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实取岩心长度大于电测解释厚度,且岩心完整,按比例压缩归位。

5、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

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检查开发效果。

6、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颜色、岩石名称、矿物成分、胶结物、特殊矿物等;相标志—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特征等;储油物性--φ、K、孔洞缝发育情况与分布特征等;含油气性—结合岩心油气水观察、确定含油级别;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接触关系判断。

7、简述测定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

见课本上24页。

8、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钻井液的主要性能。

水基和油基,水基:淡水,盐水,钙处理,石膏处理,混油。性能见课本35页。

9、简述钻井过程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具体见课本36页。

11、何谓固井,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固井指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

保护井壁,防止井身垮塌;;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通;便于安装井口设备,控制井喷,使油、气、水按规定管路流动。

12、何谓完井,简述完井方法。

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充填完井,化学固砂完井,防沙滤管完井。

第二章油层对比

一、主要概念

1、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

2、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

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3、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

4、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又称连通体平面图。

5、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6、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二、问答题

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1)依据:地层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或科、属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物及其组合等等。

(2)方法

①岩性对比法利用岩石类型、成分、结构、颜色等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②古生物对比法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的不同,鉴别地层时代和划

分、对比底层。

③构造对比法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

特征,可用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④矿物对比法利用沉积岩中所含矿物组合及某些矿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对比。

⑤沉积旋回对比法

⑥层序地层学对比法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性、古生物、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划分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地层单元,并利用这些单元的边界标志在横向上进行对比。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对比方法。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

⑴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⑵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

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

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

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标准层分布规律,了解用标准层研究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②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A、在油层组内,根据岩石组合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若干三级旋回;

B、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界线。

C、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岩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③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

A在三级旋回内,根据单砂层发育程度、泥岩层的稳定程度→将三级旋回细分为若干韵律;韵律内的较粗粒含油部分--即为单油层;

B按岩性相似、厚度相近原则,在四级旋回内进行单层对比。

④连接对比线

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1) 适用条件:沉积环境复杂地区。

如:河流相、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等砂体中对比单层。

(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步骤

①在砂岩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1个标志层。

--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面或底面。

②分井统计砂层组内主体砂岩(>2m)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

③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者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原则,将砂岩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

3、试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相比,其要求的精度更高,对比单元划分的更细,用于对比时的基础资料更丰富,选用的方法综合性更强。

4、简述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1)单油层-- 通常称小层或单层

①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

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

③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

(2)砂岩组-- 或称复油层或砂层组

①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②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基本一致;

③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3)油层组

①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②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

③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同一含油层系内:

①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

②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③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5、油层对比成果图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用途。

(1)油层对比成果图:

①油层剖面图

②平面图:小层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

③立体图:油层栅状图油砂体连通图

(2)油层对比成果图的应用

①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

②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

③油井动态分析等。

6、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1)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备完整的储-产-盖-底岩性组合;

正常情况下,完整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沉积旋回:

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盐岩→钾盐→石灰岩或白云岩

自下----------------------------------------→而上

其中:硬石膏和盐类是良好的盖、底层,渗透性极差

石灰岩和白云岩是良好的储集层。

(2)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有统一(独立)的水动力系统;

(3)同一储集单元单元中的流体性质应相似。

(4)储集单元的顶、底界可以不受地层界线限制---

※可与地层单元界面一致,也可不一致;

※盖层和底层可以是同一层。

第三章储层特征研究

一、概念

1、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2、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孔喉配置关系。

3、储层非均质性: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的不均匀变化。

4、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5、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6、渗透率级差(J):J为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段的渗透率表示。

7、渗透率均质系数(K):K表示砂层中平均渗透率与最大渗透率的比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好。

8、排驱压力:表示非润湿相开始进入岩石孔隙的启动压力,即岩石最大连通孔喉中,润湿相开始被排替的最小压力。

9、裂缝性储层:指天然存在的裂缝对储集层内流体的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或据预测具有重要影响的储集层。

10、束缚水饱和度:岩石孔隙总是含有地层水的,其中被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和无效空隙及狭窄空隙喉道中的毛细管滞留水,在自然条件下是不能自由流动的,称之为束缚水。相应的为束缚水饱和度。

11、饱和度中值压力: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注入曲线所对应的毛细管压力。

12、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与排驱压力相对应的孔喉半径。

13、喉道半径中值: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相应的喉道半径,它可近视地代表样品平均孔喉半径的大小。

二、主要问题

1、简述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答:看看即可...

2、试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答:储集空间:孔隙和喉道。孔隙结构特征(P125 图自己看):a、大孔粗喉型b、大孔细喉型c、小孔极细喉型d、微孔管束状喉道型

试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和孔隙结构特征。

空间类型:孔隙、溶洞、裂缝。空隙结构特征:a、大溶洞型孔隙结构b、微缝空隙型孔隙结构c、裂缝型孔隙结构d、复合型孔隙结构

3、试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

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1)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2)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3)层间非均质性—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4)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喉道的大小、类型与分布,孔隙结构特征,颗粒非均质(岩石组分、排列方式等),填隙物非均质(基质和胶结物含量及类型等)

影响因素:

1)沉积作用—岩石成分、结构(含孔隙结构)、沉积方式等;

2)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数量与成岩阶段有关;改善储集性能作用(溶解作用),破坏储集性能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压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自生矿物析出等)。

3)构造作用—影响碎屑岩母岩性质,区域地热梯度的变化,产生断层和裂缝、影响储集性能。

4、简述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答:1)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

⑴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⑵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⑶层间非均质性——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

2)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⑴层间非均质性导致“单层突进”——多层合采情况下,层位越多、层间差异越大,注入水先沿着高渗层突进,较低渗层形成剩余油层。

⑵平面非均质性导致“平面舌进”——由于油层平面上渗透率差异,高渗方向油层吸水多,水推快,水洗好,导致“舌进”;低渗区形成“死油区”。

⑶层内非均质性导致层内“死油区”——注入水沿层内高渗带突进,其余部分可能成为“死油区”。

5、简述裂缝评价的主要内容。

答:(1)裂缝产状(2)裂缝发育程度(3)裂缝开启程度、充填程度及有效开启程度(4)裂缝力学性质:在岩心上主要是区别张性缝还是剪切缝(5)裂缝组系的判断与划分(6)微裂缝描述(7)裂缝的储油能力和渗流能力(8)裂缝系统、岩块基质系统含流体饱和度(9)裂缝—孔隙系统之间的相通性和采收率

6、试述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

答:一、沉积环境的影响

沉积条件、沉积方式差异—储集体分布、储集物性

二、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1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

改善储层储集性的成岩作用--溶解、成岩收缩、白云岩化等

破坏储层储集性的成岩作用--机械压实、胶结、压溶、重结晶等 2粘土矿物对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及储集性的影响

3成岩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三、构造作用的影响

构造活动:影响碎屑岩母岩性质、影响区域地热梯度的变化

构造运动产生断层和裂缝,影响储集性能

储集岩裂缝系统及微裂缝发育程度与构造活动有关

第四章油气田地下构造研究

一.名词解释

1.井位校正:为了提高剖面的的精度,充分利用剖面线附近的井,就需要把剖面线附近的井移到剖面线上,就是井位校正。

2.断点组合:找出各井中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把这些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的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3.断面构造图:又称断层面等高线图,它是以等高线表示断层面起伏形态的图件。4.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沿油气田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剖面图。它能清楚地反映油气田的地下构造形态、地层产状、接触关系;也能反映地层岩性、物性、厚度沿剖面方向的变化,还可以表示油气藏的空间位置及油气水的空间分布状况。(重点是应用)

二.主要问答题

1、图示说明地层倾角矢量图的分类(模式)

回顾

--倾角矢量图像

的分类

绿模式

红模式

蓝模式

杂乱模式(空白模式)

2.简述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识别

褶曲构造常用的方法。

依据矢量图,结合测井曲线确定

褶曲类型。

利用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判断褶曲

类型。

其中矢量的井段产状统计成果图共有5种:倾角与倾斜方位角关系图、倾斜方位与深度的关系图、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东西向视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南北向视倾角与深度的关系图。3.试述井下断层存在的识别标志,应用这些标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图示说明)?

1.地层的缺失与重复。

1).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时:地层缺失:钻遇正断层;地层重复:钻遇逆断层。当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时:地层缺失,钻遇逆断层;地层重复,钻遇正断层。

绿模

红模

杂乱模

蓝模

值得注意:

1)正确判断地层重复--倒转背斜与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差别:倒转背斜造成的重复地层的层位是由老变新,而逆断层引起的重复时层位由新到老。

2)正确区分断层、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缺失。

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的缺失:缺失层段之下出现比正常剖面更老地层---不整合面上下找不到相对应的同一套地层;不整合具有区域性、角砾性、风化壳等。

断层造成的地层的重复:不同井缺失层位及深度不同,且按一定方向逐渐变化,若断距小,断面陡、井距大,仅一口井中表现缺失;断层面上下可以找到同一套地层,伴有因牵引造成的倾角变化,断层角砾破碎带等现象。

2、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的油气

钻井过程中,在不该有油气显示的地层中出现油气显示--可能钻遇断层

在渗透性很差或致密岩层中,突然产生泥浆漏失现象可能钻遇断层

3、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

相邻两口井虽然未钻遇断层,但发现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预示该两口井之间可能存在未钻遇断层

4、近距离内同一岩层厚度突变

5、在短距离内,同一层内流体性质、油气层、折算压力和油水界面有明显差异

由于断层的切割,使同一层流体处于不同的地球化学条件下,造成流体性质上的差异。

钻遇正断层:地层重复钻遇逆断层:地层缺失

断层

引起

标准

层标

高相

差悬

殊示

意图

悬殊

6、断层在地层倾斜矢量图中的特征

4.试对井下地层重复或缺失进行地质分析。

造成井下地层重复的因素:断层;当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逆断层或断层面倾向,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正断层时:出现地层的重复。

倒转背斜也可以造成地层的重复。但是倒转背斜造成的重复地层的层位是由老变新,而逆断层引起的重复时层位由新到老。

造成井下地层缺失的因素:断层。当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正断层或断层面倾向与地层倾向一致且地层倾角<断层面倾角且钻遇逆断层时:出现地层的缺失。

不整合也可以造成地层的缺失: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的缺失:缺失层段之下出现比正常剖面更老地层---不整合面上下找不到相对应的同一套地层;不整合具有区域性、角砾性、风化壳等。

断层造成的地层的重复:不同井缺失层位及深度不同,且按一定方向逐渐变化,若断距小,断面陡、井距大,仅一口井中表现缺失;断层面上下可以找到同一套地层,伴有因牵引造成的倾角变化,断层角砾破碎带等现象。

5、如何确定单井断点?如何组合井间断点?简述井间断点组合的一般原则。

井下断点的确定:在钻井地质剖面上确定断点时,首先要对该井剖面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反复地与正常剖面(研究区综合柱状剖面图)逐层进行对比,逐渐缩小断点可能出现的范围。最后,在可能存在断点的范围内,根据测井曲线、岩性变化、钻时录井等资料仔细地分析并确定断点的具体位置。

井间断点组合--把各单井钻遇同一条断层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原则如下:①钻遇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断层性质应该一致,断面产状及垂直断距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②经组合后的断层,同一盘的地层厚度不能有突变。

③断点附近的地层界线:其升降幅度与垂直断距基本符合;各井断失层位应大体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

④断层两盘的地层产状要符合构造变化的总趋势。

6、何谓断层面等高线图?它有何用途。

断层面等高线图(断面构造图)--以等高线的方式表现断层面起伏形态的图件。

了解断层面在地下的产状及其变化(起伏形态);

▲了解断层的延伸范围(长度和深度);

▲了解断层互相切割的关系;▲检查断点组合是否正确

7、绘制地质剖面时,选择剖面线的原则是什么?

1、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于地层走向,或垂直或平行构造轴向--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倾角、厚度)。

2、通过较多的井--提高剖面图的精度;

3、剖面应均匀分布--全面地了解油气田情况;

4、需要了解构造细节的部位,并通过新拟定探井井位

8、如何判断断层的封闭性(或断层封闭性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1.判断断层两盘的岩性接触关系。

2.断层面及两侧的排驱压力:断层两侧的排驱压力相等或相近,断层开启;排驱压力差别大,断层封闭。

若断层面排驱压力大于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则断层封闭;反之则断层开启。

且某一断层的封闭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油气柱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油气可能从断盘一侧油气藏中向另一侧运移。或通过断层面向上倾方向运移。

3.断层的力学性质。一般认为:张性断裂易造成开启性断层;而压扭性断裂易造成封闭性断裂。

4.断层的活动强度:活动弱:破碎轻,裂隙不发育,断层封闭;活动强, 破碎严重,裂隙发育,断层开启。

5.断层产状与岩层的配置关系。同向断层,封闭能力一般都较差,反向断层(反向屋脊式)的封闭性较强。

6.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若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差异大,油水界面高差悬殊大,断层封闭。

7.断层的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时期的关系:油气聚集期及之后继续活动的断层,多具纵向开启性。油气聚集期已经停止的断层,一般封闭。同生断层常常具有良好的封闭性。

9、何谓井位校正?图示说明位移方法。

井位校正--把不在剖面上的井移到剖面线上的过程

10、简述井斜校正的任务及方法

对弯井或斜井进行井斜校正,正确反映地下构造形态。方法有计算法和作图法两种。

11、简述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绘制步骤(作图步骤)。

1分别计算各斜井段的水平投影和垂直投影,地层界面、断点、油水界面的垂直深度。 2选择适当位置作一水平线代表海平面,确定各井位置,并绘制两条深度比例尺。 3根据各井井口海拔,勾绘地形线。

4按图解法分别绘出四口井在剖面上的斜井身,在其上标出各井所钻遇的各个地层界面,含油井段、断点位置、并绘出地层界面、断层线与油水界面。

5注明图件要素:图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图例及编制日期、主图单位和制图人。

12. 如何编制油气田地质剖面图? (资料准备至绘制)

1资料的准备和比例尺的选择;资料准备主要依靠测井、录井和地球物理勘探资料。一般情况下,剖面图比例尺和油田地质图和构造图比例尺相同,也可适当放大。

2剖面方向的选择。

3井位校正和井斜校正。

4根据需要,编制不同类型的地质剖面图。

13、简述油气田地下构造图的编制及主要用途。

当剖面线斜交或垂直地层走向时:井位应沿地层走向线移到剖面线上,校正前后井位标高不变

当地层走向线与地层走向平行时:

油气田构造图:表示油气层顶、底或标准层构造形态的等高线。资料来源:制作录井、测井和地震剖面等。

主要用途:构造形状;高点位置

1.研究构造形态闭合面积;闭合高度为研究圈闭及油气类

断裂情况;地层产状型奠定基础

2.依据构造图上的等值线确定标准层深度,为新井设计提供深度依据。

3.在构造图上圈定油气边界,为储量计算提供面积参数,为开发方案(如边外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等)提供地质依据。

第五章地下温度与压力

一、基本概念

1、净水压力:是指由静水柱产生的压力,其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液柱的高度有关,而与液柱的形状和大小无关。

2、上覆岩层压力:是指上覆岩层骨架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压力,随上覆岩层骨架的增厚而加大,也与岩层及其孔隙空间流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3、压力梯度:是指每增加单位深度所增加的压力。

4、地层压力:是指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5、压力系数:指实测的地层压力与按同一地层深度计算所得静水压力的比值。

6、异常地层压力: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或称压力异常。

7、折算压力:就是为了消除构造因素的影响和正确判断地下流体的流动方向,把所测得的油层真实压力折算到某一基准面而求得的压力。

8、地温梯度:在恒温带之下,埋藏深度每增加单位深度地温增高的度数。

9、地温级数:是指地温每升高1℃时,所加深的厚度。

10、原始油层压力:是指油层在未被打开之前所具有的压力,人们通常将第一批井打开油层之后关井,使油层压力恢复平衡,用井底压力计测量油层压力,这个压力作为原始油层压力。

11、目前油层压力:是指油藏投入开发后某一时期的地层压力。

二、主要问答题

*1、何谓原始油层压力?简述其来源及分布特征。

答:原始油层压力是指油层在未被打开之前所具有的压力,人们通常将第一批井打开油层之后关井,使油层压力恢复平衡,用井底压力计测量油层压力,这个压力作为原始油层压力。

2、简述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上的分布特点。

答:①原始油层压力随油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②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表现为井底海拔高度相同的各井,若井内流体性质相同,则原始油层压力相等;若井内流体性质不同,则流体密度大的,其原始油层压力小,反之,其原始油层压力大。

③气柱高度变化对气井压力影响很小,因此,当油藏平缓,含气面积不大时,油气界面或水气界面上的原始油层压力可代表气藏(或气顶)内各处的压力。

3、图示说明折算压头、折算压力及其计算方法。

答:详见课本第230页。

4、试述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详见课本第219页)

答:⑴高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剥蚀作用、构造断裂作用、构造断裂与剥蚀作用、刺穿作用、成岩作用(泥、页岩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硫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热力作用和生化作用、测压水位的影响、流体密度差异;

⑵低异常地层压力的成因:温度降低、页岩减压膨胀。

5、简述异常地层压力的预测方法。

答:可采用的方法有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以及钻井地质资料分析★★等。针对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的一些内容:

⑴钻井速度:当钻入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钻速立即增大,用以判定地下是否存在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

⑵d指数:用来标定钻井速度,当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d指数将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⑶返出钻井液温度:在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时,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度数远远超过正常的情况。因此,从钻井液出口管返出来的钻井液温度有突然增高的现象,用判断是够钻遇了高异常地层压力过渡带。

⑷页岩岩屑密度:在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因页岩欠压实的缘故,页岩岩屑的密度将急剧变小而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

此外,钻井过程中转盘扭矩突然增加、起钻时阻力加大、井喷、井涌等现象的发生,均可作为钻遇高异常地层压力的显示。

6、地温场与油气生成、分布的关系。

答:1)地温与油气生成:温度太低,不足以使石油生成和运移,温度过高,又会使生成的石油遭到破坏。一般认为,石油生成的温度范围是60~150℃,如果过去和当今生油层所经历的温度都在60~150℃之间,则认为油层分布的空间范围是有利的油气生成区。

2)油气分布与地温、地温梯度:油田分布深度范围在600~5000m之间,其中大多数在3000m以内,多数在1500~3000m,其对应地温为60~150℃,且大多数不超过100℃。

7、简述影响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源于笔记,或有差异与遗漏)

答:1)大地构造性质及其所处的构造部位是控制基本地温场最主要的因素:

大洋中脊—高地温;海沟部位—低地温;海盆部位—一般地温;

稳定的古老台区—较低地温;中新生代裂谷区—较高地温。

2)基底起伏:由于基底的热导率往往高于盖层,深部热流向基底隆起处集中,地温异常和重力异常相当吻合。

3)岩浆活动:①岩浆侵入或喷出的地质年代(时代越新,所保留的余热越多,对现今地温场的影响越剧烈,有可能形成地热高异常区)②侵入体的规模和形状

及围岩产状和热物理性质等。

4)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火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基岩﹥盖层;盐岩﹥石膏﹥泥岩;砂岩﹥泥岩。

5)构造条件:褶皱——有明显影响;断层使地温升高或降低。

6)烃类聚集(油气分布) 7)地下水活动(循环)

第六章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计算

一、主要概念

1、地质储量:是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分为探明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和预测地质储量。

2、可采储量:可采量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

3、远景资源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的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层系),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4、预测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气藏(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

5、控制储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6、探明储量:指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7、油层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储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厚度)。即对全井达到工业油井标准有贡献的储层厚度。

8、压降储量:压力降落法--又称压力图解法,利用由气藏压力(P/Z)与累积产气量(Gp)所构成的“压降图”确定气藏储量。所计算的储量又称为“压降储量”。

二、主要问题

1、简述远景资源量及储量的分级。

2、简述确定油水界面的方法。

①利用岩心、测井及试油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岩心--含油情况与颜色;测井--SP、Rt)

以试油资料为依据,结合岩心资料的分析研究(制定判断油水层的测井标准;划分各井的油层、水层、油水同层)。

A)算出某一油水系统中各井最低油层底界和最高油水同层或水层顶界海拔高度。

B)投点--在图上依次点出各井油底、水顶位置。

C)在油底、水顶之间划油水界面。(当资料较少,油底和水顶相距较远时,油水界面应偏向油底,以防面积增大。)

②利用毛管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

根据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及相渗透率曲线,按井的产出特征可以将油藏垂向油水分布自上而下可分为3段:产纯油段;油水过渡段;产纯水段。利用油藏测井解释含油饱和度与深度建立油藏毛管压力曲线,据油层饱和度下限标准,求油水界面深度。

③利用压力资料确定油水界面。测压面水;平储集层均质高渗;已知井口海拔。

3、如何理解油水过渡带(图示说明)。

4、如何确定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含油面积。

首先初步确定油藏类型,了解控制油气分布主要因素。

(1)简单的背斜油藏:内外油水边界

(2)断块型油藏:断层边界、油水边界

(3)岩性油藏:尖灭线(有效厚度零线)油水边界

5、试述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的确定方法。

(1)测试法: 利用单层试油成果确定油层渗透率下限,渗透率下限确定后,根据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曲线,查出相应的孔隙度下限。

(2)含油产状法:用岩心的含油产状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

适用范围:碎屑岩储层中,含油产状与物性具有变化一致性的规律。

操作步骤:①划分岩心含油级别(含油产状);②通过试油确定岩性和含油产状的出油下限;③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有效层物性下限。

(3)泥浆侵入法:根据含水饱和度与空气渗透率关系曲线(2条直线),其拐点的渗透率值即为渗透率下限值。泥浆侵入的储集层厚度为有效厚度。用同样的方法,也可定出孔隙度下限。

(4)经验统计法

6、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需要确定哪些参数?如何确定?

(1)基本原理:利用油田静态资料和参数来计算石油储量--是计算油气田地质储量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实质为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体积,并用地面的体积单位或质量单位表示。

(2)

参数:含油面积有效厚度 有效孔隙度 束缚水饱和度 地面脱气原油密度 原油(原始)体积系数(相关确定见课件或课本p249)

7、简述压降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基本原理、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①基本原理:(p280)

②条件:⑴ 只能在气藏开采到一定阶段(大约采出10%左右),获得一定数量的产量、压力资料之后进行。

⑵ 适应于开采期间气藏容积不变的那些气藏(即纯气驱气藏),不能用于水压驱动气藏。 ⑶ 对边缘有含油气带的气藏,由于压力降低,溶在油中的气大量析出,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⑷ 要求整个气藏是互相连通的;因断层或岩性尖灭被分割时,应分别计算。 ③影响因素:⑴ 单位压降采气量不为常数

① 边水或底水供给 ② 低渗透率带的补给

③ 异常高压气藏 ④ 反凝析作用

\ ⑵ 其它因素影响

① 测压和产量计量不准确(人为因素、系统因素);

② 井身质量不符合要求(固井质量不合格);

8、图示说明压降法求取天然气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方法。

oi

o wi B S he A N /)1(100ρ?-?Φ??= N --石油地质储量,1044t A --含油面积,k m 22

h e --平均有效厚度,m

Φ--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

S W i --平均束缚水饱和度,小数

ρo --平均地面脱气原油密度,t /m 3 B o i --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 油层中一定体积原油与它在地面标准状态下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地

数 累积产气

p /Z =0 处的

横坐标值--气藏的

原始地质储量

压降曲线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