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思想根源与中国语境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思想根源与中国语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f12366561.html,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思想根源与中国语境作者:曹永国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第03期

摘要: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反智主义;理智主义;理智精神;中国语境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4)03-0013-06

“反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其必然和教育相关。尽管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知识分子研究领域已兴起了种种对“反智主义”的关注和讨论,但是,作为一种旨在推进个人健康成长的活动,教育则必须拒绝“跟风”,必须对之进行理性地审视、批判和甄别。这就意味着教育者需要思索“何谓反智主义?”“为什么要反智主义?”“谁提倡反智主义?”“反智主义意味着什么?”等问题。

一、何谓“反智主义”

中文中“反智主义”是对英文单词“anti-intellectualism”的翻译。据维基百科解释:反智主义是对知识、知识分子和接受教育的敌视、怀疑态度,它通常表现为嘲弄教育、哲学、文学、艺术和科学,认为它们是无用的而且蔑视它们 [1 ]。根据美国历史学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理解,反智主义乃是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轻视乃至嘲弄知识理性的现象,揭示的是1950年代美国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状态。霍夫斯塔特认为,“反智”主要指反对知识分子以及具有知识分子特性的思维形态。“…反智主义?后来成为了排斥知识及其知识分子倾向的代名词。” [2 ]余英时先生在《反智论与中国传统政治》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何谓“反智主义”。其认为:“反智论”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存在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一般地说,“反智论”可以分为两个互相关涉的部分:一是对于“智性”(intellect)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于人生皆有害而无益。抱着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叫“反智性论者”(anti-intellectualist)。二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表现出一种轻鄙以至敌视。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我们可以称为“反知识分子”(anti-intellectuals)。两者并无实质性区别,故反智主义一词兼指“反智性论者”和“反知识分子”两者 [3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