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A2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A2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A2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A2答案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A(2)形考答案

试卷1

第 1 大题: ( 得 10 分 ) 填空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话本主要分和讲史两大类,前者多半是白话短篇;后者则多用,且初具长篇规模。

小说浅近文言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四时田园杂兴》为南宋前期诗

人所作组诗,共首。

范成大六十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周邦彦,字,自号清真居士。因精通音律,能自度曲,作词格律极严,被称为“”大家。有《片玉集》。

美成格律派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

号。擅诗文,以词名,长于比兴寄托,风格清丽婉约,与黄庭坚并称“”。有《淮海集》。

淮海居士秦七黄九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派因钱塘诗人兼书商陈起所刻印的《》而得名。该派成员流品不齐,创作主张与风格也不尽相同,戴复古、刘克庄是其中成就较高的诗人。

江湖诗江湖小集

第 2 大题: ( 得 20 分 ) 名词解释

1 . ( 应得 5 分,实得 5 分 ) 唐宋八大家

参考答案:“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散文作家,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们的文章被后人收集成书,流传颇广,“唐宋八大家”之名遂亦流行。

2 . ( 应得 5 分,实得 5 分 ) 《西厢记诸宫调》

参考答案:《西厢记诸宫调》通称《董西厢》,金董解元作。取材于唐元稹《莺莺传》,在情节上有进一步的创造和发展,突出了莺莺、张生、红娘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最后以张生和莺莺两人团圆结束。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对王实甫的《西厢记》有很大影响。

3 . ( 应得 5 分,实得 5 分 )

江西诗派

黄庭坚和陈师道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在宋代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些诗人,形成了以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他们在创作上“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这个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以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诗派之宗。

4 . ( 应得

5 分,实得 5 分 )

“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指南宋后期浙江永嘉的四位诗人。这四位诗人名叫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他们崇尚晚唐贾岛姚合的诗,专工律诗,尤其是五律,注重抒发孤寂淡泊的情怀。四灵不满江西诗派,作诗忌用典故。他们的诗与社会生活相隔,使诗歌的生命力变得更加脆弱。

第 3 大题: ( 得 30 分 ) 简答题

1 . ( 应得 10 分,实得 10 分 ) 简述陆游《书愤》一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书愤》一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时陆游已六十有余,诗中追怀壮岁功业,痛惜宏图未展,自伤志士迟暮,暗讽小人误国。前半首追怀往事,后半首抒发感慨。诗运用对比手法,全诗贯穿着忠愤之气,悲而不衰,沉郁顿挫,是作者七律的代表作。诗中第三四句全以名词组合、造句独特,构成两幅水上交战、陆路进击的出师图,不仅传达出如火如荼的浩荡气势,而且音节洌亮,如敲金振玉。

2 . ( 应得 10 分,实得 10 分 ) 简述苏轼词的成就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参考答案:

要点:苏轼对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1)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把爱国之情、田园山水、怀古悼亡、游览射猎、闲居躬耕等在诗中出现的内容都移入词中,以词的形式来言志抒怀。

(2)苏轼的词在风格境界上也与众不同。《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作品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3)与题材、意境的开拓相适应,苏轼的词在语言上也独具特色。他把诗文的句法和当时的口语都熔铸在词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力。苏轼词中的这些新气象对词风转变起了关键的作用。苏轼的词体解放精神为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所继承,形成了与婉约词平分秋色的豪放词,其影响一直波及清代的陈维崧等人。

3 . ( 应得 10 分,实得 10 分 ) 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此词发端的14个叠字,破空而来,字字血,声声泪,给读者以强烈的触动。词人写家国之恨,全从虚处着笔,秋风黄花,秋雨梧桐,皆含无穷悲苦。词人随意挥洒,不假雕饰,口语俚语,无所避讳,而词章浑然天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中国古代文学B作业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作业1参考答案 一、苏轼诗歌有擅长用典的特点,《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一诗即是如此。请抄录此诗原文,并对其用典进行分析。 原文: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何处用典用何典故 答:(1)“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二句,典出《世说新语·言语》。写天清月明,暗喻自己心地光明无瑕。 (2)“空馀鲁叟乘桴意”,鲁叟(孔子)行道出海。写眼前渡海,兼指流放海南。 (3)“粗识轩辕奏乐声”,轩辕奏乐,借以说道。形容波涛之声,同时暗喻自己到海外之后,开始领悟了老庄的玄妙哲理。 (4)“九死南荒吾不恨”句,典出《离骚》。借屈原抒志,九死未悔。 2、用典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整首诗表明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宠辱不惊的坦荡胸怀和坚毅不屈的信念。 二、苏轼曾自言《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是“吾平生最得意诗也”,此诗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上都堪称苏轼诗歌代表,请认真阅读此诗,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100字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答:此诗是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所作。通过咏海棠花寄托天涯流落之感。元丰二年,中丞李定等打着“新法”旗号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苏轼当时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而下狱,后贬黄州。 2、表达人生体悟和感慨是苏轼诗歌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本诗即借助咏海棠表达了苏轼的人生感慨。 (1)诗歌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生长环境这与苏轼的处境有何相似之处 答:海棠独处,土人不知;苏轼遭贬,无人知其高贵人品。 (2)诗歌描写了海棠怎样的神韵这与苏轼的思想品格有何相似之处 答:苦幽独,身处空谷,嫣然一笑,自然富贵,桃李不及。苏轼品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抒发了诗人流落天涯之感慨。 3、本诗艺术成就很高,苏轼诗歌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在诗中也有体现。 (1)苏轼诗歌有以才学为诗的特点,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请找出本诗中化用前人诗句处,抄录于下,并说明其意义。 原文:故遣佳人在空谷。 化用何人何诗何句: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表达了怎样的意义:诗人品行高洁,不为人识,被赶外地。 (2)比喻是苏轼擅长使用的艺术手法,请抄录本诗中用比喻的一联,并说明其意思。 答:“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以美妇人比花,以风姿高秀喻诗人自己。 4、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苏轼着名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即作于黄州时期。请分析此词,并说明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本诗有何异同。 答:此词表达感情指抒发个人抱负,慷慨激昂,要象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诗人却壮志未酬,抒写人生无奈之感慨。前诗虽自比“佳人”,名花幽独,高洁不凡,但流落天涯之感颇深。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作业2参考答案 一、《窦娥冤》第二折剧情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电大本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的70卷的《》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诗经》研究 史上《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2.“二南独立说”认为“二南”当从《诗经·国风》中独立出来,单列一类。这里的“二南”指的是《》《 ___》。 3.《秦风.》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日:“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4.许穆夫人是《诗经》作品中少数几位留下了姓名的作者之一,《诗经·都风》中保存了她的作品《____》,诗中表达了对故国卫国灭亡的哀伤,也对阻止她回国吊唁的许国大夫进行了谴责批评。 5.“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诗经·卫风.一》一诗中的句子,诗中用桑叶的凋落来暗示了女子的年老色衰。 6.“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王风.____》-诗中的句子。 7.现存最早的《楚辞》本子是东汉王逸的《____》,他在《叙》中表明所依据的底本是刘向的辑本。 8.《____》一诗是屈原的绝笔,全诗最后说:“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表明了诗人以死殉志的悲壮之情。 9.“首虽离兮心不惩”、“魂魄毅兮为鬼雄”是屈原《____》一诗中的句子,诗歌赞颂勇武刚强的将士,充满了慷慨悲壮的英雄气概。 10.南朝齐诗人____对山水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即是他描写山水的名句。、 11.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风以清淡著称,但他《临洞庭》中的名句“气蒸云梦泽, ”却气势壮阔。 12.中晚唐很多诗歌关注民生疾苦,如诗人____ 的《橡媪叹》一诗就反映了老百姓在官吏的横征暴敛下只得以橡实充饥的惨剧。 13.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____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没有斧凿的痕迹。 14.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____》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15.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诗人的《赠从弟》其二“亭亭山上松”颇具代表性。 1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中国古代文学a()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A(1)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1》作业一 一、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遂称《诗经》。 2.《历山之农者侵畔》选自《韩非子·难一》篇,运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逻辑方法批驳儒家的“德治”。 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4.《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及其门客合编,汇集各派之说,人称杂家。5.《湘夫人》选自《九歌》;《橘颂》选自《九章》。 6.《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该书作者相传为鲁国太史左丘明。 7.《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所记史事与《左传》有同有异,互有详略,主要是记载一些历史人物的言论和对话。 二、续写古诗文: 1.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8.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9.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0.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三、名词解释: 1.风、雅、颂(P14)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类诗歌。《风》是各诸侯国的歌谣,共15国风,160篇。《雅》是周王朝王城地区的乐歌,用于诸侯朝会或贵族宴会,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多为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词,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期末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赏析 1.“古体诗”与“近体诗”概念辨析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相对唐宋而言)。在唐 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 为古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 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其中每首四句的为绝句,每首八句的为律诗,每首超过八 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 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 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 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 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 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 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 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 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 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 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 “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 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 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 《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 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 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 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 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 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

最新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B2》试题及答案3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B)(2) 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北宋作家--------一的名作《秋声赋》强化了赋体文的散文化倾向,变古赋为清新活泼的文赋。 2.北宋作家王安石咏昭君的名作《------------》在当时诗坛引起很大反响,欧 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有和作。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北宋词人---------描写杭州的名作《望海潮》中的句子。 4.宋代词人---------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5.著名的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____ 的代表作。 6.宋代诗人 ----------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 7.元代马致远的杂剧《____》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8.赵盼儿是关汉卿杂剧《》中的女主角。 9.元代作家-----------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是元散曲咏史题材的代表作。 10.“四大南戏”中的《____ 》写了书生蒋世隆和尚书之女王瑞兰的爱情故事。 11.话本小说《一》中璩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 强烈渴望。 12.晚明作家 ---------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 13.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____ 》描写了祢衡在阴间击鼓骂曹的故事。 14.明代李开先创作的传奇《一》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15.清代才子佳人小说的名篇《____ 》描写了秀才铁中玉和名门之女水冰心的爱情故事。 16.清代作家____ 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表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 分子精神的毒害。 17.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一》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 斗争。 18.清代诗人一____作诗特别重视格律声调,创格调派。 19.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是____ ,姚鼐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20.近代诗人--------的组诗《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沉闷压抑的不满,对变革的期待。 二、默写题(每题2分,共20分)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作者—— 2.一水护田将绿绕,-----------。作者一------ 3.---------,西北望,射天狼。作者—— 4.朱门沉沉按歌舞,-------—。作者一------ 5.念桥边红药,一---------。作者—— 6.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作者—— 7.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作者—— 8.-----------,一星如月看多时。作者—— 9.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作者—— 10.---------------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一---------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西厢记》结构方式有什么特点? 2.举例简述苏轼诗的思想内容。 四、分析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B 形成性考核册 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2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参考答案 一、 (一)、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写于1080年,此时作者苏轼因“乌巢诗案”被捕下狱,后经营救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在城的东坡垦荒耕种,见黄州定院东山有海棠一株,长得特别繁茂,故作此诗,并以此寄寓身世流落之感。(二)、1海棠本是西蜀之盛产,现却落地于陋邦黄州,有流落天涯之感。作者苏轼本在京城任职后因事被贬到黄州。海棠的处境与作者苏轼的处境极为相似。 2诗的前半部,以拟人的手法描绘海棠的高贵,自然的天姿和幽独不群的神韵,而此时的苏轼,虽被贬至黄州,但他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在黄州期间,他在城东的东坡垦荒种地,时刻关心国事,以待时机,希望能重反政坛,为国为民出力。这与海棠的品格有极相似之处。 3此诗表达了作者与海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慨。 4、苏轼晚年名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与此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表达的情感:元符三年(1100),苏轼遇赦召还,渡琼州海峡时写下此诗。这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遇赦后的心情。《晋书·谢重传》曾说“月夜明净,不如微云点缀”。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说过同样的话。此时他从海南岛乘船渡海果然看到如此景象,于是便借题发挥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空海色本澄清。”言外之意是说他本来很清白,在元佑党争中受到诬陷;如今蔽月的浮云终于消散,他也恢复了本来面目。诗人借景抒情,手法巧妙。因此清人纪昀说这“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见《瀛奎律髓刊误》)。而本诗寄寓身世流落之感。 (三)、1、艺术成就 (1)此诗化用前人诗句处有: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谴佳人在空谷” (2)此处化用杜甫《佳人》诗的诗句。 (3)表达的意义:化用杜诗中的两句诗,意指海棠花虽名贵,但生于空谷,无人欣赏。暗指诗人虽才华超人,但不遇知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无处施展自己的抱负。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2、运用比喻 (1)此诗用比喻的一联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此联用美人比喻海棠花。其意是说:海棠是名花,其美可与美人蓖美。但只是摆设之物,“ 在深闺无人识”以美人比花,也是自比。写出作者流落天涯的处境。 (2)苏轼其他诗作使用比喻的例子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中的“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本体有“人”与“事”,喻体为“秋鸿”与“春梦”,比喻词是“似”与“如”。诗中运用比喻,产生了明朗的美感。 二、苏轼的被贬到黄州时所做《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诗通过怀古抒发个人怀抱,由“如画”的江山,联系到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再联想到个人的不幸处境,不禁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全词的主调,是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对功业的追求,境界宏伟壮阔,气势豪迈奔放。《寓居定惠院……》一诗,所表达的是一种“天涯流落”的思想感情,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苏轼的被贬到黄州时所做的文的代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专科)》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专科)》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诗经·魏风·伐檀》诗的第一章是:“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____?不狩不猎,____?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2.汉代,传习《诗》的共有四家:即《鲁诗》《齐诗》《____ 》和《____》。“四家诗”只有毛亨所传的《诗>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中最有文学性的两部著作是《____》和《____》,它们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之作。 4.屈原《橘颂》的开头四句是“____,橘徕服兮。____,生南国兮。 5.汉代辞赋盛行,枚乘辞赋的主要代表作是《- 》,赵壹赋的主要作品是抒情小赋《____》。 6.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赞扬《史记》是“史家之____,无韵之《____》”。 7.《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是:“涉江采美蓉,兰泽多芳草。____,____”。 8.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四部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著。它们是:《典论·论文》《文赋》《____》和《____》。 9.建安时期的名诗《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和《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的作者分别是建安七子中的____ 和____。 10.清谈玄理的玄言诗统治诗坛达百年之久,直到东晋末年____(填作家名)的田园诗和____(填作家名)的山水诗的出现,才给诗坛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11.北朝时期的文坛,出现了几部著名的散文作品,它们是郦道元的《____》、杨街之《____》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1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偏舟。”这四句诗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 13.白居易感伤诗中的两首著名的长篇抒情叙事诗是《》和《____》。 14.在中唐诗坛上,合称“元白”的诗人是____和____。他们同是“新乐府运动”代表人物。 15.杜牧的绝句《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____,____。”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l0分) 16.默写《诗经·周南·关雎》诗的前四句。 17.填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瞑》)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每小题答题不要超过300字) 18.什么是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有哪两部最重要的具有文学性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1) 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1 发言1: 《诗经》中正面描写人物容貌的诗歌不多,而且较为简略。 发言2: 《诗经》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 《诗经》爱情诗昭示后人, 要摆脱”非人”的镣铐, 回到人之因此为人的真实境界, 就必须赢得主体精神的自由, 而这也正是《诗经》这部古老经典具有不朽文化价值的根源所在。 发言3: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 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 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使得中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小论文: 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 分为风, 雅, 颂三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 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除了极少数是西周的作品外, 大部分是东周时期作品。原本只称《诗》, 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加上《乐》, 称为”六经”)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 共305篇, 因此又称”诗三百”。 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 比是比喻, 有明喻、隐喻之分; 兴即起兴, 有引起联想, 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 《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赋: 《秦风?无衣》, 这首战歌,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 , 用”赋”的表现手法, 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国开电大《中国古代文学(B)(1)》网上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一 先秦文学 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___历史散文_________和__哲理散文____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___诗_》或《___诗三百______》3.《诗经》的__赋__、比、__兴___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__杨柳依依___;今我来思,____雨雪霏霏____”,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__载驰____》和《__无衣__》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6.“___风___”“__雅____”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虞书___》《夏书》《商书》和《___周书____》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原名《左氏春秋__》,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成熟,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__春秋三传__”。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孟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_知人论世___”和“__以意逆志___”。11.《庄子》33篇,分为___内篇____、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___内篇__是庄子所作。 12._屈原__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___楚辞____”。 13.《___离骚______》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____自传体____的抒情长诗。14.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__诗经____》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__铺陈其事而直言之____”的赋法。 15.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_离骚__》《高唐赋》《_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 诗经:春秋时代编辑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称“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收录了商周至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依据音乐性特点,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15个不同地域的诗歌,160篇;雅为朝廷的乐歌,分大雅、小雅,105篇;颂为祭祀祖先和自然神的乐歌,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这些作品体现了高度的艺术修养,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传统。 乐府:在历代的含义不同。乐府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采集诗歌,是中央音乐机构,主要负责执掌诗歌。两汉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他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词入乐。魏晋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出现的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之后也指后世作者依据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词、曲也可被称为乐府。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说最初始于曹丕所著的《典论·论文》,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其中王桀、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风格劲健,形成所谓的「建安风骨」,正如钟嵘所言,其作品「干之以风力」,能令「闻之者动心」,各有特色,但时代特征,文风慷慨悲凉 庄子:庄子,战国中期哲学家,宋国人,名周,字子休,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是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成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分为内、外、杂篇,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做。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共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 古诗十九首: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内收录有无名氏古诗多首,题为《古诗》。这些古诗非一人一时之作,大多作于东汉末建安之前几十年间,作者大多是出于社会中下层的文人士子。由于这些作品风格韵味略同,后人往往将它看作一个整体,用“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加以欣赏、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抒情真挚动人,语言清新自然,运用时空转换表达心境,写法上注重情景交融、物我转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由梁代刘峻作注。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本书对当时的政治、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很有认识的意义,客观清楚的反映了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有一定揭露意义。同时,其内容也有一定阶级局限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作业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作业1——4 作业1 论题:浅析窦娥的节烈和孝道 摘要:《窦娥冤》是元剧大家关汉卿的杰出作品之一。它描写的是下层妇女窦娥的悲惨一生。剧中的女主角窦娥更以其悲惨的命运和独特的性格成为中国文学舞台上的“不朽”形象,本文就窦娥的性格进行分析,以期对窦娥这一形象有进一步的理解。 关键词:孝顺、贞节、反抗、忍耐与顺从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作品,向来被人称颂为“揭露社会的不公平”“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有力地掊击了封建社会黑暗的政治”的典范之作。剧中的窦娥是一个乖巧、善良、纯真的女性,她集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与强烈的反抗意识于一身,细析之是颇有意味的。 (一)窦娥是孝顺的典范也是“孝”的牺牲品 窦娥年纪尚轻便遭受了丧母、离父、丧偶等等接踵而来的沉痛打击,然而她一心想的却是怎样“尽孝”,“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当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威逼要与婆媳两人同时结婚 而向窦娥哭诉时,窦娥的一番“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把人笑破口。”的冷嘲热讽,也是从为蔡婆婆着想的角度出发,更是从“孝”出发,希望蔡婆婆不要因一时的糊涂而毁了自己。“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她劝阻婆婆再嫁时,是出于对蔡婆婆的关心,也是出于孝的立场。在昏官的严刑拷打之下,窦娥并没屈服,然而,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马上愿意“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她宁愿自己死也要保护婆婆,表现她性格中“至孝”的一面。在压往刑场的路上她还是处处为婆婆着想,为了不让婆婆见到她而伤心,她请求绕道而走。即使在冤案得以平反后,她想的还是年迈且无依无靠的婆婆:“爹爹,俺婆婆年纪高,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我便九泉之下,可也瞑目。”她这种孝顺的品格令人动容,难怪连其父也感慨道:“好孝顺的儿也”。 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然而盲目的孝顺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作为封建道德观念重要内容的“孝”,剥夺了妇女同男人平等的权利。在不孝为之“十恶不赦”的封建社会,饱受孝妇观念禁锢和毒害的窦娥难免成为“孝”的礼教的牺牲品。执着的她即使化为鬼魂也没有从封建式的“孝”的麻药中清醒过来。从窦娥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封建的礼教从肉体到灵魂的对人的毒害。 (二)窦娥身上具备执着的“贞节”观与无力的反抗精神 窦娥身上套着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愚昧枷锁,从小接受的封建道德教育使窦娥形成了以“守节”为荣以“失节”为耻的封建伦理观念,“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在张驴儿父子的苦苦相逼之下,在危及自己的“贞节”的危机之下,窦娥开始反抗。面对张驴儿的戏弄和逼婚,她严肃拒绝,发怒地将他推倒在地。当张驴儿诬陷她害死他父亲且以此威逼要她答应做他老婆时,窦娥毫不示弱:“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她宁愿见官也不“私休”,为的都是要守护自己的“贞节”。在公堂上即使被打得“肉都飞,血淋漓”、死去活来,还是坚决回答:“委实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当她被屈打成招时更发出了“我做了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二折[黄钟尾])的强烈申冤复仇的愿望。 然而,窦娥的反抗是无力的,因为她看不到造成她自身悲剧的“罪魁祸首”——封建伦理道德,而把矛头指向天地与前世今生的宿命。在[滚绣球]中她控诉天地:“有日月朝暮悬,有鬼伸撑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可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淋淋。”在她认为:主宰一切的“天地”也是不分好歹的。无处诉说的怨情也只好通过三桩誓愿来昭示。 可悲的是窦娥的反抗丝毫无损统治者的奢侈与昏庸,三桩誓愿中的后两桩——六月飞霜和楚州抗旱三年,受害的也只是和窦娥处在同一低微地位的广大百姓。 (三)忍耐与顺从构成窦娥性格悲剧的又一面 窦娥的性格也具有矛盾的一面,她虽然作过无力的反抗,但她性格中更多的是忍耐与顺从。面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