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

附件5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

(试行)

2014年10月

目次

第一章总则 (1)

1.1编制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编制依据 (1)

1.4术语与定义 (2)

1.5指导原则 (3)

1.6组织编制单位 (3)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4)

2.1工作内容 (4)

2.2工作流程 (5)

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7)

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8)

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8)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8)

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10)

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10)

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13)

第六章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18)

6.1修复(防控)工程设计与施工要求 (18)

6.2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19)

6.3修复(防控)工程施工 (22)

第七章修复(防控)工程运行、维护及监测 (25)

7.1运行、维护及监测内容 (25)

7.2运行、维护及监测方案 (25)

7.3运行、维护及监测实施 (29)

第八章修复(防控)终止 (32)

8.1修复(防控)工程验收 (32)

8.2修复(防控)系统关闭 (33)

8.3场地清理 (35)

8.4场地恢复 (35)

8.5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编制 (35)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36)

表 A.1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36)

表 A.2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表 (40)

附录 B(资料性附录)t检验 (42)

附录 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方案报告大纲 (44)

附录 D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评估报告大纲 (45)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推进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增强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文件,编制《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

(1)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因堆积、储存、处理、处置或其它方式造成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

(2)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中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程序和技术要求。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6889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 25.2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工程或非工程措施与方法,固定、转移、吸收、降解或转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修复(防控)目标: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或不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防控)终点。

自然衰减: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能够使污染物数量、浓度、毒性、迁移性、体积降低或减少的作用过程。

制度化控制:通过非工程化的管理措施来限定地下水的使用,限制人群暴露。

工程化控制:采用隔栅或其它固定、覆盖等污染控制措施,确保修复(防控)行动的有效性,消除各种污染介质的潜在暴露途径。

1.5指导原则

(1)规范性原则:采用程序化、系统化方式规范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过程和行为,恢复地下水使用功能。

(2)可行性原则:针对污染场地环境条件和污染特征,综合考虑地下水使用功能、修复(防控)目标、修复(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修复(防控)时间、修复(防控)成本、修复(防控)工程的环境影响等因素,合理选择修复(防控)技术,科学制定修复(防控)方案,使修复(防控)工程切实可行。

(3)安全性原则: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的实施应注意施工安全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和二次污染。

1.6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组织,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清华大学、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二章工作内容和流程

2.1工作内容

2.1.1地下水环境调查

地下水环境调查包括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等三个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调查,确定地下水污染范围、程度、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等。具体过程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开展的地下水环境调查,为确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主要参数、制定设计修复(防控)工程方案提供依据。

2.1.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根据地下水环境调查结果,选择适用或适合的技术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对于尚无适用或适合要求的目标污染物及其含量的技术标准,则基于风险制定修复(防控)目标。目标确定需兼顾地下水使用功能和技术经济可行性。

2.1.3修复(防控)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

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分析不同地下水修复(防控)技术的适用性与经济性。利用列表分析法、评分矩阵法等方法,初步筛选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通过技术可行性评估,确定适宜的修复(防控)技术。针对确定的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修复(防控)方案比选,确定详细的修复(防控)方案。

2.1.4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及施工

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包括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初步设计内容包括初步设计说明书、初步设计图纸和工程概算书。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工程预算。

工程施工涉及场地准入条件和许可、工程施工服务与监理、工程质量控制管理、施工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等。

2.1.5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

修复(防控)工程设施建成后,需进行长期的运行、监测及维护工作,确保修复(防控)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要包括修复(防控)工程的运行和维护、修复(防控)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修复(防控)目标可达性评估等内容。

2.1.6修复(防控)终止

通过对修复(防控)工程的监测和效果评估,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审查,关闭和清理修复(防控)系统。

2.1.7修复(防控)过程中的责任分工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程序中涉及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污染责任方以及第三方实施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污染责任方承担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的义务,负担有关费用。由于历史原因不能确定地下水污染责任人的,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依法负责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并负担有关费用。受委托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的机构应该遵守相关的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

2.2工作流程

本指南总体工作程序包括地下水环境调查、修复(防控)目

标确定、技术比选及方案确定、工程设计及施工、工程运行及监测、终止等环节。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图1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作程序

第三章地下水环境调查

3.1第一、二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参照《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3.2第三阶段地下水环境调查

基于第二阶段环境调查结果,针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超标(由人为污染原因引起的)或风险不可接受的区域,开展第三阶段的地下水环境调查。获得满足识别调查对象及周边区域的特征,界定迁移转化过程,确定受体,提供满足修复技术筛选和工程设计的数据。具体包括:

(1)确定地下水污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污染源、关注污染物、污染羽的范围和体积、污染羽迁移可能性;

(2)调查区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受影响含水层、岩性、深度、含水层类型、地下水流向、地下水排泄位置(如地表水、湿地);

(3)确认是否存在非水相液体(NAPL)及其位置。

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具体工作要求参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

第四章修复(防控)目标确定

4.1修复(防控)目标确定原则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确定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合理性原则

综合考虑修复(防控)周期、成本、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以及对人群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科学合理制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功能适宜性原则

考虑不同地下水使用功能制定修复(防控)目标,并考虑用途,包括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民住宅用地、建筑用地及其他商业用地等。

(3)安全性原则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的设置应确保修复(防控)后不产生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

4.2修复(防控)目标确定方法

4.2.1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和应急水源,在建或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源地保护区及其补给径流区等。

选择适用标准作为修复(防控)目标。适用标准选择按照以下优先顺序:

(1)适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中Ⅲ类标准。

(2)相关适合标准:如果地下水修复(防控)后用于饮用水使用,且《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中缺乏目标污染物标准时,可参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及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或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相关饮用水质量标准。

(3)若无相关标准,按照饮用地下水的暴露途径计算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4.2.2其他区域

(1)具有农田灌溉、矿泉水等功能区域地下水,采用相关的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制定修复(防控)目标。地下水污染影响了地表水环境质量,由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采用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结果,计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

(2)不具有饮用、灌溉等地下水使用功能且不影响地表水环境功能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区域,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基于风险的修复(防控)目标。

风险评估模型可采用《场地风险评估导则》和《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指南》中的模型。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场地参数、污染物毒理学和暴露参数等,由污染物可接受风险水平推算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目标。推荐单种污染物可接受的非致癌危害商为1,可接受的致癌风险水平为10-6。

第五章修复(防控)技术筛选及方案制定

5.1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5.1.1技术筛选原则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筛选遵循以下原则:

(1)技术有效性原则

选择的修复(防控)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毒性、迁移性或污染物浓度。

(2)经济合理性原则

选择的修复(防控)技术应具有合理性,并考虑修复(防控)成本的可承受性。

(3)技术安全性原则

选择的修复(防控)技术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修复(防控)施工不会对施工人员、周边人群健康以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

(4)可实施性原则

选择的修复(防控)技术应具有许可及施工、运行、维护等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可实施性。

5.1.2技术特性分析

收集现有成熟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资料,分析各技术优缺点、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等内容。部分技术参见附表A.1。

5.1.3 修复(防控)技术筛选

初筛过程主要考虑因素为污染区域的污染特征、环境(土壤和地下水)特性、修复(防控)技术成熟度、有效性、成本和周期等。

根据附表A.1、A.2中常见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评价参数,采用列表分析法或评分矩阵法等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至少3种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下一步可行性评估。

5.1.3.1 列表分析法

根据污染区域的污染特征,结合附表A.1、A.2,初步筛选修复(防控)技术。列表比较分析各修复(防控)技术适用污染物、适用条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技术应用的优缺点,确定至少3种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下一步可行性评估。

5.1.3.2 评分矩阵法

表1 修复(防控)技术矩阵评分法

表1中技术可接受性得分主要考虑调查对象现在的使用功能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要求、公众可接受性等。其它各项因子得分可参考附表A.1和A.2,其中修复时间和修复费用可根据实际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可以使用技术组合进行技术初筛。

根据地下水污染修复区实际条件,确定表1中各指标的权重,权重总值为1。各指标按1-5分赋值。每项技术的总分为将各因子权重与分值乘积加和,总分越高表明该技术越有利于在该修复对象中应用,选择得分较高的至少3种修复(防控)技术,进行下一步可行性评估。

5.1.4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评估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可行性评估可采用实验室小试、现场中试和模拟分析评估等方式。

5.1.4.1实验室小试

模拟污染场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制定实验室试验方案。针对初步筛选的技术,开展室内试验,用以评估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的效果,确定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的关键参数。

5.1.4.2现场中试

若对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适用性不确定,条件允许时,应在污染场地现场开展技术验证的中试试验,验证实际修复(防控)效果,评估技术的适用性,明确工程管理要求和制定二次污染防范措施等。

现场中试应根据修复(防控)模式、修复(防控)技术特点,结合场地条件、污染物类型和空间分布状态,选择至少3种的不同修复(防控)单元开展中试,一般要求每个单元面积不低于1600m2,加油站等地下水污染面积较小的,可以适当减少中试面积。

5.1.4.3模拟分析评估

基于构建的地下水污染概念模型,选择特征污染物作为模拟

因子,利用确定性模型或数值模拟模型,评估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的有效性,筛选适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

5.1.5确定修复(防控)技术

通过分析比较所筛选的地下水修复技术优势与不足,开展技术可行性评估,选择和确定修复技术,制定修复(防控)方案。

5.2修复(防控)方案确定与比选

5.2.1备选修复(防控)方案内容

根据选择的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制定地下水修复备选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修复(防控)技术的工艺参数;

(2)修复(防控)工程规模;

(3)修复(防控)计划及时间进度安排;

(4)目标可达性分析(包括分项目标和总体目标),预期效果评价及风险分析;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投资-效益分析;

(6)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措施;

(7)环境影响分析,包括修复(防控)期间对周围居民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8)二次污染防护措施;

(9)场地恢复、场地目前和将来的用途。

5.2.2备选修复(防控)方案内容要点

备选修复(防控)方案内容具体要点包括:修复(防控)方案中的具有详细工艺、修复(防控)规模、时间要求、修复(防控)程度、监测方案、效果评估方案、投资估算及安全生产、劳

动保障、环保措施等。

(1)修复(防控)工艺参数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技术的工艺参数应该通过总结实验室小试和现场中试结果确定。工艺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技术类型与修复流程,修复材料性能指标与用量,装备类型与能力,修复(防控)需要时间、条件、能耗,工程占地面积等。

(2)修复(防控)工程量确定

根据确定的修复(防控)技术或技术组合方案,结合工艺流程和参数,以及污染物种类、污染程度、修复(防控)范围及修复(防控)目标等确定修复(防控)工程量。

估算修复(防控)工程量时,应以每种目标污染物的浓度等值线图为基础,以修复(防控)目标为依据,采用专业软件或估算等方法进行。对于复合型污染,应将每种目标污染物的浓度等值线图进行叠加。

(3)修复(防控)工程设计

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两个阶段。工程施工在修复(防控)工程设计基础上执行。具体内容参考本指南6.2节与6.3节。

(4)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

地下水污染修复(防控)工程运行及监测目的是确保修复(防控)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运行及监测的内容、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参考本指南第七章。

(5)修复(防控)终止

修复(防控)终止前应对修复(防控)效果进行评估,修复

(防控)效果评估原则、目标及方法参考本指南第8.1节。修复(防控)系统关闭、场地清理、场地恢复及相关工程评估报告编制等内容参考8.2-8.5节。

5.2.3备选修复(防控)方案比选

基于以下各项内容对修复(防控)方案进行比选,比较各方案的优劣项,确定最佳修复方案。

(1)符合国家、地区和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修复(防控)方案是否符合相关的国家、地区和行业法律、法规和标准。

(2)公众健康与环境保护

修复(防控)方案降低地下水污染对公众健康的风险,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3)修复(防控)有效性

筛选方案时,应当比选所筛选不同技术的有效性,包括:降解、固定或处置有害物质的数量,降低污染物毒性和活性的程度,污染物降解/分解/转化的不可逆水平,修复(防控)后残存物的类型和数量等。优选能够有效去除有毒污染物、减少污染总量、防止污染物向受体迁移的技术方案。

(4)可实施性

可实施性是指修复(防控)过程获得许可及施工、运行维护等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可行性。包括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可实施性。比选技术可实施性,包括修复(防控)过程中,施工和运行是否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技术的不确定性、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技术问题造成修复(防控)工程延期的可能性和未来增加修复(防

控)行动的可能性。

管理可实施性包括是否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社区的接受程度,施工的各类保障条件(工程服务、设备、材料和人力资源等)。

(5)工程投资估算

为确保不同技术方案工程投资的可比性,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投资评估单位负责工程投资估算。参照现行有关规范、规定以及有关工程资料,明确投资估算范围和投资估算依据(包括国家、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制定的投资估算指标和基价等)。比较不同技术方案所需的工程及投资规模,主要包括:

a)基建投资

(i)建筑工程费:包括和项目相关的土建建设、设备购置及配套设施;

(ii)其它费用:包括和项目相关的无形及递延资产;

(iii)预备费:即基本预备费。

b)运行维护费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监测、维护费用。须涵盖资金筹措方式与来源。

(6)劳动保护与环境影响

比较修复(防控)系统建设或运行过程中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可能影响,评价因素包括残存的风险水平和风险来源,同时评价劳动保护措施和风险规避措施的有效性及可靠性等。

(7)公众接受度

通过不同渠道获得公众对修复(防控)技术方案所关注的要点,以及对不同技术方案的接受程度。

5.2.4修复(防控)方案确定

综合分析和比选不同备选修复(防控)技术方案的优势和劣势,识别不确定因素对技术有效性影响,确定地下水修复(防控)方案。

(1)保护公众健康与环境,符合国家、地区和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是备选技术方案的必备条件。

(2)修复(防控)有效性、可实施性、工程规模与投资是综合分析的关键,也是决策的核心。

(3)公众的接受度的评价可在公示后进行。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最优技术方案。

(4)技术上选择治理效果好,环境效益明显,无二次污染的环境友好技术;在满足技术有效性、目标可达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合理的修复(防控)方案。

编制修复(防控)方案报告,修复(防控)方案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目的是记录该筛选和评估过程,以便设计人员能够把握选择方案的过程。方案评估报告提供各种方案的全面比较,并推荐最优方案。报告大纲见附录C。

通辽地区地下水污染危害及其防治

第29卷第2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9No.2 2014年3月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Mar.2014 通辽地区地下水污染危害及其防治 孙德成1,郑继兴2,孙娜仁2,朱凌红3 (1.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通辽028043;2.通辽市水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 3.锡林郭勒盟环境保护监测站,内蒙古锡林浩特026000) 〔摘要〕地下水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依赖与生存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国际上非常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它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人、畜和作物的供水来源.因此地区地下水质的好坏关系到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安全.本文初浅阐述通辽地区地下水质可能污染源、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源;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85(2014)02-0173-02 The Hazard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Tongliao Area and Their SUN De-cheng1,ZHENG Ji-xing2,SUN Na-ren2,ZHU Ling-hong3 (1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Tongliao028000,China;2.Tongliao Water Authority,Tongliao 028000,China;3.Xilingol League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tation,Xilinhot026000,China) Abstract:The 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ater resources on the earth and an important material basis for human survival.It’s also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reserve resource in the world and the important water supply sources for human,livestock and crops in northern China.Therefore,the groundwa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the people's health and the crop and livestock products safety.In this paper,the possi-ble sources and hazard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as well as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Groundwater;Pollution sources;Hazard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下水是存在于地壳岩石裂缝或土壤空隙中的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报道,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为8.3×1011m3,目前我国地下水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量的16%〔1〕,我国约有70%的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通辽地区所有人口都用地下水为饮用水.地下水的科学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1通辽基本概况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松辽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在北纬42°15′至45°41′、东经119°15′至123°43′之间,北部为大兴安岭南麓余脉的石质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22.8%,;南部为辽西山地边缘的浅山、黄土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7.0%;中部为西辽河流域沙质冲积平原,占全市总面积的70.2%.通辽市地带性土壤为栗钙土,其余土壤主要有风沙土、灰色草甸土等十个种类,以风沙土为主,占总面积的43.5%,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0-6℃,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450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左右.全市辖5旗1市1县1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95万平方公里,通辽总人口310万. 2通辽地区地下水主要污染源 2.1工业污染源据2013年4月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发展到618户,与包头市并列全区第一位.其中轻工业企业256户,重工业企业362户.十大支柱产业企业发展到367户,其中煤电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企业达到45户,玉米生物科技产业企业达到26户,绿色农副食品加工产业企业达到115户,新型建材产业企业达到119户,装备制造产业企业达到41 作者简介:孙德成,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论文题目 环境工程 系部 环境工程11级 专业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目录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地下水污染 (3) 地下水污染修复 (3)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 抽出------处理技术 (4) 生物修复技术 (5) 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 (6)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了几种主要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比如,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等。 关键字:地下水污染修复,抽出------处理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反应渗透墙技术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是水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条件之一。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因此,地下水污染具有过程缓慢、不易发现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使水质复原。至于要进行人工的地下含水层的更新,问题就更复杂了。 我国存在大量的地下水污染场地,给地下水资源的使用带来了严重威胁。将地下水污染场地划分为4大类,15个亚类,为制定不同地下水污染场地的管理、控制和修复规定提供了依据;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容和方法技术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建立地下水污染的预警系统,为污染的预防奠定基础;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技术,并对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治理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 地下水污染修复 广义上看,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控制及地下水污染预防是人类处理污染的三种方式。地下水污染预防是指从源头上使用不至于产生污染的理想设施或环境友好材料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控制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在污染物被释放到环境之前,捕获或改变污染物的结构形态,达到净化目的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污染修复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先释放到环境,然后再实施净化的污染处理方式。地下水修复代价及其昂贵。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第一类是最简单、最便宜的修复方法,即自然修复法或称被动修复法,其依赖于自然的过程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挥发和吸附。 自然修复的机制很复杂,而且重要的物理化学特征极其多变。 第二类最简单的应用型修复技术是挖出土壤并将其运往适宜场所处理的技术。 第三类地下水主要修复技术包括地下水的抽出------处理系统和土壤的气相抽提系统等。总的来说,最常见的地下水修复系统是抽出------处理系统。污染的地下水通过生产井得到修复。在地表使用吹脱、活性炭吸附、生物处理或其他方法来处理废水。若存在碳氢化合物,则可能需要油水分离器。通过注射井或由表面排水处置过的废水可能会再次回到含水层。已有经验表明对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去除,抽出------处理系统效果明显。然而这种修复方法,

水污染以及危害

水污染以及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及其危害?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1.概念 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则叫做赤潮或红潮。 2.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 在地表淡水系统中,磷酸盐通常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统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盐限制植物的生长以及总的生产量。导致富营养化的物质,往往是这些水系统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物质,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统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盐会导致植物的过度生长,而在海水系统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却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会消除这一限制因素,从而出现植物的过度生长。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业的废水以及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无机盐类。天然水体接纳这些废水后,水中营养物质增多,促使自养型生物旺盛生长,特别是蓝藻和红藻的个体数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类的种类则逐渐减少。水体中的藻类本来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蓝藻的大量出现是富营养化的征兆,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最后变为以蓝藻为主。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不断产生硫化氢等气体,从两个方面使水质恶化,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释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类等生物利用。因此,富营养化了的水体,即使切断外界营养物质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

地下水污染与修复技术 一、引言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持续下降;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液以及化肥农药等渗漏渗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二、地下水污染特点和现状 (一)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广义上是指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的土层和岩石孔隙、裂隙、洞穴中的水。狭义上是指浅层地下水,即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重力水,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自然界水体的组成部分,并参与自然的水循环,又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埋藏条件可把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按含水空隙的类型,地下水又被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是钾、钠、镁、钙、氯、硫酸根和碳酸氢根七种离子。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地下水中钙、镁、铁、锰、锶、铝等溶解盐类的含量称硬度。 (二)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 1)污染来源 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有来自人类活动的,有来自自然过程的。污染来源包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和工业废物、农业施用的化肥和粪肥、天然的咸水等,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层和地下水。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溶性成分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有机合成化学物质则主要来源于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淋溶和渗漏。此外,用灌注并孔的办法人工补给地下水时,如果回灌水含有细菌或毒物,将造成严重后果;利用污水灌溉农田而又处理不当时,也会使大范围的潜水受到影响。 2)污染方式和途径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直接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间接污染的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地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 1.1.1.本项目使用技术概述 根据国家发布的土壤污染修复相关工作指南及管理办法要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一般分为污染识别(污染场地排查)阶段、场地调查及风险评估阶段、修复方案编制阶段、修复工程实施阶段及修复后验收管理阶段这几个阶段。针对本次招标所列出的所有技术我公司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完整响应并按招标文件的规定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证明文件等。 本项目污染场地地下水主要受石油类、苯及乙苯污染。 本项目污染场地污染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原位冲洗—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的组合修复工艺技术路线。 多相抽提技术可以实现土壤气体、地下水、非水相液态污染物的一体化分类处理。此外,多相抽提技术还具有对地面环境扰动小、修复效率高、作用面积大、工期短、成本低以及适用于高浓度、挥发性污染场地的修复等一系列优点。多相抽提的主要原理为:真空泵产生高强度负压,通过抽提管道将地下污染区域内的土壤气体、地下水及非水相液态污染物以气水混合物的形式裹挟推动至地面储存单元中,再对气水混合物进行气相、液相、非水相的三相分离并进行处理。因此,该工艺主要由多相抽提、多相污染分离、多相污染治理3个部分组成。 地下水原位冲洗是将冲洗溶剂注入污染地层(本项目指含水层),对污染带进行作用,使地层介质中的污染物溶解度增大、迁移性增强,污染物从固体介质进入地下水中,再将地下水抽出至地面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由于加强了对空隙的冲洗效果和作用,从而可以增大传统地下水抽出-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 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指通过钻孔或者注射井向污染土壤、地下水区域中添加配置好的氧化剂,使其与污染物发生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者毒性较小物质的一种修复技术,具有无选择性、反应迅速、处理彻底等特点,同时,氧化剂也可对附着于土壤的污染物进行冲洗。 原位微生物修复是通过促进土著微生物在含水层的生长、繁殖,或注入筛选、驯化的菌群,强化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解于地下水中和吸附在含水层介质上的有机污染物。 地下水修复采用多相抽提技术,并利用原位冲洗/氧化、原位微生物修复进

关于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1)源头上控制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 企业应从设计、管理中防止和减少污染物料的跑,冒,滴,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工艺、管道、设备、土建、给排水、总图布置等防止污染物泄露的措施。在处理或贮存化学品的所有区域设置防渗漏的地基并设置围堰,以确保任何物质的冒溢均能被回收,从而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 设计强酸或强碱操作的区域的地基、地面、围墙、排水沟均通过耐酸碱混凝土或耐酸碱胶泥或花岗岩处理;其他操作区域的地基、地面均铺设防渗漏地基。严格按照化工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设计施工。设计化学物质的输送管线均设置在地面上,不设地下贮罐。地下集水池经过酸性防腐和防渗漏处理。 企业危险废物临时堆场设置应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固废临时堆场应采取防雨淋、防扬散、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以免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 企业与污水集中处理厂的危险废物仓库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产业园监控中心及地方环保主管部门联网。 (2)地下水污染监控 建立企业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求企业在运行期严格管理,加强巡检,及时发现污染物泄漏;一旦出现泄漏及时处理,检查检修设备,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 (3)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 建立企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当发生异常情况时,按照装置制定的环境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内尽快上报主管领导,启动周围

社会预案,密切关注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组织装专业队伍负责查找环境事故发生地点,分析事故原因,尽量将紧急时间局部化,如可能应予以消除。对事故现场进行调查,监测,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采取紧急措施制止事故的扩散,扩大,并制定防止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 事件诱因:因人为因素导致某种物质(废气中的污染物质、废水中污染物质、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或其渗透液)进入陆地表层土壤,引起土壤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变,影响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众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事件类型: 1、大气污染物通过干、湿沉降过程污染水体和土壤; 2、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3、固体废物堆积、掩埋等处理污染水体和土壤; 4、企业使用的原辅材料发生泄漏处理不当污染水体和土壤。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土壤中重金属或类金属污染对居民的危害通过农作物和水进入人体;(痛痛病) 2、农药污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首先使土壤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慢性中毒极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3、生物性污染:是当前土壤污染的重要危害,影响面广,可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病、破伤风及肉毒中毒等。 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两大特点。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危害也是持续的、具有积累性的;使地下水与土壤质量下降,造成污染,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大气环境质量和危害人体健康。

地下水污染控制复习资料

一、绪论 1、污染控制(pollution control):一般是指对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料及化学物质等,在其被释放到环境中之前,将其捕获或改变其形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地下水污染是指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导致地下水水质变差,以至于不再适合使用。 3、引起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称为地下水污染物。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污染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合成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无机阴阳离子、病原体、热量以及放射性物质等。这些物质中,大部分溶解于水,具有不同的溶解度,这类物质被称为溶质。 4、地下水污染类型:地下水的细菌污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指数) 地下水的化学污染 地下水的热污染 地下水的放射性污染 5、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途径:排放废物的污染源 贮藏、处理与处置废物的污染源 运输过程中的污染源 人类有计划的活动所导致的污染源 污染水体进入含水层的通道 人类活动产生或加剧的自然污染源 6、地下水污染入渗类型:间歇入渗型 连续入渗型 越流型 侧向补给型 第二章 1、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的场所和运动通道。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都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孔隙(松散岩石) 裂隙(坚硬岩石) 溶隙(可溶岩石)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体积的多少用孔隙度(n)来表示,即单位体积岩石(V)(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Vn)所占的体积。孔隙度的大小取决于颗粒排列方式(图2-2、图2-3),颗粒的分选程度,颗粒形状以及充填胶结程度。 对于粘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3、裂隙:由于地壳运动及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裂隙按其成因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裂隙率(Kf) 是指包括裂隙在内的单位体积岩石中裂隙的体积(Vt) 4、溶隙: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隙。溶穴(隙)的多少以岩溶率来表示。溶穴的体积(Vk)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称为岩溶率(Kk)。 5、气态水、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固态水 6、结合水:松散岩石的颗粒表面及坚硬岩石空隙壁面均带有电荷,而水分子又是偶极体,由于静电吸引,固相表面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能力。根据库仑定律,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当水分子与固相表面的距离足够小时,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则会大于水分子自身的重力,这部分水我们就称其为结合水。结合水区别于普通液态水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抗剪强度,即必须施加一定的力才能使其发生变形,随着距离颗粒表面由近及远,结合水的抗剪强度减弱。 7、重力水是指在自身作用下能够自由运动的水。它既不同于结合水附着在颗粒表面而不能自由运动,又不同于毛细水受表面张力的约束。 8、毛细水是指在松散岩石内复杂而细小的空隙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而滞留着的地下水。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中广泛存在着毛细水。毛细水和重力水都是液态水。毛细水有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和孔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 9、水从地下水面沿着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并随地下水面的升降而改变其位置,这类毛细水称为支持毛细水。 大气降水、地表水入渗或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而形成的与地下水面不相连接的毛细水,称为悬挂毛细水。其特点是毛细水成带状,但与地下水面无联系。 孔角毛细水存在于颗粒的接触处,多孤立存在而不形成毛细水带,与地下水面也无关。孔角毛细水有补给成因的,有支持毛细水残留而成的,也有凝结成因的。 10、气态水:呈水汽状态贮存和运动于未饱和的岩石空隙中的水。 11、固态水:以固态冰的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 12、岩石水理性质主要有容水度、含水量、持水度、给水度与饱和差、透水性 13、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连续的具有自由表面的地下水。在该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14、包气带按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可分为三种情况: (1)当地下水面埋藏很浅时,即使地下水面变动较大,毛管上升水总能达到地面,即地下水面和地面之间有毛管作用存在。 (2)当地下水面埋藏足够深时,即使地下水面变动很大,毛管上升高度总不能达到地表。这样在地下水面和地面之间,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3)当地下水面的埋深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时,随着地下水面的变动,毛细上升水有时能到达地表,有时则不能到达地表。 包气带是饱水带与大气圈、地表水圈联系的必经通道。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同时又通过包气带蒸发排泄到大气圈。 15、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即饱含水的透水层。含水层不但可贮水而且水还可以在其中自由运动。 16、隔水层是指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是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作者:————————————————————————————————日期:

浅谈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摘要: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水污染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水污染现状及其危害旨在引起人们对水污染的关注,珍惜并保护水资源。 关键词:水污染、危害、治理措施 水是生命的起源,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至今,生命的存在仍然以水作为首要条件。没有水,一切生命创造的精彩都将不复存在。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加剧和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增加,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我国水形势亦不容乐观:通过网上搜索,我国是世界20多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21世纪将是一个水比油更宝贵的世纪,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 一、水污染分类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而后者是主要的,人为污染大致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1、工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汞、 镉、铅等重金属和砷的化合物以及氰根离子、亚硝酸根离子。除 此之外,工业污染还有热污染。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 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2、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3、生活污染是来自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生活污水含有来自人类粪便的病原细菌和病毒,以及过量的氮和磷化合物。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 二、我国水污染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 绩,但水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近些年来发生的水污染事件依 旧触目惊心:1、淮河水污染事件:1994年7月,淮河上游的河 南境内突降暴雨,颍上水库水位急骤上涨超过防洪警戒线,因此 开闸泄洪将积蓄于上游一个冬春的2亿立方米水放了下来。水经 之处河水泛浊,河面上泡沫密布,顿时鱼虾丧失。下游一些地方 居民饮用了虽经自来水厂处理,但未能达到饮用标准的河水后, 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经取样检验证实上游来水水质恶 化,沿河各自来水厂被迫停止供水达54天之久,百万淮河民众 饮水告急,不少地方花高价远途取水饮用,有些地方出现居民抢

地下水污染与治理(地下水的修复)

岩溶水与裂隙水环境修复简介 一、地下水污染修复的难点 地下水污染的治理相对于地表水来说更加复杂,在进行具体的治理时,除了恰当地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因为污染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性都会影响到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因此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通常要以水文地质工作为前提。 (2)受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往往还要包括土壤的修复。地下水和土壤是相互作用的,如果只治理了受污染的地下水而不治理土壤,由于雨水的淋滤或地下水位的波动,污染物会再次进入地下水体,形成交叉污染,使地下水的治理前功尽弃。 (3)在地下水污染治理过程中,地表水的截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要防止地表水补给地下水,以免加大治理工作量。 二、岩溶水污染修复方法 含水层油类污染现场治理技术 水力控制净化法:通过截留沟、阻水槽、抽水井或注水井等水力屏障限制流场范围, 加速流场内的水流速度, 从而逐渐将污染物去除掉。 其他污染治理:

1、物理化学处理法:①加药法。通过井群系统向受污染水体灌注化学药剂,如灌注中和剂以中和酸性或碱性渗滤液,添加氧化剂降解有机物或使无机化合物形成沉淀等。②渗透性处理床。渗透性处理床主要适用于较薄、较浅含水层,一般用于填埋渗滤液的无害化处理。具体做法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沟,该沟挖至含水层底部基岩层或不透水粘土层,然后在沟内填充能与污染物反应的透水性介质,受污染地下水流入沟内后与该介质发生反应,生成无害化产物或沉淀物而被去除。常用的填充介质有:a.灰岩,用以中和酸性地下水或去除重金属;b.活性炭,用以去除非极性污染物和CCl4、苯等;c.沸石和合成离子交换树脂,用以去除溶解态重金属等。③土壤改性法。利用土壤中的粘土层,通过注射井在原位注入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改性物质,使土壤中的粘土转变为有机粘土。经改性后形成的有机粘土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2、生物法:原位生物修复的原理实际上是自然生物降解过程的人工强化。它是通过采取人为措施,包括添加氧和营养物等,刺激原位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强化污染物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通常原位生物修复的过程为:先通过试验研究,确定原位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然后确定能最大程度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氧需要量和营养配比,最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 三、裂隙水污染修复方法 裂隙水由于大的导水性和小的贮水性, 与孔隙水相比, 它

土壤地下水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土壤地下水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什么是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用微生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微生物是天然地存活在环境中的非常微小的生物体,比如细菌。对某些种类的微生物而言,污染物就是它们的食物和能量之源,生物修复所做的就是促进和鼓励这些微生物扩张它的种群。生物修复适用的污染物有石油、石油类产品、化学溶剂和农药。 生物修复的工作原理 有些微生物吃下并消化污染物,通常将其转化成少量的水和无害气体(比如二氧化碳、乙烯)。如果那些“有用”的微生物在土壤和地下水里的数量不足,就要通过一个叫做“生物添加”的过程来增补。为了保证生物修复切实有效,正确的温度、营养素和食物都不可缺少。恰当的环境条件将使“有用”的微生物得以生长繁殖,进而吃掉更多污染物。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微生物会生长得过于缓慢或是死亡,导致污染得不到修复。这时就需要增加“修正措施”来完善环境条件。从糖蜜、植物油这类“居家用品”,到空气和产生氧气的化学物质,都是修正措施可能包含的要素。诸多添加物通常用泵送往地下,运输通道就是土壤和地下水原位修复井。 在土壤中,生物修复所必需的条件不可能一直具备。在有些场地,过于寒冷的气候会使微生物无法活跃;土壤若过于致密,也会使添加物不能均匀地在地下扩散。对这样的场地,环保局可能要把土壤挖出,在垫子上或容器里进行异位修复。土壤会被加热、搅拌或与添加物混合,以改善它的环境条件。 微生物吸收油、氧气和营养元素,释放水和气体 有时,土壤的混合会导致污染物在被微生物吃掉之前就挥发出来。为防止污染空气,土壤混合要在特别的容器或设施里进行,化学物质挥发出的蒸气可以被收集并处理。 为了修复被污染的场地内地下水,井壁上会被钻孔,以便能把一部分地下水泵到地上容器里。在被泵回地下水之前,这些水就会与添加物混合。这些富含添加物的水将为微生物修复那些仍在地面之下的地下水提供适宜的条件。地下水也可以被泵入一个“生物反应器”进行异位修复。在生物反应器里,地下水、微生物和添加物混合在一起接受处理。根据场地情况不同,处理过的水可能泵回地下,可能排入地表水,也可能进入污水系统。

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概述

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法方法方法概述概述 王明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已成为国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受污染地下水控制与修复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目前对污染的土壤和含水层的恢复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原位修复、异位修复和自然衰减监测法((自然修复)三种。对于点源污染的治理首先要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清除、切断或控制污染来源,防止污染物的继续泄漏,其后采用相应的措施对已污染的场地进行恢复和治理。对于面源污染,应考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联合治理。 1)1)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原位修复方法 气提法气提法::气提法是原位修复方法之一,主要用来去除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对于污染土壤的气提方法来说,要求在包气带中设立抽水井,使用真空泵在地表抽取包气带中的空气,从而加速土壤中污染物的气相转移速率,达到修复的目的。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包括抽气井有效半径的确定和如何避免地表空气直接进入抽气井而造成的短路等。对于地下水来说,气提方法是通过地下水的人工循环,即将处理后的地下水回注于包气带再入渗到地下水中,未处理的地下水从底部进入井中取代被抽取的地下水,在此过程中使水体中的挥发性污染物去除井中汽化分离,分离出的污染气体再通过地表处理或微生物降解去除。该方法一般与土壤气提、地表处理、微生物降解联合使用,可以去除氯化有机溶剂、石油产品污染物、农药等。它的优点在于只采用单井抽取气体,很少抽取地下水,具有投资少、运转费用低的特点;可以同其他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强化修复效果;设计简单,易于维护。但该工艺在浅层含水层中的处理效果有限,可能会产生沉淀从而造成水井堵塞,若处理系统设计不合理还会造成污染扩散。

地下水污染控制

地下水污染控制

地下水污染控制 摘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因此,在充分了解地下水的起源及危害的条件下,需要我们对其防护做出一定的探索。 本文就地下水的危害及防治拘束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危害,防治,反应渗透墙修复技术 引言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三废”大量排放、农药和化肥大面积使用、生活垃圾和污水的大量排放、污水灌溉、核能利用带来废料日益增多,这些污染物向地下渗入使周围地下水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开采或过量抽取地下水,改变了地下水水利状态,也加速了地下水污染进程,目前我国9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已遭受污染,呈现由点向面的扩散趋势,而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才刚刚起步,因此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地下水污染概况 1、地下水污染概念 地下水污染(ground water pollution)主要指人类活动引起地下水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而使质量下降的现象。或者是凡是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水质变化朝着水质恶化方向发展的现象①。 2、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 地下水受人类影响较大,其污染物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合成有机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无机阴阳离子、病原体、热量以及放射性物质等。 3、地下水污染入渗类型 地下水污染入渗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 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或其他灌溉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地渗 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这种途径的污染组分是固态的,来自固体废物或土壤,淋滤固漫“话”地下水污染体废物堆引起的污染,即属此类。 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废水聚集 地段(如废水渠、废水池、废水渗井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即属此类。 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咸水层)转 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或天然淡水层)。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通过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②。 ④侧向补给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对象为潜水或承压水。

关于水污染及其危害的分析

关于水污染及其危害的分析 执笔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高一(12)班史文昊 内容提要:多年来,中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由于污染所导致的缺水和事故不断发生,不仅使工厂停产、农业减产甚至绝收,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和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威胁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了人类的生存。水资源危机是继石油危机以后,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并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和水忧患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拯救我们身边的水,别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水污染的现象尤为突出。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了拥有洁净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当从现在做起,不然的话,将会爆发一场可怕的灾难!本组成员决定就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方案以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二、我国的水资源污染: (一)水资源现状 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关于水污染 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酚、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毒死水生生物,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影响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命,水中溶解氧耗尽后,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硫醇等难闻气体,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水污染分类: 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某些有害的物质(如:农药、化肥使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进入水体,超过其自净能力,引起了天然水体的物理上、化学上的变化。 水源的污染源主要有七种:即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性营养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盐污染和有机物与重金属污染等。而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 ①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

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88 HUANJINGYUFAZHAN ▲地下水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洪梦悦 (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工业产业的发展,而工业的不断发展则会加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得一些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 属等污染物进入土壤,而后通过渗透作用或者迁移扩散作用进入水环境,进而导致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会造成较严重的生态 环境破坏,使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人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健康隐患。基于此,本文对地下水污染的原因、 来源以及修复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环境;修复技术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2-0088-02 DOI:10.16647/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16088184.html,15-1369/X.2019.02.049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its repair technology Hong Mengyue (He’nan Provinc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ill inevitably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industry,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will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human beings, so that some persistent organic matter and heavy metals will enter the soil and then pass through the osmosis or migr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diffusion, it enters the water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serious pollution of groundwater. Groundwater pollution will cause more serious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the natural world will be broken. Human beings will inevitably face enormous health risks in such a natu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sources and repair technique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hopes to help related work. Key words: Groundwater pollution; Environment; Repair technology 地下水是人类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浅层地下水,通常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或者岩石孔隙中,它还是一种重力水,是位于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可流动水体。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等污染物不断侵入土壤,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采取相关的地下水治理修复措施迫在眉睫。 1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来源分析 地下水污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废水等有害物质对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废气废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持久有机物和重金属,它们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对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其次,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也会造成较严重的地下水污染,污水灌溉亦会导致地下水因污染物渗入而受到污染;再次,一些过度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地下水位下降,而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的情况发生,因此亦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水体污染源可以是任何向水体释放污染物的来源,也可以是任何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场所,不同的水体涉及到的污染源有所不同,地下水的污染来源从多个角度来讲,可以分为农业污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城市生活污染和沿海地区海水倒灌入侵等几种。 2 地下水污染的修复技术 2.1 物理法修复技术 物理法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物理规律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治理的技术,具体来说它包括流线控制法、被动收集法和水动力控制法,水力破裂处理法和屏蔽法也属于物理修复法。 流线控制法是靠两个注水廊道、一个抽水廊道和一个抽油廊道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将地下水从位于土面的抽水廊道抽出然后再将之注入注水廊道中,与此同时通过抽油廊道将污染物质抽出,此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合理控制抽油的速度,使速度保持在稍大于抽水速度范围内。 水动力控制法是利用井群控制系统对地下水进行人工抽取,或者通过向含水层内注水的办法使地下水的原水力梯度改变,从而达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目的。 屏蔽法是一种把守污染水体以各种物理屏障圈闭起来以达到降低污染物扩散速度的技术,灰浆帷幕法是屏蔽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它利用压力把灰浆灌注于地下,如此一来受到污染的水体周围就具备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能够使受污染水体被圈闭起来。 被动收集法是一种通过在地下水流下游挖出的沟道对油类等污染物质进行收集的办法,沟道内设有专门的收集系统,它能够对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收集,方便进行进一步处理。 2.2 化学法修复技术 2.2.1 有机粘土法 有机粘土法属于一种新兴的地下水处理方法,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利用有机粘土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毒化合物的方法。有机粘土具有很好的扩大土壤吸附容量的特性,它能够使含水层的吸附容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进而能够促进原位生物降解。将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注入土壤以及蓄水层中的粘土中,促使其形成有机粘土矿物,然后利用有机粘土矿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固定和拦截,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止地下水进一步污染的作用,同时它能够与生物降解等方法配合使地下水污染被永久消除。 2.2.2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 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是一种新的环境修复技术,它借助地下水、土壤以及污染电动力学的性质进行环境修复。具体来说即在受到污染的土壤区域和地下水区域插入电极并通直流电,使得该区域形成电场,而电场的作用使得水中的颗粒物质和离子等随着电力场的方向进行定向自动,它们最终会移动至预先设置好的处理区中,之后这些离子和颗粒物质会在处理区受到集中处理。 2.2.3 渗透性处理床 渗透性处理床技术主要被用于对填埋渗滤液进行无害化处理,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较浅、较薄的含水层。具体来说就是在污染羽流的下游挖一条深至含水层底部的不透水粘土层中或者基岩层中,将能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