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_以人为本_教育理念的意蕴_姚姿如

_以人为本_教育理念的意蕴_姚姿如

2011年第3期(总第374期)

No.3,2011

General,No.

374 EDUCATIONAL RESEARCH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意蕴*

姚姿如杨兆山

[摘要]关爱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生命本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和基石,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与鲜活的个性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教育的真谛是帮助学生成为既能适应社会又能改造社会的人,实现对自身、对上一代的超越。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育实践;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姚姿如,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春130024)

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各项工作都在积极践行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离不开人,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以人为本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中的以人为本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是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属性与个性,是关注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一、起点与基石:尊重和关爱学生的生命本性

人是能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生命个体。以人的生命需要为基点,关爱生命的存在,尊重生命的本性,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与基石。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人是主体性存在,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最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在实践中获得主体地位时,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积极改造世界的各种生命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引导者,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和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不能随意惩罚学生,也不能挖苦、贬损、侮辱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尊重生命的体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发展权。主体的重要权利和特点是其自身的能动性和自觉性,重要的是拥有选择权与发展权。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更为优越的地方,教育应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条件,并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的选择,也要适当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最终使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做到兴趣与责任并重、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学习权与发展权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平等权利。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应试教育”将绝大多数学生列入失败者的行列,剥夺了他们的发展权。许多教师的全部精力和热情几乎都集中在所谓升学有望者身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真正竞争之前发展权就已经被剥夺。尊重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

——————————

*本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项目批准号:NENU—SKA2007001)的研究成果之一。

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

(二)呵护和发展学生的灵性与创造性

创造是生命的本质,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体,其生成不在于重复,而在于更新,在于不断地自我创造,生命过程的本质即是创造。教育应该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引领学生的创造方向。人的探究天性是创造的源泉,人的探究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教师应该鼓励、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教育应建构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生成滋养学生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的教育土壤;学校和教师应努力争取将创造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方式中去,将创造精神固化到学生的品行中去。

二、核心内涵:培养学生

丰富的社会属性和鲜活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以人为本的教育,其使命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建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家园,帮助他们走向生活,走向未来。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社会属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承担着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任,他们不仅要继承人类文化的精华,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更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建设社会和变革社会。为社会造就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人丰富的社会属性是教育的使命。

从个体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个体的社会属性包括个体掌握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知识和价值规范,并逐步形成作为社会文化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行为方式等。从个体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分析,社会人都是作为家庭成员、社会公民和职业者而存在的,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可概括为人承担这些社会角色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即生活素质、公民素质和职业素质。生活素质是指个体作为家庭成员所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生活态度等。公民素质是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全体公民的共同的、普遍的、平等的素质要求与规范,是对公民全面的、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心理、道德、文化、审美等素质。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劳动者的专业素质,是个人生存和改造社会所需的素质,是更高层次的富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属性,生活素质和公民素质是一般的、基本的、普遍的素质,职业素质是特殊的、专业的、个别的素质,生活素质和公民素质是相对稳定的、规范的,职业素质是变动的、充满创造性的。三者作为社会属性的不同方面相互支撑,具有内在统一性,教育相应地应分为生活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方向。

生活教育是培养家庭观念、家庭责任感、生活态度和情趣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使人学会生活;公民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教育,使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专业教育是培养人专业素质的教育,使人谋生、乐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生存,即是现代教育的目标。由于多种原因,我国教育目前更多偏重于谋生领域的专业教育,使本该丰富的教育过于单一化。教育的谋生功能被强化,乐生功能被弱化。教育不应只为人的生存服务,更应为人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服务,并以培养具有健全、丰富社会属性的人来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完整社会属性的人是不健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曾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的发展过程的人。”[1]人的发展无法摆脱社会影响,人只有通过社会来获得发展,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个人的发展过程即是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影响下,形成丰富的社会属性的过程。

人的发展是复杂的,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因素是前提和基础,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内在动力,社会环境是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外在因素,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而教育则是社会关系影响人的最有效手段,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无不受到社会关系的决定性影响。社会关系从总体上发挥着对教育的决定

性作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以及教育内容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要以社会关系的需要为前提和基础。个体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影响下,由自然人逐渐成为社会人,成为该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价值与规范的分享者,发展与更新的参与者、推动者,成为具有一定社会角色的人,成为这个社会文化共同体所接纳和需要的人。

(二)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又必然要求教师观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优质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尊重生命多样性的体现。人的个性,每时每刻都在萌发、生长、成熟,没有片刻停息。压抑人的个性等于扼杀人的生命,以人为本教育的真谛就是尊重、呵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让生命呈现固有的灵动色彩、姿态各异的图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既承认人发展的普遍可能性,又承认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马克思指出:“即使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每个人都能成为出色的画家,但这决不排斥每个人也成为独创的画家的可能性。”[2]只要社会为人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每个人的各种能力都会得到发展。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先天遗传条件和后天社会环境的不同,人与人的发展存在着种种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人的个性。教育学领域的个性与哲学和心理学是不同的,它是指“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及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在身心、才智、德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独特特征的总和。”[3]

不知所应培养的个性为何,自然就不知如何去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不能克服升学竞争的压力和消极影响,学校的教育就必然会以知识为中心,对人的个性培养就会被边缘化。此外,教育中的各种单一特长训练,学科学习的早期专业化,片面地发展某方面的素质等都是对个性的片面理解。真正的个性是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它必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而不是以压抑人的普遍发展、扼杀人的其他发展为条件。全面发展是个性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可分,“真正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4]只讲个性发展不讲全面发展只能使人与社会疏离,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三、终极目的:观照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其要旨是尊重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特性,观照其各种社会属性与个性的培养生成,而其终极目的和终极关怀则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只有坚持以人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才可避免人在发展过程中的断裂,并帮助人获得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之奠基价值也正在于通过观照人身心的健全发展,而使人获得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要根除当今基础教育中的种种积弊,我们不仅要反思和改造各个层次的升学选拔机制和制度,也要改变人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一是以学生获得未来生活幸福的远景为幌子,宣称只要忍耐若干年的片面和枯燥就可获得一生的幸福。这看似合理,实则大谬。以牺牲现实的幸福为代价去换取久远的未来,实则是割裂现实与未来。学生发展的片面残缺,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会出现发展的断裂,发展不可持续。二是把教育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以脱离社会与历史的抽象的人性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以人为本主要是观照个体的需要,不必考虑社会的需要,也反对社会干预教育,这实则是割裂个体与社会。个体的需要如果脱离了社会的需要,个体将无法进入社会,无法适应生活。这种观点看似关心人,实则是危害人。

社会的需要日益丰富,社会中各种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变革已是社会发展的常态。社会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现代生产的流动性等都要求教育培养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必然要求教育的变革及其价值取向需以人为本,要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460.

[3]杨兆山.教育学的“个性”概念[J].中国教育学刊,1996,(4).

[4]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2005,(5).

The Meanings of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

Yao Ziru&Yang Zhaoshan

Abstract:To love and respect the life nature of each student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base of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cultivating rich social attribute and vivid individuality of each student i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and the integrated and lasting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e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become such people not only adapt to but also reconstruct the society,and transcend themselves and predecessors.

Key words:people orientation,educational practice,educational concept

Authors:Yao Ziru,doctoral student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Yang Zhaoshan,Deputy Director,doctoral supervisor and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130024)

[责任编辑:杨雅文]

[6]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52—55.

[7]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8]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5.

O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Awareness in School Education

Liu Qian

Abstract:Culture awareness means peopl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inability of his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he multi-culture,and can adopt his civilization initiatively into multi-culture scope,making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rule of the world.To strengthen the culture awareness of Chinese youth in educa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demanded by the rules of education,the foundation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but also demand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which China can remain invincible.To cultivate the culture awareness of adolescents means to cultivate the adolescents'consciousness to modern advanced culture.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awareness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sets of strategies,such as spreading comprehensive knowledge,highligh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improving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and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culture.

Key words: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culture awareness,subjective cultural personality

Author:Liu Qian,lecturer and Ph.D.of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Research,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

[责任编辑:宗秋荣](上接第16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