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单元检测卷(六)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 B

解析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如图是杨之光在1954年所做的一幅宣传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着一张崭新的选票,满脸露出无比的喜悦。此宣传画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步形成(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 A

解析注意抓住时间限制为“1954年”,同时抓住关键词语“第一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答案应该是A项。

3.1965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设立西藏自治区。这一举措对形成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意义在于( )

A.实现了自治区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

B.开创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C.促进了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D.实现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答案 A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民主政治的意义”这一关键词语。西藏自治区的成立实现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4.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5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这表明在西藏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的政策和原则是( )

A.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D.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答案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表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援助西藏建设”等,表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5.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要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 )

第一届全国人中国人民政治西藏自治区成立

民代表大会协商会议会徽40周年庆典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三幅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B 项只表现了一个方面,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6.下图所示的历史悲剧最有可能发生在上个世纪( )

A.五十年代B.六七十年代

C.八十年代末D.九十年代

答案 B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刘少奇的悲剧,该事件发生于“文革”时期,故选B项。

7.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改革开放时期

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中“修正主义”“无产阶级当权派”等极“左”言论,可以判断这一场景应该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C

解析“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从政治领域影响到经济领域,因而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是主要教训。

9.“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此“隆中三策”被提炼为党的理论的会议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1949年北平政协会议

D.1954年一届人大

答案 B

解析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内容,联系材料中停止批邓、冤案一理、生产狠狠抓等信息,得出这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选B项。

10.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 D

解析材料主要列举的是法律不完备的具体现象,题目要回答的是这些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A、B、C三项均是现象,反映的本质是法律体系不完善。

1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的举措是( )

A.1978年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答案 B

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12.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68年,王援朝的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家也被抄

C.1973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国外回来并当选为政协委员

D.1998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为村长

答案 C

解析1973年处于“文革”时期,当时人大和政协制度中断,C项不可能出现。A、B、D三项符合史实。

13.银秀村的200亩水田由村官暗中签约出让,村民获悉后立即表示反对,情绪激昂的村民启动罢免村主任的程序,接着改选新人,保住了水田。材料反映了村民( )

A.可以随意罢免村官

B.有较强的民主、维权意识

C.盲目选举村官

D.阻碍现代化工业建设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了村民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通过启动正常程序,改选村官,说明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我国人民民主法治意识逐渐增强。

14.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国两制”的构想

答案 D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认清图案的名称,即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港澳回归的理论依据是“一国两制”构想。

15.199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实现香港顺利回归奠定了基础。《基本法》中所蕴含的原则有( )

①一国两制②港人治港③民族区域自治④社会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国两制”的有关特点。根据所学,①②正确,③是中国的民族政策,④社会主义说法错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6.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成立50周年

A.社会制度不同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D.享有权利不同

答案 A

解析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17.台湾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接受台湾《中国时报》专访时说:“光是一个徐蚌会战都是上百万人的伤亡,那是不堪回首的往事。”对马英九的说法,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徐州会战的牺牲实在是不值得

B.反对解放战争

C.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D.认为历史的悲剧将再次上演

答案 C

解析首先需要注意徐蚌会战是国民党政府对淮海战役的称呼。分析材料可以看到马英九反对国共两党类似淮海战役的战争,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故选C项,A、B、D 三项说法明显错误。

18.“世界上凡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应遵照国际法和一个中国原则,与中国政府就台湾问

题达成正式协议或谅解,承认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不能与台湾互设官方性质的机构,不能进行任何官方性质的往来,双方不能签订官方协定或文件等。”我国对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不包括( )

A.坚持用“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和平统一

B.台湾统一后不得保留自己的军队

C.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始终要放在第一位

D.中国的事情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决定

答案 B

解析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与香港、澳门问题不同。台湾统一后可保留自己的军队。19.“忽然遭世变,两别泣不休,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战祸何时终?”这首诗最可能出自( )

A.抗战老兵B.中国台湾老兵

C.老红军D.老知青

答案 B

解析从“相相人已远,海角天涯梦,结发夫妻尤似梦”可知诗句作者与亲人从此分离,难以相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A、C两项与“海角天涯梦”不符;D项与“结发夫妻尤似梦”“人间战祸何时终”不符。故B项符合题意。

20.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③海峡两岸实现直接“三通”④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

答案 D

解析做排序题可用排除法。①发生在1979年时间最早,故排除C;②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③④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排除A项,③实现时间是在2008年,④形成的时间是在1992年,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康熙帝

(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并指出其弊端。(4分)

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4分)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3)据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怎样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4分)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

弊端:易产生政治腐败,阻碍社会进步。

(2)革命性和民主性:从法律上彻底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3)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4)认识:从专制到民主;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完善;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意义。(4分)

材料二从1949年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其历史作用。(6分)

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

——《人民日报》

(3)材料三中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有何具体表现?(6分)

答案(1)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定宪法积累了经验。

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图片是2008年11月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台湾·1895》的剧照。

材料二1955年美国《时代》周刊杂志的一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背景是一个国民党士兵孤单地守望着大海。

材料三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中国政府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在台湾出现“登辉撤退,水扁独撑”的一幕。

材料四2008年11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台北进行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开通两岸海运直航,实现两岸海上客货直接运输。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电视剧反映的故事和近代中国哪一事件相关?对台湾和大陆关系有何影响?看了材料一中的图片你有何感想?(6分)

(2)材料二反映出海峡两岸怎样的关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3)从材料三漫画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什么?中国政府为什么制定《反分裂国家法》?(4分)

(4)目前,海峡两岸主要以什么方式进行交流?怎样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4分)

答案(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台湾人民不甘心被日本统治、奴役,展开各种形式的反割台斗争。

(2)两岸分离。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两岸暂时分离。

(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4)大陆和台湾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联系加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 10课鸦片战争试题含解析

2018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 争试题含解析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题号 易中 鸦片战争1、23、4、7 战火再燃65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1课 随堂练习

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一、选择题 1.(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要目的 C.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D.民族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为主要目的,B、C两项不正确;民族矛盾导致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D项错误。故选A 项。 2.(2018·莱芜高一联考)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材料评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中的(D) A.金田起义B.北伐 C.定都天京D.西征 [解析]1851年金田起义,A项排除;根据“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看出,这个事件不是北伐,而是西征,北伐是向北进攻清政府都城北京,西征是向西攻打曾国藩湘军,故B项错误,D项正确;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C 项时间不符。 3.(2018·宿迁高一月考)有位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太平天国(B) A.定都天京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D.颁布《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的纲领性文件,要求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具有革命性,与材料“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信息一致,B项正确。 4.(2018·郑州高一期末)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觐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A)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教育资料】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同步测试学习专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实行陶片放逐法,以民主的方式反对民主的敌人 B. 颁布《十二铜表法》,打破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C. 把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改变为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D.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所有官职对公民开放 2.英国史学家约翰在谈到古希腊政治文明时说:“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以下关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古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体现了分权的原则 B. 近代英国的制度创新借鉴了古希腊的政体形式 C. 主权在民(公民)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的基本特征 D. 古希腊雅典民主选举原则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 3.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为确切的是( ) A. 妇女地位低下,属于奴隶阶层,无权参与政治 B. 男人参军,保卫国家,确保了雅典城邦的安全 C. 全体男性皆为公民,他们拥有国家管理的权利 D. 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的权利,承担社会义务解析: 4.古代雅典政治的一个特点是“公民是轮流地统治或被统治”。下列雅典的机构中,不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民众法庭 D. 十将军委员会 5.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基础的改革是() 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亚历山大改革 6.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人的生活》写道:“几乎30年的时光中,除了短时期外,一代雅典人曾一再选举他为十名司令官之一……雅典在他的领导下,享受一切民主的权利。”材料中的“他”是( )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里克利 D. 屋大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优质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 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无名火,贝

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 你怎样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 (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 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 生丙:我觉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制。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给学生案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 鸦片战争练习试题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鸦片战争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 A.扭转对华的贸易逆差 B.腐蚀清政府的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解析:A 鸦片战争前的半个多世纪,英国向中国猖狂走私鸦片是因为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急需扭转对华贸易逆差,A 项正确。 2.(2017·辽宁大连期末)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解析:B 根据材料,在1689~1839年这段时间的涉外司法诉讼本应全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有较多由外国人自行审理,这说明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B项正确。外国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是通过1843年的《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获得的,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也没有体现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C、D两项错误。 3.(2017·山东潍坊期末)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帖(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奉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解析:D 鸦片战争对清政府的触动不大,没有产生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与材料中“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不符,故C项错误;从“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可知清政府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文书范式,故D项正确。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无锡高一期末)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中的《神圣法》规定:“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A) A.带有比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B.落后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 C.仍保留习惯法的某些特征 D.力图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 [解析]材料中“《神圣法》”“火葬的柴薪不得用斧头削平”“不得在死者之前放置没带药的饮料”说明《十二铜表法》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所列出的这些具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体现不出习惯法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突出这些规定适用的人群,所以并不能显示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错误。 2.《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可开会或可开庭。因此,罗马史学家李维说,罗马“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这一现象说明(B) A.罗马法的实施须倚借神的权威 B.贵族仍主导着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C.市民法操作程序繁琐缺乏变通 D.罗马法已渗透到共和国的各个角落 [解析]“一般人并不知道法律具体规定,完全由祭司集团确定……”“市民法深藏于祭司集团的神龛之中”表明以祭司集团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仍然掌握着法律解释权,仍主导着罗马共和国的司法体系,故B项正确。 3.罗马帝国212年颁布的《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享有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上述规定有利于(A) A.稳固帝国的统治B.保护奴隶利益 C.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D.区别公民与非公民 [解析]“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有利于解决版图不断扩大的帝国境内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稳固统治,故A项正确;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材料中“所有被征服者”是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而非奴隶,故B项错误;该敕令缓和了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而非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授予帝国所有被征服者公民权”表明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 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 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高中历史 高一历史 新人教版 必修一 学案 第11课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学案 主备人:王花 【学习目标】 1.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天朝田亩制度》。 3.难点: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 【预习梳理】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的_________和_______空前激化。 2.兴起发展 (1)兴起: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________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 (2)壮大:永安建制后于1853年攻克________作国都。 (3)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打到________,孤军深入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________的湘军激战,夺取清朝半壁江山,军事上达到全盛。 3.革命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土地分配制度——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________和年龄平分土地;产品分配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________。 ②目的:建立一个“四有两无”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体现了________思想,根本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 ①内容:政治上主张向西方学习,________,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________,奖励技术发明;文化教育上主张开设________等。 ②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_______的设想。 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 (1)原因 ①领导者进取心减退,腐朽思想滋长。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 (2)表现 ①________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②________遭猜忌出走,全军覆没。 5.后期防御 (1)重建领导核心:提拔________、李秀成指挥军事,________总理朝政。 (2)开展防御战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又取得________大捷。 ②1860年,李秀成、陈玉成攻破________打到上海近郊。 ③湘军攻陷安庆,________就义。 6.运动失败:1864年,________,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互动探究】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公元前27 年,罗马帝国建立起来。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习惯法—→成文法(从形式上看) (1)习惯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早期(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特点:法律和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具有随意性、伸缩性、不确定性。(局限) 评价:贵族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自已,损害平民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期 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不断激化,平民进行反对贵族的斗争; 特点:内容广泛,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法律条文明晰,审判、量刑有法可依; 评价:a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限制贵族特权,保护平民利益。 c局限: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d实质: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从结构上看) (1)公民法 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及罗马帝国统治前期 概念: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 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作用: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2)万民法 时间: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概念: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适用范围: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原因:A随着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罗马帝国对外扩张的结果——主要原因)B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C 公民法无法适应新变化 目的:为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过程:A、皇帝重视:罗马皇帝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 B、法学家充实:法学家充实罗马法律。 C、广授公民权: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结果: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本质:为了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律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核心内容:(1)保护私有财产;(2)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3、地位: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4、作用和影响 积极:( 1)维系统治(对罗马即现实):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保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 2)影响后世(对西方即后世): A、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 到源头。(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 B、近代资产阶级还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C、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等国的立法产生影响 局限:罗马法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5、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引导渗透,积极发挥历史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人文关怀。 【板书设计】 一、偶然与必然 1、两种植物的较量:虎门销烟——偶然性 2、两个世界的较量:鸦片战争前夕的西方(英国)与中国——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1、粗观战争 (1)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条约 3、细看战争 (1)外眼看中国——体会中国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大国与弱国——认识清政府大国战败的历史根源 (3)觉醒还是酣睡——反思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拒不反省、愚昧不化的惨痛教训 三、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战争的危害: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化加深 2、听故事,觅启示——客观积极作用: 学习西方的新思潮开始萌发;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一组动画,由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本课 一、偶然和必然 1、虎门销烟 一找原因——两种植物的较量 展示“中英贸易”示意图,分析中英贸易结构、英国鸦片走私及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鸦片战争爆发 再找原因——两个世界的相遇。如果没有中国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能够避免吗?还必须“换一个视野探原因”,探究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原因。 (1)展示《民族复兴》视频片段 引导学生概括认识鸦片战争前夕西方和英国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外交政策等巨大变化与基本特点。 (2)展示一组历史图片 引导学生从总体上认识战争前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外交与文明形态等诸方面的基本特点。

(3)对比分析,提升认识。通过以上两组材料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的爆发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 二、侵略与碰撞 “粗看战争”:知识接龙,带领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细看战争”——“多几个角度看过程”,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探究视角,引导学生深入审视这场战争带给我们民族的教训与启示。 (1)角度一:外眼看中国。展示1862年日本《万国人物图会》里中国抗英英雄画像、侵华英军对中国英雄的敬畏;以及马克思对潍坊“青州兵”的高度赞誉。 思考:外国人为何高度评价中国英雄?我们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怎样的民族精神? (2)角度二:大国与弱国。展示中国“世界GDP第一”以及“矛与枪”、“平等与不平等”等图文资料。 思考:“世界GDP排第一“的大国为何照样挨打且战败? (3)角度三:觉醒还是酣睡。展示鸦片战争后清廷和广东民间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愚昧依旧、不知反省史料。 思考: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何一败再败?谈谈自己的认识。 四、毁灭与新生 1、看图画,寻历史。展示两幅英美19世纪60年代的辱华漫画。 思考:(1)在英文中,瓷器还有何特殊含义?中国的疆土、主权是如何被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逐渐掠夺和破坏的? (3)漫画二反映了战后清政府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两幅漫画强烈地反映出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两幅漫画我们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沉沦的开端,但这绝非历史的全部。我们还必须“站在一个高点论影响“,进一步思考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社会进步的客观作用。 2、听故事,觅启示。讲述晚晴名臣、湘军悍将胡林翼呕血而死、疾呼“天要变了”的故事。 思考:“天要变了”有何寓意?你从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1)展示三幅图片。思考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做出怎样的反应与改变? (2)展示“专家视角”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专家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客观推动作用。 (3)展示幻灯片: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等的救国探索。 小结 一、偶然与必然 换一种视野探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二、侵略与碰撞 多几个角度看过程——抗争精神、文明碰撞、启示教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教案

《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 (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 (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 新课学习 一、虎门销烟 国内: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 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国际: ①欧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相继发展; ②资本主义列强疯狂对外扩张,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鸦片走私 英国为扭转对华正常贸易逆差,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因而对世界古代史会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初中对本课内容涉及较少,所以学生对古代法律的有关知识甚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十二铜表法》、公民法、万民法、《民法大全》的主要内容。 2.归纳分析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综合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探究罗马法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史实, 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多方面来分析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学习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罗马法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体会法律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的做用和国家进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探究教学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 学法:接受性学习法、探究性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罗马法的影响 【教学难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媒体】多媒体、图片 【课型】综合课【课时】1课时 【板书】 1、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成文法的标志)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形成:《民法大全》 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罗马法的定义 ①广义: ②狭义 2)按形式划分:成文法、习惯法 3)按结构划分:公民法、万民法 3、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 1)作用;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0课

第四单元第十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②清朝政治腐败,财政困难③军备废弛,军纪败坏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由教材知识可知,①②③④均反映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状况。故答案为B 项。 2.(2018·海口高一期末)历史课上,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下列材料,其反映了(B) B.这是清王朝长期以来闭目塞听的表现 C.中国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D.英军的真正目的是武力威慑清政府 [解析]A、C两项说法错误,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D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故选B项。 3.(2018·海南学业水平测试)史学家陈旭麓说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是指(A) A.鸦片战争B.火烧圆明园 C.虎门销烟D.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阶段特征的再现能力。计算时间为1514+325=1839,能够得出此时中国被侵略的战争是A项。B、C、D三项不符合以上特征。 4.历史题材的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基本立场和思维角度。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C)

①漫画的作者可能是中国人②《南京条约》是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③中英两国在鸦片战争中的胜败④作者意在表达对外国侵略的不满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结合漫画中英国入手里拿着枪以及清朝官员大汗淋漓等内容可知,该漫画反映了《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质,即清政府是在鸦片战争战败的前提下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据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答案为C项。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C) A.领土主权B.贸易主权 C.司法主权D.关税主权 [解析]在正常情况下,外国人在中国触犯了法律,应受中国法律的制裁,题干所述事实明显与此相违背,这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践踏。 6.(2018·南京高一检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放的通商口岸是(D) A.杭州B.温州 C.镇海D.宁波 [解析]《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位于浙江的是宁波,故选D项。 7.(2018·潮州高一统考)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C) A.鸦片贸易合法化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D.获得最惠国待遇 [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市场,而只有大大降低关税,才能满足其对华商品输出的需求,故选C项。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测试)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完整教学提纲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导学案

第10课鸦片战争 【课标要求】列举1840年至186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再认再现的主要史实有: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②再认再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理解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③通过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相关条款进行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入比较分析,培养、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本课的图片、视频资料比较丰富,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列强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落后就有可能挨打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2)通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 一、复习巩固: 《固学案》12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二、知识体系: ★鸦片战争(第一次)(1840-1842年) 1、爆发背景和原因: (2)原因: ①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为而对外扩张。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时间:;人物:。影响:。

2019届高三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题: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罗马公民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是其典型的代表 B. 不包括罗马的习惯法 C. 是为罗马公民制定的成文法 D. 遵循的是自然法的理念 2.《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A.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3.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 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 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 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4.马克思、思格斯指出:“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由此可得出() A.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源泉 B.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C.自古至今西方国家一直崇尚民主 D.罗马帝国曾扩展到英国版图 5.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认为:“在各民族制定的各种法律之上有一更高的适用于一切民族永恒的自然法。自然法是与自然即事物的本质相适应的法,其本质为正确的理性。”西塞罗意在表明() A. 法律必须维护人民的利益 B. 法律必须注重保护自然事物 C. 法律必须体现正义和公正 D. 法律必须与民主政治相适应 6.恩格斯曾指出,罗马法虽然是奴隶制社会的法律,但它同时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是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以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法”。罗马法之所以能够获得近代伟人的高度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其自然法精神、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以下各项与以上三种精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 B. 契约自由原则——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复习检测】 1.《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了解《天朝田亩制度》 2.理解《资政新篇》 【自主学习1】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猖獗,白银外流加速,银价激涨。 (2)洋货大批涌入东南各省,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巨额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 (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民族矛盾和空前激化。 2.过程 (1)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建制:攻克,整顿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1853年改南京为,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①概况:打到郊区,因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②意义:牵制清军大量兵力,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5)西征①概况:→湖北重镇→湖南→。 ②意义:夺取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时期。 【巩固练习1】 1.“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虎门销烟D.太平天国运动【自主学习2】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1.内容 (1)原则: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②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平分土地。 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3)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2.评价 (1)进步性: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局限性:它体现的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巩固练习2】 2.《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其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3.《资政新篇》载:“倘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兄弟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这是洪仁玕对哪一事件总结的教训() A.安庆失守B.天京陷落C.北伐失败D.天京事变 【自主学习3】 三、天国悲剧 1.天京变乱 (1)原因①领导者进取心逐渐衰退,思想日益滋长。 ②领导集团越来越尖锐。 (2)过程①1856年秋,韦昌辉杀掉,继而又被处死。 ②因受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 (3)结果①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 ②石达开在四川陷入重围,最后被清军杀害。 2.重振国威 (1)措施①提拔、李秀成指挥军事。 ②1858年,二人合力打垮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威胁;在全歼湘军精锐部队。 ③让洪仁玕实行政治改革。 (2)结果:太平天国局势暂时稳定。 3.《资政新篇》 (1)内容①向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 ②发展,奖励技术发明。 ③开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