用的论断有()

A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B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C.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D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14.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因为()

A.人们受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的限制

B.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D.部分对象超出了人类认识的范围

15.“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6.真理具有客观性,表现在()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和价值是一致的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17.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但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以下论断中属于主观真理论的有()

A.真理是有用的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真理会得到多数人的承认

D.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18. 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A.真理的一元性

B.真理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C.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D.真理的客观性

19.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A.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的

B.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C.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中

D.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在认识的精确度上不同

2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导致错误。其中,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在现实生活中就会导致()

A.诡辩论

B.教条主义

C.怀疑主义

D.思想僵化

21.列宁:“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该论断包含的意思有()

A.真理和谬误之间不存在质的区别

B.真理具有条件性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分是相对的

22.列宁:“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编成荒谬绝伦的东西。”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是()

A.没有绝对真理,也没有绝对谬误

B.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

C.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与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23.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因为()

A.真理的本性

B.实践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C.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D.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

24.列宁说:“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绝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说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A.实践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B.实践的确定性是指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真理

C.实践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标准的条件性

D.实践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2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B.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C.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D.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26.哲学的价值概念扬起了各种具体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和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的关系。党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能动性

27.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它是以主体的需要为标准和尺度,因而主体的状况如利益、需要对评价结果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以下体现了价值评价主体性论断是()

A.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B.情人眼里出西施

C.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D.众口难调

28.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D.真理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价值是实践追求的直接目标

29.思维方法作为理论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思维方法()

A.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

B.规定着认识的发展、运行和转换的方向

C.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

D.行使着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30.爱因斯坦1939 年在获悉铀裂变及链式反应以后,曾在匈牙利物理学家希拉德的推动下,上书罗斯福,建议制造原子弹,以防德国占先。然而,在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对爱因斯坦的震动很大,从此他开始投身反核运动。这段材料蕴涵的哲学原理是()

A.真理与价值总是一致的

B.真理与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中,由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D.追求真理也是为了创造价值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哲学基本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历史规律是可知的

3.判断唯物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

A.把实践当作物质性的活动

B.是否强调人的主体性

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D.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4.社会存在中决定性的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人口因素

C.生产力

D.生产关系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可以自成体系

6.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D.社会运动与社会形态关系问题

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一论断所揭示的是()

A .生产工具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

A .是否适合上层建筑的需要

B .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C .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

D.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绪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5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计算机考试试卷生成要求 1、总成绩满分为30分 2、总题量为60道;其中单项选择题40道,每道0.5分;多项选择题10道,每 道0.5分;判断题10道,每道0.5分。 绪论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的、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 )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它的阶级属性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B.无产阶级争取人权的科学理论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策略的学说 ( ) D.关于无产阶级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理论 ( ) 3.马克思主义从它的研究对象上讲是:()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 )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 D.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 ) C.达尔文 ( ) D.牛顿 ( )

马原选择题库全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l、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木观点和基木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 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D核心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3、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马原试题库(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否。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 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 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 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 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Y)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观点: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问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物理环境决定论是错 误的?(Y) 答案: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马原题库 全

马原选择题【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C】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2.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全面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D】 A.批判其错误观点B.吸收其合理思想C.把二者结合起来D.批判地继承 3.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从现象到本质的方法C.逻辑推理的方法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B】 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5.空间是指【B】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D.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6.规律是指【A】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 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7.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C】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 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 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

A.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 10.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种观点属于【B】 A.因果观上的唯物主义观点B.因果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 C.因果观上的形而上学观点D.因果观上的相对主义观点 12.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D】 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 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13.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B. 医生给病人作手术 C.农民收割庄稼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14.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B】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实践的成功可以证明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正确的 1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D.概念——判断——推理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7.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B.阶级斗争理论C.社会发展理论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马原试题与答案图文稿

马原试题与答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期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表格内相应的位置)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P3)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开放性 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P25)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D)(P26)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5.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C)(P51)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马原各章选择题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GB[含参考答案]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正确答案】D 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正确答案】A 3.世界上本没有鬼,可是人们能画出牛头马面人身等各种各样的鬼的图形来,这仍然表明() A.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B.意识的内容来自主观能动性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人的思维活动 D.意识的内容来自外部世界 【正确答案】D 4.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正确答案】A 5.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6.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A)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B)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8.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 D.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9.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10.资本积累.积聚和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B.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实现条件 C.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D.资本迅速集中会加快资本积累 11.资本主义政权的分权制衡是指()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二、单选题 12.尽管微博简短和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容易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给公众与社会和谐带来不少困扰,但如果能加强管理,完善法制,塑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微博可以为人们“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更便捷有效的通道。这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B.主次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要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马原试题(内含答案)

马原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 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 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 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 用 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 6.钉子——马——国家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 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 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 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 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 能动性的客观解释 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 (唯心主义) 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 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 造商品使用价值 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 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 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 发展的动力) 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 系)

马原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2.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试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D.认识中所获得的真理 3.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A A.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D.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B A.实物补偿 B.价值补偿 C.增殖补偿 D.劳动补偿

马原,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马原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卷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附表一。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zzzz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D )。zzzz A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B工人罢工和起义 C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C )。zzzz A消灭阶级、消灭国家B实现人权C实现共产主义D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B )的基本问题。zzzz A唯心主义哲学B全部哲学C唯物主义哲学D一部分哲学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D )。zzzz A实践性B运动性C客观性D物质性 6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zzzz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结构性D可分性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D )。zzzz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D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zzzz 9.时间是指(C )。zzzz A物质运动的广延性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C物质运动的持续性D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10.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C ) 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 11.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D )。 A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B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D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C )。zzzz A生活、行为、现实、事实等感性活动B科学实验C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D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13.“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D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C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D )。zzzz A客观世界B感觉C思维D实践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

马原概论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选择题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 A . 18世纪90年代 B . 19世纪40年代 C . 19世纪70年代 D . 19世纪90年代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有 (ABCD ) A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B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D ?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科学体系的内容包括 (ABD )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政治经济学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 .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B ) A .唯物论B.辩证法C .历史观D .自然观 2. 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的哲学家是 (D ) A .费尔巴哈 B .谢林C.培根 D .黑格尔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B ) A .唯物主义B.辩证法C.可知论 D .认识论 4.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C ) A .费希特 B .洛克 C .费尔巴哈 D .谢林 5.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的伟大功绩在于(A ) A .旗帜鲜明地批判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B .把辩证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C .把人类历史描述为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过程 D .正确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6.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正 (D ) 确的科学的态度。这种态度是 A .全盘否定和拋弃 B .全盘肯定和继承

马原复习题及完整版答案

绪论 答案搜集与整理:卢未来 时间:2012年6月7日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德国古典哲学中代表着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果的学者是( C ) A、亚当·斯密 B、费尔巴哈 C、黑格尔 D、康德 4、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D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B ) A、革命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阶级性 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 D、致力于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7、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8、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9、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C )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10、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A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马原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 A.18世纪末期 B .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最直接后果是()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3.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 A.加剧矛盾 B.形成积累 C.导致竞争 D.产生垄断 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联合制 B.参与制 C.股份制 D.价格制 5.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A.金融资本 B.工业资本 C.商业资本 D.借贷资本 6.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垄断利润是()

A.超额利润 B.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企业利润加利息 8.垄断价格是() A.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B.生产成本加超额利润 C.生产成本加垄断利润 D.生产成本加利润 9.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在采购原材料时多采取() A.垄断高价 B.垄断低价 C.自由价格 D.市场价格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国私共有垄断资本 D.股份资本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宏观调节,代表着() A.极少数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B.企业的经济利益 C.中小资本家的利益 D.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C.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产物 D.资产阶级国家管理经济的产物 18.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马原期末选择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50分钟,50道题。每题2分。1-40单项选择,40-50判断正误。(注:去除多项选择)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客体是(D) A.观念本身 B.人的意志的产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 D.认识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96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教皇为伽利略公开平凡,这说明(D) A.谬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 B.真理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 ) A.学习书本知识 B.进行社会调查 C.研究历史资料 D.参加社会实践。 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D) A.寄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5.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思想家,名列榜首的是(A) A.马克思 B.爱恩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6.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D) A.自然界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7.下列各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有(C) A.理性为万物的本原 B.数为万物的始基 C.水是万物的本原 D.精神是世界万物之源。 8.资本积累的实质是(B) A.资本家节余 B.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C.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 D.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和他国劳动人民。 9.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是(C) A.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 B.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 C.跨国公司的发展 D.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社会化 10.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在(B) A.劳动对象 B.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1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记载中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劳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B)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C.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 D.商品价值的形成过程 13.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阶级斗争理论 C.社会发展理论 D.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理论 14.G—W…P…W’—G’是(A) A.货币资本循环公式 B.生产资本循环 C.商品资本循环公式 D.流通资本循环公式 15.我国制定202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D)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A)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1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D)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B.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C.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矛盾D.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马原单项选择题库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1.在人类新千年到来之时,西方媒体纷纷推选千年风云人物。在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等媒体的评选中,多次名列千年思想家前两位的是( A ) A.马克思、爱因斯坦 B.牛顿、爱因斯坦 C.马克思、牛顿 D.达尔文、牛顿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曾经被称为“时代的歌中之歌”的是(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3.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反杜林论》 D.《国家与革命》 4.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 8.关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的错误理解是() A.证实了马克思主义 B.证伪了马克思主义 C.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是()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认识论思想 10.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整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1.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 D.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阶级性 1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4.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 15.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郑州大学马原题库绪论和唯物论

绪论和唯物论 1.哲学是……。(A)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D.关于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不同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是……的关系。(B)A.整体和部分 B.普遍和特殊C.对立和统一 D.互不相关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C)A.深刻的批判性 B.彻底的革命性 C.实事求是 D.鲜明的阶级性 5.从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上看,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的关系。(B)A.抽象和具体 B.一般和个别C.本质和现象 D.内容和形式

6.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是……。(C)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列宁 7.哲学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D)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主体与客体 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D.思维和存在 8.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就在于是否承认……。(D)A.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B.世界的可知性C.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9.唯物主义一元论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D) A.精神 B.自在之物 C.上帝的创造物 D.物质 10.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D)A.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人在神的启示下可以认识世界 C.世界万物不过是“感觉的复合”

D.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精神 11.世界是统一的,所以一元论是正确的。这种看法是……的。(C) A.正确 B.唯心主义 C.不确切 D.唯物主义 12.在哲学上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是……的观点。 D)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论13.“心外无物”,这是……的观点。 (D) A.不可知论 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14.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的观点。(D)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1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运动观。(A)

马原选择题库整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C )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C.矛盾分析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 )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12、“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D)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3、“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 )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4、“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D )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 16、“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 C ) C、矛盾的特殊性 17、发展的实质是( D )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