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梦圆飞天说课稿

梦圆飞天说课稿

梦圆飞天说课稿
梦圆飞天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梦圆飞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梦圆飞天》是本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以科技为主题的文章,从编者的意图可以看出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热爱科学的。《梦圆飞天》这篇富有时代气息的课文报道了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通过送行——发射——问候——梦圆的顺序,生动地描述了“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这篇通讯报道激情澎湃,充满喜悦与自豪。因此,本文不仅传达了一种科技讯息,而且也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内容。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树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3)初步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

(4)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信息,进一步感受祖国航天事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1)着重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梦圆飞天的喜悦之情。

(2)理解梦圆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树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说学情

我们班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但部分学生课上发言踊跃,也能起到带头作用。朗读的水平还可以。但我们农村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可能有些困难,尤其是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还需跟教信息的老师沟通一下。

三、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二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落实教学目标1)第二课时:精读感悟,了解“神舟”5号飞船成功发射的过程,感受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之情。同时也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落实教学目标2、3)

多媒体课件:神舟五号发射的有关视频、我国航天事业重大纪事的演示文稿

根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朗读——讨论交流——反馈——小结这一过程进行。

四、说学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反馈的环节进行,这样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开拓视野,加深巩固,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大胆提问,积极参与探索。

五、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敦煌飞天的壁画,引出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来的飞天梦,如今终于梦想成真了。引出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神舟五号的资料。简单交流。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脉络。

3.精读课文。

分四个场景进行学习: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1)送行

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学生说说读懂的内容,然后提出疑问,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

②我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A.2003年10月15日是什么日子?

B.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员是谁?

C.找出人们为杨利伟送行时表达心情的句子。

让学生来讨论交流

③指名学生反馈

④教师小结

(希望这时刻快点到来)

(2)发射

①指名朗读

②让学生讨论,找出发射人们心情变化的句子,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倒计时和烈焰升腾、大漠震颤、地动山摇、腾空而起这些词语,感受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

④教师小结

(3)问候

①让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②找出杨利伟说话的句子

③指名有感情朗读这部分内容

④提问:从这些语言当中,你们感受到什么?

⑤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⑥教师小结(这些语言文字的描述,表达了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和充满自豪,感受地球是那么迷人、可爱。

(4)梦圆

让学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①梦圆的意义是什么?

②让学生讨论交流,感受喜悦和自豪

③教师总结。

(三)总结交流学习收获

1.本课是一篇通讯报道,通讯报道的特点: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原因、有结果,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让读者读了之后能获得自己想知道的有关信息。同时,本文又洋溢着动人的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2.学习本课,不仅了解有关“神舟”号飞船的信息,知道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更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树立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布置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航天资料(落实教学目标4):了解神七的有关信息,以及神八、神九还有2020我国的航天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突出本单元练习的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送行:心情激动

发射:扣人心弦

问候:充满自豪

梦圆:意义重大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13课的《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

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对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教学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总体印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要的元素,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及鲜明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中外的游客,同时,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图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则——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绝无仅有”这个词,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将这种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究,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集中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动、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查阅搜集资料。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爱如茉莉》这篇课文主要记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关爱,一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文中那平淡的小事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使我们明白真爱的含义。

下面我主要针对第二教时谈谈我的设想:

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凭借课文朴实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深厚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深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架起读写的桥梁,沟通课内外的联系,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观察、体味并抒写身边的爱。其中,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含义。

教学中,我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为目标,以仔细研读为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感悟。从一句句温馨的话语,一个个温柔的动作中,感受父母之间朴实的爱。并学习这种细节描写的方法描述身边普通而又平凡的“爱”。

具体流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破题入手,初悟茉莉之美;关注细节,感悟情感之美;讨论深化,领悟爱的真谛;拓展延伸,架设读写桥梁。

一、破题入手,初悟茉莉之美

1、映示图片,欣赏茉莉

说说你眼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

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茉莉的词语练习说话。相机映示词语,指导读出洁白幽香的诗意美。2、语言引入,补全课题

生活中有一种爱,像茉莉一般平淡无奇,但它散发的缕缕幽香却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课文介绍的是一对普通夫妻间的爱,他们的爱就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读题。)

二、关注细节,感悟情感之美

1、教给方法,明确任务

真爱无痕,爱流淌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就让我们用心地去读课文,关注细节:文中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体会爸妈之间的真爱。

2.生用心品读6—18自然段,画出自己所能关注的细节,并在画出的句子旁写出自己的感受。【要想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为学生留下与文本亲密对话的时空。这也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

3、学生读出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针对该处细节,有不同感触的学生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交流重点:

(1)6-8自然段关于“饺子”的细节

抓住关键词“虚弱”读好妈妈的话,体会爸爸在妈妈心中的分量。

区分多音字“奔”bēn bèn意义上的不同,从“直奔”这个动作中感受爸爸对妈妈的关心。

(2)9-18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

A、第9自然段着力渲染了爸爸妈妈执手而眠的情景。

咀嚼“探”这一动词,这一拟人写法,体味阳光的情义,它都不愿惊醒这对相爱的夫妻,不愿打破这份静谧美好。从而初步感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这一段重点是配上轻缓的音乐,指导学生用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场面的温馨与美好。

B、爸爸为什么这么睡呢?

把爸爸妈妈的两句话放在一起对比朗读理解。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多么平淡的语句,多么的情真意切!学生在个别读、同位读、男女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体会爸爸妈妈之间的那份朴实而真挚的爱。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培养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从课文语言中体会“冷暖”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三、讨论深化,领悟爱的真谛

1、出示最后一段:“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连用两个“爱如茉莉”?

小组合作探究。(提醒学生联系课文细节体会。)

2、组织汇报交流:

(1)课文以茉莉为线索贯穿全文。

“钻”进我们心中的是什么?(像茉莉一样幽香的真爱。)

(2)父母之间的爱那么平淡而又那么温馨,不就像这平淡无奇而又幽香袅袅的茉莉花吗?是啊,爸爸妈妈之间的爱都表现在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都是爱。“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学生仿照句子联系课文细节联系说话。

(3)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恬静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爱如茉莉平淡无奇,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幽香清远,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指明数生分读前面几行,后面四行齐读。

【这个练习既回顾了课文细节,深化对真爱的理解,同时实现了语言再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架设读写桥梁

1、本文描写了夫妻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归于平淡的爱。生活中有许多种爱,不同的爱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让你打个比方,以你的理解,爱像什么?

学生写一句话。交流。

【每个学生对真爱的理解会不一样,当思维能碰撞,会精彩迭出。“爱如巧克力,丝滑醇香;爱如一首小诗,精致简短,韵味无穷;爱如空气,无色无形,每个人却沐浴其中;爱如一杯清茶,只有细心品味的人,才懂得其中的味道;爱如春风,给人以温暖;爱如彩虹,架起沟通的桥梁;爱如繁星,点亮人生的夜空……】

2、结语:我们不渴求人世间所有的爱都如茉莉,爱可以如茉莉一样幽香缕缕,爱也可以如玫瑰一样热烈奔放,爱更可能如柠檬一样甜中带酸。愿大家都做一个懂得感受爱、珍惜爱,并学会付出爱的人。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3、作业: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知的心灵。

课后请观察、感受生活中的爱并抓住细节记下来。

文件简介::

《松鼠》说课稿

黄韦韦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丰写的科学小品文《松鼠》。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用“说”的手段达到“明”的目的。说明文

有多种样式,科学小品是其中一种。科学小品有两个特点:一、短小精练。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二、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叙述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介绍得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本文是科学小品中的著名作品。作者布丰,是法国博物学家,科学家,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皇家科学院,曾任法国皇家植物园园长,是净化思想的先驱者,著有《自然史》。作者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准确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松鼠这种讨人喜欢的小动物。

本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动物世界”,《松鼠》位居本单元之首,是教读课文中的重点篇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初一学生年龄还小,天真烂漫,对自然界的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性格等方面的特点,通过文章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基于以上对课文的理解,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学习课文用描写性的语言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以及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于漪老师曾说“谁想成材,谁就要千方百计地学会用语言去分析课文这一基本方法。”本文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确定为本课的难点。在赏析完富有生动性、趣味性的语言以后,能够学以致用,在实际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生动说明语言。

二、说教法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作者思有路,缘路识斯真。”本文是比较浅显的文章,介绍的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动物,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结合教学目标,本堂课我准备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先整体感知--再阅读赏析--后迁移训练学习本文。在重点阅读赏析环节,我采用导读引路法,引导学生从字词、修辞等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从而抓住教学重点,即学习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细致观察是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而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揭示被说明事物特征的关键所在。

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和情景的巧妙设置来激活课堂的教学气氛。

三、说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以读为主,以阅读促进学生思考,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学习方法,全班汇报学习成果等环节,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达到共识,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像鼠不是鼠,森林是他家;尾巴大又长,最爱吃坚果”。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这种可爱的小动物,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丰笔下的《松鼠》。

(二)整体感知

活动一: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请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来概括。

(2)课文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活动方法:自读课文→自主思考,在关键句子下面做上记号→组内交流,补充纠正→全班交流)

预设:文章的结构:先总说松鼠的特征——具体说明松鼠的主要特征——补充说明有关松鼠的一些知识。

有学生找出说明松鼠主要特征的词语:漂亮、驯良、乖巧,训练学生对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能力,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掌握文章总分的结构形式。

(三)品味语言

活动二:说明文语言以准确为主,生动为辅。准确是为体现其科学性,而生动则使文章具有可读性。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兼具准确性与生动性。从介绍松鼠特点的三个段落中找出你最欣赏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活动方法:研读课文,划出你认为生动、形象、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为什么让你觉得生动→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预设:

1、语言生动性的体会

(1)贴切的形容词:清秀、闪闪、矫健、轻快、敏捷、机灵、玲珑、帽缨形、美丽、漂亮……(外形)

(2)巧妙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比如:①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②“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 ③“有人说,松树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 ④“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等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松鼠讨人喜欢的形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

(3)精当的动词:搬、放、编扎、挤紧、踏平……(筑窝)

2、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

①“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这句中在“触动”这一动词前加上一个副词“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这句话中连用两个“那样”,强调了松鼠爪子的锐利和动作的敏捷,用“很光滑”来修饰高树,更能衬托出松鼠爬树技巧的高超。

通过赏析让学生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明确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表示猜测、限制性的语言上,如“好像”、“经常”等。

(四)迁移训练

活动三:一展身手

你肯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吧?请你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们描述出来,注意抓住它的一到两个特点,写出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

(活动方法:独立思考,将自己所喜爱动物的特点写在活动单上→口头组织语言→组内交流→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结束全课

观察并收集你所喜爱的动物资料,写成介绍性文字,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

(目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附:板书设计

一、总说特征:漂亮、驯良、乖巧

外形——漂亮

二、分说特征习性——乖巧

性格——乖巧

三、补充其它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