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学教案——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学教案——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学教案——财政宏观调控
财政学教案——财政宏观调控

第十三章财政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明确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对象,掌握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条件,并深刻理解财政政策及其与财政宏观调控的内在联系。

〖考核要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对象;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特点;

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

财政政策及其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的关系。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总会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出现失衡,采取何种调节手段是十三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财政学的重点。

第一节市场经济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经济

市场是一架机器(精巧)……(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令人失望的:

1.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垄断导致→ 价格信息失真→误导资源配置;

2.市场机制存在着外部效应;

3.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的盲目性、自发性;

4.市场分配机制——按生产要素的“能力”和“贡献”;

5.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二)宏观调控。

要素:主体——国家

客体——宏观经济

经济手段

手段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目标

二、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对象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经济稳定增长

(二)收入公平分配

(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二、财政宏观调控对象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二)资源的配置

(三)收入的分配

第三节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一、财政宏观调控方式

计划

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预算

间接调控手段税收

国债

补贴

二、财政宏观调控手段

(一)国家预算;

(二)税收;

(三)国债;

(四)财政补贴;

(五)财政投资。

第四节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条件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调控内涵的综合性

调控对象的复合性;行为动机和社会性;调控目标的双重性。(社会和经济)

(二)多元性(手段)

(三)广泛性(作用)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条件

(一)规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市场体系

(二)与其他调控系统密切配合

(三)完善财政调控体系。

第五节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财政政策及其要素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及其相应措施,是国家意志在财政分配关系方面的反映。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1.主体

2.目标

3.工具

二、财政政策类型

(一)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财政政策效应

四、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通货紧缩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

1.扩大财政支出

2.降低税负

3.发行公债

(二)通货膨胀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

1.削减政府投资支出

2.增加税负

(三)供求总量大体平衡而结构失衡条件下的财政政策调节

1.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调节

2.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节

3.对消费需求结构的调节

财政学案例分析(精选.)

财政学案例分析 案例名称:谁来填补养老金缺口 案例来源:根据2013年1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3》编写 案例内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建设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从2006年中国对社会保障建设提出“覆盖城乡”的要求,到2013年在较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全覆盖。中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有很多的内容,其中养老金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目前,养老金缺口问题已经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为20001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8.39%。总支出为15562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1.91%。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看,全国总计达到了62.85%,比上一年提高了7.91个百分点,上海高达96.05%。而这种支出收入比上升的趋势会影响未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 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确定。 但无论是财政部还是学者,均回避了当前个人账户巨额空账的偿还问题。个人账户空账带来了巨额隐性债务问题。目前,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以及记账利率过低等问题,致使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功能的设计初衷无从实现,已成为事实上的现收现付制。 根据人社部2013年初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城镇职工养老金累计结余近2.4万亿元,但与官方数据形成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账户缺口的持续扩大。 截至2012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为23941.31亿元。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包括纯企业单位、其他以个体身份参保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累计记账额达到2954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的所有资金用于填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仍有5602亿元的缺口,与上一年相比,这一缺口扩大了大约240亿元。

《公共财政学》作业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课程名称公共财政学 学习中心(点): 专业:公共事务管理 层次: 姓名: 批次:

《公共财政学》作业 一、填空题: 1.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定率、分项扣除、分项征收的模式。 4.财政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5.税收支出的一般形式大致有税收豁免,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延期纳税和盈亏相抵等。 6.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8.区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标准是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9.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一般会存在五种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和效果时滞。 10.财政政策的效应偏差大致可归为两类:自然偏差现象和人为偏差现象。 11.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三种方法是扣除法和低税法,免税法和抵免法。 12.我国的税种一般分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资源课税,行为课税和财产课税五大类。 1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等方面。 14.从税收支出发挥的作用来看,它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5.改革开放后,我国针对原有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改革,目前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三大保险为主和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选择题: 1.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包括(ABC ) A立法和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C财政手段 D强制手段2.混合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BC ) A政府授权经营 B政府参股 C政府补助 D政府直接生产3.税收支出从所发挥的作用看,可分为( AD ) A照顾性税收支出 B调节性税收支出 C补贴性税收支出 D刺激性税收支出4.一般说来,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A) A国防B花园C教育D桥梁 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BC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对联合利华所生产的立顿红茶投放市场后的食品安全检测所发生的费用支出 D国家发改委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财政学知识点

8.财政补贴使用过度的消极效应 财政补贴项目偏多,规模偏大,会加重财政负担,总体上削弱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 长期的财政补贴不可避免的会使受补单位产生依赖思想,影响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人为地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政策性亏损”掩盖了部分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引起的经营亏损。 长期过多过广的补贴,人为地扩大了经济体系中政府行为,相应地缩小了市场活动覆盖的范围,而且财政补贴成为受补单位的既得利益,易上难下,将演变为经济改革顺利进行的阻碍因素。 某些补贴的不当,扭曲了价格体系,扭曲合理消费结构,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9.财政收入与政府收入的异同点 财政部门是专门为政府理财的一种职能部门,政府的所有收入应统一由财政部门加以管理。 所以,财政收入(Fiscal Revenue)和政府收入(Government Revenue)在内涵上和外延上应是等同的。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政府的许多收入都未纳入财政收入的管理范围,因此,我国的财政收入是一种规范的、却不完全的政府收入。 10.税收的本质 1.税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职能(或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2.税收征税的主体是国家3.税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政治权力4.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者货币 5.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11.税收负担——税收对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从宏观上看,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集中的一部分GDP。在GDP一定的条件下,国家税收增加与民间部门可支配收入相互消长。因此,GDP在政府与民间部门之间有一个最优分割点,而最优宏观税收负担率(以下简称最优税率)就是其具体体现。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确定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财政职能的实现问题。宏观税收负担率如果过低,政府可供支配的收入过少,就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如果宏观税收负担率过高,民间部门可供支配的收入过少,不能有效满足私人需要,而且往往通过影响民间部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使以后的产出减少,进而最终减少税收收入。 12在市场经济下,最优税率的确定,应考虑: (1)必须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得到补偿。(2)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费用得到满足。(3)必须保证政府行使职能的最低物质需要。 13.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可以通过劳动与闲暇的来进行分析。人们对两者之间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如个人的偏好,工资率的高低,其他收入水平的高低,此外还有政府的征税因素。 课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课税可以使劳动供给增加﹙收入效应﹚,也可能使劳动供给减少﹙替代效应﹚,这主要取决于税收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大小。 14.试比较斯密与瓦格纳的课税原则。 答:瓦格纳的课税原则要比斯密的课税原则完善得多。首先,与斯密的消极财政原则不同,瓦格纳的财政原则要求税收收入既要充分,而且要根据收入体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富有弹性。其次,瓦格纳首先明确提出以国民经济作为课税原则,要求政府在课税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税本,培植税源。15、我国房产税的税率是怎样规定的? 答:现行房产税税制规定,其税率采用比例税率。由于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分为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形式,所以,房产税的税率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房产原值一次扣除10%~30%后的余值计征的,税率为1.2%;另一种是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 16、公债发行规模主要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答:公债的发行规模,也就是每年发行的数额,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宏观经济环境、预算收支差额、公债还本付息、政府承受能力及社会应债能力。 17、什么是公债代际负担?研究公债代际负担的意义何在? 答:由于有些公债的偿还期较长,使用效益又低,政府会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和举借长期债务的方式,把偿债时间向后推移,让下一代人来承担还债的责任,这样也就会产生公债负担的代际转移问题。 讨论公债的公债代际负担问题的现实意义就是要谨慎发行和谨慎使用公债。政府的投资行为不会像私人投资行为那样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可用资金(预算)的制约;二是收益率(效用)的制约。政府的公债是可以利用其权力筹集的其所需的资金,如果人们缺乏购买公债的热情,政府可以提高公债利率作为手段,以吸引公债的购买者。当还本付息时,政府无需研究公债使用的实际效果,只要向人们征税即可,容易造成公债使用的浪费。 18、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定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19、试从实现财政职能的角度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的划分。根据公共产品的收益面来划分各级政府的资源配置权是效率的基本要求。全国性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提供,全省地方公共产品应由省级政府提供,以此推类,直至乡级地方公共产品由乡级政府提供为止 (2)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政府在社会公平方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保证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对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个相对的概念,保证全国最低水平的公共服务应该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关系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因此也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3)经济稳定职能的划分。经济稳定职能以中央政府为主的解释,主要是以统一性和流动性来说明的。首先,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由中央政府控制。这些手段是不为地方政府所具备的。其次,流动性会使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失败。一般而言,地方政府支出的比重越大,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也越大。而且一旦地方政府总体上经常出现盈余,将成为中央政府弥补预算赤字的来源。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1、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失灵的表现形式及内涵 答:市场经济的本质:以价格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 市场失灵的内涵:是指在原始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很难毫无缺陷的运转,受其内在机制的制约总在某些领域存在失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1.缺乏公共品(劳务)2.存在外部效应3.产生自然垄断4.信息不灵5.分配不公平 2、财政在国民经济循环中的调节作用是怎样实现的,怎样判断财政经济态势是否健康?答:作用:(一)财政在总供需平衡中的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于总供需的平衡,财政在总供需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储蓄+政府税收=投资+政府支出。财政有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性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供需。(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财政:财政是以政府为主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参与国民收入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以分配实施着资源配置及收入调节等宏观功能:财产、行为流转税系与折旧直接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共同构成国民生产总值(要素分配);企业所得税、转移支付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初次分配);个人所得税、个人负担社会保障参与个人收入分配(再分配);政府采购与政府转移支付构成政府支出,参与整个总需求平衡的调节。判断标准:1.财政经济环境分析。消费、投资与进出口状态及递增速度;一、二、三产业发展态势;物价、就业状态;GDP增长状态;财政平衡与贸易平衡状态。2.财政基本形势。财政收支状况,财政政策取向及效果,财政收支结构;税收、公债状况;财政收支占GDP 比重及变化趋势,公债状况,财政秩序。 3、掌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财政改革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 经济改革: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执政到改革开放前,主要是围绕怎样看待市场的作用、怎样认识和对待商品货币关系、是否应该利用价值规律等问题展开;第二阶段,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三阶段,1984—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第五阶段,1992年以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计划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对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济改革大事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允许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1979年实行包产到户,鼓励乡镇企业发展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鼓励个体经济发展(8人以下)1993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 财政改革:1976年围绕“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逐步推进改革。财政体制与预算:1980 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1985年实行“划分税种基础上总额分成”;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1992年实行复式运算;2007年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公债: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1991年采用承购包销制,1993年引进一级自营商制,1996年实行招标制发行公债。财政政策: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2003年实行稳健财政政策。财务、会计制度:1980年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1993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2007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4、根据公共品理论,政府与市场怎样划分调节领域 提供主体特性有效配置标准 公共品:政府效用不可分割受益非排他性消费非竞争性社会效益最大。 准公共品:政府或委托于市场 1.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俱乐部产品”(电影院、游泳池等)2.消费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教育、保健和图书馆)社会、经济效益兼顾。 私人品:市场效用可分割受益排他性消费竞争性经济效益最大 关系国计民生却具有垄断性、产业风险高私人经济不愿介入的领域由政府负担;而存在显著外部性、竞争性的行业及产业大多数由市场承担。 5、私人品供给与公共品供给的差异—鲍温模型P41 6、外部效应及调节途径 答:外部效应: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了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外部效应可分为生产的外部正效应,生产的外部负效应,消费的外部正效应,消费的外部负效应。外部效应理论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也是财政分配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决定着财政职能的界限、政策选择及效率的调节。

财政学案例分析

1.1我国垄断行业:坚冰渐融 1.2食品不安全信息不对称 1.3野生动物保护、光污染的负外部效应 1.4经济波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 1.5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 1.6: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 1.7:医改、教改背后的公共物品供给缺位 1.8:公共物品供给越位 1.9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1.10: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一项重要的财政职能) 1.11:我国收入调节政策取向应该是“促富治贫” 1.12:2007年宏观政策重心:激活内需增长动力 2.1:财政花钱当量力而行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8月7日 2.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2.4:公平与效率,漏桶里的水? 2.5: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 9.1:2006年中央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2006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总体思路 9.2:建复式预算体系用制度管住干部 9.3:我国的零基预算改革 9.4: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9.5:全国人大财经委拟通过《2004年中央决算(草案)》 9.6:摘自: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基础——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潘承祥 9.8:“国库集中支付”反腐作用有多大? 9.9:政府采购:谨防腐败转移 10.1:日本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划分 10.2:美国的财权划分方式——财源共享和分率计征 10.3:分税制10年 10.5: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实践 11.1:我国财政赤字计算 11.2:格林斯潘警告美财政赤字危及经济前景 12.2:2005年中国财政赤字大幅降低意味着什么?2005-06中华工商时报 12.1:促进财政政策由投资向公共服务转型 12.2: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历程

公共财政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财政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6分) 1. “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在1776年撰写的《国富论》中说明竞争和利润动机将导致个人在追逐个人利益时能满足公共利益的要求,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以最可行的方式进行生产。 2. 公共财政消耗性支出 答:消耗性支出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这些支出通常可以获得相应的商品与劳务。 3. 税收的归宿 答: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4. 帕累托改进 答:如果资源配置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第二,没有人处境变坏。那么,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的改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5. 阿罗不可能定理 答:阿罗不可能定理证明满足—切民主制度的要求而又能避免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不存在。 6.公债 答:公债是政府以信用形式从社会上吸收资金以弥补财政赤字或满足其他财政需要的—种手段。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效率指的是什么? 答:效率通常指的是帕累托效率。如果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也就是说一部分人处境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那么这种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有效或帕累托最优。 2.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可以分为几大类? 答:商品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这三大类。 4.政府如何设计税制? 答:由于各税收原则目标的多重性产生于财政职能的多重性,因而税制设计往往依各国政府的职能偏好所在而不同。重要的是,在选定首要原则之后,如何使其他原则在此约束条件下更好地加以满足。 5.政府现在主要从事什么活动? 答: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提供涵盖所有经济交易的法律框架,除此之外,政府活动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管制和补贴私人生产;购买产品和服务;收入再分配。 6.什么是税收的受益原则? 答:受益原则要求每个纳税者根据他从公共服务中获得利益的水平来相应纳税,即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 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 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 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张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资料归纳分析

选择题 1.()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7.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8.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的分配 A、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B、集体收入与国家收入 C、企业利润与个人收入 D、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 9.财政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为了取得() 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经济与社会效益 D、企业效益 10.财政收入的价值构成() A、C+V+M B、C+V C、V+M D、C+M 11.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是() A、农业 B、重工业 C、建筑业 D、轻工业 12.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东部沿海 B、中部省份 C、西部地区 D、北部地区 13.财政收入实际增长是指() A、政收入增长率高于物价上升率 B、财政收入增长率低于物价上升率 C、财政收入增长率等于物价上升率 D、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 14.按照马克思产品价值的构成理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构成. A、c B、v+c C、m+v D、c+v+m 15.财政积累的源泉是() A、v B、m C、v+m D、c+v 1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分配格局变化的显著特征是向()倾斜. A、政府 B、公有制企业 C、其他所有制企业 D、居民个人 17.当价格总水平上升时,()最有利于提高财政在价格再分配中所占的分额 A、人头税 B、定额资源税 C、比例流转税 D、累进所得税 18.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是()

【精品】公共财政学复习思考题.doc

第一部分: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职能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有哪些表现?请举例说明。(重点)由市场机制自身固有的缺陷而导致的不能发挥其产生效率的作用表现: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外部性导致产品过剩与短缺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难以克服的经济波动 ?垄断造成效率低下(产出受到限制、管理松懈、R&D缩减、寻租行 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举例省略! 2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次重) 原因:1》公共物品:私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无效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2》外部性:资源配置低效率 3》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 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3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准公共产品与纯公共产品的区别。请举例说明。(重点) 定义:指那些具务?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物品或劳务。 如:国防、公安、司法、防洪措施等。 特征: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受益上的非排他性如:国防、防洪设施等。 3)消费上的非竞争性 区别:根据公共品是否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划分; 1)纯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国防、公安、司法、基础教育、防洪措施等。 2)混合公共产品:乂叫准公共产品。包括 ——俱乐部物品(或拥挤性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如桥梁、游泳池、公园等。 共同资源(或准公共物品)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河流、湖泊、森林等。 4什么是外部效应?政府对外部性产品或行为应采取什么措施?请举例说明。 (重点,措施只需记住大概条例) 定义: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却没有为之获得应有的报酬或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的现彖 措施:公共对策」)征税(庇古税):对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在效率产量水平上向污染者课征相当于边际外部成本的税收,使Z变成污染者的内部成本。 2)补贴:如: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发放特殊补贴;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但进行精神奖励,还耍进行物质补偿。政府对实施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产业和金业进行税收优惠和补贴。 3)拍卖污染许可证(是一种排污权交易制度)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财政学题目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一、填空题 1、宏观财政政策通常包括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应采取() A.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 B.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 C.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 D.收支相等的平衡政策 2、能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的政策效应叫() A. 内在稳定器 B. 乘数效应 C. 奖抑效应 D. 货币效应 3、扩张性财政政策可通过以下方式达到() A. 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 B. 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 C. 只能减少政府支出 D. 只能增加税收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指的是() A.扩大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B.减少财政赤字和收紧信贷规模 C.扩大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D.减少财政赤字和扩张信贷规模 5、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政策的内容是()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6、B为边际消费倾向,那么税收乘数是()。 A.1/(1-b) B.-b/(1-b) C.1 D.b/(1-b) 三、多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的三大目标包括()。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际收支平衡 D、100%的就业率 E、鼓励出口 2、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有() A.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B.增加税收 C.扩大国债发行 D.增加财政结余 E.实行赤字预算 3、为了达到抑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应该() A.增加税收 B.减少税收 C.增加财政补贴 D.减少财政补贴 E.增加财政支出 4、各国中央银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 A.法定存款准备金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 D.利率 E.货款规模控制 5、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支调节可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财政支出 B. 削减税收 C. 减少财政支出 D. 增加税收 E. 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削减税收 四、判断题 1、当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时,可以通过实行财政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

财政学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一)、相同点: 受保人都要预先缴费(税),才能享受保险金的支付,具有风险分担、互助互济的特点。 (二)、不同点: 1、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商业保险具有自愿性 2、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以盈利为目的 3、社会保险具有国家保证性风险小,商业保险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风险比较大 4、社会保险具有保障基本性,商业保险具有项目和水平自愿性 二、案例:广场路建设 (一)我们已经从广场路上走过了无数次,骑自行车,步行,打出租车,乘公交车,甚至是开着私人汽车。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广场路是谁投资建设的呢? 企业投资:1、广场路是一种开放性的公共项目,多一人消费与少一人消费并没有区别,谁都可以消费,并不相互排斥或者排斥难度很大,人们从广场路上获得的利益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利益 边界不清楚,任何人或集团不能分割或独占。 2、企业投资的利润目标决定了人们对广场路的消费必须是有偿的。而就社会而言,有偿 消费广场路的技术上不可行,在经济上不划算。如果是无偿使用广场路,上述问题将得 到解决,但不符合企业目标。 政府投资:1、政府投资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并不在于某一项目本身的、微观上的利益,所以政府投资项目具备供人们无偿使用和消费的条件。 2、政府的主体地位使其拥有公共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执行的能力,可强制应用于政府 投资的安排和无偿收入的取得,从而为公共项目的投资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所以:像广场路这样的公共项目,由政府投资应该更合理一些。 (二)1、国债是平价发行、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主要取决于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关系。假定国债票面额为100元,利率为5%,市场利率为4%,请问其发行价格应为多少? 2、衡量国债规模的通用指标主要有两个,即国债负担率和债务依存度。国债负担率的国际警戒 线为60%,中央政府债务依存度的国际警戒线为25-30%。至1999年,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尚 不到15%,与国际警戒线还相差甚远,但中央政府的债务依存度已达70%多,超过最高国际警 戒线一倍还多。请回答: A.任何看待目前我国的国债规模,究竟是大了还是小了? B.为什么两个指标反差如此之大? C.我国是否还有扩大国债发行的空间?再扩大国债发行是否有风险? 3、单项选择题 ?(1)、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信用原则取得的财政收入是()。 ? A. 税收 B. 规费收入 C.国有资产收益 D.公债收入 ?(2)、公债的发行主体是()。 ? A.银行 B.国家 C.企业 D.认购人 ?(3)、将公债划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其划分标准是按照()。 ? A. 举债方法不同 B. 举债主体不同 C. 流通与否 D.发行区域不同 ?(4)、由中央政府发行的公债,称为() ? A. 公债 B.国债 C.内债 D.外债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公共财政学2017年秋作业 单选题: 1、通货膨胀会使债务的实际价值产生变动,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实际收入。一般来讲,通货膨胀会使债权人的实际收入( A )。 A. 减少 B. 无法判断 C. 增加 D. 不变 2、在发行公债时,其利率的高低一般不受( D )的影响。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3、政府征税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公平原则 C. 效率原则 D. 支付能力原则 4、各种公共收入形式中,被认为是最佳形式的是( D )。 A. 公债 B. 捐赠 C. 使用费 D. 税收 5、当债务化清偿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时,政府一般喜爱用( C )办法摆脱困境。 A. 税收化清偿 B. 信贷化清偿 C. 货币化清偿 D. 债务化清偿 6、在税收局部均衡分析过程中,课税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D )是决定税收能否转嫁及转嫁多少的关键。 A. 税率 B. 供给弹性 C. 需求弹性 D. 供求

弹性 7、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这是税收的( C )。 A. 受益原则 B. 支付能力原则 C. 公平原则 D. 效率原则 8、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C )。 A. 认购者的国籍 B. 认购的币种 C. 发行的地域 D. 发行的方式 9、对税率形式的选择,若就效率而言,( A )是较优的选择。 A. 比例税率 B. 累进税率 C. 累退税率 D. A 和B都对 10、政府课税后,会使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购买力,从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这是税收对消费者的( B )。 A. 替代效应 B. 收入效应 C. 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的结果 D.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结果 11、公债利率的高低不受下列哪一项影响( D )。 A.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B. 国家的信用状况 C. 社会资金的供给量 D. 发行的时间 12、政府课税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居于较低的生产水平,这是税收对生产者的( D )。

财政学考点汇总

第一章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收入分配不公 4.经济波动 5.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财政学中的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标准: (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公共需要 ?私人需要 ?财政的概念 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2、收入分配职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公平的衡量标准: 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经济稳定的含义 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 (一)公共生产的地位和类型 (二)提供公共物品和某些提供准公共物品的国有部门和单位,宜采取国有国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重点整理

1.为什么市场会存在缺陷和失灵? 1)市场缺陷:现实中市场充分竞争所需要的四个基本假设条件都是不充分的,或难以具 备,因而,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本身出现低效率状态. 2)市场失灵:由于每个人只追求自我利益,那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却无人 提供,由此必然使社会处于难以运转的状态. 2.为什么要有政府?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依据是什么? 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必须矫正其固有的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某种不同于自利主体的公共主体执行这一社会职能.这种公共主体就是国家及其政府. 3.为什么把市场失灵作为一种方法?主要运用在哪些方面? 1)通过市场实验或试错来验证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由此确定政府和公共部门进入领 域的合理范围. 2)通过市场失灵方法,证明某些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可以推向市场,政府应从该” 越位”领域退出,而某些服务则不能简单推向市场,否则,其公益性就会丧失.例如,医 疗体制改革. 4.财政模式与财政体制有怎样的关系? 财政模式是财政体制的上位概念,财政模式是抽象存在的,而我们在认识某一国家的财政时,所看到的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可以根据财政体制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指出其属于哪种财 政模式. 5.你怎样理解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特征? 公共财政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社会相对应的财政模式.该模式要求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财政职能. 公共财政模式的基本特征: 1)公共财政是纳税人的财政 2)公共财政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 3)公共财政应向社会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 4)公共财政是民主财政 5)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 6.什么是财政伦理?应怎样认识公共财政的伦理价值标准? 1)财政伦理即关于财政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中进行活动应遵循的一系列价值标准或 道德标准. 2)公共财政的伦理从总原则上说,就是在市场经济中,全体纳税人将全部税收委托给政 府以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换言之,凡是用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支出活动都是符合公 共财政的伦理的. 1.简析制约财政职能的因素 1)财政本质对财政职能的制约 职能是事物固有的功能,这种功能系事物本身的质所决定的.从这一角度看,财政本 质是决定财政职能最重要的因素.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电子教案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 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财务管理 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the fiscal spe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 a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ing the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 of the major changes. 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 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

图1: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 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

2、财政数据分析 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1、图1)。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地方财政支出规模高于中央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的2-3倍,中央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财政支出比重逐年上升(表1)。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但在财政支出中仍占相当大的规模,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较慢,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支出比重较大,社会保障支出总投入大量增加,而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表2、表3、图2),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对社会保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可是力度相当偏低,社会保障水平低下,仍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二、原因分析 根据法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和美国做了考察,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及财政支出规模的膨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不详)。我国近十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均GDP稳步升高,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支持作用,导致财政支出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以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为主,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社会文教费的不断提高是符合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