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1.哲学:

a)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f)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g)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h)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

a)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a)用某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

方面:

i.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

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要从整体上探

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

回答。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ii.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

a)基本形态:

i.古代唯物主义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没有科学依据。

3.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ii.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iii.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唯心主义

a)主观唯心主义

i.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b)客观唯心主义

i.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体现。

8.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

a)1845年,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步形

成。

c)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问世。

d)1867年,马克思第一部《资本论》完成。《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心血,深刻揭示

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种种不合理性,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学说至于牢固的科

学基础之上,完成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e)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基础:

i.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ii.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学说。

iii.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f)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i.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

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ii.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毛泽东思想是

a)马列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和

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成果。

d)实事求是是精髓,

e)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和灵魂。

11.邓小平理论

a)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中国这一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将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

b)邓小平哲学思想

i.把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转化为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ii.把辩证法应用于当代社会实践,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

iii.把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

标准。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回答了党建的问题,本质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13.物质

a)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c)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e)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

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运动

a)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b)特征: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16.静止

a)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i.事物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ii.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b)特征: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17.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a)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8.规律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性质:客观的、普遍的。

19.意识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c)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验的环节进入人脑,加工改造的

结果。

d)内容: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e)产生的前提

i.反应特征是物质基础。起源

ii.人的意识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是劳动的产物、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

iii.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生理基础

iv.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

v.被反映的客观存在是原材料。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f)特征:

i.目的性和计划性;

ii.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出事物的外部现象,还能够把握事物的内部本质和规律。

iii.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解释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的重要条件。

g)作用

i.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世界,通过实践

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参与就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

西。

ii.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20.实践

a)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他有两层基本含义:

i.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ii.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b)种类:

i.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ii.变革社会的实践

iii.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c)3个特点

i.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构成的基本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分别是:实践的主

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

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其过程和结果都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

而也具有客观性。

ii.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原来自然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iii.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

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但都受到一定历史

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发展的产物。

21.真理

a)定义:

i.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部分就是真理。

ii.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基本属性:客观性

c)特点:

i.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就会变成谬误。

ii.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联系观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部分,而整个

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b)特点:

i.普遍性:

ii.客观性:

iii.多样性:

23.发展观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自然界是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24.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a)状态:统一、相持、平衡、静止

25.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的,是一种根本

的、显著的变化。

a)状态:同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哲学中的物质概念解读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分析: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世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2、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大凡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大凡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大凡”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详尽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3、“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纯正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详尽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

安全防范工程概述0607

目录 第1章安全防范工程概述 (2) 1.1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2) 1.1.1安全防范 (2) 1.1.2安全防范基本要素 (3) 1.1.3安全防范基本手段 (4) 1.2安全防范技术与安全技术防范 (6) 1.2.1安全防范技术 (6) 1.2.2安全技术防范 (7) 1.2.3安全技术防范产品 (8) 1.3安全技术防范系统 (11) 1.3.1安全防范系统的基本构成 (11) 1.3.2安全防范各子系统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13) 1.4.1安防工程的安全防护水平 (14) 1.4 安全防范技术系统的发展趋势 (19)

第1章安全防范工程概述 1.1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安全和财产安全,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们在解决了吃饭穿衣等基本生理需要之后,自然对高一层次的安全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防范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1.1.1安全防范 在现代汉语中,所谓安全,就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其中防备是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做好准备,戒备是指警惕防备以应不测。合起来安全防范可指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伤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不受威胁、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这就是从广义角度理解的安全防范。 在安全生产、公安保卫工作中,安全防范还有狭义层面的解释。比如,安全防范作为公安保卫工作的术语,是指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采取的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炸、防火和安全检查等措施(一般简称为“四防”,即防盗、防抢、防破坏和防爆炸)。 由定义可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而安全的概念非常广泛,包括食品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火灾安全、爆炸安全、反恐防恐、突发事件、社会安全和国境检疫等各领域。总体而言,可分成两类安全:一种是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其危害及产生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另一种是指社会人文属性的安全,其危害及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往往还是有恶意的)的参与而造成。公安保卫工作中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有关突发事件、社会安全等方面的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哲学基本概念试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A.改造自然界的一切活动 B.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 C.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自然、社会的一切现实物质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有用的 B.真理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服务的 C.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是永恒的绝对真理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基本出发点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C.一切从群众的意识 D.一切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出发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理论—实践—理论 C.概念—判断—推理 D.实践—认识—实践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科学的理论 B.对人们是否有用 C.社会实践 D.多数人的拥护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实践 B.认识 C.劳动 D.实验 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主张() A.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B.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C.从物和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 D.从思想到物和感觉的认识路线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是() A.实践 B.理论 C.生产 D.人脑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属性是() A.历史性 B.具体性 C.社会性 D.自然性 认识发展的规律是()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C.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D.抽象——具体——再抽象——再具体……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和正确理论都可以充分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推理对检验真理毫无作用 D.一次实践就能检验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总要经过多次反复 B.实践不能确定一个认识是不是真理 C.实践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不是真理的标准 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两种表现形式是() A.经验论 B.先验论 C.唯名论 D.唯实论 30.认识的本质在于() A.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 的惩罚。 2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真理。 4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I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 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 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II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 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3.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状态)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山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 1.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 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 法解决矛盾。 3.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岀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 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 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 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辩证唯 物 论 认 识论 唯物 辩 证 法

安全防范的概念和意义

一)安全防范的概念 安全防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安全防范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维护社会安全,对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的各种因素、原因和条件进行的预防和控制活动的总称。狭义的安全防范是指治安基层组织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依靠社会力量,对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依法进行预防和控制的活动。 二)安全防范的原理三)安全防范的特征 本教程研究的是狭义概念上的安全防范工作。理解狭义概念上的安全防范工作因应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1、是由xx 基层组织实施的 安全防范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不同层级的公安机关在安全防范中居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基层的安全防范工作,是由公安机关的治安基层组织特别是公安派出所来具体组织实施的。 2、安全防范的主体是多种社会力量 社会治安问题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多变性、随机性等特点,从理论上讲,可以发生在人们能够进行社会活动的各种时间和空间,必须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才能实现有效的防控。 3、安全防范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控制各种社会治安问题,保障社会安全 治安问题是指受刑法和治安管理法规所保护,而被违法犯罪行为所侵害,通过治安管理客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治安的非正常状态,包括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群体性违法事件、犯罪行为、治安灾害事故四个方面。治安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破坏社会安全的基本因素。治安基层组织,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和方法,加强安全防范,努力减少、控制、消除可除导致治安问题的各种因素和条件,保障社会安全。 四)安全防范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各种违法犯罪大幅度增长,给国家

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严重的危害。尽管近几年来公安机关狠抓 了“严打”整治,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治安形势依然严峻。为有效地改变 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把严厉打击与积极防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贯彻“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从根本上去明确公安机关进行安全防范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安全防范是预防、制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前提 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充分认识打防之间的辨证关系。要看 到打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法,两者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安全防范工作做得好,既能减少发案,又能使公安机关把精力集中在有限的案件上。 首先,通过治安防范,可针对犯罪分子犯罪活动的规律,发动、组织、指导辖区内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区的群众,努力做好人防、物防、技防工作,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而减少犯罪发生。其次,通过对安全防范教育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既增强人民群众敢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使公安机关及时和有效地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同时又增强人民群众辨别是非、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和安全意识,从而更利于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及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第三,通过加强安全防范教育与管理,既可以帮助有不良倾向的人群,使其不良行为尽早得到纠正,改变其向犯罪发展的方向;又可以掌握重点人口,防止其重新犯罪;同时还可以掌控特种行业、公共场所的情况,防止犯罪分子利用这些场所进行犯罪活动。总之,在打防之间“防”是治本,“打”是治标;“防”是目的,“打”是手段,“防”是主动出击,“打”是被动反应。通过“防”能避免问题,通过“打”能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不如避免问题。因此,搞好安全防范是预防、制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前提。 2、安全防范是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 所谓“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对公共秩序、物种行业、危险物品、实有人口、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进行的治安行政管理活动。公安机关通过强化治安管 理,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安全防范工作则是指 公安机关预防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发生而履行职责的活动。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必背要点

《生活与哲学》重点哲理(必背)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把握、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要求我们在尊重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2)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坚持求真务实精神,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丧失斗志。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及方法论: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求我们要立足实践,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人的实践活动有巨大推动作用,要求我们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过程原理及方法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将认识向前推移。 (6)真理原理及方法论:真理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发展真理。 (7)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 2、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1)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3句)、客观性(2句)、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及方法

哲学基础——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含义;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 理解:结合自身体验,通过对比,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运用:剖析对某事物的认识过程,说明认识的根本任务,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的危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②通过对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觉悟目标: 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 重点 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难点 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方法 自学法、谈话法 教学内容 导入 材料一:《雷公》。“或曰雷州春夏多雷,无日无之。雷公秋天则伏地中,人取而食之,其状类彘。又云与黄鱼同食,人皆震死。” 思考:这个模样像猪并且可以食用的雷神真的存在吗?我们所学的的物理知识里,雷电是一种什么现象?雷电的本质是什么? 归纳:关于雷电,人类最初依据电闪雷鸣的现象,主观幻想是上天的警告即“雷为天怒”、雷公“类彘”可食用,今天的我们已经透过现象获得了对雷电本质的科学认识,知道雷电实际上是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在取得这一科学知识的历程中,富兰克林的名字熠熠闪光,他是第一个对雷电进行科学思考并战胜了凶暴的雷电的人。1752年夏天,他在费城郊外所做的验证雷电本质的著名实验启示着我们:只有像富兰克林那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勇敢地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我们才能破解自然现象,获得科学认识,驾驭现有的自然力,创造新的生命力。 讲授新课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 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 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 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 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完整版)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在哲学上,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如何理解呢? 首先,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特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弊端和局限,明确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自然科学物质概念与哲学物质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弄清楚“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关系 客观实在的内涵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范畴。其外延是指除意识外万事万物的总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意识以外的所有事物、现象都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不管物质的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干变万化,但其客观实在的属性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有的特性。 我们日常所说的“客观存在”是既指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也包括意识的存在。对象化的意识,即意识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对于主体而言是客体,因而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常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剥削阶级思想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里的客观存在指的就是一种意识现象。而客观实在是不包含任何意识现象的。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2)弄清楚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区别:①哲学上的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体形态则是哲学物质概念的具体表现,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②哲学上的物质是个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人创造、改变和消灭。物质具有永恒性,不生不灭,只不过是具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已;但世界上的事物又是具体的,就物质的具体形态而言,任何事物又是有生有灭的。 总之可以将二者的关系看作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弄清楚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①也是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指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的唯一特性。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涉及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一个人即使承认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客观性,并不等于他一定能承认社会领域事物的客观性。②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哲学的物质概念研究的基础并提供证明,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和研究提供指导。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预防和制止盗窃、抢劫、爆炸等治安事件的活动。它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定义,也可以说是安全防范的业务范围。 第一节介绍了我们面对的危险(威胁),分为三个大类:自然灾害、系统失效和人的非主观故意造成的事故、人的主观故意(恶意)造成的事件。事件又可分为恐怖活动和治安事件,传统的安全防范就是针对治安事件的,或者说是为局部的、微观的生命财产的保护。可以安防系统的基本特点就是产生于此。同时、我们强调安全技术的共性,其实、安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许多基本的、相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就构成了各种行业的安全体系,因此我们在进行技术研究和学习时,应该跳出上述范围的界限。 安全防范主要是针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根据具体的安全需求,有不同的形式,可以由人力来完成,也可以采用各种物理设施、技术设备和系统来实现,或者把它们结合起来,共同来实现防范的目的。安全防范可以是单次的、临时的行动,它需要一定技术支持和保障,也可能是长期运行的体系,这就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系统作为基础。 通常、根据实现防范的基本手段,安全防范分为“人防”、“物防”和“技防”三种形式。 1、人防是一个最古老、最基本的防范手段 我国治安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创造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如治安联防、群防群治、社区的综合管理及安全教育等。在当前强调技术防范、加强技防系统建设的形势下,坚持这些有益的经验仍然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保安业向社会提供各种有偿的服务主要还是人防方面的,但它也不是单纯的提供人力的服务,也要借助和依靠必要的技术装备和系统。比如运钞业务除提供人员外,还需要专用车辆、人员防护和武器等,运钞的过程要有定位、通信及监控系统作保障。单纯人力的防范已不能适应当前治安形势的要求,没有人防的系统也不会是一个完善的安全系统。 2、物防是安防体系的基础 采用适当的物理设施来提高系统整体的防范水平,是安全防范系统必须考虑的。所谓物防是指相对永久的固定设施和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的设置和设备。物防可以说是技术防范系统的基础条件和有机的组成部分。目前、小区的封闭化管理、加强建筑本身和周界设施的防冲击能力都是物防的新的形式。其实、物防设施很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包括它的设计(墙体结构与抗冲击的关系等)。许多物防设施与技防设施结合在在一起(保险柜),或成为技防的一部份(出入系统的锁定机构)。 物防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有效、经济的加固措施,对于可以相对准确预测的危险(防范目标),通过稳定(相对固定)的设施和手段是最合理的防范。如门、墙、锁、柜等,都有预先切断入侵信道,或增加系统抗冲击(机械力破坏)的能力。 3、技防成为安防系统核心是科技强警的必然 利用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系统来构筑安全防范系统是当前安全防范的一个主要趋势。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也是不断上升的安全需求和治安形势的要求(高技术犯罪、发案率上升)。安防系统在不同历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必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 寻找光明,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的含义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安全技术防范概述 一、安全防范基本概念 安全防范的一般概念 根据现在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安全,就是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事故;所谓防范,就是防备、戒备,而防备是指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戒备是指防备和保护。 综合上述解释,是否可以给安全防范下如下定义: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两种安全理念 中文所说的安全,在英文中有Safety和Security两种解释。牛津大学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对Safe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平安、稳妥,保险(锁)、保险(箱)等;而对Security一词的主体解释是:安全、无危险、无忧虑,提供安全之物,使免除危险或忧虑之物,抵押品、担保品,安全(警察)、安全(部队)等。 实际上,中文所讲的安全是一种广义的安全,他包括两层涵义:一指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它对应英文中的Safety,其二是指社会人文性的安全,即有明显认为属性的安全,它与Security相对应。自然属性或准自然属性的安全的被破坏主要不是由人的有目的参与而造成的;社会人文性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的有目的的参与而造成的。因此,广义的讲,安全应该包括Safety和Security两层含义,而我们常常说的安全防范主要是指狭义的安全Security,国外通常叫“保安”。 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安全防范的本职内涵 在西方,不用“安全防范”这个词,而用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Loss Prevention & Crime Prevention)这个概念。就像中文的安全与防范连在一起使用,构成一个新的复合词一样在西方,Loss Prevention和Crime Prevention也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损失预防与犯罪预防构成了Safety/Security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国外,Loss Prevention通常是指社会保安业的工作重点,而Crime Prevention则是警察执法部门的工作重点。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与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失预防和犯罪预防就是安全防范的本质内容。 综上所述,安全防范既是一项公安业务(警察执行部门),又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事业。它们的发展和进步,既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大公共安全理念 所谓大公共安全理念,就是综合安全理念,就是为社会公共安全提供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服务。所谓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保障体系,就是由政府发动、政府组织、社会各界(绝不是公安部一家、更不是公安部执法部门内部的某一机构)联合实施的综合安全系统工程(硬件、软件)和管理服务体系。公众所需要的综合安全,不仅包括以防盗、防劫、防入侵、防破坏为主要内容的狭义“安全防范“,而且包括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通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人体防护、医疗救助防煤气泄漏等诸多内容。 二、安全防范的三种基本防范手段:人防、物防和技防 安全防范是社会公共安全的一部分,安全防范行业是社会公共安全行业的一个分支。就防范手段而言,安全防范包括人力防范、实体(物)防范和技术防范三个范畴。其中人力防范和实体防范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防范手段,它们是安全防范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传统的防范手段也不断融入新科技的内容。技术防范的概念是在近代科学技术(最初是电子报警技术)用于安全防范领域并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防范手段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