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721 070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学习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则选文。

2.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3.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两类人物,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问津辟人之士遇丈人,以杖荷蓧明日,子路行以告

选文解读

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选文第2则:“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和“桀溺”都不是真实的人名,而是指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身材高大魁梧的人。“长”是高大的意思,“桀”通“杰”,也是高大的意思。“沮”是低湿的洼地,“溺”是浸在水洼当中。“耦而耕”指两人并力一起耕作。“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是说孔子带着众弟子经过他们,并且让子路向他们打听渡口在哪里。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津”是渡口。“问津”一词,这里用的是本义,后来引申为探求途径或尝试。成语“无人问津”则是指没有多少人关心询问。孔子及其弟子问路,那么长沮、桀溺有什么反应呢?长沮问道:“夫执舆者为谁?”意思是,那个手拉缰绳驾车的人是谁?子路回答:“是孔丘。”接下来的发问“是鲁孔丘与?”还是“长沮”的话,并且十有八九是明知故问。“是也。”这是子路的回答,老老实实,尽管他可能知道长沮是明知故问。长沮接着说:“是知津矣!”字面意思是说,这个人知道渡口在哪儿了!这是一个奇怪的回答。孔子跟弟子们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所以才让子路来打听。没想到

“长沮”却有更多的问题要问子路,更没有想到他问完以后竟然有这样一种“答非所问”的回答。其实,这是一种嘲讽的姿态。长沮的意思是说,你孔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地四处奔走,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吗?他对孔子选择这样的人生道路表示不满。

子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转而向桀溺打听。“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子路的回答,依然是那么老实。在又经过一轮问答之后,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桀溺同样没有回答子路的问题,却说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话中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说,天下到处都是洪水横流一般的混乱情形,你跟谁来改变它呢?另一层意思是说,你子路与其追随孔子这种避人之士(所谓避人,是指躲避跟自己志趣不合的人),哪里比得上追随我桀溺一样的避世之士,出世而隐居呢!言外之意是,像我桀溺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文中记载桀溺的反应,还有一个动作是“耰而不辍”。“耰”作名词时指的是古代一种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指的是用耰松土。“不辍”就是不停止。“耰而不辍”这一细节,显示了桀溺瞧不起孔子师徒人生选择的神情态度,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这些文字写得很妙。孔子、子路等人要打听的,是脚下要走的实实在在的路。可长沮、桀溺说了很多,则是就人生道路大做文章,根本没回答他们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种很高明的“顾左右而言他”。长沮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是却是孔子。桀溺直接质问的是子路,最终针对的也是孔子。细细地回味这些描写,会觉得很妙。

前面两个回合,长沮、桀溺表现得咄咄逼人,子路、孔子等人似乎完全落在下风。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子路行以告。”──他没得到想要的答案,就去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的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或者说天下有德政,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是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孔子根本就没有落入下风。他考虑的是天下众生,所以境界实际上更高远。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4则选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事情同样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丈人”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跟现在的常用义差异甚大。子路跟随孔子却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家,这位老人家用拐杖背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子见夫子乎?”这里“夫子”是指老师。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意思,有人认为是老人说他自己,也有人认为是老人责备子路,还有人说是老人批评孔子。理解成批评孔子可能更切当一些。老人的意思大概

是说,像他自己那样避世隐居,躬耕而食的人,才堪当“夫子”之称。这跟桀溺说避世之士比避人之士更高明,意思是差不多的。而所谓避世之士,正需要劳动四肢,分辨五谷。《论语》在记载了丈人的话之后,也写了他的一个动作:“植其杖而芸。”这是说老人把拐杖插在田头,开始除草。从写法上看,这几个字,就跟写桀溺时候说的“耰而不辍”一样微妙。“子路拱而立”,写出了孔门弟子的本色。“拱”是指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老人有一系列的行动:先是留子路住下来,之后是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子路吃,之后是叫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虽然老人的人生选择跟孔子等人完全不同,但他的这些行动却都有浓浓的人情味。“明日,子路行以告。”现代汉语中“明日”常指将来的一个时间,古代的“明日”则常指某件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行以告”指赶上孔子,把事情告诉了他。“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子明白那位老人是一位隐居者,让子路回去见他,显然是要告诉他什么(就跟第3则选文中楚国狂人接舆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而走过孔子的车子,孔子下了车,想要跟他说点什么是一样的)。而那位老人竟然已经料想到孔子会这样做,事先就躲到别处去了(“至,则行矣”,进一步写足了隐者的气派)。孔子又是一个“不得与之言”!子路于是说了这样一段话:“不仕无义”,是说不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原则。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据说曾经求见七十多位国君,目的是求得国君的任用,看来他是力图践履“君臣之义”的。“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老人要两个儿子来拜见子路,说明他知道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可废弃的;但是隐居躬耕,又说明他废弃了君臣之义。按照孔子的观念,君臣之义也是不应该被废弃的。“如之何其废之”,即怎么能废弃它。“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是说老人想要保持自身的清白(所以从污浊混乱的社会中逃避),却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准则。“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点破了儒士做官的立足点,这就是行义而非谋利(推行道术,不计个人私利)。“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意在表明自己早就知道道术不能推行了。这看上去是一句非常平淡的话,蕴涵却相当丰厚。“桀溺”对子路说,天下混乱如洪水滔滔,你没法改变他,所以不如避世。这是桀溺的态度。子路说,孔子改变无道社会的那一套主张没法推行,他早就知道,但他仍然坚持不懈。这是孔子的态度。子路所说的这一番话代表了孔子本人的意思,凸现了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惊人的执著。当时已经有人称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了,真是看透了他。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这就是孔子。

问题探究

鉴赏“子路问津”“子路从而后”两段文字。

提示:1.人物相映成趣。这两段文字,直接出现在前台的是子路和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孔子才是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长沮等人避世却没有忘世,对世俗有一定的关注,却终究超然避世。在先秦典籍的人物画廊中,他们显得非常独特,跟孔子相比就更是如此了。而在这一组形象的映衬之下,孔子形象也变得更加鲜明和有力。

2.人物语言内涵丰富,蕴含着对人或事的深刻认识、针砭或者箴诫,显示了不同信念和追求的强烈碰撞,而且各具声色情态,耐人寻味。

3.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既简练,又为人物增色。(参阅教材相关链接部分)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提示: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常常被称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二、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提示: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津,渡口。

2.易,改变。辟,通“避”,躲避。

3.丈人,古时候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荷,动词,担,背负。

4.明日,指第二天。

5.反,通“返”,返回。

6.奚,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有关资料

1.评“仪封人请见”章

问:“古人相见,皆有将命之词。而《论语》独载仪封人之说,及出,便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是他如何便见得?”曰:“某尝谓这里尽好看。如何‘从者见之’后,便见得夫子恁地?这也见得仪封人高处。据他谓‘君子之至于斯,吾未尝不得见’。他大段见得好人多,所以一见之顷,便见得圣人出。大抵当周之末,尚多有贤人君子在,故人得而见之。”……

问:“仪封人亦是据理而言。若其得位失位,则非所及知也。”曰:“仪封人与夫子说话,皆不可考。但此人辞气最好,必是个贤有德之人。一见夫子,其观感之间,必有所见,故为此言……”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二十五)

《论语》记事之文真善传神,有化工之妙。如记仪封人事,“从者见之”以下,其孔子所告之言与仪封人所问对之言,想不少矣,乃一字不记,但记初请见之辞与见后之赞叹,而封人识见之超与孔子化神之妙,皆令人向往不尽。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2.评“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沮、溺章记二人之傲睨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叹,深情至论,而又不涉理趣腐语。

子路是“问津”,而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津也。

(清·方宗诚《论文章本原》)

先秦诸子由于富于个性,各自发表创见,所以先秦在散文上也就成为一个最富于创造性的时代,其间只有墨子比较不注重文辞……而先秦诸子一般的则莫不以散文的生动形象为后人所传诵,其中首推《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

《论语》是语录体,所记多为片断的对话,并没有长篇大论。孔子述而不作,《论语》所以是并其言行而记载的。在散文上乃正是以能写出对话者的神情见长,例如: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孔子的一腔热情,一片天性表现得直如一幕剧情。《论语》里除此之外,如写子路,写子贡,写宰我,写一般责备孔子的隐者们,都神情活现地表现了每个人的个性与思想感情……《论语》正以此乃成为绝好的散文。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求谏》学案

《求谏》学案 教学参考 1223 0758 《求谏》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词语(“寻”“理” “信” “遇” )的含义,提高在语境中推知词语含义的能力 2、搜集整理古今异义词(“颜色”“举措”“相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给画横线的句子注音 俨肃()谏诤()鲠议()王珪()刍荛 () 不讳()丧乱()属文()芜词()诋诃 () 愆过()纂组()怖慑()罄其狂瞽() 二、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第1段: 1、太宗威容俨肃 2、必假颜色 3、冀闻谏诤 4、必藉忠臣 5、臣下钳口 6、卒令不闻其过 7、寻亦诛死 8、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第2段

1、幸诸公数相匡救 2、冀凭直言鲠议 3、纳刍荛 4、太宗称善 5、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 6、预闻政事 第3段 1、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2、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3、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 第4段 1、恒恐上不称天心 2、下为百姓所怨 3、但思正人匡谏 4、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5、又比见人来奏事者 6、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第5段 1、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2、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 3、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4、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5、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第6段 1、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 2、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3、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4、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5、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含义 寻 1、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部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 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平凡又普通,人物也不尽善尽美,但却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长这个人物初看令人无奈,甚至厌烦,细读却让人回味无穷,通过此篇教学,力图让学生明白人都是复杂的,性格有多面,通过指导,力图使学生戒绝对人物的线性分析,要树立一个意识:不能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判人物,应从文本出发,细品人物形象,得出结论。 像《阿长与〈山海经〉》这样难度较大的作品,学生活动往往难以设计,因为篇幅长, 头绪多,可资学习供鉴的东西很多,很容易搞成满堂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主问题讨论 法比较可行。针对此篇的教学,基本上是扣住感情的变化,抓住四个视角,设计主问题讨论法来进行!从不太佩服——不耐烦——一时的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 念,这是对阿长感情的变化,这时就有“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中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两个视角,在解读中,还有“学生眼中的阿长”“老师眼中的阿长”这些角度的衍生,有了这 些角度才有了自我的阅读,于是设计了主问题:“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会让鲁迅铭记终 身呢?”之后又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 1.你眼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3.买回《山海经》为什么会让少年震惊?4.少年鲁迅与中年的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无变化?此外,课前的充分预习也相当重要,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查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图文混排》

制作小板报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黄醒球 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六节。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小板报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小板报的准备、设置规格、规划,刊头设计和输入文本,学习图文混排能够使小板报主题突出,版面鲜艳,充满生气,活泼感人,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这是首次学习图文混排处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演示文稿,网页等图文混排的技能基础;同时,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课重点:掌握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和剪裁图片。 本课难点: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差不多两年,具有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熟识金山文字的操作界面及文字排版的技能,初步了解了金山文字操作规律。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制作了一个纯文本的小报,渴望能够将单一的小报进行润色、丰富。电脑技术是一种技能的操作,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缺少练习,因此操作水平

有一定差距,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加强互教互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能够根据版面需要对图片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 2) 能够将图片剪裁成椭圆形、多边形等,丰富小报版面。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个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书、课件等手 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引导学生学会跟同伴交流,交换意见,互相评价的好习惯。 2) 促进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美感欣赏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以两幅电子小报对比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任务,接受任务,然后通过看课本、观看软件、请教同学、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多种学习方法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通过学生交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简单任务学生演示;复杂问题教师引领,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 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本课还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架设网络评价系统,给学生一个更人性化更先进有效的学习、交流、评价环境。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局部的完善》精编教案

《局部的完善》教案 教学参考 0905 1042 《局部的完善》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中心模糊的原因。 2、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材料的适当与不足的原因 3、通过分析例文,了解造成局部思路紊乱与重复的原因。 学习重点 了解局部性失误的几种情况 学习过程 导读 一、话题探究 俗话说“会做文,还不如善改文.”,古人又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魏?曹植《与杨祖德书》),“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宋代张炎《词源》),修改文章,是提高写作的重要手段。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整体的调整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完善,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对文章进行局部的完善。下面大家阅读话题探究《北京火车站》,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改 思路点拨:这是一个说明语段,介绍的是一个建筑物,用的是定点写景的方法(在固定的地点进行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需要遵循空间顺序。大家先画出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车站大楼各部位的名称,还要注意代词、关联词语,这些都对句子的衔接起一定的作用,是合理安排语序的指路牌。找到的关键词分别是:北京火车站、车站大楼、中部和两翼、屋顶、中间顶端、屋顶两旁、钟楼的屋顶、东西两翼的塔楼、每座钟楼上、针和字标、长短针、钟面。现在我们按照空间顺序来重新排序,①讲北京火车站的地理位置应是第一句。②讲正面包括几个部分,属于整体介绍,放在第二句。④介绍中间有钟楼,应承接着第二句来说。④⑤⑦⑧⑨⑩这几句都是在讲钟楼,应放在一起说。再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外而内的顺序进行调整。⑥讲两侧,应放在描述钟楼的句子后面。③是对这座建筑物的评价,放在最后。正确的排序是①②④⑤⑦⑩⑨⑧⑥③。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空间描写顺序的规律,即先总后分(先整体后局部),先大后小,先中间后四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也可立足于一点,按东南西北的方位逐一介绍。 描写景物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空间顺序外,还有时间顺序和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即随着游览、参观者的立足点不断转移,相应描述不同地点所见的景物。如同导游,领着读者一个点、一个点地游览、参观。为了使状物绘景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还可以采用多种表现手段来丰富描写。 导学、导思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识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可采用学生的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

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解说:带着问题读书这种有意注意能增强感知课文的效果,避免盲目性。)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解说:解决生字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图文混排[1]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 图文混排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图文混排 ——制作小板报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黄醒球 一、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六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小板报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小板报的准备、设置规格、规划,刊头设计和输入文本,学习图文混排能够使小板报主题突出,版面鲜艳,充满生气,活泼感人,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这是首次学习图文混排处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演示文稿,网页等图文混排的技能基础;同时,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课重点:掌握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和剪裁图片。 本课难点: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差不多两年,具有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熟识金山文字的操作界面及文字排版的技能,初步了解了金山文字操作规律。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制作了一个纯文本的小报,渴望能够将单一的小报进行润色、丰富。电脑技术是一种技能的操作,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缺少练习,因此操作水平有一定差距,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加强互教互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版面需要对图片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 2)能够将图片剪裁成椭圆形、多边形等,丰富小报版面。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个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书、课件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素芭》学习参考

《素芭》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0610 1846 《素芭》学习参考 1.泰戈尔及其创作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诸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戈拉》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冰心就曾翻译过他的《吉檀迦利》。而他本人于1924年和1929年两次来华,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他的“爱的哲学”在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都有体现,冰心就将“母爱、童心、大自然”当做自己创作的主题。泰戈尔的诗歌冥思闲适,抒情气氛浓郁,哲理意味深刻,韵律优美而富有变化,美学风格质朴、自然、超逸,更是成为郭沫若、徐志摩学习的范本。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臵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 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 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 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 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 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长相思》精编教案

《长相思》教案 教学参考 0915 1717 《长相思》教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 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 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 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 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 “畔、帐、更、聒”四个 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 和意思。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 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 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 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 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 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 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 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 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 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 “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 因为什么而“梦不成”? “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和教学记录点评及心得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和教学记录点评及心得 一、教学设计 侧重于整体感知,本着长文短教的目的,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避免肢解课文。总体上分成四个授课环节:导入――整体感知――细部探究――课堂总结。“细部探究部分”抓住“阿长买书”、“模拟语气”、“加语气词”、“剖析新的敬意”等进行,重在于创设具体的情境。 二、教学反思 1、解题不够深入,题目为何定为《阿长与山海经》不能有确切的解读;课文1 2、15、19段在文中的作用和作者的意图认识不深入。 2、课堂设计的紧与松存在困惑,学生提不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的课堂问题生成性有待于提高。 3、课件的使用应成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全部。课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师生互动上。部分课堂记录和听课心得 教学过程心得或建议 一、导入:展示《山海经》这本书,让部分学生阅读里面的图画,知道书的特点,体会当年的鲁迅渴望得到的心情,自然点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1、学生浏览全文,要求掌握字词,并从文中描述中认识阿长,教师给出了三个提示:1、阿长的真实姓名;2、阿长的外貌;3、阿长的家庭情况。 2、学生读书,圈点记录思考。

3、教师精心挑选了8个易错的字词制作成卡片,(震悚等)让学生自发起来认读,读对了则作为奖品送给学生,还幽默的说上面有周杰伦的亲笔签名,学生踊跃抢答。 4、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阿长为什么没有名字?这说明了什么?与鲁迅的哪篇文章的人物相似? 5、轻松解决阿长的外貌及家境认识。以学生的回答和交流为主。 三、假设你聘请保姆,会不会请阿长?抛出问题,学生讨论。 1、会或不会的原因。学生发言积极,热烈。 2、教师因势利导,让愿意的学生谈理由,学生很自然的说到“买书”一事,教师就事说事,让学生齐读相关段落。 阿长是怎样买到书的?师生几人再现当年买书的情形:“三哼经有没有?”“没有”??辗转几次后,“人面兽头、九头怪的图画有没有?”“是不是山海经?有啊”?? 教师读22段,故意拉掉几个词,(连、太、终于)让学生说这几个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极有兴趣的去认识阿长。既能调动学生听读的积极性,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四、学生齐读书买回段落,体会并交流人物“高兴、兴奋”等心情。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为何称为宝书? 学生齐读24、25段,交流。 再读25段,体会鲁迅的心情:惊讶、震悚等。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图文混排》

图文混排 ——制作小板报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南阳里小学黄醒球 一、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第六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制作小板报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过小板报的准备、设置规格、规划,刊头设计和输入文本,学习图文混排能够使小板报主题突出,版面鲜艳,充满生气,活泼感人,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这是首次学习图文混排处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演示文稿,网页等图文混排的技能基础;同时,学好本课内容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课重点:掌握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和剪裁图片。 本课难点:综合应用图文混排的知识,制作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 三、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信息技术差不多两年,具有电脑基本的操作技能。经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也已经熟识金山文字的操作界面及文字排版的技能,初步了解了金山文字操作规律。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制作了一个纯文本的小报,渴望能够将单一的小报进行润色、丰富。电脑技术是一种技能的操作,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缺少练习,因此操作水平

有一定差距,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教学,发挥小组合作,加强互教互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根据版面需要对图片设置适合的环绕方式。 2)能够将图片剪裁成椭圆形、多边形等,丰富小报版面。 2、过程与方法: 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个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懂得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通过查书、课件等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跟同伴交流,交换意见,互相评价的好习惯。 2)促进学生对图文并茂的电子小报的美感欣赏的培养。 五、教学策略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以两幅电子小报对比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感悟任务,接受任务,然后通过看课本、观看软件、请教同学、小组讨论、请教老师等多种学习方法展开研究式、探索式学习,通过学生交流,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简单任务学生演示;复杂问题教师引领,逐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构建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同时,本课还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为学生架设网络评价系统,给学生一个更人性化更先进有效的学习、交流、评价环境。在教学方法中渗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情节》详解

《情节》详解 教学参考 0610 1859 《情节》详解 (一)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 1.故事与情节 从故事角度看,小说有两种,一种依赖故事,一种不依赖故事。古典形态的小说里,故事是小说意蕴的承载者,要靠故事才能说话,比如雨果的《九三年》或者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都是围绕故事来展开小说,小说家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附着在故事上完成的;到了现代形态小说阶段,一部分实验作家和理论家则认为,小说形式革命的重要任务就是摆脱故事的束缚,离开“讲故事”来写小说,《墙上的斑点》通篇都是意识流,就很难找出完整的故事来。 而情节是一个小于故事的“小说单位”,情节可以构成故事,也可以不构成故事。传统小说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把这个核心情节作为小说的故事主线。有时甚至是先有这个核心情节,然后才有小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所以能够诞生,除了依赖作家本人的创作才能,据说普希金提供的一个买卖死人户口的绝妙情节也至关重要。托尔斯泰写《复活》,也得益于检察官柯尼讲述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在法庭上认出了她,执意同她结婚以赎罪。没想到婚礼前不久,她竟得伤寒症死了。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的心中,经过若干年的酝酿,最终成为《复活》的情节主线──虽然小说的情节与真实故事略有不同。 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事件,它也可以不构成故事。有的现代小说“淡化情节”,准确地说,是“淡化故事”,或者说“减少情节的戏剧性”,但情节本身是很难取消的。如《桥边的老人》,没有什么戏剧性,也可以说没有什么故事发生,但是仍然有一系列互为因果的事件发生,比如,因为“我”来侦察,所以看到老人;因为“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推进”,所以老人被迫离开家乡,离开他的动物们,这都是情节。哪怕是像《墙上的斑点》这样的现代小说,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情节,只不过是众多的广义的小情节代替了狭义的大情节而已。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3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3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3、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

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说起鲁迅,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谁来说说鲁迅? 2、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特殊的人物。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的一个保姆,可见对她的感情之深。(背景音乐) 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生质疑) 二、整体感知: 1、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她与《山海经》又有什么关系,让鲁迅对他有这样深的感情,让我们带着疑问速读课文。 2、说说阿长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生预设:无知、淳朴、善良、粗鲁……) 3、师小结: 总之,阿长是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三、拎出线索: 1、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1023 1641 《森林中的绅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调侃的语 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3、德育目标:认识生物进化史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存在,懂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总结豪猪的特点,体会精炼传神的语言。 2、难点:由豪猪的濒临灭绝思考人生。 三、教具准备:投影图片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简介: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生于浙江桐乡。长篇小说《子夜》是他的代表作。茅盾是语言大师,语言造诣深厚,一生创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分析文题,导入课文: 请同学谈谈自己对“绅士”的理解,引出“森林中的绅士”——豪猪。 (三)出示图片,简介豪猪: 豪猪身上有又密又长的刺,像一支支利箭,所以又叫箭猪。生活在小坡、草地或密林中,遇见敌害时,竖起臀部的长刺自卫。以草根、野果为食,也偷吃玉米、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是害兽。 (四)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称豪猪为“森林中的绅士”?

2、豪猪具有哪些特点? (五)积累词语,概括表述: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运用以下词语对豪猪进行简要描述 得天独厚方正持重不慌不忙潇洒悠闲逍遥自得 无所用心知难而退优游自在无病呻吟安安逸逸 (六)品读语句,分析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对豪猪的描写很传神?找出来,说说喜欢的理由 1、个人思考圈划 2、小组合作交流 3、集体发言探讨 好句好段,读读品品: ①“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整天,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②“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得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③“它从掩蔽部抽出了鼻子,拚命低着头,倒退着走,同时猛烈挥动尾巴,这样“背进”到了最近一棵树,它就笨拙地往上爬,爬到了相当高度,自觉已无危险,便又安安逸逸躺在那里啃起嫩枝来,好像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似的。” ——笨拙的样子令豪猪更可爱了,而大敌当前却仍不忘吃,可谓从容镇定。 (七)深入分析,思考讨论: 1、齐读课文,思考讨论: 朗读结尾两个自然段,思考对豪猪抱有怎样的感情? 2、思考讨论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54杨丽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以下字词: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 2、能力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 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第一学时 1、本学时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 ⑴导入语 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在那种境况下,作者不愿想到目前,只能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朝花夕拾》的第二篇。 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在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并用铅笔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勾画出答案) ①文章写了阿长的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件事情 明确: 文章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3段),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得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6-12);最后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给“我”买《山海经》一事为重点。 ②归纳每件事情刻画出阿长的性格特征,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 明确: 长妈妈名称的来历(1-2)------地位低下 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摆动,或者点着对方或自

小学信息技术优秀教案《制作海报》

制作海报 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黄伟祥 教学内容 该内容选自于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了解海报的基本要素和制作海报的步骤;掌握插入“来自文件”图片的方法;灵活运用文字环绕方式,并让学生实践应用──制作海报,对个别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和修正,但这三个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知。 第二课时的课题是《海报欣赏会》,任务是学生进一步,欣赏作品、师生共同全面深度点评、修正,让作品更具艺术性、欣赏性。 ★从教材编排 本小节是安排在《做一个有个性的小画家》、《学做小编辑》等章节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输入文章、美化文章等技能,学会设计贺卡和书籍封面等综合应用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是本课时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本节内容后,教材还安排了综合实践《电子板报制作》这一内容,学生在本课时所获得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和“文字的环绕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拓展,充分展示了这套教材编写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一、学生分析 ★年龄特征 四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天真烂漫、表现欲望强、富有创造力,制作海报的活动为这群孩子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习兴趣 学生第一次接触海报的制作,让他们自主进行精美海报设计,领略海报的美。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通过“抢答”、“拼海报方块图”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习知识与活动热情融为一体,并把学生作品进行网上展览、投票,根据作品得票数评出优秀作品,让学生从学习中收获自信,加深学习兴趣。 ★认知水平 学生已经掌握了输入文章、美化文章等技能,通过设计贺卡和书籍封面,学生对作品整体效果的审美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 ★学习障碍 学生筛选图片素材犹豫不决,影响制作海报的进程。 二、设计思想与理念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采取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成为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游沙湖》精编教案

《游沙湖》教案 教学参考 0926 1326 《游沙湖》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能力:字词过关,理解文意 2、过程与方法:点拨发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乐观,旷达,自信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简) 1、学习苏轼文笔特色:重自然轻学问,涉笔成趣。 2、透过文章学习苏轼本人乐观从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了解苏轼,“为官的低谷亦是创作的颠峰”。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本文和后面的《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都选自《东坡志林》(五卷本),见原书卷一"记游"类。这三篇游记小品,长不过二百来字,短不到百字,信笔而书,无意作文,随手挥洒,自然天成;插叙生活片断,流露心境情怀,真率亲切,如见其人。苏轼的这类短文,为明代公安派所推崇,对晚明小品有直接的影响。 《游沙湖》这篇着重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样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行文无拘无束,生动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诵读提示) 注意字音、语调、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3、疏通文意,质疑答疑 三、文本解读,品味鉴赏

1、探究本文写作特色 形式新颖 作为游记,却与我们学过的游记写法不同。它篇幅短小,不以记游为主。 文章开头以简约的笔法交代了沙湖的地理位置和此行的因由,因为得病,所以遇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庞安常。一个耳聋却颖悟绝人的“异人”。 取材鲜活 2、解读“奇人”“奇水”①奇(异)人 ②奇(异)水 3、揣摩情感 乐观!旷达!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英雄所见略同,苏轼在《游沙湖》中也有同样的话:“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让这两位仕途失意的文人吟出如此豪迈的句子,是乐观的心态。 心态决定命运。诚然,命运的起起伏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的心态会给你无穷的力量,会让你有一个积极的思考方式,会让你永远看到希望。相反,悲观消极的心态只会使你失去信心与希望,你永远也不会比你想象中的自己更成功,那么等待你的可能就是失败与苦难了。 是啊,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如果你坚信你可以,如果你不曾放弃希望,如果你永远乐观,那么谁也不可能打败你!傅雷说:“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我们何不把那些人生的失意与坎坷作为磨炼自己的机会,彰显能力的另一种表现。笑看困境,笑看人生。 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欧阳修《临江仙》 2.观看影像资料,深入体会苏轼的人生观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

————————————————————————————————作者:————————————————————————————————日期:

总课时序数: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文章,根据对文章描写人物的语句进行分析,初步掌握人物形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鲁迅,大家并不陌生,谁来说说你了解的鲁迅的相关知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2、那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对他的家乡,家乡的亲人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无尽的思念) 3、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过去被誉为“匕首”、“投枪”,但在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中,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士,而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记忆中,家乡几乎已经幻化成了一个梦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好蛇的故事吗?(指名复述故事)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情。 5、板书课题,作者。 (二)《朝花夕拾》及《山海经》简介: 《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示题为《旧事重提》,编辑出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教学参考 0521 1504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一、整体把握 1.文章特点 (1)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2)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象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②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3)详略 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