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史纲PPT整理,文字版

史纲PPT整理,文字版

史纲PPT整理,文字版
史纲PPT整理,文字版

●第一讲导言

1、为什么学习近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首先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它与其他的政治理论课一样都具有特殊的功能。

2、从1920年起,李大钊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开设了《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对学生进行考核。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试题:试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要义并其及于现代史学的影响

——答卷:“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里,正式发表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马氏的意思,似欲把史和社会对照着想。按他的大意,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又说人类社会一切精神的构造,都是表层构造,只有物质的经济的构造,是这些表层构造的基础构造。”“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说明社会的变革,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便是马氏唯物史观的大意。”“唯物史观出世后,这些唯心解释的企图,都一一失败了,不得不进取于唯物的解释,史学的价值,才日日提高,日日昌明,……。所以有历史眼光的人,都说马克思是辟新路的持刀者,是历史上最大的新纪元。由他影响观之,马氏真不愧为纪元人!”

4、荷兰学者兰格维尔德认为:“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地传输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和技能。”也就是说,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告诉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

5、兰格维尔德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指出,“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悠久政治教育历史的国家是美国”,其次是德国,再次是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

6、19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表现出以下特征:

毫不减弱的“意识形态化”;日益强化的政治功能;社会和个人并重的价值取向;不拘一格的形式和途径;方兴未艾的“学科化”运动;百花齐放的社会适应性,等等。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相关内容摘录:

●工作方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战略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战略目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c 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战略主题:“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

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战略主题:“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

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培养和造就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战略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思想政治

教育成为必然,在大学生中持续开设政治理论课尤其具有必要性。

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同时也是一门历史课,是以历史教育的形式凸现政治教育的功能。

9、中国近代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

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地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

10、历史学的核心还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政治史。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说:政治是历史的脊梁。也就是说,历史研究的是大问题,是与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大问题。历史学是治国安邦的必修课程。

历史科学具有“伦理教育”、“经验借鉴”、“文化积累与传播”、“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等社会功能;史学研究可以通过“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发扬、光大爱国主义传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战略策略的制定”发生影响,“提倡高尚的社会伦理道德”等方式为现实服务。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1、罗马历史学家李维说:“往事研究特别富于教益,富于成效,因为从录于珍贵碑文的历史档案中可看到各种各样的范例。你可以从中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选择能够模仿的榜样,也可以从中觉察到源自起点的或过程中与最后的失误,并将之杜绝。”

12、客观的历史不可能重演,但在科学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可以复制,可以传授。学习历史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务的方法,并可以加增认知事实和判断事实的力量”;可以使人在运动和发展中明确方向,定位自己,定位自己的行为;可以使人在矛盾中分辨主次,看清大势,把握发展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杨共乐:《历史学之管理价值》,《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第58页。)13、“历史不是一门急功近利的‘学科’,而是真正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智慧的‘学问’。”

“无论个人具体的追求是什么,总是要在历史的脉络中探求今天,也要通过中国的历史了解历史的中国。这种丰厚的积淀,是我们心灵中的‘魂’与‘根’,是精神上充实感的由来,这也正是历史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邓小南

14、“软实力”概念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概念。“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等等。

15、学习“纲要”达到怎样的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深刻认识和理解“六个为什么”?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第1讲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请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近代中国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怎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评析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及其失败?

◇中国近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一、为什么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孙中山说: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对各弱小民族,

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

3、独立,完整,纯粹:

独立——主权独立

完整——领土完整

纯粹——生产关系纯粹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界定

“半封建”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已经开始使用,而“半殖民地”的概念则是列宁在阐述民族殖民地问题时的用语。1912年和1915年,列宁在《中国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及《社会主义与战争》等文章中,分别提到中国是半封建国家和半殖民地国家。

◆半殖民地:一个国家,名义上独立,而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受外国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控制。

◆半封建:在外国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侵略、刺激下,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因素,但仍然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

5、★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原因

?根本原因: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重要原因:封建主义日益走向没落

?决定因素: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特殊原因:中国同时受许多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相互矛盾和牵制,均无力独吞中国。

6、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

《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00万两)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工作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毛泽东7、马、恩在十九世纪中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大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不可避免地发生“奇异的悲歌”。——马克思

在整整20个世纪中,中国一直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度。但是在最近的200年中这个国家却在腐朽堕落,从而大大地落在了世界的后面。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地理上及意识上的封锁断绝了信息的输入渠道……。这样,中西就处在不同层次的较量之中,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封建主义的中国,抵挡不住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

参见《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8、半封建即半资本主义,即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9、★为什么近代中国未能形成完全的资本主义?

★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社会的原因

?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

?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其它客观因素:历史、地理、文化等

10、 20世纪80年代,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提出超稳定结构理论。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停滞原因。他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形成超稳定系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子系统保持高度协调,并扼杀一切新因素。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长久以来一直是东亚文明的中心,中国人因此便具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传统格局的惰性和顽固,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封闭自足,这一切都使得中国面对西方的挑战时反应迟钝”。

11、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的软弱和政治上的失败是互为因果关系: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动摇的根本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为争取参与政权和夺取政权斗争的失败,又是资本主义在中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

1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封建势力日益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缓慢发展起来的。

?由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分割统治,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下,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广大民众生活在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之中。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落后?帝国主义“侵略有功”?

跟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经历了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了更多的屈辱和血泪,无疑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过程。但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封建社会毕竟还是一种前进,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落后或者倒退。

//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中对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作出了科学的论证。

当时的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广大的地区。这是“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

英国在印度的殖民主义活动首先是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这个始建于1600年的英国贸易公司,是英国在印度等亚洲国家推行殖民掠夺政策的工具,它从18世纪中叶起已经拥有军队和舰队,成为巨大的从事侵略扩张的军事力量。

在逐步排挤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势力的同时,从1757年起到1849年的92年间,东印度公司通过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并采取其他手段,实现了英国对全印度的征服。

→的确,马克思讲过,不列颠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于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响的征服者(尽管他们的行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这种行为是既残忍又愚蠢,但是他们的蒸气机和科学还是在印度摧毁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摧毁了农村公社的经济基础,由此在亚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但是,在揭示这个历史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进一步指出:

第一,英国殖民者给印度人民所带来的,并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极其深重的灾难。(“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第二,“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应当充当西方殖民者的驯顺的奴隶,而应当为反对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奴

役、摆脱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锁而斗争。

马克思的上述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关系,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对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中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促进了这种发展。”

这种侵入,“不仅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这就是说,与英国在印度一样,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不过,这还“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这个变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呢?毛泽东认为,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因为,对于它们来说,一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乃是一个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一个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

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毛泽东的这个论断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帝国主义就像是一种药,一方面能治你的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你搞垮。”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第47-49页。?“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目的一直是使中国处在这样的状态:要使它衰弱到唯命是听,强壮到能执行命令。”——1942年,乔治·泰勒

3、新世纪,中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寻求和谐发展之路,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反对

帝国主义了?

我们暂时不提或少提反对帝国主义,而更多地提反对霸权主义,一是我们需要和平的

环境发展生产力,二是我们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的现有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三是我们

不希望单纯地从意识形态上来考虑问题,树敌太多。

?亨廷顿的基本观点是:在新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

(二)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发展道路

1、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现代化

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完成两大革命任务,即是指反帝、反封建。后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经济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的。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破灭了。”“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毛泽东

●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扩张的斗争,从来没有间断过。争取国家富强的努力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孙中山后来说过: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好几万,伤亡枕籍,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中国人争取民族富强的努力是从向西方学习开始的,经历了从学习西方生产力、到生产

关系再到政治制度、思想理论的过程,但都没有成功。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反抗侵略斗争的屡次失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你同意吗?反抗西方与学习西方的关系是怎样的?

●落后国家反抗强大的侵略者并非必然失败,历史上落后国家战胜强大国家的例子比比皆

是。

●失败的反抗仍有积极意义

●正确处理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的关系

2、为什么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要革命的,这时可以革了,过了这时没有命了!”—陈天华《警世钟》

“是故革命之主义,非党人所能造也,由于平民所身受之疾苦而发生者也。……使平民之疾苦日深一日,则革命之主义日炽一日,而革命党之实力亦日盛一日。”——汪精卫

“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毛泽东

“……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毛泽东

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列宁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毛泽东

第二讲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

1.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万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这种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1.全国整体形势

?鸦片大量输入,白银外流加剧,银贵钱贱形势恶化。

?为支付战费和战争赔款,清政府加征捐税。

地丁杂税:

1841年: 2943万两

1845年: 3281万两

1841—1849年:各地农民斗争百余次,相当于前此40年(1800—1839)的总和。

2.广西特殊情况

地处僻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天地会。

广西“山多田少,地皆硗确,物产甚稀,居民谋生无计,十室九空,冻馁难堪,盗心易动”。——《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一)

1840—1850年广西自然灾害状况

1840年浔州大旱,武鸣大水,藤县风灾,全州大疫;

1842年玉林、北流、陆川雨雹,苍悟大水,上林旱,全州蝗;

1843年罗城县水、旱交加,融县疫、玉林,北流蝗;

1844年藤州、罗城大水,全州疫;

1845年临桂大雨,柳城由于连年蝗灾大饥;

1846年桂平大旱、大疫,临桂山洪暴发,全州大旱;

1847年柳城蝗,恭城大饥,容县风灾,临桂雨雹,玉林震,平乐、容城旱;

1848年贵县、宾州、修仁等地蝗灾严重,藤县地震,浔州、武宣大旱

1849年灵州、永淳蝗,归顺疫、宾州、陆川、上林、象州风灾,怀集,北流,玉林大饥;1850年昭平、崇善、龙州大水,三江瘟疫流行,平南灌阳饥、全县蝗灾。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史进程

●对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评价

?清统治者称之为“发逆”、“粤匪”,编纂《贼情汇纂》、《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等,宣扬镇压起义的武功。

?孙中山首次肯定了太平天国的意义和历史地位,视洪秀全为“反清第一英雄”。

?辛亥革命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太平天国,当时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三四十年代,毛泽东发表文章,将太平天国列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一些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太平天国史。

?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多数研究是实事求是的,但有拔高的倾向。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评价多元化。

?近十年来,出现完全否定的观点。

☆马克思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文章一共有7篇,其中有6篇写于1853~1858年,最后一篇写于1862年。前6篇都是热情肯定“太平天国”的:

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热情地肯定了它的革命性质,说:“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接着在《欧洲的金融危机》《俄国的对华贸易》《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中均称“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起义”。在1858年的《英中条约》中,他再次强调了“太平天国”是“中国革命”的说法。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发表文章支持马克思的观点。

1862年6月,马克思在最后一次涉及“太平天国”的文章《中国纪事》中,口气就完全不一样了。文章开头他就说:“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显然,太平天国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而“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

会生活的产物。”

“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梁启超

“洪、杨与其徒党,起于草泽无赖……稍得土地,即以为安,封王数百,彼此争功。”“(洪、杨)一旦得意,其骄横无礼,贻害众民,恐有甚于满清者。”

——欧榘甲

“太平天国革命或变乱,为近代中国史上之一大波澜。”

——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1946)“由今看来,大家同情太平天国,认为它是民族革命,这话自不错,但实际也不尽然。至少他们太不懂政治,他们占了南京十多年,几乎丝毫没有在制度上建树。”“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但说到政治就太低了。”“国号太平天国,早可预示他们之失败。这样一个国名,便太违背了历史传统。正因为这一集团里,太没有读书人。”“他们又到处焚毁孔庙,孔子的书被称为妖书,他们想把民族传统文化完全推翻,即使当时没有曾国藩、左宗棠,洪杨还是要失败。诸王以下,又有天官丞相,这些官名,真太可笑了。哪里有全不读书,把自己国家以往历史传统全部推翻,只抄袭一些外洋宗教粗迹,天父天兄,一派胡言,便能成了事?”“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

“定都南京后,它所能统治的地方,不过江南一隅与安庆、九江、武汉几个据点而已。所以太平天国的政权完全建立在军事上,而不能与政治配合。其作战的‘冲击’、‘屠戮’、‘裹胁’与‘流窜’的行动颇类流寇,而中国历史上的‘流寇政权’是没有能成功的。”“天国的法令森严,刑律惨酷,凡犯天条者,一律处死刑。天条以外之罪,也非杖即死。死刑中又有‘点天灯’、‘五马分尸’、‘割肉’、‘抽肠’等非刑。行刑之前,往往先鸣锣聚众,讲说道理,宣布罪状,然后当众行刑,令观者惊心怵目,自然俯首听命,而造成一种恐怖气氛。这种恐怖统治,完全违背了当初革命救世的人道宗旨,自然要归于失败。”“洪秀全等人,起自草莽,既缺乏政治学术,又不能罗致政治人才辅弼,而始终建立不起一个健全合理的政治组织。人性弱点,往往能共患难而难共安乐,早年誓同生死的患难兄弟,一旦享富尊荣,经不住物欲的诱惑,与权势的冲突,竟自斗而亡。最为讽刺的,是他自己揭橥的革命宗旨,常自行推翻;自己所订的天条,已自行违犯。”

——陈致平(台湾)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所要学习而搬到中国来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那正是西方的缺点。西方的近代化正是在和这个缺点的斗争中而生长出来的,中国所需要的是西方的近代化,并不是西方中世纪的神权政治。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全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这就是我对于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评价。”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6册(1989)

“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伍。他的一套教义、教规、戒律,不但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而且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它们的指归,在于由洪秀全个人占有天下,建立他个人的‘地上天国’。这种洪氏宗教,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尤其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作为一首英雄史诗,向人们指点通向人间天堂的金光大道。”

他不是‘匪’,不是‘贼’.而是一个造反得逞的农村小知识者,一个极端利己主义、目光短浅、胸襟偏狭、性格固执、有轻度精神病的准皇帝。他因避讳上帝而不称皇帝。其实他吸收了历代皇帝的大量病毒,尤其是极端专制统治和极端享乐主义。只不过他没能占领全国,而姑且称之为准皇帝。如果中国皇帝分上、中、下三品,这个准皇帝理所当然归于下品。然而。几十年来,顶着连他自己做梦也没想到的光轮被美化、被歌颂,以致于没有深入揭示他留下来的教训,这真是历史和历史论著的双重迷误。

——潘旭澜:《太平杂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在人间天国里,天堂毕竟只能是一种影子。他们曾试图按自己的面貌和要求来改造世界,但现实使他们重重碰了壁。于是,从经济政治到观念,历史在绕行一周后似乎又回到了起点。时代的局限是真正的局限。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从金田到天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当封建制度还没有东西能够取代的时候,太平天国不能不回到封建制度。”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92)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2.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4.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

1、沉重打击了请往常封建统治者

●大起义对农村封建土地制度有什么影响?

“地主阶级的反扑和农民阶级的抵抗互相对垒;农民的得地和失地、自耕农数量的增加和自耕农经济的恶化、地权的分散和地权的集中等,同时存在或交替出现;封建租佃关系中加强和松驰、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长期持续。”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2、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峰。它一方面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小数百次的农民战争相同,担负起反对封建势力的任务;而另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与光荣,还要担负起反对西洋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势力的新任务。……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既不是由于宗教力量,也不是由于人口太多,而是由于中国封建势力的剥削和压迫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英】呤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罗尔纲前言

●《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田分9等,好坏塔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

每“两”生产的农副业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

支出也由国库统一分配,“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但有限式,不得多用一钱”,“鳏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

“长衫与短衫只是衣服的两种样式,本身并没有阶级性,但是,在当时中国封建社会里,长衫是地主阶级的服装,而短衫却是农民及其他劳动者的服装”。太平军改长衫为短衣,“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其中含有浓厚的阶级意识。”——罗尔纲3.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4.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

《资政新篇》主要内容:

“禁朋党之弊”,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准富者请人雇工”,穷人“宜令作工以受其值”;

设新闻官,设“暗柜”收集意见,作到政府与民众之间“上下通达”,革除社会上恶习,如缠足、溺婴、佛教神鬼的迷信活动等,提倡办医院、礼拜堂、学馆;

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局限性和致命弱点

(1)农民政权日益封建与腐败

“迨占据扬州、苏州、杭州等城,财产富而多美色,而太平军之道德乃每况而愈下。盖繁华富丽,固足以销磨壮志,而促其灭亡也。”

——容闳《西学东渐记》

妇女政策带有双重性:

▲“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一夫一妻,理所宜然”,“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设女官,有女军师、丞相、指挥、将军等,总计6584人。

1853年杨秀清主持开过女科。

妇女放足,英国人呤俐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妇女摆脱了缠足的恶俗,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革。”

▲仍然强调封建的伦理道德,产生了新的男性特权。

东王杨秀清在答英人三十一条中说:“兄弟聘娶妻妾,婚姻天定,多少听天。”

洪秀全在《天父诗》中,提出“四不准”和“十该打”等。

在南京城里,领袖们很快有了自己的军队、宫殿、嫔妃和拥护者。他们花去很多时间过细制定贵族等级、荣誉和礼节的制度。1860年外国传教士进见太平天国首相时,见他斗戴一顶绣金的王冠,穿着和他的军官一样的红黄色丝绸的袍子。原来平均主义只实行于士兵之间。——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2)农民领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民谣

(3)宗教的消极作用

“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最重大的就是他那种四不象的天主教做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梁启超

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

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

书苟满家法必犯,昔用撑肠今破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四)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虽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亡于曾国藩与儒生之领兵”。——孙中山

(4)政策策略和战略战术上的失误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天京被湘军

攻破。

南京的占守对于太平军的今后成功是不利的。无论哪一种革命,要获得成功就绝不能放弃攻势;如果要采取守势就必须具有某种惊人的组织,否则就会挫折自己的锐气。革命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行动迅速,一旦抛弃这个原则,既存的政治机构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力量来对付革命了。

首先在南京建都,创立新的的朝代,这不但是严重的错误,而且也是完全不合理的。【英】呤俐著:《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0-121页“这是一个纯粹爱国主义的自发自愿的运动”,“这个运动已经掌握了群众的想象力,将会像野火一样烧遍全中国”。“今天的这段插曲不是没有意义的,那是一个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曲,是远东未来历史的主调:公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外国的发号施令有一天必须停止,外国人有一天必须离开中国,而目前引起注意的这段插曲就是今天对于将来的暗示。”——赫德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历史进程

●失败原因探寻

评述

第一,洋务运动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的开端,历时35年,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不宜一笔抹杀。

第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第三,在过去“左”倾思潮影响和政治斗争需要下,洋务派的头面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被扣上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买办等大帽子,现在时过境迁,是到了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的时候了。

第四,洋务运动是个错综复杂的矛盾体,既包括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新旧社会的根本矛盾,又包括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还包括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官商矛盾等等,应该深入钻研。

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1861曾),金陵机器局(1865李),江南制造总局(1865李),福州船政局(1866左),天津机器局(1866崇厚),湖北枪炮局(1889张之洞)等。

2.设立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1872李),上海机器织布局(1879李),兰州制呢局(1878左),开平矿务局(1877李),天津电报总局(1880李),唐山胥格庄铁路(1881李),汉阳铁厂(1890张)等。

3.建立海军

1875筹建北洋水师,1885设立海军衙门,

1888北洋舰队正式成军,1895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兴办新式学堂

1862京师同文馆,1863上海广方言馆,

1866福州船政学堂,1879天津电报学堂等。

5.派遣留美、留欧学生

1872-1875派出4批留美幼童120名,1881撤回

1875-1894派出3批留欧学生,学习造船、驾驶。

6.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自然科学为主。

京师同文馆,《万国公法》。

(1)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在表面上扶植洋务的同时,不断采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手段侵略和控制中国。

(2)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缺乏活力。

“中国尚无商律,亦无商法,各股东无如之何。华商相信洋商,不信官督商办之局,职此故也”。

“轮船招商开平矿,……办有成效倏变更,官夺商权难自主。……名曰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

——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

(3)洋务运动的发展步步受阻,阻力来自封建顽固派。

“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

——郭嵩焘

典型事件:

1866年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之争

1876年郭嵩焘出任英法公使

近代铁路的修建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途在人心而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议和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论愚民半为煽惑。所恃读书之士,将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今复举聪明隽秀,国家所培养而储以有用者,变而从夷,正义为之不伸,邪气因而弥炽。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同文馆之设,谣言甚多,有对联曰:“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京语(师)口语藉藉,或粘纸于前门以俚语笑骂(“胡闹胡闹,教人都从了天主教”云云)。或作对句:“未同而言,斯文将丧。”又曰:“孔门弟子,鬼谷先生。”

——(翁同龢同治六年春日记)《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17页。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

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结果只能是“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譬之有千岁老屋,瓦墁毁坏,梁栋崩析,将就倾圮,而室中之人,乃或酣嬉鼾卧,漠然无所闻见,或则补苴罅漏,弥缝蚁穴,以冀支持。斯二者用心虽不同,要之风雨一至,则屋必倾圮而人必同归死亡一也。夫酣嬉鼾卧者,则满洲党人是也,补苴弥缝者,则李鸿章、张之洞之流是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梁启超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的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综观它在洋务运动的全程中所起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的是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不过,随着国家危机的日益加深,随着人们对于中国贫弱症结所在认识的加深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富强成因认识的加深,“中体西用”这种论式的局限性便日益显露出来。

洋务派中的激进人物所提倡的西学,范围日益扩大,层次日益深入,从而也就把“中体西用”论的内容一步步扩充到了这种理论形式难以容纳的地步。当着要求全面学习“体用兼备”的西学,在中国实行变法改制的思潮萌动,“中体西用”论式的实际作用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是作为论证采用西学的一条有力理由,这时却渐渐变成了妨碍着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方的一付羁绊。

——丁伟志陈菘:《中西体用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事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时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