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眼中的广富林遗址

我眼中的广富林遗址

我眼中的广富林遗址
我眼中的广富林遗址

我眼中的广富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郭方涛

课程介绍和教材分析: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0年创办,作为一所新

学校,地处松江新城,西靠广富林遗址、辰山、天马山、小昆山、北靠佘山。松江的文化底蕴丰厚,艺术人才辈出,星光璀璨。松江在历史上还涌现了无数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杰出的工程专家、农业专家和革命英烈。他们让智慧放出异彩,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树立了无数个“前无古人”的丰碑。为了提升学校的文化,我校继承和发扬松江文化,学校立足这一文化优势,结合中国画特有的民族韵味,非常适合表现这种古老历史文化的特点,力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风采。从古到今松江的每一处的建筑遗址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通过在中学开设中国画,借助中国画的形式来描绘松江建筑文化有利于加深对松江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松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我校努力从艺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国家课程纲要倡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所以我结合松江的实际情况开发本课程。

本课我从校本教材《水墨松江》拓展出来的一课----我眼中的广富林,广富林遗址离我校仅2公里,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被上海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上海的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广富林遗址建筑非常有特色,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所以通过设计本课让学生用中国画描绘广富林遗址,提高他们广富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身边的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学生是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新上海人组成。新上海人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都是跟随父母从不同的地区来到松江,对松江的本土历史文化不够了解,所以本课的设置对他们进一步了解松江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六年级学生理解和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特别是新上海人的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使他们融入上海,融入松江这个

大家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里而享福和快乐。

类别:中国画

课时:1课时

年级:六年级

教具:毛笔:大、中、小号;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色;调色盘;洗笔器皿;毛毡;教师范画;教学课件;照片;投影仪

学具:毛笔:大、中、小号;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色;调色盘;洗笔器皿;毛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广富林遗址建筑美景,学会取景、构图并尝试用中国画形式来表现自己眼中的广富林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了解、欣赏、分析、比较、归纳等体验,逐层了解取景的方法。接着教师示范和课堂实践等过程,尝试用中国画描绘广富林遗址美景,

突破教学重难点。

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画广富林风景,体会国画的独特韵味;感受广富林的历史文化;抒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继承发扬历史文化。

教学重点:学会取景,能用中国画的勾、点、皴、染等方法有层次生动的表现对象教学难点:有情感、熟练掌握浓淡干湿有层次的生动的表现事物

课前准备:教师周围布置教师作品,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国画风景作品并配舒缓的音乐背景,进入课堂。

(设计说明: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教师作品和幻灯片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为教学做铺垫)

教学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报告

寻访上海历史的脉搏 学号:101215118 姓名:钱承恺

2008年发掘 2008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5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一是开掘面积8000平方米,探方近250方,使遗址的文化内涵大面积地显现;二是遗址的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东周文化等遗存的叠压关系更为清晰;三是进一步揭示了广富林文化时期,当地先民的饮食、居住、墓葬等习俗;四是发现了部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五是广富林东周文化遗存有重大发现。 此次大规模考古的具体地点是在广富林遗址的最北端,在那里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生产、生活环境,即遗址东北部的大片湖泊。湖泊的沿岸发现大量木桩,其面积约1000平方米。木桩应该是当时的渔业捕捞设施和沿湖泊的住宅。而在生活区发现的一条壕沟内,出土了许多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这是良渚人丢弃的生活垃圾。从而推断,良渚时期人们的生活地带也在附近。故该遗址存在着良渚文化与广富林文化在同一地点的胶着之状况。 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遗址北部湖边发现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这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在湖边遗址发现有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本有木桩,为干栏式建筑的房基,木桩上架梁,再在梁上铺板,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这些房屋都是独立的小房子,当时尚未形成村子,而是以原始村落形式存在。在湖边遗址还发现了大批陶器、植物遗存,另有梅花鹿角、猪等动物遗存。考古发现有一处地面式建筑,为平地起建,墙体已经倒塌于生活面上。生活面土壤呈浅红色,先民将平地烧烤,使其变得干燥、坚硬,便于生活。倒塌的墙体为红色,可以断定该建筑是因火烧而倒塌。从倒塌的这一片墙体实物推算,这类地面式房屋的墙高在0.9米以上。这种木骨泥墙反映出先民已懂得在制作墙体的时候,往泥土里以木、竹为筋,以加强墙体牢固度,类似于今天的钢筋水泥混凝土。 此次考古,在广富林遗址首次发现了稻壳和稻米,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以往,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米已被发现,此次发掘出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稻壳和稻米,数量较多,形态完整,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史和农业经济形态的珍贵材料。而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广富林文化先民已把猪和鹿作为主要的肉食来源。 发掘中还首次发现了8座广富林文化墓葬,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皆在2米左右,宽约0.8米。其中35号墓发现有随葬品,数量较多的随葬品被放置在主人腿部左侧。随葬品中有煮饭用的鼎、收割用的石镰,但比生活、生产实用器物的体积要小,且制作较粗糙,由此鉴定为冥器。广富林文化墓葬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而一穴为特别的曲肢葬。墓穴主人头向右侧,双手半举至头部,双膝弯曲,这些现象与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包括此次发掘出土的此穴在内,上海地区共出现了三穴曲肢葬。一穴发现于福泉山古文化遗址,经考证为陪葬;另一穴发现自马桥文化遗址,骨架作双手作捆绑于背后状,明显为犯规处死。那么,这具广富林文化的曲肢葬主人,他是否死于非命呢?由于墓穴非常小,仅容一人弯曲安置,此人的双手高举至头,有被强制性放入迹象,因此,此人很可能是因犯规而被处死。 考察主题上海历史之根 考察时间2015.10.21~2015.10.24

游广富林遗址_小学作文

游广富林遗址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游广富林遗址,感谢您的阅读! 阳春三月,我和爸爸妈妈踏上游历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旅程。一路上,我隔着汽车玻璃窗向外望去,路边的玉兰花、樱花、迎春花已经伸展腰肢,悄然绽放,好一派初春的景象。 车开到广富林路,遗址景点已到。爸爸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去停车的停车场在什么位置吗?我很好奇,迫不及待地向向窗外望去,咦?为什么在停车场入口,我们仿佛要向水下开去。我打趣道:“难不成在水下?”爸爸笑了:“是的,遗址公园的停车场是个水下停车场,是不是很神奇?”我的下巴都要跌到地面,惊讶地不知如何是好。 停好车,买好票后,就沿着入口处走进公园里。走出地面后,一派古色古香的景物风貌铺陈在眼前。在一面硕大的青砖牌坊前,我们驻足欣赏。上面用楷书写了几个溜进大字:广富林遗址。爸爸告诉我,这是上海地区的古人遗址。沿着一条青砖小路,我们向景区内走去。小路两边是高大的马头墙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大的墙身直逼人眼。站在两扇古朴的木门前,我注视着门上的门栓——两个青铜狮子头像,门环锈迹斑斑,这是时光留下的痕迹。爸爸说,在这里,他把我装进了镜头,那个镜头很美,很安静。 在江南风情的小巷中徘徊后,我们走进一座陶瓷博物馆。我喜欢游览博物馆,一种静谧的美总在心间萦绕。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欣赏着一个个历史阶段的陶瓷文物。有两三千年前的陶猪、陶罐、陶盆、陶碗;有唐朝精美的唐三彩。我静静地注视着玻璃窗中来自古代的作品,内心竟然涌出一股感动、一种莫名的感触:这个时代,我们的脚步太快,浮躁的心思应该在这些静谧的远古事物前洗礼,拂

去心头的躁动,让我们里自己的心更近!我对爸爸说: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历史那么远,又那么近!近在眼前! 在遗址公园中,有一大片开阔的油菜花田。春寒料峭的日子,油菜花已经在枝头招摇。它们一簇簇、一团团竞相开放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来蜜蜂的流连,游人的留恋。我俯身钻进花田,由于兴奋有余,沾染了一身黄色的花粉,妈妈过来拂尘花粉,笑话我古灵精怪!许久没有这样赤裸裸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我打趣到:瞧,这是我用热情,换来的大自然的馈赠! 遗址公园中最有趣的建筑,角锥形建筑将在水中央,一条条长木斜织成建筑的轮廓,底部插于水中,湖水中的小鱼在建筑影子中来回穿梭。我这奇特的建筑风格像极了水淹过后的房屋,只留下屋顶露于水面。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建筑奇景,我很遗憾在匆匆游离中疏于对其背后人文底蕴的考究。算是一个粗糙的游人,罢了。 时光飞逝,在骨针广场中我们用欢笑声,用一张全家福结束了今天的游历!于广富林遗址挥别时,太阳已经斜挂在西天,涂抹出一片橘黄的天空,跟我们道再见了。再见!

松江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知识问答

松江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知识问答 一、单选题(共20题,每题3分) 1. 当前,松江区正在积极创建的是__ A ______。 A 全国文明城区 B 全国文明城市 C 上海市文明城区 D 全国卫生城区 2.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松江的主题口号是____ D ____。 A 厚德载物、文明松江 B 浦江之首、上海之根 C 浦江之首、文明松江 D 上海之根、文明松江 3. “全国文明城市(区)”是由_____ C ___部门批准表彰的,是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 A 中共中央办公厅 B 中共中央宣传部 C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D 中共中央组织部 4. 下列哪一项不是全国文明城区的检查方法___ A _____。 A 听取汇报 B 网上申报 C 实地考察 D 问卷调查 5. 全国文明城区__ B ______年命名一次? A 每二年命名表彰一次 B 每三年命名表彰一次 C 每四年命名表彰一次 D 每五年命名表彰一次 6.松江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LOGO是___ D _____。 A B C D 7.松江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吉祥物的名字是___ A _____。 A 松松、文文 B 松松、茸茸 C 文文、茸茸 D 文文、明明 8.2017年上海市松江区市民微电影大赛的主题为____ A ____。 A “中国梦·松江美·修身行” B “中国梦·申城美·修身行” C “中国梦·佘山美·修身行” D “中国梦·茸城美·修身行” 9.松江区争创2018-2020年全国文明城区是松江推进“一个目标、三大举措”战略布局的必然选择。其中“一个目标”是指___ C _____。 A 建设科技、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

广富林有感历史辉煌-文化长存

广富林有感——历史辉煌,文化永存 历史的沉淀总无言地诉说着种种辉煌的过去,我们唯有掘开那一方土地方才得见其真传。 ——题记 初闻参观广富林遗址考古现场时心中着实激动,毕竟考古学是一个十分厚重的词语,其中神秘与辛苦更是不为所人足道,作为一位文学青年,则对历史充满着探索向往之情;而当下十分流行的盗墓小说与穿越电视剧亦是使我对这次的考古活动充满好奇,是否先人的遗址里有着精美的宝藏玉器?是否可借遗留之物一瞩古风之丰蕴的文化内涵?......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目睹气势浩荡的遗址时,脑海中便浮现出这么一句话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丝毫不拖泥带水地向前奔涌而去,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没能使历史的指针永远停留在“秦朝”,隋唐的鼎盛繁荣也不过是历史大洋中一朵灿烂的浪花。我们面对现在与过去的种种交接处总会情不自禁感叹一句“一切都会过去”;但当我站在尚未完全挖掘出的广富林遗址中,一寸寸方正的灰坑呈井田状的呈现于眼前,有无数的考古专家与工作人员低头细致耐心地挖掘着土地,我却体会到了过去与当下的重合,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的精粹与真正的宝贵都不会被埋没,哪怕历史车轮扬起的灰尘再大,历史的海洋卷起的波涛再高,它们也终会重见天日,为人所知,长存于世。 遗址现场的工作人员讲解道,随着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我们逐渐了解到松江北部古文化脉络:约5000年前的良渚时期-4000年前广富林文化-春秋战国至汉代-宋元时期,而广富林文化其实便是上海之根。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面积最大的一次考古挖掘,且发现的遗迹分别属于从新石器到明清时期不等的时期,反映了广富林遗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曾听说上海是近一百年发展起来的小渔村,而这次的广富林遗址便推翻了这一说法,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广富林已是上海最早的“文化中心”,由此,想必上海人都可以自豪于自己祖先亦曾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吧!一个拥有历史的民族,总会多一份历史特有的厚重感与文化气息,而我们也相信,拥有文化积淀的民族,扎根稳固,底蕴丰富,面对何种困难时都会更加坚定与勇敢。 为了使我们这群好奇心重的学生更加深入的体验考古的真实,工作人员给学生专用的考古地铲来“刮地皮”,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成为了一位历史的侦探,浑厚结实的泥土下便是历史的宏图篇章,等着我们去挖掘,其实小时候经常会做一些寻宝梦,带把小铲子到树下去挖一挖希望会找到宝藏,这样说起来,也许好多孩子从小就接触了浅显意义上的“考古”,只是长大后便只觉幼稚,却未曾想到原来世上真有种“考古专家”,专门掘地,只是不是为了寻找宝藏,而是为了寻找历史。 那么,是否有人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历史呢?现在不都提倡“活在当下”么?寻找历史的意义究竟何在? 其实,类比一下,这便成为了人人都能领会的道理。你愿意飞往世界各地么游览领略美好风光吗?你愿意不断追求发展实现自我梦想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那么,当你实现了一切之后,是否会忘记自己的家呢? 我们的历史对于我们的文化正如我们的家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一般,我们无论飞往多远走了多久,都不会忘记自己的家。历史是文化之根,我们只有不断探究历史,找寻历史,才能不断进行 1 / 2

松江广富林文化古遗址的审美等级

松江广富林文化古遗址的审美等级 作家黄忠杰 要说松江最大最有价值的文化古遗址,一定是广富林文化古遗址。 广富林文化古遗址比较特殊,是长江流域最有名的文化古遗址之一。在这里,我要用较长的篇幅来加以论述。 广富林文化古遗址中的一种聚落文化,最具规模,影响最广,底蕴深厚。它完全是古代人用自己的族群力量汇聚到此,把他们本原的聚落文化播撒到了这里,形成了松江广富林的特别的聚落文化。概括地说,它具有三个“最”:一是最先形成的颇具规模的村落文化; 二是远古松江乃至上海的聚落文化的经典; 三是自长江流域良渚文化崩溃之后,一脉最强的良渚文化的余音。 可以这样说,广富林古遗址文化使松江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一种重要的升华。 我到松江广富林文化古遗址,已经是好几次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踏上那古遗址都深感劳累。路途不远,道路平坦,却足以累过一次次跋山涉水,居然。 起初在广富林文化古遗址上行走不觉得,后来,我的那二条腿脚越来越沉重,而且眼前总晃动着一颠一颠的朦胧图像,这一幅幅图像所映现出的,全是一种疲倦,一种无奈,一种凄伤,一种挣扎。 想来想去,我找到了答案,这是千百年前的古人们的迁徙所为。 广富林文化古遗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几千年来,即便从来没有遇到过火灾、水灾、虫灾,日晒风化,也早已在岁月里变成废墟了,因此,这样的岁月沉淀过程,也一定是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劳于愁思,累于感慨,积于心累。 这就是一种聚落文化的图像。它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和空间,那时的人类群体,在只有向往、毫无预告的情况下,直接抵达在了松江广富林文化古遗址上。 此时此刻,我的万千思绪里很快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那是四千多年前广富林族群迁徙时的情景。这里我先要说明一下,广富林一说,是在元朝末年始。 广富林的族群迁徙,长期来,它总幻化着一种热闹的浏览、朝夕相处的方式,与当地的族群同劳动同生活同玩乐,溶成了一体。难分难解。 我曾经在广富林文化古遗址上不断地向东西南北一次次地瞭望,遥想着那一条条古道上的大批行走者,从四面八方而来,那是广富林的一次较大的迁徙。他

我眼中的广富林遗址

我眼中的广富林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郭方涛 课程介绍和教材分析: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10年创办,作为一所新 学校,地处松江新城,西靠广富林遗址、辰山、天马山、小昆山、北靠佘山。松江的文化底蕴丰厚,艺术人才辈出,星光璀璨。松江在历史上还涌现了无数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杰出的工程专家、农业专家和革命英烈。他们让智慧放出异彩,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树立了无数个“前无古人”的丰碑。为了提升学校的文化,我校继承和发扬松江文化,学校立足这一文化优势,结合中国画特有的民族韵味,非常适合表现这种古老历史文化的特点,力求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风采。从古到今松江的每一处的建筑遗址都在诉说着它的历史故事。通过在中学开设中国画,借助中国画的形式来描绘松江建筑文化有利于加深对松江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对松江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我校努力从艺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格局,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同时国家课程纲要倡导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所以我结合松江的实际情况开发本课程。 本课我从校本教材《水墨松江》拓展出来的一课----我眼中的广富林,广富林遗址离我校仅2公里,有5000多年的悠久文化,被上海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上海的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广富林遗址建筑非常有特色,广富林文化时期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所以通过设计本课让学生用中国画描绘广富林遗址,提高他们广富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身边的历史文化建筑的重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情分析:我校六年级学生是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和新上海人组成。新上海人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都是跟随父母从不同的地区来到松江,对松江的本土历史文化不够了解,所以本课的设置对他们进一步了解松江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六年级学生理解和观察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特别是新上海人的学生有更重要的意义,使他们融入上海,融入松江这个 大家庭,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这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城市里而享福和快乐。 类别:中国画 课时:1课时 年级:六年级 教具:毛笔:大、中、小号;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色;调色盘;洗笔器皿;毛毡;教师范画;教学课件;照片;投影仪 学具:毛笔:大、中、小号;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色;调色盘;洗笔器皿;毛毡

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发现马家浜文化古遗址 记得是20多年前的一天,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以6000文字篇幅.发表了记 者顾许胜采写的关于上海6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的新闻报道文章,在社会上引 起了不小的轰动。记得该文发表的第二天(1988年10月13日),时任上海市市 长的朱铭基和相关领导就来到青浦考察了福泉山等古文化遗址。关于此文背后 的采写过程笔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是笔者全程隋同顾许胜采写了此文。那次 调查采访先后到松江博物馆、青浦博物馆,还实地察看了a泽古遗址、广富林古遗址等几个地方。在该文发表前的一天晚上,笔者还陪同顾许胜专程赶到家住 上海市区中山公园附近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黄宜佩家里,就有关上海原始社会文化情况专门作了采访与核准. 关于明确认为上海在距今6000年前已有人类生息,其主要根据就是在上海 西郊青浦区境内发现的马家派文化。与距今5500年左右的裕泽文化作比较,马 家派文化的发现把上海的人类历史推前了一千多年。马家派文化最初发现于浙 江嘉兴,距今6000年左右.上海地区发现马家沂文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与年 代后期,先后在青浦境内扁泽、福泉山二处遗址下层发现了马家饭文化时 期的遗存,这是目前上海地区发现的历史最久远的原始社会文化遗址。 在a泽遗址的考古发掘关于马家派文化的两次极为重要的发现,一是水稻,二是水并。1961年,在扁泽遗址下层发掘出土的马家饭文化稻谷顺粒,经浙江 农业大学游修龄教授鉴定为轴、梗两个不同品种,是人工培植的稻谷,这在当时是中国出土的年代最古老的重要水稻标本之一,为研究水稻起源、开展农业考古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7年与1989年,先后在猫泽遗址假山墩的两侧发现的二口马家涣文化 水井,距今六千多年,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层文化中发现的一口六千多年前的水井.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三口水井。考古报告中为我们留下这样的记录: 1987年,在青浦裕泽遗址的西侧,上海市文管会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直径 67-75厘米的黑灰土面,起初以为是常见的古人丢弃生活垃圾的灰土坑。一般 灰土坑比较浅薄,而在清理此坑时,越挖越深,久未见底.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清理,才见到生土。此坑残深达226服米.又呈直筒形.坑壁有明显的人为开凿的 痕迹,显然它不是常见的灰土坑。这使在场的考古人员惊奇不已,原来这是一口水井,而在水井中出土了具有马家派文化特点的夹砂探腹红陶盆及央砂宽愉釜 等残肉器,还有古人食用后遗弃的雇鹿等动物骨骼。井中水深丰富。这是上海 首次发现的六千多年前马家派文化时期的水井。六千多年前,上海人已经懂得 开凿水井,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或要的贡献。此后的1989年.为配合 油墩港水利工程,又在裕泽遗址西侧发现了一口直简形水井,L1径65厘米,因使用推土机作业,井口已经遭到破坏,井残深约100厘米,并内填满了黑灰色的淤泥。经过清理出土了夹砂暇循红陶釜、灰陶弹丸形渔网坠、残木构件以及鹿角、鱼骨骼等。而夹砂腰红陶釜是马家洪文化典型的陶器.依此断定此井和上述水 井一样也是最早的上海居民开凿的水井。经考证9泽遗址下层出土的水井和遗 物均系马家洪文化晚期遗物,距今6000多年。其中遗物木炭经碳14侧定和树 轮校正年代为距今6130年士130年。虽然扁泽遗址发现的这两口水井只是没 有运用其他材料构建井璧的土井,但是与先前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所谓浅塘 形水井相比较,fit泽遗址马家派文化水井的形制更具水井特质。因此裕泽遗址

上海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发掘简报_宋建_赵东升_李

广富林遗址发现于1959年[1] (图一),从1999年开始,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有计划的勘探和发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墓地和新石器时代末期一种新的文化遗存[2]。自2008年开始,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多次对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2012年,上海市文物局和上海市博物馆邀请多家单位合作发掘,总发掘面积达15000平方米。其中,南京大学发掘面积为298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现象丰富,包括灰坑、墓葬、水井、灰沟、房址等,本文只报道南京大学发掘区的良渚文化墓葬。 一、地层堆积 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共包含6个时期的文化层,即崧泽~良渚过渡阶段、 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周代、宋元和明清。这 批墓葬位于良渚文化地层内,其中有3座打破 崧泽~良渚过渡时期地层。 上海广富林遗址2012年南京大学发掘区 良渚文化时期墓葬发掘简报 摘要:2012年上海市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等单位对广富林遗址进行了发掘,在南京大学发掘区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墓葬10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少量玉器和石器。根据墓葬开口层位、随葬品组合、典型陶器演变序列判断,10座墓葬年代存在早晚差异,其中早期墓葬3座,中期1座,晚期4座,另有2座因被晚期水沟打破不见随葬品而未能断代。墓葬均位于高土台上,反映了良渚先民择高处而葬。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良渚文化的丧葬习俗提供了新资料。关键词:广富林遗址;良渚文化;墓葬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0327(2016)04-0003-08 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南京大学历史系 (上海201306) (江苏南京211102)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河南开封475001) 江汉考古2016.4/总第145期考古发现 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

初中作文——游广富林遗址

初中作文——游广富林遗址 阳春三月,我和爸爸妈妈踏上游历上海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旅程。一路上,我隔着汽车玻璃窗向外望去,路边的玉兰花、樱花、迎春花已经伸展腰肢,悄然绽放,好一派初春的景象。 车开到广富林路,遗址景点已到。爸爸神神秘秘地问我,你知道接下来我们要去停车的停车场在什么位置吗?我很好奇,迫不及待地向向窗外望去,咦?为什么在停车场入口,我们仿佛要向水下开去。我打趣道:“难不成在水下?”爸爸笑了:“是的,遗址公园的停车场是个水下停车场,是不是很神奇?”我的下巴都要跌到地面,惊讶地不知如何是好。 停好车,买好票后,就沿着入口处走进公园里。走出地面后,一派古色古香的景物风貌铺陈在眼前。在一面硕大的青砖牌坊前,我们驻足欣赏。上面用楷书写了几个溜进大字:广富林遗址。爸爸告诉我,这是上海地区的古人遗址。沿着一条青砖小路,我们向景区内走去。小路两边是高大的马头墙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高大的墙身直逼人眼。站在两扇古朴的木门前,我注视着门上的门栓——两个青铜狮子头像,门环锈迹斑斑,这是时光留下的痕迹。爸爸说,在这里,他把我装进了镜头,那个镜头很美,很安静。 在江南风情的小巷中徘徊后,我们走进一座陶瓷博物馆。我喜欢

游览博物馆,一种静谧的美总在心间萦绕。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们欣赏着一个个历史阶段的陶瓷文物。有两三千年前的陶猪、陶罐、陶盆、陶碗;有唐朝精美的唐三彩。我静静地注视着玻璃窗中来自古代的作品,内心竟然涌出一股感动、一种莫名的感触:这个时代,我们的脚步太快,浮躁的心思应该在这些静谧的远古事物前洗礼,拂去心头的躁动,让我们里自己的心更近!我对爸爸说:走进博物馆,去感受历史那么远,又那么近!近在眼前! 在遗址公园中,有一大片开阔的油菜花田。春寒料峭的日子,油菜花已经在枝头招摇。它们一簇簇、一团团竞相开放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来蜜蜂的流连,游人的留恋。我俯身钻进花田,由于兴奋有余,沾染了一身黄色的花粉,妈妈过来拂尘花粉,笑话我古灵精怪!许久没有这样赤裸裸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我打趣到:瞧,这是我用热情,换来的大自然的馈赠! 遗址公园中最有趣的建筑,角锥形建筑将在水中央,一条条长木斜织成建筑的轮廓,底部插于水中,湖水中的小鱼在建筑影子中来回穿梭。我这奇特的建筑风格像极了水淹过后的房屋,只留下屋顶露于水面。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建筑奇景,我很遗憾在匆匆游离中疏于对其背后人文底蕴的考究。算是一个粗糙的游人,罢了。 时光飞逝,在骨针广场中我们用欢笑声,用一张全家福结束了今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考察情况

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考察情况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位于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河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1977年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地块的另一处文物古迹是村东首的晚明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龙墓。1987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在遗址公园里充满了生态的要素,很好的还原了过去的模样,并没有进行很大的改动,体现出了一种绿色生态。 广富林的远古文明已由科学考古而得到初步证实。早在5000年前,广富林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地就已经普遍种植水稻,悠久的农耕史,表明了当地具有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当地的纺织历史也很久远,遗址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纺轮。东周至两汉时期,当地为规模较大的聚落或城邑。以后逐渐衰弱。20世纪60年代末,广富林小市镇仍保存了原有的布局,街坊和住宅屋宇依旧还是古色古香的传统样式。广富林的传统住宅也很有特色。20世纪70年代以前,住宅一进或两进,以一进深的为大部分,常见有一进三间者;两进深建筑,为前后二幢平屋与东西两厢房组成。20世纪80年代,广富林高氏宅是一座乡村大型住宅,始建于清代后期,厨房灶头别有一番特色,灶头的绘画图案乃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产物。居室内的传统家具摆设,如桌、椅、床、案、几、凳、米桶、鞋桶、箱柜等,另有极少见的藤编广漆元宝形摇篮。 广富林地块的建设规划由方松街道和新城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名称几易其名,开始称“广富林文化科技博览园”,又改为“广富林文化博览园”,最近改为“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项目性质称“保护开发。”初步规划建设展示馆,开发广富林市镇等。还设想在遗址的东面开挖人工湖泊。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的建筑设计为人工湖水下建筑,以声、光、电、蜡人、图片、文字等展示广富林文化。规划建设。初步规划的广富林市镇准备修建仿古传统商业街区。

文化遗址公园思路

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工程方案设计 一、项目背景 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由河北岸的文体中心、河两岸的滨水空间和河南岸的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部分目前已经实施并很快竣工:庙底沟文化公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由市政府批准实施。由于规划范围和规模扩大,需要对原总体设计进行修改和提升。本次设计的就是其中的庙底沟文化公园及其增扩部分。 二、项目概况 2.1区域位置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相连,南与南阳相接,北靠黄河与山西省相望,西依潼关与陕西省相邻,交通十分便利。项目基地位于三门峡市区西部,湖滨区与新区起步区的交界处,北有文体中心和会展中心,南有正在规划建设的商务中心区,西频国家级白天鹅湿地公园,东临三门峡市中轴线大岭路。 2.2设计范围 项目基地西起209国道,北临陕州大道,南至连霍高速。公园占地1379.55亩,分为庙底沟文化遗址保护区和火烧羊沟两大主体区域。 三、项目分析 3.1上位分析 3.1.1场地周边用地状况分析 3.1.2城市区域关系分析 项目基地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与新区的交界处,是新区与老区的过渡区,二零九国道与陕州大道均紧邻场地边界,是三门峡的门户空间。场地北临新建的三门峡文体中心,西邻天鹅湖景区与陕州风景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将

会加强主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的空间联系,保证传统文化与新观念及生态自然之间的和谐并存与互动。 3.1.3绿地系统位置分析 城区内紧邻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规划有黄河森林公园、陕州风景区、白天鹅湿地公园三个大型风景区,庙底沟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与周边景区在景观上 衔接成一体,联动发展。既可以依托周边大的景区为公园带来人流,又可以使公园得以美化,更好的去展示和传承文化。 3.2场地现状分析 3.2.1场地现状地形分析(含坡度分析) 整个场地地势南高北低,东峻西坦,以川塬构成了地貌的主要类型,高差变化较为丰富,沟壑纵横,高程点相差5-12米。 3.2.2场地现状道路分析 项目北边界为陕州大道,与项目西边界二零九国道相交形成立交桥,南边界为连霍高速,并有南环路横跨沟谷而过,场地内谷底和山间部分村庄现有一部分水泥路面可供施工车辆通行及村民进入村庄,其他均为人行践踏出来的山间土路。道路系统性不强,缺乏完整连续的步行系统和观光游线。 3.2.3场地现状植被分析 景区内现状品种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较陡的山坡及部分山体未被植被覆盖。群落构成多为大乔木,小灌木、地被,缺乏中间层次,无法形成完整的植物生态群落。 3.2.4场地现状构筑物分析 现场现状房屋多数居住形态采用传统粘土砖建筑,布局较为集中,部分山体上采用窑洞形式分布。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导游记》(游记)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导游记》(游记) 从松江19路公交车龙源路站下车,在一对同车69岁老夫妻的带路下,穿过马路左手拐弯到龙源路。沿着龙源路朝南走100多米,远远就望见了广富林遗址竖在路边的20根华表柱子,以及楼阁寺塔、远处的松江大学城的景色。 这左右各十根红色的立在路边广富林人工湖前的华表,与天安门前的吼柱龙盘华表,外在形式不同,而是采用卯榫结构拱斗形的模式。凸出强调了我国古代建筑木工工匠的高超的建筑艺术特色。 向前走到第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右手拐弯,就见到了马路上的墙上一幅幅长长的广告语上面书写着: “一条连贯於古今的时空隧道;一所补给涵养的文化驿站;

一座上海文化事业的新地标;探究海派文化之旅;追寻上海历史之根;品味自然生态之美;享受休闲旅游之乐。” 一边走,一边看着墙上展现出广富林门塔,亭台楼阁水景的风景图案广告标语的,使你感到,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大门,已经在和你作近距离的招手呢。使你情不自禁加快了脚步。沿着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广告墙,向前行20来米,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穿过架在人工湖上的水泥桥,一眼望见广富林人工湖上的小岛,以及水上的仿明清牌坊,以及浸润在湖岸边的一座座木梁玻璃透明房顶了。这就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水下博物馆建筑群。 穿过桥梁行走不远就来到了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迎面相望的就是一座红漆髹成的木石牌坊,牌坊古色古香,气派恢宏高大的具有典型的仿古的复檐层叠似的斗拱雀卯榫结构牌坊。牌坊上金漆勾勒出“登瀛坊”三个楷书大字,字体美感丰润,骨架秀丽饱满。

在登瀛坊牌坊边上,广场前有一尊高3米多,长十来米长的灰砖照壁。灰砖壁照,表示我国建筑庭院大门,为了不透射出庭院内的私密,而故意设置的传统建筑模式。而广富林遗址入口处设置壁照,中间为广富林历史人文砖雕图案,壁照左右两边是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概况以及历史文化沿 革的简介。照壁中间大型的砖雕图案,其内容有: 当年康熙皇帝下江南的乘船码头,登上一叶轻舟;马相伯纪念馆;徐霞客形象雕刻;陆机放鹤桥;云间书院,陈子龙等人物砖雕雕塑雕刻线条流畅,简洁明快,人物景色栩栩如生,刀功刀法,既圆润而又苍劲有力,构图表现力强,生动秀美,中折射出南方工匠们内在的艺术文化底蕴。砖雕艺术功力尽显其中。砖雕作品和整个仿古建筑遥相呼应。壁照的边上还雕刻有,菊花宝瓶、如意扇子、荷叶莲花仙鹤等,徽派建筑艺术民间常见的砖雕装饰图案。

松江区的名胜古迹

松江区的名胜古迹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长远,有着“上海之根”的称呼。下面整理了松江区的名胜古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松江名胜古迹盘点松江区的名胜古迹1:醉白池 醉白池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是上海的旅游胜地。从这座园林的前身算起,已有九百余年历史。公园面积七十六亩。园内古木葱茏,亭台密布,古迹甚多。 松江醉白池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公顷,与上海豫园、嘉定古漪园、秋霞圃、青浦曲水园并称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也是五大园林中是最古老的园林。现醉白池已被扩建为为公园,其中现存园林部分为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工部主事顾大申在明代旧园遗址上所辟建。石刻碑 园内廊壁和部分庭园里石刻碑碣较多,这是该园的特色之一。池南长廊的墙壁上嵌有《云间邦彦画像》石刻,共二十八块(一说为三十块),镌刻着松江府属各县从元到清初乡贤名士九十一人的画像和赞词,刻画甚工,其中不少是人们所熟知的,如董其昌、徐阶、夏允彝、夏完淳、陈子龙等。此系清乾隆松江人徐璋所绘,后来散失了一部分,由画家改琦补绘,刻于石上,得以保留至今。 松江区的名胜古迹2:广富林遗址 广富林遗址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方松街道广富林路以北、银河路以

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于1959年发现,试掘发现2座良诸文化墓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1999-2000年、2001-2005年上海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将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它的发现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还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 1977年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原址建立了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成为松江大学城内重要的文化旅游设施。 1958年,当地村民在开河时发现了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之后共进行过四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是1961年9月,经考定,广富林文化遗址早于马桥遗址,又略晚于崧泽文化遗址中层,为良渚文化遗存。 1999年至2001年,相继展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发掘考古工作。在第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大型汉代建筑构件;同时发现一件呈屏风状的竹木框苇编物,一说是汉代屏风,又疑是汉代宫殿建筑中的灵柩。第三次发掘中,除继续发现良渚文化遗存外,还于1号区域出土了一批不同于良渚文化特征的新器物,称“广富林遗存”,后取其文化特征的内在属性,定名为“广富林文化”。从考古学角度来说,广富林遗址遗存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古文化现象,除广富林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应以独立命名外,其他的则应归类于已经命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广富林遗存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以往分

广富林遗址翻译

The second excavation of Guangfulin Archaeological Site was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1999 and finished at the beginning of 2000, covering 349 square meters. During this excavation, experts found big fabric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y also excavated a lot of ancient remains, suggesting that here might be the earliest town of Shanghai. The third excavation was carried out at the end of 2000 and covered 500 square meters. From an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it had great achievements. They unearthed implements which were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Longshan Culture(a late period of the Neolithic Age, centered on the central and lower part of Yellow River, dated from 2900 BC to 2100 BC), and that left over an impression of the society in which the ancestors of Shanghai and migrating people from inland provinces of ancient China lived. Shanghai is not a city lacks history. Guangfulin is a village and even now a road in Shanghai is named after it. Guangfulin has been excavated for several times since 1950s. It’s hard for us to say which is the dividing crest of Guangfuli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because we are not specialist in archaeology. Archaeological conclusion is reached from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a gathering of various information. We, as journalist, only know Guangfulin site is the largest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sites in Shanghai. On June 27th, we knew that 5000 square meters’ Guangfulin site once was excavated and was maintained again. During the year of 2000, people had two discoveries, but they fade from public scene with time goes on. Here we want to say that archeology is not like fashion that always a hot topic. However, archeology, once mysterious and abstruse, is no longer a closed field because of the fast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We saw more than 20 ancient short pillars which indicate the long history and we even saw a well-preserved old well, but it’s pity that heavy rain take away the wonderful and mysterious picture inside the well. In an open field, a few green trees stand there. The long history seems more vivid with them. The site was excavated and local villagers left, but the roots of ancient trees remain with history. If you live in the modernized and busy center of Shanghai, how could you imagine suck a field filled with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ghai is to be said lack of history. It becomes well-knew in modern China (since 1920s) However, the Guangfulin site can date back to the Zhou (1046BC-256BC) When we were young, we were familiar with some stories from Zhou. Now my complex of ancient Shanghai finds its home at Guangfulin site. What an unexpected gift! It rains more heavily and it’s dangerous to continue excavating so the person in charge called the archaeology workers and us to hide under trees(which is more danger) The man inform us we can’t take photos without permission. They have their rules, but facts are there even we don't take pictures. This on-going excavation was in the district outside the 5000 square meters’ core district. It began on March 27th. After we wrote the article about Guangfulin site in the

崧泽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其命名 (1)

崧泽文化遗址的发现及其命名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的上海,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不少人 认为就是一座近代新崛起来的城市。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兰宁、库龄合著的《上海史》,卜舫济的《上海简史》.他们不但称上海是近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并把近代上海的发展完全归功于西方殖民者。他们认为19世纪50年代上海开埠才是上海历史的起谏.当时国内的很多学者也持这种观点。在这样一种历史观点下,新中国成立不久,在上海西郊九峰地区的青浦等地,发现了距今近6000 年的斑泽文化遗址及扁泽文化。它证明了上海地区的成陆在70O0年前,证明上海人最早在近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较早的发现。这不仅证明了上海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证明了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明。 早在20世纪6。年代.我已听说了青浦楼泽古文化遗址,而走进并深人了解这一遗址是30多年筋在松江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时期.记得那是青浦博物馆负责人朱习理陪同我参观了这一遗址。裕泽村位于青浦县城四五公里处,东距北竿山5公里,南距佘山7公里.南临淀浦河,西傍油墩港,北依318国道,是.一处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当时有一条上海至青浦的公路从这里经过。我是先到青浦县城.再和老朱一起乘车前往。裕泽村是个不大的村落,有近百户人家。村中有一高阜,人称“假山墩”,是袁崧宅所在。村中河道纵横,南北向有崧泽塘, 北通沈家派,南连假山洪,三条大河的两岸是古遗址的主要发现地。 地方志上早有记载,崧泽,亦称崧宅,相传是东晋吴郡太守袁山松(即袁裕) 的住宅,也有说是袁扁之墓.袁山松因与孙恩交战,战死在附近的沪读垒.1957 年,在这一带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夹砂红陶片、泥质灰陶片,次年又在附近农田里挖出鹿角、陶片等。1960年,上海市文管会组织进行试掘,又发现堆积的印纹陶遗存,断定这里是一处较大的古遗址。于是上海市文管会专门组织一支队伍,从1961年6月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科学发掘.随后又发侧了一批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也有玉器、骨器以及陶纺轮、骨针一等.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足以说明这是一处较集中的先民聚居之处,他们在此从事生产、生活。从这次发掘的现场和出土的遗物中,发现了明显的原始社会文化层,下层为马家洪文化,中层为崧泽文化,上层为春秋战国几何印纹陶文化。当时在遗址中特别惊奇的发现是出土了梗稻爷的种子.这些种子经碳14放射性同位素测定为6000年前 的遗存。在母系社会的晚期,上海的祖先已能种植水稻,这一发现引起考古界、史学界各方面的极大关沈。在崧泽遗址小还出土了家猪的牙床骨,又说明当时畜牧业已饲养家猪.受裕泽考占发现而展开,史学家对上海地区成陆年代的研 讨又深人了一步,同时义对上海港、沪汝垒所处位置等有了新的认识。 楼泽文化的分布范围大体和马家洪文化一致,即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区,但其文化因素的传播范围稍大于马家派文化,裕泽文化的传播范围北到红淮东部地区,南到杭州湾以南,西北到皖西地区。在马家派文化—崧泽文化—良淆文化这一谱系中,崧泽文化是史前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与转折的时期,其上承马家派文化下启良堵文化。自崧泽文化起,长江下游地区开始了逐渐复杂化的进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贫富分化,不平等的现象产生并加剧,尤其体现在埋葬特征上。崧泽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中,丧葬习俗已经很鲜明。在上海青浦裕泽文化遗址发掘的墓葬有90多座,与周边地区发现的裕泽文化墓葬一样,都是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