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角度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指导教师:丁玉才

学校:内蒙古党校

班级:2011级公共管理班

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

传统城市管理是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公共管理,它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表现为权力控制、行政命令、制度约束,非人性化的管理相当突出。在当代,它不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的挑战,而且承受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压力。告别传统城市管理,走向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与私人机构、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合作的现代城市治理,是人类维持城市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主动选择。由治理而“善治”,是一种理想的城市管理模式选择,是各国城市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城市管理公共管理善治

目录

一、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内涵的界定 (5)

第一、从共管理的职能角度 (6)

第二、从公共管理的主体角度 (6)

第三、从公共管理的手段角度 (7)

二、城市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8)

三、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加强中国城市管理的具体思路..14

第一、城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14)

第二、培养参与城市管理的多元化主体 (16)

第三、在城市管理中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 (18)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中的法制建设 (19)

1、主体方面 (19)

2、环境方面 (20)

3、政府方面 (20)

四、结语 (21)

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现代城市管理

————公共管理专业周兵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是希望的灯塔,城市的发展不仅在历史上引领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仍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也传来声声警报,大量人群及其活动的集聚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外部性特征。当我们与成千上万向往城市生活的人一同涌入城市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一人类文明的集中之地,正在逐渐蜕变为各种危机、腐朽、丑陋、病毒、细菌的汇聚之所。曾令许多人神往的城市,似乎越来越变成人们无奈的栖身地。城市怎么了?是城市本身出了问题,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城市的管理不善使然?世界所有地区的城市都有证据表明,城市之所以问题成堆,根源于城市政府在管理和提供公共产品、纠正负外部性方面的失败。非常清楚的是,对于充分实现城市具有的潜在收益,对于减轻任何规模城市的负面影响,城市治理和管理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代城市发展中的种种新的矛盾和问题正在挑战传统城市管理。告别传统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城市善治,是人类维持城市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主动选择。

在国内的研究中,根据不同的理论方法将城市管理的认识归纳为以下三类:(1)按照行政学理论,将城市管理理解为城市行政管理,其中,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城市管理是指政府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事务的管理,而狭义城市管理则指政府对城市

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以及市容市貌的管理。(2)按照管理学理论,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把城市管理看作是政府对城市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的计划、决策、执行、组织、指挥、服务、协调、监督等各项活动和过程。(3)按照政策学理论,认为城市管理是指政府制定和执行城市公共政策,并对城市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和后果进行评估、监督和反馈的活动。上述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阐明了对城市管理的不同理解,但都把城市管理看作是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所承担的职能相一致的,也是与当时城市管理的实际状态相吻合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自治组织、社团、居民、公共媒体等“城市利益相关者”在城市发展决策、执行和监督以及社区管理与服务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政府作为城市管理唯一主体的认识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了。

近年来,由于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它们在社会事务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提高,公共政策和公共选择理论及方法在城市管理研究中十分流行,因此,许多国家引入了新公共管理概念。在城市管理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城市管理的弊端(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公共物品和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等),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公共管理对城市管理内涵的界定

所谓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Management)是较之以往传统的公

共管理(Public Administra-tion)而言的。建立在韦伯官僚制和威尔逊政治行政两分法两大理论基础之上的传统公共管理是一种注重行政系统内部结构特征的公共管理模式,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理论和行为模式。与传统公共管理相比,新公共管理打破了传统行政的封闭系统,而是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系统来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实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进行理解

第一、从公共管理的职能角度

新公共管理之所以是一种对公共(public)的管理,不仅包括了对自身行政组织内部的管理(这是新公共管理的应有之意,因为它是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同时还将管理的焦点由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政府机构、过程和程序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新公共管理的对象“外化”必然要求对政府的职能作出新的定位,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不再注重对具体过程的管理,而要注重发挥政府宏观决策的作用,使政府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起催化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掌舵人而不是划桨人”。所有有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论述都提供着这样一条信息:“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而体现出来的”。

第二、从公共管理的主体角度

新公共管理无疑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在社会公共物品和服务的

提供领域,新公共管理强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垄断地位,允许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参与服务竞争;在社区和市场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极力敦促政府充分培养和利用中介组织,让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社会协调和微观管理的职能。总之,新公共管理并不象传统的公共行政那样,将公共管理的主体局限在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上,而是把公共管理放在全社会动员的层面上,使参与公共管理的对象扩大到公众、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NGOs)上。

第三、从公共管理的手段角度

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认为政府公共部门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如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等并非为私营部门所独有,它们完全可以广泛的运用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之中。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发生变化的逻辑结果,当公共管理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地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那么私营部门在这方面所积累的诸多经验自然可以为改善公共部门的有效性所采纳。

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新公共管理在政府职能的定位、公共管理的参与主体以及管理的手段上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界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公共管理的精髓就是要改革政府管理的体制,通过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企业

化的方法,使政府发挥新的、不同的作用———不是作为唯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而是作为促进者和管理者,从而达到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有效性和社会公共福利的根本目标,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管理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城市管理作为人类对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科学管理的活动,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维持和促进城市发展,以持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谋取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

城市管理发端于城市的产生,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市管理发展中每一种历史形态所具有的特点是与城市本身的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1在古代,城市的职能相当简单,一般只具有政治、交易和消费的职能,而很少具有生产的职能。因此,古代的城市管理职能相当单一,以政治统治为主,经济功能相对较弱;在管理机构上,没有专门执掌城市事务的城市政府,采用的是一种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城市与乡村在管理上没有什么区别。城市管理与乡村管理的分离,在西方国家发生在中世纪以后。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的发展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点,不仅城市的数量、规模、结构、功能等与以前的奴隶制时代大不相同,而且,许多城市不再只是由于军事、政治或宗教因素而产生,而是直接由于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商业贸易1奥斯本·盖布勒.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和手工业的发展使这些城市的经济基础开始发生变化,它们不再单纯以农业为基础,而是以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和转运贸易为基础,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不断明显和扩大,城乡的真正分离与对立也从此开始,城市居民以工商业者为主,乡村居民则以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为主。工商业者组织自己的行会,行会制度在城市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并且出现了许多行会统治的城市。工商业者为了摆脱封建领主对城市工商业经济的控制,维护自身利益,开始向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权,并由此产生了以发展工商业为主旨、以自由平等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法,城市管理与乡村管理的分离就从此开始了。

在近代西方国家,一种新型的、不同于中世纪的包含了民选制、议会制、代议制及各种权力相互制约机制的城市管理体制逐步走向成熟,城市管理职能也逐步完善,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管理逐渐定型。例如在美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所带来的许多城市问题,使城市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使美国不仅成为最早探索城市管理理论的国家,也成为首创多种城市管理体制的国家,它的市镇会议制、市长议会制、市委员会制、市经理制等均产生于近代。在近代中国,绝大多数城镇虽然仍保持着城乡合治和区域分治的封建管理体制,但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一些城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已开始由分割向自治过渡,城市管理机构和城市区域也开始从传统的区域型管理体制中逐渐分离出来,走向城乡分治。这种变化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接触较多、受其影响较大的城市首先发生。例如近代上海,先是在英、美、法三国租界地内成立了具有西方城市政权性质的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

尔后,设立了“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闸北工程总局”等。这样,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域的管理开始出现区别。1909年,在学习西方城镇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发了《城镇乡自治章程》,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将城镇区域和乡村区别开来。从此,城市有了专管城市事务的行政机构,城乡开始分治,市政与乡政有了区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管理由此出现。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现代城市为发展取向的历史阶段。2城市管理也开始引入现代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和机制。但是即使在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城市的管理仍然是以城市政府为主要甚至是唯一主体的一种传统形态的城市管理。我们把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活动称为传统城市管理,这是古代就产生,一直延续至今的城市管理形态。传统城市管理的特征不仅在于城市政府是其唯一主体,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它表现为权力控制、行政命令和制度约束,非人性化的管理相当突出。在如今的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中,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的变化和市民的需求作出灵敏的反应等等,都是传统城市管理“惹的祸”。

传统城市管理在当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的挑战。今天的人们在沐浴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贫困、失业、社会不安等等城市

2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所特有的“病态”、弊端和丑恶现象,我们可称之为“城市病”。交通拥挤堵塞,是当代城市的一种“常见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幸免,且目前尚无良药可医。即使在一个规模适中的西方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现象也十分严重,以至于从早到晚都是交通高峰时间。道路设施和交通运行系统在高峰时间承受的压力达到它们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人们在赞誉汽车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在抱怨由堵车造成的不方便。看来,成也汽车,败也汽车。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尽管汽车数量远不及西方国家,但堵车的程度却已不逊色于西方国家。拥挤不堪不仅突出表现在城市交通上,城市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都具体表现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诸如住房、行路、购物、看病等等。在北京,二环以内的古城区,登景山俯瞰,五六十年代还是一片绿海,可现在是绿少楼多。世界许多大城市都是如此。失业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经断言:在资本主义社会,失业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的实践证明,失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严重地存在着。中国的官方数据就表明,1985年城市失业率为1.8%,1999年则上升到3·1%。而据有关专家估计,2003年中国城市失业人口高达2400万人3。贫困是当代城市的世界性通病。即使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贫困线”以下的城市居民比例也很大。1977年美国总人口的11.6%低于联邦法定贫困线,其中大都市地区贫民占都市总人口的10.4%,中心城市人口

3江必新,李春燕:((公众参与趋势对行政法和行政法学的挑战》仁J〕,《中国法学》2005年第6期。

的15.4%收入低于联邦法定贫困线,而郊区贫民只占郊区人口的6.8%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美国,接受政府救助的贫困人口已经占全部人口的10%;英国更高,达到16%。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问题尤为突出,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就有相当大的规模。1995年,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居民中的贫困面提出的一个基本估计认为,1995年度城镇贫困居民约为2428万人,占全部城镇居民总人数的8.6%;659万户,占总户数的7.6%。如果按绝对贫困范畴去推算,全国城镇贫困人口和家庭分别为1242万人和332.9万户。这是政府公开披露的最权威的统计数字。乞丐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普遍问题,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如号称“人间天国”的美国,流浪于城市街头的乞丐也随处可见。在当代中国,随着城市失业人口比例增加、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父母离异增多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城市中的乞丐也骤然多了起来。虽然由于目前国家统计局无此统计数据,城市乞丐的具体数量我们还不得而知,但在许多大中城市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的繁华地段,特别是主要商业街、人行天桥、车站、码头、高档活动场所等,都可以见到乞丐的身影。有的专家根据分析估计,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乞丐数目都不会少于1万人5。而且,先前那些确因生活困难而进城流浪乞讨的乞丐比例在不断下降,而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和以乞讨流浪为生财之道的“乞丐”人数比例在上升,出现了日益明显的乞丐“职业化”趋向,从而使得中国城市乞丐问题复杂化,成为当前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城市的公共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2002年1

4《公众参与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中欧公众参与民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法制网。

5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A〕,全球化:全球治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月,有关有人用装有含艾滋病病毒的注射器扎市民的传闻,造成天津全城不安。2002年冬至2003年春,发生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尤其在中国的香港、北京、广州等大城市肆虐的“SARS”病毒,引起了全世界居民的恐慌和不安。“SARS”疫情的传播当然是不分城市和乡村的,但为什么城市比乡村严重得多,冲击大城市比冲击小城市严重,受冲击程度最大的是特大城市呢?这与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本身的特点有关。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且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近,而各种设施系统又密切连接,非常容易相互感染。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城市的应急反应机制并没有迅速跟上,这彰显了城市管理系统的不健全。城市人口密集,在利用和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废弃能量。当这些污染物质和废弃能量超过城市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时,城市的环境则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景观带来负面影响。而改善城市管理可以缓解或避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城市管理中如果更加关注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加强城市供水设施、通过污水处理和立法来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制定回收利用计划、发展更加高效的废物回收利用系统、严格控制危险废弃物、建立公私部门在垃圾收集处理过程中的合作等,那么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带来的本来可以避免的环境问题都能够避免。当代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在工业革命后城市急速膨胀式发展的初期,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进行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投资,创立臃肿的各种政府管理机构。从那时起,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一直被排斥在外。今天,越来越尖锐的城市问题,显然已经不是政府部门所能独立解决的了。换言之,城市问题导致的城市政府不可治理性的进一步增加,迫使我们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力求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发挥更大的效力来支持政府的管理,扩大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之间的广泛合作。也就是说,要迎接城市问题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对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重新作出诠释,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

三、新公共管理应用于中国城市管理的具体思路

从新公共管理的内涵特征出发,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需要在城市政府的职能、参与城市管理的主体和政府行政中吸收私营管理手段这三个方面实现变革。

第一、城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新公共管理强调将传统公共行政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这意味着政府不仅要搞好行政系统的内部管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政府管理外部公共事务的效率和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有效性呢?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的转变,以公共福利领域为例,政府不应该再无限制担当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具体生产和提供方,而应该作为公共产品及服

务数量和质量上的控制者。以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为例,政府要充当总量控制的角色,即政府必须负责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但政府供给则不一定必须采取政府直接生产的形式。相反的,政府应从企业能够经营的所有领域中逐步地退出,实现政企分开。尤其是一些原来由政府直接经营的资源,也要通过市场化、企业化来运作。同时,还要区分自然垄断经营业务和非自然垄断经营业务。应将前一类业务分离出来,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企业进行垄断经营,并由政府进行适度管制;而后一类业务则应由许多家企业竞争性经营,以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级城市政府不仅包揽了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而且还几乎包揽了全部私人产品的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政府已开始从许多私人产品领域退出,把基本职责定位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而现在要改革的是,城市政府甚至应该进一步转变政府直接生产经营公共物品的单一模式。城市政府应集中精力做好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而把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去做。如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自来水供应、垃圾清理、城市交通)、授予经营权、政府参股、经济资助(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直接投资)、BOT方式(Build - Operate -Transfer 即建设—经营—转让)、BOOT方式(建设—拥有—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等多种形式。

第二、培养参与城市管理的多元化主体

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在本质上要求政府组织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官僚制集权管理的方式,按照公营部门的目标和服务的性质、类型,建立起多元不同分权结构的组织体系,实现公营部门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多元组织体系必然要求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城市管理必然要求政府要积极培养参与城市管理的多元化主体。

在我国以传统计划经济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被认为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新型的城市管理应该由城市政府的集权走向分权,充分意识到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极大潜力,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有公共事业组织、第三部门组织、营业、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加的城市管理主体模式。在城市管理多元化主体管理模式中,各管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各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领域和方式也分为不同的层面。城市政府依然在城市管理中起主导作用,其核心地位不会因其他主体的参与而有所动摇。城市政府可通过公营部门改制、放权给非部门性公共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等措施来实现分权和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培养。政府可通过订立契约,以授权—代理的方式决定和影响其他城市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效果。公共事业组织,也有人把它称之为准行政类的中介组织,主要是指以商业化方式运作的事业单位,它一般是由政府组织改制而来,是政府公共部门的延伸,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多样的服务。在公共事业组织中,除了产

权所有权归政府所有,总经理一般由政府直接授权外,经营权全部下放。总经理有决定资源使用和分配的权力,有更多的投资权和定价权,但不实行公务员体制,可以决定员工的奖酬等。

第三部门组织一般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考虑到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与政府联系的特殊性,未把它列入第三部门)。它们具有行业性较强的特点,为本行业及社会其他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起着中介桥梁作用。如旅游协会、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会、绿色组织等。在一定程度上,非政府机构已成为公众参与决策的组织者和代表。而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分担了调查公众状况、了解社区需要的工作,因而可更确切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在不影响政府社会职责的同时,减少了政府的工作量,使一个较精简的“小政府”得以实现。在财政开支上,非政府组织不拿政府工资,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行业协会是以同行业企业为主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是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是加强对企业政策引导、信息沟通、协调服务,以及密切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关系的市场中介组织。营利性组织主要是指配合政府为城市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企业,它们的介入可以克服政府包揽管理事务的传统弊端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公众参与是城市管理主体中的基础细胞,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第三部门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也可以通过政府上网工程、听证会等形式直接参与管理。以城市

规划为例,在城市规划阶段加强公众参与已经成为科学规划的重要步骤。在同济大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规划院校研讨会上已经把公众参与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研究领域之一。

第三、在城市管理中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在公共部门推行业绩管理是提高政府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国,全国业绩评估委员会将业绩管理定义为:“使用业绩评估信息帮助建立业绩目标,分配并优先配给资源,通过公共部门经理确定或改变目前的政策或项目方向,以满足制定的目标,并报告是否成功满足了这些目标。”新泽西州立大学———纽瓦克分校的国家生产力中心于1975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评估和业绩改善体系,它包括七个步骤:1、鉴别要评估的项目;2、陈述目的并界定所期望的结果;3、选择衡量标准或指标;4、设置业绩和结果(完成目标)的标准;5、监督结果;6、业绩报告;7、使用结果和业绩信息。目前,新泽西州立大学的国家公共生产力中心正致力于公共部门业绩改善的研究,以帮助政府业绩的改善。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绩效管理还往往同政府权力下放联系起来,建立起权责挂钩的制度也是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的通常做法。在公共部门内部,政府权力下放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推进政府组

织的扁平化,减少层级,上级政府放权给下级政府或部门,以增强城市政府组织的“现场管理能力”;二是在具体行政操作中重视赋予一线的中低级公务员职、权、责,充分给予他们在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方面的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变化不定的外部环境和公众不断变化的需求。另外,要提高城市政府的管理有效性,还应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有所突破,建立促使公务员尽职尽责、积极工作的激励机制也是必要的。私营企业非常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城市政府也要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尤其要鼓励公务员创造能力的发挥。私营企业还注重塑造企业文化,认为积极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实现长期发展的源动力。对此,城市政府也不妨塑造自己的政府文化、政府精神,以此鼓励公务员将所在组织的目标看作是自己的目标,自愿担负从长远考虑的责任,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期高效。

第四、加强城市管理中的法制建设

1、主体方面

在城市管理主体模式的构建中,要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各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地位。不仅要赋予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同样也需要对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职能等给出法律条文上的规定。通过把政府改革的措施上升为一定层次的法律、规章,能够减少行政改革的不稳定性,从而达到用法律的严肃性来确保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的目的。

2、环境方面

在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尤其是在允许私营部门参与竞争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上,要保证公平竞争的环境。既要在招标、承发包等环节上防止公共权力的寻租和腐败现象,也要对私营部门的操作进行监督,要保证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仅要在程序上有所规定,也要在违约责任上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这样以来就可以用法律保证公共责任,防止以效率代替公平,以营利代替福利。

3、政府方面

在政府内部要继续贯彻以法行政。政府上级向下级放权以及一线公务员直接权力的扩大,就更需要对扩大的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权力的滥用、错用。

现代城市管理学

现代城市管理学

第一章、城市管理的基本理论 城市管理是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城市管理的特征:管理的综合性;管理的开放性;管理的动态性;管理的参与性 2城市管理内容:城规划管理;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交通管理;生态环境管理;住房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 3城市管理趋势:城市管理柔性化;数字化;民主化 4城市管理的一般原则:①以人为本的原则②系统管理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③可持续发展原则④因市制宜的原则⑤保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⑥法制化原则⑦合理控制城市规模的原则 5城市管理的目标和手段目标:“以法制为规范、以行政为主导、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的手段体系。 第二章城市及其发展 1城市的特征:①空间上的聚集性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④中心性 2城市化的概念:就是指国内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市集中的社会进步过程,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①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②工业化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③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区政府搬至临港新城;城市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严格的二元户籍制度;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政府调控城市化速度。 ②城市化发展滞后与工业化③出现乡村城镇化新模式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6.人口高增长制约城市化 4城市职能: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5城市的主要类型: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科学文化城;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按照城市的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按照城市的结构进行分类:单中心城市和多中心城市、封闭式城市和敞开式城市、集中式城市和分散式城市。 6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7城市体系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 第三章市制 1.市制:广义的市制是指市的建制和管理体制,后者也称市政管理体制。 2市制的特点:建制的双重性、结构同一性、法律地位非自治性、行政地位等级性、职能广泛性、内设层级混合性 3市管县优点、弊端:工农业生产发展顺利、加强城乡联系、促进工农商结合、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属县有依:赖思想、出

城市管理学

城市管理学 选择题 1.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 A. 军事功能C. 政治功能 2.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 系统分析方法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 综合分析方法 D.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4. 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是()。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5.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 6. 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D. 市政府 7. 在我国,市人民团体特指()。A. 市妇联B. 市共青团D. 市工会 8. 中共市委对()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A. 市人民政府 B. 市人民法院 C. 市人民检察院 D. 市人大 9.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10.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 A. 战略措施 B. 战略反馈 C. 重点战略 D. 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11. 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 A. 生活质量指标 B. 生态环境指标 C. 社会进步指标 D. 经济发展指标 12. 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A. 上海模式 B. 杭州模式 C. 南通模式 D. 武汉模式 13. 近代城市规划始于()。 C. 法国 14. 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 B. 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 C. 保障和创造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具有()的特征。 A. 以“间接性”为主C. 以“经济性”为主D. 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16. 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 慈善模式 B. 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17. 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划分为()。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18. 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19. 城市环境具有()的特征。 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 人为性 D. 复合性 20. ()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 D. 增长型 1. 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 系统分析方法 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C. 综合分析方法 D.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 城市出现在()。 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基于管理责任视角下我国公共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11T15:11:35.0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6期作者:严丹[导读] 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建立在科学管理原理基础上的传统人事管理“组织效率”的思维方式与当前人事管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导向思维有机整合,以此来保障人事管理的价值性与工具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即有效的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转型时期,落实并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给公共部门的内外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此同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日益凸显,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在实践中发生着变化,并且不断丰富并履行这一责任的过程。在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以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为核心,有效整合社会群体中的各方利益。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在实践中的履行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履行程度这一问题。 关键词:公共人事管理;管理责任;对策研究 一、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在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各类组织承担着相应责任,而责任的落实则需要在现实管理活动过程中得以履行。公共人事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必然要做出相应的管理活动并承担一定责任。因此,在研究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时要对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产生的来源及在实践中形成的过程和公共人事管理应承担哪些责任进行探讨。 1.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涵 “人事”一词在我国古代指的是世间的人情事理,其内涵十分广泛,与现代“人事”一词含义不同。现代管理学中的“人事”则专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其所做的事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人事管理是指对特定一部分人与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管理。” 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来源于公共人事管理实践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并且需要满足并承担人与事之间的特定要求。公共人事管理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人员,在公共人事行政实践过程中要考虑到内部行政人员的需求及外部群众的需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是通过组织效率和人本体诉求的人事关系来构建且发挥其作用来满足政府公共部门的有效发展,力求做到人事相宜的有机结合,则是公共人事管理所应承担的责任。 2.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内容 公共人事管理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公共人事管理不仅对于人才的选拔、录用以及公共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是政策决定者和过程执行者所不可忽视的。从理论方面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内部责任又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效率与发展责任;二是行政人员本体诉求满足的责任。外部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保证自身行为对社会公众具有有益性的管理及自身社会服务是否达到人们群众的可接受性的责任;二是公共人事管理过程中是否具有公开透明性,满足相应社会群体利益的责任。从实践来进行划分,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包括两方面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短期责任是指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跟据当前的战术目标所应承担并践行相应的责任,包括在组织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都能够在执行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实现组织效率与组织发展的有机结合。长期责任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部门不仅需要满足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也应该考虑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给其他资源所带来的压力。长期责任应该考虑到的是在实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对公共部门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都有相应长远的责任。 3.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人类社会经历了由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现在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第一次科技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开启,在这一时期所追求的是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所持有的是一种片面的经济增长的价值观,为实现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将对效率的追求看作是社会与自身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服务的主体和公众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人的自主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人与人以及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上,开始有了不依附于他人或他物的独立人格,也表现为人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方式有主动的选择性,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判断、自我负责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公共组织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在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中逐渐引入,然而随着社会内容的不断丰富化,政府所要面临的且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促使了人事公共管理责任的内涵也不断扩展。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价值性在于它明确组织的本体责任与外在诉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必须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的选择符合价值诉求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公共人事管理责任的及其发展路径,从而为组织责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当前我国公共人事管理责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共人事管理的实践过程日益复杂,公共人事管理责任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公共人事管理实践过程,在人事管理责任履行方面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去解决与完善。 1.行政人员基本保障有待提高 当前,在我国公共人事管理活动过程中,对行政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各项任务的完成履行程度低,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其中在行政工作人员履行管理活动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责任一是内部责任履行程度低即公务员行政效率低;二是外部责任履行程度低。行政人员的保障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指的是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工作,履行相应的职责,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精神需求指的是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行政人员的工作环境给行政人员的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此外,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公务人员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并没有处于主动位置,使得公务员的很多合理要求并没有得到满足。行政人员的基本保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行政工作的效率不断降低,导致整个行政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降低。 2.忽视行政人员合理的价值追求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看土地行政管理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看土地行政管理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韦伯的传统官僚行政体制的引导下,逐渐陷入了许多困境,包括财政赤字、政府规模持续增长、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下降以及由此而来的政府信任危机等。政府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和危机,必须推行改革。因此,西方国家开始推行这样一种改革思路,即必须突破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寻求政府管理上的创新。以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为时间标志,西方国家开始创新探索,到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逐步形成全球性的改革浪潮,“重塑政府”、“企业型政府”、“国家空洞化”、“市场化政府”、“再造公共部门”、“政府重组”等不同的改革口号在各国相继出现。这些改革由于在理论基础和具体措施上存在共同点而被冠以“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名称。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模式,它强调运用市场竞争的机制与原理和商业企业的管理技术来改造政府管理,改善政府绩效,而不再依靠改良和完善官僚制式的行政组织来达到目的。“新公共管理”旨在追求建立一种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使政府能高效、低成本地运行,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体现了对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管理方法的借鉴以及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超越。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管理理念 第一,以效益为主要的价值取向。

新公共管理理论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政府重视的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过程、规章制度等的投入,而是管理活动的产出与效绩,应关心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与质量,能够主动、灵活、低成本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富有成效的反应。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在政府管理中资源配置应与管理人员的业绩和效果相联系;在酬金上。强调按业绩而不是按传统的任务来付酬;在对财力和物力的控制上,强调采用根据效果而不是根据投入多少来拨款的预算制度,最终体现对管理效益的关注。 第二,对产出控制的重视。 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计划预算是根据机构特定项目来进行资金分配,而且员工也变成了计划预算的一部分。同时,战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视。这就意味着要明确组织使命,并对其能否实现目标有所预期,还要了解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组织在该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政府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我们通常都会讲,市场失灵使政府不得不介入到市场规则中,同样,政府也有失灵的时候。而新公共管理就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应该严格将管理与具体操作分开,有效的政府并不只是一个会实干的政府,

城市管理学1

城市管理学(原市政规划与管理)网上教学活动文本(2007.03.30) 一、市政管理的涵义与特征 (一)市政管理的概念 市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二)市政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现代市政发展表明,市政早已成为“政治的一部分”或“一个政治过程”,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性、中介性和方法手段方面的问题而体现着社会集团的目的和利益。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对象)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 城市管理主体的构成由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和城市政治参与系统共同构成。 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包括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城市政治参与系统也是市政管理的主体,但相对于城市政治权力系统而言,它们是次要主体、间接主体。虽然它们的参与对市政管理会起到积极的影响,有时甚至能对某些问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启示(1)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1)培育多元主体共治。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应该根据公共服务的性质和内容,来决定公共服务的供应模式和供应主体。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管理同样在政府公共管理中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决定必须引入多元化主体共治,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发挥不同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政府可以将一部分职能授权给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营部门或个人,与之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在制定、执行公共政策时加强公众参与,实现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2)对城市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城市政府在职能上要实现从“划桨人”到“掌舵人” 的转变,从万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城市政府更应将其职能集中在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等工作上,而把非纯公共物品生产的具体职能让渡给企业和半行政性的机构。如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BOT、TOT 等多种形式,与私人企业建立伙伴关系,采用市场机制,将部分业务让渡出去,而政府则集中主要力量做好总体的决策、监督、协调和指导工作。 (3)管理手段上注重引入私营部门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新公共管理主张从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中汲取营养,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利用私营部门采用的战略管理、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法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从而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对城市管理来说,在城市政府内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将刺激政府提供更有效率的管理 一、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和密度 B. 人口构成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满分:2 分 2. 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为主。 A. 军事功能 B. 社会功能 C. 政治功能 D. 文化功能 满分:2 分 3. 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论主要包括(),认为企业必须对能够扩展生产领 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 A. 企业资源基础论

从公共管理角度浅析公共利益

从公共管理角度浅析中国的公共利益问题姓名:武瑞芳学号:zs11090059 班级:11级行管 摘要: 本文从关于公共利益的古典理论以及近代一些理论出发,强调了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以及此概念的抽象性,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出发,简述了如何处理公私利益,如何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至于减损私人利益,参考了余少祥的观点,从立法、行政、司法三个角度出发提出协调公司利益的一些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公私利益协调 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从这个职能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益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公共利益。什么是公共利益,从古典理论到现代理论,说法各不一。 一、关于公共利益的一些理论 在古典的共和理论中,公共利益和共和是联系在一起的。亚里士多德在对共和概念进行界定时,主要就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共和以群众即大多数人为统治者而照顾公共利益。亚里士多德认为,区分正宗与变态政体的“绝对公正的原则”,其根本着眼点是“公共利益”。可以看出,他的的古典共和论对公共利益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共和的宗旨在于把政治权力建立成一种能为共同体中所有人共享的、保障各阶层利益的公共架构,以使政治共同体能够获得稳定的秩序而得以保存。而共同体中所有人共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公共利益。而以联邦党人为代表的新共和主义对这种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加以继承并发扬,他们将以代议制为基点的间接民主融合进共和理念中,公共利益又成为间接民主的目标指向之一。 在西方的哲学论著中,关于公共利益有如下几种说法;1、认为社会生活中只有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所谓的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2、承认公共利益的存在,但是认为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3、全民全体利益说,这种观点认为,公共利益是公民的整体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是普遍利益而不是特殊利益;4、大多数人利益说,这种观点认为,公共利益不一定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也是社会利益;5、目的价值说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一种抽象的目的价值,就像真理、正义、公平一样,很难描述,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人类的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通过个人的合作产生出来的“事物价值的总和”。[1] 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派看来,公共利益是公共管理的目标而不是副产品。该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政府应该将社会的公民聚集到一个公平、能够真诚合理协商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环境中来,并且这些经由协商等程序产生的解决方案必须完全符合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公共管理题目汇总 1、公共关系管理对塑造企业形象的作用 2、当前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现象与策略 3、分析如何把公共卫生管理运用在卫生监督工作中 4、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6、公共管理视阈下档案服务社会化浅析 7、构建农村公共设施基层管理模式的思路 8、公共自行车智能管理系统的改进 9、突发公共事件病区批量患者搬迁的流程管理与评价 10、城镇化背景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浅析以陕西省为例 11、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介入 12、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研究 13、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 14、市场经济与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关系论述 15、新公共管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的利与弊 16、浅谈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 17、关于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 18、新时期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19、包容性视野下的公共安全管理:维度分析与战略创新 20、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21、城市公共危机网格化应急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路

径研究 22、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科学管理及服务优化 23、浅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4、公共治理视域下高等教育管理改革路径探析 25、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探究以新公共管理为视角 26、公共部门信息质量管理的基本问题研究 27、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机构借助网络数字技术对非遗的保护机制研究 28、城乡公共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设计及运行 29、论自媒体时代下的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30、探究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规制 31、风险社会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架构 32、关于高校公共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分析 3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34、浅谈基于的公共卫生管理与分析决策系统 35、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36、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企业专利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37、网络舆情参与对现代公共管理的影响 38、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三维空间 39、我国公共组织管理中人员激励问题的思考 40、浅谈新公共管理视域下的社区警务

城市管理学复习题(已整理)

城市管理学 一、多项选择题 ()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D. 信息化 ()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A. 市人民政府()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小,幼年人口比例大。D. 增长型 ()属于初级城市发展战略观。B. 需求型C. 供给型D. 资源型 ()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C. 第三次 ()在城市国家机构中处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A. 市人大 ()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D. 市建制体制 C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划分为()。A. 自然社区B. 功能社区C. 法定社区 C从城市社区起源基础、产业和功能的不同出发,城市社区可以分为()。A. 职业型社区D. 居住型社区 C城市财政管理包括()A. 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D. 预算外资金管理 C城市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A. 系统分析方法B.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C. 综合分析方法 D.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C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组成。A. 战略措施B. 战略反馈C. 重点战略D. 战略依据和战略愿景 C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获取。A. 优劣机威分析方法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 历史分析方法 C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A.生活质量指标B.生态环境指标C.社会进步指标D.经济发展指标 C城市环境具有()的特征。A. 脆弱性B. 开放性C. 人为性D. 复合性 C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年。C. 20 C城市出现在()。D. 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C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 产品B. 城市营销主体C. 目标市场需求D. 目标市场 C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的特性。A. 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 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C. 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 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C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 D. 行政性组织 D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 A. 政府的低效率 B. 政府赤字问题 C. 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 D. 政府的行为动机 G根据我国近年来的情况,城市人口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A.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B. 文化结构的高层化发展趋势C. 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D. 城市人口红利效应正趋于减低 G关于社区的管理,国外主要的组织管理模式是()。B. 混合型C. 政府主导型D. 自治型 J近代城市规划始于()。C. 法国 J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区别于农村地区。A. 人口数量和密度C. 产业构成D. 行政管辖 K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的协调与统一。 A. 生态可持续发展C. 经济可持续发展D. 社会可持续发展 M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B. 道路C. 污水处理S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主要是,具有地方()。A. 任免权B. 监督权C. 决定权D. 立法权 S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的城市。A. 适于居住B. 银行信赖C. 治理和管理良好D. 有竞争力 S社会性规制主要针对()。B. 信息不对称问题D. 自然垄断 S市政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在()过 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B. 市 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S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 市 行政管理体制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 市政府构成体 D. 市建制体制 T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A. 动 态原则B. 协调原则C.市场调节与计划 控制相结合原则D.效益原则 T土地利用主要受()的影响。A. 社 会经济因素B. 技术因素C. 土地利用 现状D. 自然因素 W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 ()。A. 上海模式B. 杭州模式C. 南通模式D. 武汉模式 W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 ()。A. 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 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 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 展服务B. 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 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C. 保障和创造 城市公正的社会环境 W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 副 省级市B. 县级市C. 地级市D. 直辖市 W 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 现为()。A. 水污染B. 固体废弃物 污染C. 视觉污染 D. 大气污染 W我国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以 归纳为()。A. 首长负责制B. 纵向 层级的集权制 C. 层级制与职能制 相结合D. 完整制与分离制相协同 X现代企业成长理论认为,成长经济理 论主要包括(),认为企业必须对能 够扩展生产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不 断积累才能得以成长。A. 企业资源基 础论B. 企业动力能力论C. 企业知识 基础论 X下列的城市政府职能中,()属于 传统职能。A. 消防D. 治安管理 X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萌生。 A. 美国 Y以下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说法正确的 是()。B. 强调管理对象的外部化 Y一般认为,增长极通过()对区 域经济产生组织作用。A. 支配效应C. 溢出效应D. 乘数效应 Y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 ()。A. 人口的流动B. 总人口 的增长C. 技术进步D. 经济增长 Y与传统的公共管理相比较,()成 为新公共管理的重要字眼。A. 市场导 向B. 结果趋向C. 绩效标准D. 顾客导 向 Y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可以将 城市划分为()。A. 稳定型城市B. 衰退型城市D. 增长型城市 Y以下的()属于我国城市政府财 政收入的一般预算收入来源。A. 利润 收入C. 政府公债D. 税收收入 Z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 ()。A. 外部性 B. 公共物品 C. 非对称信息 D. 垄断势力的存在 Z在我国城市中,下列的()属 于城市政治参与主体。A. 市政协B. 市 民D. 城市居委会 Z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的指的是 ()。A. 全过程学习B. 团体学习C. 全员学习D. 终身学习 Z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 主要以()为主。A. 军事功能C. 政 治功能 Z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 括()。A. 市人大B. 中共市委D. 市 政府 Z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 括()。A. 市法院B. 中共市委C. 市 检察院D. 市政府Z在我国,市人民团 体特指()。A. 市妇联B. 市共青团 D. 市工会 Z中共市委对()起着领导作用,处 于领导地位。A. 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 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 Z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 控具有()的特征。A.以“间接性” 为主C.以“经济性”为主D.具有“公 共物品”属性 Z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 为的假设有()。A. 慈善模式B. 民 主模式 C. 巨物模式Z在市政决策领 导体系中,()在决策中处于核心 地位。D. 中共市委 Z在()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 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D. 衰退型 二、简答题 B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 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 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 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B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 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2)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土 地利用规划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开 发土地的经济价值,严格受市场调节。 规划很大程度上应建立在市场基础之 上、由市场引导,规划结果是适应这种 引导的结果。同时,土地利用涉及各方 面利益,除经济目标外,还必须考虑社 会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目标,这在很大程 度上须由国家立法、政府方针、政策来 控制完成。(3)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 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 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 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 用土地的障碍。(4)协调原则。土地利 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 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 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C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1)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 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 发展条件;(2)战略愿景,城市的战 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 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3)重点战略, 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 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 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 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 领域的战略举措;(4)战略措施,战略 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 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5)战略反馈。 C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哪些特点? 答:(1)综合性;(2)法治性、政策性; (3)地方性;(4)长期性、经常性;(5) 实践性。 C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 容? 答:(1)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 (2)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3) 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4)加 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5)制定城市人 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C城市化的推动力是什么? 答:(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2) 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3)信 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W我国市民参政的内容是什么? 答:(1)市民的政治参与,主要包括行 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政治权利和 自由权利,履行公民和市民的政治义 务,参与和支持城市立法机关、行政机 关和司法机关的重大决策,向政府及其 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维护市 民的合法权益,监督城市党政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的政治行为,实现市民当家作 主的民主权利,促进市政管理的法制 化、民主化和公开化进程;(2)市民的 行政参与,主要包括参与城市政府的行 政决策,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 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公 务员的违法失职和渎职行为,行使监督 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权利;参与城市的规 划、建设和管理活动,维护城市公共设 施和公共财产的安全,改善城市公共服 务;促进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和 现代化。(3)市民的社会参与,主要包 括参与城市社区、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和 其他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从事社区服 务、拥军优属、残疾人援助和义工活动, 参与城市教育、文化、体育、科技、医 疗卫生、福利保障等方面的公共管理和 公共服务。 W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存在哪些问 题? 答:(1)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2) 协议出让,政府让利;(3)生地出让, 效益粗放;(4)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 用; W我国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1)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 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 内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的管理,因 此,城市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区域经 济管理。(2)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 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 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 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对城市经济 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平衡、协调 和控制。城市政府要在城市经济各环 节、各部门、各企业加强自身管理的基 础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管 理,以实现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3) 两面性。所谓两面性是指,城市经济管 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 政策,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 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 出发,把国家的总体要求和总体利益与 本市的实际需要、实际可能及正当的局 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市的经济发 展与本市的城市性质相适应,以避免城 市经济的盲目畸形发展,实现城市经济 结构的合理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优化。 (4)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 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W我国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 么? 答:(1)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战略和规划;(2)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 经济管理体制;(3)不断调整和优化城 市经济结构;(4)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 发展规模;(5)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 间接管理和服务;(6)规划、建设和管 理好市政公用设施;(7)注重全市就业 情况。 X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1)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 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 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2)再利 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 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 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3)资源化原则,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 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X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 即组织的共同构想;(2)组织与各成员 均善于学习;(3)组织结构扁平化;(4) 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5)弹性 化的组织结构;(6)能够实现充分的自 主管理。 1

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试述新公共管理对现代城市管理的启示 现代各国政府事实上都面临一种无法回避的挑战:社会公众一方面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避免公共开支过大,在不加重税费的前提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这就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20年来,为迎接全球化、信息化、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以及摆脱财政困境和提高政府效率,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席卷了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全世界都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治道变革运动。在政府改革方面,主要趋向就是精简和重组政府机构、精简人员、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运作机制、还权于市场、公民组织与公民个人。在这一股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中,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它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以经济学和私营部门管理为理论基础在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形成的。这一管理思想对西方各国的政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市场机制改造政府、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推动了传统的韦伯官僚制模式向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管理新模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的普遍展开,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英、美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行政架构、管理理念和服务范式,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大大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也增强了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新公共管理思想所形成的这股强大的公共行政改革力量,也正越来越多地影响到许

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管理改革。 因此,总结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适应全球化发展进程,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思想——新公共管理模式,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分析,来不断地探寻未来行政改革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管理的绩效。 一、我国行政改革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我国自建国以来,随着国家建设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其行政组织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从整体上来看,这些改革基本上是围绕着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管理的重点目标而展开的,其基本的形式也是世界通用的,如调整结构和精简人员,以及后来的转变政府职能等等。这些变革,反映了我国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对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认识和不断发展。但是,这些变革并未完全取得预期的成效,特别是1998年以前的数次行政机构改革,相反而在某些方面强化了行政管理体制上的某些弊病和不足,因而严重影响了国家行政管理职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并且不约而同地出现和形成了“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合并——分开——再合并——再分开”和“权力上收——下放——再上收——再下放”的三个循环怪圈。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索未来的发展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行政管理的效能,深化改革开放,进而推进社会主义大业,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管理学论述题汇总

(一)试述市政管理的特征。 1、政治性,市政的主体,主要是城市的城市行政机关,它是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部分;市政的客体或内容,主要是城市的公共事业、公共事务的管理;市政的手段,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实行依法治市;市政的过程,同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及其运行紧密相联。 2、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从中世纪欧洲大陆的市政发展到资本主义取得统治地位以后的市政,再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市政,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 3、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1)市政系统包括许多分系统,如市政组织系统、市政领导系统、市政职能系统、市政体制系统、市政环境系统,每个分系统下面又有许多相互关联的子系统。(2)市政系统又由多元的市政要素组成,如组织要素、人员要素、财政要素、制度要素、行为要素等,每种要素内部又包括多种次级要素。(3)市政过程又是由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多项环节组成的过程。 4、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5、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试述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作为城市党组织,中共市委的政治领导作用则具体表现为: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符合本市实际、代表城市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它们转化为城市国家机关的决议、命令、规章、条例等。 2、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3、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健全各级党组织,培养、选拔党员干部,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威信的领导集体,并对他们进行党内和党外监督管理,通过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去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三)试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这点与西方市政职能特点不一样。管理城市经济曾经是我国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责,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庞大,部门林立,既有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在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强控制程度表现得仍比较突出。 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政社会保障职能也逐渐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科技管理定位 实现创新型国家发展的任务需求,要从强化中央和地方科技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政府的科学技术,从科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出发,不仅管理科研,更要从科技管理过渡到中观或者宏观的具体层面上面。故而,就科技为基础,从政府科技的角度出发,让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态势从宏观角度出发,实际工作中联系农村办企业的特点,将政府科技看成是社会事业管理的关键要素,认识到科技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影响要素。 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供需平衡 由于政府和企业是科技活动的最终投入主体,所以在管理中要详细的分清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介入的管理范围。 为了理清范围就要从科技产品的属性为出发点,科技产品的划分能否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还有具备公共属性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的特点是基础性强、共性强等相关的技术成果,由于其自身的供给成本偏高,规模偏大,同时周期数量偏长,因此公共产品在公共投资生产方面,在管理决策和公共监督方面有着更高的属性和公平公正性,由于私人产品在科技领域方面表现为企业获利较多的竞争属性,包括专利以及专有技术。但是混合产品是介于应用研究或者产品开发属性之间的,受到高风险和技术的影响,并且地位从属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政府的公共科技产品,主要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探寻问题,有部分工艺性技术或者基础实施产品要有投入的主体,加之目前农村企业经济服务类企业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不能介入太多的风险,其主要的应用技术研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农村区域的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投资的主体多为政府,但是由于个人或者企业也能在此分得利益,所以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风险。 为了让其能够妥善发展,需要在发展进程中注意两种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两种力量分别是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发展中凡是涉及到政府不应该管或者可以管但是也可以不管的事情时,就要将这部分工作交由市场去做。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地方,但是这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事项提供者主体都是政府。民间没有提供的能力,其实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方是政府,这里涉及的管理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特别是农村企业,是通过管理规划企业发展状况,让企业通过合理管理走向更长远发展的道路,由此可见政府存在的理论不是管理,更不是政府需要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其实在市场竞争激励的环境下,政府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在创建系列化制度和法规的前提下让市场更趋向规范化和稳定化,借以引导市场的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来缓解市场中供应不平衡的状况。 二、明确科技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在政府活动中,要让科技管理成为重要的内容,由于政府在公共管理模式中,能够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等综合性管理措施统一到一起,不应该将卫生、交通等相关产业看成是领域管理的核心要素。第二,各个不同的政府专项部门,比如经济、市政、交通等专项的机构化管理,要将科学技术看成是管理的核心要素,以部门的重要内容为主要基础,并从产业化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新视角等角度出发,做好科学技术的行业推断。第三,由于政府的各类科技部门要从科技管理的角度参与管理,那么就要求下级的政府科技部门需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形成全国以及全区域的科学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三、科技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要素 受到前期计划经济的诸多要素影响,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有着良好的分工,主要的支撑性研究要素是科学技术,并且主要的工作对象是大学以及主要的科研研究院所,衡量研究状况的项目即为科研成果或者所出的论文数量。但是目前经济体制已经趋于市场经济体制,那么此刻科技管理部门的划分要求就要以区域经济为出发要点,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要素影响的状况下,为加大政府的主要引导作用,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责任要求下,做好各方的定位,不仅能够充分的发挥科技智力化的资源优势,同时将这些优势都引导到不同的事业发展项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