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

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

(简要稿)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二〇一三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自然概况 (1)

1.2经济社会概况 (3)

第二章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4)

2.1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4)

2.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6)

2.3 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7)

第三章总体规划 (9)

3.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9)

3.2 规划范围与任务 (9)

3.3 规划目标 (10)

3.4 规划控制指标 (10)

3.5 规划总体布局 (11)

第四章防洪减灾规划 (14)

第五章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规划 (19)

5.1 水资源评价 (19)

5.2 水资源配置 (19)

5.3 供水规划 (21)

5.4 灌溉规划 (23)

第六章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24)

6.1 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24)

6.2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25)

6.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26)

6.4 水土保持规划 (28)

第七章水力发电与航运规划 (29)

7.1 水力发电规划 (29)

7.2 航运规划 (32)

第八章流域综合管理规划 (34)

8.1 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 (34)

8.2 流域水行政事务管理 (34)

8.3 管理能力建设 (37)

第九章环境影响评价 (39)

9.1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目标 (39)

9.2 规划方案分析 (39)

9.3 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40)

9.4 环境保护措施 (42)

9.5 评价结论与建议 (43)

第十章规划实施 (45)

10.1 近期实施安排 (45)

10.2 保障措施 (48)

10.3 规划效益分析 (48)

10.4 今后工作意见 (48)

第一章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西江、北江、东江汇入珠江三角洲后,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形成“三江汇流,八口出海”的水系特点。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km2,其中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km2。珠江流域的主流为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的马雄山东麓,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4省(自治区),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思贤滘与北江汇合后流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北盘江、柳江、郁江、桂江及贺江等;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山,涉及湖南、江西和广东3省,至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与西江汇合后流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武水、连江、绥江等;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桠髻钵山,由北向南流入广东,至东莞市石龙镇汇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主要支流有新丰江、西枝江等;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水道纵横交错,主要河道近100条,其中入注珠江三角洲的中小河流有流溪河、潭江、增江和深圳河等。珠江流域还有较大的高原湖泊,均位于云南省境内,主要有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和长桥海等7个。

珠江流域属于湿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4℃~2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200mm~2000mm,多年平均径流量3381亿m3(地表水资源量)。珠江流域暴雨强度大、次数多、历时长,主要出现在4月~10月。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出现的时间与暴雨一致,多发生在4月~10月,流域性大洪水主要集中在5月~7月;洪水过程一般历时10d~60d,洪峰历时一般1d~3d。

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西江高要站、北江石角站、东江博罗站断面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88、0.127、0.104kg/m3 珠江河口潮汐属不规则混合半日潮,为弱潮河口,潮差较小。八大口门平均高潮位为0.44m~0.74m,平均低潮位为-0.88m~-0.41m,平均潮差为0.85m~1.62m,最大涨潮差为2.90m~

3.41m。

21世纪之后,随着用水量的大幅度提高,2002年后连续6年枯季干旱和地形演变的影响,咸潮强度增强,咸界明显上移,危害越来越大,其中以生活用水影响最大。

珠江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和东部为低山丘陵盆地,东南部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西部的云贵高原区地势最高。流域内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珠江三角洲是长江以南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约占流域内平原面积的80%。珠江流域广泛分布着红壤、砖红壤、砖红壤性红壤、黄壤、石灰土等,一般按地带规律分布。森林覆盖率(含疏林)为51.4%。珠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5亿m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2%,在全国7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887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3381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9.9%。

流域水量充沛,河流自然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3969万kW,年发电量3477亿kW·h。单站装机容量0.01万kW及以上的技术可开发水电站共9473座,总装机容量3837万kW,年发电量1581亿kW·h。流域内经探明的矿物资源有58种,其中矿石储量亿吨以上的有25种,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锰、铁、硫铁矿、钨、铝土、磷、锡等,以及金、铀、钛等珍贵矿藏。流域内河川自然景观千姿百态,名山、秀水、奇峰、异洞等自然风光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漓江的桂林山水、南盘江的路南石林、北盘江的黄果树瀑布群、西江的肇庆七星岩、北江的韶关丹霞山、东江的惠州西湖等,吸引着众多中外游客。洪涝灾害是流域内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尤以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甚,滨海区还受台风暴潮的威胁。流域洪水的出现时间与暴雨一致,主要发生在4月~10月,根据形成暴雨洪水的天气系统的差异,可将洪水期分为前汛期(4月~7月底)和后汛期(7月底~10月)。前汛期暴雨多为锋面雨,洪水一般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暴雨多由热带气旋造成,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1.2经济社会概况

珠江流域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自治区)46个地(州)市、215个县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中贫困县57个,占26.5%。2008年总人口11723万人(未计港澳,下同),其中云贵、两广、湘赣人口比例分别占17.6、81.1、1.3%;平均人口密度为265人/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分布极不平衡,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大。流域城镇化率52.4%,其中广东省城镇化率最高,达72.7%。

第二章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2.1 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西江水系仍以堤防防洪为主,2006、2007年西江上游的百色和龙滩水库相继发挥防洪效益,但西江大藤峡、柳江洋溪水利枢纽等尚未建设,西江干、支洪水缺乏有效调控手段,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西北江三角洲地区、梧州市、柳州市等重点防洪保护对象的防御能力偏低。东江自20世纪60年代初、70年代中和80年代初先后建成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水库后,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于20世纪90年代末建成发挥效益,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形成;北江上游的湾头防洪水库已经建成,乐昌峡防洪水库正在建设,北江上游的堤库结合防洪体系即将形成。

自20世纪80年代初选择磨刀门作为珠江河口整治试验工程以来,蕉门、横门等各口门的治理工程已陆续付诸实施,珠江河口的泄洪格局基本成形。

目前,流域已建成各类蓄水工程为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7.6%。从整体看,流域蓄水工程对天然径流的调蓄控制能力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流域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6.4%。农业用水量占56%,工业用水量占27%,生活用水量占16%,生态用水量占1%。流域现有耕地面积为1213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84万亩,人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7亩。

根据2008年珠江片地表水资源质量年报,流域全年评价河长13886km,其中优于Ⅲ类(含Ⅲ类,下同)水质标准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7.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32.4%。;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3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84.9%,

劣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为15.1%。污染较严重的区域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南北盘江,全年期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分别占相应水资源二级区评价河长的50.7%和63.2%。高原湖泊除抚仙湖水质较好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等4个湖泊的水质均为Ⅴ类~劣Ⅴ类。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省(自治区)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为38.7%、26.7%、21.1%和60%以上;流域内污水处理再利用工程24处,而利用率则不到1%。

据200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6.27万km2,占流域土地总面积的14.2%,水土流失面积的80%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全流域岩溶面积17.98万km2,目前的石漠化面积达5.21万km2。

目前已、正开发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826万kW,年发电量1145亿kW·h,占技术可开发电量的72.4%,占理论蕴藏量的32.9%。珠江水系内河航道初步形成了以西江航运干线(南宁~广州)为主要通道,上连西南水运出海南线(右江)、中线(红水河、南北盘江)、北线(柳黔江)通道,下接珠江三角洲航道网,并与左江、桂江、贺江、北江、东江等航道和出海口门航道相连的以Ⅲ级航道为基础的内河航道网。

珠江水利委员会是在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区域内代表水利部依法行使水行政管理职责的流域管理机构。目前,珠江流域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目前,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减灾体系尚未完善;水情工情变化、气候异常加大了防洪压力;

水土流失加重了流域的防洪压力;防洪非工程措施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2)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能力不足。局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流域径流调节能力低;咸潮影响、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极端天气引发的区域干旱频发。

3)水环境形势严峻、局部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形势严峻;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4)水力资源开发有待进一步规范,同时,流域管理薄弱,难以满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

2.2 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8年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政策的导向保证了流域经济的稳健发展。

1980年~2008年,珠江流域总人口从7105万人增加到11723万人,年均增长率1.80%。期间,流域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全流域城镇人口从1117万人增加到6146万人,城镇化率由原来的15.7%提高到52.4%,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1980年~2008年,珠江流域GDP从284亿元(当年价)增加到38954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为13.0%,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西部地区,全流域人均GDP增长了18.6倍,GDP占全国的比例由6.4%提高至13.0%。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各省(自治区)之间很不平衡,大体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处于东南沿海的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快的省份之一,而云南、贵州、广西和江西又远低于全国发展水平。

未来二十几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流域国民经济将呈持续增长的态势,流域总人口、城镇化水平、GDP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经济结构也将优化调整。综合分析流域各省(自治区)经济发展趋势,经预测,2020、2030年珠江流域总人口将分别达到12785、13469万人,城镇化率分别为61.25、67.25%;GDP将达60347、113103亿元(2000年可比价,下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87、52481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分别达到4526、4589万亩。

2.3 流域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时期,也是流域东部地区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大,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水利发展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些给珠江流域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防洪保安日显重要;供水安全面临挑战;水资源保护与生环境修复任重道远;流域管理体制、模式、协调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等4个方面。

第三章总体规划

3.1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维护河流

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总体目标,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统筹协调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科学制定珠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总体部署,为建立与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与保障、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和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基础支撑。规划原则为四个坚持: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与利用;坚持开发与保护统一、强化管理;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3.2 规划范围与任务

本次规划修编的范围为珠江流域我国境内区域,面积44.21万km2。

行政区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江西6省(自治区)。

规划任务:

1)西江流域干流宜良以上河段的治理、开发任务以防洪、灌溉为主,

结合发电;宜良至黄泥河口以发电为主,结合供水;黄泥河口以下以发

电为主,结合水资源配置和航运等综合利用。区域的保护任务以水土流

失与石漠化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环境修复为重点。西江干流中段

的治理、开发和保护任务以防洪、发电、水资源配置为主,结合航运和灌溉以及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等。西江干流下段的治理、开发与

保护任务以防洪治涝、航运为主,兼顾灌溉、供水、发电、水环境及水

资源保护等。

2)北江流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任务以防洪、水资源配置、航运为

主,结合发电,兼顾灌溉、供水、城市水景观和水资源保护等。

3)东江流域的治理、开发和保护任务以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和

水资源配置为主,结合发电、航运,兼顾灌溉和水土保持、水生态修复

等。

4)珠江三角洲的治理、开发与保护的任务是以防洪(潮)、供水、

航运为主,结合水生态修复、灌溉等。

3.3 规划水平年及规划目标

规划水平年:2008年为基准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

年为2030年。

规划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

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和流域综合管理四大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性缺

水与中小河流治理等薄弱环节建设,统筹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

防治水害的关系,以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生态安全,提高流域管

理水平,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 规划控制指标

选择干支流主要控制断面非汛期生态流量、断面水质要求作为水资

源与水生态保护的控制指标。规划2030年珠江流域水功能区点源污染物

COD、氨氮入河控制量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作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

防治工作的依据。规划至2020年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0%,至2030年

实现水功能区全面达标。

3.5 规划总体布局

1)西江流域按照“堤库结合,以泄为主,泄蓄兼施”的防洪方针,在

完成堤防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大藤峡水利枢纽,与已建的龙滩、飞来峡等工程联合运用,构成西北江中下游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郁江老口、柳江洋溪与落久、桂江斧子口与川江、小溶江、黄塘等防洪水库,完善郁江中下游、柳江中下游和桂江中上游的防洪工程体系。

实施“润滇工程”、“滋黔工程”,以大、中型水库为重点,规划一批

小型水利工程;在与红河、长江接壤的周边缺水地区实施滇中引水、黔中调水、牛栏江调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配套改造蒙开个、五化、曲靖等灌区。规划建设大藤峡等骨干水源工程,构建以西江龙滩及大藤峡、北江飞来峡等水库为骨干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左江、大藤峡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青狮潭、右江等灌区。流域外的北海等地区考虑自西江长洲水库库区的北流河口取水,跨流域调水入南流江及九洲江,自郁江调水至钦江、大风江。

大力开展生态屏障建设、石漠化治理、坡耕地改造,增强蓄水保土

能力;修复与保护高原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环境的干扰较大,需实施水库生态调度,提供鱼类产卵期所需要的流速和水环境;逐步建设辅助过鱼设施,疏通鱼类洄游通道,并使用人工鱼类增殖手段,扭转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下游河段规划实施近自然的河堤建设、管理与维护,保持水域与陆地生态系统过渡的连续性和可渗透性,促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规划以南盘江柴石滩和天生桥一级、红水河龙滩、北盘江光照、右

江百色为龙头水库,充分发挥其洪、枯水调节能力强的特点,提高防洪、发电、水资源配置、航运、供水、灌溉及水环境等综合效益;其它主要

干支流河段,可结合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径流式梯级开发。

西江内河航道布局以西江航运干线、右江、北盘江~红水河、柳江~

黔江等国家高等级航道为核心,以左江、南盘江等区域重要航道为基础,以一般航道为补充,并与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相通,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综合运输发展相协调,干支相通、通江达海的航道体系。

3.6.2 北江流域

北江流域重点完成乐昌峡防洪水库的建设,配合已建的湾头水库及

韶关、乐昌等城市堤防工程的达标建设,完善中上游防洪工程体系;加强源头的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和水源工程建设。北江中下游的飞来峡水利枢纽、潖江蓄滞洪区、芦苞涌和西南涌作为西北江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为北江下游及西北江三角洲提供防御北江洪水的安全保障;飞来峡水利枢纽配合西江骨干水库调度,保障西北江三角洲枯水期的供

水安全。北江干流为地区重要航道,为适应航运发展的需要,可考虑适时扩建干流已建梯级的船闸规模,研究建设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赣粤、湘桂运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6.3 东江流域

上游山区,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水源保护和水源工程建设;中游区,

调整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等已建水库的功能,提高流域的防洪能力与枯季径流调节能力;下游地区,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调整工业和农业结构,控制水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完成中下游梯级工程建设,保证东深供水改造工程自东江调水至深圳和香港及深圳东部供水工程的水量、水质要求;完成西枝江调水至大亚湾、稔平半岛供水工程。东江(河源至石龙)干流河段为区域重要航道,为适应航运发展的需要,在完成中下游梯级工程建设的同时,需相应建设通航设施。

3.6.4 珠江三角洲

西北江三角洲由堤防、西江干流的龙滩水电站和大藤峡水利枢纽以

及北江干流的飞来峡水利枢纽构成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承担。东江三角洲由堤防与东江干流枫树坝及支流新丰江、白盆珠水库构成的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承担。珠江三角洲滨海防潮保护区由滨海防潮堤承担,辅以清、退、拦、导、疏等河道(河口)整治措施。

加强西、北江大藤峡、飞来峡等流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实施东江

新丰江、枫树坝和白盆珠三大水库以水资源配置为主要任务的调度方式转变,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珠海、东莞、深圳等城市的江库联网工程,不断完善当地供水体系,扩大调蓄库容,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构筑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以丰补枯、以江补库,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蓄、引、提、调水能力。统筹研究东、西、北三江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珠江三角洲经济重心和水资源重心东西错位的矛盾,加快珠江三角洲西水东调工程方案论证,研究思贤滘、南华等主要节点控导工程对改善供水条件的作用。

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和排污管理,狠抓节水与减污、降耗,加大城市

污水处理力度;对污染严重的河流(河段),采取削减污染负荷及净化河道等措施,逐步修复水生态环境。

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以“三纵”、“三横”、“三线”为建设重点,辅以泥湾门等区域重要航道,以及白沙河、鸡鸦水道等一般航道,构筑较为完善的区域航运网络。

珠江三角洲沿海以广州港出海航道、铜鼓航道、高栏进港航道等13

条重要航道为骨干,以珠江电厂航道、南北台航道等17条其它深水航道为南北通道,以大铲航道等58条其它中级航道为补充,形成珠江三角洲出海航道网架。

第四章防洪减灾规划

4.1 防洪规划

4.1.1 防洪区划

珠江流域受洪水威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的河谷平原、三角洲

及南盘江中上游,防洪区总面积约1.91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3%。珠江下游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滨海、西江、浔江、郁江中下游、柳江下游

及红柳黔三江汇合地带、南盘江中上游、桂江中上游和北江中上游地区

城市化程度高、人口集中、经济相对发达,防洪(潮)任务繁重,规划

将这九个区域列为流域重点防洪(潮)保护区。

北江的潖江蓄滞洪区为珠江流域唯一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的蓄滞

洪区,是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珠江流域没有大规模的洪泛区。

4.1.2 防洪标准

近期,使国家重点防洪城市广州市具备防御西、北江1915年型洪水

的能力,中心城区防洪、潮堤可防御200年一遇洪潮水位;南宁市达到200 年一遇、梧州市及柳州市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珠江三角洲的重点

堤防保护区达到100~200年一遇,其它重要堤防保护区达到50~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珠江河口区重点海堤达到50~100年一遇、重要海堤达到20~50年一遇、一般海堤达到10年一遇的防潮标准。流域内一般地级城

市达到50~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县级城市达到20~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农田达到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远期,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建设,完善非工程体系,提高

防洪工程体系的调度管理水平及应对超标准洪水的能力。

4.1.3 防洪工程体系

根据流域洪水特性、防洪保护对象的分布情况、所处的自然地理条

件及规划确定的防洪目标,规划西、北江中下游、东江中下游、郁江中

下游、柳江中下游、桂江中上游、北江中上游共6个堤库结合的防洪工程

体系,规划南盘江中上游、珠江三角洲滨海共2个依靠堤防的防洪工程体系。

4.1.4 防洪工程规划

1)堤防工程

规划江堤总长5679km,保护人口2971万人、耕地937万亩。其中规

划1级堤防3宗,总长244km,需继续完成达标建设的堤防1宗,需要加固堤长占12%;2级堤防19宗,总长1199km,需继续完成达标建设的堤防10

宗,需要加固堤长占43%;3级堤防63宗,规划总长1774km,需要加固堤

长占69%;4~5级堤防103宗,规划总长2462km,需要加固堤长占41%。

规划海堤54宗总长1394km,保护人口312万人、耕地241万亩。1级

海堤2宗总长47km,需要加固堤长占20%;2级海堤8宗总长486km,需要

加固堤长占15%;规划3、4级海堤45宗总长861km,需要加固堤长占35%。

2)防洪水库工程

西、北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包括西江龙滩、大藤峡

和北江飞来峡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50亿m3(远景70亿m3)、15亿m3、

13.07亿m3。目前,飞来峡和龙滩水库基本建成,大藤峡水库正在开展前

期工作。大藤峡水库淹没面积较大,移民数量较多,社会各界对工程开

发任务和综合效益关注度高,应进一步加快前期工作论证。

东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为已建的枫树坝、新丰江和

白盆珠水库,三库总防洪库容40.09亿m3。

郁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包括已建的百色水库和规划

建设的老口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6.4亿m3、3.6亿m3。

柳江中下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主要为干流的洋溪水库和支

流贝江的落久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7.8亿m3、2.5亿m3。为进一步提高

柳州市的防洪标准留有余地,规划保留古宜河木洞水库的防洪功能。

桂江中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包括青狮潭、斧子口、川江、

小溶江和黄塘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0.51亿m3、0.89亿m3、0.42亿m3、0.64 亿m3、0.21亿m3。其中,青狮潭水库已建,川江和小溶江水库在建。

北江中上游防洪工程体系中的防洪水库为湾头和乐昌峡水库,防洪

库容分别为0.77亿m3、2.11亿m3。湾头水库已建成,乐昌峡水库正在建

设中。

3)蓄滞洪区规划

潖江蓄滞洪区工程主要为堤防和分洪、退水设施,规划安全区的堤

防标准为50年一遇,其它堤防标准为10~20年一遇。

4.2 治涝规划

4.2.1 涝区分布

珠江流域的易涝区主要分布在上游南盘江平坝区、郁江及浔江沿岸、

西江梧州至三榕峡沿岸、珠江下游三角洲4个地区,南宁、柳州、韶关、

河源等城区的内涝问题也较严重。此外,贵州和广西的部分岩溶洼地涝

灾频繁。珠江流域有易涝面积915万亩,其中得到初步治理的易涝面积744

万亩。

4.2.2 治涝标准

南盘江、郁江、浔江及岩溶洼地易涝区农田,规划排涝标准采用自

排10年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1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抽排5年一遇年最

大24h设计暴雨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西江农田易涝区采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3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珠江三角洲农田易涝区采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菜地1d、稻田2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流域内一般城市的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或10年一遇年最大24h设

计暴雨1d排完且城区不致灾,一般城镇采用10年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1d排完且城区不致灾。广州市的规划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年最大24h

设计暴雨1d排完且城区不致灾;南宁、梧州、柳州市自排标准采用50年

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1d排完且城区不致灾,抽排标准采用雨洪遭遇20 年一遇年最大24h设计暴雨1d排完且城区不致灾。

4.2.3 治涝规划

珠江流域规划改建、扩建或新建排涝闸2066座,泵站3753座,装机

容量110.77万kW(其中新增排涝装机61.46万kW),新增治理面积96万亩。

4.3 河湖及河口整治规划

规划整治河道长度共214.2km。南盘江干流河段的整治标准为安全下

泄30~50年一遇洪水,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河道按50年一遇行洪标准整治。主要整治措施包括险工险段护岸、河道拓宽、炸滩疏浚、分洪、清淤、

清障、设置防冲坎及改造桥闸等。

规划整治杞麓湖、异龙湖、阳宗海、星云湖。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

遇。

河口整治按照河口治导线确定的总体布局进行,整治目标是安全宣

泄50年一遇设计洪峰流量。

对关键分流节点的控导方案初步研究发现,调控思贤滘和天河南华

节点分流比能集中西、北江干流枯季径流,使上游来水尽量流经磨刀门

水道和沙湾水道出海,提高沿岸水厂的供水安全保障程度;但短期内对

防洪、航运、河道稳定以及改善水环境的效果不太显著。

4.4 中小河流治理规划

本次规划纳入集水面积在200~3000km2之间的重点中小河流476条,

同时纳入了91条治理需求极为迫切的集水面积在200km2以下的河流,规

划河流共计567条,规划项目共1544个,其中县城防洪项目293个,乡镇防洪项目924个,农田防护项目309个,其它防护项目18个。

县级城镇的堤防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保护乡镇和农田的堤防防

洪标准采用5~10年一遇。

4.5 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本次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小流域2345条,山洪灾害防治区总面积

36.02万km2。威胁县城、大型工矿企业及国(省)道、铁路等交通干线

的山洪沟治理工程采用20~50年一遇洪水标准,泥石流沟防治采用20~

30年一遇洪水标准;威胁乡镇、村庄和一般农田的山洪沟治理工程和泥

石流沟防治采用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谷坊按1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

设计;拦沙坝下游有重要建筑物或其它经济基础设施时,按小型水库进

行设计,溢洪道采用20年一遇洪水标准。

规划一批山洪灾害防治气象站、雨量监测站点、水文监测站点、泥

石流和滑坡监测站点等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监测、通信及预

警系统,制定防灾预案与救灾措施,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及常识宣传。

第五章水资源供给与保障规划

5.1 水资源评价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5亿m3(含港澳),其中,地表

水资源量为3381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821亿m3,与地表水资源的不

重复计算水量为4亿m3。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河道外可

利用量,不含港澳)约795.9亿m3。

2008年珠江流域实际供水量为608亿m3(不含港澳,下同),供水

水源以地表水为主;河道外用水总量608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38

亿m3,工业用水量为167亿m3,生活用水量为99亿m3,生态用水量为4

亿m3。

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9%。人均年用水量为519m3,现

状万元GDP(当年价,下同)用水量为156m3,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指标

为225L/(人·d),农村居民用水指标为120L/(人·d);万元工业增加值

用水量为10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775m3。

珠江流域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质欠佳。Ⅰ~Ⅲ类水质

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7.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32.4%。流域的地下

水开采程度较低,水质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水质受到污染。

5.2 水资源配置

5. 2.1 需水预测

1)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指标预测

预测2020、2030年珠江流域总人口将分别达到12785、13469万人,

城镇化率61.25、67.25%,GDP分别为60347、113103亿元(2000年可比

价,下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8387、52481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达到4526、4589万亩。

2)河道外需水预测

水资源需求预测在用水变化趋势、需水定额分析的基础上,考虑水

资源可利用量、水质、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等约束因素,按照建设节水

型社会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采用强化节水方案的用水

定额,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进行预测。

预测2020、2030年50%保证率条件下的珠江流域河道外总需水量分

别为637、643亿m3; 90%保证率条件下的需水分别为689、692亿m3。

香港和澳门的供水与珠江流域水资源配置紧密相关。香港2030年需

水总量为22.29亿m3;澳门2030年需水总量为1.46亿m3。

3)河道内需水预测

本次规划选择流域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具有控制性的12个节

点,分析计算河道内需水量,其中西江梧州、北江石角和东江博罗站枯

水期生态需水分别为1800、250、212m3/s,考虑河口压咸要求的情况下

梧州、石角等主要控制站点的下泄流量分别为2100、250m3/s。

5.2.2 可供水量预测

在现有当地工程挖潜配套和合理调配的基础上,流域规划建成大藤峡

水利枢纽、牛栏江调水、漓江补水、滇中引水(部分完成)、黔中调水等骨

干水源工程,并规划建设一批当地水源工程,2020和2030年流域多年平

均可供水量将达到634亿m3和 640亿m3。

5.2.3 供需平衡分析

考虑强化节水措施和流域内各规划水平年的供水设施以及流域内外

的调水工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计算,未来珠江流域多年平均缺水量将

逐年减少,由基准年的9.50亿m3减少到2020、2030年的3.04、2.97亿m3,缺水率分别为0.48%和0.46%,可认为供需基本平衡。

5.2.4 水资源配置

珠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85亿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795.9亿m3。经合理配置后,到2030年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640亿m3,

人均可用水量474m3,万元GDP可用水量57m3,万元工业增加值可用

水量34m3,农田灌溉亩均毛用水量664m3。

2030年,珠江流域配置河道外多年平均总用水量640亿m3,河道内

生态用水量1168亿 m3;配置多年平均跨流域调出水量13.95亿 m3,调

入水量13.13亿 m3;配置城镇用水量为271亿 m3,农村的多年平均水

量为369亿 m3,城乡用水结构由基准年的36:64调整为42:58;2030

年,工业、农业、生活和生态多年平均用水量分别为176.9、346.3、112.4、4.8亿 m3,各占总量的27.6、54.0、17.6、0.7%;90%的枯水年份农业用

水395.8亿 m3。

5.3 供水规划

5.3.1 城市供水安全规划

珠江流域现有建制市55个,现状总人口2898万人,总供用水量84.26

亿m3。预测2030年流域城镇化率将从现状的52.4%提高到67.25%,总人口增加到472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50040亿元,需水总量将达到161亿m3。

55个建制市中因为水资源量不足而供水不安全的城市有12个,规

划主要通过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或者蓄水供水工程解决供水问题。水质

污染严重的城市有12个城市(区),规划主要通过新建水源工程,建设

备用水源,进行流域水资源调配等措施解决供水问题。处在河流下游、

水量水质容易受上游来水影响的城市主要有7个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新

建蓄水工程、增加建设备用水源解决供水问题。供水水源单一的城市主

要有3个,规划主要通过建设水库型水源及开拓西江水源解决供水问题。以地下水为主,供水水量不足的主要是广西区河池市,规划通过建设水

源工程解决供水问题。供水工程规模不足的城市主要有17个,规划通过改扩建或新建水源工程,配套备用水源工程,解决供水问题。广西的梧

州市和百色市供水基本安全,规划水平年配套建设城市备用水源。

5.3.2 农村饮水安全规划

珠江流域乡镇总数为2366个,总人口7120万人,其中饮水不安全

人口2749万人,占总人口的38.6%。饮水不安全人口中,水质不达标人

口为1180万人,水量不达标人口1569万人。

2013年全面解决规划内2749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十

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

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初步建立起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体系,供水水质基本上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供

水保证率达90%以上。2030年,将在饮水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

用水保证率及用水定额,保障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5.3.3 重点地区抗旱规划

规划珠江流域内新建水源工程760座,引提水工程187项,连通工

程34项,可新增年供水能力约71.21亿m3,改善供水条件的人数约2296

万人,发展及改善灌溉面积约872万亩,正常来水年份能满足城乡生活

生产用水需要,县城、乡镇和人口较集中并具一定规模的乡村供水保证

率基本达到95%,同时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

5.4 灌溉规划

5.4.1 灌区现状

珠江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2136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84万亩,

人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37亩。流域内现有万亩以上灌区464个,其中超过50万亩的大型灌区3个,为云南的曲靖灌区和广西的五化、达开灌区;30~50万亩灌区有13个, 5~30万亩灌区110个, 1~5万亩小型灌区338个。

5.4.2 灌溉工程规划

规划以现有30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乐滩、大藤

峡、左江、下六甲、莽山等大中型灌区为重点,并通过逐步完成其它中

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小片灌区,提高流域粮食安全保障

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加强旱情监测,及时掌握水雨情变化、当地蓄水

量及分布、农田土壤墒情等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干旱。

规划在2030年完成现有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对30万亩以上

灌区改造在2020年前完成。流域现有30万亩以上灌区共16个,现状灌溉面积477万亩,续建配套后灌溉面积637万亩,共增加160万亩。

规划新建30万亩以上灌区共5个,分别为乐滩水库引水灌区、大藤

峡灌区、左江流域治旱工程、下六甲灌区和莽山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89 万亩,其中新增灌溉面积252万亩。

第六章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

6.1 地表水资源保护规划

6.1.1地表水功能区划

本次规划地表水功能区划范围为珠江流域内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

的河流以及重要支流。地表水功能区划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2030年)》和《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中珠江流域部分的成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原区划成果进行复核与调整。复核调整后的珠江流域水功能一级

区438个,长度21317km。其中缓冲区49个,长度2020.1km;保护区

78个,长度2384.4km;保留区121个,长度8751.1km;开发利用区190 个(水功能二级区393个),长度8161.4km;珠江流域水功能一级区和

二级区总计641个。

6.1.2入河排污总量控制意见

珠江流域规划2020年污染物入河限制排污总量COD为103.37万

t/a,氨氮为5.50万t/a;2030年污染物入河限制排污总量COD为88.08 万t/a,氨氮为4.93万t/a。

6.1.3 地表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功能区划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筹流域协调发展与

水资源保护要求,经各省(自治区)协商确定的成果,是规划期内水资

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的主要依据。规划通过严格的水功能区管理,引

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节水和水污染治

理,减少污染物入河量,确保水功能区达到水质目标要求。

6.1.4 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对策

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针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特征,按照“突出重

点、保护为本、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统筹配置和安排近、远期

水源地保护、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水源建设等各类工程措施和监督管

理措施,有效提高水源地安全保障措施的综合效益,近期拟完成深圳市

深圳水库、东莞市同沙水库等一批重点城市的饮用水源地综合整治工程。

6.2 地下水资源保护规划

6.2.1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珠江流域地下水淡水现状开采量20.30亿m3,微咸水现状开采量0.01

亿m3,分布有5个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3个一般超采区,在多个地下水

超采区都出现了地面塌陷。此外,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污染较严重,

劣于Ⅲ类水的比例为3.7%。

6.2.2地下水功能区划

全流域共划分地下水一级水功能区314个,涉及面积44.07万km2,

其中开发区109个,保护区132个,保留区73个。开发区划分28个集

中式供水水源区和81个分散式供水水源区,保护区划分为10个生态脆

弱区、16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106个地下水水源涵养区,保留区包括10

个不宜开采区、43个储备区和20个应急水源区。

6.2.3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1)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珠江流域2020年浅层地下水规划开采

量18.57亿m3,2030年规划开采量16.28亿m3。

2)严格控制地下水重要补给区内污染物的排放和排污项目的建设,保障地下水水质安全。3)严重超采区停止地下水开采,一般超采区逐渐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使地下水水位得到逐步回升,实现采补平衡。

4)建立流域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对地下水功能区水位、水量及水

质监控。

5)严格地下水资源的取水许可审批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地下水

资源管理。对无证取水、非法取水的取水户要坚决予以查处。

6.3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6.3.1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

珠江流域局部水污染严重,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珠江上游南、

北盘江及珠江三角洲水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湖库中,天生桥一级、龙滩

等水库水质较差,为Ⅳ类~劣Ⅴ类,高原湖泊除抚仙湖水质较好外,其

它四个湖泊水质都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为Ⅴ类~劣Ⅴ类。同时高原湖

泊以及珠江河口也发生不同程度的湿地萎缩,其中杞麓湖和异龙湖萎缩

面积达11.51km2和22.10km2,异龙湖蓄水量减少了1.18亿m3。

6.3.2 水生态敏感保护区域

根据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敏感程度辨识,将流域内重要湿

地及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水生生物为保护对象而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渔业水域及生态通道列为流域水生态敏感保护区域。

6.3.3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按照保护优先、修复为主的原则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针对

当前珠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生态需水保障措施为主,

综合采取其它水生态环境修复措施,改善水生态系统的水文条件和地貌

学特征,促使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良性循环。

6.3.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6.3.4.1 流域生态需水保障

为维持河流健康,促进水生态修复,满足下游生态用水要求,规划提

出17个控制节点的河道内生态需水成果,作为生态流量控制指标。其中,西江梧州为1800m3/s,北江石角为250m3/s,东江博罗为212m3/s,西、北江三角洲思贤滘为2200m3/s。

规划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杞麓湖和异龙湖的最低运行水位和

生态水量。规划红水河、西江、桂江主要断面敏感期生态需水量。

6.3.4.2 生境保护与修复

通过划定各类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水功能保护区、岸线

利用保护区、采砂禁采区以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等严格控制

开发活动,保护流域重要敏感生境和生物多样性。

6.3.4.3 重点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意见

规划加强对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和湿地的保

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推进

生态脆弱河湖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提出了珠江源、东江源、高原湖泊

以水源涵养、珍稀水生物物种保护为主,重点实施源区湿地、湖泊的保

护与修复;上游南、北盘江主要采取以水质改善为主的水环境综合整治

措施;红水河、北江中上游、东江中上游等主要以鱼类资源保护为主,

实施水电梯级开发河段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西江下游以鱼类资源保护

为主,在控制河段开发程度基础上确保敏感期生态需水要求;珠江三角洲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滨河湿地与河口滩涂

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措施。

6.4 水土保持规划

珠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包括西南土石山区和

南方红壤丘陵区。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中上游南、北盘江地区,

是珠江流域泥沙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面积5.21万

km2;广东、广西低山丘陵地区的崩岗也较严重,有崩岗5.32万个。

规划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是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万km2,坡

耕地综合整治面积100万hm2,崩岗治理4万个,岩溶地区全面开展石

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使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按照上中游

高原山地区、中下游低山丘陵区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布

局开展水土流失防治。

上中游高原山地区是水土流失重点分布区域,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

方向是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提高粮食产量;适度种植经济果木林,增

加群众经济收入;造林、封禁与多能互补结合,促进植被恢复;强化矿

产开发、水电、铁路、交通等生产建设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中下游低山丘陵区崩岗发育,河道淤积现象较为普遍,局部山区存

在石漠化现象。水土流失防治方向主要是加大封禁治理和退耕还林力度,

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重点搞好崩岗的治理,加强小流域水

系整治、坡耕地改造和现有耕地质量的提高,优化林地生态结构。

珠江三角洲平原区自然水土流失轻,人为水土流失较严重。以预防

监督为主,加强城镇开发、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结

合城镇生态功能区划,搞好迹地修复和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七章水力发电与航运规划

7.1 水力发电规划

7.1.1 水力资源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太湖流域水利形势

太湖流域水利形势 一、流域概况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行政区划分属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总面积36895km2,占全国面积的0.4%。其中,西部山丘区、中部平原区分别占流域面积的20%、80%。2007 年流域人口4917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7%,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8648 亿元,占全国GDP 的11.6%。 太湖流域河网如织,湖泊棋布,水面面积达5551km2,水面率为15%。流域河道总长约12 万km,河道密度达3.3km/km2,河道平均坡降约为十万分之一,汛期水流流速仅为0.3~0.5m/s,受潮汐顶托影响,排水困难。流域湖泊面积3159km2 ,其中太湖湖区水面积2338km2。流域以太湖为中心,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主要有苕溪、南河、洮滆、黄浦江、通长江与杭州湾等水系。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起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典型灾害 2.1流域水资源与开发利用 太湖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6.0 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160.1 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53.1 亿m3,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重

1 复计算量为 37. 2 亿m 3。本地水资源量短缺,远小于现状实际总用水量,主要依靠调引长江水和上下游重复利用弥补。 流域本地供水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除取用本地河网水量外,也直接取用长江和钱塘江水量。现状本地河网供水 221.7 亿m 3(含沿长江口门引 水 补 充量,多年平均 引 水 量 6 2 . 6 亿 m 流域地表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现状 2508.6km 评价河长中,全年期水质劣于Ⅲ类的占 85.7%,劣于Ⅴ类的达 64.2%。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 10.8%,省界河流监测断面 75.0%劣于Ⅲ类。太湖流域主要湖泊水体呈富营养化水平,太湖全湖平均水质劣于Ⅴ类, 呈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2.2典型灾害 特殊的气候及地形地貌使得太湖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梅雨和台风暴雨是造成流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 1954 年、1991 年大洪水和 1999 年特大洪水。1954 年太湖水位达 4.65m ,近 25%平原受灾。1991 年太湖水位达 4.79m ,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113.9 亿元,约占当年GDP 的 6.7%。1999 年太湖水位达 4.97m ,当年直接经济损失达 141.3 亿元,约占当年 GDP1.58%。 太湖流域遇少雨年份也会出现干旱,山丘高地易因旱成灾。新中国成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附件: 表1 长江中下游流域规划分区表 注:由各地市自行确定填报纳入规划区的区、县、市(下述各表填报以此为标准);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泛指除属汉江流域外的我省所有长江流域地区。 表2 长江中下游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表 表3 长江水环境功能区划及岸边污染带表 注:此表按已划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填报;污染带范围应填写大致的长度及宽带。 表4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单位:万吨/年) 注:“环境容量”一项暂不填。

表5 长江中下游排污状况与环境容量表 注:不论是否与长江干流相联通,列入表1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河流、湖泊、水库均应填报其纳污量。 表6 长江中下游城镇污水治理情况表 表7 重点工程项目表 表7-1 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项目表 注:项目进展填写可研、初设、在建等。

表7-2工业污染治理项目表 注:项目类型填写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布局调整等;项目内容填写企业主要的建设设施与废水处理情况;环境效益一栏填写项目实施后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排放绩效、水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3城市水污染综合整治工程项目表 注:水域名称填写城市欲重点改善的水域名称;项目内容填写水域综合整治的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实施综合整治后的废水排放量、污染物排放量、水环境治理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表7-4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表 注:项目内容填写水源地保护要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范围确定、排污口清查、水源区管理等管理工程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保护与治理后的水源保护环境改善成效。 表7-5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表 注:建议填报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村沼气化、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能有效减少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污染的工程为面源污染示范工程;项目内容填写面源污染示范工程的示范目的、典型特征和主要措施;环境效益一栏填写示范工程起到的环境改善成效。

最新综合管线设计说明电子教案

管线综合施工总说明 1.综合管线规划原则 1.1综合管线规划为合理利用有限地下空间,统筹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确定地下空间位置,协调各类工程管线之间的关系,为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管线实施及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1.2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主要内容: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排列顺序和各类工程管线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各类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各类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 1.3 工程管线应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并保留远景发展的需要。 1.4 各类工程管线内容有: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管道(强电管线)、燃气管道及信息管道(弱点管线)(移动、联通、电信、有线电视)等,各专业规划应相互协调。 2.设计规范、标准 2.1《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2.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 2.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2.4《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 34-2010) 2.5《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 2.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2.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2.1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电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2.11《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06) 2.12《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GB50374-2006) 3.设计原则 3.1管线规模容量按远期考虑,管网系统都按远期规划进行设计; 3.2管线布置采用先人行道后车行道;检查检修频繁的管道优先布置于人行 道上;重力管道优先布置; 3.3设计范围内,所有管线均考虑埋地敷设; 3.4所有管线符合各管线设置的规范及埋深要求,相互间在平面及竖向不发 生碰撞,与道路构筑物不发生矛盾; 3.5结合道路设计,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有土地的情 况下,使路线简捷; 3.6所有的排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排水另行 考虑; 3.7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宜按 下列原则规定处理: 1)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 管线综合施工总说明(一)

新人教版高二地理《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A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学导引}:阅读完成内容。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1、自然环境 (1)地形:多种多样,、、、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2)气候:长江流域多数地区属气候,温和湿润,但年降水量差异大,自向递减 (3)水量: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年入海水量占我国河川径流量的37%。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密布 (4)流域:长江干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180多平方千米,居全国首位 2、自然资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五大资源。 (1)资源:长江径流量全国最大,是南水北调的物质基础 (2)(2)资源:矿种,矿产储量 (3)资源:本区的水能资源占到全国所开发水能总数的40%,其中80%在上游。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①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②水量。 (4)资源:我国的森林主要分布在、和三大林区,其中西南和东南两大林区有很大面积分布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木材蓄积量的1/3。 (5)资源 二、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概况 1、经济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三大工业带中的沿长江工业带就分布在长江流域。 2、经济发展 中下游沿江两岸经济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为中心的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以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 3、社会经济特征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教案

高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 例教案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大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主要内容编制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原辅材料(包括名称、用量)及主要设施规格、数量 应特别关注化学危险品及含有机毒物、重金属等原辅料。 2、工程内容及规模 规范项目名称和建设单位名称。说明项目来源,根据项目特点,说明新建工业类项目,技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技改前后产品方案的变化、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依托情况等。 3、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简述技改扩建项目依托单位已建、在建项目概况(含公用工程及辅助工程)。说明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现状及现有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说明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明确以新带老内容。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简述与建设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关系密切的自然环境状况。重点说明项目废水受纳水体与相关水体的水文特征、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等。 规范描述当地气象特征,说明主导风向、平均风速等主要气候状况。 生态环境:说明区域内植被类型、重点保护珍稀动植物等情况。 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现状。重点说明选址所在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区域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说明与建设项目关系密切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文物保护等内容。 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批复意见或环保要求。 三、环境质量状况

1、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生态) 利用有效资料阐述与建设项目有关的各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现状,并须提供相应监测资料,说明资料来源(设大气、水及噪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时须出具“质保单”)。当建设项目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而无历史资料可供利用时,须进行实测。结合环境功能要求评述环境质量现状,如出现超标现象,须分析超标原因。明确区域内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项目所在区域是否发生过污染事故和污染纠纷。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列表说明项目周围300m(或行业规定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大气和噪声保护目标,污水排口上下游饮用水源保护区(含清水通道)、取水口、水产养殖等水环境保护目标及生态敏感点等。 四、评价适用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 1、环境质量标准:列出环境质量标准文号和各评价因子的相应标准限值。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列出污染物排放标准文号和各污染物允许排放限值。废气含排气筒相应排放高度的排放速率、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等;废水含行业允许排水量。如实行污水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如无国内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 3、总量控制指标: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如属于“双控区”、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南水北调”等重点区域,须加以说明。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如排放优先控制的有机毒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须明确相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废水接入区域或综合污水厂的项目,须分别列出接管量(含污水量)和最终外排量。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工艺流程简述并图示 简述工艺流程并绘制带产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框图,说明物料回收和循环工艺,化工项目应列出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 2、主要污染工序 结合生产工艺流程阐述污染物产生环节及公用工程、辅助工程产污环节。说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第一节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原则与技术规定 一、城市工程管线的种类与特点 城市工程管线种类多而复杂,根据不同性能和用途、不同的输送方式、敷设形式、弯曲程度等有不同的分类。 (一)按工程管线性能和用途分类 1)给水管道:包括工业给水、生活给水、消防给水等管道。 2)排水沟道:包括工业污水(废水)、生活污水、雨水、降低地下水等管道和明沟。 3)电力线路:包括高压输电、高低压配电、生产用电、电车用电等线路。 4)电信线路:包括电话、电报、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等线路。 5)热力管道:包括蒸汽、热水等管道。 6)可燃或助燃气体管道:包括燃气、乙炔、氧气等管道。 7)空气管道:包括新鲜空气、压缩空气等管道。 8)灰渣管道:包括排泥、排灰、排渣、排尾矿等管道。 9)城市垃圾输运管道。 10)液体燃料管道:包括石油、酒精等管道。 11)工业生产专用管道:主要是工业生产上用的管道,如氯气管道,以及化工专用的管道等。 我国通常的城市工程管线主要指上述前6种管线。 (二)按工程管线输送方式分类 1)压力管线:指管道内流动介质由外部施加力使其流动的工程管线,通过一定的加压设备将流动介质由管道系统输送给终端用户。给水、燃气、供热管道一般为压力输送。 2)重力自流管线:指管道内流动着的介质有重力作用沿其设置的方向流动的工程管线。这类管线有时还需要中途提升设备将流体介质引向终端。污水、雨水管道一般为重力自流输送。 3)光电流管线;管线内输送介质为光、电流。这类管线一般为电力和通信管线。 (三)按工程管线敷设方式分类 1)架空敷设管线:指通过地面支撑设施在空中布线的工程管线。如架空电力线、架空电话线以及架空供热管等。 2)地铺管线:指在地面铺设明沟或盖板明沟的工程管线,如雨水沟渠。 3)地下敷设管线:指在地面以下有一定覆土深度的工程管线。地下敷设管线又可以分为直埋和综合管沟两种敷设方式;而根据覆土深度不同,地下管线又可分为深埋和浅埋两类。划分深埋和浅埋主要决定于:①有水的管道和含有水分的管道在寒冷的情况下是否怕冰冻;②土壤冰冻的深度。所谓深埋,是指管道的覆土深度大于1. 5m的情况,如我国北方的土壤冰冻线较深,给水、排水、煤气(煤气有湿煤气和干煤气,这里指的是含有水分的湿煤气。)等管道属于深埋一类。由于土壤冰冻深度随着各地的气候不同而变化,如我国南方冬季土壤不冰冻,或者冰冻深度只有十几厘米,给水管道的最小覆土深度就可小于1. 5m。因此,深埋和浅埋不能作为地下管线固定的分类方法。 (四)按工程管线弯曲的难易程度分类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12273409.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含答案)

枣庄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甘肃省冰沟丹霞景区以砂岩地貌遗迹景观为主,其中一处景观轮廓酷似巴黎卢浮宫。图1为某摄影爱好者于10月14日在同一地点间隔不久拍摄的两张“卢浮魅影”照片,该日万里无云。据此,回答1~2题。 第一张照片第二张照片 图1“卢浮魅影”景观照片 1.据先后两张照片推断: A.镜头朝正东方向 B.拍摄时段正值日落 C.拍摄时段正值日出 D.当地时间为5点左右 2.关于“卢浮魅影”地貌景观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B.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D.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高空冷涡存在于对流层的中高层,具有气旋式涡旋,且中心附近的气温明显低于四周,其特征是在500百帕等压面高空天气图上至少有一圈闭合的等高线。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的高空冷涡常经蒙古国东移,到达东北地区附近时称为东北冷涡。图2示意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回答3~4题。

图2春末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分布 3.关于该时刻图示地区高空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状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A.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B.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C.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D.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4.图中四地最可能出现天高云淡、蓝天在线的高颜值“冷涡蓝”天气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南部通过刻赤海峡与黑海相通,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亚速海平均盐度约9‰~11‰,而与之相邻的黑海平均盐度约12‰~22‰。图3为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图,回答5~6题。 图3亚速海位置、入海河流及洋流示意 5.与黑海相比,亚速海海水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有

太湖流域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

太湖流域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 (试行)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二〇一二年七月

1 总则 1.0.1为加强太湖流域河湖管理,保障防洪、供水、水生态安全,规范太湖流域重要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管理,明确建设方案编制的水利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1.0.2本规定主要适用于太湖、太浦河、望虞河、新孟河等太湖流域重要湖泊、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建设方案、防洪评价报告的编制和评审,是建设方案审查许可的主要技术依据。 1.0.3太湖流域重要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符合流域综合和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符合有关水利规程规范要求,并遵循严格保护、依法审批、等效替代、占用补偿的原则。 1.0.4建设项目除执行本规定外,并应符合国家、地方有关行业现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2 基本规定 2.0.1 建设项目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要求。建设项目严格禁止以下行为: 1 禁止围湖造地或围垦河道;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建筑物和防汛设施、水文监测和测量设施、河岸地质监测设施以及通信照明等设施;在堤防安全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打井、钻探、爆破、挖筑鱼塘、采石、取土等危害堤防安全的活动。 2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有毒有害物品仓库以及垃圾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堆放、倾倒、掩埋、排放污染水体的物体。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3 禁止在水文监测环境保护范围(监测断面上下游各

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959年所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和1988年完成的修订补充报告,都论证并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推荐作为近期开发的重点工程,其主要任务是解决长江中下游、特别是荆江河段的防洪;向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供电,同 同时还可以显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条件。 防洪作用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耕地9000余万亩,人口7500万,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又是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地面高程普遍低于洪水位数米至十数米,历史上洪灾频繁而严重。建国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洪建设,完成了加高加固堤防土石方30余亿m3,兴建了荆江分洪等分洪工程,安排了一批分蓄洪区,修建了丹江口等有防洪作用的支流水库,目前正继续实施1980年制定的以防御1954年类似洪水为目标的平原防洪方案。 上述方案完成后,干流堤防能防御10-20年一遇洪水,其中荆江河段只能防约10年一遇洪水。超过这一标准时,需运用分蓄洪工程,牺牲局部,以保重点。但分蓄洪损失很大,如遇类似1954年洪水,需分蓄洪约500亿m3,淹没农田约1000万亩。特别是荆江河段,采取分蓄洪措施后,也只能勉强通过技城洪峰流量75000-800m3/s。自1153年以来,宜昌洪峰流量大于800m3/s的有8次,其中1860和1870年洪水,宜昌洪峰流量分别约为92500和105000m3/s,枝城洪峰流量均在1100m3/s左右。若这一类特大洪水再现,必将在荆江南岸或北岸溃堤,造成大面积农田和城市被冲毁、大量人口死亡的毁灭性灾害。经反复论证,除兴建三峡工程外,尚无其它切实可行的对策。 三峡工程地理位置优越,可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95%,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三峡工程建成后,有防洪库容 221."5亿m3,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1000年一遇和1870年类似的洪水,配合分蓄洪工程,可避免荆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遇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许政办[2008]140号 【发布部门】许昌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8.11.17 【实施日期】2008.11.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环保局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年度实施计划的通知 (许政办[2008]14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东城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环保局制定的《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许昌市2008-2010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年度实施计划

(市环保局) 为进一步做好许昌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十一五”时期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为指导,以保护饮用水源安全、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为重点,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加快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减少面源污染,加大监管、投资和监测力度,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各类功能区水质标准,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淮河环境协调发展。 二、防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29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14.6%以上,氨氮控制在0.1632万吨以内;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 3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5mg/L以内。 (二)阶段目标 2008年,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控制在1.38万吨以内,比2005年削减8.7%以上;城市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清潩河高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7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10mg/L以内,颍河榆林军民桥出境断面水质COD浓度控制在50mg/L,氨氮浓度控制在5mg/L以内。

中国水利年鉴2014_重要文献-重要文件-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

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9号)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太湖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省际间、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以及涉水行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太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三、通过《规划》实施,到2020年,太湖调蓄能力显著提高,流域防洪工程布局比较完善,重点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城乡供水和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节水水平显著提高;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河湖水体有序流动基本实现,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并有较大改善,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到2030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供水安全全面保障,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太湖富营养化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 四、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措施。实施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完善洪水北排长江、东出黄浦江、南入杭州湾及合理发挥太湖调蓄作用的防洪工程布局。加强城市及区域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完善洪水调度、预警预报和风险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五、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完善北引长江、太湖调蓄、统筹调配的流域水资源配置布局,积极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提高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优化和调整城乡水源地布局,加强城乡第二水源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程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 六、加强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水资源保护措施,实施重点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逐步恢复河湖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大力减少污染物入河湖量,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严格施行《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强化涉水事务管理和执法监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流域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健全防洪管理制度,完善防御洪水方案、洪水调度方案和抗旱工作机制。规范河湖岸线和采砂管理,加强河网水系和圩区管理,促进涉水行业协调发展。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划》是太湖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重要依据。流域内各省(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认真分解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国务院关于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批复(2013年3月2日国函〔2013〕37号) 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气象局、能源局、海洋局: 水利部关于审批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珠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以完善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协调好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等关系,充分发挥珠江的多种功能和综合利用效益,为实 9 重要文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