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方剂考试重点缩印文档

中医方剂考试重点缩印文档

中医方剂考试重点缩印文档
中医方剂考试重点缩印文档

名词解释

1.方剂:是中医在辩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事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2.理血剂:是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的方剂。

3.臣药:是方中能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其治疗作用的药物。

4.反佐服法:是病情严重时,采用寒药热服,热药寒服,以防止邪药格拒的一种特殊的服药方法。

5.补益剂:是凡用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

6.方剂学:是研究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7.君药:是方中针对主病或病症的主要方面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8.温里剂:是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或经络间寒邪,用以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9.固涩剂:是凡以收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以治疗气、血、精、津液耗散滑脱之证的方剂。

10.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作用,以疏解邪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11.引经药:是能引导方中诸药的药力直达病所的药物。

12.祛湿剂:是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症的一类方剂。

13.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14.反佐法:是根据病情需要,方中用与君臣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15.治燥剂:是凡具有轻宣燥邪或滋阴滋润的作用,用以治疗燥证的方剂。

16.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是在表的病邪随汗而发的一种治法。

17.治法:是临床辨明证侯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18.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以消除脏腑经络间的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19.佐助药:是在方中协助君药、臣药以加强治疗其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

20.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语》一书钟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种治疗大法。

21.佐治药:是方中用以消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的药物。

22.火郁发之:是火热病邪郁遏在里的病证,可用轻宣、升散、清疏、透散之品,使郁火病邪向外透散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3.透热转气:是温热病邪初入营分,在清营解毒的同时,陪以清透之品,将营分的邪热向外透发,使之从气分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24.治风剂:是凡用辛散疏风或滋潜熄风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等作用,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

25.清法:是通过清泄气分、透营转气、凉血散血、泄火解毒、清热祛暑以及清虚热等作用,以祛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26.调和药:是方中能调和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的药物。

27.逆流挽舟:是痢疾因挟湿外邪从表陷里,致肠道壅滞,传化功能失调者,用疏表散邪,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其痢自止的一种治疗方法。

28.和解剂:是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截虐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胃肠不和证,以及疟疾的方剂。

29.干温除热:是用干温药物治疗因虚而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

30.清热剂:是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

31.理气剂:是以理气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32.解表剂:是以解表要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机,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

33.祛痰剂:是以祛痰要为主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等作用,治疗各种痰病的方剂。

34.泻下剂:是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填空题

1.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籍是《伤寒杂病论》。

2.越鞠丸主治的六郁是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

3.小青龙汤具有温肺化饮的药对是干姜、细辛、五味子。

4.温经汤的君药是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5.龙胆泻肝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

6.真武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温化无能,水饮内停。

7.清营汤中,既具有清热解毒,又能透热转气的药物是金银花、连翘。

8.保和丸中连翘的作用是清热散结。

9.清燥救肺汤体现“培土生金”之法的药物是人参、甘草。

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就功效而言,安宫牛黄丸擅长于清热解毒。

12.麻子仁丸中杏仁的作用是润肠通便,降利肺气。

13.大承气汤的煎服方法是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溶服芒硝。

14.逍遥散的功效是寒积实证。

15.热入营分和血分的代表方剂分别是清营汤,犀角地黄汤。

16.当归四逆汤与桂枝汤共有的药物是桂枝、芍药、大枣、炙甘草。

17.肾气丸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干地黄。

18.黄土汤主治证的病机是脾阳不足,脾气亦虚,脾不统血。

19.半夏厚朴汤的主治证是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

20.完带汤中具有疏肝柔肝的药物是柴胡、白芍。

21.首次一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是《伤寒明理论》。

22.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

23.白虎汤的用方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24.大黄附子汤的主治证是寒积实证。

25.越鞠丸中配伍苍术的作用是燥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26.半夏泄心汤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27.阳和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熟地黄。

28.半夏厚朴汤配伍五苓散的意义是渗湿健脾,助半夏化痰。

29.“凉开三宝”是指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

30.四神丸的主治证是脾肾虚寒之五更泄泻。

31.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为1:2。

32.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寒饮内停,肺失宣降。

33.旋覆代赭汤与半夏泄心汤共有的药物是半夏、人参、大枣、炙甘草。

34.小蓟饮子的功效是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35.藿香正气散的主治证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36.保和丸的君药是山楂。

37.清气化痰丸的用方要点是咳吐黄痰,咯之不爽,苔黄腻,脉滑数。

38.麻黄汤的功效是辛温发汗,利水通淋。

39.阳和汤中,“此三味随酷暑不能缺一也”指的三味药是麻黄,肉桂,炮姜。

40.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41.最早论述“八法”的医藉是《医学心语》。

42.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为1:1。

43.白头翁汤的主治证是热毒痢疾。

44.愈昌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法。

45.完带汤的功效是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46.清胃散中配伍当归的作用是养血和血,以助消肿。47.温开的代表方是苏合香丸。

48.六味地黄丸中“三补”药物指的是熟地,山茱萸,山药。

49.小蓟饮子与龙胆泻肝汤共有的药物是生地、当归、木通、栀子、甘

草。

50.天王补心丹中常说的“三参”是人参、丹参、玄参。

51.我国现存古医藉中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是《普济方》。

5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用方要点是身热,喘急,脉数。

53.银翘散的功效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54.六味地黄丸中“三泻”药物指的是泽泻、丹皮、茯苓。

55.气虚发热证宜首选用补中益气汤方治疗。

56.重镇安神的代表方是朱砂安神丸。

57.理中丸的君药是干姜。

58.温经汤的功效是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59.四神丸中配伍吴茱萸的意义是温中散寒。

60.镇肝熄风汤的用法要点是头目眩晕,面色如醉,脉弦长有力。

61.乌梅丸的配伍特点是酸苦辛并进,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62.小柴胡汤中具有外透内清作用,为和解少阳的关键药对是柴胡与黄

芩。

63.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以胆南星、瓜蒌、黄芩、杏

仁、枳实而成。

64.补血的基本方是四物汤。

65.三仁汤中“三仁”是杏仁、白寇仁、薏苡仁。

66.三仁汤的配伍特点是宣上,畅中,渗下。

67.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霜桑叶。

68.祛湿剂中配伍最多的一类药物是理气药。

69.补阳还五汤中配伍地龙的作用是通经活络。

70.热入营分的典型舌象是舌绛而干。

71.在中药的煎药方法中,对于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融化的药物宜

烊化。

7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用方要点是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

弦滑。

73.大黄附子汤中大黄的作用是泻下通便。

74.五苓散中配伍桂枝的作用是温阳化气,兼以解表。

75.龙胆泻肝汤中具有清热利湿,导湿热从水道而出的药物是车前子、

木通、泽泻。

76.平胃散中配伍厚朴的作用是行气化湿,消胀除满,助苍术燥湿。

77.就功效而言,至宝丹擅长于豁痰开窍。

78.川芎茶调散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薄荷。

79.旋覆代赭汤用量独重的药物是生姜。

80.血府逐瘀汤的功效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81.方剂的变化形式有药味的增损,药量的加减,剂型的变化。

82.大承气汤原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厚朴。

83.清胃散中具有清热散火解毒,并具有“火郁发之”之意的药物是升

麻。

84.麻子仁丸主治证的病机是胃肠燥热内结,脾约不能布津,肠失濡润。

85.开窍剂分为温开剂和凉开剂。

86.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所致心神不安的方剂是朱砂安神丸。

87.天王补心丹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生地黄。

88.理中丸与四君子汤共有的药物是人参、白术、甘草。

89.同时含有桃仁、川芎、当归的方剂是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生

化汤。

90.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湿滞脾胃,气机不畅,胃失和降。

91.汤剂的制备中,煎药最好的用具是砂锅、瓦罐或陶瓷器皿。

92.银翘散中配伍辛温的荆芥和淡豆豉的作用是助金银花、连翘透散表

邪,同时使全方不致凉遏。

93.白虎汤原方中石膏的用量为一斤。

94.逍遥散中具有养血柔肝的药物是当归、白芍。

95.体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96.用来治疗五更泄泻的主方是四神丸。

97.二陈汤的用方要点是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

98.就功效而言,紫雪擅长于熄风止痉。

99.小蓟饮子中配伍藕节、蒲黄的意义是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是止血

而不留瘀。

100.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营卫郁滞,肺失宣降。

101.关于服药时间,对胃肠有刺激的方剂宜饭后服。

102.开窍剂适用于神昏窍闭证。

103.败毒散的主治证是气虚之人,外感风寒,瘀血阻滞。

104.治疗阳虚失血的两首常见方剂是理中丸、黄土汤。

105.补养安神的代表方剂是天王补心丹。

106.麦门冬汤除治疗胃阴不足证外,还可以治疗肺胃阴虚之肺萎。

107.温经汤主治月经不调和不孕,其病机是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108.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共有的药物是陈皮、厚朴、生姜、大枣。

109.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与半夏的用量之比是7:1。

110.主治大头瘟的代表方剂是普剂消毒饮。

111.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112.补气的基本方是四君子汤。

113.旋覆代赭汤中配伍代赭石的作用是重镇降逆。

114.体现“益火之源,以消荫翳”的方剂是肾气丸。

115.清燥救肺汤用治燥热伤肺重症。

116.六郁以气郁为先,故越鞠丸以香附为君药行气解郁。

117.五脏中,水湿为病关系最为密切的三脏是肺脾肾。

118.黄土汤中配伍性味苦寒的黄芩的作用是止血,并制约方中诸温燥

辛热药耗血动血。

119.茵陈蒿汤中配伍栀子的作用是清热燥湿,并利三焦,引湿热下行。

120.朱砂安神丸中配伍黄连的作用是清心泄火。

121.我国目前最大的一部方书是《中医方剂大辞典》。

122.阳和汤的功效为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123.在祛湿剂、活血祛瘀剂中常配伍理气药。

124.方剂之组成结构是君臣佐使。

125.败毒散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者,称为逆流挽舟法。

126.败毒散主治证的病机是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

127.苏子降气汤主治证的病机是痰涎壅肺,肾阳不足。

128.一般而言,上部出血忌用生提药。

129.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为君,意在大补元气,补气行血。

130.龙胆泻肝汤中生地、当归除了滋阴养血作用外,还有防方中木通、

泽泻、车前渗利太过作用。

131.小青龙汤的主治证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132.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是风痰上扰证。

133.治疗热痰证之代表方为清气化痰丸。

134.治疗邪热在卫分的代表方为银翘散。

135.用于治疗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大便干结,小便频数的方剂是麻

子仁丸。

136.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肾阴虚证的代表方。

137.治疗风痰证之代表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

138.定喘汤主治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束,痰热内蕴。

139.生化汤的功效是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140.二陈汤为治湿痰证之代表方。

141.主治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是麻黄汤。

142.主治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是桂枝汤。

143.具有燥湿健脾,行气和胃功效的方剂是平胃散。

144.真武汤由炮附子、生姜、白芍、茯苓、白术药组成。

145.治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剂、滋润内燥剂两类。

146.含有还螵蛸、茜草的方剂为固冲汤。

147.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青蒿鳖甲配鳖甲有“先入后出”之妙。

148.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是风痰上扰证。

149.方中含有玄参、生地、麦冬三药天王补心丹。

150.银翘散与桑菊饮二方均含有药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

151.生化汤的主治病证是产后瘀血腹痛。

152.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者,宜选用白虎汤治疗。

153.一般来说,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

154.四神丸方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补骨脂。

155.阳和汤主治证的病机是阳虚血虚,寒凝痰滞。

156.镇肝熄风汤主治证之病机是肝肾阴虚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

157.仙方活命饮之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158.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其中外燥有温燥,凉燥之别。

159.川芎茶调散中茶叶的作用是清上降下。

160.黄土汤与理中丸均可治疗阳虚失血证。

161.小柴胡汤、败毒散两方中均含有柴胡。

162.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

163.乌梅丸除主治蛔厥外,亦可用于治疗正气虚弱,寒热错杂之久泻久痢证。

164.逍遥散为调和肝脾之代表方。

165.活血祛瘀中常配伍理气药。

166.燥证有外燥和内燥之分,内燥又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

167.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语》中将中医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

和、温、清、消、补。

168.二陈汤中用少量乌梅来收敛肺气,与半夏配伍,使散中有收,祛痰不伤

正。

169.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煎煮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挥发耗

散。

170.羚角钩藤汤中具有增液舒筋作用的药物是芍药,生地,生甘草。

171.茵陈蒿汤中用大黄的作用是泻热逐瘀,导瘀热下行。

172.犀角地黄汤配伍严谨,使热消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止血又无留瘀之

弊。

173.小青龙汤中主要用来温化痰饮的药是干姜,细辛。

174.真武汤的功用是温阳利水。

175.定喘汤中用白果的意义是敛肺定喘,祛痰止渴。

176.银翘散中配伍的两味辛温药是荆芥穗、淡豆豉。

177.《伤寒明理论》的作者是成无己。

178.肾气丸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

179.苏子降气汤中肉桂的作用是温肾纳气。

180.小柴胡汤主要用来治疗伤寒少阳证。

181.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是《五十二病方》。

182.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作用为通行血脉,助桃仁等活血祛瘀。

183.活血祛瘀剂、消食剂与祛湿剂、祛痰剂等四类方剂中常配以理气药。

184.败毒散中用人参的目的是扶阳正气以助解表,使祛邪不伤正,防邪复犯。

185.四逆汤主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

186.用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的方剂是羚角钩藤汤。

187.阳和汤中用量最轻的药物是麻黄、姜炭。

188.藿香在藿香正气散中的作用是外散风寒,内化湿浊。

189.温经汤中用当归、白芍、阿胶、麦冬。

190.九味羌活汤中黄芩、生地的作用是清泄里热,并防治方中辛温燥烈药伤

津。

191.藿香正气散之功用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简答题

1.白虎汤与五苓散主治证中均有“烦渴”,其病机与治法有何不同?

答:白虎汤主治证中的烦渴,是由于阳明气分热盛,热灼津伤所致,治当清

热除烦,生津止渴,使热清烦初,津生渴止。五苓散所治的烦渴,是因为膀

胱蓄水,气化失司,其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上潮所致,治当利水渗湿,温

阳化气,使水去气化,津液上行则烦渴自愈。

2.简述柴胡在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中的配伍作用?

答: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配伍作用是透泻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

郁滞,与黄芩配伍,以和解少阳。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配伍作用是升阳举

陷,与补脾益气药配伍,以益气升阳,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证。

3.真武汤主治何病证?方中用芍药、生姜的意义是什么?

答: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方中用芍药敛阴缓急而疏筋止痛,

并利小便,且监制附子之温燥;重用生姜温胃散寒行水,既助附子温阳祛寒,

又助白术、茯苓祛湿。

4.祛痰剂、活血祛瘀剂、祛湿剂、消食剂中为何常配伍理气药?

答:这四类方剂中常配伍理气药是因为痰涎念滞易阻滞气机,用以行气导滞;

气顺则痰消,有利于痰邪消除。瘀血阻滞则气机不行,用以行气、行血,有

利于气机通常、瘀血之除。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亦易阻滞气机,用以

行气、气行则化湿。饮食之停滞也易使胃肠阻滞,用以使气机调畅,有利饮

食之消化。

5.五苓散主治证中有口渴,为什么方中要配伍桂枝、白术等温燥之品?

答:五苓散所治烦渴,是因水蓄下焦,气化不利,气不化津,津液不得输布

上潮所致。治宜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方中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

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桂枝温通阳气,既内助膀胱气化,协渗利药以布

津行水,又外散太阳经未净之邪。二药合用使水行气化,津液上承,则烦渴

自愈。

6.举例说明补气健脾方中常配伍行气药的意义。

答:补气健脾方剂是用于脾胃气虚之证。由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而补气

之品性较壅滞,易于碍胃,故补气健脾方剂宜配伍少量行气药物为佐,使之

补而不滞。例如补中益气汤中用陈皮既调理气机,以助脾胃之升降,并可理

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7.为什么说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配伍特点是什么?

答: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滋补肝肾,

称为“三补”。且熟地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两药之和,故是以补肾阴为主。

其配伍特点是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且寓泻于补,

补不碍邪,泻不伤正,是平补少阳的常用方剂。

8.肾气丸中补阳药仅桂枝、附子二味,且用量又小,是何道理?

答:肾气丸补阳方,方中只用附子、桂枝二味补阳之药是取“善补阳者,必

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而生化无穷”之意;用量小是取“少火生气”,意在

微微生火,鼓舞肾气。

9.小柴胡汤为什么用人参?

答:小柴胡汤主治邪从太阳传入少阳,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的发展趋势是

逐渐入里故方中用人参益气健脾,既扶正祛邪外出,又扶正御邪内入。

10.简述大黄在大承汤、大黄附子汤、茵陈蒿汤中的配伍作用。

答:大黄在大承气汤中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与芒硝相须为用,峻下热结;

大黄在大黄附子汤泻下通便,荡涤积滞,与附子相配,其寒性去而走泻之性

犹存,荡涤肠胃,攻下冷积;大黄在茵陈蒿汤中降瘀泻热,与茵陈相配,使

瘀热从大便而解。

11.小青龙汤主治何证?方中为什么要配伍五味子、白芍药?

答:小青龙汤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方用麻黄、桂枝为君,发汗解表,

除外寒而宣肺气;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然而,肺

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虑其温燥伤津,所以又配五味子

敛肺气而止咳喘,芍药益阴血而敛津液,并为佐制之用,使全方温通发散不

伤气津。

12.生化汤为什么重用当归为君?

答:生化汤主治血虚受寒,瘀血内敛而致的产后瘀血腹痛。根据虚则补之,

寒者温之,结者散之的理论,治宜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但产后是以血虚为

主,故方中重用当归为君,养血活血,化瘀生新,且能温经散寒,一物三用,

最切产后病机,使血气充盈,经脉周流,寒散痛止。

13.镇肝熄风汤中用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的作用是什么?

答:镇肝熄风汤主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上逆之类中风,方用镇肝熄

风,滋阴潜阳。而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一味潜镇,恐肝之疏泄受抑,故配茵陈、川楝、麦芽,顺肝木升发之性,条达肝气而防郁滞,兼清肝热。麦芽与甘草相伍,又能养胃和中,防止金石介类药碍胃之弊。

14.麦冬门汤主治何证?方中用半夏的意义是什么?

答:买冬门主治肺胃阴伤气逆之肺萎及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方中用少量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和胃止呕,又可使方中买冬门等滋阴润燥之品滋而不腻,同时与大量麦冬门配伍,则其燥性被制而降逆之功犹存,两者相反相成。

15.是用解表剂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用解表剂是应注意以下几点: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凡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汗出;解表取汗,应以遍身微汗为佳;服药期间,应忌辛辣、生冷、油腻,以免影响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发挥;是用解表剂以外邪所致的表证为要。如表写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如病邪已经完全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正虚水肿、吐泻失水等,均不宜使用解表剂。

16.越鞠丸可治六郁,方中何以不用祛痰药?

答:越鞠丸主治气郁所致之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至于痰郁,或因气滞湿聚而生,或因饮食积滞而致,或因火邪炼液而成,方中有香附行气,苍术祛湿,栀子泻火,神曲消食,川芎行气活血,诸药配伍使气机流畅,湿去火消,诸郁得解,则痰郁亦随之而消,故方中未用祛痰药,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17.简述定喘汤及阳和汤的主治病证及麻黄在两方中的配伍意义。

答:定喘汤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证;麻黄在方中宣肺平喘,解散表邪,与甘涩之白果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辛散太过耗伤肺气,共为君药。阳和汤主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方中佐以少量麻黄辛温宣散,发越阳气,开泄腠理,以散基表腠理之寒凝。

18.补阳还五汤中为什么以黄芪为君且重用?

答:补阳还五汤主治的中风后遗症是因素体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以致脉络郁阻,肌肉筋脉失荣而致。方中用生黄芪,可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瘀消而不伤正,故为君药。

19.苏子降气汤主治何病证?方中当归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本方主治痰涎壅盛,肾阳不足,上实下虚之喘咳。配伍辛苦润之当归,既可养血补虚以助肉桂温补下元,又能治在“咳逆上气”,并制半夏、厚朴之燥,以防辛燥伤津。

20.麻杏干石汤主治何病证?简述麻黄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答:麻黄杏仁甘石汤主治肺热壅盛证。方中配伍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清泄肺胃,兼透热生津。两者配伍温寒相制,且石膏用量大于麻黄,可使宣通肺气而不助热,清泻肺热而不碍畅表,共成辛凉宣泄之功。且麻黄与杏仁相配宣降肺气以止渴平喘。

22.五苓散中为何用桂枝?主治病症有哪些?

答:五苓散中用桂枝的意义:一是用其温化之力温通阳气,内助膀胱气化,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二是利用其辛散之功,外散太阳经未净之邪。主治病证为: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23.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的意义是什么?

答: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枳壳、桔梗,是因为三药相配有升有降,以调畅气机。血瘀以致气滞,调畅气机可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另外,气行则血行,用调气法还有利于瘀血的排除,肝经布协,瘀血阻滞胸中,必致肝气不舒,用柴胡还可疏肝解郁。桔梗、柴胡还有载药上行,使药直达病所。24.简述半夏泻心汤的主治病证及配制特点。

答: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其制方特点是: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其升降,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

25.镇肝熄风汤以何药为君?为什么?

答:以怀牛膝为君。因本方主治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阳亢风动,气血逆乱之类中风。方中怀牛膝味苦酸而性平,入肝肾经,重用以引血下行,折其亢阳,平定气血逆乱之势,且滋补肝肾,使阴足以利于肝阳的平降,故为君药。

26.简述桂枝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的配伍作用。

答:桂枝在桂枝汤中的作用是透营达卫,结机发表,外散风寒,与酸苦而凉,益阴敛营的芍药相须为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共调营卫。桂枝在当归四逆汤中温经散寒,活血通脉,助当归温通血脉,又与芍药相合,调和营卫。

27.龙胆泻肝汤主治何病证?方中柴胡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或肝经湿热下注证。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或湿热内郁则肝气不舒,且方中用药多属苦寒渗利,也能抑其条达之性,故又用柴胡舒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并引诸药归于肝胆,用为佐使药。

28.小柴胡汤主治病证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小柴胡汤主治病证及临床表现有: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疟疾、黄疸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29.杏仁在麻黄汤与麻子仁丸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病机为风寒外束,营卫郁滞,肺失宣降,用杏仁与麻黄相伍,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而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病机为胃肠燥热内结,脾约不能布津,肠失濡润,传导失司,杏仁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上肃肺气,肺与大肠同治,含有“醍醐揭盖”之法。

30.清胃散、补中益气汤中都有升麻,其作用有何不同?

答: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证,方用黄连直泻胃中实火,配伍入阳明经的升麻,清热解毒的同时,又宣达郁遏之火,有“火郁发之”之义。而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用升麻、柴胡与黄芪等补气之品相伍,能升提下陷的中气。

31.保和丸主治何证?功效和用方要点是什么?

答:保和丸主治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的实积轻证。功效是消食和胃。其用方要点是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舌苔厚腻,脉滑。

32.清营汤中为何要用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

答:清营汤主治温热病热邪初入营分证。根据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方中用金银花、连翘、黄连

竹叶等气分药,作用是清热解毒,二是是入营分之邪透出从气分而解。33.平胃散的主治证、临床表现以及功效各是什么?

答: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功效为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3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

答: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病机为风邪外袭,营卫不和。方用桂枝解机发表,调和营卫。是桂枝汤的核心配伍。

35.逍遥散的主治病证、临床表现以及功效各是什么?

答: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约证。临床表现为两协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淡,脉弦而虚。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36.定喘汤的主治证、临床表现以及功效各是什么?

答:定喘汤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临床表现为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功效:为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37.败毒散中人参的配伍意义是什么?

答:败毒散原为小儿而设,因小儿行气未充,用小量人参以培补正气,后世用败毒散治疗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在发散表邪的同时,用少量人参意在:扶助正气以利于解表;祛邪而不伤正气;防止复犯。

38.麻子仁丸为何又属缓下之剂?

答:麻子仁丸主治脾约证。病机为胃肠燥热内结,脾约不能布津,肠失濡润。方中除用麻子仁为君药润肠通便外,还配伍了小承气汤轻下热结。然而在配伍小承气汤的同时,方中还配伍了阴的芍药,并受蜂蜜之甘缓的制约。另外,“丸者,缓也”,本方制成丸剂,也缓和了小成气汤泻下之性。故全方润下而不峻。属缓下之剂。

39.黄土汤中为何配伍黄芩?

答:黄土汤因脾阳不足,中气亦虚,血失统摄而致的出血病证。方用

辛温而涩的灶心黄土为君,温脾阳而收涩止血,同时配伍了辛热的附

子和温燥的白术来温阳健脾,以复脾之统血之职。然过于辛热和温燥

又易致耗血动血,故用苦寒之黄芩以制其辛热温燥性,为佐药。

40.川芎在四物汤、川芎茶调散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四物汤主治营血虚滞证。病机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故以

补血和血立法。方用熟地为君滋阴补血,用川芎行气活血,一则行血

分之滞,二则可防方中滋阴补血药滋腻之性,使滋而不腻,补而不滞。

川芎茶调散主治外感风邪头痛。病机为外感风寒邪,上犯头目,阻遏

清阳,故以祛风止痛立法。方用川芎为君药,辛香走窜,上达头目,

祛风止痛,是治疗头痛的要药。

41.结合半夏泻心汤的用药,说明该方中的组方特点。

答: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方中用半夏散结消痞,和胃降

逆,干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清泻里热,四药合用,辛开苦降,散

结除痞,和调寒热。人参、大枣、炙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兼生

津液,既可防芩、连之苦寒伤阳,又防夏、姜之辛热伤阴,与半夏相

伍,升清气,降逆气,与干姜、黄芩、黄连相伍,补泻兼施。诸药合

用,体现了寒热并用以和其阴阳,辛苦合用以复气升降,补泻兼施以

调其虚实的组方特点。

42.白虎汤的主治病证、功效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答: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表现为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

恶热,脉洪大有力即“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有力”。功效

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43.试分析小柴胡汤的方义。

答: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病机为邪在少阳,疏机不利,正邪交

争,治以和解少阳。方中柴胡入肝胆经,其性轻清升散,能透达少阳

半表之邪,又舒畅经气郁滞,重用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泻少阳半里

之热,为臣药。两药相配,和解少阳。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

参、大枣益气健脾,扶正以祛邪,并防止邪气内陷。炙甘草甘温补中,

助人参、大枣扶正,兼以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44.简述三仁汤中杏仁、白寇仁、薏苡仁在方中的配伍意义。

答:伞仁汤主治湿重于热之湿温病。病机为湿热之邪弥漫于上中下三

焦,湿遏热伏,气机阻滞。治当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用杏仁通上

焦肺气,使气化则湿亦化;白寇仁行气化湿,宣畅中焦;薏苡仁渗下,

三焦并调,气机条畅,湿邪可化。

45.当归四物汤中配伍通草的作用是什么?

答:当归四逆汤主治血虚寒凝经脉证。病机为血虚脉道失充,寒凝经

脉滞阻,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方用当归为君,既补营血之虚,

又温行血脉之滞。同时配伍桂枝、细辛等辛温温通之品。方中配伍苦

寒的木通,既助全方通利血脉,又可制约细辛和桂枝之温燥,使不耗

血动血。

46.五苓散的主治证有哪些?

答:主治证有: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发热,

烦渴欲饮,水入即吐,苔白,脉浮;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

利;痰饮内停,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

47.二陈汤中为何配伍乌梅?

答: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之主方,方中主要用半夏、橘红等理气燥湿

化痰。用少许味酸收敛之乌梅,防止祛痰理气药温燥辛散而伤阴。如

此配伍,半夏、橘红得乌梅则燥湿化痰而不伤正;乌梅得半夏、陈皮

则敛阴而不敛邪。

48.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的配伍意义什么?

答:清胃散主治胃火上攻证。病机为胃中积热循经上攻,伤及血分,

治当清胃凉血。方用苦寒之黄连直泄胃中实火,为君药。又善用入阳

明辛甘微寒之升麻,清热散火解毒,来宣达郁遏之火。黄连之苦寒降

泄与升麻之辛寒升散通用,使黄连泄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散火而无

升焰之虞。

49.简述麻黄汤的配伍意义。

答: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作君药。臣以桂枝

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加强发汗散寒解表之力,

又兼温通经脉以除头身疼痛。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

相宜以增强止咳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

麻、桂相合的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

用。四药相合,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50.四神丸中何药为君?为什么?

答:四神丸中君药是补骨脂。由于四神丸所治五更泄泻是由于脾肾阳

虚,火不暖土,肠失固摄所致,而补骨脂辛苦温,有补肾壮阳、温脾

止泻之功,尤善补命门之火以散寒邪,为治肾虚泄泻,壮火益土之要

药,在方中起主要治疗作用,所以为君药。

51.藿香正气散是否以藿香为君药?为什么?

答:以藿香为君。因为本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方中藿香辛

温,其气芳香,外散在表之风寒,内化脾胃之湿滞,辟秽和中,生清

降浊,用量独重,针对主证,内外同用,故为君药。

52.简述柴胡在龙胆泻肝汤、逍遥散中的配伍意义。

答:柴胡在龙胆泻肝汤中舒畅肝胆气机以顾肝用,防火邪或湿热内郁

导致肝气不舒,亦防方中所用苦寒渗利之品抑制肝之条达,并引诸药

归于肝胆。柴胡在逍遥散中的配伍作用是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

配芍药养血柔肝疏肝,补肝体利肝用。

53.龙胆泻肝汤中的当归、生地黄是否为肝阴血亏虚而设?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或肝经湿热下注证。

而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方中用药

又多属苦寒燥湿,渗利伤阴之品,能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

养血以顾肝体,使祛邪而不伤正,非为肝阴血亏虚而设。

54.请写出三仁汤、生化汤、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

答:三仁汤组成:杏仁白寇仁薏苡仁半夏厚朴滑石通草竹叶;

生化汤组成:当归桃仁川芎炮姜黄酒炙甘草;半夏白术天麻汤组

成: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橘红生姜大枣甘草。

55.请写出天王补心丹、完带汤、定喘汤的组成。

答:天王补心丹:生地天冬麦冬玄参酸枣仁柏子仁当归丹参五

味子朱砂远志人参茯苓桔梗;完带汤:山药白术苍术陈皮人

参车前子柴胡白芍荆芥穗甘草;定喘汤:白果麻黄桑白皮黄

芩杏仁款冬花半夏苏子甘草。

56.请写出半夏厚朴汤、藿香正气散、清营汤的组成。

答: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厚朴生姜茯苓苏叶;藿香正气散:

藿香白芷苏叶厚朴大腹皮白术茯苓桔梗半夏陈皮

生姜大枣甘草;清营汤:犀牛角生地麦冬玄参金银花连

翘黄连竹叶丹参。

57.请写出麻子仁丸、半夏泻心汤、白头翁汤的组成。

答: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蜜;半夏泻心汤:

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甘草;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

柏秦皮。

58.请写出逍遥散、朱砂安神丸、半夏泻心汤的组成。

答:逍遥散:柴胡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薄荷生姜。朱砂安

神丸:朱砂黄连当归生地甘草。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连黄

柏人参大枣甘草。

59.请写出银翘散、小青龙汤、温经汤的组成。

答: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薄荷牛蒡子桔梗甘草细

辛半夏五味子芍药甘草;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当归芍药阿胶

麦冬丹皮川芎人参甘草半夏生姜。

60.请写出真武汤、阳和汤、买冬门汤的组成。

答:真武汤: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

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麦冬门汤: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大枣半夏。

61.请写出完带汤、半夏厚朴汤、温经汤的组成。

答: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苍术陈皮车前子荆芥穗柴胡白芍甘草;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生姜苏叶茯苓;温经汤:吴茱萸桂枝当归芍

药麦冬阿胶川芎丹皮半夏生姜人参甘草。

62.请写出川芎茶调散、清胃散、龙胆泻肝汤的组成。

答:川芎茶调散在:川芎羌活白芷细辛荆芥防风薄荷茶叶

甘草;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当归丹皮;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

芩栀子车前子木通泽泻柴胡生地当归甘草。

63.请写出越鞠丸、小蓟饮子、当归四逆汤的组成。

答:越鞠丸:香附栀子川芎苍术神曲;小蓟饮子:小蓟藕节蒲

黄滑石淡竹叶木通栀子生地当归甘草;当归四逆汤:当归

芍药桂枝细辛木通大枣甘草。

64.为什么说六味地黄丸以补肾阴为主?配伍特点是什么?

答: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滋补肝肾,

秘涩精气;山药健脾补虚,涩精固肾,三药滋养肾肝脾,称为“三补”。且

熟地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两药之和,故是以称肾阴为主。其特点是三补三

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且寓泻于补,补不碍邪,泻不伤

正。

问答题

1.举例说明活血化瘀方剂中配伍理气药,止血方剂中配伍活血药的意义。

答:一:气为血之帅,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在治疗血瘀

病时,常在活血化瘀方剂中配伍理气之品,在活血的同时加入调气之品,更

有助于瘀血的祛除。如血府逐瘀汤中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升达清阳‘桔梗开

宣肺气,载药上行入胸中,与枳壳一升一降,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二:

止血过快过猛容易造成留瘀,故止血方剂中常配伍稍稍活血药防关门留寇。

如小蓟子饮中配伍藕节和蒲黄,一方面凉血止血,另一方面又能活血化瘀,

使止血而不留瘀。

2.六味地黄丸是补益剂,为何方中还用配伍“三泻”之品,试分析之。

答: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的基本方,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肾阴不足证。方

中重用熟地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还用山茱萸滋补肝肾,秘涩精气,

山药健脾补虚,涩精固肾,补后天以益先天。然而肾为水脏,主水,肾元虚

馁每致水浊内停,故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滋腻恋邪。阴虚阳失所制,

故以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泽泻以泄肾浊,

又助山药健脾。故全方补中有泄,寓泻于补,补不碍邪,泻不伤正,为平补

少阴的常用方剂。

3.试从组成、功效、主治证、方义等方面比较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异同。

答:相同点:从组成上看,理中丸和四君子汤都含有人参、白术、甘草;功

效上都能补气健脾;病机都是中焦脾胃虚弱,纳运无力。不同点:理中丸主

治中焦虚寒证,表现为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腹满不食,口淡不渴,舌

谈苔白,脉沉迟。方中干姜为君药,重在温中祛寒,再配伍人参、白术、甘

草补气健脾。而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证,表现为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

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方用人参为君,重在益气健脾,再

与白术、甘草相配,加强益气健脾之力。两方虽用药相似,但所治病证有虚

寒与气虚之侧重不同。

4.白术和茯苓相配伍,一般用来治疗什么病症?请从我们所学过的方剂中,

找出三首同时含有茯苓、白术的方剂,并说出这些方剂的主治和功效。

答:白术和茯苓相配伍,一般常用来治疗脾虚生湿生痰的病证。例如:逍遥

散。主治:肝郁脾虚血弱证。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四君子汤。主治:

脾胃气虚证。功效:温阳利水。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功效:

温阳利水。

5.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什么还要发汗?服药后应该如何调理?

答:本证中之汗出,乃由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所致,前人谓之“病汗”。若外

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出不能止。桂枝汤具有解机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服药后所发之汗,前人谓之“药汗”,禆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

外泄,其自汗止。正是由于桂枝汤证本有汗出,而又要发汗祛邪,调和营卫,

恐伤正气,除经过配伍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药后调护,如啜热稀粥,温覆禁

生冷、粘骨、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

6.白虎堂、补中益气汤均能治疗发热,临床上如何区别使用?

答:两方均能治疗发热的病证,由于方剂的组成配伍不同,故所治发热证的

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各异。白虎汤治疗的发热是由邪入阳明气分,里热炽

盛,灼伤津液所致。临床见高热,大渴,汗大出,脉洪大有力等证,治当清

热除烦,生津止渴。补中益气汤所治的发热是由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所致,

属气虚发热,临床证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

大无力等。治当以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病有邪实正虚之侧重,

不可不辨。

7.半夏泻心汤的主治证中有“心下痞满”,方中为什么药用人参、大枣、炙

甘草等甘壅之品?

答:本方主治证的痞满,系小柴胡汤证误用下法,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

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满,其特点为但满而不痛,时伴呕吐下利。故用

人参、大枣、炙甘草补脾益气,以治脾虚,此乃治本之图。人参、大枣、炙

甘草与半夏、干姜辛散之品配伍,则无助湿滞膈之弊;方中黄芩、黄连性味

苦寒,易伤脾胃,配伍补脾益气之品,则不致伤中。如此配伍,非特不嫌其

滋补滞膈,且能相得益彰。

8.试从组成、主治、病机、方义、功效以及配伍特点等方面分析补阳还五汤。

答: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王清任用以治疗气虚血瘀中风的著名

方剂。其药物有生黄芪、当归身、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地龙等。因素

体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远行,以致脉络瘀阻,肌肉筋脉失荣,表现为半

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

苔白,脉缓。方中用生地黄芪四两大补元气,使气旺则血行,为君药。配伍

当归身活血和血,且能化瘀不伤正,为臣药。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助当

归身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气足以行血,瘀去

络通,则筋肉得养,痿废可愈。全方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配伍特点:大剂

补气药配伍以少量活血通络之品,使元气大振,鼓动血行,活血而不伤正。

9.白虎汤的用方要点是什么?本方为什么选用生石膏、知母,而不用黄芩、

黄连等苦寒之品?

答:以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有力为用方依据。本方证为里热

炽盛,灼伤津液所致,法当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石膏辛甘大寒,清热生津;

知母虽为苦寒之品,但质地滋润,具清热滋阴之效。二药配伍,清热除烦,

生津止渴,颇能切中病机。而黄芩、黄连虽能清热,但有苦寒化燥伤阴之弊,

对热盛伤津之证不利,故不用之。古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即

是此理。因此,在治疗热病时,始终要顾好人体的阴液、

10.川芎茶调散和血府逐瘀散都能够治疗头痛,试从病因病机以及组方上阐

明两方应该如何区别是用?

答:两方都能够治疗头痛,但因为两方的药物配伍不同,功效各异,头痛的

机理和特点不相同,应该加以区别。川芎茶调散具疏风止痛之功,所治头痛

是外感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所致,是以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为主,

每遇外感而发,常伴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等表证。方以川

芎为君药,祛风止痛,同时配伍白芷,羌活、细辛、荆芥、防风、薄荷等加

强全方祛风之力。而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所治幼童是

瘀血阻滞,气机不畅,不通则通为主,故头痛痛如针刺且有定处,或头痛日

久不愈,常伴唇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方用桃仁为君药,是

瘀消而不伤正气,以及柴胡、枳壳、桔梗等调气之品,使瘀血去,气机调畅,

通则不痛。

11.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乌梅丸均治厥逆证,三者在病因、病机,主治证

侯及用药特点上有何区别?

答:三方虽均能治疗厥逆证,但由于厥逆证之病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各异,

故所用方剂的药物组成也不同。四逆汤、当归四逆汤虽均治疗寒厥证,但四

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回阳救逆之功,主治肾阳虚寒现象,神

衰欲寐,脉沉微细,属寒厥重证。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

木通、大枣、炙甘草组成,具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主治营血亏虚,寒

凝经脉,血脉不畅所致的厥逆证,病在经脉,而不在内脏,其厥逆程度较四

逆汤为轻,属寒厥轻证。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川椒、黄连、黄柏、附子、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组成,具有安蛔止痛之效。主治蛔虫内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厥逆证,除出现厥逆证外,常伴腹痛,时发时止,心烦呕吐等证。

12.犀角地黄汤与黄土汤均可以治疗便血,临床上应该如何区别是用?

答:两方虽均能治疗便血,但两方的药物配伍不同,所治便血也各有特点。犀角地黄汤犀牛角、生地黄、赤芍、丹皮组成,药性寒凉,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迫血妄行,血络受损,血溢脉外之便血,属阳证。其血色鲜红或暗红,质地稠厚,或伴有发热,口渴,舌质红绛而干,脉数等。黄土汤由灶心黄土、附子、白术、阿胶、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主治脾阳不足,中气亏虚,血失统摄之便血,属阴证。其血色淡红,质地清稀,或伴有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

13.试举出三个常用来治疗咳喘的方剂,并阐明在临床上应该如何区别是用。答:我们学过的方剂中,临床用来治疗咳喘的方剂有: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喘咳证,临床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气急,痰多色白清稀,舌苔白滑,脉浮等。苏子降气汤具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之功,主治寒痰壅肺,肾不纳气,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的喘咳证,临床见喘咳短气,痰延壅盛,色白量多,胸膈满闷,或腰痛脚软,肢体倦怠,舌苔白滑或白腻等证。定喘汤具宣肺降气,清热化痰之功,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的喘咳证,临床见咳喘气,痰涎壅盛,质稠色黄,或见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

14.肾气丸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小便反多,是何道理?

答:肾气丸具有补肾助阳,阳蒸阴化,化生肾气之功。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内停,不能外排,故小便不利;或肾阳虚衰,温摄无力,开合失司,气不摄水,水液失固,则小便量多。无论是小便不利还是小便量多,其病机都是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所致,肾气丸能补肾阳,固肾气,使气化有权,小便通利,故治尿少;肾气充足,固摄有力,开合有度,水液得固,故又治尿多。虽然临床表现不一样,但是病机一致,是异病同治的具体表现。

15.叶天士在论述温热病的治疗时说:“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试举出具体方剂说明。答:风热毒邪袭表,邪在肺卫,治当辛凉解表,透热外出,汗之而愈。若热毒较重者,当选用银翘散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若风热毒邪较轻,主要伤及肺络,咳嗽为主者,当选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若病邪在卫不解,传入气分,出现阳明气分热盛额病证,治当清解气分之热邪,选用白虎汤清热生津。病邪在气分不解,入里传入营分,若初入营分,可用清营汤就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方中除清营凉血的药物外,还配伍了金银花、连翘等药物清热解毒,透热转气;若热邪进一步深入,传入血分,迫血妄行,热与血互结而致瘀,当选用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16.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小蓟饮子、天王补心丹中共有的药物是什么?并分别说出这些方剂的主治证以及功效。

答:龙胆泻肝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小蓟饮子共有的药物有:当归、生地。龙胆泻肝汤主治肝胆实火上炎或肝经湿热下注。

表现为头痛目赤,协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或阴肿,阴痒,筋萎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

腻。功效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偏亢,阴血不足证。表现为心烦神乱,失眠多梦,惊悸怔忡,舌红,脉细

数。功效为镇心安神,泻火养阴。天天补心丹主治阴亏内热,心神不宁证。表现为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

生疮,脉细数。功效为补心安神。滋阴清热。小蓟饮子主治热解下焦之血淋或尿血。表现为小便频数,赤涩热痛,尿中见血,或血尿

,舌红苔黄,脉数。功效为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17.温经汤以何药为君?为什么?方中为什么要配伍人参、半夏、生姜、炙甘草?

答:温经汤以吴茱萸与桂枝为君药。本方主治冲任虚寒,瘀血内阻引起的月经不调或不孕症。吴茱萸辛苦大热,入肝胃肾经,辛则能

散,苦则降泄,大热之性又能温散寒邪,故能散寒止痛;桂枝辛甘温,能温经散寒,通行血脉,两药合用,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之功

更佳,故共为君药。人参、甘草胃甘入脾,能益气补中而滋生化源,使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辛温,亦入脾胃,可通降胃气而散

结,与参、草相伍,健脾和胃。四味相合,健脾和胃,又可使全方滋而不腻,补而不滞。可谓配伍精当。

18.败毒散、白头翁汤、乌梅汤三方均可治疗痢疾,临床上应该如何区别是用?

答:此三方虽都能治疗痢疾,但是配伍不同,所治疗的痢疾也各有特点,不可不辨。败毒散原为小儿而设,后世用于气虚之人,外感

风寒湿邪形成的表证。清代医家喻昌用本方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临床除见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脓的表现外,应有发热恶寒,无

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闭塞声重,脉浮等表证。白头翁汤主治热毒痢疾,为热毒深陷血分,迫血妄行,血络受损,血溢脉外所致

。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伴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乌梅丸所治的痢疾为久泻久痢,病机为寒热

错杂,正气虚弱。故败毒散和白头翁汤所治痢疾以邪气盛为主,而乌梅丸所治久泻久痢则中正虚。

19.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加减化裁而成,试比较两方在组成、功效及主治病证方面的不同点。

答:二陈汤是主治湿痰证的主方,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脾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不欲饮食,或头眩心悸,舌苔白腻

,脉滑。方用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中为君药,又配伍橘红、茯苓、生姜、甘草、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而清气化痰丸由二陈汤

加减变化而来,即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胆南星、瓜蒌、黄芩、杏仁、枳实而成,以胆南星为君药清热降火化痰,用治热痰证,表

现为咳嗽痰黄,咯之不爽,胸膈脾满,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20.试分析生地、当归、桔梗在血府逐瘀汤中的配伍作用。

答:肝为藏血之腑,体阴用阳,若单纯活血化瘀,而不养血扶正,则恐瘀血祛而阴血伤,故配伍当归、生地滋阴养血,从而达到活血

而无耗血之弊,疏肝而无伤阴之虞,活血而不伤正,祛瘀又能生新。桔梗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宣畅肺气,与枳实配伍,一

宣一降,以宣畅胸中气机,气机通畅,则瘀血可行。二是桔梗可治胸痛,《本经》谓桔梗“主胸协痛如刀刺”。三是桔梗可载药上行

,引主诸药上至胸中,而发挥行气活血的作用。

21.麻黄汤与麻黄杏仁甘石汤的组成仅有一味之差,其主治病证和功效就发生了改变,试分析之。答:麻黄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共有麻黄、杏仁、甘草几味,但麻黄汤配伍辛温的桂枝,而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配额的是辛甘大寒

的石膏,故功效和主治发生了变化。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病机为外感

风寒,营卫郁滞,肺失宣降,治当解表宣肺。方用辛温之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同时配伍辛温的桂枝助麻黄辛温发汗

的同时,有温经散寒,二者相须为用,发汗解表大增。有配伍苦温的杏仁降利肺气,如此则肺气宣降有序,咳喘可平。炙甘草调和药

性。四味相配,共凑辛温发汗,宣肺平喘之功,为辛温发汗之峻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肺热壅盛证。证见身热不解,有汗或汗

出不畅,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病机为肺热壅盛,肺失清降,治当清肺平喘。方中虽亦用辛温

麻黄宣肺开表散邪,但同时配伍了大剂量的辛甘大寒之石膏清泻肺热,兼以透热生津,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达到了1:2,使全方性

寒而非性温,二者同时为本方的君药。配伍杏仁,与麻黄相伍,宣降肺气以止咳平喘。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药虽一味之差,

方有寒凉之性的不同,不可不辨。

22.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都能治疗中风后遗症,其功效与主治证有何不同?

答:镇肝熄风汤与补阳还五汤均能治疗中风后遗症,但由于方剂的药物配伍不同,故其功用与主治证亦有差别。补阳还五汤具有益气

、活血、通络之功,其主治证的病机是元气亏虚,脉络瘀阻,筋脉失养,临床上除见半身不遂等证外,尚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缓

等。镇肝熄风汤具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其主治证的病机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上除见半身不遂等证外,尚

应有目胀耳鸣,脑部热痛,面色如醉,舌质红少苔,脉弦长有力等。

23.从我们学过的方剂中,任找三首含有柴胡的方剂,并说明柴胡在这些方剂中的作用。

答: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血府逐瘀汤。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的配伍作用是透泄与清解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与黄芩配伍

,以和解少阳。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配伍作用是升阳举陷,与补脾益气药配,以益气升阳,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证。柴胡在血

府逐瘀汤中的配伍作用是疏肝解郁,与枳壳、桔梗等配伍,以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瘀血自去。

24.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五苓散都能治疗眩晕,临床上应该如何区别使用?

答:虽然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和五苓散都能够治疗眩晕,但由于眩晕的病机不同,用方也各异。四物汤所治的选用主要是由于营

血不足,清空失养所致,故除眩晕外,还可以兼见面色无华,形瘦乏力,舌质淡,脉细等,用四物汤补血和血,营血充足则清空得养

,眩晕自止。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的眩晕,病机为脾虚生痰,干风内动,风痰上扰清窍。除见眩晕外,可伴有头痛,胸闷呕

恶,舌质白腻,脉弦滑等。治当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使痰祛风熄,脾胃健运则眩晕可止。五苓散主治之眩晕,病机是水饮上冒清阳

所致,还兼见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方用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使水邪去,清阳得升,则眩晕可止。

方剂学考试复习

方剂学考 总论试复习填空题 17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三类 18使药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三类 19臣药的意义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和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两种 简答题 13.简述臣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臣药的涵义有两种: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解肌发表,助麻黄发汗散寒;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桂枝亦可温通经脉,解头身之疼痛。 14.简述佐治制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芩,可制约方中羌活、苍术等君臣药的辛温燥烈之品,以防伤津。 15.简述反佐药的涵义并举例说明之? 所谓反佐药是指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这样的药物称为反佐药,如温通四逆汤中以苦寒之胆汁防寒邪拒药。 16.使药有哪几类?其涵义为何?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21、药味增减变化的前提是什么?其目的又是什么? 药味增减的前提是药味的增减不能改变原方的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的地位。增减方中次要药物,目的是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 25.方剂的变化有哪些基本形式?

常见的方剂变化有三种主要形式:药味增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和剂型的更换变化。 问答题 5.写出君臣佐使的涵义,并以麻黄汤为例加以说明。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可能在治疗中起相反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经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麻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泄闭郁之肺气,用以为君药。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助药。炙甘草既能助麻、杏以止咳平喘,又能益气 和XX,调和药性,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解表剂 1XX 主治症候的病机是C A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B外感风寒,营卫不和C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D 外寒里饮 E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 2xx 中xx 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D A1:2 B2:1 C3:2 D1:1 E2:3 3 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C A败毒散B大青龙汤C九味羌活汤D独活寄生汤E香苏散

中医外科常用方剂方歌

《中医外科学》常用38首方剂歌决 1.清肝解郁汤: 清肝解郁四物襄,二陈香贝草茯神;青皮苏叶栀远志,桔梗木通气滞行。 2.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4.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5.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真受宠,脱疽疼痛红烂肿;甘草玄参全当归,其中银花力最猛。 6.五神汤: 五神汤用紫地丁,车前子在路边生;牛膝银花云茯苓,湿热为病红肿疼。 7.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丹栀翘,荆薄玄斛夏枯草;疏风清热又散肿,牙痛颈毒俱可消。 8.阳与汤: 阳与汤法解寒凝,色白漫肿阴证情;熟地鹿胶姜碳桂,麻黄白芥草相承。 9.冲与汤: 冲与汤治半阴阳,四君归芪补而散;陈皮皂刺与白芷,乳没银花川芎赞。 10.透脓散《外科正宗》: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程氏又加银蒡芷,更能速奏溃破功。透脓散中山甲炒,川芎归芪针皂角;气虚痈疡不外溃,此方可将脓头咬。 11.托里消毒散: 托里消毒补气血,八珍汤中减熟地;银花白芷好黄芪,桔梗皂刺将刀替。

12.消风散: 消风散中用荆防,胡麻蝉蜕苦参苍;蒡通膏知归草地,风疹湿疹服之康。 13.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治血燥,病因皆就是血虚耗;四物荆防与芪草,首乌蒺藜最重要。 14.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半夏草贝母;川芎独活当归翘,化痰散结瘿瘤除。15四海舒郁丸: 四海舒郁郁平复,蛤粉藻带与昆布;木香陈皮乌贼骨,喉间气结随喜怒。 16.四妙散: 四妙散异四妙丸,神效托里排脓畅,黄芪当归补气血,银花甘草解毒疡。 17.全虫方: 全虫方中两皂刺,蒺藜苦参白藓皮,黄柏槐花枳壳炒,再加灵仙湿毒去。 18、枇杷清肺饮 枇杷清肺枇杷叶,人参甘草连桑皮,黄柏同煎食远服,肺风粉刺尽皆宜。 19.治疣方: 治疣方用板蓝根,青叶紫草齿苋跟,薏米红花香附甲,解毒消疣此方珍。 20.开郁散: 开郁散中郁金开,乳癖乳痨并乳癌,白芥开葵全蝎待,香附逍遥薄荷裁。 21.柴胡清肝汤: 柴胡清肝芎芍归,黄芩栀子生地随;防风牛子天花粉,甘草连翘功独魁。 22.萆薢渗湿汤: 萆薢渗湿湿作怪,赤苓苡米水气败,丹皮滑石川黄柏,泽泻通草渗透快。

方剂学最新考试题及答案解析整理

1.使用解表剂应注意的问题 多用辛散轻扬药物,不宜久煎;服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助汗出,同时禁生冷油腻之品;解表取汗的标准是遍身持续微汗出;若表邪未尽又见里证,宜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病邪全部入里,则不宜再用解表剂。 2.简述麻黄汤中麻黄、桂枝的配伍意义 麻黄汤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治宜发汗宣肺。方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用桂枝解肌发表,温通血脉,两药相须,既可助麻黄汗解表之力,又能兼治营阴郁滞、经脉不通之疼痛。 3.桂枝汤主治之证已有汗出,为何仍用汗法 桂枝汤证之汗出,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 4.简述桂枝汤中桂枝白芍的配伍意义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法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芍药为臣,益阴敛阳,桂芍等量合用,于本方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得基本结构 5.九味羌活汤中生地、黄岑的配伍意义 九味羌活汤为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方中配伍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 烈之品伤津,为佐药。 6.小青龙汤主治外寒里饮之咳喘,何以配伍收敛的五味子、白芍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里饮证,治当解表化饮,然素有痰饮,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即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诸药辛散太过之性,且可防止温燥药物伤津。 7.止咳散有何功用,其组方配伍有何特点 止咳散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其组方配伍得特点是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 不助热,解表不伤正。正如《医学心悟》卷三所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8银翘散主治温病初起,方中何以配伍幸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所治之温病初起,以邪郁卫表,邪热较重为特点,方中配伍辛温得荆芥,淡豆鼓得意义有二,一是解表散邪,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二是防银花,连翘寒凉太过,冰伏气血,不利祛邪。 9.简述桑菊饮配伍桑叶、菊花的意义 桑菊饮主治风温初起,邪犯肺络,肺失清肃之咳嗽。法当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 叶味甘苦性凉,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甘性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肃肺,二药轻清灵功,直走上焦,协同为用,以疏散肺中风热见长,故共为君药。 10.从功用、组成方面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异同 银翘散和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得辛温解表方剂。组成中都有连翘,薄荷,桔梗,芦根,甘草五位药物,但前方有银花配荆芥,淡豆鼓,牛蒡子,竹叶,则解表清热之力强,后方有桑叶,菊花配伍杏仁,则肃肺止咳之力大。 11.麻杏甘石汤以何药为君,其配伍意义是什么 麻仁甘石汤得君药是麻黄,石膏,方用麻黄宣肺平喘,解表散邪,石膏清泄肺热,解肌

中医方剂歌诀背诵版(医师资格考试版本)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白虎汤 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清营汤 清营汤是鞠通方,邪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理中丸 理中丸中用干姜,参术炙草祛寒方,呕利腹痛阴寒盛,温运中焦健脾阳。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痨腹痛起陈疴。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效力强,阳明腑实痞满坚,峻下热结此方良。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方,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寒热用之良。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解郁又调经,丹栀加入均堪着。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中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芷术朴,夏曲加入姜枣煎,外寒内湿均能除。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边蓄瞿麦滑石研,栀子甘草和大黄,通淋泻火热淋痊。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用大黄,栀子加入共煎尝,身目黄如橘子色,清热利湿退黄良。五苓散 五苓散是利水方,二苓泽泻白术裹,桂枝化气兼解表,尿利肿消体复康。实脾散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寇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二陈汤 二陈夏橘茯苓草,燥湿化痰此方好,主治咳嗽痰湿证,随证加减方不少。苓甘五味姜心汤 苓甘五味姜心汤,肺寒咳嗽常用方,咳嗽痰多苔白滑,温肺化痰病自康。

方剂学考试复习题方剂比较

名词解释 一、总论 方剂: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常用治法“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 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1.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物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章节 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 泻下剂: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 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统称~ 清热剂: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 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 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治疗里寒的方剂,统称~ 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 固涩剂: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 安神剂: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定志作用,治疗甚至不安病证的方剂,统称~ 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窍闭神昏证的方剂,统称~ 理气剂: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的方剂,统称~ 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祛瘀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的病证的方剂,统称~ 治风剂: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方剂学重点方剂表格整理.doc

1.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外感风寒发汗解表,宣恶寒发热,无汗而麻黄(君)、甘草、桂枝、杏仁麻黄杏甘桂。甘麻桂杏?《伤寒论》表实证肺平喘喘,脉浮紧麻黄心肝贵。干妈贵姓? 桂枝汤★外感风寒解肌发表,调发热,恶风,汗出,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桂枝汤,三勺。 《伤寒论》表虚证和营卫脉浮缓枣桂枝汤,三芍。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发汗祛湿,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防芷芩芎草地苍, 《此事难知》湿邪,兼有清里热肢体酸楚疼痛口苦白芷、生地、黄芩、甘草细飲九味羌活汤。 里热证微渴防止秦琼草地藏, 细飲九味羌活汤。 香苏散★外感风寒,疏散风寒,理恶寒发热,头重无香附子、紫苏叶、陈皮、炙甘草 《太平惠民和剂气郁不舒气和中汗,胸闷,苔白腻, 局方》证脉浮 小青龙汤★风寒客表,解表散寒,温恶寒发热,无汗,喘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小青龙麻辛甘味子,干姜芍《伤寒论》水饮内停肺化饮咳,痰多而稀,舌苔炙甘草、半夏、五味子桂夏 ( 求饶 ) 证薄白,脉浮小青龙骂心肝味子,干姜嫂 跪下 ( 求饶 ) 。 止嗽散★风邪犯肺宣肺利气,疏咳嗽咽痒,微有恶风紫苑、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梗芥前百菀 ( 买) 止嗽草。《医学心语》证风止咳发热,舌苔薄白甘草、陈皮( 百草苑陈桔芥前 ) 陈更借钱百万 ( 买 ) 止嗽草。辛凉解表 银翘散★温病初起辛凉透表,清发热,微恶风寒,咽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温病条辨》热解毒痛,口渴,脉浮数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牛蒡子 桑菊饮★风温初起疏风清热,宣咳嗽,发热不甚,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 都《温病条辨》肺止咳渴,脉浮数桔梗、甘草、苇根除掉 ) 。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 都 除掉 ) 。 麻黄杏仁甘草石外感风邪,辛凉宣泻,清发热,喘急,苔薄黄,麻黄、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膏汤邪热壅肺肺平喘脉数麻杏石甘,清肺平喘。 《伤寒论》证 柴葛解肌汤★感冒风寒 , 解肌清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柴胡葛根甘草黄芩羌活白柴葛、石芩三桔芍羌芷。《伤寒六书》郁而化热者,头痛无汗,目疼芷芍药桔梗生姜大枣柴哥、石琴三姐烧枪支。 证鼻干,心烦不眠,嗌注: 三指生姜、大枣、甘草。 干耳聋,眼眶痛,舌 苔薄黄,脉微洪 升麻葛根汤★麻疹初起解肌透疹麻疹不出,发而不升麻葛根芍药甘草升麻葛根草药汤。 《闫氏小儿方论》透,身热恶风,头痛升麻葛根草药汤。

《中医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高教社版)

中医考研——方剂学考什么? 方剂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治法与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传统学科,内容包括方剂的基本理论与沿革、方剂的分类与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方剂的剂型和用法等,是中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小伙伴们想了解更多中医考研书籍请到天猫云图盛世图书专营店选购,更多强化知识点可关注高教考试在线官网,有免费中医课程相送哦~ 1、方剂和治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简而言之: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2、何谓“八法”? 答:八法是清代医家程松龄根据八纲辨证提出的八种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3、佐制药的含义是什么? 答:制药是指能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物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物的峻猛之性的药物。如小青龙汤中配五味子敛肺止咳,可防止麻桂发散太过,耗散正气;白芍敛阴和营,防辛散温燥耗伤阴液。均属佐制的用法。 4、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答:方剂的加减变化形式有三种:药味的加减、药量的加减、剂型的更换。药味加减必然引起配伍关系、功效、主治的变化;药量加减虽不一定引起配伍关系的变化,但必然会引

起功效、主治的变化;剂型更换虽不引起配伍关系和功效变化,但主治病证有轻重缓急的差别。 5、汤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汤剂的优点:吸收快;起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能照顾到具体病人和复杂多变的病证治疗需要。 6、丸剂的优点是什么? 答:丸剂的优点: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比较方便。 7、特殊的煎法有哪些?请各举一例说明。 答:常用的特殊煎法有六种:先煎:介石类药物宜先煎,如磁石、石决明、龟板、鳖甲等;泥沙含量大的宜应先煎,如糯稻根;有些毒性较大的药物亦需先煎,如附子等。后下:芳香类药物宜后下,如砂仁、薄荷等。包煎:细小种仁类或含有泥沙量大的药物,为防止药液混浊,减少对消化道、呼吸道的不良刺激,需先包煎,如车前子、赤石脂、旋覆花等。另炖(另煎):某些贵重药材,为充分保存其有效成分,可另煎或另炖,如人参、羚羊角等。烊化(溶化):胶质、粘性大的药材宜烊化,如阿胶、蜂蜜、饴糖等。冲服:某些芳香药或贵重药,成药,自然汁等宜冲服,如麝香、牛黄、紫雪丹、生藕汁等。 8、麻黄汤与桂枝汤在组成、功效、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答:两方均有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风寒表证。麻黄汤中有麻黄、杏仁,发汗力强,且能宣肺平喘;桂枝汤中有芍药、大枣、生姜,发汗力弱,但能调和营卫。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证见恶寒、无汗、喘咳,苔白脉浮紧;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 9、小青龙汤组成药物有哪些?配伍特点是什么?

《方剂学》试题及答案-(1)

山东中医药大学《方剂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中成药药典是() A《太平圣惠方》 B《成方便读》 C《圣济总录》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有关君药的含义,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治疗主病 B 治疗主证 C 在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 D 用量居方中各药之首 E 在任何方剂中必不可少 3. 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应除外下列哪一项() A 防风、苍术 B 细辛、川芎 C 生地、黄芩 D 白芷、甘草 E 前胡、枳壳 4.桑菊饮与银翘散两方共有的药物是 A 桑叶、竹叶、连翘、薄荷、桔梗 B 连翘、薄荷、芦根、桔梗、甘草 C 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甘草 D 竹叶、连翘、薄荷、芦根、甘草 E 银花、连翘、薄荷、芦根、甘草 5.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在组成上共有的药物是 A 大黄 B 枳实 C 芒硝 D 厚朴 E 甘草 6.组成中含有肉苁蓉的方剂是() A麻子仁丸 B增液承气汤 C五仁丸 D济川煎 E黄龙汤 7.加味逍遥散由逍遥散加下列哪组药物组成() A黄芩、黄连 B丹皮、栀子 C黄芩、栀子 D黄芩、丹皮 E黄连、栀子8.防风通圣散的主治证是() A少阳阳明合病 B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C协热下利 D表邪未解,里热炽盛 E水湿壅盛,表里俱实 9.清胃散的组成是() A 当归、石膏、生地、丹皮、升麻 B 当归、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C 黄连、石膏、生地、丹皮、升麻 D 甘草、黄连、生地、丹皮、升麻 E 当归、黄连、甘草、丹皮、生地 10.治疗口渴面赤,心胸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之证,宜首选() A 凉膈散 B 八正散 C 导赤散 D 小蓟饮子 E 六一散11.芍药汤的功用是() A 清热止利,和中缓急 B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 C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D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E 养阴清热,调和气血 12.青蒿鳖甲汤的主治证是() A阴虚火旺,发热盗汗 B虚劳发热,骨蒸潮热 C温病后期,余热未清,津气两伤 D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E温病后期,阴虚风动 13.理中丸的君药是() A人参 B干姜 C白术 D人参和干姜 E白术和干姜 14.当归四逆汤主治() A 血虚寒厥 B 阳郁厥逆 C阳虚寒厥 D亡阳肢厥 E热盛厥逆15.泄泻日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中医常用方剂解析

1、麻黄加术汤《千金要略》 组成:麻黄15,杏仁15,桂枝10,白术20,甘草10煎剂,一日一剂,日三服,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适应于湿盛伴有小便不利者,以脉浮缓。头痛,咳喘,浮肿,小便不利,鼻塞为主要指征。可用于:风湿热,关节炎,急性肾炎,肾病综合症,以及煤气中毒,鼻源 性头痛等病症。 方解:麻黄,桂枝解表;麻黄和杏仁一起,宣肺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白术和麻黄、杏仁一起,加强利水作用且能治身痛。在煤气中毒时,这种发散,利水作用有利于解毒和排泄毒物。 药物疗效:麻黄为止喘药,杏仁为止咳药,桂枝为温中药,白术为健脾利湿药,有利尿和降血糖作用。 2、麻黄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甘草10 石膏20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早晚温服麻黄先煎。 适应症:多汗,胸闷,口渴,咳喘,呼吸困难。如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炎和此类病症相类同的疾病。 方解:麻黄解表利湿,可治咳喘;杏仁和麻黄协同平喘利湿;石膏解热清肺,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和石膏协同,防止邪气上冲有止汗作用。麻黄止喘,升压,杏仁为止咳平喘,石膏清热利湿。 3、麻杏薏甘汤 组成:麻黄15 杏仁15 薏苡仁10 炙甘草8 适应症:用天发汗后而受风体冷,头痛病症。如肌肉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妊娠肾病,肌体麻木,喘息,冻疮等。 方解:麻黄解表,杏仁协同麻黄,平喘利水,薏苡米仁利湿,和甘草协同有止痛作用。主治范围包括,风、湿、寒、发热,身痛,以及因血燥而致之病症。 治例摘录:例一:病人为60多男性,主诉颈背痛而强硬,。经予葛根汤无效,脉浮有力,颈部僵直起床卧床皆需人协助,给予麻杏薏甘汤二剂后,病减半。四剂病全消 例二:病人为老身妇女,热天夜间露宿庭外,黎明起发现左肩剧烈疼痛。午后加 重,给予麻杏薏甘仁汤二剂后病症消失。 附记:本方为常用宣肺平喘利湿方,由麻黄汤去桂枝,加薏仁而成。 4、柴葛解肌汤《伤寒论》六书。 组成:柴胡15 葛根10 黄苓10 桂枝10 半夏10 芍药10 麻黄10 石膏(碎)20 干姜8 甘草8 煎剂,一日一剂,一日三服,温服。 适应症:由于外感呈现病邪侵入少阳部位,出现严重呕吐口渴四肢痛,发烦狂,用麻黄汤,葛根汤不见效果的流行性感冒(下称流感,肺炎,各种热性病症)。 方解:本方将葛根和柴胡汤合并,另加石膏而成。治疗太阳病。阳明病和少阳病的合病,柴胡,黄苓。丰夏,芍药,甘草解少阳热,并缓解心下肝部,脑胁之不舒;葛根桂枝,麻黄,芍药解太阳热;石膏解阳阴热。柴胡为清热药,煎剂有解热和保护肝脏作用。 柴胡有止咳,镇痛镇静作用。柴胡为解表药,桂枝为温中药。石膏为清热利尿药。以上四种药方均有很好的疗效。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医助理方剂学必背

方剂学(20分) (一)辛温解表 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3)小青龙汤: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易变通 (二)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苛、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三)扶正解表: 1)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二、泻下剂 (一)攻下剂 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泄力强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二)温下剂 1)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三)润下剂 1)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三、和解剂 (一)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2)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茯枳半黄。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加碧玉 (二)调和肝脾 1)逍遥散: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2)四逆散:枳芍柴草。 (三)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四)表里双解 1)葛根芩连汤:葛芩连草 2)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枣芩夏白芍姜四、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1)白虎汤:白虎膏知甘草粳 (二)清营凉血: 1)清营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三)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三黄栀 2)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芍加;贝母花粉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佳; (四)清脏腑热 1)龙胆泻肝汤:芩地龙车归枳泻木柴草 2)左金丸:吴黄(黄连6:1) 3)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4)清胃散:当地连升丹 5)苇茎汤:苇冬苡桃。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襄 6)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7)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五)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地知丹 (六)祛暑剂: 1)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朴先 2)清暑益气汤:洋参冬斛荷瓜翠,连竹知母甘粳襄。 五、温里剂 (一)温中祛寒 1)理中丸:理中丸主里中乡,人参甘草术干姜 2)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饴糖 (二)回阳救逆 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 (三)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通枣桂甘药当辛 2)阳和汤:甘麻芥炭熟鹿肉。熟地鹿胶桂姜炭,麻黄白芥甘草从。 六、补益剂 (一)补气 1)补中益气汤:陈芪升柴当术参草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3)参苓白术散:山扁桔莲子苡砂四君 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 (二)补血 1)四物汤:营血虚滞—四物地芍与归芎 2)归脾汤: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三人芪归术远木酸神眼 (三)气血双补 1)炙甘草汤:麦大麻枝人姜酒草地。 (四)补阴 1)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茯专

复习重点、试题-方剂学考试复习重点

方剂学重点总结 总论部分 1、《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 i.药味加减的变化ii.药量加减的变化iii.剂型更换的变化 4、方剂与治法关系: i.治法是知道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5、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各论部分 1、解表剂(汗法) 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 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方解:麻黄辛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用为君药。因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桂芍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 麻黄汤Vs桂枝汤 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征,然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解肌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肌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

中医方剂学考点(三)

方剂学考点:鸡鸣散方剂 【组成】槟榔、陈皮、木瓜、吴茱萸、紫苏、桔梗、生姜。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功效】用于湿性脚气初起,足腿肿重疼痛,步行困难。 方剂学考点:暖肝煎方剂 【组成】当归二三钱(6~9g),枸杞三钱(9g),小茴香二钱(6g),肉桂一二钱(3~6g),乌药二 钱(6g),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茯苓二钱(6g)。 【主治】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功用】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 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 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若证属实热,见阴囊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 方剂学考点:天麻钩藤饮方剂 【方源】《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高血压,头痛,晕眩,失眠”。 【组成】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用法】水煎服。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安神宁。 【主治】肝经有热,肝阳偏亢,头痛头胀,耳鸣目眩,少寐多梦;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红,脉弦数。现用于高血压病。 【方解】本方证为肝阳上亢,风阳上扰,以致头部疼痛,眩晕;肝阳偏亢,影响神志,故夜寐 多梦,甚至失眠。治宜平肝熄风为主,配合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 均有平肝熄风之效,用以为君。山栀、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不致偏亢,是为臣药。益母草 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能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安神定志,俱为 佐使药。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的有效方剂。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 治要点。 2.常用于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方剂学考点:辰砂化痰圆方剂

方剂学试题及答案

1、被誉为方书之祖的医着是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D.《太平圣惠方》 2、疏肝健脾法的代表方是 A.逍遥散B.归脾汤C.四逆散D.完带汤 3、《温病条辨》中,所说的“辛凉轻剂”是指: A.桑菊饮B.银翘散C.败毒散D.香薷散 4、肠胃燥热,津液不足之大便干结,小便频数,治疗宜选用: A.增液承气汤B.调胃承气汤C.黄龙汤D.麻子仁丸 5、四逆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养血健脾B.透邪解郁,疏肝理脾C.疏肝泄热,活血止痛D.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6、苦寒直折,泻火解毒的代表方剂是 A.仙方活命饮B.普济消毒饮C.黄连解毒汤D.凉膈散 7、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时宜选用 A.竹叶石膏汤B.蒿芩清胆汤C.青蒿鳖甲汤D.当归六黄汤 8、被誉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B.清瘟败毒饮C.普济消毒饮D.仙方活命饮 9、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方剂是: A.益胃汤B.生脉散C.五味子散D.麦门冬汤 10、痈疽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治疗时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B.当归补血汤C.阳和汤D.黄连解毒汤

1、平息内风方剂的适应范围包括 A.阴虚风动B.风痰上扰C.破伤风D.热盛生风 2、肾气丸中,宜小量使用的药物是 A.附子B.桂枝C.干地黄D.山药 3、理中丸的主治病证有 A.寒伤脾胃之呕吐下利 B.阳虚失摄之吐衄便血 C.脾胃阳虚之小儿慢惊 D.中、上焦阳虚之胸痹 4、属于消法范畴的方剂是 A.桂枝茯苓丸B.清气化痰丸C.枳实导滞丸D.补阳还五汤 5、可用于治疗久泻久痢的方剂有 A.乌梅丸B.芍药汤 C.败毒散D.补中益气汤 三、简答题 1、龙胆泻肝汤主治何证?方中配伍当归、生地黄的意义何在? 2、桂枝汤与玉屏风散均可治表虚自汗,其功用主治有何区别? 3、简述小蓟饮子的主治证及配伍特点。 四、论述题 1、小青龙汤与定喘汤均有宣肺祛痰平喘之功,二者在用药配伍与主治方面有何异同?

中医综合方剂学分类总结

方剂分类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 《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治咳喘(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升降失常) 补中益中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气虚发热) 治痢疾——白头翁汤(热毒壅滞肠中,深陷血分) 芍药汤(湿热疫毒下注大肠,壅滞气机,气血不和)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阴血不足)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 四物汤(营血虚滞,血行不畅) 治月经不调——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济川煎(肾虚精亏,肠燥便秘)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中医师承复习重点(方剂学)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及常用治法 1.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主与法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 1.2 常用治法:(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2)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3)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4)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5)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6)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7)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2 方剂的组成

2.1 方剂的配伍目的:①增强药力;②产生协同作用;③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④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2.2 方剂的基本结构(1)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4)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3 方剂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即在主病.主证.基本病机以及君药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方中的次要药物,以适应变化了的病情需要。(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4 常用剂型及其特点(1)汤剂: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能较全面.灵活地照顾到每个患者或各具体病变阶段的特殊性,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2)散剂: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及携带。(3)丸剂: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其与汤剂相比,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