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当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称为肌无力危象。手术治疗广泛用于治疗MG,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用量。50-80%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20-40%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重症肌无力的麻醉管理要点:

1.重症肌无力的分型

I型:单纯眼肌型,局限于单纯的眼肌麻痹。

IIa型:轻度全身肌无力,有颅神经(眼外肌),肢体和躯干肌无力,但不影响呼吸肌,无明显延髓肌症状,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IIb型:有明显的脸下垂、复视、构音和吞咽困难及颈肌、四肢肌无力,抗胆碱酯酶药物常不敏感,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较高。

III型:急性进展型,常突然发病,数周-数月内迅速进展,早期累及呼吸肌和延髓肌。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差,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很高。常伴发胸腺瘤。

IV型:晚发型全身无力。通常为I、IIa型经过数年加重,成为IV 型,通常伴有严重的延髓肌症状。抗胆碱脂酶药物反应差。

V型:肌肉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出现肌肉萎缩,罕见。

2.术前评估和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A、分型、严重程度、目前治疗及效果,是否发生过肌无力危象及诱因。

B、溴吡斯的明的每日用量询问有无副作用。

C、泼尼松的每日用量及其副作用。

D、环孢霉素的用量及副作用,最好检测血药浓度。

E、是否伴有胸腺瘤,以及肿瘤大小、位置、是否压迫气管。

F、是否伴发甲减、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G、关注血钾水平,因为低血钾会加重肌无力症状。

H、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可提示是否有呼吸肌受累,以及预测术后是否需要呼吸支持。

I、术前用药,应避免应用巴比妥类和阿片类药物以免呼吸抑制,仅肌注东莨菪碱0.3mg。术晨服用维持剂量抗胆碱酯酶药。

J、准备术后施行辅助呼吸的呼吸机。

K、术前应用中枢或呼吸抑制药物,需持慎重态度。

3.麻醉方式选择

A、麻醉的关键在防治呼吸危象。

B、非胸科手术,局麻或椎管内麻醉。

C、胸腺手术需取胸骨正中切口,有损伤胸膜的可能,为确保安全以选用气管内全麻为妥。

4.麻醉诱导

A、少量咪达唑仑0.05mg/kg,氯胺酮1~2mg/kg,阿片类药物和丙泊酚宜适当减量。

B、肌松药可选用阿曲库铵0.2~0.4mg/kg或琥珀酰胆碱1mg/kg。

C、对琥珀胆碱初量的反应小于正常人,提示可能抗药,而重复用药则快速出现II相阻滞。

D、对非极化肌松药敏感,一般为常规剂量的1/10~1/20 。

5.麻醉维持

A、最好吸入N2O维持麻醉。由于N2O有镇痛作用,可减少术中应用镇痛药,吸入麻醉剂可吸入低浓度异氟醚,也可使肌松药的剂量减少。

B、全麻期间非去极化肌松药的初量可减少1/2~2/3,并用周围神经刺激器监测其阻滞效应,以指导术中肌松药的追加剂量,以估计术后早期的肌松药的残余阻滞作用。

6.术后可能需要呼吸支持者预测

A、肌无力的病程超过6年者。

B、除肌无力症外,并存其他慢性阻塞性疾病。

C、术前48h内吡啶斯的明的剂量超过750mg者。

D、术前肺活量不足2.9L者。

7.术后镇痛

A、术后镇痛方案应当避免加重呼吸功能的损害。MG患者对静脉麻醉性镇痛药的呼吸抑制作用及其敏感,应尽量少用。

B、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可以较小的剂量提供更好的镇痛,而且较少引起呼吸抑制,值得提倡。

8.肌无力危象VS.胆碱能危象

A、肌无力危象是指MG患者发生呼吸衰竭且需要呼吸机支持,是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大约发生于15-20%的MG患者。常由肺部感染、创伤、抗胆碱酯酶药不足引起,主要表现为肌无力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肌、延髓肌麻痹。

B、胆碱能危象是抗胆碱能药物过量引起,除上述肌无力危象症状外,还有乙酰胆碱过多的症状,如腹部绞痛、恶心呕吐、瞳孔缩小、多汗、分泌物多、心动过缓。

C、可尝试静脉内给予滕喜龙10mg,如果是胆碱能危象,患者的无力症状不会改善;如果是肌无力危象,患者的肌力会明显改善。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病例讨论总结】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 一、重症肌无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具有缓解与复发的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比男性多,晚年发病者又以男性多。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易于疲劳,这种无力现象是可逆的,经过休息或给予抗胆碱脂酶药物即可恢复,但易于复发。 二、重症肌无力检查 根据临床特征诊断不难。肌疲劳试验,如反复睁闭眼、握拳或两上肢平举,可使肌无力更加明显,有助诊断。为确诊可作以下检查: 1、药物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氯化腾喜龙试验 2、电生理检查:常用感应电持续刺激,受损肌反应及迅速消失。 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提示肌收缩力量降低,振幅变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降低10%以上,单纤维兴奋传导延缓或阻滞。 3、血清检查:血清中抗AchR-Ab测定约85%患者增高。 4、胸部X线摄片或胸腺CT检查,胸腺增生或伴有胸腺肿瘤,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1、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酶抑宁或称美斯的明,这些药物的副反应有瞳孔缩小、多口水、出汗、腹痛、腹泻等,可以同时服用阿托品以对抗。 1

2、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环磷酰胺等。 四、麻醉选择方面 1、一般局麻或脊髓麻醉优于全麻 2、神经节肌肉接头阻滞剂应该有选择性地慎用 3、提倡无肌松插管,术后常规拮抗1(新斯的明):120(溴吡斯的明) 4、去极化肌松剂(如司可林)所需剂量可能比非MG病人高,但非去极化肌松剂(如万可松)仅需较低剂量就可引起明显且维持时间长的阻滞效应,术后所需辅助呼吸时间也延长故重症肌无力病人多建议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如司可林)。 1

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的麻醉管理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当重症肌无力患者在病程中由于某种原因突然发生的病情急剧恶化,呼吸困难,危及生命的危重现象称为肌无力危象。手术治疗广泛用于治疗MG,目的是改善症状,减少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用量。50-80%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20-40%的患者术后症状消失。 重症肌无力的麻醉管理要点: 1.重症肌无力的分型 I型:单纯眼肌型,局限于单纯的眼肌麻痹。 IIa型:轻度全身肌无力,有颅神经(眼外肌),肢体和躯干肌无力,但不影响呼吸肌,无明显延髓肌症状,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良好,预后良好。 IIb型:有明显的脸下垂、复视、构音和吞咽困难及颈肌、四肢肌无力,抗胆碱酯酶药物常不敏感,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较高。 III型:急性进展型,常突然发病,数周-数月内迅速进展,早期累及呼吸肌和延髓肌。抗胆碱酯酶药物反应差,极易发生肌无力危象,死亡率很高。常伴发胸腺瘤。 IV型:晚发型全身无力。通常为I、IIa型经过数年加重,成为IV 型,通常伴有严重的延髓肌症状。抗胆碱脂酶药物反应差。 V型:肌肉萎缩型,起病半年内出现肌肉萎缩,罕见。 2.术前评估和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A、分型、严重程度、目前治疗及效果,是否发生过肌无力危象及诱因。 B、溴吡斯的明的每日用量询问有无副作用。 C、泼尼松的每日用量及其副作用。 D、环孢霉素的用量及副作用,最好检测血药浓度。 E、是否伴有胸腺瘤,以及肿瘤大小、位置、是否压迫气管。 F、是否伴发甲减、恶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G、关注血钾水平,因为低血钾会加重肌无力症状。 H、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可提示是否有呼吸肌受累,以及预测术后是否需要呼吸支持。 I、术前用药,应避免应用巴比妥类和阿片类药物以免呼吸抑制,仅肌注东莨菪碱0.3mg。术晨服用维持剂量抗胆碱酯酶药。 J、准备术后施行辅助呼吸的呼吸机。 K、术前应用中枢或呼吸抑制药物,需持慎重态度。 3.麻醉方式选择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病例讨论总结小结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 重症肌无力患者手术麻醉要点 一、重症肌无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神经、肌肉接头间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具有缓解与复发的倾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女性比男性多,晚年发病者又以男性多。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易于疲劳,这种无力现象是可逆的,经过休息或给予抗胆碱脂酶药物即可恢复,但易于复发。 二、重症肌无力检查 根据临床特征诊断不难。肌疲劳试验,如反复睁闭眼、握拳或两上肢平举,可使肌无力更加明显,有助诊断。为确诊可作以下检查: 1、药物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氯化腾喜龙试验 2、电生理检查:常用感应电持续刺激,受损肌反应及迅速消失。 肌电图检查:肌电图提示肌收缩力量降低,振幅变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降低10%以上,单纤维兴奋传导延缓或阻滞。 3、血清检查:血清中抗AchR-Ab测定约85%患者增高。 4、胸部X线摄片或胸腺CT检查,胸腺增生或伴有胸腺肿瘤,也有辅助诊断价值。 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主要是应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免疫抑制剂。 1、抗胆碱酯酶药物有新斯的明、吡啶斯的明、酶抑宁或称美斯的明,这些药物的副反应有瞳孔缩小、多口水、出汗、腹痛、腹泻等,可以同时服用阿托品以对抗。 2、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及环磷酰胺等。 四、麻醉选择方面 1、一般局麻或脊髓麻醉优于全麻 2、神经节肌肉接头阻滞剂应该有选择性地慎用 3、提倡无肌松插管,术后常规拮抗1(新斯的明):120(溴吡斯的明) 4、去极化肌松剂(如司可林)所需剂量可能比非MG病人高,但非去极化肌松剂(如万可松)仅需较低剂量就可引起明显且维持时间长的阻滞效应,术后所需辅助呼吸时间也延长故重症肌无力病人多建议使用去极化肌松剂(如司可林)。 1 / 1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护理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重症肌无力病人的护理重症肌无力是自身抗体所致的免疫性疾病,为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而引起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受累横纹肌异常疲乏无力,极易疲劳,不能随意运动,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后症状暂时减轻或消失。发病率为8~20/10万,患病率为50/10万,我国南方发病率较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重症肌无力是人类疾病中发病原因研究得最清楚、最具代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受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性、补体参与的自身性疾病,胸腺是激活和维持重症肌无力自身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某些遗传及环境因素也与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1.外因—环境因素 临床发现,某些环境因素如环境污染造成免疫力下降;过度劳累造成免疫功能紊乱;病毒感染或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D—青霉素胺等药物诱发某些基因缺陷等。 2.内因—遗传 近年来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研究发现,它们不仅与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基因有关而且与非相容性抗原复合物基因,如T细胞受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凋亡等基因有关。 3.重症肌无力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 临床研究发现,本病患者体内许多免疫指标异常,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但异常的免疫指标却不见改变,这也许是本病病情不稳定,容易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重症肌无力免疫学的病因尚无定论,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在遗传的基础上,遗传柯能为其内因;在外因中,多数人认为与胸腺的慢性病毒感染有关。具有HLA-A1、A8、B8、B12、Dw3、的重症肌无力病人多为女性、青年起病,胸腺增生、无肿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出率低,用抗胆碱酯酶药无效,早期切除胸腺疗效好。具有HLA-A2、A3的症肌无力病人多为男性,40岁以后起病,多合并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出率高。上述提示遗传因素有重要作用。 【临床表现】 1.各种年龄组均发生、但多在15-35岁,男女性别比约1:2。 2.起病急缓不一,多隐袭,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异常,易于疲劳,往往晨起时肌力较好,到下午或傍晚症状加重,大部分患者累及眼外肌,以提上睑肌最易受累及,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更多眼外肌,出现复视,最后眼球可固定,眼内肌一般不受累。 3.外延髓支配肌、颈肌、肩胛带肌、躯干肌及上下肢诸肌均可累及,讲话过久,声音逐渐低沉,构音不清而带鼻音,由于下颌、软鄂及吞咽肌、肋间肌等无力,则可影响咀嚼及吞咽功能甚至呼吸困难。 4.病程特点起病隐匿,整个病程有波动,症状的暂时减轻、缓解、复发及恶化常交替出现。晚期患者休息后不能完全恢复。多数病例迁延数年至数十年,靠药物维持。 5.根据受累肌肉范围和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眼肌型、延髓肌受累型及全身型,极少数暴发型起病迅速,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发生延髓肌无力和呼吸困难,各型之间可以合并存在或相互转变。 6.症状通常晨轻暮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7.重症肌无力危象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 一、引言 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 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 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 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无创袖带血压即振荡测量法。袖带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袖带内气囊至少应能包绕测量部位80%。 3.脉搏血氧饱和度 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血氧含量是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溶解于血浆中氧量之和,其中结合氧量占绝大部分。因此SpO2通常能及时、可靠地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成人SpO2正常值为≥95%,SpO2 90%~94%为失饱和状态,< 90%为低氧血症。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能帮助快速诊断低氧血症。使用SpO2监测仪时,应开启脉搏音和低限报警功能。在麻醉恢复室,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助于鉴别术后肺部并发症,如严重的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及肺不张。有些因素会引起脉搏血氧饱和度数值并不能够准确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如末梢灌注不良、重度贫血、低体温、给予亚甲蓝染料、传感器位臵不正确等。 4.尿量 监测尿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灌注(与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微循环有关)状态。导尿管臵入膀胱是监测尿量可靠的方法。心脏手术、主动脉或肾血管手术、开颅手术或预计有大量液体转移的手术要求臵入尿管,其他适应证还包括长时间手术、术中应用利尿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患者等。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ml〃kg-1〃h-1以上。ERAS(加速外科术后康复)提出为了手术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器官功能早日恢复,没有必要常规臵入尿管,病情稳定应尽早拔出尿管。 5.呼出气二氧化碳 监测呼出气二氧化碳是反映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全身麻醉患者必须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有条件的科室对于镇静下非插管患者可行经鼻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PetCO2的正常值是35~

21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2017-12-13 06:40 来源:未知编辑: 王天龙(负责人/共同执笔人)王东信(共同执笔人)梅伟(共同执笔人)欧阳文(共同执笔人) 于金贵、马正良、马琳、王国年、王建珍、王锷、毛卫克、尹岭、左明章、石翊飒、吕黄伟、刘敬臣、刘靖、刘新伟、孙玉明、纪方、严敏、李民、李茜、李恩有、肖玮、汪晨、张洁、陈彦青、努尔比艳克尤木、易斌、罗艳、赵国庆、胡双飞、贾慧群、顾尔伟、徐庆、徐国海、郭永清、黄雄庆、葛圣金、黑子清、曾庆繁、薛荣亮、衡新华 一、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风险评估 (一)总体评估 老年患者术前访视与评估是实施麻醉手术前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客观评价老年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及其风险,同时对患者的术前准备提出建议,包括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调整用药方案、功能锻炼甚至延迟手术麻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老年患者术前应当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代谢当量水平、营养状况、是否可疑困难气道、视力状况、精神/认知状况、言语交流能力、肢体运动状况、是否急症手术、近期急性气道疾患、过敏史、脑卒中病史、心脏疾病病史、肺脏病史、内分泌疾病病史、用药史(包括抗凝药物等)、头颈部放疗史、既往外科病史等对患者进行评估,以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态。必要时,邀请相应多科专家参与讨论手术时

机、方案以及相应的术前准备。 ASA分级及年龄可初步预测患者围术期死亡率,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的关系见表1。有文献报道,大于80岁的患者接受大中型非心脏手术时,年龄每增加1岁,围术期死亡率增加5%。 表1 ASA分级与围术期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注:ASA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二)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与手术风险评估 手术过程本身可以显著影响围术期风险,包括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出血以及对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表浅性手术围术期不良预后比胸腔、腹腔或颅内手术者低得多。以下手术风险较大:重要器官的手术、急症手术、估计失血量大的手术、对生理功能干扰剧烈的手术、新开展的复杂手术(或术者技术上不熟练的手术)和临时改变术式的手术。同类手术在施行急症或择期手术时,急诊手术的不良预后比择期手术者高3~6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麻醉风险的影响不同,应该根据手术类型针对性地向患者及家属交待风险。 (三)术前脏器功能的特殊评估 1. 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评估 区别心脏病的类型、判断心功能、掌握心脏氧供需状况是进行心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麻醉.

第64章神经肌肉疾病病人麻醉 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和精神科一些相关性疾病。神经外科手术的麻醉请参见第四十四章,本章重点介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癫痫、脑血管意外、重症肌无力、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损伤、多发性神经根炎、精神病等)病人需要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和处理特点。 第1节癫痫病人的麻醉 癫痫(epilepsy) 俗称羊角风,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的患病率约为0.46%,发病率约为37/10万/年。癫痫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其特点是大脑神经元反复地、过度地超同步化发放(discharge),引起一过性和发作性的脑功能障碍,由此产生的症状称为发作(seizure)。发放(指一过性神经元异常电活动)是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而发作并不一定都是癫痫。 一、癫痫的发病机制 任何个体受到过强的刺激均可诱发惊厥发作,如电休克时。但癫痫患者的惊厥阈值低于正常人,以致于对健康人无害的刺激也可诱发癫痫病人发作。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胶质细胞功能障碍 胶质细胞具有调节神经元离子环境的作用。当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时,神经元的钙离子内流增加,发生持续去极化和爆发性发放。 (二)中枢神经递质异常 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的平衡和协调保证了神经元功能的正常运行。 主要的抑制性递质为γ-氨基丁酸(GABA),它与其受体结合可使Cl-向神经元的内流增加,提高静息电位水平,因而减弱突触对兴奋性传入的反应。正常人脑内GABA的浓度为2~4μmol/g,如降低40%即可导致惊厥发作。癫痫患者脑内和脑脊液内的GABA 含量均低于正常,其降低的程度与发作持续的时间和强度相关。提高GABA的含量或强化其作用均可抗癫痫。 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癫痫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兴奋性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可激活相关钙通道使钙离子过度内流,使神经元膜产生爆发性发放。 (三)免疫学机制 癫痫灶中存在突触后膜的破坏,释放自身脑抗原,产生脑抗体。脑抗体可封闭突触的抑制性受体,使神经冲动容易扩散。癫痫患者脑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为26.4%~42.3%。 (四)电生理异常 以上的机制最终表现为电生理异常。采用神经元内微电极技术观察到癫痫灶内的神

重症肌无力患者常用药

重症肌无力患者常用药、禁用药、慎用药及饮食调养 常用药: 1.青霉素类如:青霉素。头孢类:如先锋霉素IV、V、VI,先锋鉍、头孢氨苄片,复达欣(头孢它定)、舒普深(头孢哌酮)、西力欣(头孢呋新)、罗氏芬(头孢曲松)等,另外泰能效果很好。红霉素、氯霉素。虽然是老药但效果肯定。 2.新斯的明(又名普鲁斯的明);酶抑宁(又名美斯的明);加兰他敏(尼瓦林,强肌片)。 3.发热可选用下列退烧药:口服复方阿司匹林(APC),肌肉注射可用复方安基比林,柴胡注射液,严重可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感冒一般服中药较妥当,如中成药维C银翘片、板兰根冲剂、小儿速效感冒片等,西药抗病毒:病毒灵、感康、康泰克等药。腹泻可用黄连素、思密达(蒙脱石)、贝飞达等药。 4.手术肌松剂可选用:阿屈可林。 5.过敏可选用:息斯敏、开瑞坦,皮炎平及肤轻松 禁用药与慎用药: a. 麻醉止痛剂:如吗啡、杜冷丁、乙醚、氯仿等。 b. 抗菌素类:除青、红、氯霉素之外其它各种抗菌素均应慎用。尤其氨基苷类药、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喹诺酮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氨苄青霉素等。 c. 安眠镇静剂:如安定类、巴比妥类、氯丙嗪类等。 d. 抗心律失常药:如普鲁卡因、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类)、奎宁、奎尼丁等。 e. 中药:蟾酥(六神丸、喉症丸、牛黄解毒丸、牛黄消炎丸)、蝉蜕、防己、厚朴、辛夷。金钱风、锡生藤、三颗针、北豆根、洋金花、汉肌松、八角枫碱、傣肌松、红豆杉。 f. 肌松药:箭毒、琥珀胆碱、弛肌碘、氯化氨甲酰胆碱等。 g. 抗组胺药:苯海拉明、异丙嗪、曲吡那敏、安他唑啉、赛庚啶、奥沙米特等具有抗胆碱作用的药。 h. 其它:如利尿剂、大仑丁、避孕药、D-青霉胺。 重症肌无力的饮食生活调养很重要,正确的饮食指导有利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