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苏州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多方努力,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

师贝聿铭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请,亲自担任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设计,并于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他曾应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的邀请设计过肯尼迪博物馆,应密特郎总统之邀设计过卢浮宫博物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

,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该地块被贝聿铭先生称为“圣地”,在这一地块上设计博物馆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在这里设计博物馆很难很难,既要有传统的东西,但又一定

要有创新,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就是要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为时代是在发展的”。按照贝聿铭先生的设计思想和专家组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思路,经过一年的紧张工作,先后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粱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

的太阳光线。

形式上,地块已分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

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

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

,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2002年4月,贝聿铭签署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协议时,已是85岁高龄。

为了请动年事已高的贝老,苏州市颇下了一番功夫。有关负责人多次赶赴美国,并带去家乡的昆曲、评弹等,希望能勾起贝老的思乡之情,他们劝说贝老:“您为世界各地设计了很多知名的博物馆,但在家乡苏州还没有留下一件作品,这是苏州的遗憾,也是您的遗憾。”终于,贝老被家乡人民的真情所感动,决定担纲博物馆新馆的设计,贝老说,这是他“最亲爱的小女儿”。

博物馆新馆紧邻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古城的文化精华,在这样的环境中建造一座崭新建筑,并使其与周围融为一体,实属不易。“这是设计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贝老说。从前期筹备到后期投入建设,他先后8次亲抵苏州,对博物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今年9月28日,贝老又一次出现在新馆,“精心为小女儿嫁前打扮”。站在曲桥上,面对着根据米芾水墨画得来灵感而独创的石片假山景观,贝老的情绪十分好,他与助手交谈,形容水一点一点漫过石砾,石片从水中浮出的景象――“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任何形态,可以像草原,也可以像沙滩”,而从水面下晕染上来的白色,“好像雾一样”,贝老的眼睛眯了起来,嘴边浮起着标志性的微笑,嗓音温和而醇厚,仿佛在吟诵一首情诗。

贝老还看了新馆大门复层移动的演示,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向内微凹,似乎在鼓励着人们走进。“希望苏州市民以后常来苏州博物馆走走,就像巴黎市民常常要到卢浮宫去一样”,贝老说。

贝聿铭老先生的“封刀之作”

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手法的结合。作为庭院式园林,新馆大量运用苏州古典园林的基本符号,同时也充分考虑到现代博物馆对文物的展示、保护和研究三大功能。

10月6日,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贝聿铭远涉重洋返回故乡苏州,为博物馆揭幕。包括法国总理夫人在内的百余位法、德、美、日本、新加坡等国著名人士出席盛典并向贝老表示祝贺。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被贝老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借鉴古典园林风格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最高处不超过地面16米。“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为新馆确定的设计理念。

新馆设计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了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明代书画家文徵明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

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与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工程建设历时3载,投资3.39亿元人民币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于10月6日中秋佳节正式对外开放。届时,有数百件在苏州从未展示过的珍贵文物首次向观众公开展出。

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馆将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高雅的教育、休闲、文化消费场所。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的介绍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情况。

一、良好的馆舍位置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

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创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馆建筑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木纹金属遮光条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充满温暖柔和的阳光。“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玻璃内顶上都可以看到这一特点。

新馆建筑将三角型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象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贝聿铭认为,“大门的处理很重要,大门要有气派,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设计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同时,游客一进大门,就应感受到堂堂苏州博物馆的气派。”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区的枢纽。这里还设有茶室、贵宾室、图书馆和商店。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水在苏州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灵气和文气的象征;荷花也表示着圣洁。这个大型瀑布叠水的水幕墙是按照空气自然分解水分子的原理,巧妙设计的室内人工“瀑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理使水流横向拉伸,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墙面,翻卷出几何造型的条条白色水花,欢跳着流入荷花池中,如粒粒珍珠在荷叶上滚动。富于动感和几何线条的水幕景观所带来的是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和大自然的音色之美。它不仅可以调节室内的空气湿度,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也是一处可供欣赏的重要室内景观。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表明,贝聿铭不仅在主体设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设计上力求完美,他聘请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世贸大楼(双子楼)的结构工程师、罗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等为其顾问,他们都是该行业中世界一流、国内一流的专家。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贝老眼里是“最亲爱的小女儿”,因此,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亲自过问,仔细斟酌,甚至小到馆标、导览图、邀请函、手提袋的设计和样式,这与国内常见的博物馆建筑“交钥匙”工程大相异趣。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设在地下,达8949平方米。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有一个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布局精巧。其中,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石片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对于庭园中的树,贝聿铭要求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因为建筑本身是硬的,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为了保护树的自然形态,移植过程中都尽量不作修剪;茶室内侧的紫藤园,园里西南方与东北方各种植一棵紫藤,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性延续。

三、丰富的陈列内容

新的苏州博物馆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为目前苏州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成立46年来,通过多种途径扩充藏品,目前收藏的各类文物约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236件,二级文物为1146余件,三级文物为13657余件,以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印章和古代工艺品见长。

馆藏吴江梅堰、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良渚文化时期出土的一批陶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和虎丘东周墓出土的一批青铜器;真山出土的吴国玉器、原始青瓷等。

馆藏从虎丘塔发现的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从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01年)所制“真珠舍利宝幢”。莲花碗和真珠舍利宝幢均系国宝级文物。另外,瑞光塔发现的宝幢内木函壁面彩绘的四天王像和木刻版妙法莲华经卷等,也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

馆藏商代琰圭、玉琮及唐代、宋代、明代和一批瓷器。宋代缂丝、刺绣,明代罗香园刺绣以及近代著名苏绣艺术家沈寿绣的十二生肖屏、济公像,清代制墨高手程风地的镌有“康熙乙亥”款的“千岁芝墨”等,都是古代艺术精品。

苏州博物馆还是一个书画巨家,1986年3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7人专家组对该馆上万件书画藏品进行了鉴定,精选了其中的539件进行了著录,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图录》第5册,后又遴选了其中的265件,以原画拍摄制定单色图版载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6册,入选精品数量居全国同等博物馆之首。

馆藏吴湖帆先生捐赠之《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特色藏品。

苏州博物馆另藏有一定数量的近现代时期的文物史料,主要是当年忠王李秀成开辟苏福省时相关的文物。在民国时期文物中,以孙中山、黄兴、邹容、章太炎的手迹、抗日战争游击队和中共苏州地下党的文物较为珍贵。

四、完整的陈列体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物展示面积3600平方米。文物展品超过1160件(组),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面一层南侧的“吴地遗珍”系列蕴涵深邃,元气淋漓,包括史前陶器、玉器;春秋青铜器、玉器;六朝青瓷、五代秘色瓷;元娘娘墓、明王锡爵墓随葬品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两个如同八角塔身内部造型的展室展出的“吴塔国宝”

系列,充溢着圣洁的宗教情怀,如昨夜星辰,依然烁烁生辉,分别为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陈列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陈列。一层北部的“吴中风雅”系列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包括明书斋陈设、瓷器、玉器、竹木牙角器、文具、赏玩杂件、民俗小摆设、织绣服饰、休憩、宋画斋陈设等十个主题展室。设在主展区二层的“吴门书画”系列意趣灵动,韵味无穷,主题为《“吴门四杰”书画典藏展》,荟萃了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吴门四家”书画精品。

在地面一层北部的常设展览中,由贝聿铬先生创意,东南大学配合设计的茅草屋顶的宋画斋是新馆中唯一的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是一间复原的宋代民居厅堂,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建筑材料也多为传统建材。如屋顶茅草就是用一种生长在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铺就而成的,耐潮,经过处理,可20年不腐;庭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可用来下围棋,石凳也觅自天然卵石。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简单、朴素、自然”的美丽。同时,室内(摆放)一些宋代的家具,仿宋的家具,仿宋的字画,让观众感受宋代画室的内部场景是如何的。这间宋代风格的茅庐反映了贝聿铭“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设计理念,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除常设展厅外,西部主展区地下的特展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各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展览,开馆庆典期间展出的是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这是该图在苏州绘制完成后,经过247年首次回到故乡与观众见面。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以便于功能周转,贝聿铭认为,书画艺术在苏州有深厚的基础,让参观者看了古代的再看看现代的,让人们感受到苏州的书画艺术是延续的,是不断发展的。现代艺术厅将不定期地举办海内外现代艺术品展览。开馆庆典期间现代艺术厅展出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徐冰的作品。这个展出在国内是空前的,是一次世界顶级华人艺术家联袂奉献给苏州人民的现代艺术盛宴。

开馆庆典期间,全面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其特点重新调整了陈列内容。忠王府占地面积106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忠王府旧址的东路,以恢复晚清八旗奉直会馆的原貌为主,并利用东路北部四面厅的展室,以专题形式举办《香港张宗宪先生捐赠文物陈列展》,以称颂和表彰张宗宪先生对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支持;忠王府旧址的西路,则以恢复清光绪年间张履谦豪宅及补园的部分建筑原貌为主,利用其北部的小姐楼作为博物馆的藏书楼。

《太平天国忠王府旧址陈列展》主要集中在忠王府的中路,这里展示的文物、照片、资料等都与李秀成以及太平天国苏福省有关,通过它们可以了解并研究那段逝去了的历史。

五、新颖的陈列手段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几乎均由贝聿铭本人设计,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

考虑到苏州工艺在全国地位斐然,苏州博物馆中以明清工艺为主的展品更是小巧玲珑、精细绝伦,因此,在贝先生的设计中,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定做。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如位于二层的两个八角形空间内的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展厅顶部为玻璃天顶,高大的墙面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展厅内部简洁、素雅。墙面由木边镶框,地板由石边镶围。

除了字画之外,苏州博物馆的收藏多为小件藏品,贝先生认为“小件的东西你放在大的柜子里看,好象是友谊商店一样,摆满了,不对的,所以,我做了很小的,给每一个宝贝有一个柜子,有它的照明,这是新的,这是美国、欧洲都没有,他们的收藏跟我们不一样,适宜苏州自己的收藏。”?这些细节中处处体现着建筑大师的风范。

六、先进的功能设施、

在新馆售票厅内,设置了三个先进的大型等离子液晶屏幕,循环播放博物馆的有关信息内容;在中央大厅内,设置了两个电子触摸屏,通过选项,可了解博物馆的各种信息;中央大厅内还设置有存包处、残障人轮椅、中英文讲解导览器等服务设备和设施。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廊道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紫藤园的南北两侧安排有专业图书馆、贵宾厅、博物馆商店等服务设施。

地下西南角有一部分博物馆的公众服务功能,游人可以通过西部主展区首层荷花水池处的悬臂楼梯进入地下展室。此处有特展厅、为影视厅和多功能厅等。地下中部为藏品储藏库,库房位于地下中部,强调了库房在博物馆的中心地位。地下部分还设有适应博物馆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信息中心、各种机器设备用房和博物馆各部门业务用房等;地下停车场可容纳22辆车。

此外,新馆还提供了许多新的博物馆功能,全新的结构可防7级地震;不同使用空间安排可变风量的空调系统,展厅和库房将有恒温和恒湿控制,现代安防报警系统和消防保安系统以及紧急发电机组、还有综合了博物馆日常工作、对外展出、安保消防等各项功能需求的计算机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我市“十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充分体现了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文物博物馆工作的关怀和重视;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自始至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凝聚了所有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贝聿铭大师在中

国、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苏州的荣幸。新馆的建成开放,是苏州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使苏州博物馆借助名人效应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通过这窗口,能进一步展示苏州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苏州文化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苏州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作为体现这座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人文精神的典范力作,新的苏州博物馆必将在“文化苏州”的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2002年初接受中国江苏苏州市政府之邀,承接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伊始,受到社会媒体、建筑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003年11月5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已正式揭幕开工。随着破土尘埃落定,近两年的报道风雨似也淅沥入静。在此期间,作者有幸两度参加专家论证会,得以了解一些情况。今受《世界建筑》杂志社贾东东女士之邀,并征得苏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同意和支持,对苏州博物馆建设的前期情况做一报道,希望以客观的事实及陈述以飨读者。

选址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在现代主义大师贝聿铭先生建筑设计生涯中,值得特别关注的诸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中国北京香山饭店等建筑的话,那么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就是选址,正在兴建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也不例外。

在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建筑等的选址,多和山川形胜及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估算有关,而如上所述建筑的选址,却均在业已成熟和积淀深厚的城市环境和背景中。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谈论贝先生的这些作品时,限制和约定、格局和肌理等城市要素十分重要。1970年代末,贝先生建议禁止在紫禁城周围一定范围内建造高层建筑,却接受在城郊建香山饭店,便是出于对历史名城的整体思考[1]。20年后,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选址在历史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贝先生则欣然接受挑战,同时认为如果博物馆新址择于苏州新区便了无情趣。这确实耐人寻味。

其实,关于苏州博物馆选址工作,从1999年6月开始,长达近3年方花落伊家。其间,苏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对:人民路东侧的工人文化宫地块;人民路西侧工人文化宫对面电子市场地块;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潘儒巷以北.临顿路以东地块;园林路以东、潘儒巷以北地块;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地块,进行过反复比选,经审慎考虑,最后选定第六地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2],南对苏州“文化长廊”[3]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该选址大胆显赫,又蕴涵深刻。第一,它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益彰;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所以,2002年4月,苏州市政府邀请贝聿铭先生一行考察地形的同时.也

邀请了国内部分专家、学者踏勘现场。4月的杏花春雨,没有滴落大家的热情,最后一致认为,在老馆(忠王府)地块以西(即上述第六地块)选址为最佳方案。同时建议:将东北街河南侧至混堂弄北侧一并纳入规划设计,以使博物馆功能有部分延伸,又能使得这一带环境协调。

然而,苏州博物馆新址毕竟敏感,还是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耸人听闻的消息有“新馆建在拙政园的心脏上”、“废了忠王府,伤了拙政园”、“救救忠王府,救救拙政园”等等,中央电视台也星夜赶至,继而采访,拍摄5天,在了解情况后,有了相当客观的报道,在部分问题上澄清了一些事实。不过,作为建筑历史的有关内容,发生在这块选址上,这里还是有必要谈三个有争议的焦点问题:

1、需要拆迁的建筑是否重要?

经苏州文博部门调查研究,现址范围内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现状建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公共建筑平江医院是区级医院,为1970年代建造的障碍性建筑,面积6309m2,因拆迁费用高,政府一直想拆而未拆;第二类:一般住宅,共10427m2,主要为近代和现代所建,建筑质量普遍较差,隐患严重;第三类: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两处,为市属“控制保护建筑”,即张氏义庄和亲仁堂,合计面积2328m2,张氏义庄现由多户居民合住,岌岌可危;亲仁堂现为平江医院车库,功能使用极不合理。

2、两处古建筑与拙政园和忠王府有无隶属关系?

这其中涉及一个主要人物——清人盐商张履谦。明正德四年(1509年)建拙政园和清咸丰十年(1860年)李秀成建忠王府无可非议,其时忠王府西已建有汪宅[4],后来忠王府虽又易其主和其名[5],但位置未变。光绪三年(1877年)张履谦以纹银9500两购得汪宅,光绪五年(1879年)入住并开始建补园。解放后张氏后人将补园和老宅捐献给国家,整修后拙政园花园部分及补园以拙政园名,1960年拙政园、补园、归田园居[6]合三为一成为现在的拙政园,而紧邻忠王府的张宅在1960年建苏州博物馆时,便被利用成为与忠王府转换为同样功能的建筑了。这样就给人们带来疑问:现存张氏义庄和亲仁堂与补园和忠王府有无相干?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拙政园及八旗奉直会馆全图及有关资料[7]可知,拙政园和忠王府的属地与新馆馆址没有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围能否建新建筑?

对这个问题,中国的文物保护部门十分敏感。首先,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录,在中国开展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对联合国认可登录的遗产十分珍视和谨慎,在情理之中。其次,从1964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COMOS)通过《威尼斯宪章》而成为文物建筑保护政策的参考标准以来,“真实性”对于中国以木构建筑为主的文物建筑保护来说,争论颇多。比较常规的做法即划定保护范围、确定建设控制地带等。但针对城市中文物建筑保护的特殊性,1991年国家文物局在相关规定中已有调整[8],关键是符合工作规范。另外,在国际范围内,保护宪章和条例也在不断深化和扩展,从总体来说,真实性和整体概括说,时下关于真实性的

种种观念,已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与此同时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具有新的历史意识的、分辨出文化特色与个性的、认识文化与时代关联性的评价标准。

应该说,在拙政园和忠王府旁建苏州博物馆,十分符合保存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这也正是前面所说贝先生接受委托设计耐人寻味的地方所在。尤其是贝先生设计新博物馆,将有助于表现在文化遗产的美感、历史感、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联系上,旧的和新的建立的一种新的联系在意象上有更大的整体效果。正如为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建造纪念工程之一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一样,我们有望在2005年在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苏州,看到一个嵌合在吴文化整体环境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方案的迷迷离离

正如贝先生以前设计的许多作品,自始至终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景象和神秘色彩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方案出台的前前后后,也是众说纷纭。其实,其结果是贝先生往往以十分明了简洁的建筑表达,最恰如其分地使世人折服。但在作者见贝先生以前,对新馆的”迷离”,还有一个层面的思索和想像,就是贝先生怎样在这特殊地带表达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内蓄的江南士风和吴文化呢?

2002年4月的新馆建设设计专家晤谈会上,贝先生单刀直入要看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使作者豁然开朗贝先生的思路。当人们在争议新旧结合、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时,贝先生更关注的是吴文化本身,因为对出身在苏州的贝先生来说,姑苏的城市、建筑.园林,他已了然于心。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解读西方人对贝先生百读不得其解的东方人的思维和智慧之处,便是对整体的把握和对细微之处领悟的结合,而作为呈现在众人面前的建筑本身,往往是单纯和简约的。就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如果不从它的建筑与建筑或环境的整体关系来认识、不从它的内部陈设或建筑上诸如色彩和图案等来解读,其单体本身并无属性和性格特点一样。当我们评价巴黎经过整修的“大卢浮宫”(Le Grand Louvre)的地面上建造的玻璃金字塔时,往往忽视了贝先生是依据大巴黎规划的角度来构思的。大巴黎的轴线由东而西,始建于13世纪的卢浮宫作为该城市古代建筑的代表,位于轴线的东端,经由17世纪整修和18世纪改名的香榭丽舍大道、19世纪建造的凯旋门,直抵1989年落成的以德方斯大拱门(La Grande Arche)为新区的开端,而再向西延伸下去。所以当时贝先生第四次为此项目来巴黎时对密特朗说:“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金字塔,但有一点很明显,新卢浮宫的重心必须是拿破仑庭院”[11]——古老的由马蹄形厢房围合而成的砾石庭院——那个当时白天是财政部的停车场,晚上则成同性恋者游荡的庭院,贝先生的独具慧眼便是因为它位于中轴线上,而金字塔是“一种很自然的解决方案”,建立在高技术材料基础上的古代建筑形式与卢浮宫相比,既要古老许多,也会年轻许多。从而沿中轴线自古而新,一直奔向西下的夕阳。

2002年11月,贝先生领衔,贝氏建筑事务所完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概念设计,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其次是建筑明确的功能分区和简洁的形式,第三是空灵淡泊的室内设计,第四是对旧建筑的有效使用和合理迁移处理。

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这种整体式的解读贝先生的新馆是为要旨、再就是贝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独特创意。主要可能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概念设计出来后,得到两院院士吴良镛、周干峙先生的首肯:“我们认为新馆的设计既可与传统文物建筑周边环境稳妥地结合在一起,又有设计独自的风格”。[12]国家文物局就消防通道和建筑高度问题,提出疑问,希望调整。这样,在2003年10月1日的扩初设计中,作者看到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园林相接部分、东北端和忠王府、小姐楼衔接部分,都留出了消防通道,新庭院和补园之间的水平隔墙改成了和小姐楼平行的两段折墙,在解决功能要求的同时,更加和谐;大堂高度由原来的16.875m调整为15.3m、书画厅高度由原来的16.5m降低到16m。另外,新馆的水处理问题,在扩初设计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一是大部分建筑面积处于地下水位之下,因此楼板和墙板系统有特殊处理,以使地下水压不超出建筑本身之重力,并考虑防潮;二是由于屋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屋面排水十分复杂,但在扩初设计中,均有简洁的构造处理。具体技术,涉及知识产权问题,不详加介绍。

至此,我们了解到:“迷离”的苏州博物馆,实际上在贝先生那里是胸有成竹的,这个“竹相”将随着上百张扩初图纸和更详细的施工图的转换,成为现实。

人物的纷纷纭纭

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沸扬传播中,涌现出林林总总的人们,这实际上是件好事,它呈现出两种景象:学术景象和社会景象。但贯穿其中的核心人物——贝聿铭先生,人们从来没有质疑过。贝先生在85岁高龄,几次亲赴现场,为中国及他的家乡倾情奉献,甚至夜不能寐,他广纳众议、谦逊而睿智、澄明而深邃,同

时追求创新。从学术角度看,由他来设计新馆,意味着拙政园这个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有可能进行了发展。这主要从两个层面上讲,第一,当我们回首看拙政园特色时,最突出的是数易其主和景致纷陈,它们互为因果,虽园主前后换有三十多茬,却成就了一个丰富景色的园林,它是沧桑浮沉历史积淀的结果,然而建园之初的“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意境始终没有失去,这说明人们在历史上改建和扩建时对历史的尊重,这也正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特点,它是发展的。当我们将新馆庭院水景和拙政园的原有部分作一比较和放在一起看的话,就会发现原来补园僵直的水体,有了结束和汇聚,使得原有的园林更为完满和充盈。第二,新馆请贝先生这位世界建筑大师来设计.将来这个作品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再就是从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前期的完成过程来看,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现象十分突出。在概念设计公示后,市民提出沿齐门路的新馆西墙缺少漏窗观景的建议,后也被贝先生接受。另外.苏州领导及相关部门的科学开明而有效、民主清朗而果断,甚至对反对意见和负面影响的坦诚正视和真诚反思,都给作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风风雨雨、迷迷离离、纷纷纭纭只是过去,我们翘首以盼的是在精确的施工和完善的管理保证下,呈现的高雅脱俗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

当初因选址毗邻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规划建筑方案一度引起广泛争议。经过历时4年的规划建设,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终于开馆了。这一次,看过它的人都称赞叫好,原来那些生怕因建设不当而破坏拙政园和忠王府格局而影响申遗的人们也收回了他们的担心。

这座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操刀的在故乡的“封笔”之作究竟好在哪里?它有着怎样的神秘面纱?在一个冬雨绵绵的日子里,观察记者亲临现场,想通过所见所感,来帮读者揭开这个秘密。

在苏州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我们看到了承袭了水乡古城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眼前的新馆以“园林”为布局,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颇具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充满温馨清淡的苏州韵味,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添加了新的内涵。它简洁大气、鹤立鸡群,在苏州古城显示出其独特性、惟一性,又与周边传统民居浑然一体。它的确遵循了贝聿铭先生当初设计时所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绣”出了一幅“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相融合的“双面绣”。

精妙的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件极品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

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贝聿铭酷爱三角几何造型。新馆建筑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框架内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给人以奇妙的视觉感受。新馆建筑群现代几何形坡顶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并与周边建筑相融合。

我们在新馆的大门、天窗廊道、凉厅以及各个不同的展厅的内顶上看到,新馆建筑用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开放式钢结构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为造型上的特色,它带给建筑以简洁和明快。

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新馆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框体内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情趣与匠心。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名言。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使他设计的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在创新与审美两方面尤其突出。

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一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新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

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

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琳琅满目的展品:一场艺术的盛宴

博物馆让人关注的还有它的“博物”。苏州博物馆有文物1.7万件,馆设在原太平天国忠王府内,这一清代建筑及设施已不能满足文物保护和展出的需要。正是因为这样,苏州市委、市政府才决定建造现在这么一座新馆,并把它列为该市“十五”期间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来对待。

现在,在这个新馆西部主展区和东部次展区的文物展示面积共有3600平方米,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

讲解人员告诉我们,有多达1100余件珍贵文物和现代艺术珍品在今年10月6日举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庆典上亮相。他们介绍说,有数百件文物艺术珍品是首次在苏州公开展出,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姑苏繁华图》特展。清徐扬长卷巨作《姑苏繁华图》在苏州绘制完成后,是经过247年后首次回到故乡与观众见面。开馆至今,设在新馆地下一层的《姑苏繁华图》特展厅每天从早上9点开馆到下午5点闭馆都会排起长队,高峰时等待参观的队伍要排队到一楼中央大厅,观众要排上4个小时队,才能一睹名画风采。《姑苏繁华图》真实再现了百年前苏州古城一镇一村一街一城的繁华景象。苏州的观众为画面的亲切熟悉真实所感动,外地观众为画面的精细详实传神所惊叹,使得《姑苏繁华图》此次回故乡苏州展出取得了空前的影响和成功。

我们看到,主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等。

位于新馆东部的现代艺术厅展出了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和徐冰的作品。赵无极的18幅“抒情抽象派”代表作、蔡国强的纸本火药画《吴王剑》以及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视角独特、充满创意的作品,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现代艺术盛宴。

新馆给我们的启示:建筑应该是唯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垃圾

看过贝聿铭先生的杰作,再联想到我们全国上下的许多建筑垃圾,观察记者不禁感慨:建筑应该是唯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垃圾。

全中国许多建筑设计者以及开发商共同谋划了一场又一场的“谋杀罪案”:谋杀了人们的视觉欣赏力,谋杀了人们对居住感受,谋杀了人们对生存的美好期望。

归结起来,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不负责任,不惜以牺牲当代人以及子子孙

孙的利益来为自己谋取一时之利。他们的建筑简直是在谋财害命。

而贝聿铭先生的每一个建筑无不体现出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责任和使命。

这次贝聿铭在退休12年后以85岁高龄重新出山,在被自己称为“圣地”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承受“人生最重要的挑战”,他要把圆满的句号画在故乡的土地上。在新馆选址上他力排众议的执着精神,寻址确定后他对环境和谐的负责追求精神,都是许多建筑设计师应该学习的。

他在设计时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从而使新的苏博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苏州已走过了能治水、能绿化这一步,接着就是建筑。路子很重要,规划第一。”他说,“这块地很重要,特别有挑战性。我们的文化保护区就在里面。拙政园在新馆址的后面,忠王府在它的左面,在这里搞建筑不容易。”

然而,保持历史风貌并不意味着毫无创新。他在继承中创新。“中而新,苏而新”是贝聿铭最早就确定、也是得到国内众多建筑大师赞同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在新馆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苏”主要体现在与苏州古城风貌和人文内涵的融合;“新”主要体现在用材上。大师用他的智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使“新”充满了“苏味”,变成了创新的“苏”和创新的“中”。

4年中,贝老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他不仅亲自担纲设计,还不顾90高龄5次亲临现场指导,对建筑和园艺的每个细节都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要求,力求完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贝先生不辞辛劳,对设计、建设的每个细节精心斟酌,精益求精,对文物征集、陈列布展各项工作给予热情指导。苏州博物馆新馆凝聚了贝聿铭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倾注了贝先生的大量心血。

据介绍,为了确保博物馆的效果,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由贝聿铭先生亲自挑选的。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仔细斟酌。为了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和谐统一,博物馆新馆建筑中的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均由他本人设计。

贝聿铭为了体现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便竭力使庭园中的竹和树姿态优美,线条柔和,在与建筑刚柔相济的对比中,产生和谐之美。紫藤园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这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不辞辛苦、不怕亲力亲为的精神恐怕也是我们许多建筑设计师应该学习的。

在设计风格上,贝聿铭先生可谓独具匠心。贝先生在建筑材料、结构细部、室内设计等方面都有独特创意。苏博新馆被他视为“最亲爱的小女儿”,他还为其聘请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陈列专家、建造纽约世贸大楼的结构工程师、法国卢浮宫的建筑噪音专家以及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专家作顾问。

“宋画斋”是新馆中惟一一处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只能从古人留下的画和资料中去找,这也是“宋画斋”一名的由来。“调素琴,阅金经”的宋代民居陋室,是贝聿铭与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朱光亚结成的共识,他要让这间屋子本身成为展品,展示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

正如贝老所表示的,他对苏博新馆作品非常满意。对一座建筑的评判需要时间。设计建筑要因地制宜,在各个地方做的东西都要不同。

观察记者深深感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的一点一滴,都倾注了作为一个

建筑大师的呕心沥血的唯美追求。

大师把一件完美的作品留在了家乡,留在了中国,留给了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一位世界名人,一块苏州“圣地”,造就了一座传世之作。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由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博物馆。新馆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风格,整个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以其大胆精准的选址,体现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成为传统苏州和现代苏州文化的形象代表。

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建筑构造采用玻璃、开放式钢结构,特别是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型难题。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建设一座能充分展示苏州灿烂文化的博物馆,是苏州人民多年的期盼。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担纲设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贝先生不辞辛劳,对设计、建设的每个细节精心斟酌,精益求精,对文物征集、陈列布展各项工作给予热情指导。苏州博物馆新馆凝聚了贝聿铭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倾注了贝先生的大量心血。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苏州精致、精细、精美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建筑理念的和谐统一,是苏州人民引以自豪的标志性建筑。梁保华指出,苏州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座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充满活力的城市。我们相信,苏州博物馆必将以精美的建筑、丰富的馆藏、先进的管理、鲜明的特色,为苏州增添新的光彩。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交相映辉,必将使苏州成为21世纪的“人间天堂”。

科学论争: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遭质疑

央视国际2003年08月14日10:31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亲自为自己家乡设计的现代园林式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今年10月将开工兴建。新馆占地面积10750平方米,地面二层,地下一层,预计投资2.4亿元,计划在2005年完工。苏博新馆设计方案自8月6日至12日在苏州博物馆(太平天国忠王府)内全天展示,其间不乏对贝老设计的由衷赞叹,然而当有人指出,苏州博物馆新馆选址将触动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缓冲区”部位,伤及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忠王府,不禁惊出一身冷汗。新馆莫非又要成为继都江堰之后又一危及世界文化遗产的“惊世作品”。

贝老先生的封刀杰作

苏州是贝老的家乡,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也给他带来很大压力,贝聿铭视这一设计为他人生最大的挑战,新馆也极可能是贝老的“封刀之作”。贝老已是85岁高龄,自言“已经退休12年了”,以如此之高龄设计这样一座大型博物馆无疑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足可看出贝老对家乡的情感投入。

苏博新馆位于众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建筑群之间,处于古城文化最浓厚的地区,设计难度相当高。决定接手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工作后,贝聿铭即邀约国内建筑界和文物界的顶级人物进行晤谈,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两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齐康,以及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等都被邀请晤谈。

新馆动土忠王府

据正式发布的消息称,“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那么,这样的“紧邻”与“融会贯通”是怎样在设计中表现出来的呢?

新馆馆址设在齐门路与东北街的交界位置,北靠拙政园,东傍苏州博物馆和园林博物馆。其中,拙政园西花园的南端正好楔入未来新馆。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年)6月2日,太平军进驻苏州,忠王李秀成以拙政园并东面的潘宅、西面的汪宅合并建成忠王府。因此,完整的忠王府建筑,从现状来看应是沿东北街从东到西共分为五个部分,即园林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平江区医院、拙政园托儿所和已经列入011号控制保护古建筑,以及024号古树名木广玉兰,而目前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只是原忠王府的中间部分。在新馆的设计方案中,忠王府整体的后三部分将被拆除,占地4000平方米古建筑将面临着搬家或者消失的危险。

另外,属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忠王府中间部分在新馆设计中也被动到,贝老先生设计的新馆占地呈“U”形,中间凹进的部分是拙政园西花园,而这个“U”形的右上端又正好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小”忠王府的西北部分发生重叠,因此,再过两个月,这重叠部分的古建将按设计方案被切掉。

拙政园是苏州市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忠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拙政园是忠王府的花园,忠王府是拙政园的宅第建筑。尽管贝氏方案没有碰及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但由于拙政园与忠王府的文化整体性,即使没有触及“核心区”拙政园,但事实上已是在“缓冲区”部位“动土”了。(下转第四版)

新馆选址遭遇质疑

苏州园林自成一脉,飞檐翘角,碧瓦回廊。百年之后,在古建与新建之间抉择的结果却又是拆古建新,拆除的理由是忠王府拆除部分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范围。文化是历史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古城苏州的园林记载的是一个时代的智慧和文明,而它此刻却正面临着一次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争夺。

对新馆选址较早提出异议的江苏媒体《现代快报》,旗帜鲜明地否定了新馆的选址。由于历史原因,拙政园和忠王府的保护并不完善,存在严重的缺陷。如忠王府的住宅建筑就是拙政园西花园的住宅建筑,仅作为“控制保护古建筑”;长期被苏州市博物馆使用的忠王府的中部主体建筑,只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没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保护范围;而东边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使用的忠王府组成部分建筑,因拙政园而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于因建新馆而移拆其它古建筑,苏州园林局副总工程师黄玮认为,这虽然也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这些从忠王府移出的古建筑还能归“忠王府”吗?“其内含的历史信息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苏州市文化局陈嵘副局长认为,现在博物馆选址的范围因为历史更迭,到底哪里是忠王府的地方,一直处于模糊状态。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林源祥教授8月4日指出,如果事实确实,苏州博物馆应该立即停止规划,最好将苏州博物馆从忠王府搬出去,另外选址。

林源祥教授同时指出,忠王府虽然只是拙政园的辅助部分,但是其作用却极其重要,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审查苏州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时,就着重察看了拙政园周围的环境,察看其周围建筑的完整性和保护情况,现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更是重视周围辅助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高楼坚决拆除,不谐调的现代建筑更是彻底清除,所以忠王府对于拙政园的影响很大。因此,如果苏州博物馆新馆占用了忠王府地盘,即使建起来了也要被拆除,因为是违章建筑,是与有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相违背的事。

记者8月13日电话采访苏博新馆筹建办公室负责人,获悉苏博新馆征地已经获得了苏州市有关部门的批准,包括要拆移的一部分古建筑,将被移到拙政园对面的空地上。这一方案已经专家反复论证认可,改址几乎没有可能。

改动后的忠王府能否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完整性,值得人们关注。“大处着眼层景层深,小处落笔曲径飞檐……虚实掩映,似入水墨丹青中”。苏州园林这样安静精巧的景致何时才能回归平静?(史炜)

冲着贝律铭大师远播的声名,去参观了苏州博物馆。与其说是去看展馆内的展品,倒不如说把贝大师设计的展馆当成了一件作品来赏析。

华人中名气最当当响的建筑大师莫过于贝律铭,所以他的作品也最吸引中国人的眼球。他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用建筑,更可谓是一件艺术品。幸好贝老是苏州人,也只有苏州请得动他老人家。否则,恐怕就得花大价钱跑卢浮宫去品真迹了。

苏州博物馆果真设计独特,没让我白走一回。白与标准灰两色的和谐搭配,菱形、方形等几何图案的完美结合,简洁得体却又不失大方气度。不愧为大手笔!借助原景,糅合了人造景,使得从馆内任何角度望出去,都自成一道风景。也许这就是常说的借景吧?据说,馆内新栽的树,都是贝老亲手挑选,树姿形态各异,以歪脖子为上品,呵呵:)恐怕是笑言。窃以为博物馆整体风格贴近日式,灰白色调,毫不张扬,但富有层次感的墙体设计,令人过目难忘。

大师之所以被称其为大师,是因为他们考虑周详,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落下。

做一趟二道贩子,贩卖一下专业人士东哥的知识。贝老的用石借鉴了明代风格的片石造型,水归水、石归石,前景为水、背景为石。而清代则擅长将那种镂空的石头摆放于水中央造景。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入口处的大厅,厅门由两边半圆造型而成,相当普通的几何图形,比例适当,甚是养眼。总觉得厅里的吊灯似曾相识,东哥一语点醒梦中人。与庙里的游灯有那么丁点儿的相像,不同之处在于选材,旧材质被现代感极强的不锈钢取而代之了。房顶很是独特,分内外两层:外层玻璃材质,可遮风挡雨;内层由木条隔开,造型美观,既可透射进阳光,又减少了室内的暴晒。

馆内部分落地窗,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的白色薄纱状窗布,窗外摇曳生姿的细竹,让人错觉仿若置身于日式建筑。

特地参观了一下这里的厕所。东哥东嫂给我扫了盲,说是馆内引用了国外横出水方式的抽水马桶。

馆内的藏品算不上丰富,许多展品还是上博、南京博物馆的交换展品。好在,展品陈列按历史时代展出,便于了解。展柜内部控制温度湿度,以保护文物不受损。不少展品乃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史前陶器、五代、北宋、明代的文物居多。当然到了东吴之地,四大才子的书画不可不睹。唐寅该是名声在外。

在苏州博物馆还真是开了眼界,诞生了N多第一次。第一次见到如此豪华的舍利塔,第一次见到藏经箱,第一次见识了原来洒上炸药、放个爆竹,还能成画;原来扎一扎杂草烂枝,拼一拼、装一装,就成了幅大气的“宽频式”水墨画。。。还现学现卖了什么玉璜跟玉环的区别。难怪先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看来驴友总会有见多识广的那一天,哈哈~

博物馆连着忠王府,听游客说那里原是老博物馆,现在我们看到的贝律铭版的是近来后建的。顺带上忠王府转了转,起初以为里边儿不大,就随性地乱走。不久便知晓了什么叫王府,不能当私家小花园逛。心想,这诺大地方,日头里晃几圈尚可,夜深人静时,还真不敢四处乱窜,黑灯瞎火的,摔进枯井都没人理。霎那间感悟到“一入豪门深似海”,古时的大家闺秀比农家女受熬煎丫多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不是同坐监无二吗?

王府里有忠王召集军事大臣的会议堂,同时也有西式礼拜堂,倒是头一次所见。

有间戏台,因亦是初次相见,所以我也说不上它是否够气派。戏台子和宾客落座的地方,格局皆四四方方,不算讨喜、倒也不落伍,挺实用的。只是想象不出当年王府的热闹非凡。。。

D2,交通不便,叫了辆“三卡”(94网络上贴出来的那种叁个轮子的小卡),“嘟嘟嘟~”笃到太湖新天地。

苏州免费旅游景点

金鸡湖,免费(53路.)太湖边、金鸡湖、李公堤 东山,西山,免费.灵岩山从侧门走1块钱(.505路车) 苏州花山、苏州的渔洋山 苏州博物馆很漂亮很值得一去免费 石路的山塘街免费 苏州公园(俗称大公园),桐泾公园,桂花公园,运河公园,百花洲公园,太湖湿地公园,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城隍庙、苏州革命博物馆 苏州各大公园 苏州文庙、苏州警察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昆曲博物馆 忠王府, 苏州民俗博物馆潘儒巷32号游1、2、5线、2、3、4、701 免费 园林博物馆拙政园内游1、2、5线、2、3 苏州主要博物馆一览 名称地址交通门票 苏州博物馆东北街204号游1、2、5线、2、3 5元 民俗博物馆潘儒巷32号游1、2、5线、2、3、4、701 免费 园林博物馆拙政园内游1、2、5线、2、3 免费 苏绣博物馆景德路274号游1线、3、46、701 1元 丝绸博物馆人民路661号游1、2、4线、1、8、20、38、101、102、103 8元 戏曲博物馆中张家巷14号游5线、9、46、47、48、51、68 免费 碑刻博物馆人民路45号游2、4、5线、1、14、28、101、102、103 免费 钱币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内游1、2、5线,2、3路免费 苏州乐园:313 木渎:游4 虎丘:游1线、游2线、46路以及巴士8路、32路、49路。 拙政园、狮子林:游1线、游2线、3路、301路、29路、40路、旅游东线以及巴士2路、701路、78路、游5线。 网师园:4路、401路、29路、31路、旅游东线以及巴士2路、47路。 北寺塔:1路、101路、102路、103路、游1线、游2线、游4线、38路、旅游东线以及巴士8路。 双塔:4路、401路、游2线、29路、40路旅游东线以及巴士2路、78路。 怡园:1路、101路、102路、103路、游4线、38路以及巴士大站专线。 沧浪亭:1路、101路、102路、103路、游2线、游4线以及巴士大站专线。 东园:旅游东线以及巴士701路。 盘门景区:30路以及巴士47路、49路、701路。 西园、留园:游1线、10路以及巴士17路、49路、70路、游3线。 寒山寺:6路。 木渎古镇:游4线、37路、38路、新干2号线以及巴士20路。 灵岩、天平景区:游4线、37路、新干2号线。 石湖、上方山景区:15路、33路。 苏州乐园:3路、38路、68路、601路、新干2号线、新民专线。 园区湖滨大道:28路、37路、307路、新干2号线以及巴士47路。 水上乐园:301路以及巴士17路。 体育中心:10路、30路、31路、35路、38路、40路、68路、601路、新干2号线以及巴士20路、60路。花山景区:花山专线。

苏州博物馆——贝律铭

贝律铭作品 2010-11-13 10:23 留白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的忠王府的西侧,北接拙政园,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从街上看去,建筑群体的高度和与它连接的忠王府的高度相同,只是在造型和色彩上有微妙的差别。由于贝聿铭的设计大量“留白”,因此从远处看上去,建筑非常明亮。那些勾勒白墙的粗细不等的框架和屋顶,都统一在深灰色中,只是和周围那种接近黑色的苏州传统民居色彩略有不同,这种在色彩上的定调,决定了新建筑和环境的基本关系,即是协调还是冲突。 布局 新馆建筑群由三大块构成。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图书馆、教育设施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入口位于中轴线南端,进入主入口之后便到了主入口庭园,再进入大堂,沿中轴线向北就是主庭院,主庭园水中有“凉亭”,还有一条水上小路横跨西东于池上。通过西廊可到西部的博物馆主展区;而通过东廊就进入东部的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显然是意识到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的设计。 在大堂可以眺望隔池的巨大影壁,壁前的假山石不是苏州园林中那种代表性的多孔假山石,而是摹仿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远山而排列。 尺度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都没有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贝聿在设计展厅的尺度是为藏品量身定做,他观察到苏州博物馆的藏品很丰富,虽然比较精致但器形不大,这样在设计时就不能不考虑文物的尺寸。然而展厅之所以被设计成许多几十平方米大小为一个单元的小房间,也是考虑到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有限,但要能够让观者的视线集中,让文物和展示空间形成有机的关系,所以采取了这种书斋欣赏的尺度。 结构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开放式钢结构,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那种压抑的“大屋顶”设计是一大革新,贝聿铭虽然没有全部采用平屋顶这种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类型的套路,但是那些出来的“顶”,实际上是为了采取顶光,让强烈的阳光折射到展厅中,既有利于观众观赏展品,又有利于保护文物。 此外,中央展厅顶部是以米字形钢结构构成,完全没有任何支撑,然而嵌在结构中的石材,每块重达三四百公斤。它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当然非常协调,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重负荷。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馆选址在苏州古城内,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南对苏州“文化长 廊”起点东北街,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以一水池为中心。 二、平面功能分布 苏州博物馆是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西部的展厅分别由两个中心联系起来 ,东部则布置一个方形露天院落 , 围绕它的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房等。 三、周围环境的融合 为充分融入所在街区环境,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苏州博物馆以地面一层为主,采用地下一层,局部安排二层高度。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而且建筑采用院落式与周边相应,从平面看不出什么差异。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着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四、建筑结构 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代替了苏州传统的木质材质。 五、建筑内部 1、大门入口 新馆大门为玻璃和金属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进入后,前厅以较小的空间压缩视角,与后面进入庭院形成强烈的空间对比,有先抑后扬之感。入口有一条明显的路线将游览者引向山水庭院,有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庭院景色若影若现。 2、中央大厅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连接着前厅与庭院。是整个 建筑群的最高高度。贝聿铭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其中,三角形与菱形也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由于形体多变,透 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可以看到外部景观。

苏州园林博物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 苏州园林博物馆最早位于拙政园住宅区域内,于一九九二年秋天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现位于拙政园西侧,始建于二00五年十月,建筑面积达三千三百九十平方米,在保留原来民国时期二层小楼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一层建筑。整个新馆分成序厅、园林历史厅、园林艺术厅、园林文化厅和结束厅几个部分,其中园林艺术厅详细展示了叠山、理水、花木、建筑等造园手法。[1] 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新馆内采用书画、模型、投影电视等多种形式展示姑苏园林,让参观者直观、轻松地了解姑苏园林特点、历史和文化。这座新馆由序厅、园林历史厅、园林艺术厅、园林文化厅、园林传承厅五部分组成。经过近一年建设的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12月4 [2] 馆内景色 在外观上,苏州园林博物馆新馆保持了粉墙黛瓦的苏州民居特色,与周围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经典代表作相协调。在内部有限的空间内,为于“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新馆主体部分没有设墙,可以按照陈列需求灵活增减隔断。展出的虽是古典园林,但新馆却充分利用电脑、电子显示屏、电子地图等现代科技设备,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手法表现园林的精巧细致。此外,古代造园场景模型、一百五十年前的虎丘塔模型、经复原的已经消失的园林遗迹模型

等的布置,也使园林博物馆新馆成为参观者读懂苏州园林的“教科书”。[1] 1992年秋建成开放的园林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新馆的入口处设在老馆门 序厅 馆内 沿一个小坡右行后,来到序厅的门口。正面是一幅双面绣,约有七八平方米,由著名苏绣大师姚建萍亲手绣成,原作是李可染所画拙政园部水廊图景。右首是苏州著名画家张继馨所作松、竹、梅绢水墨画,清淡素雅,与园林的意趣相合。双面绣的背后摆放着一架古琴,下面的琴砖上护心镜等汉代风格的纹样,据介绍这象征强大、生命不息的意思。 园博新馆虽小,但游览线路却是“九曲十八弯”。昨天引导记者参观的园博新馆布展人之一陈荣伟说:“刚来的时候,觉得里面就像一个迷宫”。因此在这一间序厅里切记要看清左首沿墙而设的参观指南,这里还有免费提供给参观者的博物馆简介。 经过贵宾室的门口,便来到序厅的第二间。在这里,苏州园林被放到更大的体系内来观察欣赏。首先是世界造园体系的比较。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中国体系散点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着重显示自然之美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融合。西亚体系以伊斯兰园林为代表,大多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整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欧洲体系的特点则通过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立体构造模型来展现,着重显示规整的人工图案美,表现一种被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的自然、理性的自然。 其次是中国园林体系内的比较,即对比展示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中国园林三个分支。在规模宏伟、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朴实简练、雅致幽静的寺观园林之中,苏州私家园林布局紧凑、古朴淡雅、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特色更加鲜明。 序厅部分还设有一个放映室,可供参观者休息,同时欣赏一下园林的风光片。博物馆内几乎在每个重要的展厅内都有电子显示屏或触摸屏,非常方便。 走过一条长廊,在序厅的第三部分内,是初次展现的清代造园场景,通过126个栩栩如生的小人的动作神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何相地、立基、树屋、油漆、叠山等苏州园林的建造过

游苏州革命历史博物馆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 正值雨后,虽然街上寒风萧瑟,可冰冷的天并没有冻结我们热情的脚步。正好周六,我们宿舍六人全体出动,一齐参观苏州市革命博物馆。 十几分钟的车程一下子就过去了,走近苏州革命博物馆,瞬间感受到外型雄伟、庄严、肃穆和时代气息,它充分反映了苏州古老水城的地方特色和建筑风貌。拾级而上,“苏州革命博物馆”几个金色的大字闪闪发光,令人肃然起敬。沿着参观路线的指引,我们参观了序厅、“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六个展厅。这里真实记载了苏州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留下了党领导人民群众经过艰难曲折革命斗争的串串脚印,歌颂了苏州人民为解放而英勇奋斗、不怕流血牺牲的丰功伟绩。看着展柜中简陋的武器,再看到缴获的日军的战刀,真是不可思议。展厅不是很大,但是里面收藏的文物丰富,大家都很感兴趣。 博物馆生动地再现了苏州革命的珍贵历史图景。为了增强陈列内容的感染力,博物馆还邀集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艺术工作者,运用雕塑、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景箱、图表、模型等多种表现手段,围绕主题,再现历史,烘托气氛,增强效果。博物馆还特邀中国军事博物馆总设计师夏书绅等一批专家,设计创作了号称“江南第一馆”的“阳澄烽火”半景画厅,采用声、光、电、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将高16.5米、宽60米的展开油画和400平方米的地面雕塑与音响效果融汇一体,再现当年苏州军民同日寇奋战的情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半景画厅的规模,目前堪称全国之最。 一楼的大厅内,还有一些零散的展览。馆内展出了许多烈士的血衣、用过的工具等,还有抗战时的刊物,一件件都是血与泪的见证。它仿佛时时在告诫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何的来之不易!共产党活动家门就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共产党的许多优秀儿女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热血。一路参观下来,我们受益匪浅。 在其他的展厅里,图片与影像展出了苏州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及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在苏州的传播。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有志于民族解放的一代又一代苏州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将人生的支点架在党旗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翻天覆地的革命洪流,谱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和激情奔流的改革时代,苏州共产党人意气风发,理性执政,践行了敢为人先的创业观,居安思危的发展观,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创造了活力苏州美好的今天。 此外,每个展厅都陈列了革命先辈们的遗物以及报纸、书信。看着这些发黄的报纸,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心酸的时期。日本军兵那些丑恶的罪行,残忍的行为,染满鲜血的大刀在我们的土地上肆虐,让我们心中感到震惊与愤慨。随着步伐的前进,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站起来的希望。那是革命先烈们用无畏的战斗和牺牲换来的希望。他们用肉体阻挡日本人的刀枪,用不屈的毅力令日军发抖,先鲜血换来了新中国。我们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苏州革命博物馆馆藏品

这台老式收音机意义非凡 随着电视剧《潜伏》在大江南北的热播,曾经远离人们的老式收音机又借着余则成的东风,再度回到了公众的视线之中。剧中余则成每晚都会准时打开收音机,坐在旁边拿起纸和笔认真记录电台发出的数字,随后按照对应的文字进行解读。几乎每一个看过《潜伏》的观众对于片中余则成每天必做的这一场景都熟悉不已。而在我们苏州也有这么一台老式收音机,它承载着同样的历史使命。那是60年前,民盟苏州支部成员用这台组装的收音机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并将信息整理编印成宣传小报向市民分发。1949年苏州解放当天和次日出版的《光明报》所刊载的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也都来自于它。 1948年秋,苏州还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方组织成立后,即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配合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当时,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尽快地把解放区的声音传递过来,苏州民盟创始人之一黄肇模(化名杨筑伦)卖掉家中的红木家具筹

得二两黄金。由于当时收音机还是相当稀奇的东西,为了不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黄肇模特别请熟悉的人买来配件,再组装了一台能收短波的收音机,秘密收听解放区电台。 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身边有一台收音机往往意味着拥有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在解放前,也正是借助收音机这样的特殊载体,很多党的地下工作者才得以获悉自己的任务。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方组织通过这台收音机,获得了解放战争的最新战况,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政策,并加以记录、整理,由支部成员秘密编辑、印刷成革命宣传小报,采取邮寄、深夜沿小巷散发、塞入居民门隙等多种手段,宣传革命形势和中共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欺骗和蒙蔽人民的卑劣伎俩。 他们油印的《基本政策之一》小册子,就编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政策》和华东军区解放济南前颁布的《约法七章》等四个文件,邮寄散发给地方各界人士,解除他们对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疑虑,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为了迷惑反动当局,他们不断变更油印小报的名称,先后出版《简讯》四期、《民工通讯》四期和《光明报》五期。1949年4月21日,解放大军横渡长江的喜讯传来,民盟苏州支部在地下党发动护厂、护校、稳定人心、维持市面、迎接解放的斗争中积极配合,联系和团结了很多知识界和工商界人士。 1949年4月27日清晨,苏州宣告解放。民盟苏州支部依靠《苏报》馆职工,印刷出版了《光明报·号外》,以"苏州新历史的第一页、人民解放军进城"的大号标题报道了苏州人民欢迎解放军进城的热烈场面,并刊出了苏州民盟支部的《告苏州同胞书》。4月28日,《光明报》第六期(新一号)出版,刊出《告苏州教育界人士书》。两期报纸刊载的解放战争的其他胜利消息也都来自这台收音机。 如今,这台意义非凡的收音机由民盟苏州市委捐赠,目前收藏于苏州革命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简介: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也是苏州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中心。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区位分析: 苏州博物馆选址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选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充满着古今相融,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

设计构思: 1. 贝聿铭采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来设计这座苏州博物馆,即建筑在高度上不与周 围的古建筑争夺制高点,整体色调采用灰白调子同粉墙黛瓦的苏州古建相协调。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2.在建筑立面高度上,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参照东侧的忠王府高度,博物馆建筑以地面一层为主, 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建有二层,高度16米。其中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3.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方式,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而庭院以及展厅在空间序列上沿南北方向层层递近,也符合苏州古城民居的生长规律。

4.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摘要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紧连忠王府,并与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一墙之隔,在这个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贝聿铭先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理念是:“中而新,苏而新”以对传统的传承和创新,追求和谐的尺度,“不高不大不突出”,精益求精,使之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又有现代建筑艺术的,并在各个细节上都体现出丰富人文内涵的现代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本文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粗浅地分析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设计。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目录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曾有着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概述 创建于1960年,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是着名的国内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03年11月由国际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奠基开工,历时三年,2006年10月6日中秋节落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投资亿。其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等四个系列的常设展览,以苏州地区的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古代工艺品为馆藏特色。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园;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用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建筑构造采

博物馆观后感(15篇汇总)

博物馆观后感第1篇 结束了中山纪念堂的参观,时间尚早,我们爷孙俩步行来到西汉南越王墓参观。 还是06年我参观过南越王墓。它位于市区北部象岗山,和著名的越秀公园仅一路之隔。南越王墓是1983年考古发掘的岭南规模最大的唯一的汉代石室墓。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套),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它集中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概况,是最著名、最有价值的一处古迹,被列为我国二十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越王墓博物馆是广州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保存有完好的古墓原址,以及内涵丰富的汉代文物。来广州我觉得应当带着小孙子到那里参观,了解南越历史,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南越王墓占地面积不大,整个博物馆挤在周围的高楼大厦间。大门临街,需要走上十几级台阶。馆内设三个展区临街的三层综合陈列楼、古墓原址、主体陈列楼。 我们爷俩来到那里,购买了参观券,在馆前留影后,拾阶而上,就进入馆内参观。也许临近闭馆还有一个多小时,参观的人不多。综合陈列部分已经没有什么活动,没有参观。我们继续爬楼梯,大概上三层楼,到达第二部分墓室位置,参观了墓坑。

南越王墓这是岭南地区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的石室墓,共有七室,面积一百多平方米。墓室的占地面积很小,墓坑是掏空山岗建的,主要是石料。墓坑不算大,可随葬品挺多,包括活人妻妃、仆人十多人以及几千件随葬品。 走出墓坑,我们来到主体陈列室,那里由五部分组成南越文帝、主室瑰宝、墓中殉人、御库藏珍、钟鸣鼎食。展出的文物荟萃有青铜、铁器、陶瓷、玉枕、龙袍雕刻等文物饰品,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文物集历史、知识、艺术于一体,透视了古时的历史渊源,可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生活景象。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和精神,是劳动人民在在物质、精神、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展示。几千年的礼貌成果真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深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参观后感到在这狭小的墓坑里,竟有如此丰富的文物,从日常生活品、印章、饰品到兵器应有尽有,反映了古代帝王生活是多么奢华无耻。墓主人的陪葬品也令人触目惊心,除了他的妻室,还有很多仆人,甚至小孩,可见古代封建帝制统治的残酷。 我们走出主体陈列室,又来到一古炮台,参观了那里陈列的古炮,稍作休息,便启程回到。 博物馆观后感第2篇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资料资料

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为例谈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摘要:通过丰富的图例,从场所精神、创新、细节等方面对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如何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几点认识,最后指出抓住中国精神,运用现代的科技传达中国的历史文化精神,才是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根本。关键词:现代建筑,博物馆,中国精神,现代技术中图分类号: 1背景 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 创立一种崭新的中国本土风格,香山饭店是一个开端。贝聿铭,他是极少数在近30年的时光中始终保持着要表达中国精神信念的建筑师。在香山饭店中,贝聿铭认为除了庭院的布置还不错以外,建筑的尺度还是过大了,而且有些零碎,不够整体。所以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对于如何体现现代中国,现代苏州的新生活面貌的问题,并且还要融入古代苏州的生活传统文化,他提出了“苏而新,中而新”,这一等式的寓言就是: 苏州+现代=苏而新,中国+现代=审而新。 2.1融合,把握场所精神 融合,意即设计中的场所精神,从字面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融:即交融;合:即和谐。它反映在建筑设计这一专业领域内,交融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特征的关系,而和谐则是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各视觉元素之间的联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东邻太平天国忠王府,北为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拥,南与苏州民俗博物馆以及狮子林隔路相望(见图1)。与此厚重的历史沉淀比肩相邻,如何解决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衔接和过渡问题,是个难题。贝聿铭在整个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等相邻周围环境的关系,承袭了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运用母体莺现,协调色彩统一,保留了与临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塑造与周边环境相一 2做好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认识 院空间串联,由经纶廊开始将寺院空间等级由低向高逐步推进,最后到全寺院最重要的大经堂为止,形成了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空间感受。 拉卜楞寺空间布局有以下特点:第一,寺院依山傍水而建,建筑布局体现出了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营造理念。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使用要求择地自由分散建立。第二,建筑空间以封闭空间为主,充分体现厂藏传佛教建筑的特点。第三,建筑空间整体统一协调,又主次分明。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处理,划分出建筑等级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第四,寺院空间通过环寺路网来组织,不刻意强调中轴线,建筑空间成连续线性分布。 3.3拉卜楞寺建筑布局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 寺庙建筑就其性质而言,它是进行宗教礼仪活动的场所,要求气氛神圣、肃穆,与中原汉地佛教建筑相比,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中威严、神秘的宗教气氛要更加浓厚,不但讲求体现心灵自在灵性的空间与淡漠物

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苏州博物馆心得体会 【篇一: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 参观苏州博物馆心得 因老师的要求我参观了苏州博物馆,在去之前我就了解到苏州博物 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也因此知道了贝聿铭原来是苏州人,所以我 对苏州博物馆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很想能够早点亲眼见到这位建 筑大师的作品。 苏州博物馆是个造型独特的建筑。走进苏州博物馆,我不禁为其设 计之高深而赞叹:苏州建筑的乞丐依旧,粉墙、黛瓦、灰砖、花窗 等元素处处可见,但没有古旧陈旧之气。现代、简约融入其中,却 毫无突兀之感。光与影的呼应,情与景的交叉,一切都那么相融相生,使建筑和展览之间没有争夺之势,仿佛一切都是为了展品而准备。 进入中央大厅,看到博物馆主体为三层式结构,地下一层为的展室 以史前陶器、玉器等为主题,地面一层以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 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为主展区。一面别具一格的大型水 幕墙纵贯三层,错落的瀑布从上落下,水声潺潺,底部是一个莲水池,池中色彩艳丽的游鱼成群,悠哉游哉。 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设计都采用了大量的框架线和几 何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建筑特色。框架内的玻璃 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错,加上光线的穿透造影作用,像是一幅奇妙的 错觉绘画,给人以别有情趣的视觉感受。 迈入展厅,一个个优雅的名字美妙如诗,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 忠风雅、吴门书画…倘佯其间,除了领略历代佳作和精品外,还有 一幅幅独具匠心的创作让我赞叹不已. 中央大厅外,有一个兼具古典和现代创意的山水庭院,由铺满鹅卵 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里面的 每一面墙、每一个角、每一棵树,每一方石都体现了设计思的巧妙 用心,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让我禁不住步步惊叹,流连 忘返。难怪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与画,精妙的建筑设计,本身 就是一件极品。 大厅后面的忠王府是根据旧有的建筑,加以修缮和改造的宅第园林,长长的走廊,曲折的小径、雕花的木格子门窗,还有林立的古树名

苏州革命博物馆

天空,蒙上了一层灰色,压抑又沉闷。驻足在苏州革命博物馆门口,金色的大字不再耀眼,反倒显出一份庄严与沉稳;高高的确台阶让人肃然起敬。我踏着沉重的步伐,怀着肃穆之情走进那扇通向历史的大门。 穿梭在一幅幅黑白照片中,沉思于一篇篇旧得发黄的报纸中,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心酸的时期。日本军兵那丑陋的嘴脸,残忍的行为,染满鲜血的大刀与中国老百姓那无辜的脸庞,朴实的心灵,布满创伤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心中感到愤慨,内心止不住的痛斥日本军兵的残忍无良,这是发自中国新一代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声音。 随着步伐的前进,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站起来的希望。一张张自信、坚忍、智慧的脸庞出现在那发黄却异常美丽的照片中。周志敏、柳亚子……一大批苏州的革命者用他们的智慧、身体 ,意志与敌人、战争作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他们把伤痕累累的身体献给了中国和人命,而他们那高尚的人格与奉献祖国的精神将流芳百世,永存人们的心中。他们用肉体阻挡日本军兵的刀枪,用不屈的毅力令军兵发抖,他们无悔,他们光荣!我们作为新中国辉煌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感到骄傲。 走在长长的展览走廊里,我们看到的虽然是那些发黄的照片与报纸,但了解到的却是最真实的历史,我们更感受到了那些烈士的顽强不屈,人民的众志成城,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苏州革命史陈列”是馆内的主要展览,它反映了苏州地区自鸦片战争,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苏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建党及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以及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迹,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新苏州”的真理。其中,不乏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政治事件与著名人士。比如,苏州人民为声援“五卅”运动募捐及修建“五卅”路的过程;“七君子”事件以及“七君子”在苏州伪法庭上与反动派进行斗争的情况;反映水乡抗战的“沙家浜”斗争故事以及人物原型事迹等等。 博物馆内陈列着318帧历史照片,208份历史文件和204件实物,还有各类艺术作品60件,记载着苏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浴血奋战,记载了他们走过的苦难道路,记记载了愚昧民众觉醒的历程,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艰难革命历程。苏州人民把革命博物馆看作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好基地,好课堂。 博物馆中除了记录英勇革命者和重大革命事件的照片和报纸外,还有一系列实物为我们讲述那段历史,其中包括当时农民起义者打倒日本军兵的武器,简陋粗糙的刀、矛、斧子等,还有一些烈士的遗物,破旧的棉袄,鞋和书。它们陪着烈士们一起战斗,一起经历磨难。最终,人走了,而它们留下来延续烈士不屈的精神。它们就是警钟,时刻警示后人不忘历史。令我最为感慨的是几个发黄的馒头。也许那些浪费粮食,将肉包子扔掉也不眨一下眼睛的人,看到那几个馒头,会不会为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呢?想当年,那几个馒头能救几条人命或延续一个人几天的生命。而几千、几万个那几条人命才成就那场胜利的必然。 渐渐地,我体会到,参观革命博物馆有利于弘扬首义精神,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首义精神是民族的,更是我国必须永远颂扬的。首义精神是一种为“振兴中华”不懈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我们90后所要好好学习的精神。

苏州园林票价介绍开放时间之明细

苏州园林票价介绍开放时间之明细 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也是最著名的一座。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王献臣是该园第一位主人。他在嘉靖、正德年间官居监察御史,晚年仕途不得意,罢官而归,买地造园,借《闲居赋》“拙者之为政”句意,取名为拙政园。园内主要景点有:兰雪堂、芙蓉榭、秫香馆、放眼亭、远香堂、小沧浪、留听阁、浮翠阁等。 交通:游1、2、5线,2、3路拙政园站下,往东步行100米即到。 门票:旺季(3.1-5.31;9.1-11.30)70元;淡季(6.1-8.31;12.1-2.29)50元。两个旺季分别举办免费杜鹃花节、荷花节。 开放时间:8:15-17:30 购物:拙政园门口的东北街和园林路上有很多工艺品商店,当地的土特产、苏扇、苏绣等在此都可以买到。 提醒:1、拙政园使用手持式电子导游机,在入口可以租用。2、出拙政园后,向西走100米,可到太平天国忠王府、苏州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沿园林路步行百米左右可到狮子林、苏州民俗博物馆。 虎丘 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 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 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交通:游1、2路,公交8、49路车可达。从火车站去虎丘可乘游1东线或游1西线。 门票:旺季(3.1-5.31;9.1-11.30)60元;淡季(6.1-8.31;12.1-2.29)40元。两个旺季分别举办花会、庙会。 小贴士:在入口可以租用手持式电子导游机,每次10元 留园 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 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交通:游1、2线,11路可达。

参观苏通大桥展览馆有感

参观苏通大桥展览馆有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汗水铸就宏伟——参观苏通大桥展览馆有感 王焱 作为南通人来说,苏通大桥应该是和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座跨江大桥了,以前在苏州上学的时候,曾经无数次的经过它,但是每次都是一经而过,从来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它。所以通过这一次对苏通大桥的参观,对它有了全面的认识。 苏通大桥的建立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便。2008年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在此之前我们跨江都要靠摆渡,印象中摆渡有时候光排队就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更不要说在江面上摇摇晃晃带来的不适。有了苏通大桥以后,跨越长江只要几分钟就可以了,

大大节约了时间。苏通大桥的建立对江北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地理的原因,江南个江北的经济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南通作为近代第一城,它的经济发展也没有很让人满意,但自从有了苏通大桥,江南和江北有了交通纽带,从而促进江北经济的发展。 苏通大桥作为一座千米级的跨径桥梁,创造了当时的四个世界第一。最大主跨,苏通大桥为斜拉桥,跨径108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径斜拉桥。最高塔桥,苏通大桥塔为高米的混凝土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桥塔。最深基础,苏通大桥主墩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桥梁桩基础。最长拉索,苏通大桥最长拉索为577米是世界上最长斜拉索。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能看到它光鲜的一面,但是当我在展览室观看了那一段视频后,我才明白当初苏通大桥从开始规划到竣工通车这期间所遇到的

困难。不管是大桥的设计者,或者是大桥的施工人员,都为着苏通大桥的建成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努力,他们沉着冷静、大胆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当视频中显示大桥最后合拢的时候,所有工作人员相互拥抱,喜极而泣,他们知道自己几年来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回报,那样的场景让人感动。 当我们登上观景台,苏通大桥近在眼前,是那么雄伟壮观。那一刻真心为自己作为苏通大桥的一名员工而感到自豪,虽然只是一名小小的收费员。那一刻才能真正体会到”以我为桥,渡南北车辆;用心护桥,助两岸发展”的企业使命的真正意义! 劳动者最可爱——参观苏通大桥展览馆有感 陈燕 2015年7月22日,在第三团总支的组织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江苏苏通大桥展览馆参观。

苏州博物馆资料

这座投资达3.39亿元的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交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设计风格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这种在城市机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简介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贝聿铭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国内首座、也是唯一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现代化博物馆,位于苏州老城东北街和齐门路相交的东北角,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2006年10月竣工开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座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新馆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印衬,十分和谐。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杨柳依依,桃花灿灿。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区。

新馆的色调采用传统的粉墙黛瓦,但表达方式却是全新的。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玻璃、开放式钢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室内设计部分,包括陈列展览设计均经贝聿铭本人审定,以保证内外风格和所有功能的谐调统一。新馆不仅有建筑的创新,还有园艺的创新,新馆园林造景设计是在传统风景园林的精髓中提炼而出的,由池塘、假山、小桥、亭台、,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在当今的创造 性延续。 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建设,成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园林建筑特色、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参观苏州革命博物馆有感 一、纪念馆综合概况 苏州革命博物馆建于1993年。共分序厅和“近代苏州社会”、“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展厅,展出苏州地区革命斗争史的资料、图片和革命文物共七百余件,其中以新四军在苏州地区的活动史实为重点。现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观后感触 1、落后就要挨打。进入纪念馆参观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一幅幅日寇犯我中华、侵占我国领土、欺压迫害我们百姓、掠夺我国资源的照片和记录资料,而我国家之部队毫无抵抗能力、节节败退,丧失国土之速度和人民受到凌辱之悲惨令人惨不忍睹。区区日本弹丸岛国何以如此嚣张、如此猖狂,想我泱泱之大国何以如此狼狈,如此凄惨,怎能不让每一个中华民族之子孙为之愤怒,怎能不让我们对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恨之入骨,怎能不使我们因为东方睡狮迟迟不肯醒来而痛心疾首。然而痛定思痛,不难发现上到一个民族,下到一个人,如果不尊重科学,不追求发展,终日夜郎自大,那么就只有裹足不前,腐败堕落,最终等待你的就将是挨打的结果。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静静地站在一幅幅凄惨的图片和一架架恐怖的刑讯用具面前,想到我中华民族当时的水深火热,既让我感到毛骨悚然,又让我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里而感到庆幸,庆幸我不用忍受饥饿,庆幸我不用颠沛流离、庆幸我不用忍受外族凌辱,庆幸我能够快乐地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可是我禁不住暗暗地问自己,这些所谓的庆幸来自哪里,东方睡狮为什么醒了,带着这些萦绕在我的心怀的问题,我认真参观了纪念馆,它给了我答案,那是在我党的领导下,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想我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为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等民族兴旺发达事业而付出辛勤汗水、泪水、血水乃至生命的有名的和无名的民族英雄。 4、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我民族经过漫长的14年的艰苦斗争,终于把日寇驱逐出了我巍巍中华,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日寇战犯受到了公正审判,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事实证明了要想征服一个民族,首先需征服其文化,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我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不可能被任何另一个民族所征服,一旦昏睡的雄狮苏醒过来,它将迸发出超强的生命力,驰骋在世界民族之原所向披靡。 5、永远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德国、日本等国家和民族受到法西斯主义的毒害,做出了让我中华民族乃至全球人类永远不能忘记的侵略恶行,但最终它们也是以失败而告终,全世界大势趋向和平,尽管仍有部分区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全球主流还是毫无疑问地指向和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