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至第十四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

11.1复习笔记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

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c+v+m)-c

=v+m

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而国民生产净值则扣除了折旧,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成果指标。

③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额,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与政府补贴的差额)。国民收入是生产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要素收入的总和。这里的NI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NI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因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通常也不会把所有的可分配利润都分给个人。同时,劳动者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缴各种社会保障金。此外,部分居民还会从政府那里得到各种转移支付。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

入。

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并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使用,因为个人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用于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上述几个概念的数量关系可以大致用如下公式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净额=国民收入(NI)国民收入-(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个人收入(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1)两种体系下的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按照传统MPS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直接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所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获得收入的过程以及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按照SNA核算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而国民收入再分配则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

我国已经采用了国际通行的SNA核算体系,因此,国民收入分配活动应当按照SNA 体系的理解来划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初次分配后的国民收入

经过初次分配,国民收入大致被分割为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等知识产权收入以及管理者报酬。

(3)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进行收入再分配的理由

①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②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③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④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性行业发展的需要。

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

(4)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手段主要有:征税,比如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等;财政转移支付,比如对低收入阶层的各种救济援助、失业救济、伤残救济、医疗补助等等。具体的再分配手段和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3.收入差距的产生与度量

(1)收入差距的产生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和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②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2)收入差距的度量

①洛伦兹曲线

图11-1洛伦兹曲线

洛伦兹曲线能直观地表现出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在各阶层家庭中的分布情况。如果国民收入完全平均地分配于所有家庭,那么洛伦兹曲线就是对角线OE,OE被称为绝对平均线,另一极端是完全不平等的洛伦兹曲线OFE,因为这一折线意味着唯一的一个家庭拥有100%的国民收入,而其他所有家庭都一无所有。曲线越靠近对角线,则社会收入分配越平等,而曲线越靠近边框OFE,则越不平等。

②基尼系数

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可以计算一个反映收入差距的具体指标——基尼系数。在图11-1中,用绝对平等线OE和实际洛伦兹曲线围成的面积,除以三角形OFE的面积,其比值就是基尼系数。

4.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假说”,解释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在库兹涅茨看来,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分配关系的调整

1.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1)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社会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的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中基本的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按照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制度。

2.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主要理由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导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公元前354年)。 “政治经济学”最初是在17世纪初由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提出的。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威廉·配第(1623—1687年),其代表作是《赋税论》。配第的主要经济著作《政治算术》,是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是英国学者亚当·斯密(1723—1790年)。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把自配第以来的政治经济学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是英国学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1817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在经济学说史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被称为庸俗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了以《资本论》为

代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是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 列宁的经济学说产生于l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1)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2)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自1978年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是在改革中新提出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一、概念题 1.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答:广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就是指市场经济中微观经济主体的总和以及这些主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而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仅仅是指微观经济主体。市场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有三类,即企业(含一切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个人(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户(即农民家庭)。我们所指的狭义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也就是由企业、个人和农户这三类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还有两类微观基础值得注意:一是政府,二是境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后者在经济开放条件下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产权制度 答:产权制度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产权问题。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企业 答:企业是一种生产性组织,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一方面是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供给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绝大部分是由企业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生产活动,必须大量地从要素市场上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从而又是生产要素最大的购买主体。企业对大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以及大量的生产要素的购买在整个社会所有交换活动中的比重占有支配性地位,进而决定了企业是构成市场经济微观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现代企业制度 答:现代企业制度即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其法人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的确立,产生了两个相对于古典企业的质变结果:①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发生彻底分离,产生了职业化的“支薪管理人员”,即企业的经理阶层;②资本社会化导致企业规模扩大,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管理层级制”,即企业层级组织包含两个以上决策层级,在企业的高、中层级的决策者之间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决策分工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有:①现代企业拥有由出资者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②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③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④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⑤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 5.法人治理结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资本与剩余价值)【圣才出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G W 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那么无论贮藏多少年,也决不会产生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导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 表0-5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

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第4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10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见表10-1)★★★★★

表10-1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 1.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行为选择(见表10-2) 表10-2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行为选择

2.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见表10-3) 表10-3 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

3.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与类型 (1)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演变 ①计划经济时期(1956~1978年) 企业是单一的国有企业,直接由中央政府统一集中管理,其生产计划和基本建设接受指令性计划指导,生产和物资供应大量使用实物指标,产品和物资实行统分统配制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产权,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其本质上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附属物。 ②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78年至今) a.国有企业改革(1979~1992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是一种不对传统体制形成根本性冲击的表层化分权式改革。 b.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至今):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线展开的。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由分权让利转向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由表层的行政性分权转向企业制度创新——创建公司制,由企业改革的单项突进转向以企业改革为主线的综合配套、整体推进式改革。 c.企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非国有企业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也可以是公司制的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还有一种特殊的非国有企业,即乡镇企业。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包括上述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外,还包括“三资”企业,即外商投资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三种。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类型 ①根据所有权性质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 复习笔记 一、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经济运行机制即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运作机理,是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为各经济行为主体构建了制度框架或行为空间,其具体运行过程表现为借助于经济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含义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并作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受政治法律制度所保护。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 ①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在政治经济学中,二者同属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是前者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

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体现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反映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和运行方式(或资源配置方式)。 ②在经济运动中的稳定程度不同 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经济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能像经济制度那样稳定。经济体制的变化不一定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3)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表现形式的关系 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着经济体制运行效率的高低。一定社会经济制度都是按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所决定的经济体制实现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选择同样的经济体制。 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1.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含义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用途之间分配各种有限资源,使这些资源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2)经济运行中配置的资源的分类 这里所说的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一切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海洋、气候、环境等资源)和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资源)。在经济学中往往把最基本的资源表述为劳动、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 ?试用DIM分析法,比较分析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 答:经济机制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 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经济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等学 者将其称之为经济机制的“ DIM”’分析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经济机制有两种: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协调经济各部分的关系;计划机制则是把政府的各种经济计划作为调节经济各部分关系的基本手段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尽管二者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却有所区别。具体而言,运用DIM 分析法,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1)决策机制不同 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完全由经济主体独立决策,决策权高度分散。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独立决策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在计划经济中,资源基本归国家所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由中央计划机关负责,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成千上万个国有企业是其中一个工段或一个车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 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计划机构,依靠强制力、所有权及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但本身并不从事经济活动。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以及获得收入进行消费。 (2)信息机制不同 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机制是相对价格。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通过竞争来决定。价格提供的信息量是巨大而充分的,可以从中了解市场上各种商品供给的数量、需求的多少、成本的高低、收益的大小。价格提供的信号简单、明了、透明度大、公开性强;市场价格信号可以横向和无限地传递,收集、整理快速,可以节省成本。 在计划经济方式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是通过政府计划部门纵向进行的。首先由各企业上报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计划经过逐级整理后再逐级上报中央,政府计划部门经过测算、平衡,根据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该部门的供需、价格的信息和动态,制定出计划,再逐级下达到企业,作为指令执行。这种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收集和传递速度缓慢,组织费用较高,而且容易失真。依靠这样的信息制定的计划很难符合瞬息万变的客观实际的需要,最后往往异化成主观主义或官僚主义的计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3)激励约束机制不同 在市场经济下的激励约束效应是强大的。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实物和使用价值为经济追 求的目标不同,市场经济下经济追求的目标是货币和价值。货币在量上是无限的,追求货币 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因而它能提供强大的动力机制。同时,竞争作为一种外部压力,是一 种最好的激励约束机制。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择优选择的过程,在竞争的压力下,人们力 求获得别人也在追求的东西。因此,竞争是创造效率的行为、创新的激励,为了应对竞争,人们必须以最好、最便宜、最符合需求的产品供应市场。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8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八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初级阶段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得出了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结论,并就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设想。最初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因而可以通过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力量,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手里,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后来他们注意到,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城乡之间,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农业中还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为此,他们又提出了农业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制思想。马克思在写作《哥达纲领批判》的前半年,曾经针对欧洲国家的现实指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恩格斯在逝世前所写的《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再次强调:“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上述设想是最早的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后两种公有制并存的思想来源,并被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付诸实践。 2.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是如何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 答: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两个阶段,以及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的第三个阶段。 (1)1978年12月以前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活动。在实践中认识到,为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应该允许并且完全可以在公有制之外存在一种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的非公有制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得到的十分有益的经验。只是由于这些思想在全党没有形成共识,也就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当时认为它在中国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基本性质上总是把它当作社会主义的“异己物”,在实践中一直把它作为“资本主义尾巴”,作为需要限制和取消的对象。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一直追求的是“一大二公”。 (2)1978年12月以后的探索和认识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左”倾思想的禁锢,在改革的实践中开始了对传统的单一公有制模式及其体制认识上的思想突破。 在这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在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所有制问题上,不再固守传统的单一公有制模式思想,对实践中存在的、有生命力的非公有制经济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给予它们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应有的地位。 (3)1992年2月后的理论创新过程。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 11.1复习笔记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相关概念 (1)关于国民收入的两种定义 ①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体系)的理解,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净产品的价值,它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一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国民收入=(c+v+m)-c =v+m ②SNA体系的国民收入 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简称SNA体系)理解的国民收入被分为广义的国民收入和狭义的国民收入。广义的国民收入通常泛指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狭义的国民收入(NI)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所得报酬的总额,它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和间接税以后的余额。 (2)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 ①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a.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

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b.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与联系 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从联系看,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②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等于国民生产总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国民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包含了固定资产折旧,而国民生产净值则扣除了折旧,是一个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成果指标。 ③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是一国国民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总额,它等于国民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与政府补贴的差额)。国民收入是生产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到的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要素收入的总和。这里的NI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NI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因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而企业通常也不会把所有的可分配利润都分给个人。同时,劳动者个人收入中的一部分要上缴各种社会保障金。此外,部分居民还会从政府那里得到各种转移支付。因此,从国民收入中减去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和社会保障金,再加上政府对个人的各种转移支付,就是个人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与经济全球化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资本的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由于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2.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的形成 当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时,就必然会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1)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 (2)生产和资本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3.垄断的实质 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保证获得大大高于一般平均利润的垄断高额利润。垄断在形成以后就成为自由竞争阶段之后的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 考点二: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见表7-1)★★★★ 表7-1 垄断组织的形式及其发展

考点三: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见表7-2)★★★★★ 表7-2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考点四:垄断与竞争(见表7-3)★★★★

表7-3 垄断与竞争 考点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1.私人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私人垄断资本及其组织在急速发展中已经成为这个历史阶段上资本主义经济最重要的经济现象,支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要环节。

2.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益紧密地融合为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金融寡头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操纵着国家的政治,是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3.资本输出(见表7-4) 表7-4 资本输出 4.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1)国际垄断同盟的定义及其主要形式 国际垄断同盟就是资本主义各国的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成立的国际性的联盟。国际垄断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1-14章)【圣才出品】

导论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是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它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因而它本身也属于生产。消费品的分配是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作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它们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力的这三个要素,都与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紧密联系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越高,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也就越高,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就越丰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与劳动者的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状况、生产工具的完善程度、自然物质的优劣有关。 3.生产关系 答: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的活动,才能与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称之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第4版)导论【圣才出品】

导论 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见表0-1)★ 表0-1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见表0-2)★★ 表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见表0-3)★★★表0-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发展 考点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见表0-4)★★★

表0-4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考点五: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见表0-5)★表0-5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和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考点六: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0.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①生产是指人们直接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②消费分为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原料、燃料等各种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活劳动的消耗。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文化的需要,对各种物质资料的消耗。③分配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生产资料的分配说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消费品的分配确定个人对消费品的占有份额。④交换包括劳动活动的交换和劳动产品的交换。 2.生产力 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利用并改造自然进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称为生产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9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试用DIM分析法,比较分析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 答:经济机制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组织或经济系统内部和外部各构成要素、各环节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方式及其运作机理。经济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埃冈·纽伯格和威廉·达菲等学者将其称之为经济机制的“DIM”分析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基本经济机制有两种: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就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协调经济各部分的关系;计划机制则是把政府的各种经济计划作为调节经济各部分关系的基本手段和资源配置的方式。尽管二者都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但却有所区别。具体而言,运用DIM分析法,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不同之处体现在: (1)决策机制不同 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完全由经济主体独立决策,决策权高度分散。企业和消费者是市场的主体,作为理性经济人,在进行独立决策时,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原则。 在计划经济中,资源基本归国家所有,经济的组织和管理由中央计划机关负责,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大工厂,成千上万个国有企业是其中一个工段或一个车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计划机构,依靠强制力、所有权及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决策,但本身并不从事经济活动。企业和居民则根据政府的决策生产、就业以及获得收入进行消费。 (2)信息机制不同 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机制是相对价格。价格由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通过竞争来决定。价格提供的信息量是巨大而充分的,可以从中了解市场上各种商品供给的数量、需求的多少、成本的高低、收益的大小。价格提供的信号简单、明了、透明度大、公开性强;市场价格信号可以横向和无限地传递,收集、整理快速,可以节省成本。 在计划经济方式下,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是通过政府计划部门纵向进行的。首先由各企业上报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计划经过逐级整理后再逐级上报中央,政府计划部门经过测算、平衡,根据掌握的国内外有关该部门的供需、价格的信息和动态,制定出计划,再逐级下达到企业,作为指令执行。这种信息收集和传递机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信息收集和传递速度缓慢,组织费用较高,而且容易失真。依靠这样的信息制定的计划很难符合瞬息万变的客观实际的需要,最后往往异化成主观主义或官僚主义的计划,造成资源配置不当。 (3)激励约束机制不同 在市场经济下的激励约束效应是强大的。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以实物和使用价值为经济追求的目标不同,市场经济下经济追求的目标是货币和价值。货币在量上是无限的,追求货币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12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国际市场价格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国际市场中的价格。它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围绕国际价值上下波动。通常所说的国际市场价格,是指某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定时期内客观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在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生产成本,二是供求因素,三是通货膨胀或紧缩因素。这种价格的变化反映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在国际市场上的变化,因为商品的国际价格的变化最终仍然是围绕商品的国际价值来进行的。由于商品的国际价值同商品的国别价值即不同国家的个别价值之间存在复杂的矛盾,各国商品只有进入世界市场并且成功地实现其价值,完成国别价值的多元化向国际价值的唯一性的转化,这种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而一国的商品能否在国际市场上按照国际价值所确定的国际价格出售,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发达国家和垄断性的跨国公司对国际市场的垄断,国际贸易联盟对联盟外国家的排斥,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政策不同及汇率、关税政策的变化等等。这些现象说明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在国际市场上与在国内市场上是有重大区别的。 2.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包括哪些? 答:我国对外开发的基本形式有: (1)对外贸易。对外贸易,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的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我国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体制进行了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从而使得我国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 (2)对外资本交流。在对外资本交流中,我国主要是输入外国资本,即利用外资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在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资本交流又适时地步入了积极“走出去”的新阶段,尝试向国外投资,兴办国际化企业。 (3)对外技术交流。我国在对外技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引进技术的同时,组织出口技术,改变了长期以来只引进无输出的状况;引进方式发生了可喜变化,由以成套设备进口为主,变为以许可证贸易、顾问咨询、生产合作等方式引进为主,软件引进比重明显增加;由现汇引进为主,变为现汇和利用外资等多渠道引进。 (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我国的劳动人口数量居世界首位,劳动者吃苦耐劳,工资水平又比较低,因此,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上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发展我国经济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5)发展国际旅游业等。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发展国际旅游业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形式。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4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一、概念题 1.经济增长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长期持续增加,即用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其公式为:GNP t=GNP b×(1+r)n。式中,GNP t代表期终的国民生产总值,GNP b代表基期的国民生产总值;n代表基期至期终的年数,r代表平均增长率。 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持续增长的经济现象。一方面,它关系实际生产能力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从动态过程看,经济增长又有某种或快或慢的速率及变化幅度,而这种增长的速率及变化幅度,与其背后起作用的一定经济增长方式有关。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有:①生产要素的投入量;②要素生产率;③制度。 2.经济发展方式 答: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包括结构优化、环境改善、技术不断创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消耗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技术引进型发展向技术创新型发展转变,外需拉动型发展向内需主导型发展转变,投资拉动型增长向居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倾斜型发展战略向均衡型发展战略转变,效率优先的分配模式向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模式转变。

3.三个转变 答:三个转变是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实现这“三个转变”。 4.产业结构 答: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主要内容包括:构成产业总体的产业类型、组合方式。各产业之间的本质联系,各产业的技术基础、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或地区向生产率高的部门或地区转移就能够提高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发展我国经济的迫切需要。 5.区域经济结构 答:区域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它也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它能够使各个区域在国民经济的整体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一致地发展,因而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第4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圣才出品】

第9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经济体制同经济制度的关系★★★ 1.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

经济体制是组织和管理经济的一整套具体制度和形式,是基本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包括了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基础上所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经济运行机制两个层次。 (1)国民经济的组织管理制度规定了国家、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责权利关系,它的作用是使国民经济按一定的方向运转,有时也被称为经济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核心。 (2)经济运行机制即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运作机理,是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安排或运行方式。它通过一系列规则为各经济行为主体构建了制度框架或行为空间,其具体运行过程表现为借助于经济机制调节资源配置的过程。 2.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见表9-1) 表9-1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考点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1.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含义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如何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在不同使用者和不同用途之间分配各种有限资源,从而使这些资源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2)经济运行中配置的资源的分类 这里所说的资源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一切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土地、矿藏、水、生物、海洋、气候、环境等资源)和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管理、制度、信息等资源)。在经济学中往往把最基本的资源表述为劳动、

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 资源配置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按不同比例和不同结合形式合理地分配和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生产目的,这是每个经济社会都存在并且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机制(见表9-2) 表9-2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机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