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

《自然地理学》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自然地理学Ⅱ》:气候及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自然地理学Ⅲ》: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课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也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是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既能掌握关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地理教师。

2、坚持地理科学教育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共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目的。

(二)教学任务

1、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

2、使学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

3、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和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4、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如地球所属的太阳系以及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等。

2、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

3、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

4、研究大气的特征和状态;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其转化;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从而能解释大气现象,探讨如何应用这些规律,研究地球上的气候。

5、掌握土壤、生物和水文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及其体系,基本理论与基本原理及其网络结构,了解相应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6、阐明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7、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明确合理利用自然、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8、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内容,了解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9、掌握最基本的野外考察思路和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特点

1、由于《自然地理学》是根据国家教委1998年课程合并精简的有关精神,由《自然地理学基础》、《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等7门课程精简、合并而成,内容多、课时量大,为便于教学安排,将其分为Ⅰ、Ⅱ、Ⅲ 3个部分。其中Ⅰ包括行星地球、地壳及其运动;Ⅱ包括气候、水文、地貌;Ⅲ包括植物、动物、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表一)。

2、《自然地理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开设。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人文地理课程和其它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因此,《自然地理学》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表一:学时分配表(四年本科)

五、教学方法、原则

根据《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特点,结合高等师范本科教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中学教师,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良生源。因此,《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原则是:

1、为中学基础地理教学服务;

2、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整体优化,加强实践;

4、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

5、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6、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鉴于我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文、理兼招,以理科为主的特点,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重点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公式和一些难点,主要讲清其物理意义,对数理计算和推导作一般了解。在内容上,既注意适当反映自然地理学及其分支科学近年来的新发展、新成就,更要注意当前及今后教材改革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自然地理学的基础问题,使教学内容具有—定的超前性。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尽可能多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幻灯、录像、挂图、CAI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主要有构造运动、火山活动、大气环流的模拟演示;观看各

种地貌、气象的幻灯片和挂图),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同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本课程除课堂讲授外,还必须加强野外实习和考察,以培养学生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为此,本大纲在《自然地理学》Ⅰ、Ⅱ、Ⅲ 3个部分教学基本完成后还分别安排1.5周、2周(假期1周)、2周(假期1周)的野外实习、考察(表一)。

六、教学计划

根据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结合我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大纲的教学时数安排见表一:学时分配表及附一: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点击阅读)

七、考核范围与要求

由于自然地理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课程考核既考核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又考核野外实地工作能力和有关基本技能,并注意考核和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包括平时、期中、期末考核,最后按1:1:8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

八、本大纲使用说明

1、本教纲是参考《自然地理学》教材及有关教学资料、多所高校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及海南师范学院2001级教学计划,于2001年8月编制而成,2002年1月根据教学需要做了适当调整,2003年8月根据中学地理新课改的有关精神第二次修改,2004年6月第三次修改。

2、大纲适用于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本科教学;

本大纲中的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恳请各位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九、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一)教材

1、《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2、《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指导》,杨士弘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

3、《地球科学》,南京大学多媒体科教制作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地理调查研究方法(第二版)》,过宝兴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自然地理学(第二版)》,潘裕生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7。

5、《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6、《地球科学》,沈克琦主编,陈传康、黎勇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 92(第2版),1997(第6次印刷)。

7、《地球概论实习指导》,应振华主编,王多文、彭清玲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8、《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2004。

9、《现代自然地理》,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科学出版社,1999。

10、《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吴正等著,科学出版社,1995。

11、《地貌学导论》,吴正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王飞燕主编,高教出版社,1991。

13、《海岸地貌学》,王颖,高教出版社,1994。

14、《自然地理基础》,丁登山等,高教出版社,1992。

15、《地貌学》,严钦尚,高教出版社,1996。

16、《自然地理基础》,武吉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7、《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9、《水文与地貌》,周泽松,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

20、《水文测验学》,李世镇,水利水电出版社,1993,

2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王飞燕,高教出版社,1991。

22、《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3、《城市气候学导论》,周淑贞、张超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 5。

24、《气象学基础》,丁登山,高等教育出版社。

25、《现代天气学原理》,伍荣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26、《气候学》,罗汉民,气象出版社。

27、《东亚季风的若干问题》,高由禧等,科学出版社,1976。

28、《当代气候研究》,叶笃正等,气象出版社,1991。

29、《现代气候原理》,潘守文等,气象出版社,1994。

30、《小气候学》,傅抱璞等,气象出版社,1994。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籍》,徐春堂,中央气象局编制,2002。

32、《简明天文学教程》,余明等,科学出版社,2002。

33、《天文学名词》,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科学出版社,2001。

34、《地球系统科学》,华思文等,科学出版社,2002。

35、《综合自然地理学》,陈传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6、《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车自成等,科学出版社,2002。

37、《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周鼎武等,科学出版社,2002。

38、《地理景观》,刘南威主编,吴郁文、韩渊丰副主编,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

39、《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青,张振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0、《人类的家乡——地球》,杨遵仪主编,李凤麟、冯钟燕、厉大亮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1、《人类生存的环境》,杨遵仪主编,王乃梁、赵叔松、崔海亭、黄润华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2、《科学探索者·地球内部》,Padilla, M. J.主编, 吉云松、王张华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3、《科学探索者·地表的演变》,Padilla, M. J.主编,李绿芊、王张华、王莹、夏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4、《This Dynamic Earth: the story of Plate Tectonics》, Jacquelyne Kious, W. and Robert, I. Tilling, 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 S. Geological Survey, 1996.

45、汪新文主编,地球科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

46、《中学教学参考图谱·世界地理》(上册),杭州托迪斯多媒体有限公司制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47、《中学教学参考图谱·世界地理》(下册),杭州托迪斯多媒体有限公司制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2.

48、《海洋生态学》(第二版),沈国英、施并章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

49、《世界自然地理》,刘德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50、《世界地理》,刘德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1、《科学探索者·地球上的水》,Padilla, M. J.主编,俞水根、鲍海君、郑升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2、《四大起源之迷·地球》,金性春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3、《全球变暖》(第二版),Houghton J., 戴晓苏、石广玉、董敏、耿全震等译,气象出版社,2001

54、《风云变幻的大气》,杨遵仪主编,章淹、林之光、游来光、焦佩金、张秀雯、沈愈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5、《自然地理学原理》,蒙克豪斯,F.J.编著,丁登山、金永春、石高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56、《自然地理学基础》,丁登山主编,汪安详、黎勇奇、张月娥、叶玲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7、《古生物学导论》,门风歧等,地质出版社,1993。

58、《自然地理综合研究》,郑度等,气象出版社,1993。

59、《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60、《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1、《地球概论实习指导》,应振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2、《矿物学简明教程》,戈定夷等,地质出版社,1989。

63、《地质学概论》,叶俊林等,地质出版社,1999。

64、《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等,地质出版社,1998。

65、《普通地质学》,徐邦梁等,地质出版社,1998。

66、《构造地质学》,徐开礼等,地质出版社,1998。

67、《显微构造地质学概论》,胡铃等,地质出版社,1998。

68、《中国地壳演化与矿产分布图集》,蒋志等,地质出版社,1996。

69、《中国区域地壳稳定性图》,易明初等,地质出版社,1997。

70、《中国地质图》,马丽芳等,地质出版社,1998。

71、《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地质出版社,1998。

72、《岩石学》,乐昌硕等,地质出版社,1998。

73、《沉积岩石学》,曾允孚等,地质出版社,1998。

74、《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张梁等,地质出版社,1998。

75、《地下水动力学》,薛禹群,地质出版社,1997。

76、《专门水文地质学》,房佩贤等,地质出版社,1996。

77、《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罗元华等,地质出版社,1998。

78、《东中国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研究》,林珲等,科学出版社,2 000。

79、《变化的洋流:厄尔尼诺对气候与社会的影响》,(美)格兰茨等,科学出版社,1998。

80、《晚第四纪以来南海古海洋学研究》,钱建兴等,科学出版社,1999。

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马友良等,科学出版社,2000。

82、《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编委会,科学出版社,199 8。

83、《中国盐生植物》,赵可夫等,科学出版社,1999。

84、《中国动物地理》,张荣祖等,科学出版社,1999。

85、《农业与土壤》,颜婉如等,百科出版社,1999。

86、《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龚子同等,科学出版社,1 999。

87、《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冯宗炜等,科学出版社,1 999。

88、《环境地球化学》,戎秋涛等,地质出版社,1998。

89、《现代环境地球化学》,杨忠芳等,地质出版社,1999。

90、《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李家熙等,地质出版社,1999。

91、《资源与环境知识读本》,周永康等,地质出版社,2000。

92、《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姜春发等,地质出版社,2000。

93、《第四纪地质学及地貌学》,谢宇平等,地质出版社,2000。

94、《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沉照理等,地质出版社,1999。

95、《青藏高原隆升与东昆仑地区金矿遥感地质》,于学政等,地质出版社,1999。

96、《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第一篇:地质力学概论》,李四光,地质出版社,1999。

97、《地质力学的方法与实践.第二篇:构造体系各论》,王顺治,地质出版社,1999。

98、《地层指南:地层分类、术语和程序》,(美)萨尔瓦,地质出版社,2000。

99、《土壤地理学》,李天杰、郑应顺、王云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100、《中国土壤普查技术》,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农业出版社,1992。

101、《海南岛土壤和植物中的化学元素》,王景华著,科学出版社,1987。

102、《海南土种志》,海南省农业厅土肥站,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 994。

103、《海南土壤》,海南省农业厅土肥站,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19 94。

104、《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陈文新主编,胡正嘉副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第一版),1996(第6次印刷)。

105、《怎样认土,用土和改土》,庞邦城编,曾觉廷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4。

106、《土壤调查与制图》,南京农学院,东北农学院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07、《中国南方土壤肥力与栽培植物施肥》,何电源主编,科学出版社,1 994。

108、《实用土壤肥料手册》,李笃仁、黄照愿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09、《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科学出版社,1983。

110、《土壤化学》,黄盘铭著,科学出版社,1991。

111、《土壤地质》,陈介福,陆景冈,胡童坤主编,农业出版社,1991。

112、《土壤地理与生物地理》,陈炳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一版),1996(第四次印刷)。

113、《环境土壤学》,黄瑞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14、《土壤地质学》,陆景冈著,地质出版社,1997(第一版),1999(第二次印刷)。

115、《红壤物质循环及其调控》,赵其国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116、《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其调控》,赵其国等著,科学出版社,2002。

117、《土壤地理学》,朱鹤健、何宜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8、《环境保护概论》,刘天齐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9、《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刘沛林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0、《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等,科学出版社,1999。

121、《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曹立军等,科学出版社,1999。附一: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讲授2学时)

第一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第二章行星地球(讲授34学时,实习0.5周)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讲授16学时)

一、从地球看宇宙(讲授4学时)

二、地球所属的太阳系(讲授6学时)

三、地球的天然卫星(讲授6学时)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12学时)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讲授4学时)

二、地球的公转运动(讲授4学时)

三、时间与历法(讲授4学时)

第三节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讲授6学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讲授2学时)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讲授2学时)

三、地球的表面结构(讲授2学时)

* 课外实习(0.5周)

第三章地壳及其运动(讲授44学时,实验10学时,实习1周)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讲授18学时,实验10学时)

一、地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讲授2学时)

二、矿物(讲授4学时,实验4学时)

三、岩石(讲授6学时,实验6学时)

四、矿床(讲授4学时)

五、矿产资源(讲授2学时)

第二节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讲授12学时)

一、地壳运动概述(讲授6学时)

二、岩层的成层构造(讲授2学时)

三、褶皱构造(讲授2学时)

四、断裂构造(讲授2学时)

第三节地壳运动学说(讲授8学时)

一、地槽-地台学说(讲授2学时)

二、地质力学学说(讲授2学时)

三、板块构造学说(讲授4学时)

第四节地壳的演化与发展简史(讲授6学时)

一、地质年代(讲授2学时)

二、地球上生物的演化与发展(讲授2学时)

三、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的演变历史(讲授2学时)

* 课外实习(1周)

第四章气候(讲授54学时,课外实验10学时,实习1周)

第一节大气的一般特性(讲授10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

教学要求及目的:

1、了解大气的组成

2、掌握水分及其相变

3、水汽凝结的条件

本章重点:大气的组成、水的相变

教学内容:

一、概述(讲授2学时)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讲授4学时)

三、大气水分及其相变(讲授4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

第二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和热力因素(讲授10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

教学要求和目的:

1、掌握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

2、掌握各种辐射的知识

3、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章重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辐射差额

教学内容:

一、气候形成的辐射因素(讲授5学时)

二、气候形成的热力因素(讲授4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

三、全球气温带(讲授1学时)

第三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素(讲授12学时)

教学要求和目的

1、掌握气压的变化规律

2、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

本章重点:气压场三圈环流

教学内容:

一、气压和大气流动(讲授3学时)

二、大气环流和风系(讲授4学时)

三、气团和锋(讲授2学时)

四、大型空气涡旋(讲授3学时)

第四节气候形成的下垫面因素(讲授10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教学要求和目的

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子及影响。

难点:气候系统的概念。

教学内容: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讲授3学时,课外实验2学时)

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讲授3学时)

三、地形与气候(讲授2学时)

四、冰雪覆盖与气候(讲授2学时)

第五节气候类型(讲授4学时)

教学要求和目的

掌握柯本及斯查勒的气候分类

本章重点:各类气候的分布特征成因

教学内容:

一、气候类型(讲授1学时)

二、世界气候类型(讲授2学时)

三、局地气候(讲授1学时)

第六节气候变化(讲授4学时)

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因子对现在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教学难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教学内容:

一、气候变化的史实(讲授2学时)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讲授2学时)

第七节气候资源(讲授4学时)

教学方法: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一、光能资源(讲授1学时)

二、热量资源(讲授1学时)

三、水分资源(讲授1学时)

四、气候生产潜力(讲授1学时)

* 课外实习(1周)

第五章水文(讲授36学时,实习0.5周)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讲授2学时)

一、水分循环(讲授1学时)

二、水量平衡(讲授1学时)

第二节河流(讲授8学时)

一、河流、水系和流域(讲授1学时)

二、河流的水情要素(讲授2学时)

三、河流的补给(讲授1学时)

四、河川径流(讲授2.5学时)

五、河流的分类(讲授0.5学时)

六、河流的利用和改造(讲授0.5学时)

七、河流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讲授0.5学时)第三节湖泊和沼泽(讲授4学时)

一、湖泊(讲授2学时)

二、沼泽(讲授2学时)

第四节地下水(讲授7学时)

一、地下水概述(讲授1学时)

二、地下水的理化性质(讲授2学时)

三、地下水的运动(讲授1学时)

四、地下水的类型(讲授2学时)

五、几种特殊地下水和泉(讲授1学时)

第五节冰川(讲授5学时)

一、终年积雪和雪线(讲授1学时)

二、冰川的形成(讲授1学时)

三、冰川的运动(讲授1学时)

四、冰川的类型(讲授1学时)

五、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1学时)

第六节海洋(讲授8学时)

一、海水的理化性质(讲授3学时)

二、海水的运动(讲授4学时)

三、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讲授1学时)

第七节水资源(讲授2学时)

一、水资源的特性(讲授1学时)

二、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和管理(讲授1学时)

* 课外实习(0.5周)

第六章地貌(讲授36学时,实习0.5周)

第一节地貌的形成因素(讲授1学时)

一、营力因素

二、岩石因素

三、构造因素

四、时间因素

第二节构造地貌(讲授3学时)

一、全球构造地貌(讲授1学时)

二、大地构造地貌(讲授1学时)

三、地质构造地貌(讲授1学时)

第三节流水地貌(讲授7学时)

一、流水作用(讲授1学时)

二、片流地貌(讲授1学时)

三、沟谷流水地貌(讲授1学时)

四、河流地貌(讲授3学时)

五、流水地貌的发育(讲授1学时)

第四节喀斯特地貌(讲授4学时)

一、喀斯特作用

二、地下水的分带与喀斯特作用

三、喀斯特地貌

四、喀斯特地貌的地带性

第五节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讲授4学时)

一、风成地貌(讲授3学时)

二、黄土地貌(讲授1学时)

第六节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讲授4学时)

一、冰川地貌(讲授2学时)

二、冻土地貌(讲授2学时)

第七节海岸地貌(讲授6学时)

一、海岸地貌发育的因素(讲授1学时)

二、海岸侵蚀及其地貌(讲授1学时)

三、海岸泥沙运动及堆积地貌(讲授1.5学时)

四、海岸类型(讲授2.5学时)

第八节地貌类型(讲授2学时)

一、陆地地貌

二、海底地貌

第九节地貌灾害与防治(讲授5学时)

一、崩塌与塌陷(讲授1学时)

二、滑坡(讲授1学时)

三、泥石流(讲授1学时)

四、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讲授1学时)

五、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讲授1学时)

* 课外实习(0.5周)

第七章植物;第八章动物(讲授54学时,实习1周)

课程内容课时补充: 6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物界(潘-P310) 3

第二节生物分类、认识校园植物 3 第七章植物27 第一节植物与环境9

第二节植物群落 6

第三节植被类型 6

第四节植物的分布域区系 3

第五节植物资源 3 第八章动物15 补充:认识动物 3

第一节动物域环境 3

第二节动物的生态类群 3

第三节动物的分布域区系 3

第四节动物资源 3 研讨 2

复习 2

考试 2

* 课外实习1周

∑54+1周

第九章土壤(讲授24学时,实验10学时,实习1周)

第一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讲授8学时,实验10学时)

一、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讲授2学时,实验4学时)

二、土壤水分与空气(讲授2学时,实验3学时)

三、土壤养分与酸度(讲授2学时,实验3学时)

四、土壤颜色与温度(讲授2学时)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讲授8学时)

一、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讲授2学时)

二、土壤剖面及其变化(讲授2学时)

三、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讲授2学时)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讲授2学时)

第三节土壤的类型与分布(讲授6学时)

一、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讲授2学时)

二、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讲授2学时)

三、土壤系统分类及其土纲和分布(讲授2学时)第四节土壤资源(讲授2学时)

一、土壤资源的特点和价值

二、土壤资源的丧失与退化

三、土壤的改良与资源保护

* 课外实习(1周)

第十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讲授26学时)第一节整体性规律(讲授6学时)

一、概述(讲授2学时)

二、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讲授2学时)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进化发展(讲授2学时)

第二节时间演化规律(讲授4学时)

一、周期性节律(讲授1学时)

二、旋回性节律(讲授1学时)

三、阶段性节律(讲授1学时)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讲授1学时)

第三节空间分异规律(讲授8学时)

一、基本规律(讲授1学时)

二、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讲授4学时)

三、垂直地带性(讲授1学时)

四、地方性(讲授1学时)

五、空间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讲授1学时)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规律的应用(讲授8学时)

一、土地类型(讲授5学时)

二、综合自然区划(讲授3学时)

第十一章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讲授12学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讲授4学时)

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讲授1学时)

二、人种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讲授1学时)

三、人口分布和人口质量的自然地理因素(讲授1学时)

四、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因素(讲授1学时)

第二节人类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讲授3学时)

一、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发展(讲授1学时)

二、人类活动的自然地理效应(讲授1学时)

三、人口增长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压力(讲授1学时)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授5学时)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意义(讲授1学时)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授3学时)

三、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讲授1学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