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潍坊市基本情况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毗邻渤海莱州湾,扼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全市总面积l.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25万人。辖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区,青州、诸城、寿光、安丘、高密、昌邑六市,临朐、昌乐两县,共有235个乡镇和22个街道办事处。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区。既是黄河三角洲经济区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区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前沿城市,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骨干城市。

潍坊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还是驰名海内外的“世界风筝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中国品牌特色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潍坊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境内有济青、潍莱、东青、青莱(济青南线)、荣乌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09年将超过2.5万公里。长深高速、潍日高速,德大铁路、黄大铁路、潍日铁路、朐沂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中。潍坊市已被十一五规划列为国家公路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009年底将突破2.5万公里,稳居山东省17城市第一位。

潍坊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皇五帝”中的舜、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曾在潍坊执政理事。近代涌现出了王尽美、陈少敏、王愿坚、王统照、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潍坊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众多,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中外驰名,拥有十笏园、范公亭、山旺化石、恐龙化石、沂山国家森林公园、青云山、青云湖等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着力解决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环境建设“四个关键问题”,突出抓好工业强市、扩大开放、民营经济、农业“三化”、城市化和科教兴潍“六个战略重点”,

集中用好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现有企业“三大杀手锏”,取得了改革和建设的新成绩。2006年,潍坊市在全国47个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1位,工业利税、工业利润排名第12位。2009年上半年,潍坊市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1402.61亿元,同比增长11.1%。总量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4位。培植发展“三个一批”,推动结构优化升级。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培植一批支柱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以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市工业已拥有得利斯、耶利亚、新郎等12件中国驰名商标和18个中国名牌产品,拥有山东省名牌7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44件,品牌经济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势头良好。2006年,农村政策全面有效落实,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13.2元;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政策,补贴总额2.05亿元,农民人均补贴38.8元。潍坊市深入实施“三化三带动”战略,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路子,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29家。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发展到465万亩。完善反哺农业机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4.2%;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8%;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0%。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取消农业税,兑付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2.1亿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进展顺利。“新农合”参合率达到88.2%。林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共完成造林71.7万亩,新建农田林网45

万亩,四旁植树3211万株,育苗12.85万亩。百处林场、北部沿海林网、荒山造林、村镇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进展迅速,建成生态林场30处。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2008年,全市生猪出栏538万头,比上年增长13.8%;家禽出栏3.5亿只,增长15.7%;肉类总产量104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25.9万吨,下降10.0%;奶类产量21.6万吨,下降20.0%。渔业经济持续发展。2008年,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29.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2.9%;水产品总产量46.2万吨,增长28.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8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农业机械总值72亿元,增长11%;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大型农业机械快速增长,联合收获机达到1.3万台,增长30%,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3383台,列全省第一。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757千公顷,机播面积868千公顷,机收面积693千公顷。加强村镇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8年,全市完成村镇建设总投资8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4%和25.8%。新建改造道路2040公里,修建排水管沟1948公里,新建绿地685万平方米,初步完成了首批30个小城镇改造提升任务。全部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汽车、通电话;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30.2万人,完成改造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40万人。全年农村用电量54亿千瓦小时,下降6.4%;化肥施肥量(折纯)54.2万吨,下降11.9%。工业生产效益同步提高。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348家,比上年增加36家;实现增加值1343.5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8.07%,比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

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城区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3.6万处,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13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04个。全市新建改建“农家店”510个,累计达到4289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新建农村配送中心16个。各类农业生产资料村级服务站6592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到100处。现代物流业发展速度加快。2008年,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2100多家,物流总额过5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6家,过100亿元的5家。鲁东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速度加快,进园项目达到56个,配送范围覆盖到全省大部分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共188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2.5%;旅游总收入148.5亿元,增长36.2%。接待国内游客1869.3万人次,增长32.2%;国内旅游收人143.6亿元,同比增长35.1%。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大幅增加,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60.05亿元,比年初增加407.82亿元,增长24.7%。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332.46亿元,比年初增加287.36亿元,增长27.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1513.4亿元,比年初增加302亿元,增长24.9%。货币持续回笼,全年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42.8亿元。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合计38.9亿元,同比增盈16.2亿元。保险业健康发展。2008年全市产、寿险累计实现保费总收入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5.9亿元,增长16.6%;寿险实现保费收入40.7亿元,增长47.1%。全年共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9.8亿元,增长27.3%;其中产险支付赔款8.6亿元,增长27.7%,寿险支付赔款1.2亿元,增长18.9%。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第36位,居地级市第15位,被评为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365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64项,争取资金8732万元。在全省首次自主创新产品认定中,全市有64项产品通过认定。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科技成果216项,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49项,有2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推进,13个研发平台形成研发能力,培育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家。专利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共申请专利4858件,比上年增长26.4%;专利授权2586件,增长23.8%;发明专利申请623件,增长18.9%。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成绩突出。加快推进标准化战略。全市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8.6%,重点产品的采标率达70%以上。有3家企业顺利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确认,实现零的突破;通过AAA级确认的企业23家;AA级确认的企业135家,列全省各地市之首。能源计量工作措施到位。全市累计有165家企业通过计量体系确认,11家企业的266个产品获得C标志。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全市已有120家企业的360个监控点的视频图像接入产品质量监管和应急指挥系统。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开发高新技术产品88个,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26.9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1%,比年初提高2.8个百分点。有80家企业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亿元,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7045万美元,增长50.8%;出口总额完成3.9亿美元,增长73.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3亿元,增长32.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0.7亿元,增长17.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9.9亿元,增长26.2%,完成工业利税32.6亿元,增长21.8%。潍坊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56.7亿元,增长3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8亿元,增长32.7%;出口创汇4.8亿美元,增长215.4%;财政总收入达到2.2亿元,增长1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亿元,增长20.1%。高新技术发展实现新突破,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企业4家,新增省、市级研发中心3个。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40.5亿元。潍坊出口加工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5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673万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值7683万元,增加值538万元;实现进出口额1586万美元,其中出口额1297万美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7万元。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共完成城市建设总投资56亿元,其中中心城市38亿元。中心城市突出抓好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一组团城市艺术馆竣工,二组团青少年宫和劳动人民文化宫主体封顶,三组团图书馆和科技馆基础垫层全部完成;奥体中心地基基础和看台主体全部完成。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中心城市新改扩建福寿街、庄检路、民主街、金马路、泰祥街等31条道路,城市路网框架进一步完善。坚持“高大密厚多彩”绿化,以绿制胜的城市特色彰显。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拉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9.23%。教育发展实现新突破。2008年,全市小学1347处,在校生58.2万人;初中348处,在校生28.2万人;普通高中63处,在校生17.4万人;普通高校10处,在校生11.3万人。初中升学率90%,高中段普及率持续上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地市级首位。中职招生实现重大突破,2008年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多渠道招生54601人,占高中段招生数的比例为51.0%。新成立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48家,投资过亿元项目5个,过千万元项目16个。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万人。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总分名列全省第二。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市卫生系统紧紧围绕“大众卫生”主题,以实施全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试点为主线,大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健康保障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全市人民健康水平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88所,实际开放床位30516张,卫生技术人员42733人。“小病社区低收费,大病住院有保险,防保服务政府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健全并启动运行。农村“525”工程积极推进,全市“10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5万人,参合率97.6%。潍坊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文化出版事业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已有70%的乡镇建成了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居全省前列。在市级以上刊物正式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900多件,其中省级以上奖励20多项。全市240余支放映队放映近9万余场次,圆满完成全市行政村放映覆盖面达到80%的任务目标。全市重点文化项目已达到122个,其中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75个,过亿元的项目48个。全年登记版权作品203件,在全省名列前茅。全市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达36亿元,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新闻出版产业体系。体育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全市体育工作积极推进实施“奥运人才

工程”、“全民健身工程”和“体育设施工程”三大工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设施建设、十一运筹备及体育产业等都实现了新的突破。通过体彩公益金资助和发动社会力量,共完成了近300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使全市50%以上的农村社区都配有了体育健身设施。200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2%,同比上涨5.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和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3.4%、5.8%、5.6%、1.5%和0.7%,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通讯类分别下降1.2%、0.7%、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12.5%和8.9%。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和房屋租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5.4%、15.5%和1.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涨7.8%,建筑安装工程价格指数上涨10.7%。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7072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4828元,增长17.1%。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2台,电冰箱73台,洗衣机76台,移动电话146部,摩托车79辆。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404元,增长23.8%。社会保障能力逐步提高。2008年,继续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年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净增34.5万人,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55.9亿元,基金支付49.2亿元,基本保持收支平衡。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08年,全市出生77887人,性别比为107.4,合法生育率为94.9%,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9.01‰和3.25‰。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据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资料推算,全市年末常住人口889.54万人。

优化经济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把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来抓,按照优惠的政策、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的“四优”标准,努力营造“洼地”效应,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在硬环境建设上,以生态市建设为总抓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提升,面貌焕然一新,荣获“2004年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和“2006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称号。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2008年3月14日,全国爱卫会专家组郑重向我市通报:潍坊市整体卫生水平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基本要求,考核组将报请全国爱卫会命名潍坊为“国家卫生城市”。2007年,潍坊喜领全国节水型城市奖牌,成为全国节水型城市。争取设立了潍坊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在软

环境建设上,实行了“只要不违法、不违纪,符合城市规划和环保要求,一切优惠条件都可以谈,外地能够利用的一切优惠政策我们都可以用”的政策措施,组建了市县两级公共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完善提升了市长公开电话功能,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组织开展了企业评议机关和工作人员的“双评”活动,全市经济发展的软环境明显改善。

2.2潍坊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2.2.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

潍坊市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4个,即: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图书馆、潍坊市文化馆、潍坊市广播电视局(不包括街办、乡镇文化站和广播站)。转企改制事业单位3个,即:潍坊市新华书店、潍坊市电影公司、潍坊市剧场。全市新规划建设公共文化项目2143个。总投资28亿元建设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包括城市规划艺术馆、青少年宫、文化宫、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音乐厅等,是目前我市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目前已完成投资23亿元,城市规划艺术馆已投入使用,青少年宫和文化宫正在试运行,整体工程年底前全部竣工完成。各县市区分别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文化馆的改造提升,坊子区新文化馆建成开放,诸城、青州、昌邑等地新建文化馆将于年内陆续投入使用。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我市共申报国家一级馆9个,申报国家二级馆1个。全市新建高标准社区文化中心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397所,37%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500平方米以上,79%的镇街和54%的社区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基层服务站点,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1181工程”,确定了诸城、寿光2个省级试点县和100余个基层试点单位,整体工作全面铺开。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已实现免费开放。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共申报一个国家级示范项目、一个省级示范项区和2个省级示范项目。去年以来,县、乡两级财政新增投入资金1544万元,新建农家书屋830家。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作为文化部批准的十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之一,今年4月正式挂牌,目前正加快制定《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总体规划》。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录,有35个项目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5人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7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深入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补查出不可移动文物600余处。临朐北辛文化遗址群、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群、青州昭德街古建筑群被评为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发现”。目前,全市半数以上镇街文化站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标准,85%的镇街和65%的社区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服务站点。新建农家书屋2012家,总量达到7678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全年达到10.7万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1181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共建成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80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市9个基层文化品牌被评为省级“农村优秀文化品牌”,94个基层文化团队被评为省级“农村文化优秀团队”。

2.2.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潍坊市具有悠久的历史,遗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些文物古迹不仅是历史文明的体现,更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展示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潍坊曾因园林众多而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称。潍坊旅游介于“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之间,近年来,以国际风筝会为龙头,集合乡村民俗、历史文化、生态农业等特色,潍坊旅游业在山东省内做得有声有色。但在逐年增大的潍坊GDP和省内旅游强市面前,潍坊旅游的弱小毕现。如何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大市的跨越,是很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风筝之都”潍坊同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发展,潍坊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近年来,潍坊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高度重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旅游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潍坊旅游局统计,2006 年度,潍坊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6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但是在2006年,潍坊1720亿元的GDP中,旅游收入只有62亿元,所占比重远低于10%的支柱产业要求;在一年两度的“黄金周”盘点中,潍坊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连续多年在全省第10名左右徘徊。据潍坊市旅游局2007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显示,2007年上半年来潍旅游的省内游客所占比重

为61.97%,省外游客占38.03%。省外游客以周边省份为主,其中省外游客人数占前10位的地区分别为江苏4.12%,河北3.65%,北京2.93%,吉林2.69%,浙江2.46%,河南2.3%,广东2.06%,上海2.04%,辽宁1.98%和安徽1.9%。潍坊拥有高度超过千米的沂山、拥有国内最早的国际展会—潍坊国际风筝会、拥有上世纪80年代就为外国游客熟知喜爱的杨家埠,旅游却未能奋发有为,甚至在省内有“边缘化”之虞。潍坊第二产业强势,服务业比重偏低,壮大发展关联度最高、带动性最强的旅游业,对潍坊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受到硬资源约束下,利用好旅游产业基础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增量,将为潍坊经济发展找到新的天地。

2.2.3 书画经营方面现状

目前,“书画经济”己成为潍坊市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2007年,全市有书画专业户600多家,从事装裱的420多家,从业人员1000余人。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引导培育下,书画产业得到蓬勃发展。2008年,全市书画经营专业户达到800多家,从业人员2500多人。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书画群众组织38个,从事书画装裱、经营的业户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9000多人,书画产业年营业额达2.7亿元。书画创作、爱好者达6万多人,其中省级以上中国书协美协会员80多人。全市书画产业涉及书画创作、经营书画、文房四宝、书画装裱、旅游产品等10大行业的40余个门类150多种文化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水平、档次不断提高,全国各地的名人之作也大量涌入临胸书画市场,经营全国书画的新格局在临胸己逐渐形成,各种书画文化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4 文艺演出、娱乐、音像出版、图书零售、印刷行业现状

2008年,全市互联网上网服务、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综合游乐场所68处,从业人员280人,年总营业额940万元,上缴利税75万元。2009年底,全市互联网上网服务、歌舞厅、电子游戏室等综合游乐场所达98处,从业人员460人,年总营业额1230万元,上缴利税98万元。全市经民政局注册成立的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有潍坊市综艺剧团等10家,从业人员约400余人,多为赋闲在家的退休

人员。主要参加全市及省里的公益文化活动,无营业收入。全市音像制品出租零售企业170家,从业人员300余人,2008年营业额980万元,上缴利税89万元;图书零售单位78家,从业人员158人,2008年营业额480万,上缴利税18万。印刷企业158家,固定资产7650万元,流动资产1604万元,2008年上缴利税265万元。近几年来,潍坊市在16个县市区、开发区建立文联组织,成立专业文艺协会150余个。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的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文件,设立600万元的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把文艺创作纳入全市文化建设综合考核。设立“风筝都文化奖”,作为全市文化建设的综合性最高奖项,每年列支奖金200万元,对优秀文艺作品、文化人才给予重点奖励。各县市区参照市里做法,设立文化奖项9个,奖金总额达1925万元。建立重点作品项目库,将一批题材好、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创作项目纳入其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从每年的文化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艺创作,并逐年有所增加。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契机,把文艺创作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计划,启动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了文艺人才库,加大了对文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全市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专业文艺创作人员2000多名,业余、兼职创作人员7000多名。其中,30岁至50岁的创作人才占总数的六成以上。人才层次逐步提升,文艺类国家级协会会员284人,省级协会会员1457人,市级协会会员6133人。同时,坚持继承和创新并举,书法、美术、民间艺术和文学作品创作等传统门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戏剧、歌曲、舞蹈和摄影等门类群众基础雄厚。以茂腔、吕剧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剧种得到长足发展,民间艺术创作空间日益广阔,影视、动漫、网络小说等创作门类异军突起。《开心农场》、《超级悠悠》等动漫作品列入中央电视台重点跟踪剧目,以《都市妖传奇》系列为代表的网络小说风靡网络。近三年,全市共获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级奖项80

余项,有5件作品获第九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入选作品奖,14件作品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4件作品获第六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创历史最好成绩。我市连续三届获省“精品工程”组织工作奖。2011年以来,全市又新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电视剧《谁不说俺家乡好》、《防线》、《年画》,电影《明天我要升国旗》、《一代跤王》、《另类村姑》、《复苏的蝴蝶》等10余件影视作品创作完成,《另类村姑》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与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拍摄的《防线》在央视八套黄金时间播出,《精灵萝卜娃》在央视少儿频道黄金时

间播出,电影《县委书记王伯祥》、电视剧《潍县战役》、《胶济大铁路》等作品进入筹拍阶段。大型现代吕剧《百姓书记》作为山东省唯一剧目,入选“2011年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于6月底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正式演出。动漫作品《星孩》获2010国产动漫精品奖最佳效果奖,《中国民间孤本年画》、《八十七神仙仙卷》等民俗文艺作品在业界引起广泛好评。

2.2.5 体育健身方面

目前,潍坊市拥有公共体育健身场所48处(不包括居住小区和学校),经营性健身场所12家,从业人员300多人。在潍坊市参加的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个项目的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5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1个。年内全市完成审批成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65家。体育彩票销售7亿元。不断改善城乡体育健身条件,群众健身蓬勃开展。全年组织体育活动600余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累计完成各类规模健身工程634个,建设大型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处、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51个、户外全民建设基地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0处以及农村社区健身工程30处。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 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 | 更新时间:2018-03-25|来源:中经网 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本文在全面审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推动农村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中经评论·北京)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市场化的文化消费贫乏,文化产业落后,与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相比存在严重不平衡,因此,深入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从已经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看,一些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独到的思考和探讨,郭玉兰<2007)就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逻辑合理眭、政策支持度以及经营操作环节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发达国家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新市<2006)认为应当采取激发农村文化人才创新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产业链和集约化发展等措施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刘彦武<2008)强调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组合性和客观性问题。但是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还刚刚起步,公开发表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研判,并提出发展思路。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脆弱性:微观基础薄弱及产业体系耦合不牢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比较脆弱 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微观基础包括农民<农户)、个体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等。但是“为数不多的农村文化经营者大都是分散的个体户,所经营的文化活动多数品位不高,有些甚至可能有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仍然单调乏味,加之现代文明知识缺失,很多农民的精神领域出现了空白和断层。”从整体来说,许多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仍然带着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以小型化、松散化为主要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以户主为主管,以亲朋为主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组织、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链。有的企业虽然有电脑,能上网,但对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经营知之甚少,也缺乏相应的人才来搜集信息,销售渠道单一。企业融资能力差,主要靠自筹资金及贷款,吸引外资能力弱。高新技术文化企业比例很低,企业实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差,谈判能力弱。农村文化产业组织形式还存有一定局限,农民往往处于产业供销链条的最低端。由此可见,目前,农村文化产业的微观基础正在逐渐发育和成长,但仍然十分脆弱。 <二)农村文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重要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竞争中的利器,别人无法模仿。相当多的农村文化企业不重视商标注册,品牌无形资产得不到有效保护,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容易被仿制,如果效益显著,极易被具有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掌握生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因为科技和人才力量十分薄弱,以及现代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程度低,许多文化产品加工手段和制作水平不高,产品生产主要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含量低,缺乏原创性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精品,优秀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有限。“农村文化产品在开始难免会形成低俗、陈旧、庸俗、落后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缺乏时代气息和精品文化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封建迷信仍然盛行,聚众赌博、色情演出违法事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文化市场体系不完整 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比较落后,市场主体不够成熟,如前所述,大量的农村文化生产主体是农户、个体户、私营小企业,他们视野狭窄,缺乏现代经营理念,经营条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论文 题目: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姓名:学号:专业:指导教师:2014年7月8日

摘要 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乡村文化建设得如何,事关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事关乡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事关和谐社会在农村的构建。中国乡村文化在新世纪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这就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使乡村文化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发展农村文化就必须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两个轮子一齐转,才能推动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正文 一、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意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体上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已趋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此,发展农民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只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农村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一些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也因考量指标的影响而忽视乡村文化的建设,有的地方甚至只字不提乡村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联系。现代城市加速扩张的危机日益明显,“城市病”日趋严重,向自然回归、远离都市、重返乡村,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加速发展乡村文化不仅是解决城乡矛盾的路径之一,而且是保证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不致泯灭的战略举措。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从狭义上理解为:文化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

关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探索 [ 摘要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由于文化经费普遍投入不足、认识偏差、缺乏人才、农民文化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早日实现,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 关键词 ]农村文化产业;因素;措施 一、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和种类众多,拥有文化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等特点,有望成为不少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农村文化产业在解决农民就业上具有一定优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就业;三是随着人们对娱乐性、消费性文化产品需求上升,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满足文化需要和精神需求;四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可以保护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 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只有经济实力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消费才有足够的增长空间,农村文化建设才能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区贫富差距较大,有些农村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资金

缺乏而无力开发。同时,由于经济贫困,许多农民还在为温饱苦苦挣扎,对文化的消费便成为奢望了。 (二)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发展氛围不浓。目前,从整体上看,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普遍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大都比较封闭,交通不便;二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小农意识严重,文化精品意识淡漠。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浓厚的氛围,一些农村,农民缺少高层次、高质量的娱乐活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不多,健康地、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未能占领文化市场的主阵地。 (三)产业基础薄弱,发展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条件差,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的不均等,导致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电力、广播电视、通讯等建设滞后。例如,我国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用来发展文化产业,但是由于其主要分布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基础设施的落后致使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配套条件不能满足,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无从下手,即使有了较好的发展也很难实现“走出去”的目标。 (四)管理相对薄弱,服务还不到位。对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管理机构缺失,有的地方虽然设立的管理机构,但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手段滞后,服务还不到位。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管理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没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转模式加强管理,管理缺少必要的制度保障,文化产业法制法规还不健全。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及对策 一、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特征与阶段评价 经过新中国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成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在改革中萌动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成都市的文化产业呈现出逐年加快发展态势。2000年全市文化部门文化产业增加值总产出为1.33亿元,实现利润960.3万元。2001年总产出增加到1.57亿元,实现利润1793.9万元。2002年总产出为1.80亿元,实现利润855.7万元。2003年总产出为2.1亿元,实现利润3249.7万元。到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5.81亿元,占全市地方生产总值3.0%。2000年以来的5年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呈现逐年加快的趋势。全市有文化产业活动单位5391个,个体经营户18967个,其中行政事业性单位538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21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2.6 %,其中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82万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2%。 (一)成都文化产业现状特征 成都文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在产业规模、发展形态、体制环境、市场基础等方面均已形成良好的条件,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分类,按照这个分类,成都已经具备文化产业各行业类别,基本形成了文化产业圈层体系,并在所有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具备较完备的产业样态,储备了加快发展的后劲和条件。 2.文化优势产业逐渐崛起。政府支持,市场培育,成都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了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形成了几个在全国有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打拼出了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 3.文化产业多元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多年来政府投资文化事业单一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成都市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允许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文化仅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 4.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和文化基地建设迈出可喜步伐。一街之距的《四川日报》为主的四川报业集团和《成都日报》为核心的成都报业集团,构成成都的报业文化区。在《中国西部印务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锦江区为中心,建设集创意设计、印刷加工、物流配送及印刷人才培养为一体的“西部印务产业基地”,正在成为西部印刷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成都市政府制定了数字娱乐产业“两个中心、四个一百工程”的发展规划,拟在3—5年内初步培育和完善我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把成都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成为世界数字娱乐企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5.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都曾是全国举办“中国电视节”的两座城市(上海和成都)之一,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四川电视节”,是中国电视界和世界电视界盛大的交流盛会。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地方风味饮食、民间工艺品和民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都江堰每年的放水节、中国成都国际熊猫节、每年春节的庙会等,她们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为成都市民津津乐道,而且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人。成都既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4年“文化年”,共开展大型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请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XXXX省XXXX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于2012年8月31日正式登记成立,注册资金为1亿元元。该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隶属于XX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修复、重建古XX,挖掘、整合古XX的文化艺术资源,保护XX、XX、XX、XX四大历史街区,打造以“一江两岸”为主体的XX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 (二)财务状况 近年来,随着XX县旅游业及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XXXX省XXXX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XX县文化产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取得一定的经营成果。以下是XXXX 省XXXX旅游发展有限公司2015、2016、2017年度财务状况表: 2015、2016、2017财务状况表 项目内容2015年2016年2017年 流动资产 固定资产 总资产 负债总额 实收资本 净资产 资产负债率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悠久的历史给XX留下了蜚声中外的优秀XXXX民间民俗传统文化艺术。XX县XXXX传统民俗活动丰富多彩,XXXX传统艺术琳琅满目。如享誉海内外的XXXXXX山歌、名扬四海的XXXX美食、巧夺天工的XXXX传统花灯和丰富多彩的船灯、马灯、龙灯、十番、鼓吹、抬阁等XXXX传统文化艺术。 XX是原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有“XXXX”之称,我们党当年在苏区XX抓经济建设,致力于发展手工轻工业生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作业1 1、文化产业的概念是什么?文化产业有哪些类别? 答: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体现,一般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为。可将其定义为: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换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 文化产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二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等)。三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 2、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遵循哪些规律? 答: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以下功能: 1、可以规模化生产。即可以按照一定的工业化标准对农村文化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如民间 饮食、农村手工艺等。 2、可以市场化经营。农村文化产品具有商业性,大批的农村文化产品要以市场为依托,通 过市场送达消费者手中。 3、可以复制。农村文化产品必须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公众享受到符合国家或地方标准和 公众要求的高质量服务。 4、具有创造性。就农村文化产业及产品所承载的内容而言,它必须凝结当地人们的创造性 劳动并不断深化与提升。 5、具有层次性。农村文化产业具有基础层(地方文化资源)、核心产业层(地方文化产品)、 和延伸产业层(如民族服饰设计中蕴涵的时尚文化)三个基本层次。农村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涉及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这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农村文化产业时既要以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又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经济。 3、简述农村文化产业的功能有哪些? 答:总体来看,农村文化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一、经济功能A、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C、产业承 接功能 二、社会功能A、休闲娱乐功能B、文化传承功能C、教育功能 三、政治功能A、繁荣农村物质经济,保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资金投入B、发展农村 文化基础,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C、满足农民双重需求,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群体D、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生成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动载体。 4、从你所在地方来看,可能发展哪些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在哪些? 答:可发展的文化产业有:一、徐沟的背棍、铁棍。二、清徐的醋文化教育。三、农村的生态园。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拔。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B、带动农民就业创业C、拓宽文化产业空间D、形成农村新型产业;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长远意义。A、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体现民族的精神和品格(2)扩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3)保护民族文化遗产B、促进农村文化建设C、培育农村新型农民D、构建和谐乡村。 5、什么是农业跨界理论?如何应用到农村文化产业中? 答:都市农业跨界发展是指以都市农业为主体,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进入农业为突破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 f the development of Municipal Cultural Industry 编订:JinTai College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调研报告是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即将被动的适应变为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写作实践,从明确的追求出发,经常深入到社会第一线,不断了解新情况、新问题,有意识地探索和研究,写出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本文档根据调研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xx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1、##文化资源概览 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 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素有 “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XX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 为“陕西民歌之乡”,XX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报告模板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申请报告模板专项资金的资助方式主要采取银行贴息、配套资助、奖励和项目补贴等。其中:项目补贴只适用于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补助,贷款贴息、配套资助及奖励则适用于对文化企业和单位的资助。专项资金对同一项目的扶持最长不超过三年。 (一)项目补贴。对经批准立项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按照建设方投资为主、专项资金扶助为辅的原则,给予补贴。对经认定的新兴孵化基地和教学培训基地给予扶持和奖励。 (二)贷款贴息。对申请银行贷款贴息的项目,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以及重点扶持和非重点扶持企业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三)配套资助。对确定支持的项目,根据项目重要性、影响力按定额补助办法进行资助。对获得国家、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重点扶持企业,可参照相应的资助标准,根据获得资助项目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配套资助。 (四)奖励。对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企业和单位,分重点扶持企业和非重点扶持企业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鼓励我市原创动漫影视作品的播出和发行,鼓励原创影视剧、图书报刊的的播出、出版发行。对获得重要国际奖项和国家、省级奖励的市原创作品,给予适当奖励。 申报单位一般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 (二)项目单位工商营业执照;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批复文件及项目实施进度说明; (四)项目预算(决算)支出明细表; (五)项目单位(或新项目主要出资人)近三年的会计报表; (六)贴息项目申请,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贷款利息结算清单和支付凭证复印件等; (七)其他相关材料。 文章仅作为参考使用,请依据实情需要另行修改编辑(2020年2月22日星期六)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与趋势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班级:会展1111班 学号 姓名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文化创业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业产业是一种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会展业素有“城市的面包”和“经济的晴雨表”之称,做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倍受关注。我认为从大趋势上讲,会展业有很大的发展生命力,有非常大的商业空间。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还不成熟,虽然起点很高,但它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目前会展业发展非常不成熟。中国会展起步晚,在规模、规划、管理人才、服务质量等方面仍存在扩张粗放,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低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紧缺,缺少专业人才。就目前看,由于会展是一种新型行业,教育体系还没跟上步伐。对会展人才的培养没有经验,使的现在从事会展工作的人都是学其他专业的,与会展工作不搭边。2、会展管理体制有很大缺陷,政府干预过多,市场化程度低,使企业缺乏参与竞争的忧患意识。3、场馆的利用率很低。场馆的建设面积很大,维护也要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闲置不用时,企业又没经济收入,又要投入成本,很不划

算。浪费国家资源,行业效率低。 4、会展的服务质量不高,没有为参展商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也限制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 而我个人还认为会展行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会展的服务范围太窄,没有向市场进一步扩张。应该进行宣传和示范,让的企业和个人了解会展业。教育体制不够完善,会展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困难,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总体上看,会展行业发展很快,逐渐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和巨大的行业作用将蓬勃发展。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健康的。并且朝着更好的趋势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伴随着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经济文化的“带状”发展新趋势,中国设立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文化产业带”、“环渤海湾经济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走廊”、“黄河中原地区文化带”、“珠江经济文化产业带”和“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带状经济发展区。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发展趋势:1、传统文化内核的再开掘,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以“家”和“国”为中心的群体价值和理念;强调“和谐”,追求“圆满”;强调人本精神和忧患意识。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广告文化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2、在结合国情的情况下吸收西方广告文化,充分进行商业开发从美国的产业发展过程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创意文化产业都是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火花,中国应充分发挥商业的和市场的价值,尊重资本的价值和创造,就能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学号《农村文化产业概论》

目录 摘要 (1)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 (1)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1) (三)、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匮乏 (2) (四)、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 (2) (五)、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发展动力不足 (2)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2)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2)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各项文化活动有序开展 (3) (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3) (四)、制定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度 (3) (五)、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 (3) (六)、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 (4) 三、结论 (4) 参考文献 (5)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注重挖掘农村现有文化发展潜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布局出发,从较高的起点上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从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出路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其他各部门应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现状、措施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农村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相对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大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初级的状态,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拉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文化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艰苦努力下有所改变,但尚未从根本上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协调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表现在: (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 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打牌等活动。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 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人才瓶颈使得农村文化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如原材料的供应链和加工环节,而高附加值的创意、研发和品牌营销即“微笑曲线"的两端多在城市的文化企业或公司。近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正式版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市文化局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放到重要位置,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安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的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既有以殷墟、甲骨文、周易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又有以红旗渠等为代表的现代文化;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安阳市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市以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市区为主、辐射全市各县(市)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十五”以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经济

浅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的农村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尤其是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助于为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通过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积极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相契合,可以有效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进行分析,对于其中的问题,从源头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予以改进,以求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标签:农村经济;文化产业;城镇化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而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差异显著,如何对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打造更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对于缩小城乡差异,提升农村经济水平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下的农村经济进行研究,是迎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后续相关工作展开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传承五千年的国家,文化积淀深厚,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前我国农村仍然流传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民族活动、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等。而在现代化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濒临灭亡,人们更加倾向于新潮的理念和文化,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需要注意得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占比较大,农村有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可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深远。 (二)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和新农村建设融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和民主管理相关要求循序渐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留存和发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明确当前农村整体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支持。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加强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的陳规陋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对于后续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奠基作用。所以,只有不断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才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带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6264-78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芜湖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初步了解了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我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国家动漫产

业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1个市级文化娱乐试点街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产业分布行业广泛,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和体育产业等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强,据统计,我市文化产业拥有固定资产92.5亿元,比上年净增10.1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全省、全国1.9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郑州、南京0.1个和0.9个百分点,增速达29%,快于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1.5个百分点,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7%。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5.2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34%。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印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10]81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加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现行财政财务法规制度,特制定《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反馈。 附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坚持“诚实申报、科学管理、公开透明、择优支持”的原则。 第四条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分配和拨付,会同宣传文化部门、商务部等确定年度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骨干文化企业培育。 (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重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制企业发展。 (四)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五)其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

(一) 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利息给予补贴,每个项目的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补贴额最高不超过实际利息发生额的80%。 (二) 项目补助。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重点发展项目所需资金给予补助。 (三) 补充国家资本金。对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区域整合可适当补充国家资本金。 (四) 绩效奖励。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按照出口实绩给予奖励。 (五) 保险费补助。对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所必需的财产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凭保险合同、保险费发票等有效凭证,给予适当补助。 (六) 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每年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会同宣传文化部门、商务部等确定年度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条件和标准、资金管理模式及有关要求等。 第三章申报与管理 第八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除需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文件,并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贷款承诺书等复印件。 (二)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 (三)申请补充国家资本金的,需提供相关经济行为审批文件、企业内部相关经济行为决策文件、中介机构验资报告及审计报告等复印件。 (四)申请绩效奖励的,需提供合同、海外活动的相关原始支付凭证、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复印件。 (五)申请保险费用补助的,需提供保险合同、保险费发票等复印件。 第十条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补助: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摘要:文化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大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家各领域的发展更有巨大的意义。这种“以点带面、以面推动整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未来的主流,如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怎样突破困难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解决策略,保证文化产业朝着正确方向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趋势分析 “2016年江苏文化产业领域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暨跨境项目合作洽谈会”近日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参加此次洽谈会的意大利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纷纷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突破,第三产业取得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但中国的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欧美等大国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发展文化产业实际就是不断创新。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发展好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还可以提升普通民众的思想境界,丰富

业余生活。 1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结构系统不够完善,产量和质量相对较低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问题也日益体现。中国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模式没有突破传统,结构系统不完善,缺失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构,不仅结构不完善,还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1]。一些落后的理念在文化创造过程、生产过程、宣传过程等处处体现,导致中国文化产品产量低,其中高质量的产品更是少之又少,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和人才缺失,依靠国外 对于高科技的文化产业技术,制作和后续操作等阶段,中国这方面在技术上和人才上都相对缺失。比如一些影视作品场景合成、特技制作,还有一些道具和拍摄手段,国内也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但相对落后,人员也不专业,制作效果不尽人意,还是要花大价钱聘请国外团队。还有中国的一些综艺节目,制作团队全部使用外国人,给文化创新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文化产品“吃旧”现象严重,浪费资源,且创新度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是全民共享的,无论是国外的创造还是国内的成果,但近些年报纸网络等媒体上到处出现“抄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