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读抗日战争之六

重读抗日战争之六

重读抗日战争之六
重读抗日战争之六

重读抗日战争之六:

蒋介石曾与日本密约接受扶持?

编辑:兰台

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有一则记叙大家可谓耳熟能详。据李先生回忆,四一二政变后宁汉分裂,蒋介石下野。下野之后的蒋介石东渡日本,在此期间与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秘密会谈达成了日蒋密约,商定共同反共,日本扶持蒋介石并给予其四千万日元的秘密借款,蒋介石得以藉此回国复职。那么这个传说中的“日蒋密约”究竟存在与否呢?这一期《重读抗战》我们就来看一看。

回忆录中证词:蒋介石下野后与日本密约接受扶植李先生虽然不断用“传闻”、“据说”、“日本军人言之凿凿”、“似”等虚拟字眼,但行文中却在不断用各种方式暗示此“传闻”确有其事。

下野后的蒋介石是否接受了日本的资助并订有密约一时成为说不清楚的事情。

《李宗李宗仁回忆录》力证日蒋密约存在

李宗仁先生在回忆录中如此记载:

“汪兆铭的再度下野,虽为促成蒋中正复职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蒋氏这次访日归来,传闻携有日本政府秘密借款,资本雄厚。复职实系必然趋势,毋待汪的下野而后定的。

据说,蒋先生在日住于黑龙会首领头山满家中,利用头山氏在日本军、政两界中的潜势力,以游说日本朝野。嗣后复因头山满介绍,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陆军大臣向川义则,参谋总长金井范三,及参谋次长南次郎,都有秘密商谈。始终参与其事的日方要角,为田中

义一的心腹——南次郎。商谈的内容,据日本少壮军人透露的秘密报导,约为:(一)蒋氏承认日本在满洲有特殊权益,履行中山先生早年对日本的诺言(据日本传说,中山在辛亥前,曾以”满洲特殊权利“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交换条件)。(二)蒋决反共到底。(三)日本支持蒋政权。(四)日本借予蒋氏四千万日元,以助蒋安定中国后,中、日两国进行经济合作等项。密约共两份,蒋、日双方各持一份,以为后日交涉的张本。签署既毕,蒋先生遂挟巨资返国,以图东山再起。

惟蒋氏的手腕也很灵活,渠出让“满洲”权益,系以“统一中国”为先决条件。嗣后直至“九一八”事变时止,中国迄未“统一”,故蒋氏有所藉口,不履行其个人诺言。而日本官方也因此密约系由少数个人所签订,未便予以公布。蒋氏既自食其言,日本政府也“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到“九一八”前夕,日本少壮军人积愤已深,蒋氏如再推宕,少数不更事的军人可能公布此蒋、日秘件。日内阁为检讨对华全盘政策,曾召集所谓“东方会议”以胁蒋。蒋不得已,乃允日人派代表来南京秘商,惟事先声言,渠所持的文件已在上海遗失,嘱日方将所签原件携来。

民国十八年十月,日本政府乃特派驻华公使佐分利贞男为专使,来华与蒋秘商有关满、蒙事项。佐分利贞男一行于十月四日抵达上海。蒋乃令上海市长竭力招待,网罗上海的交际名花,举行大规模酒会。日专使一行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搭坐挂车晋京。车行至中途,所有日人均烂醉如泥,南京特务,乃乘机将此秘件窃去。

翌晨,日使一行酒醉醒来,到日使馆整理行装,拟拜晤蒋氏时,才发现此密件已不翼而飞,未免大惊失色,然又不敢声张。与蒋晤谈数日,自然毫无结果。佐分利贞男于十一月二十九日返日,自觉无面目见人,未几,遂于箱根温泉旅邸吞枪自裁。日本政界曾为此起一小风波,因佐分利贞男无故自杀,群疑莫释,知其内幕的,口虽不能明言,然内心的愤懑实不能自抑,而见之于言辞。这一内幕才逐渐为外人所知。

这故事虽系传闻,而日本军人却言之凿凿,似确有其事。”

李先生虽然不断用“传闻”、“据说”、“日本军人言之凿凿”、“似”等虚拟字眼,但行文中却在不断用各种方式暗示此“传闻”确有其事。

对于“日蒋密约”,许多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叙述中也将其视为真有其事。“日蒋勾结”也成为蒋介石身上的一大罪状。那么这个李宗仁在会议中也称为“传闻”的“日蒋密约”,到底存在不存在呢?

南辕北辙:各自表态无法妥协的蒋介石与田中密谈从这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的访日之行,不太可能如李宗仁所说,曾与日本有秘密协议、甚至有携回巨款之事。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的密谈有据可查

蒋介石下野后游历日本,与田中义一密谈确实史有其事。但与李宗仁回忆录中飘渺莫名的“蒋介石派特务偷取秘约”不同,这次密谈在中日双方都留下了谈话记录。

日本方面蒋介石和田中义一秘密会谈的记录原件,现存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A.1.1.0.10),同时收录在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及主要文书》中。这是参加密会的佐

藤安之助的会谈笔录,于1927年11月14日由外务省外务次官以“半公信”的形式发给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及驻上海、奉天和汉口各总领事,资料可信度颇高。

田中的最终底牌是满蒙利益,这导致了他不可能和蒋介石达成妥协而中国方面的档案资料,是陪同蒋介石参加会谈并任翻译的张群所作的记录,存放在“中华民国总统府档案”中,其详本现难察见。但1976年日本《产经新闻》连载《中日关系八十年之证言》时,曾充分利用了这份记录。台湾《中央日报》在《产经新闻》第一日连载后,以《蒋总统秘录》冠名,隔日译印,后又成书出版。

此外,在《蒋介石日记(手抄本)》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等档案资料中,也有当时蒋介石在密谈中的各种详细记录。

因此,这次密谈究竟谈了什么,是有据可查的。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在密谈中各说各话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在青山的这次会谈,从11月5日下午1时半始,进行近2个小时。田中希望再谈一次,蒋介石回答不能久滞,可以同张群再议。从会议记录来看,双方一问一答共18个回合。

田中问起下野的蒋介石今后的打算,蒋介石颇老练地回答:过去许多计划和希望都失败了,将来怎么办,希望听取教诲。

田中显然有备而来,就此机会对蒋介石进行了一番劝诫,其劝诫的要旨,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若未能安定长江以南,一旦被摘掉嫩芽之共产党再度萌芽生叶……此忧甚大……故以为阁下宜专念南方一带之统一。”

(二)“至于北方张、阎、冯之争斗阁下不必插手,此类争斗自己便会有所结果。”

(三)“世间动辄便称日本帮助张作霖,其实全然不符事实。日本绝对不援助张作霖,漫说物质援助,即便劝告一类其他帮助亦一切皆无。日本的愿望唯安心于满洲之治安维持。”

田中的这番劝告,核心是劝蒋介石经营南方,缓图北伐。田中给出的理由是:一则可以坐收北方军阀互斗之渔利,二则可以彻底镇压共产党。“此即日本期望反共产主义之阁下坚守南方之大望所在……日本对此必尽力给予援助。”

可以说,田中将日本的期望挑得很明白,其背后的用意谁都知道:继续北伐目标就是日本扶持的东北军阀张作霖,一旦张作霖被北伐军打败,势必影响到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因此,田中借与蒋介石面谈的机会奉劝蒋介石固守南方,不要急于北伐,则日本在东北的利益可以不受影响,顺手可以暂时保住张作霖。核心问题还是“满蒙问题”。

蒋介石在面晤田中之前,曾仔细考量日本政府对华方针,认为日本政府绝不可能放弃其在满蒙的权益,但仍有将司法权交还中国、日本独谋经济之发展的可能性,不至于在政治上吞并满洲。蒋介石知道满蒙问题的决定权在日本,国民政府几乎没有要求日本归还利权的筹码。在保留日本在满蒙之权利的条件下,中国最多只能收回满洲的司法权。

蒋介石对日本出兵干涉北伐之事,耿耿于怀,视为奇耻大辱,故面对田中的劝告,蒋介石的回答是:“坚固南方而后北伐,亦全然同感。唯明察此道理却仍举北伐,乃因当时的情形是忧虑若不北伐,祸乱反而会起自南方”,委婉地表示,若不北伐,日本之“大望”反而会落空。

在对话中,蒋介石再三向田中表明对己方实力的估计,反复暗示一定要北伐的决心。蒋介石说:“总理(孙中山)曾有言不得牺牲日本之利权。我亦相信日本在中国的利益安全即中国之国利民福之安全……中国军队的革命运动是以中国及列强的利益为目的的……中国的排日风潮是由于日本帮助张作霖,吾人虽谅解日本之态度,然厌恶军阀的中国国民则误以为军阀是依赖于日本的。故日本欲帮助吾人同志早日完成革命,则必一扫国民之误解。事如若如此,满蒙问题应容易解决,排日亦能绝迹……俄国因这层意思已加干涉于中国,日本岂有任何

干涉援助不予之理。”

谈话至此,蒋介石已经将底牌全部翻了出来。他不仅要求日本停止援助张作霖,而且要求日本援助“国民革命”,若如此,所谓“满蒙问题”的解决和与日本经济性命攸关的“排日抵制日货”运动的平息,都是可以考虑的。换言之,如果日本不停止支持张作霖,就不可能达到“中日亲善”的目的,排日行动就不可能停止,满蒙问题更无法达成协议。

田中作为政治老狐狸,对蒋氏开出的革命成功后解决“满蒙问题”和“排日问题”的空头支票自然不屑一顾。相比蒋介石的空头许诺,日本多年来对张作霖的扶持和投资才是实打实的东西。因此,当蒋介石这一番话说出后,田中不冷不热地回答:“听过阁下毫无隐藏之心底之声,我也想再畅谈一番。奈何出发时间迫临,即令延宕出发,今日也谈不完。还是改日再议,千万在滞留期间再有一次甚于今日之恳谈。”话不投机,直接端茶送客了。

蒋介石与田中义一的密谈结果是各不相让

青山会谈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具体确定北伐再举时的行动界限,或日本至多将在何等程度上容忍北伐军北进,但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

从青山会谈的内容介绍来看,当田中提到日本没有支持张作霖,唯关心满洲治安时,蒋介石没有作正面回答;同样,当蒋介石提出日本放弃扶张政策则满蒙问题容易解决,并希望日本援助“国民革命”时,田中却中止了会谈。可谓各说各话却南辕北辙。

从蒋介石与田中的会谈内容,可知两人只认同中日两国协力反共。对北伐事业的规划,中日亲善之说的态度,以及日本在满洲的利权问题,双方没有达成协议,其意见全不相同。

蒋介石与田中之所以无法达成协议,其问题症结在于满蒙问题。对蒋介石而言,北伐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全国统一,而全国统一的最大障碍就是奉系军阀张作霖,并希望日本政府不再支持张作霖或阻碍北伐事业。但对田中而言,为了保护日本在满蒙的最大利益,日本政府必须阻止北伐军进逼华北地区,甚至不惜出兵恫吓,一如1927年以保护日侨为名,日军登陆青岛之事。

对这青山会谈的结果,蒋介石当然颇为不满。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然彼田中仍以往日军阀官僚相视,一意敷衍笼络,而相见不诚。则余虽不能转移日本侵华之传统政策,然固已窥见其政策之一斑,此与余固无损也。”

从这个过程来看,蒋介石的访日之行,不太可能如李宗仁所说,曾与日本有秘密协议、甚至有携回巨款之事。

传闻何来?二战中日本制造谣言动摇中国军心这种谣传的出笼,除了针对抗战中的中国军民,动摇其军心外应该没有其他用处。

“日蒋密约”谣言在抗战中适时出炉,其目的和指向无疑是清晰的。谣言的由来:1940年从日本传出

事实证明,1927年秋蒋介石访日时与田中义一的青山会谈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双方均亮出了底牌,却发现,底牌的矛盾不可调和。

然而,有些论著说蒋介石当时与田中就有关问题达成了谅解,甚至缔结了密约。查其来源,主要出自日本人山浦贯一编修的《森恪》一书。在“田中?森?蒋?箱根会谈”的标题下,该书写道:“蒋在到东京之前,先使张群接近东京要人。张到陆军省访问了铃木贞一,再访问了参谋本部第二部长松井石根,托他介绍给田中总理。蒋和田中首相、森烙在箱根见了面”。“蒋和田中、森的会见,大体以下列要点,双方建立了圆满的谅解:一、日本承认与共产党分离、与苏联切断关系的国民革命的成功,承认中国统一。二、中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和权

益。”“蒋介石从日本回到上海时与新闻记者团会见,讲了下面一段话:…我们不能忽视日本在满洲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我们了解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所发扬的惊人的国民精神,孙(中山)先生承认这一点,并保证在对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地位予以考虑方面将有所表示。?…我们的革命成功后,其锋芒将转向印度,我们不想唆使朝鲜反对日本。?由于有这个谅解,田中总理宁愿反对第二次出兵济南。”

《森恪》一书,是山浦贯一根据森烙生前亲朋故旧的回忆编修的。该书于1940年12月,即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第四年出版,不加证实地记入了不少有利于日本侵华的传闻。根据各种档案史料可知,山浦贯一的说法与事实大相径庭。

《森恪》一书只字不提蒋介石与田中1927年11月5日在东京的青山会谈,这难免使人怀疑没有日期的箱根会谈可能系青山会谈之误。中日双方的记录都说明,青山会谈是蒋介石访日期间与田中会晤的唯一一次。

会谈刚开始,田中即向蒋表示:“本人不仅熟知您的经历、行为以及奋斗情况,而且对于您能以坚强的意志行事,一向深感敬佩。”蒋则回敬道:“在缅怀中山情切之中,不禁联想和思慕阁下。”这番寒喧,只有当双方初次见面时才显得适宜,如果近期己见过面,是不可能说“联想和思慕”的。会晤结束时,田中对蒋说:“在阁下旅居东京期间,一定再见面一次,以便有所恳谈。”蒋介石则说:“万一本人离开东京,张群会留下一个时期,阁下的意见可以直接通知张群,也可以通过佐藤少将转给他。”实际上,蒋介石当时已决定立即回国。会谈第二天(11月6日),蒋在东京再访山本条太郎,并与秋山定辅“欢叙”。第三天上午8时乘车至横滨,转东海道线夜快车前往神户。第四天即在神户登上了返回上海的轮船。

而查核田中义一在蒋访日期间的行踪,《田中义一传记》的编者高仓彻一证实:“田中首相的日程记录没有箱根之行的记载”。

蒋介石访日时曾于10月12日至15日住过箱根,在此期间只与日本参谋本部情报部长松井石根中将会晤过。这显然是蒋与田中会晤之前的一次预备性会谈。1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研究日本对华方针,归纳其观点共五点:一、满蒙经济发展。二、满蒙为日俄战争牺牲得来,日俄之战,为东亚存亡之战。日木之侵略中国,即基于此观点之误,而漠视中国革命进步之环境。三、投资满洲交通实业,谓中国人皆受其惠。四、不在政洽上吞并满洲,至担负义务。五、须保留其在满蒙之权利。”蒋介石对日本对华方针的这五条总结,与正在同时发生的与松井的会谈自然大有关系。不过,日记的措辞表明蒋介石无意接受日本的观点。

山浦贯一用以证实“日蒋密约”的蒋在上海的讲话,也是不存在的。查阅当时上海的几家大报,如《申报》、《新闻报》和《时事新报》等,蒋介石自11月10日抵达上海至11月底,均未发表过《森恪》书中记述的那番话。美国人在上海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外各大报的重要新闻皆作摘要,而且十分注一意满洲问题,但却未登载山浦记载的消息。

事实上,蒋介石根本不可能发表那样的谈话。当时,中国民众反日情绪高涨,舆论界对满蒙问题十分关注。11月15日,即蒋介石归国后第六天,南京10万人反日侵略大会决议不准再进日货、否认张作霖一切伪外交等。10万人高呼口号,举行了大游行。在这种气氛下,正准备复出的蒋介石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对什么记者团表示对日妥协。

山浦的另一个说法“田中总理宁愿反对第二次出兵济南”,更不符合历史事实。众所周知,日本两次出兵山东都是田中内阁的决定。第二次出兵,甚至是田中内阁不顾国内各派—民

政党、左翼政党及报界的反对而强行决定约。同样,也是这一内阁在“济南事变”的第二天又决定增兵济南。田中是出兵山东的主要决策人。当时,人们甚至以田中内阁维持或垮台来判断出兵之事的有无。山浦的说法,与事实可谓正是黑白颠倒。

杜撰和歪曲往往与历史结伴而行,《森恪》书中“田中?森?蒋?箱根会谈”这一节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例证。在20-30年代,日本报纸的新闻报道往往严重失实,造谣传谣之事时有发生,在国际上信誉全无。当时关于蒋介石与田中建立谅解或签订密约的谣传,正是这种历史现象的产物。这种谣传的出笼,除了针对抗战中的中国军民,动摇其军心外应该没有其他用处。而其效果,我们今天看到连身为国府要员的李宗仁都相信这一谣言(当然,李与蒋的关系有结语

蒋介石曾对张群说过:“这次访日最重要的是田中会谈。”而会谈背身,也如张群的总结“对日本当局作一点说服工作”。只是“说服”的结果是,双方都翻开底牌却发现无法妥协,只能针锋相对。这就是“日蒋密约”背后的史实。至于抗战中惑于谣言而将“密约”视为真有其事的现象,只好说,历史确实是多面而复杂的。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论对抗日战争的思考 14英语1班林丽思1401201126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开始全面侵华。如今78年过去了,中日双方由原本敌对变成现在亦敌亦友的关系。我不知道如今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有什么看法,但我只想表达一下我的想法。我对于抗日战争、如今中日关系的具体的真实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以下观点仅建立在其给我的印象之上。 近几年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新闻不断被关注,中日关系也因此有了许多起起伏伏。日本每一次参拜靖国神社,都会被国人骂。政府多次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也采取过经济制裁和限制活动交流。但我想,即使我们中国14亿人都在反对这件事,即使中国政府采取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措施,即使世界各国都反对这件事情,日本依然雷打不动地去做,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我印象中,中国对于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应就是骂,使劲儿地骂,但是却没有实质性行动。即使是采取经济制裁这样的行为,政府也不敢做得太过分。我认为这样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与其用唾液淹死他们,还不如往日本土地上扔一颗原子弹来得好。拳头才是硬道理。既然日本不听劝,为何不开打?如果他们不服,就打到他们服。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力量没有日本强,所以只能骂不能打。 军事力量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追上的,这个暂且不论。那看看日本对于战争的反思吧。很多日本人对于战争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思考。可中国人呢?若是被问及十年后中日开战的结果,恐怕首先都会摇摇头,笑着说:“不会发生战争的。”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在我们看来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他们对于发生过的战争都会认真反省并思考;而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就只能说出“勿忘国耻!反对日本否认侵略中国历史!”这样的话来。这何等悲哀!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抗日战争,因为这是我们的历史。但是,我们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的层面上,我们还应该对抗日战争有深刻的思考,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赢、为什么日本会败,如果十年后中日开战了谁会赢、谁会输、为什么等等这样的问题。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中国抗日战争历程必掌握70题 2015年8月12日10:54 阅读2131 1.1927 年6 月27 日,针对中国大革命和北伐战争的形势,为制定日本对华政策,日本外务省在东京召开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会上宣读了《对华政策纲要》,表明了日本对华动用武力的强硬政策。 A.“北方会议” B.“东方会议” C.“西方会议”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是()。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A.万宝山事件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3.九一八事变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的方针和政策是()。 A.“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B.“一致对外”的方针和“积极抵抗”政策 C.“全面抗战”的方针和“不抵抗”政策 4.九一八事变后,1931 年9 月20 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等主张。 A.《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B.《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C.《对日战争宣言》 5.1932 年5 月5 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该协定是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产物,规定日军可留驻上海,为日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提供条件。 A.《淞沪停战协定》 B.《何梅协定》 C.《秦土协定》 6.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临刑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著名将领是()。 A.冯玉祥 B.杨虎城 C.吉鸿昌

7.1934 年7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国工农红军第7 军团为主,由军团长寻淮洲率领,准备进行抗日斗争的部队名称是()。 A.北上抗日先遣队 B.抗日义勇军 C.抗日同盟军 8.1935 年10 月1 日,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报》发表了著名的()。 A.《八一宣言》 B.《战争指导方案》 C.《自卫抗战声明书》 9.1935 年12 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史称()运动。 A.五四 B.一二九 C.一二一六 10.1935 年12 月17 日至25 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着重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军事战略,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并相应地调整了各项具体政策,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11.1935 年12 月27 日,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报告,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和利用地主买办营垒内部矛盾的可能性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 A.《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着重争取在西北的国民党军队上层人士是()两位著名将军。 A.宋哲元与王以哲 B.冯玉祥与吉鸿昌 C.张学良与杨虎城 13.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英勇作战,涌现出许多民族英雄。1935 年 11 月,()在反对日、伪军对哈尔滨东部地区的“讨伐”中在左撇子沟与敌人激战一日,不幸受伤被俘,1936 年8 月英勇就义。 A.杨靖宇

中国抗战史读书心得体会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要看一个国家的发展渊源,读史便是很好的一种途径,而抗战史又是历史长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奋战,那些奋勇杀敌,种种的记忆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长。读史知兴衰,徜徉在历史中,个人的修养、人生境界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飞跃式突破。从小就喜欢看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总觉得在那些沉睡的历史中能够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态。高中成为党员,对于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关注时事政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成了课后的一种习惯。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类的东西读起来过于枯燥,但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心灵上的洗涤。最近在读一本名为《中国抗战史》的书,读罢,感触颇多。《中国抗战史》全书以中国全民抗战为经纬,由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根据时间,地点,事实,作横剖面写述。书中所引用的有关数据、敌我队伍实情,均根据当日统计,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抗战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很多是作者身历各战场前线,详悉各前线之情况及军事配备情态,又曾为新闻记者的作者,在写作风格上也别具一格。为重振中华民族之复兴,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遗忘抗战中之经验教训。便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了。《中国抗战史》一书,用较为客观的的态度批评了敌我得失,不屈不饶地为国家的安危奋战,打压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在错综复杂的抗战史有条不紊地梳理时,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严,诱人联想,导人深思。回顾抗战史,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一场场的战役,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接下来的战略相持阶段,著名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到后来的一场场战略反攻战役,充分突显了我国军民一心抗战,保家卫国的决心。每一场战役在历史前沉淀下来的都是染血的辉煌。读之,心中总不由地涌动一股复杂的情愫,感叹于我们军队的智慧的同时又为着死去的烈士哀伤。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不要忘记一个国家的历史,因为一个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同样需要每个人来承担。为了和平,收获战争;为了未来,收获教训。是的,我们要时刻铭记过去的历史,记得国家在水深火热中的奋力挣扎,记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少场战役,多少条生命换来的。用我们的行动诠释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节操。在我们得知日本恶意篡改侵华历史的行径时,我们愤懑了,挖掘出很多史实去抨击日本,我们大规模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很多事情不想定夺对与错,但是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个杠杆,往哪边倾斜自己懂得。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式,你改得了课本,却永远颠覆不了历史的正义。你承认或不承认,历史就在那里,不增不减。我们也明白以史为鉴不是仇恨的延续,而是为了吸取历史教训,在教训中求得国家的稳步发展。抗战史,复苏了我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为民族的崛起和复兴注入了强劲的精力。这些对当今现代的我们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有怎样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不是读读经典,念念时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国家稳健发展,不需要我们冲锋上阵,也不需要我们为国家牺牲自我。但是,国家依旧需要我们,需要我们这些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为国家做贡献。孙中山曾说过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样爱国。是的,爱国,这个永恒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去度量我们的爱国情操?也许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去国家需要的地方服务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现今的我们,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努力地提升个人的各方面素养,把自己培养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或许这才是最贴切的爱国行为了。读史明志,以史为鉴,在历史这面镜子中反省、深思,从而延伸人生的长度,提升人生的深度,达到人与国家合二为一的境界。镜,乃形;境,乃影。镜中境,形影不离。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及影响 伟大的抗日战争作为自鸦片战争爆发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做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贡献。 对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是伟大的胜利。非正义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失败。 一、中国人民的彻底觉醒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严国群说,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这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落后就要挨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牢记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唯有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才可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每个有志的青年都这么做了,那么我们就不会让历史重蹈覆辙,祖国的前途将是一片光明。 二、中国获得了政治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后世界

抗日战争系统图示

抗日战争知识系统图示 一、系统图示 【说明】 该图示将本章四“节”内容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使四“节”内容成为一个整体。①该图示表明了本章各主要事件之间的关系,比如,“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的“消极抗日”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导致了“汪精卫叛国投敌”和蒋介石“内外政策”的改变,等等。②该图示隐含了本章四“节”之间的关系,比如,第一节“国共合作抗日”是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的原因之一,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又导致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发生转变,同样第二节“日本侵略方针的改变”和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的转变又给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带来了严重困难,因此才有了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③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是一个过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从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实现了初步合作;抗战时期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中共军队的改编到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实现正式合作。因图示主要表示事件之间的关系,所以国共合作的过程没有完全表示,只是将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促进作用表示了出来。④该图示表明了抗战的

两个战场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及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和人民战争路线。 二、世界形势与抗日战争时、事对比数轴图示 【说明】 由该图示可以看出抗战时期的中外事件之间的关系①日本法西斯的侵华及失败与世界法西斯的扩张及失败密切相关。比如,1936年,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签订和1937年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形成,是日本1937至1938年发动大规模侵华的重要原因;1943年北非战事结束、意大利投降、1945年德国的投降,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的侵华战争,并加速了日本的投降。②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进程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密切相关。比如,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的召开,都加快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步阀。③该图示表明了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导致了国民党发动了积极反共的皖南事变和消极抗日的豫湘桂战役的惨败,日本对根据地的大扫荡导致中共根据地的困难并加紧进行根据地建设。

论证中国抗日战争

65年前,1945年8月15日,一个令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倍感自豪的日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中华儿女的英勇斗争,无数的流血牺牲,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5年夏,当德国法西斯覆灭、欧洲战争结束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心转向东方。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空军把两枚原子弹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造成了这两座城市23万居民死亡。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8月10日和11日,朱德连续发布对日军展开全面反攻及受降等7道命令,各解放区军民立即展开向日伪军的全面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了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及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在美、英、中、苏等同盟国代表面前,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9日,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上将签署了投降书。至此,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贫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反对外国列强的压迫,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约一个世纪的反侵略斗争。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买办地主阶级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抗日战争,中国人民面对东方第一号帝国主义强国,不畏强暴,英勇奋战,在很长时间内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使中国不但没有像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波兰和法国那样很快灭亡,反而拖住了日本陆军主力,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胜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范例和奇迹,它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树立了榜样。这一惊天动地的伟业,使中华民族一洗百年耻辱,在世界上展示了新的形象。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胜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形成了包括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在神圣的全民族抗战中,显示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巨大力量,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彪炳史册的爱国行动和壮举。这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日战争能够持久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意志,领导和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浴血奋战于抗战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三、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经受住了严重的考验。从1937年9月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止,人民军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毙伤俘日本侵略军和伪军170多万,创建了1亿人口的解放区,牵制了日本侵华军总兵力的70%以上,成为中国战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在这个重要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的整风运动和第七次代表大会,总结了中国革命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进一步结合起来,提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并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样,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四、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有着重大影响,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主要战场。日本陆军的主要力量一直到战争结束都在中国战场作战。据统计:1937年侵华日军为21个师

抗战建国纲领

1、《抗战建国纲领》:抗战初期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指导抗战的纲领性文件,是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政治纲领。该纲领系统阐述了国民党的抗战政策,除前言外,分为总则、外交、军事、政治、经济、民众动员、教育七项,共33条。其总口号是“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强调抗战和建国应同时并进。在抗日方面表现了积极态度,但对发展民众抗日运动加以种种限制。它集中反映了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的指导路线。 2、减租减息:中共在抗战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这一政策的实施,既团结了地主,增强了抗战力量,也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3、精兵简政:抗战时期,中共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实行的一项政策。精兵,就是缩编主力部队,充实连队,加强地方部队和发展民兵。简政。即为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实行合署办公。通过精兵简政,提高了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增强了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了人民负担。 4、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以文教界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爱国民主党派之一。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定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44年秋,改称“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时期,民盟起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核心作用。1947年10月,国民党内政部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总部被迫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重建组织,成员主要是文教界知识分子。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团结、推动盟员及所联系的群众,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乡村建设派: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中国一批以晏阳初、梁漱溟为代表的中间派别知识分子为了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提倡并实践的一种对乡村的文化教育运动。晏阳初主张用教育手段来复兴农村、复兴中国,并在河北省定县搞了平民教育、县政建设试点。梁漱溟试图用儒家思想解决中国落后问题。他系统提出乡村建设理论并在山东省搞了试点。这些运动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救国热情,并且也有一定效果,但是在不触动当时旧制度的前提下,仅靠教育复兴中国农村只能是幻想。 6、《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纲领是由中国共产党负责起草,是在中共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国纲领,是全国人民在一定时期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统一行动的政治基础。《共同纲领》除序言外,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以及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文教、民族、外交政策的总原则。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7、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成立于南京,直隶国民政府,是民国时期最高的学术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从事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之研究”)。蔡元培为第一任院长。初设时有物理、化学、天文、气象等8个研究所和一个自然博物馆,后又增加了数学、动植物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成立以来,从事科学研究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为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中国学术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做出很大贡献。)中央研究院为民国时期中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研究院是新中国组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基地。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部分人员随之迁台,并沿用其名。 8、重庆谈判:1945年8月,蒋介石在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支持下,一面假装要“和平”,一面准备内战。他曾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举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中

抗日战争教案(一)

抗日战争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日军侵华的滔天罪行、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抗战的胜利。 比较分析抗战初期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及特点成因; 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作用及其形成的原因、过程; 分析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地位和抗战胜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作用; 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探究学习,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国难当头之时,中华民族的儿女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卓绝的斗争。

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中国人民的抗战是“民族抗战”。 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树立强国之志、人文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全民族的抗战 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原旧人教分四课时,现人教则浓缩为一课时。与旧人教相比,新课程: 对日军的暴行除原有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外,还增加了“潘家峪惨案”; 中国的抗日还增加了“中国远征军”赴缅抗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还增加了“武汉会战”; 略去了中共根据地建设和中共“七大”相关内容。 ★主干知识认识和学习点睛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主要围绕三个内容展开:日军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并在中国制造灭绝人性的屠杀、中华民族在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开展全民族的抗日救亡活动和抗战胜利。。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抗战艰辛历程。要充分认识中共在面对复杂形势之下,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时调整策略推动着全民族抗战局面的

《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中国抗日战争》读后感 “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在完全断粮八天之后,被日军包围,但他毅然决然拒绝了日寇的劝降,仍以疲惫之躯坚持战斗20多分钟,直到全身中弹倒地牺牲为止。日军为解除疑虑,竟残忍地将将军的尸体剖腹检查,结果发现,将军的胃与常人无异,所不同的是将军的胃里没有粮食,只有枯草、树皮、棉絮……”① 二三十年前的历史教科书和青少年历史普及读物,看到的几乎都是共-产-党人的抗日身影,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八女投江、左权、马本斋、罗炳辉、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协…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铁道游击队、雁翎队、武工队……抗日战争时期难道只有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在打击日寇吗?当时不是蒋介石是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吗?国民党的军队干什么去了?难道都躲到后方去了吗? 卢沟桥的枪声,震撼了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心,国难当头!国民党中,除少数败类临阵逃脱,畏敌畏战外,广大爱国官兵同共-产-党一道,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生存,向日本侵略者继续了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该书收入国民党抗战殉国的少将

以上将领八十多名,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抗战事迹及殉国经过。放在我案头上的这本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早在读大学时已经拜读,可以说,它是国内最早真实客观较全面介绍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殉国将领的专著,让我看到了国民党的“另一面”。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反映国民党抗战的书籍不断面世出版,中国抗日战争的脉络和轮廓日渐清晰。即便如此,二十年来,我一直对《国民党抗日殉国将领》珍爱有加,不时翻阅,既为兴趣,也为教学。 在人们的印象中,国民党就是“刮民党”,贪生怕死。可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却有这么令人难以置信却又实实在在的一幕:为了夺回失去的阵地,孙连仲下令组织敢死队,出发前,孙连仲给敢死队员分发了不少光洋,可是将士们却把它全扔在地上,拔出大刀,振臂高呼,誓死一战,尔后踏着光洋奔赴前线…… 中华抗暴,气壮山河! 抗日战争是近代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首次打败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年间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

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综合评价 川教版

八上第四学习主题综合评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个小题,共40分) 1、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的《松花江上》,它写在 () A.九一八事变后B.一·二八事变后 C.七七事变后D.八一三事变后 2、到长春旅游,其中必去的一处旅游景点是伪皇宫遗址,你知道这一处遗址形 成 于 ( )A.清朝末年B.国民革命运动中C.土地革命时期D.九一八事变后 3、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东北进行抗战的人员包括 () ①未撤离的东北军②东北人民③蒋介石从关内调去的军队④八路军 ⑤杨靖宇率领的抗日游击队 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①②⑤D.①②③ ⑤ 4、下列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②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③检验了中国 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④促使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使抗日战争取得了 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④ 5、如果你要编写《西安事变》的课本剧,下列哪一位历史人物不可能出现在西 安谈判的场景中 A.张学良B.蒋介石C.毛泽东D.周恩来 6、“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 唱响这首歌是在 () A.1931年B.1932年C.1937年D.1938年 7、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 行砍杀百人的比赛,野田杀了105人,向井杀了106人,但不知谁先杀到100从,所以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这则新闻报道的时间应 是() A.1894年7月B.1931年9月C.1937年12月D.1945年 8月

8、下列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九一八事变②南京大屠杀③卢沟桥事变④西安事变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②①④③ 9、下列哪一件事能够充分见证法西斯国家的凶残的本质 () A.发动九一八事变B.制造南京大屠杀 C.发动卢沟桥事变D.制造柳条湖事件 10、抗日战争的性质是 () A.一场反封建反帝的战争B.一场反帝的民族解放战争 C.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战争D.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 11、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源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请你说出整编后的军队的名称应该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C.中国工农红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12、“台儿庄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这段摘自台儿庄战役中一位著名指挥官的回忆录,这位指挥官是 () A.李宗仁B.彭德怀C.左权D.刘伯承 13、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于1940年9月11目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蒋介石致电嘉奖的这场战役是() A.卢沟桥之战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14、百团大战的纪念碑,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指向石太铁路,寓意百团大战以破击正太铁路拉开序幕。在这个寓意中你可以分析出这次战役的目标是 () A.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B.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C.破坏敌人的交通线D.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15、抗日战争时期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路线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 A.采取游击战还是阵地战B.依靠哪些力量抗战 C.采取哪些方法抗战D.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抗日 16、下面中共重要的会议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召开的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17、中共七大的历史性贡献是 () A.确立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B.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4篇)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

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都应对照审视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在灵魂深处有所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同时,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担当起应有的爱国责任义不容辞。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如何正确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 1937年7月8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9日,红军将领致电蒋介石请缨抗战。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朱德、彭德怀分任正副总指挥,下辖第一一五师、一二师、一二九师,全军共4.6万余人。12月25日,南方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正副军长,下辖4个支队,全军共1万余人。1938年以后,共产党又先后在广东东江地区、珠江地区和海南岛地区建立了人民抗日武装。 根据抗日战争开始后变化了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规定了我军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决定我军的作战任务是:在敌手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进行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作战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游击战争原则。这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对于指导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抗日作战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完成改编后立即开赴抗日战场。最初,八路军主要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在山西作战。9月25日平型关战役,八路军首战告捷,歼灭日军近千人。这是全面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有力地鼓舞了全国军民。至11月8日太原失陷,八路军共作战100余次,歼敌1.1万余人,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战场友军作战。 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八路军各部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初,第一一五师开创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二。师开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开创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在山东由中共地方党组织抗日起义,开辟了胶东、鲁中、鲁西南、鲁南等多处抗日游击区。至。1938年底,八路军共作战1 500余次,歼灭日军5.1万人,缴枪1.2万余支,收复了大片国土,八路军也壮大到15.6万余人,成为华北抗战的主力军。 在华中,新四军各部集中完毕后分头开赴大江南北抗日战场。至1938年底,新四军共作战280余次,歼敌3 800余人,初步建立了苏南、皖南和皖中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也发展到2.5万余人,成为华中抗日战场的重要力量。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中国人民的坚决抵抗下,日本被迫放弃“速战速决”的侵华战略,准备长期作战。此后,日军减缓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转而集中主要兵力保守占领区,“肃清”以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抗日力量。为了适应抗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在9一11月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战区和敌后,主要任务是放手发动游击战争,扩大人民武装,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行动方针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此后,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很快进入高潮,八路军、新四军开始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军的“扫荡”。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集中105个团的兵力,在正太路和其他铁路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交通破坏战,3个半月的时间里共消灭日军2万余人,攻克敌人据点近3000个,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 502公里,缴枪5 600余支、炮53门和大量军用物资。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鼓舞了中国人民胜利信心,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在战役中,八路军伤亡1.7万人。战役后,日军向华北增兵,开始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残酷“扫荡”。从1938年10月至1940年底,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巩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冀鲁豫五大块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壮大到40万人,华北敌后战场已经成为中国抗日的主要战场。 在华中,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后形势变得十分复杂,新四军在敌、伪、顽势力的包围中,处境异常困难。中共中央根据形势提出新四军的战略任务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并先后派出部分八路军南下协助新四军作战。华中敌后游击战争逐渐进入高潮。到1940年底,新四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

中国抗日战争简介_2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中国抗日战争,是1937 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战场主要在中国大陆。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共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战争阶段第一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的路线。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第二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战略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对抗日战争的看法 小时候对日本的仇恨只是出于对银幕上这些猥亵形象的厌恶,并不知道那些日本兵对中国作过些什么!后来上学以后学习过历史知识之后,知道了731部队的惨无人道,知道了南京大屠杀的灭绝人寰,知道了60年前整个国家都在流血,知道了那场战争,那场悲剧的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对我们的国家曾经如此惨遭凌辱而黯然神伤,而上学期间的几次如撞机事件、大使馆被炸更加激发了我的爱国热情,更让我认识到不忘国耻,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那时候对日本有了刻骨的仇恨。 我个人理解,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更多的不是技术上所说的胜利,其实并没有最终把日本打垮,只是日本受苏联和美国的打击之后,战略上不得不宣布投降。我这么说,并不是抹杀抗日先烈的功绩,相反的,这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是中国无数热血男儿用头颅和鲜血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使日军陷入侵华战争的泥潭,我们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愤然抗争8年就已经是一种胜利。战争已经过去60年了,看似我们并没有必要在次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此我援引鲁迅先生的一个段落:“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历史不容忘记,南京城30万冤魂不容忘记,被日本蹂躏半壁江山不容忘记!古语云:知耻而后勇 我们的民族已经站立起来,但是我们的国家还远不够强大,我们只有不忘国耻,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历史的教训是血淋淋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留给我们的深痛的教训。战争是残酷的,受害的是老百姓。战争的胜利是有老百姓的血、泪、汗和生命换来的。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希望发生战争,让我们杜绝战争,迎接和平,让整个世界充满笑声和快乐!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一):革命英烈的'勇'与'情' 作者:周琪棚 近日,中央电视台组织播放了《重读抗战家书》系列节目,节目中一件件震撼人心的抗战事迹,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深情家书,拉近了我与革命英烈的距离,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听着革命英烈的英勇的抗战事迹让我热血沸腾,看到一封封包含深情的家书让我潸然泪下,革命先烈的'勇'与'情',是当下我们应该永远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革命英烈的'勇'在于将生死置之度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日的最前线,为了争取最终胜利,使中华民族永存在这世界上,他们早抱有以身殉国的准备,视死若生;革命先烈的'勇'在于他们为了理想信念战胜种种困难。正如左权将军家书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就是这样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逃避的>勇气与决心最终让我们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革命英烈的'情'在于他们对家人深深的思念。面对战争,他们不得不与家人分离,别时容易见时难,他们的家书表达了对父母的嘱托,对妻子的思念,对孩子的希望,用情至深,感人肺腑;他们的'情'在于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之情。国将不保家焉能存。国难之际,他们走向战场,毅然离开家乡亲人,只为挽救民族危亡。 革命英烈的'勇'震撼人心,革命英烈的'情'感人至深,他们的事迹让我们铭记过去,努力当下,决胜未来。前世不忘,后事之师,当代党员干部应该铭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的'勇'于'情'.一要学习他们的抗战之勇。在工作中要有勇气,要敢于担当工作创新的风险,敢于承担失败的责任,敢于承受受挫的压力和言论;二要学习他们的奉献之情,在工作中要用真情,干实事,不求名利,不幕地位,一心为公,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二) 清明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放了一个特别系列节目:'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我的视线被带进了那个'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腥风血雨的年代,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拿起刀枪走向抗日的战场,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在这千千万万个英烈中,我们撷取几个杰出的代表,读一读左权、赵一曼、戴安澜、张自忠、白雪樵的家书,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左权将军在给母亲信中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每个人都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赵一曼写下了:'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誓言。戴安澜将军从容面对敌人的炮火'为国战事、事极光荣'.张自忠将军战至最后一刻,留下了'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临终遗言。年仅25岁马来西亚女华侨白雪樵报名参加机工支援抗战,临别给父母留言,'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是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面对日本强盗,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将自己的生死置至度外,前赴后继,与敌浴血奋战,写下了一曲曲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不屈不挠抗争精神的人间悲壮凯歌! 左权将军给妻子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