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v1.0 可编辑可修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v1.0 可编辑可修改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说明】这里所谓的“图件”系指图件的本体而非代表图件的符号、文字或框线。

图件要素的基本要求

3.3.1 有图形要素、文字和数字注记应清晰可辨。

3.3.2 所用图式应符合有关规定或惯例;采用的符号和标记应有图例可查。

3.3.3 图件必须有唯一的引用标号,在文字中有相应的引用位置。

3.3.4 图件必须有表明图件性质或内容的图名或者图题。图名应标于图件的下方,文字必须用中文。

【说明】图名是指图件中标示主体内容的图件名称,图名是图面内容的一部分,图题是指对图件的说明性或解释性文字。

3.3.5 改制(放大、缩小、旋转等)图件应忠实于原图,以减小图件的变形。

3.3.6 图件应突出表现主题内容,背景内容以不影响主题内容表达为取舍标准。

3.3.7 图件图幅大小的确定,应以满足图面内容的清晰表达为基本原则,内容不可过于拥挤。

地理图件

3.4.1 地理图件是指以地理坐标系表示地面事物或数据指标的图件。

3.4.2 地理图件应根据最新出版的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地理底图整理、清绘。

3.4.3 地理图件必须包含主题要素及其文字标注。附加的内容见相应的条文规定。必须以明显的符号标出场址位置,并应尽量保证场址的位置位于图幅的中央。

【说明】主题要素是指图面上用来表达主题内容的图形要素,如,等震线图中表示等震线的线条,震中分布图中表示震中的符号等。附加内容指为特定的表达目的而对主题内容加以补充的相应内容,如布格重力异常图中的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等。

3.4.4 地理图件必须包含的数学要素:经纬网(或刻度线)及其数字标注、线比例尺及其数字标注、北向箭头及其文字标注。

3.4.5 地理图件的自然要素:地貌和水系是主要的自然要素,应根据图件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自然要素加以图示。

3.4.6 地理图件的社会经济要素:城市、重要建筑、道路网、文化标志、社会政治标志等社会经济要素的图面表达,应视编图的需要加以选择。

3.4.7 地理图件比例尺的确定,必须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 001—9 4)》的有关要求;具体比例尺以能够清晰、明确表达主题内容为标准。

【说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中要求的比例尺大小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或一个可选的限定范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确定具体的比例尺数值。

3.4.8 地理图件的图幅大小应依据工作区域大小和图件比例尺大小来确定。可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影响内容清晰表达的前提下进行改制(缩小、放大、旋转等),改制应不影响图件内容的清晰表达。

数学图件

3.5.1 数学图件是指在二维或三维函数坐标系中以点线面等图形要素表达数据的图件。

3.5.2 图件各坐标轴必须有名称的文字标注,应尽量标注中文。

3.5.3 图件各坐标轴所用计量单位的名称应有文字标注,坐标轴应以一定规则表示单位标度线和相应的数字标示,间隔不宜太大。

3.5.4 图面内容应清晰,不同内容之间应易于分辨,当内容不易区分时,应用相应的线段或带箭头线段引出文字注记加以标识。

其它图件应符合相应的图件规范或惯例。

4 报告表格要求

表格为文字的补充或所需表达的诸因素的集中表达,所有表格都须在文字中有所说明。

表格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大型表格可放在报告的尾部。

【说明】这里的“表格”是指表格的本体而非代表表格的符号、文字或框线。

表格要素的基本要求:

4.3.1 表格必须具有唯一引用编号,文中有相应的引用位置。

4.3.2 表格必须具有明确表题,表题及引用编号均应置于表格上方。

4.3.3 表头内容应简明准确,物理量应标明单位。

4.3.4 表格中各表格单元的划分应能够容纳单元内的所容,内容不应覆盖表格线或跨越表格线。

4.3.5 表格单元内文字或数字符号的字号应大小适中,不宜过于拥挤或细小难辨。

4.3.6 表格的纵横表格线应清晰且光滑平直。

4.3.7 表格中所有专有名词、术语、符号等,都应与文相应部分严格一致。

5 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报告中使用的物理量符号,应符合国际标准用法和专业习惯用法,不得随意改变和创造。

报告中使用的变量符号,除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规定或符合习惯用法无需文字说明的外,其它所有变量均须有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免误解。变量的上下标、上帽和下底等符号,必须清晰。

报告中的物理量的单位,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某些仅在本专业内使用的常用单位可按专业习惯使用。所有物理量、变量的符号和单位,必须保持在报告中前后的一致性。

6 公式使用

报告中所有公式应保证引用和推导的正确性。

引用的公式应标明出处。

推导的公式应给出关键的推导过程。

公式中的所有变量和参数,均须给出说明。

7 术语使用

使用的专业术语,必须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

作规范(DB001—9 4)》规定的术语以及有关的专业规范或习惯。

使用的术语,应保持在报告中前后的一致性。

在已有相关术语的情况下,不得任意杜撰术语名词。

报告中使用的新术语或概念,必须在脚注或文字中给予明确的说明。

8 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凡报告中属于引用的内容,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和资料引用

标记,并在报告的合适位置(脚注或尾注)给出相应标记所代表的参考文献和资料名称。

引用的非正式出版物,须用脚注方式给出,正式出版物以章节尾注或报告尾注的方式给出。

引用的图件、表格等,须在说明文字中给出出处和原作者。

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或资料须至少列出作者、文献或资料名称、文献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物的)印刷日期、

参考文献或资料的出版单位。

报告内容属于对参考文献或资料的原文引用,必须给予显著的标识或用“”包含起来。

II 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说明】下文中的【文字】为报告中必须陈述的重点内容;

【图件】为必须提交的基本图件,不包括那些辅助论述和说明需要增加的图件;【表格】为报告中必须提供的列表或表格,不包括那些辅助论述和说明需要增加的列表或表格。

A.封面

封面须标有明确的报告名称。

封面须署明提交报告的所有责任单位的全称,不得采用简写或缩写。

封面须署明报告的完成日期。

B.扉页

扉页可以有多页。

扉页中必须提供的内容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责任单位的《国家地震局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许可证》复印件、责任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的评审意见。

扉页中可以提供报告编写者希望标示的其它内容,如单位论著编号等。

C.目录

C. 1目录必须为报告扉页后的首页。

C. 2目录须详细列出节以上(包括节)各层次的文字标题,并与正文部分的相应标题严格一致,且标注与正文精确对应的页码。

C. 3只有独立成本的报告才能具有并且也仅能具有一份目录,其不同部分不能再增加分目录。

D.前言

【文字】

前言须交待以下基本内容:

(1)项目背景情况:项目名称;项目工程性质简介;工作区域地理范围、场址地理位置经纬度;场址附近区域内已有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以及有关研究工作的简要回顾;本次工作的主要协议工作内容和要求。

(2)项目执行情况:任务委托与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情况;项目工作进程;任务完成情况;本次工作实际工作量。

(3)本次工作的主要结果。

(4)其它内容:报告撰写情况(章节主要撰写人)、报告其它说明、鸣谢等。

1.技术思路

【文字】

阐述本次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分析主要技术难点,论述解决这些问题和难点拟采取的措施,提出本次工作的总体技术思路和重点环节。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文字】

规范条文:3.1.1

重点论述:本次工作收集资料的工作范围;区域地震资料的来源;区域地震资料的基本状况。

【说明】本次工作收集资料的范围,应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一9 4)》中“区域”概念的规定并结合区域地震活动性特征分析的需要确定;所有资料应有可查的明确资料来源;区域地震资料的基本状况,是指资料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简要统计结果等情况的一般性详述或说明。

【表格】

规范条文:3.2.1

汇编区域历史地震目录。

汇编区域地震台网目录。

目录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发震时刻(可能情况下应精确到秒,如,台网目录)、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台网记录地震还应包括震源深度和记录精度等级。

【说明】当目录内容较多,不适宜以表格的形式给出时,可不在报告中列出,但应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以及一些描述性的统计表格或图件(如震级分布、深度分布等)。

【图件】

规范条文:3.2.2

编制区域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图中应将对工程场址有重大影响的大地震的发震日期和震级用文字和数字加以标注。

编制区域台网记录地震震中分布图。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2.2.1 区域地震资料状况分析

【文字】

规范条文:3.2.3.1

重点论述:区域历史地震和仪器记录地震的记载情况;历史地震资料和仪器记录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分析。

2.2.2 区域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文字】

规范条文:3.2.3.2

重点论述: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图像分析;描述地震空问活动性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论述空间分布特征与构造背景的相关性。简述区域地震区带划分。

【说明】区域主要地震区带的划分,在此仅就地震空间分布分区分带特点,简述区域主要地震带的划分情况。

2.2.3 区域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文字】

规范条文:3.2.3.3

重点论述:区域内地震在时间轴上的强弱起伏分布;地震活动性指标(如年发生率等)随时间变化分析;区域内地震活动趋势评估。

现代构造应力场

【文字】

规范条文:3.2.4、重点论述: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及其它(地貌、地质、原地应力测量等)方面论据论证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状况,在资料条件允许时,应对近场区局部构造应力场的状况加以论述。

【表格】

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一览表。表中至少包括:发震时间、震中经纬度、震级、节面产状、各应力轴产状。

【图件】

编制区域震源机制解分布图。图件附加内容: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平均主应力方向箭头、一些辅助

线(如:分区界线等)。

历史地震影响

【文字】

规范条例:3.2.5、需指出对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地震资料的可靠性情况,并确定本次工作需调查的内容。根据区域历史地震特别是近场区所有已知破坏性历史地震对场址的影响资料和本次考察结果,论述场址上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以及各级影响烈度的频次特征。在资料充分的情况下,可对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

【说明】对场址造成Ⅵ度以上影响的烈度,必须是以宏观资料确定的。

【表格】

场址历史地震影响烈度一览表。表中至少包括: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中烈度、场址影响烈度。

2.5近场小震活动

【文字】

规范条文:4.4.1、对I类工程,首先要论述小震强化观测和小震重新定位情况。

重点论述:近场区小震记录;近场区域小震空间分布和时间

分布特点及其可能成因,特别是与活动构造之间的相关性。

【表格】

编制近场区近期小震目录。内容至少包括:发震时刻(精确

到秒)、震中位置、震级、记录精度等级。应注明目录起止时间。

【图件】

编制近场区小震分布图。图中需注明台站位置,或另附区域台网分布图。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3.1.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文字】

在对所收集的现有资料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简要叙述区域

的大地构造背景,包括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发育简史等。论述内容应切合所编制的图件。

【图件】

规范条文:3.3.4.1

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3.1.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

【文字】

简述区域航磁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地壳结构等方面各自的特征,并着重分析它们所反映的区域深部构造状况及其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图件】

规范条文:3.3.4.2、、①编制布格重力异常图。还可根据需要编制重力异常上延图

或均衡重力异常图。

②编制航磁异常图。当需要表示更深部的地质体的磁性特征

时,可编制航磁上延异常等值线图。

③编制地壳结构图。

上述图件均为地理图件,除应符合一般要求外,附加内容包括:破坏性地震的震中及一些必要的辅助线(如异常分区界线等)。且上述图件的图幅范围应尽量保持一致。

3.1.3区域新构造运动

【文字】

规范条文:3.3.1

重点阐述:区域新构造运动简史;区域主要新构造表现形式及其特点,区域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区域新构造运动分区;区域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图件】

规范条文:3.3.4.1

编制区域新构造图。

图中主要内容:区域新构造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征;破坏性

地震震中;新构造分区。

【说明】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当地的新构造状况,选择合适的

内容加以图示。当新构造图的图面内容过于复杂时,应考虑分别不同的内容编制相应的新构造专题图件,

如新构造时期断裂分布图、新构造分区图、夷平面分布图、第四系等厚线图等。

3.1.4 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

【说明】本条仅适用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DB 001—9 4)》中规定的I类工程。

【文字】

规范条文:3.3.3

在收集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述区域的地球动力学

环境,并建立本区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最后还应从该模型出发,简要论述地震活动特征与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基本联系。

【说明】论述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时,宜采用目前比较公认

的地学学说,如板块构造学说,其它学说宜慎用。

3.1.5区域主要活动断裂

【文字】

规范条文:3.3.1.1、重点论述:区域活动断裂分布及特征综述;区域主要活动断

层分述,应至少包括活动断层性质、产状、最新活动时代、分段性、断层上的古地震;区域主要活动断裂与现代地震活动。

【图件】

重要的地质剖面图。

3.1.6 区域地震构造

【文字】

规范条文:3.5.1

重点论述:分析区域内主要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构造环境特征,并总结区域6、7、8级破坏性地震的地震构造条件,确定区域内主要的地震构造。

【图件】

规范条文:3.3.1

编制区域地震构造图。

【说明】本图为必须提供的图件,《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工作规范(DB001—97)》所要求的编图内容原则上不应缺乏,因资料或工作性质等原因导致缺乏的内容,应在文中合适地方有所交待。

区域地震区、带

【文字】

规范条文:3.4.1、叙述工作区域地震区、带划分原则以及划分结果,并就区域

内包含的每一地震区、带的地震构造及地震活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分别描述。

【说明】划分地震区、带是为了反映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地震带是在地震区的基础上划分的,它是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地震区带的划分,一般宜沿用较为成熟的、或具

有较广泛影响的、或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划分方案(如《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编图组提供的地震区带划分方案),且不应随意改动所引用各地震区、带的划分边界。对于本次工作需要划分地震亚区或亚带的,须详细论述亚区亚带的划分原则、依据和划分结果。

【图件】

编制地震区、带区划图。

【说明】该图中工作区所跨越的所有地震区、带均应表示完整,不受工作区范围的限制。

近场区和场区活动构造

3.3.1 近场区和场区活动断裂

【文字】

规范条文:4.3.1、详细论述近场和场区可能对工程场址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活动断层。内容应至少包括:断层名称;断层几何特点、断层运动和力学特性;断层分段;断层活动时代;断层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论述中应对本次所进行的考察鉴定工作重点加以介绍,但须围绕对断层特性的论证进行阐述。

【表格】

列表给出所有断层的主要特征。表格内容至少包括:断层名称、性质、活动时代、产状、长度、与断层有关的地震、距场址的最近距离。

【图件】

编制断层鉴定工作实际资料图。图中应包括:断层线、断层名称、野外观测点位置、采样点位置、各种探测手段测线分布。

必要的断层地质剖面图。

【说明】断层鉴定工作实际资料图原则上应对每条断层分别编制,当断层空间展布位置比较接近时,可以在一张图上加以表示,该图应主要针对本次进行过相应工作的断层。

3.3.2近场及场区现代构造活动特点

【文字】

规范条文:4.3.3、重点论述:近场区域第四系地层分布的特点及分层情况、第四纪岩浆活动、第四纪构造活动状况:根据地壳形变测量以及地质特征、地貌特征、海平面变化、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得到的近场区域现代地壳运动状况。

【说明】第四纪地质和地貌状况主要针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 001—9 4)》中规定的I类工程,其它工程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论述内容和论述的详略程度,应以能够说明近场现代构造活动特点为标准。

3.3.3场区能动断层

【文字】

规范条文:4.3.5

重点论述:场区范围内所鉴定断层的依据;鉴定的内容;鉴定结论及其论据。

【说明】本条仅适用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DB001—94)》中规定的I类工程。论述时应与有关的专业规范协调,如《安全导则: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F 0101(1)]》。

【表格】

编制能动断层一览表。主要表示各能动断层鉴定的结果。

【图件】

编制能动断层分布图。图件应以1:万地质图为底图,主要附加内容有:场区范围界线,测线、测点、采样点、探槽的位置。

3.3.4近场及场区地震构造综合评价

【文字】

规范条文:4.4.1、根据近场及场区地质构造条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综合论述近场区及场区的地震构造条件及地震构造。

【图件】

编制近场区域地震构造图。图件应包括文字论述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4. 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说明】因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都涉及地震烈度和地震动衰减关系问题,使本要求论述条理清晰、避免重复,特将衰减关系独立成章。

在编写实际的最终工作报告时,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的I类工程,该部分内容应独立成章,而对其它类的工程,可视具体情况将该部分内容融入相应的章中。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4.1.1概述

【文字】

规范条文:6.1.1

重点论述:区域地震烈度资料的基本状况及地震烈度衰减赛系的研究现状。

4.1.2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文字】

规范条文:6.2.1、、、论述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选择或拟合确定的原则、方法和过程,当重新拟合新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时,应重点交待对资料的选择、模型的确定(涉及对近场烈度饱和等问题的考虑)等一些问题的处理。

给出区域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表达式。

【说明】当采用椭圆衰减关系时,必须同时给出长轴和短辅的衰减关系。

4.1.3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校验

【文字】

规范条文:6.2.5

重点论述本次选用或重新确定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与工作区域实际地震烈度资料对比或与本区已有的其它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成果比较的情况;指出该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在本区的适用性;指出本次所给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所适用的震级范围和距离范围;提出对这一地震烈度衰减关系使用的要求和建议。

地震动衰减关系

4.2.1概述

【文字】

规范条文:6.1.2

重点论述:区域强震记录状况和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现状。

4.2.2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文字】

规范条文:6.3.1、、、根据工作需要,分别不同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反应谱等)论述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选择、转换或拟合确定的原则、方法与过程。当重新拟合新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时,应对资料选择、模型确定(涉及对地震动饱和等问题的考虑)等一些问题的处理。采用转换方法时,必须对参考地区转换关系的出处、适用条件和范围、各变量和参数的定义等作出充分的说明和解释。

给出地震动衰减关系表达式。

【表格】

当提供反应谱衰减时,应编制参数表。表中包括:周期控制

点、各回归参数、标准差。

4.2.3地震动衰减关系的校验

【文字】

规范条文:6.5.4

论述所选择、转换或拟合确定的区域地震动衰减关系与本区强震记录的对比或与本区已有其它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结果的比较情况;论证本次所给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在本区域的适用性;指出该地震动衰减关系适用的震级范围和距离范围;提出对这一地震动衰减关系使用的要求与建议。

5.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说明】本章仅适用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

(DB 001—9 4)》中规定的I类工程。论述时应与有关专业规范

相协调,如《安全导则: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F0101 (1)]》。

地震构造法

5.1.1地震构造模型

5.1.1.1区域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文字】

规范条文:7.1.2、重点论述:区域发震构造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发震断层)及其主要鉴定标志;区域

发震构造概况,各主要发震构造的确定依据及主要特性(如,构造活动性、规模等),对发震断层要重点论述其分段依据及各段情况;区域发震构造上最大潜在地震判定的原则与方法,与发震构造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及其确定依据。

【表格】

编制区域发震构造一览表。表中内容应至少包括:构造名称、产状、规模指标(如:长度)、最大潜在地震、距场址最近距离。

【图件】

编制地震构造区划分及发震构造分布图。应标注发震构造和地震构造区距场址最近的位置和距离数值。

5.1.1.2 地震构造区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文字】

规范条文:7.1.1、论述区域地震构造区划分原则与方法;区域地震构造区划分概况及各地震构造区具体的划分依据和主要特性。论述与地震构造区相关的最大潜在地震确定的原则与方法;各地震构造区最大潜在地震及其评定依据。

【说明】这里的“地震构造区”即“弥散地震区”,其最大

潜在地震是指“地震构造区"内与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弥散地震。

【图件】

同5.1.1.1

5.1.2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5.1.2.1地震极限发生模式

【文字】

规范条文:7.1.5.1

重点论述最大潜在地震的极限发生模式。至少应给出发震构

造或地震构造区编号或名称、最大潜在地震大小及其距场址的最近距离。当场址位于地震构造区内时,应论证最大潜在地震距场址最近距离的确定依据。

【说明】所谓极限发生模式,是指所有最大潜在地震均发生在它们可能发生的范围内距场址最近位置上时的地震发生模式。可参见《安全导则:核电厂厂址选择中的地震问题[HAF0101(1)]》。

【图件】

同5.1.1.1

5.1.2.2场地地震动参数

【文字】

规范条文:7.1.5

重点论述:计算结果和最终确定的地震构造法场地地震动大小。

【表格】

分别列表给出发震构造和地震构造区的最大潜在地震对场址的影响计算结果。表中至少包括:发震构造或地震构造区名称编号,距场址最近距离,最大潜在地震,计算的地震动参数值。

历史地震法

5.2.1 区域破坏性历史地震

【文字】

根据节的研究成果,综述区域破坏性历史地震对场址的影响。重点论述对场址有影响的各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大小对场址的影响烈度及其到场址的距离。

5.2.2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文字】

规范条文:7.2.1、、重点论述:确定场址地震动参数的途径,计算结果和最终确定的历史地震场址地震动参数值。

【表格】

列表给出各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相应的计算结果。表中至少包括:历史地震发震日期、震中经纬度、震级、到场址的距离、对场址的影响烈度、计算的地震动参数值。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文字】

规范条文:7.3.1

论述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动参数评价的结果。

【表格】

列表给出确定性各方法对场址的最终评价结果及综合评价结果。

6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文字】

简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步骤。列出主要的计算公式。

【说明】概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符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中的规定。对该方法在某些具体环节上的改进,应在报告中详细加以说明。

潜在震源区划分

【文字】

论述本区域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原则与主要划分标志;分述本区主要潜在震源区(尤其是近场的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具体志、划分结果和主要特性。

【说明】潜在震源区是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分配单元,它是在地震带基础上划分的。

【图件】

编制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图。可根据需要编制近场区域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图。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6.3.1地震区、带及其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文字】规范条文:8.2.1、、简述地震区、带在区域内的划分情况。重点分述地震区、带的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原则和方法,以及本次工作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计算及其结果。

【说明】一般情况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都以地震带作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对有些工作由于实际情况的某些特殊性,也可以在满足统计样本要求情况下,根据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条件更细致的差异,在震带内划分出次一级的地震亚带作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但此时必须详细论证划分的合理性及其划分依据,以及和其它与统计单元划分相关的参数的协调性(如潜在震源区的空间分布函数的确定)。统计单元不能跨越不同的地震区、带。

6.3.2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文字】规范条文:8.2.1、简要论述潜在震源区各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原则、依据与方法。重点陈述近场主要潜在震源区各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的方法、根据和结果。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文字】规范条文:8.3.1、、、重点论述:计算基本情况(如周期控制点,计算方案等)及计算结果;各主要潜在震源区对场点的贡献;对结果的合理性的说明。

【说明】计算结果为不同概率水平下的地震烈度和/或地震动参数,应视后续工作需要和本次工作内容要求确定。

【表格】规范条文:8.5.1、潜在震源区概率贡献。表格内容至少包括:潜在震源区区号(和名称)、加速度值、超越概率水平、概率贡献。

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的结果应以表格的形式给出。表格内容包括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率水平值、计算的各个年限某一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动值。

【图件】规范条文:8.5.2

绘制场地地震烈度和/或地震动参数不同年限的超越概率线图。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文字】总结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说明】本章标题应根据工作性质加以确定。如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 4)中规定的II类工程,通常可用“地震动小区划”。

当场址位于基岩场地时,本章针对土层的条文规定可忽略。场地条件

7.1.1概述

【文字】规范条文:5.1.1、简要论述本次工作的场地勘察范围的确定、场地覆盖状况、地质环境和地层分布;本区已有的场地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它们的分布情况以及本次工作收集情况简介;本次工作需要进行的现场勘察目的、内容和人员、设备安排等基本情况介绍;简要总结现场勘察任务完成情况。

7.1.2 场地波速测量

【文字】规范条文:5.1.3、阐述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波速测量方法;叙述场地内主要工程地质地貌单元分布、钻孔布设位置以及两者的关系;简述钻孔深度或论证终孔深度的确定;各钻孔的测量环境及测量质量简要评价;分析钻孔的速度剖面特征及其与场地土层结构的关系。

【图件】规范条文:5.1.3

编制钻孔分布图。应包括实际钻孔和搜集的钻孔,需标注钻孔编号、钻孔深度信息。

编制钻孔柱状图。图面主要内容包括:钻孔编号、分层序列、土层的图形表示符号、岩性描述文字、土层密度、土层深度位置、土层厚度、土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

7.1.3 场地土动力性能测定

河南省地震安全性评价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20号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2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郭庚茂 二○○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河南省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23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地震安全性评价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应当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内容。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其相关资料,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查询提供便利。 第七条建设工程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应当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纳入政府建设工程管理程序的其他一般工业与民用建设工程,其抗震设防要求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 第八条下列建设工程(具体项目见附件)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通讯工程;(四)公共设施工程;(五)特殊工程;(六)其他重要工程。 第九条建设单位应当将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 第十条地震安全性评价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工程建设概算。 第十一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应当在其资质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不得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或者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第十二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建设单位应当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 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必须重新评价,并承担所需费用。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得使用。 第十三条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依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保证评价工作的质量;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采用的资料和有关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全面; (三)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标准收取评价费用,不得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进行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或者停工的建议。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当有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参与验收。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民房建设工作的指导和城乡结合部村(居)民建房的管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说明书

系统测试报告

1.引言 1.1编写目的 说明编写软件测试报告的目的 如:找出缺陷原因。对软件质量作出评价。 1.2背景 该项目的来源: 该项目的委托单位: 该项目的主管部门: 1.3定义 列出本测试计划中所用到的专门术语的定义和缩写词的原意。 如无特殊术语时本款可写为“无”。 1.4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资料的作者、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可包括:a. 本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合同或批文;b. 项目开发计划;c. 需求规格说明书;d. 概要设计说明书;e. 详细设计说明书;f. 用户操作手册;g. 本测试计划中引用的其它资料、采用的软件开发标准或规范。 2.测试方法 列出系统测试所采用的方法,如功能测试、数据库测试、安装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3.测试机构和人员 本次测试由负责,测试人员有:。

4.测试结果 测试记录中错误点的比率: 此项内容参照测试计划中的评价内容填写。 详细测试记录见附件:《测试记录表》。 在此表中列出所有测试的功能名称,并在“是否通过”栏中对逐项功能标明是否通过,若通过,标识“√”,若不通过,标识为“×”。 5.测试记录分析统计。 可按《测试记录统计表》模板进行。 可用圆饼图显示各功能点的问题所占的比重。 6.评价 6.1软件能力 对软件的测试结果与功能需求作比较,如软件能力基本达到《需求规格说明书》规定的能力要求,但部分有计算错误,见1.7测试结果。 6.2缺陷和限制 对软件测试结果中的缺陷(或称为错误)加以总结,如×××功能在××操作中发现较大的问题,下一步准备改进,其它尚有部分错误。

6.3建议 通过测试,对软件测试欠缺的方面加以总结。如本次测试虽然完成了×××的功能测试,但由于操作方式多变,所以建议使用更多测试用例来测试该软件可靠性。 6.4测试结论 得出最后的测试结论。如部分功能有待修改。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内容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均应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 评价机构应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有关要求,出具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并对评价容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专项安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容: 1、评价目的、评价围、评价依据。 2、被评价单位概况介绍。 (1)简述被评价单位建厂时间、地理位置、占地面积、职工人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情况、安全评价情况、重大危险源评估情况、安全管理现状等容,明确生产或者储存规模。 (2)详细介绍周边环境及平面布置情况,特别是被评价单位周边敏感点情况(村庄、学校、影剧院等“13号公告”中要求的防护目标),应阐述厂区周边1km以各防护目标情况,涉及高毒及以上气体的企业应阐述厂区周边2km以的防护目标情况。 (3)简述气象条件、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自然条件,气象

条件应包含十六风向的风速风频,年均温度,年均风速,大气稳定度等必要参数。 (4)简述被评价单位涉及的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原辅材料、产品、中间产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情况。 (5)简述生产工艺流程和选用的主要装置(设备)和设施,明确危险化工工艺、重大危险源分级、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探测系统、隔离系统等情况。 (6)简述重要的公用工程情况。 3、风险辨识。 通过物质辨识和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为安全防护距离计算打下基础。 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进行分析,辨识出潜在的危害事件,确定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类型,并对潜在的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事故场景进行分析和描述;利用事故统计、设备可靠性分析以及相关模型等进行事故发生基础概率分析;结合企业安全防护措施进行事故发生概率分析以使风险评价的结果更加接近企业实际。 可依据《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2013)和《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SY/T 6714-2008)对发生事故的概率进行判定,泄漏场景发生的频率小于10-8/年或事故场景造成的死亡概率小于1%时,在定量风险评价时可不考虑这种场景。 4、外部安全防护距离计算。 依据“13号公告”、《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

关于印发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 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 各市、县(区)、自治县物价局、财政局、地震局(办) 根据原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发布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的通知》([1992]价费字399号),结合我省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现制订《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并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应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请通知有关收费单位到当地物价部门换领《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证》。 本通知自1998年10月25日起执行。 广东省物价局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地震局 一九九八年十月八日

附件:广东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收费项目及标准

说明: 1、本收费标准有多项是参照《工程勘察收费标准》和省财厅颁布的差旅费标准制定的。如果这两个标准有调整,有关收费标准相应标准执行。 2、核电站、特大型重要工程及生命线工程因工作内容复杂,要求高、责任大,其收费由委托方与承担方根据工作内容和要求参照本标准商定。 3、凡需进行地震地质调查和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的工程项目可按一、二、三相关部分计费。 4、施工准备费,除样品分析测试费外,按地震安全性评价其它各项工程费用总和的5%计费。 5、十类和十类以上工资地区的单位,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时,或低于十类工资地区的单位,承担十类以上地区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时,可按本标准增加10%计收项目费用。 附表1 剪切波速测试收费标准

注: ①按测量次数计费,每米一个测点,在每测点处需按正反方向各测两次。 ②钻孔费、塑管费另计。 ③孔深超过50M,每增加20M为一档,按前一档的收费标准递增30%计费。 附表2 地震动参数计算分析收费标准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写要求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报告编写要求 目录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2.报告文字要求 3.报告图件要求 4.报告表格要求 5.符号及单位的使用 6.公式使用 7.术语使用 8.参考文献、资料、图件等的引用 Ⅱ报告编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 A.封面 B.扉页 C.目录 D.前言 1.技术思路 2.地震活动性 地震资料 区域地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现代构造应力场 历史地震影响 近场小震活动 3.地震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区域地震区、带 近场和场区活动构造 4.地震烈度及地震动衰减关系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地震动衰减关系 5.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构造法 历史地震法 确定性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6.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概述 潜在震源区划分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概率分析方法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价结果 7.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场地条件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与场地地震相关反应谱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或地震动小区划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或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有关的工程地震条件勘察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9.结论和建议 地震环境评价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地震小区划 使用建议 I 报告编写的一般要求 1.总则 为配合《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的实施,使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规范化,并且更加符合评审及工程使用的需要,特制定本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对工作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DB001-94)》中规定的4个等级工程所进行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不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最终报告的编写。 在编写最终报告时,其内容和格式必须符合本要求,不应增加或减少陈述的内容,但对于本要求没有包括而实际工作大纲要求进行的有关工作,可以增加相应的陈述内容。 本要求的章节条款顺序,是对最终报告的建议模式。实际报告章节安评。应在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实际工作大纲的要求和编写者的论证思路来编排。 2 报告文字要求 报告文字安排 2.1.1 叙述应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章节安排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论证思路。 2.1.2 论述理论与方法时,如本次工作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引用其他研究者的已有成果,则论述应从简但必须给出相关的引用参考文献;如采用的理论或方法系本次工作提出的新成果,则应在正文中(或以附件形式)详细给出理论阐述或对方法的原理及工作步骤的论述,可能的情况下应与现行方法进行比较并给出比较的结论。 2.1.3 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数据或资料进行论述时,如系引用现有的数据或资料,本次工作未有任何新的改动和补充,则应直接给出引用内容及其出处;如数据或资料系本次工作新的研究结果,则应加以详述;如数据或资料系对现有数据进行了部分改动而得到的,则也应对改动情况和改动原因加以详述。 2.1.4 报告各部分内容应前后衔接,上下文相互引用时(尤其是图件、表格等)须保证查有出处。 2.1.5 报告中所用专有名称、地名、人名等,必须保证上下文的一致性。 文字印刷质量以清晰为标准,报告全文排版风格应一致。 报告中不应出现错字。 3 报告图件要求 报告中图件只对文字的表述起补充和提示作用,不可替代文字说明;凡文字说明不可取代图件表示的地方,必须给出相关图件。 图件必须插放在报告文字引用处的下方或紧接一页,但幅面大于报告文本页面数倍的大型图件,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引用(不编排图件引用编号),并可将图件按附件形式置于报告尾部或独立于报告本体。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附件: 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编制规定 1 范围 1.1 为了规范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确保安全预评价报告质量,根据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特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风电场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编制。 2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 安全预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含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依据、建设项目概况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评价单元划分和评价方法选择、定性定量评价、安全对策措施建议、评价结论等。 2.1 编制说明 1)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 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范围。一般以设计文件包括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也可把合同规定的范围作为评价范围,但不得将重要危险、有害因素排除在评价范围之外。 2)评价依据 编制预评价报告依据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资料、批准文件、预评价工作合同书,较详尽地列举预评价依据的 1

国家法律、国家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政府部门规章、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安全生产行业技术标准、风力发电行业技术标准、行业管理规定、参考资料等。 3)建设单位简介 对建设单位的基本情况、组成、业务范围等做简单概述。 2.2 建设项目概况 介绍建设项目的地理位置、风能资源、工程地质、项目任务和规模、风电场场址选择、风电机组选型及布置、电气、土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投资估算等概况。 2.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对风电场场址选址和总体布置、主要生产建(构)筑物及设备事故、生产过程中和生产作业场所等方面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列出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的依据,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存在部位、方式,以及发生作用的途径和变化规律,明确预评价中要评价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是分辨、识别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不是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态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作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规律,并予以准确描述。 2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 2003-10-2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大型厂矿企业、大城市和经济建设开发区的选址、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制定发展规划和防震减灾对策。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267-1997 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本底地震 background earthquake 一定地区内没有明显构造标志的最大地震。 3.2 场地相关反应谱 site-specific response spectrum 考虑地震环境及场地条件影响得到的地震反应谱。 3.3 地震带 seismic belt 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3.4地震地质灾害 earthquake induced geological disaster 地震地质作用下,地质体变形或破坏所引起的灾害。 3.5 地震动参数 ground motion parameter 地震引起地面运动的物理参数,包括加速度、反应谱等。

3.6 地震构造 seismic structure 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有关的地质构造。 3.7 地震构造区划seismic structure zone 具有同样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的地理区域。 3.8 地震活动断层 seismo-active fault 曾发生和可能再发生地震的断层。 3.9 地震区 seismic region 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3.10 断层活动段落 active fault segment 在一活动断层上,活动历史、几何形态、性质、地震活动和运动我特性等具有一致性的地段。 3.11 构造类比 structure analog 一种地震活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具有同样构造标志的地区,有发生同样强度地震的可能。 3.12 古地震 paleo-earthquake 没有文字记载、采用地质学方法发现的地震。 3.13 活动断层 active fault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3.14 活动构造 active structure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3.15 能动断层 capable fault 地表或近地表处有可能引起明显错动的活动断层。 3.16 起算震级 lower limit earthquake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参与计算的最低震级。 3.17 潜在震源区 potential seismic source zone

系统测试报告(详细模板)

xxxxxxxxxxxxxxx 系统测试报告 xxxxxxxxxxx公司 20xx年xx月

版本修订记录

目录 1引言 (1) 1.1编写目的 (1) 1.2项目背景 (1) 1.3术语解释 (1) 1.4参考资料 (1) 2测试概要 (2) 2.1系统简介 (2) 2.2测试计划描述 (2) 2.3测试环境 (2) 3测试结果及分析 (4) 3.1测试执行情况 (4) 3.2功能测试报告 (4) 3.2.1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4) 3.2.2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3xxx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4xx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2.5xxxxx模块测试报告单 (5) 3.3系统性能测试报告 (6) 3.4不间断运行测试报告 (6) 3.5易用性测试报告 (7) 3.6安全性测试报告 (8) 3.7可靠性测试报告 (8) 3.8可维护性测试报告 (10) 4测试结论与建议 (11) 4.1测试人员对需求的理解 (11) 4.2测试准备和测试执行过程 (11) 4.3测试结果分析 (11) 4.4建议 (11)

1引言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为xxxxxx软件项目的系统测试报告,目的在于对系统开发和实施后的的结果进行测试以及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项目需求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领导。 1.2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xxxxxx系统 开发方: xxxxxxxxxx公司 1.3术语解释 系统测试:按照需求规格说明对系统整体功能进行的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软件各个功能模块是否正确,逻辑是否正确。 系统测试分析: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形成报告,便于交流和保存。 1.4参考资料 1)GB/T 8566—2001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原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2)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3)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 4)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 5)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关于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定义与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筑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形成的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测,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依据、手段、目的如上。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区域地震活动环境;(即地震状况评价) 2)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即地质环境评价) 3)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即潜在地震动大小) 4)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包括场地地表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地震动反应谱,人工波,天然波等) 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包括砂土地震液化、软土震陷、边坡效应、断层效应、地段类别等);其中最后两条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标,是工程抗震设计的依据,是工程师主要关注的内容。 二、法律与规范 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法律性规定与规范性文件有如下四本: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修订版)第三十五条

2、《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2年版)第三条、第十一条 3、《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第 4.3条 4、《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 2005)第4条 三、相关问题及建议 根据有关规定,小震计算按安评报告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的较大值采用,中震、大震计算按规范反应谱进行。 1)反应谱的表示形式宜规准化。《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第12.1.2条规定: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安评设计反应谱采用标准形式(《抗规》第5.1.5条),便于设计应用;(搞地震的跟搞工程的在一块,经常是地震的以为工程的不懂地震,工程的以为地震的不懂工程,实则为略懂略懂。地震讲目前强震记录绝大部分来自强震仪,受其频谱特性的限制,难以真实可靠地总结出地震动长周期的特性,规范人为提高调整长周期段,安评反映了所在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特殊性,比抗震规范更具针对性,应以安评作为抗震设防依据;工程讲规范是大量地震记录统计平均的反映,安评采用的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对长周期反应谱会产生误判,不能仅以安评的几条谱作依据。上述异议就导致了实际设计中的包络大值) 2)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与《抗规》不一致的处理。严格来讲,可根据各振型自振周期下的安评反应谱值与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 ...

关于印发《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中震发防[2005]5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局制定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日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 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是指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依据工程建设单位的行政许可申请,对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组织评审,根据评审意见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审定,确定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核准的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有关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监督检查等活动,应遵守本细则。 第四条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为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中国地震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地震局)。 第五条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六条本项行政许可实行分级实施。 中国地震局负责附表一所列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 省级地震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除附表一以外的其他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附表一详情) 中国地震局负责全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申请与受理 第七条依法须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核准的,在完成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后,依据本细则的第六条规定,工程建设单位应向省级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申请。 工程建设单位可委托承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提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审定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行政许可申请。

测试报告模版

XXX项目测试报告

1综述 1.1编写目的 本文档主要为各项目组的测试人员、测试组长、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开发人员等提供客观的质量评估,通过对测试内容的描述、并通过项目测试度量数据直观体现项目质量情况。同时也作为交付项目的质量评估重要依据。通过不同指标的目标设定、过程跟踪、结果分析,为当期被测产品的质量提供可参考的数据,也为后续测试提供数据的基础积累,并作为制定方法流程的依据。 1.2测试简介 1.2.1测试版本 说明:任何一个项目的测试都不可能是一个版本就可以完成的,期间必然要经过不断的版本迭代最后趋于稳定并满足了产品发布的要求,最后发布。所以在测试过程中不仅仅要对Bug进行记录,更要对所测试过的版本进行一个完整的记录。 版本号的命名规则通常是:项目名称缩写.产品发布日期 例如:. 版本意为:BPM项目发布在2013年1月30日发布的第一个版本,后续发布的版本可以不断递增,例如等,V代表version,版本的意思。

1.2.2人员与职责 1.2.3测试环境 2. 测试内容 1.2.1测试项及测试标准

1.2.2测试内容及结果 3. 软件质量指标 说明:在软件质量指标中的表格仅仅是一个示例,在实际项目测试报告编写过程中需要将具体的数字填写到表格当中。 3.1用例通过率 【用例通过率】:计算项目测试用例执行通过的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项目测试用例总数,主要查看项目测试用例执行的有效情况,以此来判断项目的质量情况。

【公式】:∑通过的测试用例个数(个) / ∑测试用例总数(个)*100% 【数据来源】:《XXX项目测试用例文档》 【计算结果】:用例通过率=92% 3.2需求覆盖率 【需求覆盖率】计算项目已经实现的需求和实际应当实现的需求总数之比。 【计算公式】∑项目已实现需求数(个) / ∑项目实际实现需求数(个) *100% 【数据来源】《XXX项目的需求跟踪矩阵》、《XXX项目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 说明:在项目的需求跟踪矩阵表中,对于那些需求已经实现,哪些需求未实现是有记录的,因此在进行需求覆盖率统计的时候,对于已经实现功能的数据统计就是从表格中抽取。 【计算结果】项目需求覆盖率=项目实现的需求数/项目应实现的需求总数 3.3缺陷修复率 【缺陷修复率】计算状态为“已关闭”的缺陷总数除以有效缺陷总数。 说明:有效缺陷总数=“打开”+“重新打开” 【公式】:∑修复(关闭)的缺陷数量(个) / ∑有效缺陷数量(个) 【数据来源】:从项目的缺陷管理系统中统计数据: 【计算结果】:缺陷修复率=206/216*100%=95%

安全评估报告怎么写

安全评估报告怎么写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沙雅县17所乡村“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第一标段建设地点:沙雅县托依堡镇、二牧场 建设单位:沙雅县教育局 建设投资:425.8万元 建筑规模:2621.51m2 结构类型:砖混结构,地上一层 勘察单位:新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设计单位:新疆四方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沙雅县永盛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监理单位:巴州智诚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库车分公司工程安全监督站:沙雅县质量、安全监督站 二、工程施工安全情况: 本工程一开始,施工方根据项目对周边环境进行的评估,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安全操作计划,并有详细的安全责任制度,对工人也进行了三级安全教育,各种标示牌张贴悬挂到位,有专业的安全施工组织设计,临时用电专门有实施方案,现场检查也达到规范要求。基础施工阶段,在强夯过程中注意了人与机械的协调作业,对强夯回填进行了严格控制,对回填砂的颗粒,垃圾含量回填高程,拉运和碾压工具做了详细的要求,很好的注意了过程安全控制。基础钢筋、模板混泥土施工在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及施工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操作人员严格按照安全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工人戴安全帽,临边人员佩安全带,确实保证了基础工程没出现安全事故也没有留下安全隐患。

三、工程安全监理情况: 在安全监理方面,依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本地区政府有关安全质量批示文件,承建单位施工合同及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对开工时对安全质量问题进行监理,且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体系。采取审核、协助、巡查提示的方法,开展安全生产监理工作。 1、按照《JGJ59-99》标准,施工安全防护措施基本落实,安全措施及记录审核通过,施工现场告示牌、警示牌基本到位等。 2、工作接地接零均采用TN-C-S系统,实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做到了“一机、一闸、一箱”。且配电箱上锁,有专职电工看管。 3、施工用电接地电阻,经测定不大于0.4欧姆,符合规范要求.在配电系统中断及末端进行重复按地保护。 4、配电箱闸具,熔断器参数与设备匹配,安装符合要求,且照明电有漏电保护装置。 5、外电电缆线架设大于安全距离,电缆线材质符合要求。 6、搅拌机架设有防护棚,且经检修后运转正常。 7、施工及管理人员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 8、专职安全员经培训考核,且持证上岗。特种作业工已持证上岗。 9、机具、设备安全防护符合《JGJ59-99》标准。 10、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框图已上墙,有安全领导小组结构图。 1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人员责任制。 12、配有专职安全员,且落实到人。 13、现场有安全标志及总平面布置图。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第五章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1概述 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地下水埋深在3~5m,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 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 所示。 图 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 5.2地层岩性 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 Q4al+pl)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 Q3l)组成。按照其岩土组

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图 5.2 地震钻孔 DZ1 柱状图

图 5.3 地震钻孔 DZ2 柱状图

①粉土(Q4 ):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②1粗砂、细砂(Q4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2粗砂、砾砂(Q4al+pl):杂色,密实,湿。 ③粉质粘土(Q3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④淤泥质土(Q3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层理。 ⑤粉质粘土(Q3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⑥粉砂、细砂(Q3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活动断裂探测 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是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方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 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5.3.2使用仪器 本次野外测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 -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WDZJ-1 多路电极转换器所构成的WGMD -1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系统硬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对50Hz 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②输入阻抗: > 50MΩ;③从电脉冲宽度:1~60 秒,占空比为1:1;④转换电极数:60 路;⑤绝缘性能:≥ 500MΩ ; ⑥最大工作电压:400V DC;⑦最大工作电流:2A DC。 5.3.3测线布置及地质解释 如图5.1 所示,在工程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布设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P—P′和 R—R′(表5.1),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2 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剖面(图5.4、图5.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第五章

第五章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5.1 概述 该工程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南约9km 的八拜乡境内。地貌上是处于大青山冲洪积扇的边缘带上,呈北东—南西微倾,坡度2°左右,地面平坦,海拔高程在1047~1053m 。现今的地貌景观是大黑河冲积、湖积及大青山冲洪积的产物。地下水埋深在3~5m ,西北浅,东部深。 在工程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剪切波速测试及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等野外工作,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剪切波速测试钻孔位置如图5.1所示。 图5.1 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及地震钻孔位置示意图 5.2 地层岩性 根据地震钻孔资料和区测报告,工程场地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粗砂、细砂、砾砂(Q 4al+pl )和上更新统湖积粉质粘土、粉砂(Q 3l )组成。按照其岩土组成、成因和时代的不同自上而下简述如下:

图5.2 地震钻孔DZ1柱状图

图5.3 地震钻孔DZ2柱状图

al+pl):黄褐色,稍密,稍湿,土质均匀,分选好。 ①粉土(Q 4 al+pl):黄褐色,中密,稍湿—饱和,局部含有少量砾砂。 ②1粗砂、细砂(Q 4 al+pl):杂色,密实,湿。 ②2粗砂、砾砂(Q 4 l):灰绿色,可塑,湿,局部夹薄层粉砂。 ③粉质粘土(Q 3 l):深灰色,中湿,局部含有有机及炭质斑点,层理清楚,据水平 ④淤泥质土(Q 3 层理。 l):灰色,可塑,湿,切面光滑,有光泽,有层理。 ⑤粉质粘土(Q 3 l):灰色,密实,湿,局部颗粒粗,含矿物成分。 ⑥粉砂、细砂(Q 3 工程场地地震钻孔柱状图见图5.2、图5.3。 5.3 活动断裂探测 本次工程场地活动断裂探测选用高密度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电阻率方法,它集电剖面和电测深于一体,采用高密度布点,进行二维地电断面测量,数据量大,信息多,观测精度高,探测的深度灵活。在识别断层、破碎带等方面非常有效。 5.3.1 方法原理 高密度电法探测的物理前提是地下介质间的导电性差异。野外工作时,首先沿剖面按10m间距一次性布好多根电极,观测时,仪器可按照特定的装置方式接通电极,依次测量剖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视电阻率剖面,进行计算、处理、分析,便可获得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从而可以划分地层、圈闭异常等。 5.3.2 使用仪器 本次野外测试采用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DJD-2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和WDZJ-1多路电极转换器所构成的WGMD-1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系统硬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①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80dB;②输入阻抗:>50MΩ;③从电脉冲宽度:1~60秒,占空比为1:1;④转换电极数:60路;⑤绝缘性能:≥500MΩ;⑥最大工作电压:400V DC;⑦最大工作电流:2A DC。 5.3.3 测线布置及地质解释 如图5.1所示,在工程场地的东侧和南侧分别布设了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线P—P′和R—R′(表5.1),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2条高密度电阻率法剖面及其地质解释剖面(图5.4、图5.5)。

测试报告编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测试报告编写方法及注意事项软件测试 一:测试报告编写方法 测试报告是把测试的过程和结果写成文档,并对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为纠正软件的存在的质量问题提供依据,同时为软件验收和交付打下基础。本文提供测试报告模板以及如何编写的实例指南。 测试报告是测试阶段最后的文档产出物,优秀的测试经理应该具备良好的文档编写能力,一份详细的测试报告包含足够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和测试过程的评价,测试报告基于测试中的数据采集以及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分析。 下面以通用的测试报告模板为例,详细展开对测试报告编写的具体描述。 PARTⅠ首页 0.1页面内容: 密级 通常,测试报告供内部测试完毕后使用,因此密级为中,如果可供用户和更多的人阅读,密级为低,高密级的测试报告适合内部研发项目以及涉及保密行业和技术版权的项目。 XXXX项目/系统测试报告 报告编号 可供索引的内部编号或者用户要求分布提交时的序列号 部门经理______项目经理______ 开发经理______测试经理______ XXX公司XXXX单位(此处包含用户单位以及研发此系统的公司) XXXX年XX月XX日 0.2格式要求: 标题一般采用大体字(如一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 副标题采用大体小一号字(如二号)加粗,宋体,居中排列 其他采用四号字,宋体,居中排列

0.3版本控制: 版本作者时间变更摘要 新建/变更/审核 PARTⅡ引言部分 1.1编写目的 本测试报告的具体编写目的,指出预期的读者范围。 实例:本测试报告为XXX项目的测试报告,目的在于总结测试阶段的测试以及分析测试结果,描述系统是否符合需求(或达到XXX功能目标)。预期参考人员包括用户、测试人员、、开发人员、项目管理者、其他质量管理人员和需要阅读本报告的高层经理。 提示:通常,用户对测试结论部分感兴趣,开发人员希望从缺陷结果以及分析得到产品开发质量的信息,项目管理者对测试执行中成本、资源和时间予与重视,而高层经理希望能够阅读到简单的图表并且能够与其他项目进行同向比较。此部分可以具体描述为什么类型的人可参考本报告XXX页XXX章节,你的报告读者越多,你的工作越容易被人重视,前提是必须让阅读者感到你的报告是有价值而且值得浪费一点时间去关注的。 1.2项目背景 对项目目标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必要时包括简史,这部分不需要脑力劳动,直接从需求或者招标文件中拷贝即可。 1.3系统简介 如果设计说明书有此部分,照抄。注意必要的框架图和网络拓扑图能吸引眼球。 1.4术语和缩写词 列出设计本系统/项目的专用术语和缩写语约定。对于技术相关的名词和与多义词一定要注明清楚,以便阅读时不会产生歧义。 1.5参考资料 1.需求、设计、测试用例、手册以及其他项目文档都是范围内可参考的东东。 2.测试使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指标、公司规范和质量手册等等 PARTⅢ测试概要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本文由安全人才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制 主讲人:主讲人:魏秀泉2008. 6 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安全评价的种类 安全评价按照实施阶段的不同分为四类:? 安全预评价: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阶段或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之前,根据相关的基础资料,安全预评价辨识与分析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生产经营活动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行政规章、规范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验收评价:在建设项目竣工后正式生产运行前或工业园区建设完成后,通过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设安全验收评价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或工业园区内的安全设施、设备、装置投入生产和使用的情况,检查安全生产管理措施到位情况,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健全情况,检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情况,审查确定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满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从整体上确定建设项目、工业

园区的运行状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做出安全验收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现状评价:针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工业园区的事故风险、安全管理等情况,辨识与分析其存在的安全现状评价危险、有害因素,审查确定其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要求的符合性,预测发生事故或造成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现状评价结论的活动。安全专项评价 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封面、前言及目录的编写 ? ? ? ? ? 封面格式及布局:按照评价通则及各导则写著录项安全评价人员:不要漏项、资格证书号准确各类技术专家:姓名、签名前言的编写:如何写、写什么(劳动部)目录—及时更新、内容与正文一致 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 ? ? ? ? ? ? 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第三章评价单元的划分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第四章定性定量评价 第五章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第六章安全评价结论报告的附件北京达飞安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第一章概述 1.1 编制说明? 1.2 建设单位概况—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表? 1.3 建设项目概况? 1.4 自然、地理条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