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历史整理

高中历史整理

(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1)
(注意:这里的“早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① 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理解:没有高度中央集权);④政治制度体现出一定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2、关于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1)
(1)分封制
① 含义:封邦建国。
② 对象:同姓贵族(或称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
③ 内容:土地、人口等。
④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⑤ 诸侯的权力:世袭统治权,地方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⑥ 诸侯的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⑦ 评价(认识):1.前期:有利于巩固和扩大西周的统治;2.后期:诸侯割据混战,周王室衰微。(原因?)
⑧ (接上)原因:1.分封制下,诸侯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2.以血缘关系也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
①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②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要会判断谁是嫡长子)
③ 特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2.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3.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 意义: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维护了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意即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表现有:“楚王问鼎”;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关于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2—1.4)
(1)存在时期:秦----清
(2)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决定因素)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或说自然经济)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4)两大基本矛盾: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发展趋势(特点):①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②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6)各主要历史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① 秦朝:设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② 汉武帝时期:频繁更换丞相,设“中朝”决策机构。(了解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
③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分 散;门下省设政事堂议事。(注意“三省”的职责和排序)
④ 宋朝:设中书门下,增设参

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⑤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明成祖设内阁,内阁不是决策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⑥ 清朝:设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7)关于地方行政制度:
①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推广。
② 郡国并行制:汉初曾经推行。
③ 行省制:元朝开始实行。
④ 具体时期:a.秦汉——郡、县两级制(“县”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称“道”),后来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
b.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c.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d.元代:行省制,(注意:腹里、宣政院),具体为省路府州县。
e.明代:省、府、县三级。
f.清代:省、道、府、县四级。
(8)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评价(认识):
① 积极作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交流等。
② 消极作用:政治腐败,兵役徭役无度,思想文化专制,特别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
③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特别明清时期尤为明显。
4、关于秦的统一(1.2)
(1)秦能实现统一的原因:
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商鞅变法奠定物质基础;③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秦统一过程:
① 秦灭六国(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策略: 远交近攻)
② 北击匈奴,收复河套。(注意:蒙恬军、长城、直道)
③ 南征百越,统一岭南。(注意:灵渠,“开端”)
④ 西南夷纳入统治版图。(注意:五尺道,“开始”)
(3)秦统一的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5、关于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1.2)
(1)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推广。
(2)郡一级的官员及职责: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监御史—监察。
(3)最大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即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郡县制的建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5)秦朝的郡县制与西周的分封制比较不同点:
① 基础不同: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相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②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的诸侯有相对大的独立性,有世袭统治权,有封地;郡县制则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地方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 影响不

同:分封制易出现地方割据势力,而郡县制则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
6、关于秦朝的中央官制(1.2)
(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注意三公的职责)
(2)特点:①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②“家天下”
7、关于清朝的军机处(1.4)
(1) 时间:清朝雍正年间。
(2) 直接原因: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军事机密泄露。
(3)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4) 军机处的特点:①保密性强;②机构精干;③办事效率高;④决策封闭性。
(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8、关于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2.1)
(1)近代前期的主要侵华战争见课本P26页表格,记忆时间、发动国家、主要影响。(主要影响可简单概况如下: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需要注意,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最多领土。)
(2)为什么以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时间:1840---1949年)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直接原因是: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商利益。
(4)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列强的入侵。
(5)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6)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的殖民地,主要原因是: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
9、关于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2.1)
(1)近代前期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及其签订时间与背景:①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背景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②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 ③《辛丑条约》,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Ⅰ.主要内容:
① 割香港岛给英国;(注意是“香港岛”,而不是“香港”)
② 赔款2100万银元;(注意单位)
③ 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注意是“福州”,而不是“福建”,浙江省境内的是“宁波”,口岸中还有今天的直辖市“上海”;五口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④ 协定关税。
Ⅱ.最能反映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本质意图的内容是:协定关税。
Ⅲ.主要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金榜P20)
Ⅳ.《南京条约》附件中

又增加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3)中日《马关条约》,1895.4
Ⅰ.主要内容:
① 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注意:最西的是重庆,且是今天的直辖市;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内地;浙江省境内的是杭州。)
④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Ⅱ.内容中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开设工厂。
Ⅲ.《马关条约》反映列强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具体条款是:开设工厂。
Ⅳ.《马关条约》主要危害: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4)《辛丑条约》,1901年
① 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② 内容中最能说明清王朝已经成为洋人朝廷的是: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 内容中规定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此目的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④ 主要危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关于近代前期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2)
(1)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官兵的英勇抵抗,主要有左宗棠收复新疆(阅读课)、黄海海战;二是人民自发的抗争,主要有三元里人民抗英、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
(2)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
① 时间:1841年5月,鸦片战争期间。
② 意义: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抗外侮的爱国精神。
(3)关于黄海海战
① 时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② 牺牲的爱国将领:致远舰---邓世昌,经远舰---林永升。
③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注意:不是全军覆没了。)
④ 李鸿章避战保船,导致最后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⑤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
(4)关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① 背景:清政府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② 时间:1895年5月—10月
③ 领袖人物:丘逢甲、徐骧领导义军;刘永福领导黑旗军。
④ 结果:台湾全部沦陷。(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即1945.10.25才光复)
⑤ 意义:爱国主义精神,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而坚决斗争的决心和勇气。
(5)关于义和团运动
① 根本原因:19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激化。(注意: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② 清政府政策变化:剿杀—招抚利用—剿杀
③ 最大功绩(意义):粉碎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④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⑤ 口号:扶清灭洋,有反帝的爱国性,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11、关于伟大的抗日战争(2.3)
(1)时间:1931—1945年;全面抗战时间:1937—1945年。
(2)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① 灭亡中国是既定国策;
②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③ 趁中国内战之机;(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④ 欧美列强无暇东顾。(有利的国际环境)
(3)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南京大屠杀(1937.12.13开始)、细菌战(七三一部队)、毒气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4)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Ⅰ.建立以及维持到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Ⅱ.建立过程:
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② 1935年,a.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b.中共领导下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c.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③ 1936年,中共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④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抗战,中共根据两党协议改编红军。
⑤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① 打破了日本3个月内速亡中国计划的是:淞沪会战。
② 抗战的首次大捷是: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
③ 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是: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李宗仁)
④ 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是:太原会战。
⑤ 武汉会战后进入抗战相持阶段。(1938.10)
⑥ 抗战后期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牺牲。
⑦ 国民党正面战场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依靠政府官兵的作战路线,结果无法阻止日军的侵略。
(6)关于中共敌后战场
① 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
②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首府是延安。
③ 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在华北,彭德怀指挥,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意义: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④ 抗战后期,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⑤ 中共七大: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7)关于抗日战争的胜利
Ⅰ.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Ⅱ.注意三个时间:8.15宣布无条件投降,9.2签署投降书,10.25台湾光复。
Ⅲ.胜利的意义:①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②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③大大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④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基础主要是指中共领导的革命力量的壮大)⑤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8)关于近代史上日本的两次侵华战争不同结果的原因比较
① 领导: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
② 群众基础:甲午战争,清政府极力压制人民的抗日热情,并阻扰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实现全民族抗战。
③ 战略战术:甲午战争,李鸿章避战保船,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两大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进行持久战。
④ 国际环境:甲午战争,西方列强是默许纵容的态度;抗日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
(另外需要注意:两次侵华战争的背景中,只有抗日战争是有经济危机的因素,甲午战争没有这个因素。)
(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2、关于民主革命这个概念(课本P51)
①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②时间范围:1840—1949年,其中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前后分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旧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
③ 先声: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
④ 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
13、关于太平天国运动(3.1)
(1)时间:1851—1864年。
(2)时代新特点:①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注意:不能说成“反帝反封建”)②《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3)兴起的根本原因: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注意与义和团运动区别)
(4)过程:①爆发:1851年金田起义;②初步建立政权:1851年永安封王建制;③声威大震:1853年攻克武汉三镇;④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⑤由盛而衰的转折点:1856年天京事变;⑥失败:1864年天京沦陷。
(5)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6)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7)关于《天朝田亩制度》
Ⅰ.时间:1853年冬,在天京颁布。
Ⅱ.核心:土地问题。
Ⅲ.内容:①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分土地;②分配方式:圣库制度。(公有)
Ⅳ.评价:①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

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局限性: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落后性(小农经济基础)
(8)关于《资政新篇》
①时间:1859年,(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
②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③特点: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④评价:革命性(反封建);空想性(缺乏社会基础);进步性(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
⑤在经济主张上,《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否定。
(9)《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点比较(金榜P35)
14、关于辛亥革命(3.2)
(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檀香山。
(2)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
(3)政党与团体的最主要区别:纲领,领袖,组织。
(4)辛亥革命兴起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6)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10.10
② 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注意:不是孙中山或同盟会直接领导的)
③ 主力:湖北新军。
④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全国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7)中华民国成立
Ⅰ.时间:1912.1.1,南京,孙中山。
Ⅱ.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判断依据:组成人员,措施)
Ⅲ.中华民国纪年:元年为1912年,中华民国二年为1913年。
Ⅳ.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时间:1912年3月,参议员制定,孙中山颁布。
2.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本质意义是否定君主专制);②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③三权分立的原则;④责任内阁制。(注意不是总统制)
3.意义:①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③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8)清朝统治结束的标志:1912.2.12,宣统帝退位。
(9)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告终。
(10)这里的“失败”主要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1)失败原因:①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根本原因)②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2)失败说明:资产阶级由于自身阶级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3)意义: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最大功绩);③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④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⑦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15、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3.3)
(1)五四运动(1919.5.4开始)
Ⅰ.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Ⅱ.过程:①1919.5.4—6月初,运动中心在北京,学生是先锋;②6月初后,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为主力。
Ⅲ.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
表现有: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原因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强大的压力。
Ⅳ.意义:①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这次革命的彻底性)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依据或原因: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成为运动的主力。)
Ⅴ.主旋律:爱国主义。
(2)中共一大,1921.7,上海,嘉兴南湖。
①党的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中共二大,1922.7,上海。
Ⅰ.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Ⅱ.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①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制定的依据(原因):中共认识到中国的国情。
③意义: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最主要是指有了新的政党的领导。
(5)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①时间:1922—1923年;
②教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6)国民革命(1924—1927年)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之所以称之为“大革命”,主要是指群众基础的广泛性)
②兴起的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
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⑤(北伐)意义:1.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注意:是“北洋军阀”,不能说是“军阀”);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⑥失败标志: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⑦这里说的“失败”主要是指:大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⑧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年幼的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2.客观原因: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Ⅱ.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
⑨教训:中共要掌握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开展武装斗争。
(7)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实现标志、成果比较
①背景:一、国民大革命时期;二、抗日战争时期。
②实现标志:一、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二、1937.9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③成果:一、北伐取得巨大成功,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二、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8)中国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依据:中国的国情,社会性质)
(9)南昌起义: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注意:跟武昌起义区分)
(10)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
(11)八七会议:1927.8.7,在汉口召开。内容有:①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②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1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工农武装割据:中共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
(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1931.11,江西瑞金。(标志中共正式建立起跟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14)长征
①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因:“左”倾错误)
②时间:1934.10(开始)--1935.10(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③转折:1935.1,遵义会议。
④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15)遵义会议,1935.1,贵州遵义。
Ⅰ.内容: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Ⅱ.意义: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依据或原因: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16)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①战略反攻序幕:1947.6,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三大战役:1948.9—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③渡江战役:1949.4,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Ⅰ.标志:新中国的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
Ⅱ.意义:①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

站起来了;(人民)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国家)③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从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也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世界)
Ⅲ.经验:①有中共的正确领导;(领导)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理论)③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道路)④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武装)⑤组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群众基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