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下科学期中复习笔记(全)

九年级下科学期中复习笔记(全)

九年级下科学期中复习笔记(全)
九年级下科学期中复习笔记(全)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还

有河外星系。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

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恒星的演化:

红巨星:红色,体积比太阳大,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可理解为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气体部分密度非常小,亮度比太阳高。

超新星:亮光相当于十亿颗太阳;白矮星、中子星: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决定恒星寿命的因素——质量!质量愈大,寿命愈短!

3.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

4.太阳系的延生(50亿年)——现在的太阳系(50亿年)——红巨星(晚年期)——白矮星;

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中子星(或黑洞)

5.黑洞的密度非常大,强大的引力使任何物质,甚至光线都无法逃脱它的吸引。因此,远处的观测者无法看到来自黑洞的光,但天文学家可以测出黑洞的存在。

第4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

1.地球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①25亿至6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片陆地和山脉,海洋中的藻类释放初氧气,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多:

②6亿至2.5亿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增加,原始的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露出海面,出现昆虫、鱼类、两栖类、裸蕨类等生物;

③2.5亿至0.7亿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

鸟类、哺乳类动物和被子植物出现。

2.生命的诞生。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臵(不含氧气),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以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4.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第5节生物的进化

1.神创论和进化论的斗争。

2.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化石的形成。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支持生物进化

的其它证据:自然选择学说、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动物化石的形成:动物死后落入水中→尸体上的肌肉腐烂→水中泥沙掩埋骨骼→水进入无机盐沉淀在里面(化石形成)→将化石保存在外围泥沙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岩石中→某些化石随地壳的运动露出水面回到地面,在风雨作用下露出化石。

3.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中: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重点区分恒温、变温,及体内受精、体外受精)

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重点区分有无种子,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

人: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DNA和蛋白质的差异。

4.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其中解释物种进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

①地球上的一切适于都起源共同的原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③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及不可遗传变异。(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才是遗传物质。)

重点区分:(由小到大)基因→DNA →染色体→细胞核

5.在体细胞中,染色体、DNA 及基因都成对存在,但是在成孰生殖细胞中(精子和卵细胞)中,它们却成单存在。

第6节进化与遗传

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地洞”。(必须具有亲缘关系才谈得上遗传或变异)。

变异:子代与亲代及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染色体:(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男性为22对+XY, 女性为22对+XX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共同提出。)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DNA片断。一个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质表现性状。人类基因组计划,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变异实质上

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人的基因、DNA 和染色体的改变都会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3.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

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血缘关系越近,细胞内所含基因越相似,婚后子女患遗传病的机率大大增加。

第二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一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1.种群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用千分率表示)。

(注意: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可以交配并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2.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一个种群内的生物是一个物种.动物中最低等的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动物种类最多的是节肢动物,最高等的是哺乳动物)。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年齡结构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3.年齡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齡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其类型大致分为三种: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年轻的个体非常多,从图形上看是基部较宽,顶端狭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稳定型:各年齡段的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年和老人的个体较多,种群的密度将越来越小。

4.破坏某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雄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导致出生率较低,种群密度将会逐渐减小。在畜牧养殖中,养殖者往往控制动物的雌雄比例,使雌多于雄,目的是有利于动物的繁殖,增加个体数量。

5.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变化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两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要注意:1.试管和葡萄液必须消毒,以免有其它微生物的存在而影响实验效果;2.酵母菌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要控制好温度;3.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酵母菌的繁殖速度会更快,可进行出芽生殖。4.因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酵母菌不可能一直持续增长。

7.群落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8.种群和群落的区别是:种群是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而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组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9.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有一定的结

构,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一个森林群落可由: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

10.植被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11. 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12.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对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如北极熊、青蛙);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如毛毛虫、黄蜂)。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它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如竹节虫、枯叶蝶)。

13.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主要为阳光、温度、水、空气等。光照的强弱影响植物的分布和体色;日照的长短影响植物的花期和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温度直接影响生物体的新陈代谢,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作用,还影响动物的形态及生活习惯。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适应具有相对性。如北极的雪免在冬季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14.生物间关系:合作关系:营社会生活的昆虫;互惠关系,如花与蝴蝶;共生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关系,如水稻与杂草(争夺资源、空间);捕食关系,如鸟吃虫(捕食关系是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包括草食与肉食行为);寄生关系,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寄生在豆类植物体上等。(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中摄取营养物质,可能造成寄主的伤害)。

第2节生态系统。

1.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2.生态系统按类型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两大类。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又可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温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多种类型;在水域生态系统中,可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类型。

3.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有些生态系统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建设起来的,在这些生态系统中,人起着主导作用。

4.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水分

5.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环境

6.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和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地球上最

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

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

7.根据生物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不同,可以将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份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

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

成成份,消费者和分解者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生产者

为生。

生产者:以绿色植物为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自养。某些细菌也可通过光能或化能合成,为自身提供能量,也是生产者。

消费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而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生物称为消费者(草食性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称为次为消费者)。

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的生物,称为分解者,它在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如细菌、真菌(如可食用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乌鸦等)等。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成份。(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中,“无机环境”不要遗漏哦!)

8.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举例:草→鼠→蛇→鹰。功能: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食物网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的一种网状联系。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周而复始、循环流动(即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中可以反复地出现和循环)。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生产者。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③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④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位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猪肉比青菜贵的原因),所以大多数食物链只有3到4个营养级。

9.在能量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去向:①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②随排泄物、尸体流入分解者;③有部份能量,通过食物链流入到下一营养级。

10.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11.制作生态球时需注意:①试管已密封,生态球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在数量上应保持平衡;②必须将生态球放在阳光充足但不直接暴晒的地方;③即

使在试管内多增加些生产者,减少消费者,也不能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时间更长,因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少了。

12.由小到大: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13.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能使二氧化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既能通过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又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这是识别生产者的关键)。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它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而一旦破坏,则较难恢复。

2.森林生态系统和沙漠生态系统比较,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较低。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破坏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等。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4.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可以植树造林、筑坝修堤、建水库等。植树造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

5.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后,易造成当地的水灾或旱灾。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生产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外来物种的不合理引用等,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6.设立自然保护区(即国家划出一定区域加以保护),对于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有效的手段。

7.为了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必须贯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九年级上科学(浙教版)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九上科学期中试卷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Na:23 Fe:56 Ag:108 N :14 S :32 Cu :64 Mg :24 Zn :65)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我们每天都要喝水,都要用水,纯净的水是一种 ( ) A 、氧化物 B 、非金属 C 、元素 D 、 混合物 2、下列物质的俗名与化学式一致的是 ( ) A .水银Ag B .纯碱NaHCO 3 C .胆矾 CuSO 4 D .烧碱NaOH 3、下列生活用品中,哪个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 A 、铁锅 B 、塑料盆 C 、玻璃杯 D 、砖块 4、20XX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反应领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下面是他们研究烯烃反应的示意图: 该反应属于四种反应类型中的 (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5、市面上出售一种装有太阳能电扇的帽子(如图所示)。在阳光的照射下,小电扇快速转动,能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 丝凉意。该装置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 A .太阳能→电能→机械能 B .太阳能→机械能→电能 C .电能→太阳能→机械能 D .机械能→太阳能→电能 6、x 、y 、z 三种金属中,只有z 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 y 放入x 的盐溶液中,y 表面有x 析出,则x 、y 、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 A .x>z>y B .y>x>z C .z>y>x D .y>z>x 7、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能发生反应,且反应前后溶液的总质量增加的是() A.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 B. 锌和硫酸铜溶液 C. 碳酸钠溶液和氯化钙溶液 D. 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 8、关于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 、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小 C 、功率越大,做功越多 D 、功率越大,能量转化越快 9、将混有少量氧化铜粉末的铁粉,放入盛稀硫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有部分铁剩余,过滤,滤液中含有溶质的是 ( ) A 、只有FeSO 4 B 、有CuSO 4和FeSO 4 C 、有H 2SO 4和FeSO 4 D 、有H 2SO 4 10、在下图所示的实例中,其中没有做功的是 ( ) 11、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①NaOH 、②CuSO 4、③MgCl 2、④Na 2SO 4,不用其他任何试剂而要将它们一一检验出 来的正确顺序是 ( ) A 、③①②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12、下列化学知识运用错误的是 ( ) A 、施加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 B 、用氢氧化钠溶液清除餐具上的油污 C 、用活性炭可除去冰箱异味 D 、被雨淋湿的自行车应立即擦干以防生锈 13、今有一混合物的水溶液,只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Na + 、Ba 2+ 、Cl -、SO 42- 、 CO 32-。现取200ml 溶液C =C H H R 1 H C =C H H R 2 H C =C H H H H C =C H H R 2 R 1 + + 催化剂

最新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九年级科学期中考试1

市四中九年级(上)科学(化学)期中试卷2014.11 考生须知: 1.全卷共6页,有4大题,23小题。满分为100分。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 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Ca:40 Fe:56 Cu:64 Zn:65 Ba:137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题有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 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磨豆成浆 B.剪纸成花 C.焚烧垃圾 D.雕石成像 2.化学概念之间具有并列、包含、交叉等关系,如图表示概念m和n之间的包含关系,下表选项中,所列概念之间的关系符合图中所示包含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m 氧化物纯净物酸盐 n 化合物单质碱混合物 A.A B.B C.C D.D 3.下图是某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质测出的pH示意图,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泡菜葡萄汁酱油牛奶食盐水鸡蛋清牙膏草木灰水 A. 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B. 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食泡菜 C. 施用草木灰可以降低土壤碱性 D. 鸡蛋清的碱性比牙膏强 4. 把X、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另外两种金属Z、M的盐溶液中,实验结果如下表,其中“/” 表示金属与盐不反应,“√”表示金属与盐能反应。 金属溶液Z的盐溶液M的盐溶液 X ∕√ Y ∕∕ 上述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Z、M、X、Y B.M、X、Z、Y C.Z、X、M、Y D.Z、Y、X、M 5.下列有关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CO2+C高温 2CO 化合反应 B.CaCO3高温 CaO+CO2↑分解反应C.CO+CuO △ Cu+CO2置换反应 D.Ba(OH)2+2HCl = BaCl2+2H2O 复分解反应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超强版)

九(下)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形成。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宇宙无中心。 3.宇宙的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5.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托勒密与“地心说”;哥白尼与“日心说”。 2.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而且银河系外, 还有河外星系。因此,太阳只是银河系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太阳是太阳系是质量最大的天体。(太阳系中只有太阳一颗恒星)

要哦) ③各行星公转方向:自西向东(慧星自东向西公转,又叫“扫把星”)。 4. 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公转轨道是椭圆。(太阳系行星公转特点有三个,其中同向性与共面性是星云说提出的依据)。 5. 星云是广泛存在于银河系与河外星系之中的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6. 第3节恒星的一生 1.繁星满天,绝大多数是恒星(由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提供能量)。恒星的体积相差悬殊。恒星的颜色不同,是由于它们表面的温度不同。颜色由深到浅,温度升高。一般来说,发红光的恒星温度最低,发黄光的高一些,发蓝色、白色光的恒星温度最高。 2. 恒星的演化:

2018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科学问卷(终稿)

2018学年第一学期城区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九年级科学(学科)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左边填写校名、班级、姓名、座位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Ba 137 Cl 3 5.5 H 1 O 16 Fe 56 Cu 64 C 12 Na 23 S 32 Ca 40 Al 27 Mg 24 Zn 65 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 倾倒液体 2.下列每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分类三者都正确的物质是(▲) A .氯化钠、食盐、盐 B .氢氧化钠、烧碱、盐 C .碳酸钠、纯碱、碱 D .氢氧化钙、生石灰、碱3.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A.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 CH4、CS2、 CO2都是有机物 B.酸和碱能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和碱的反应 C.金属 Fe、 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4.现有两瓶无标签的澄清无色的液体,一瓶是室温下饱和的NaCl溶液,一瓶是纯净水,下列是探究小组的同学提供的鉴别方法和结论:①用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能观察到两种微粒的是NaCl溶液;②用AgNO3试剂检验,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③称一称,比较轻的是纯净水;④通电试验,容易导电的是纯净水;⑤分别浸入新鲜菜柄,引起菜柄萎缩的是NaCl溶液;⑥加热蒸发有白色固体出现的是NaCl溶液。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各组物质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Na2CO3、KC1、KNO3 B.K2SO4、BaC12、HC1 C.FeSO4、HC1、KC1 D.HNO3、KOH、NaCl 6.小金制作了一个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并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灭火操作,结束后对瓶中 残留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②另取少量残留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 则残留液中有大量的( ▲ ) A. 硫酸钠 B. 碳酸钠 C. 盐酸 D. 氯化钠

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①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②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③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4、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5、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6、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7、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1、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1)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2)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3)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4)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5)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6)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的特征。 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轨道的近圆性。4、太阳系的形成——星云说 (1)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巨大云雾状天体。直径大多十几光年 (2)人们把宇宙中星际气体、尘埃和粒子流等物质叫做“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在宇宙空间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引力作用下,某些地方的气体和尘埃可能相互吸引而密集起来,形成云雾状。人们形象地把它们叫做“星云”。 5、太阳系家族的诞生 (1)50亿年前原始太阳星云因万有引力作用而收缩凝聚 (2)凝聚的星云,绕着中轴旋转,形成中间增厚的大圆盘 (3)继续旋转,盘面形成几个同心圆的圆环 (4)中心部份质量较大形成恒星——太阳,圆环部分形成一颗颗行星及卫星。

九年级科学复习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4 1.子弹在枪膛内受火药爆炸后产生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 N,子弹的质量为20 g,枪膛长55 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 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A.4×104 J B.156.8 J C.440 J D.1.08 J 2.如图,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壁,右端与物块M连接,置于粗糙水平面 上,当M位于O点时弹簧恰好不发生形变。现将物块M拉至A处由静 止释放,M向左最远可运动至B点。则物块() A.从A到O一直加速运动 B.从A到O先加速后减速 C.从O到B先加速后减速 D.从O到B先匀速后减速 3.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铅球、铁球和铝球,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它们具有的势能是() A.铅球最大 B.铁球最大 C.铝球最大 D.一样大 4.小明用图示装置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改变小车质量多次进行试验 B.实验中要尽量保持水平面光滑 C.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处由静止开始下滑 D.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比较小车动能的大小 5.2018年2月13日,刘佳宇在平昌冬奥会单板滑雪女子U形场地 赛首获该项目奥运奖牌。场地为半圆形轨道,她以一定的速度从 A点向下俯冲,经轨道达到最高点E,图中“○”代表刘佳宇在不同 时刻的位置,则() A.A点的机械能小于E点的机械能 B.B点的动能等于D点的动能 C.A点到C点重力做功,动能增加 D.C点到E点机械能都转化为内能 6.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一压力传感器上。压力传感器是电阻阻值随受到压力的增大而减小的变阻器(压力不超过最大值)。由压力传感 器、电流表、定值电阻和电源组成电路。压力传感器不受力时电 流表示数是I0。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 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 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整个过程中, 不计能量损失,电流表示数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测试

2010学年第一学期初三科学期中测试卷 注:1、本卷满分120分,时间90分钟。答案请填在答题卷上。 2、相对原子质量为:F e-56,,O-16,H-1,S-32,N a-23,B a-137, C u-64, A g-108,N-14,C-12 一. 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矿石粉碎 B.蜡烛的燃烧 C.电灯发光 D.冰雪融化 2.实验室的药品和仪器要分类摆放,以下是四个药品橱内存放的药品。实验室购进了一瓶硫酸钠,应存放于() 药品:盐酸硫酸 药品: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药品: 氯化钠 碳酸钠 药品: 镁带 铜片A B C D 3. 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施用化肥的利与弊进行了小组辩论,甲方的观点是使用化肥有利,下列甲方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施用化肥可使农作物增加产量 B.大量施用化肥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C.磷肥能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养分的吸收 D.钾肥能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 4.下列物质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铜导线 B.瓷碗 C.木桌 D.电线外层的绝缘材料 5.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氧化、吸附、杀菌、灭藻、去浊、脱色、除臭为一体的新型高效水处理剂。下列关于该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氧化物 B.K2Fe04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C.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D.它是属于碱类物质 6.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是指() A.冶炼厂排出的白色烟尘B.石窑烧出的白色粉末 C.大量塑料制品的废弃D.白色的建筑涂料 7.小明同学将第五册科学课本从教室讲台旁的地板上捡起来,放到讲台上,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课本所做的功大约是() A.焦B.2焦C.20焦D.200焦 8.生活生产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炒菜时,应尽早加入加碘食盐 B.在铁桶中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C.将熟石灰与氮肥氯化铵混合施用 D.炒菜最好选用铁锅,而不是铝锅

九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附加规范标准答案)

初三上学期科学期末测试试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8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时,须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写明校区、考场、座位号、姓名、班级等内容。答题必须书写在 各规定区域之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将被视为无效 3、本卷所用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12 O---16 N---14 S —32 Cl —35.5 Na —23 Mg —24 Al —27 Ca —40 K —39 Cu —64 Ag —108 Ba —137 Fe---56 4、本卷中g 取10N/kg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四幅图片中,属于利用做功的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2、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核能 B 、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C 、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原理制成的 D 、自然界的原子核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聚变 3、下列对化学知识的归纳不正确... 的是( ) A .物质的俗名 B .物质的分类 氢氧化钠的俗名——苛性钠 碳酸钠的俗名——纯碱 HNO 3——酸 NH 3·H 2O ——碱 C .物质的物理性质 D .物质的鉴别 干冰能升华 氧化钙加水放热 化纤与纯羊毛面料-------燃烧 食盐与硫酸钠------- 加氯化钡溶液 4、 A 晒被子 B 打孔钻头很烫 C 烧开水 D 铁锅热得烫

早餐 点心 午餐 点心 茶 晚餐 87.576.566 7 8 9 10 111213 141516 1718 19 202122 pH 上午 下午 时间(时) 点心 ( )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5、今年4月央视曝光了“毒胶囊”事件,某些不良企业利用皮革废料加工制成药用胶囊,而合格的药用胶囊主要成分是淀粉,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哪个器官免受药物的刺激( ) A 、口腔 B 、胃 C 、小肠 D 、 大肠 6、 少年儿童按下图时间就餐,口腔残留食物的pH 在一天中的变化如下: 已知口腔若经常保持酸性,容易发生蛀牙,如果只从这一点考虑,你认为三次刷牙时间最好安排在 ( ) A 、三次吃点心后 B 、早、午、晚餐前 C 、早餐、午餐、晚睡前 D 、早、午、晚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7、小明发现月饼盒里的脱氧剂部分呈红棕色,查阅资料得知脱氧剂中含有铁粉和活性炭。他猜想这包脱氧剂中可能含有:①Cu 和C ;②Fe 2O 3和C ;③Fe 3O 4和C ;④Fe 3O 4、C 和Fe ;⑤Fe 2O 3、C 和Fe 。其中猜想合理的是( )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⑤ D 、④⑤ 8、甲乙丙丁四小组同学分别对实验废液中成分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见下表: 其中, A 、甲组乙组 B 、丙组丁组 C 、甲组丙组 D 、乙组丁组 9、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 ( ) A 、金属单质 B 、碱 C 、盐 D 、金属氧化物

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A卷

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A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共16题;共48分) 1. (3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A . 变化时物质的形状是否改变 B . 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的物质 C . 变化时是否有光和热产生 D . 变化时物质的状态是否改变 2. (3分)关于金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金属单质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 B . 钢是铁和碳以及其它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 C . 合金的强度和硬度一般比其组成纯金属的强度和硬度高 D .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3. (3分)现有 4 种试剂: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氢氧化钡溶液;④氯化钡溶液。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不可组内互相反应)() A . ②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4. (3分)小亮用纸片折了一枚纸火箭,并通过与其底部连接的吸管用力吹气,火箭即可向上方飞出。下列对此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 用力吹气使纸火箭飞出,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B . 纸火箭离开吸管继续上升,纸火箭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 . 纸火箭离开吸管后能继续向上飞,是由于纸火箭具有惯性 D . 若纸火箭刚飞出时受到的力全部消失,它将保持静止状态 5. (3分)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 Fe2+、Ca2+、CO32-、OH- B . Na+、SO42-、Cl-、OH- C . Ba2+、H+、Cl-、OH- D . Ag+、NH4+、NO3-、OH- 6. (3分)在“测试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实验目的是“学会使用石蕊、酚酞试剂和pH试纸” B . 试剂和试纸都是都是为了检验酸碱性 C . pH试纸可以准确地测出溶液的酸碱性 D . 酚酞试剂不能测试酸性物质 7. (3分)一位父亲与他6岁的儿子一起上楼回家.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爬相同的楼梯,儿子体重小,做的功少 B . 爬相同的楼梯,父亲体重大,做的功多 C . 爬相同的楼梯,父亲比儿子先到达,父亲的功率大 D . 爬相同的楼梯,儿子坐电梯先到达,儿子的功率大 8. (3分)两次水平拉动同一物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路程(s)—时间(t)图像分别如图中曲线①②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概要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基础知识分析 第1节宇宙的起源 1.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宇宙中有上千亿的星系,平均每个星系又有上千亿的恒星和各类天体。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2.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3.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其主要观点----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和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4.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5.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 第2节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 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临终时发表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天体运行论》,完整地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它上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人类认识太阳系的历程 ①最早用肉眼观测到的是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②公元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加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后,人们才撩开太阳系神秘的面纱。 ③1781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耳发现了天王星。 ④1846年法国的勒维耶与英国的亚当斯发现了海王星。 ⑤1930年,美国的汤博发现了冥王星。 ⑥20世纪50年代,航天探测器的运用,是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4.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5.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

浙江省余姚市九年级科学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A.BaCl2 B.H2SO4 C.NaOH D.CaO 2.下列有关物质的化学式、名称、俗名不完全对应 .....的是( ▲ ) A.NaCl 氯化钠食盐 B.Ca0 氧化钙熟石灰 C.Na2CO3碳酸钠纯碱 D.NaOH 氢氧化钠烧碱 3、下图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功单位的是(▲) A、牛顿 B、帕斯卡 C、瓦特 D、焦耳 4.下列几种现象中,没有对物体做功的是(▲ ) 5、以下是人体几种体液的pH,其中呈酸性的是(▲) A.胃液0.9~1.5 B.胰液7.5~8.0 C.血浆7.35~7.45 D.胆汁7.1~7.3 6. 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A.氯化钠溶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铁粉 D.pH试纸 7、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可能不含有机物的是(▲) A 果汁 B 牛奶 C 矿泉水 D 啤酒 8.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有腐蚀性 B.固体氢氧化钠有挥发性 C.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D.固体氢氧化钠能吸收水蒸气而潮解 9.某实验室废水含有较多的盐酸,排放前应加入某种试剂将废水调至中性,下列试剂中最合

适的是( ▲ ) A .AgNO 3溶液 B .稀醋酸 C . NaOH 溶液 D .KNO 3溶液 10.一个人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F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分别在光滑水平面、粗糙水平面和粗糙斜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S (如图所示),该力在这三个过程中所做的功分别为W 1、W 2、W 3,关于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 . W 1<W 2<W 3 B . W 1<W 2=W 3 C . W 1=W 2=W 3 D . W 1=W 2<W 3 11、下图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 12. 如图所示,下列工具的使用,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13.新疆地震后,巨大的石头挡住了救援车辆的通路,救援人员用撬棍将石头撬开。如果在撬棍a 端分别沿如图所示三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 ) A .沿F 1方向 B .沿F 2方向 C .沿F 3方向 D .三个方向所用力一样大 14.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 ) A .FeCl 3、NaOH 、NaCl B .Na 2SO 4、HCl 、BaCl 2 C .CuSO 4、KCl 、HCl D .Na 2CO 3、NaCl 、Na 2SO 4 15. 向Mg(NO 3)2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的物质为(▲ ) A 、Cu B 、Zn 、Cu C 、Mg 、Cu D 、Mg 、Zn 、Cu 16.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 .镊子 B .钳子 C .起子 D .剪刀

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_1

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 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煤气燃烧 B . 面包发霉 C . 榨取 果汁 D . 菜刀生锈 2. 下列数据为常见水果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 . 柠檬pH(2~3) B . 橙子pH (3~4)C . 西红柿pH(4~5)D . 西瓜pH(5~6) 3. 规范的操作是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 . 熄灭酒精灯 B . 倾倒液体 C . 将固体粉末装 入试管 D . 滴加液体 4. 下列物质不属于酸的是() A . HCl B . Ca2 C . HNO3 D . H2S

5.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鸡蛋表面冒气泡,该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A . H2 B . CO2 C . O2 D . N2 6.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碱,是因为它们() A . 溶液的pH大于7 B . 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 .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只有OH- D . 都能与酸反应 7. 下列物质能与NaOH反应的是() A . Fe B . CO2 C . Fe2O3 D . NaCl 8. 钾肥能使农作物茎杆粗壮,下列属于钾肥的是() A . CO2 B . KCl C . CaCl2 D . 3PO4 9. 下列有关物质(主要成分)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三者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 氯化钠食盐NaCl B . 碳酸钠火碱Na2CO3 C . 氧化钙熟石灰CaO D . 氢氧化钙石灰石Ca2 10. 在人体的血液中,如果钾元素含量偏高,会引起心脏衰竭,甚至死亡;如果钾元素含量偏低,又会影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这时就需要补充钾。医院常用一种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静脉注射补充钾元素,已知这种含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化合物是() A . KNO3 B . K2CO3 C . KOH D . KCl 11. 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嘉兴市九年级科学期末试卷2020年-2021年

嘉兴市九年级(上)学科期末检测 科学试题卷2020年-2021年最新说明:1.本卷共四大题,36小题,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上。 2.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Mg-24 S-32 3.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数据是一些常见物质的pH,其中呈碱性的是 A.牙膏:8~9 B.胡萝卜汁:6~7 C.橘子:3~4 D.食醋:2~3 2.小明的血型是B型。如果只考虑ABO血型系统,当他需要输血时,给他输入的血液血型应首选 A.A型B.B型C.O型D.AB型 3.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下列各项物质的分类,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酸碱盐氧化物 A H2SO4Ba(OH)2HCl H2O2 B NaHCO3Cu(OH)2KCl CO C HNO3NaOH CaCO3CuO D HCl Na2CO3CuSO4MnO2 4.下列关于电流做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B.电流做了100焦的功,就有100焦的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C.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与它两端的电压、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 D.用电器的功率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5.在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箭头表示活塞运动方向),其中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 6.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因侧翻而导致泄漏,为了防止附近的水源受到污染,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用水冲洗泄漏的浓硫酸B.用土将泄漏的浓硫酸掩埋 C.将氯化钡撒在泄漏的浓硫酸上D.将熟石灰撒在泄漏的浓硫酸上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作业本答案(下)

浙教版科学作业本答案【九年级下】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第1节 4.不断地膨胀大爆炸宇宙论150亿粒子的大爆炸 5.(1)它可以永远地膨胀下去(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图略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3)膨胀。 7.(1)B (2)宇宙大爆炸(3)星系光谱分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 第2节 4.绕日公转自转绕日公转太阳系形成 5.康德拉普拉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太阳地球等行星 6.气体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 第3节 7.氢氦8.星云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10.(1)C (2)C (3)C 11.短7-9 第4节 1.星云 2.岩浆地球温度水蒸38亿 B F E C D

7.(1)米勒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2)甲烷氨气氢气(3)高温、射线、闪电 (4)原始海洋(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 8.(1)米勒实验用CH4、NH3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生命起源 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 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在CH4、NH3 等物质,因此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 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第5节 (一) 8.苔藓蕨类裸子植物9.简单复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2)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11.(1)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2)近远黑猩猩 (二) D 6.其他物种亲缘关系可变7.物种起源自然选择 8.自然选择共同的祖先亲缘9.人类可能起源于原始海洋 10.遗传变异环境其他生物适应环境遗传和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11.(1)观察化石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九上科学提分必备:期中模拟测试卷二(1.1-3.4)

九上科学提分必备:期中模拟测试卷二(1.1-3.4) 一、选择题 1.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材料。下列金属制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热性的是() A . B . C . D . 2. 如图是一种叫“干水”的物质。每个“干水”粒子是外层包上沙质硅的小水滴,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水高3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硅是氧化物 B . “干水”是纯净物 C . “干水”就是“干冰” D . “干水”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3. 用下列简单机械,使重量同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摩擦、机械自重及绳的重量,其中用力最小的是() A . B . C .

D . 4.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机械能减小的是() A . 匀速水平飞行的飞艇 B . 加速飞行的飞机 C . 减速下降的热气球 D . 等待发射的 火箭 5. 如图所示,鱼、肉的新鲜度不同,其浸出液pH会发生相应变化。鱼、肉的浸出液pH变大,其新鲜度的变化情况为() A . 越来越新鲜 B . 趋向腐败变质 C . 没有发生变化 D . 无法判断 6. 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A . 果汁 B . 牛奶 C . 矿泉水 D . 啤酒

7. 如图所示,有一质量不计的长木板,左端可绕O点转动,在它的右端放一重为G的物块,并用一竖直向上的力F拉着,当物块向左匀速滑动时,木板始终在水平位置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拉力F() A . 变小 B . 变大 C . 不变 D . 先变大后变小 8. 8 .往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如图所示是反应过程中某种量Y 随加入锌粒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Y不可能表示() A . 溶液的pH B . 生成硫酸锌的质量 C . 硫酸的质量分数 D . 生成氢气的质量 9. 某同学为研究相同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哪个还原氧化铁的量更多,将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体积混合后先通过图甲装置,再通过图乙中的仪器组合。为达到实验目的,图乙中仪器选择和连接最好的是() A . cba B . cda C . cbd D . bca 10. 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A . 天然气乙醇CH4 B . 纯碱氢氧化钠NaOH C . 熟石灰氢氧化钙CaO D .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测试试卷(到第2章结束)A卷

浙教版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科学期中测试试卷(到第2章结束)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共 16 题,共 48 分) (共16题;共48分) 1. (3分)下列关于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金属除锈 C . 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都变红 D . 稀硫酸能够与活泼金属反应制取氢气 2. (3分)如图是一些常见水果或食物的近似pH值,其中呈酸性且最弱的是() A . 苹果 B . 菠萝 C . 柿子 D . 番茄酱 3. (3分)对于某纯净物溶液中离子的检验及结论正确的是() A . 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

B . 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 C . 加入足量稀盐酸无现象,再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一定有SO D . 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4. (3分)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 . 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 . 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先移走酒精灯,再撤去通氢气的导管 D . 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5. (3分)某同学家中种植的植物比正常的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你认为应该施加下列哪一种化肥() A . 氯化钾 B . 过磷酸钙 C . 硫酸钾 D . 尿素 6. (3分)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A . 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 CH4、CO2 都是有机物 B . 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所以电离能产生 H+的化合物是酸 C . 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九年级作业本下册科学答案2020

九年级作业本下册科学答案2020 第1节 1.A 2.C 3.D 4.持续地膨胀大爆炸宇宙论 150亿粒子的大爆炸 5.(1)它能够永远地膨胀下去 (2)它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6.(1) (2)星系离我们距离越大,运动速度越快。 (3)膨胀。 7.(1)B (2)宇宙大爆炸 (3)!星系光谱分析。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等。 (4)大爆炸之前宇宙是怎样的等。 第2节 1.A 2.C 3.B 4.绕日公转自转绕日公转太阳系形成 5.康德拉普拉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一块星云收缩太阳地球等行星 6.气体尘埃物质 7.地球将脱离原来的轨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第3节 1.D 2.A 3.B 4.D 5.A 6.B 7.氢氦 8.星云 9.红巨星>太阳>白矮星>中子星10.(1)C (2)C (3)C11.短 7耀9 2.5耀3 第4节 1.星云 2.岩浆地球温度水蒸 38亿 3.B 4.D 5.C 6.A B F E C D 7.(1)米勒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2)甲烷氨气氢气 (3)高温、射线、闪电 (4)原始海洋 (5)氨基酸有机酸尿素 (6)没有生命的自然环境(或无机环境) 8.(1)米勒实验用 CH 4 、NH 等成分模拟原始地球大气,合成了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证实在 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可能的;资料表明,早期地球表面温度很高,原始大气中不可能存有CH 4 、NH 3 等

物质,所以不支持米勒实验。 (2)资料还显示星际分子大多是有机化合物,所以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有机物可能来自星际分子,而不是来自地球,这对米勒实验的结论也提出了挑战。 10 20 30 40 50 60 1000 2000 3000 4000 s/百万光年v/km·s -1 !" 第5节 (一) 1.D 2.B 3.B 4.B 5.A 6.B 7.B 8.苔藓蕨类裸子植物 9.简单复杂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生物演化 10.(1)爬行类 (2)硬骨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侏罗(或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