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难题 孙郁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难题 孙郁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难题 孙郁
鲁迅与现代文学的难题 孙郁

鲁迅与现代中国

第一讲鲁迅与现代文学的难题

自己的婚姻,职业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当下的对待,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一套自己的价值观文学馆

中国社会的危机,中国文化的转型

呈现的精神景观,西学东渐下一个勇敢的精神战士

与时代的关系

从三个方面

鲁迅面临中国全面的社会危机时形成自己强烈的个性意识,主要表现在他对西洋的人文主义传统特别是尼采的思想,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对他们的关注,在这个关注中形成了自己的立人的思想

鲁迅留日期间认为中国主要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化是一种自上而下建设的这样一种路径,因此要改变现状要自下而上的路径开始,要强调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强调立人《文化偏正论》、《人之历史》个性主义对人的价值。“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则扬个性而张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帝国的文化,没有个人的文化。立人受惠西方近代哲学

从狂放之风,只是对主流文化皇权文化有一种撼动力

人的想象力,人的生命的潜能受到抑制,吸收尼采超人的思想。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在鲁迅体现更充分,个性的解放,个性主义思想

人是可以成为自己而不是隶属于他人的这样一种可能

文本瞭望到了内心的隐蔽被释放出来的,人要有质量的生存,就应该把人的潜能

潜能应当创造性地转换出来

所以觉得在中国我们传统文化抑制了个人的这种发展,中国没有个人的自大,只有合群的爱过的自大,是庸众的党同伐异,他戕害了个性主义发展。中国文化当中的主奴的现象窒息了中国的发展

小说揭示了中国旧文化中没落因素对人的个体的戕害所带来的的这种痛苦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美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主流的皇权文化但是其实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间的思想,所以鲁迅发现在中国有一个主流的思想和一个非主流的思想,而非主流的思想是民众的是山林的文化,山林的文化比台阁间的文化更有创造性,但是山林的文化是被抑制的,在鲁迅小说就可以看到他对这样一种文化的失望

五四各种思潮,鲁迅发现了人本主义,个体解放。

杂文的背后总是有个很高大的形象,表现出与世俗社会不一样的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种对人的人之极限的超越,面对历史,面对自我,个性主义给她的文本带来了批判的色彩

第二段,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他也在警惕由于对自我的张扬而堕入法西斯主义这一一种危险性;在强调个人潜能开掘的同时,他认为关心他人,利他的重要

译武者小路实笃《一个青年的梦》,我们现在中国人每每谈及朝鲜半岛,常说是我们的藩属国,我们常常忘记有他人的自我,人各有己,自他两利,关心他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但是中国文化常常就是我们只有自我,不过区别于个人主义自我,只有我天朝,我大中华,没有别人自我,这种大中华主义鲁迅认为也是可怕的。他是强调个性的同时要关心

祥林嫂,被戕害的底层的妇女,对弱小者内心世界的的体察,那种具有悲悯的带着诗意的一种情感方式在中国传统诗文里是比较少见的。杜甫对民生对哀叹的声音,对民生的哀叹的声

音,但鲁迅不仅是悲悯,他能够听到心灵世界和上苍的交流和死去亡灵的交流的那种紧张,一下子就把文本的世界的窗口打开了,他进入了一个幽忧深远的一个非常辽阔大的精神世界。他看到了每一个弱小者的存在,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的思想是一种无限种可能的,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恰恰是这样一种感受力是他的文本升腾着一种鲜活的人道的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每每会被他文本中这种诗意的带着爱意和痛楚的这样一种精神的热流所感动,关注他人的自我。

夏目漱石,对日本近代开化只是浅薄的开化,只是模仿西方文化的外表并没有真正精神的开化

面对儒学,面对中国的传统

打到孔家店,救出孔夫子,还原儒学的本质

牟宗三儒家的所长是使命感,但是缺少命运感。

而鲁迅敏锐的感受到了个体的命运感,内在的感觉是极其丰富的,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缺少的元素,没有对命运感

胡适《说儒》儒家的思想的本色,但统治者理由儒学的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带来的负面效应鲁迅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东西,但是在个性发展上制约,认为传统儒者有几个问题:一,传统儒者不可以睁着眼睛看世界,堕入了瞒和骗的大泽,在瞒和骗这样大的泥潭里边自娱自乐;二,是儒学造就了官本位,相对应地,民间就产生了匪魂,官和匪。匪做了皇帝,反对他的人又变成匪,他变成了官,鲁迅认为唯有民魂才是最重要的,最可贵的,中国缺少的是一种民魂。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愿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第三产生了以老者为本位的专制的链条,新生事物不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以幼者为本位。鲁迅强调幼者本位。第四,他认为这种传统的儒教文化,这种文化出现了人吃人大的现象。狂人日记里讲满口仁义道德的文明背后就会发现人会吃人,这是一种意象,一种隐义。其实鲁迅并没有把传统文化说的一无是处,而是在讨论儒教杀人的这一点上,一种诗意的隐含。第五,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超过了个人主义的自大,鲁迅小说杂文经常有对庸众的冷观,庸众的狂欢恰恰是窒息中国的有个性的发展,所以鲁迅精神就呈现另一种特征,一是直面惨淡的生活,二是注重民魂三是关注新生的力量;四是拒绝伤害无辜,也反抗一切压迫;五是警惕大众化主义和专制主义,认为这两个都是影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种屏障,在这个思路之下写作有截然不同的一面。他不是沉浸在吟风弄月或者是满足于对历史掌故的咀嚼的那样一种浅层次的什么的层面,表现了个体生命对人的存在的隐秘的一种关注,对不合理的存在的一种批判,这就和传统的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读书人他们相信自己依傍在儒学的学说里边,他们掌握了真理,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丧失个性的充满了主奴关系的这样独术的文化的时候,他常说自己也是这个文化里的一员,自己也是吃人的人认为自己背着一种罪愆,也是一个有罪者,所以他在痛斥这个传统文化的吃人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焦虑。五四时期很多人对自己的思想很坚定、自信,但鲁迅不是。鲁迅认为你选择了什么,你可能会成为你选择的那个对象的奴隶。在张扬个性,尊重他人的自我以及希望摆脱儒教的负面因素的影响的过程里边。鲁迅创造了这样一种文体,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具有亮色的存在,所以会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敢于放弃传统文化负面的东西而把那些有用的东西衔接在自己的躯体里面,同时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通过抵抗、反抗创造一种新的文化。现代文化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如何解决,中国知识分子应走到十字街头,实践,了解东西方文化发展现状,借鉴西方如何选择和中国野史杂记和乡邦文化中国没有的传统文化。“外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胡适说五四其实是一次文化复兴,是种文化成为新的转折点

高扬个性的仁慈精神和无畏的自我牺牲的意识乃是我们民族新生和

婚姻自由,男女均权,大同世界,现代人受其福音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

第二讲鲁迅与他的论敌

文字有内在的张力,日常生活当中和价值观与当时文人有很大区别

直到死,一直在各种矛盾的漩涡当中,,与绅士阶层有冲突,与旧文人有冲突,徐志摩,林语堂,梁实秋,胡适

胡适从未批评过鲁迅,但是鲁迅与他又很大冲突

个人主义的温情与绅士阶层的冲突

北京女师大开除学生,鲁迅站在学生这一边与陈西滢认为有害风雅,评价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是。。。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想勾陷人家的罪状。他不是减,就是加,不是断章取义,便是捏造些事实。——有人同我说,鲁迅先生缺乏的是一面大镜子,所以永远见不到他的尊容。我说他说错了,鲁迅先生的所以这样,正因为他有了一面大镜子。你见过赵子昂画画的故事罢?他要画一个姿势,就对镜伏地做出那个姿势来。鲁迅先生的文章也是对了他的大镜子写的,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应用在他自己的身上。……他常常散布流言和捏造事实,但是他自己又常常的骂人…散布流言?,…捏造事实?,并且承认那样是…下流?。他常常的无故骂人,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一言半语,他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他又说:“有人说,他们兄弟俩(鲁迅先生和启明先生)都有他们贵乡绍兴的刑名师爷的脾气。这话,启明先生自己也好象曾有部分的承认。不过,我们得分别,一位是没有做过官的刑名师爷,一位是做了十几年官的刑名师爷

学界三魂官魂、匪魂、民魂,鲁迅主张民魂,发现官魂在文人身上的闪烁,章士钊站在官的立场上开出鲁迅,读经尊孔

跟激进文人的冲突,很多人认为鲁迅过激,其实鲁迅的过激是在特定环境下,虽然鲁迅反对中国书,但其实他对中国乡邦文化,野史传记有很大的研究,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应该多读西洋书

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但一切宣传并非都是文艺。

鲁迅在与激进文人的冲突中可以看出看问题的复杂性,《上海文艺之一瞥》分析了左翼文人偏激的原因,他对上海,海派文人包括革命文人他们那些简单化思路带来的负面的思想。第三与自由主义文人的冲突,白碧德文人的批评,梁实秋

早期进化论,后来接受阶级论

在中国要成大事要有学者之良知和市侩之手段

无后,你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因为中国是一个大染缸

如果只有市侩,没有良知,则是丧失思想的亮色的一个人

自由主义躲在象牙塔里不能解决问题,

和所有人所有知识群落都有分歧,他先解构自己然后再解构他人

人是有限的,人都是一个残缺的精神存在,人的学识的增长就是不断接近真理但是并不能完全把握,警惕完美主义和乌托邦主义,论战其实是他在建构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与其他人的矛盾主要是对现实的态度的冲突是站在个人主义还是官本位主义看问题

新的文艺不止思想的真切和技巧的上达,智性和趣味的文本

嘈杂,简单化的这样的精神存在是不能建设新的文化存在

一方面反对传统,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厚道和暖意的存在,他肯定马克思主义,

但是反对残酷的斗争,革命是为了让人活而不是让人死

与自由主义的分野,不是不强调自由,只是不顾中国现实,抽象地谈自由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

有矛盾的一面,强调大众化,大众,但是他翻译西洋理论的时候佶屈聱牙,非常难懂

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鲁迅从来不是用是和不是来回答问题,在具体问题总是会发现另一个问题,人不可能无限地穷极对象世界,二律背反

第三讲鲁迅与青年

鲁迅晚年身边聚集很多青年,青年人是喜欢鲁迅,唤起青年对身边的警戒,鲁迅对现实的痛苦和绝望已经摆脱痛苦和绝望那样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刺激,内心蠕活了的一种冲动

李霁野,台静农,未名社在这些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北大的教授和当时教育部官员身上没有的那样一种东西,年轻人身上的朝气,鲜活的力量,他们没有在历史的旧影下所背负着重负的那样一种困顿,周身一片朗照

青年是未来,中国士大夫是不可能有渴望改变自己环境这样的冲动,青年是有可能嫁接域外文化的那些有意味的存在创造出中国文化的新的精神

萧红萧军对青年的资助劝诫萧军保持那种野性,大漠金沙,女吊

中国文人太虚伪,太世态,远离现实

中国人看问题用第二感觉第三感觉,第一感觉不喜欢但是一看很重要就慢慢开始尊重这就是第二感觉,应该用第一感觉,很真,很纯然

《我要骗人》

达达主义,生命之流

《为了忘却的纪念》礼赞左翼五烈士柔石,别有一种意义,东方的微光,林中的想见鲁迅年轻的时候认为青年人要胜于老年人,老年人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认为青年人是一种希望。但是1927年以后,鲁迅发现青年人有时候未必胜于老年人,鲁迅在一类青年人身上发现传统文化的惰性这些惰性的力量也在这些青年身上也有折射。

青年人也会发生变化,躲进象牙塔,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斗士,也会隐逸

纯粹的学者

一个有斗争性的人完全躲在书斋里,也是一种损失,并不是让人都选择一条血色的道路和进步青年在一起,就是警惕自己成为士大夫的道路,旧式文人的趣味那条老路。人要不断的走,要走就要有青年人的朝气。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永葆了思想的青春,温暖了那个时代的青年和今天的读者

第四讲鲁迅与左倾文化

第五讲鲁迅眼里的美

鲁迅是一个书法家,他的字写得很美,他的性格有刚烈的一面,可是他的字非常柔美轻柔有王羲之灵动的没在里面,字如其人,他本质有很柔美的东西在里面

对美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在里面,在他金刚怒目的文字,在他忧愁的文字里面,在他对现实最痛苦的诉说,抨击现实的时候,你在他的文字里面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美。每一篇杂文都可以把玩

鲁迅眼里的美是什么,力的美,汉代造像巍然大气,非常灿烂,心灵可以与上苍交流的神异的想象力《摩罗诗力说》,不写游记,不去公园,强调汉唐艺术的恢弘忧郁的美,与力之美兼而得之,沉浸在传统文化感受到文字的沉郁,写知识分子无路可

走的悲哀和作者的怜悯,《孤独者》写自己的感受,忧郁中对生命的叹惋,对生命极其微弱的期冀,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还有挥之不去的烦恼。许多自语的文字里面可以看出他难以排遣的忧郁,用它自己的话说,我的内心太黑暗了,唯黑暗与虚无乃为实有。杜甫、红楼梦《过客》那不行,我只得走并不是停留在忧伤中,但是他要走,走出忧郁,这种忧郁中有力量感。忧郁的美与力之美合二为一

《我第一个师傅》《这也是生活》

古朴之美,说过古人很多坏话,不要点中国书,这只是一个小说家的寓言,一个隐喻,可是从最根本的层面上来讲鲁迅是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古朴的美,鲁迅整理过很多乡邦文献和野史札记,他对《嵇康集》的校勘也有好多年

在小说中借鉴了古小说的理念,以白描的手法去表达深切的隐含《风波》

《朝花夕拾》乡村赛会,绍兴古居里悠扬的情丝

古朴的美《奔月》《补天》《铸剑》

后来放弃古人古奥的词汇,保留了古朴的意味,暗功夫《买小学安书记》

将今人的忧郁与古人相结合,一个世界人,瞭望到了东西方文化

第四,神异之美,故乡,社戏,飘渺,高妙之感

描绘的图画很有画面美,需要想象去读

第五,幽默之美林语堂倡导幽默

凡是走狗,

《论他妈的》

《死魂灵》漫画家的灵感

远采汉唐之神韵,近得民间之梦,旁及域外之魂,以写实通幽玄,因战斗而获柔情,于喧嚷中有静谧,在无望中得自由。因为有了鲁迅,中国的审美地图被改写了。

第六讲白话文学中的鲁迅传统

影响很广

李泽厚文化积淀说,主体性的学说

小说家乡土小说

杂文家对现实的干预,对现实的批判,对现实的分析《南腔北调集》

台静农,许钦文,端木蕻良,王实味,丁玲,王元化《鲁迅与尼采》,聂绀弩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 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 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 (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 1、元代文学 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 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 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 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 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 (二)白话的倡导溯源 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 (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 民族生存危机 封建政治危机 传统文化危机 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 (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 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 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 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 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 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 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 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素材之鲁迅先生名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素材之、 鲁迅先生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4、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故乡》) 5、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7、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8、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9、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0、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1、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12、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16、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7、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18、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19、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2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2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22、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23、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24、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25、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26、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27、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8、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29、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30、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31、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32、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3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34、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35、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6、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37、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一)

鲁迅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一) 内容提要:愚人形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因素在鲁迅作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构成鲁迅作品的诙谐风格的一种重要元素,本文认为,鲁迅作品中的愚人形象因素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具有深刻的关联。这一传统主题中的佯愚面具与乡愚形象具有巨大的消解与颠覆功能,鲁迅充分地利用并发挥了这些功能,使这些愚人因素与愚人眼光成为一种诗学手段,在批判与颠覆传统主流伦理观念及历史叙述的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在鲁迅作品的诙谐风格与喜剧性氛围中,愚人与傻子所引发的笑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当然与鲁迅创作的中心主题——对于愚昧麻木的国民精神的批判有关,但是,同样必须指出的是,鲁迅作品中的众多愚人形象因素与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的愚人主题有着潜在的微妙的联系,可以说,鲁迅作品中的“愚人之笑”发自中国诙谐文化传统的深处,与我们的传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佯愚与优谏传统 在中国诙谐文化传统中,愚人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一席地位。 在先秦诸子的论着中,时可见到这些才智之士对或真实或虚构的愚人与愚行的叙述与嘲讽。诸如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等等以愚人与愚行为题材的寓言故事更是流传至今,已构成了中华文化思维传统的重要成份。先哲们用这些故事提示人们警戒自己智慧与思维的缺陷与局限。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些愚人与愚和行并不是被嘲笑与讥讽的客体对象,而是人们自身的愚蠢与无知的象征,他们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照出的是人们自身的另一种夸张却未必虚假的面影。因此,与其说这些寓言愚人是被笑者,不如说他们是笑者——他们是化装,是面具,是智者用来戏仿人类的愚蠢与无知的面具,甚至是一种具有操作与实践意义的化装表演式的言说方式。《庄子》可以说是这其中的典型。《庄子》“寓言十九”,多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正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厄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以与世俗处。”(在《庄子·说剑》中庄子治剑服说赵王的故事正是一种化装演说的典型表现。)这种蕴含于愚人意象(面具)中的智慧既提炼自一个更加广阔、深厚的文化整体——广大民众的日常生存智慧,又必将转而重新融入人们的文化与生存智慧之中,并对后者进行进一步提升与加强。 如果说诸子寓言中的愚人故事只是文字性的化装演说的话,那么史书中时时可见的有关俳优以滑稽进谏的记载则可以看作是这种文字性化装演说的现实版本,——甚至可能是这些文字性化装演说的现实源头。 《史记·滑稽列传》中的记载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穣穣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淳于髡以愚人寓言进谏的方式与诸子散文中寓言说理的文字化装表演几乎是同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淳于髡的言说更加现实地面对当权者的潜在压力,因而在向对方出示愚人意象(也是愚人之镜)的同时又为自己戴上了一个恭顺的假面具。而同传所载的优旃则干脆是为自己戴上了愚人面具,直接以自己为镜来反映当权者的愚蠢: 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 二世立,又欲漆其城。优旃曰:“善。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漆城虽于百姓愁费,然佳哉!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文章的修改和润色

文章的修改与润色 【训练要求】 1.了解文章修改的范围。 2.认识并掌握修改文章的四种方法。 3.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训练安排】二课时 训练过程 一、课前尝试 1.知识储备 (1)修改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着眼? (2)修改有哪几种方法? (3)“增”、“删”、“改”、“调”具体是指对文章作怎样的修改? (4)什么是润色? 二、课堂指导及例文分析 1.着眼全篇,宏观把握。面对已起草好的作文,我们应先整体浏览,从全局出发,看文章中心是否明确,看所选材料是否紧扣中心;然后再考虑文章整体框架方面的环节,看文章结构是否紧凑,布局详略是否合理,过渡是否自然。只有从全篇入手进行修改,才能统观全局,从大的背景上权衡得失,局部修改才能有依据,才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2.重视开头和结尾的修改,快速攫住阅卷者心理。考场作文更要注意开头结尾的章法。如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或引用诗文富有诗意,或排比反复创造旋律;结尾或呼应开头,或议论作结,或含蓄表现,或点明话题。 3.小处着手,细致检查。一般来说,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是否有标题,标题是否恰当(没有标题扣2分,标题不恰当扣1分);②字数是否符合要求(每少50字扣1分);③是否有遗漏字、重复字;④是否有错别字(有3个扣1分);⑤标点是否有误(标点的位置是否恰当;切忌随手一点,句逗不分或一逗到底,更不能都点成圆点);⑥是否符合格式要求(标题是否在首行正中、分段后首句是否空格,应用文的款式不符是重要扣分点等);⑦是否有语病(一类卷可以有一两个病句,二类卷可以有三四个病句,五个以上病句只能在三类卷以下),等等。 4.重视文面,多就少改。文章尽量少修改,非改不可,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并讲究修改的位置,即使是在上下左右边框处增加的修改文字也应该整整齐齐自成局部的整体,给人以眉目清楚之感。修改画出的线条能直勿斜,能少勿多,切忌横竖交叉呈现蛛网状。更忌随意涂画,将文面搞得青一块紫一块。考场作文的修改不像练笔作文那样随意,应该精而当,既要改到文章要害处,又要注意保持卷面的美观,让人赏心悦目,一见倾心。 当然,我们平时要培养自己动笔之前列提纲的习惯。思路没有想好之前决不动笔,提纲写成

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乡土小说、东北作家群、语丝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象征诗派、新月社、左联、京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社、沉钟社、湖畔诗社、民众戏剧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3、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乡土小说”是指二十年代在鲁迅小说影响下,一些来自乡村,寓居京沪等大都市的年青人,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审美地表现乡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主是是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一些作家,主要有许杰、王任叔、彭家煌等。 4、东北作家群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5、语丝社 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6、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七月诗派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强调发扬诗歌的主观战斗精神。 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7、九叶诗派 又称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最先与最后》..._模板 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 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 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不为最先”。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鲁迅著作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是鲁迅第一部小说,其中收集1981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14篇,原题是“自序”。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华盖集续编补编》(杂文集)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1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附集》(杂文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古籍序跋集》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补编》 《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上海出版公司 《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

高中写作方法:作文开头技巧

高中写作方法:作文开头技巧 平时最重要的就是积累,把看过的文章中好词好句记下来,融汇贯通,写出好的开头,实在不会写的同学可以先学会仿写,运用其恰当的写作手法,综合起来,一定能写出好的开头,下面我们来举例说明一些好的作文开头作文。 一、名句引入法 成才的环境 鲁迅先生在《最先与最后》中指出,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然坚持跑到终点的竞技者,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话说得好,然而,我们有多少人有鲁迅先生这样的认识呢? 二、古诗切入法 答案 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么样的?”有人会说是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李白说是“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杜牧说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的,世界千变万化,答案是丰富 多彩的,哪一个才是你心中的答案呢? 于是,我开始寻访春天的答案 活出真我的风采 “红杏枝头春意闹”,美丽的花儿只有绽放于枝头,才能吸引寻春的人们艳羡的目光,才能引发诗人由衷的赞叹。 “留连戏蝶时时舞”,缤纷的彩蝶只有张开靓丽的翅膀,才能倍受春光的抚爱,才能飞进少女多彩的梦中,成为永恒。 小草不屈从于冰雪天地的扼杀,不怕漫天野火的焚烧,一夜春风,绿了天涯。大雁不满足于巢穴的闲适,奋翅高飞,将生命的画卷描绘在蓝天白云之间。 这,就是表现,表现自我,表现人生,表现生活的真谛。 人生需要表现,生活需要表现。没有表现的人生是灰色的人生;缺乏表现的生活,是死寂的生活。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一个人都应腾跃起属于自己的美丽的浪花。 三、提问进入法 若为人生故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应对策略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应对策略 摘要:面对20世纪西方文化思想的挑战与刺激,中华民族将如何生存和发展。鲁迅先生提出了以“种族革命”为手段,“思想革命”为目的,标本兼治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鲁迅;应对策略;种族革命;思想革命 “挑战—应战”的文化思想研究叙述模式,似乎遭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的普遍质疑,许多学者斥之为“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其实,不论如何质疑和斥责,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总是自觉地处在“应对”的状态之中,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正是西方文化思想强有力的挑战与刺激下的应对策略。只有在这种“应对策略”的应用及其转变的文化思想背景下,我们才能认识鲁迅文化思想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一、思想革命出场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1840年以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打击,中国社会经历了“器物引进—制度变革—文化思想”三个强烈的震荡周期。 戊戌变法以前,是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物质文明,“船坚炮利”成了中国朝野上下普遍神往的主流目标,曾被目为“奇巧淫技”的西方物质文明一时之间成为社会崇奉的时尚。兵工厂、造船厂、棉纺厂等西方意义上的物质生产方式陆续被引进,“咸与维新”成为时代的潮流。但甲午战争的溃败打破了中国人的物质引进的美梦。号称“亚洲第一强”的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悲惨结局,使有识之士警醒:再强大的“器物”,在腐败衰朽的落后体制下,最终只能“流水落花春去也”。康有为、梁启超奔走呼告,“变法”主张恰逢其时,制度变革的要求日益高涨,立宪改革也被艰难地提到了议事日程。然而,随着“戊戌六君子”被斩首菜市口,康、梁仓皇出逃日本,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制度变革的尝试在血雨腥风中被迫夭折。 文化思想改造的呼唤,正是在这样惨烈的世纪之交成了时代最强音。梁启超逃居日本后,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不惜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并宣称“为国而善变,就是磊磊落落的大丈夫”。对要彻底解决制度问题,他提倡破坏主义,反对封建专制。“必取数千年横暴浑浊之政体,破碎而齑粉之……必取数千年腐败柔媚之学说,廓清而辞辟之……”[1](P.88)必须让“新民”成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1](P.3)推究其实质,“新民”就是一种根本意义上的文化思想改造运动,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思想革命”。 假如说“新民”是这种“思想革命”的宏伟蓝图,那么“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就是具体措施和方法。黄遵宪等人所主张和实践的“我手写我口”,夏增佑等人的

2019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实践作业

1.鲁迅在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请任意选取一个方面,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其成就的体会。 (1)鲁迅在小说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等等。 (2)题材开掘的深刻性,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的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例如:《呐喊》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阿Q正传》,这部作品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阿Q 的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部作品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表现了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也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作品也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3)情节、结构的独特性。鲁迅的小说结构形成了“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的典型模式。

(4)叙事结构的独特性。鲁迅有意识的发展了“小说叙述者”艺术。例如:《孔乙己》的技巧之妙不仅在写出了孔乙己这一难忘的形象,还在于“小伙伴”这个不可信赖的叙述者。整个故事是由咸亨酒店一个小伙计用某种嘲讽的口吻叙述的。鲁迅的这一叙述结构大大深化了故事的浅层意义,使我们对启蒙文学的理解深化了。 2.张爱玲是一位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其艺术特点,并尝试指出其不足。 (1)艺术特点: ①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②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

鲁迅代表作

鲁迅代表作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于一九三八年印行;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编辑的版本,该书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辑,所收只是鲁迅的著作、译文和部分辑录的古籍,共二十卷,只收作者自己撰写的著作,包括创作、评论、文学史专著以及部分书信,并加了必要的注释,共十卷,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八年间印行,鲁迅代表作[专题]。197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20卷的《鲁迅全集》。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6卷的《鲁迅全集》,目前一般教科书所选用的鲁迅的文章均出自这个版本。200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18卷的《鲁迅全集》新版本。 目录 1 多次出版 2 版本目录 1938年版 1973年版 1980年版 2005年版 2009年版 2012年版

2013年修订 3 学术影响 编辑推荐 精彩书摘 精彩书评 4 作者简介 多次出版编辑 《鲁迅全集》最早的版本于一九三八年印行,其后多次出版不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为1938年版,当时,出版全集需要报批,而鲁迅的一些作品集属于查封的对象,所以这本全集只能以民间的方式出版,由上海复社接手编辑,所用时间仅仅四个月,因此不免有些遗漏。 第二个版本是1958年人民文学社出版的10卷本《鲁迅全集》,第一次为鲁迅文集加了注释。但名为“全集”,实则是最不“全”的一个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只收集了鲁迅的创作、评论和文学史著作等,而他翻译的外国作品和编校的一些作品却另行出版。 第三个版本是1973年版,该版是由人民文学社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是根据1938年版重排,但是删除了书中蔡元培的序言,个别地方也作了一些改动。这是在特殊年代下出版的一本全集,不能全面展现鲁迅的作品。

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

北京鲁迅博物馆观后感 篇一: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参观鲁迅博物馆有感 今天,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开展了班级特色活动---到“鲁迅博物馆”去参观! 到了“鲁迅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一层。映入眼帘的便是刻满了字的墙壁。我带着好奇心跑过去,认真的读着墙上的字:野花,阿Q 正传,朝花夕拾,呐喊??。咦!这不全是鲁迅先生写的作品吗?整整三面墙上刻满了鲁迅的作品。他一生写过肆仟多部作品,差不多每两天就会出一部作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和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如小说?故乡?。鲁迅先生常以笔为武器,写作品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桌子———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学习的课桌。这张桌子上可着一个小小的“早”字。这是因为: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你瞧!鲁迅先生做什么事都积极上进,有决心。

最后,我们参观了第三层。我知道了,鲁迅是因繁重和紧张的工作极大的损坏了他的健康。他经常咳嗽,气喘,高烧,体重下降到三十多公斤。即使他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坏,他仍艰苦忘我的工作。他是以实际行动来迫切的希望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早日苏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确这就是鲁迅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他那种爱国之情,热爱人民,勤学苦练的精神。 篇二: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竟然走过了,要不是有同学以前来过提醒我们到了,我们决不会意识到在这样普通的一条胡同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 纪念馆的风格给人一种老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式,又很平民化。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必做的便是找景观照相,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次当我站在雕塑前面

起点之美

起点之美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感受不断开拓进取。体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二、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从小学到中学,在学校生涯中,每一年都会开运动会,或春季运动会或秋季运动会,在你的回忆里运动会是什么样子?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在每一次运动会里扮演的又是什么角色?是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奋力争取的运动员,是跑来跑去虽辛苦但不为人知的服务员,还是在场下为运动员加油呐喊的拉拉队员,亦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躲在一边看书的局外人员? 2.读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简答:作者借什么事发挥联想进行讨论?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作者从赛跑时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的姿态,联想到生活中各种不同的起点,最后归结出对起点之美的赞美。综上所述,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第二至六段为第二部分,第七段为第三部分。 (3)齐读第一段,并思考: ①运动员的起点之美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外在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②分出层次。 ③为什么说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 ④为什么说起点上的表情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⑤作者是如何赞美运动员的起点之美的? 明确:起点之美是外在的美,又是内在的美,外在的美主要表现在起跑前运动员的体态与神情——“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这是健康、有活力的体态);“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这是严肃、进取的神情)o运动员起跑前瞬间的美还有其本质的意义——体现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这又使起点之美具有内在的美。所以这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至六句,描绘运动员起跑前矫健的英姿;第二层是最后一句,揭示运动员起点之美的本质意义。 站在起点上的运动员的表情集中地体现出他们拼搏进取的信念,这正是人类赖以进步的内驱力,所以它“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拼搏进取反映了人类用自身的力量去开拓、创新的能力,所以它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作者对运动员起点之美的赞颂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表现在对运动员体态动作、·面部表情的生动描写,这种描写饱含着作者的由衷赞美之情;二是用抒情的语言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推荐下载

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摘要: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特别 是对近现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探讨鲁迅先生的身 世,文章,思想来揭示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而进行自我 反省,自我认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 前言 鲁迅对于我们今天具有什么意义?甚至,按某些一心要否定鲁迅的人们来 说,问题的提法更可以是:鲁迅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吗? 我在这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不仅如此,同时还要强调地指出:在新的世纪里,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国民性格与民族文化的重新构造,鲁迅的伟大献身精神、深刻而独特的思想、极具独创性的艺术创作以及其代表中华性格的人格典范,都具有迫切而深刻、独特而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因此,我们今天还特别需要读鲁迅、学习鲁迅、理解鲁迅。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鲁迅的身世,鲁迅的文化思想,鲁迅的文艺观,等方面对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本论 一、鲁迅的平生 鲁迅,姓周,幼名樟寿,字豫才,于1898年在南京求学时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起用的笔名,“鲁”取自母姓。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10月19日凌晨辞世于上海。 鲁迅的家庭和个人的经历,直接地促成了他从小就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其一,家庭的变故使鲁迅目睹旧社会的腐败,对上层社会产生了极端的憎恶;其二,鲁迅从小就与农民亲近,与农家孩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熟悉农民的生活,并同情他们的不幸;其三,鲁迅从小接触民间艺术,大量阅读“非正统”的书籍,一方面使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社会,接受了文学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更激起了他对封建礼教的强烈不满。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 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 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

鲁迅生平及其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名为鲁迅。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 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 人民称为“民族魂”。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中年以后的鲁迅先生 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浓密的胡须形 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呐喊》《彷徨》,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基人。。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 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1904年 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作品 短篇名章 《而已集》文选、《鲁迅传略》、《伪自由书》文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文集《阿Q正传》《白光》《端午节》《风波》《故乡》《孔乙己》《狂人日记》《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 《春末闲谈》《论“*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 《坚壁清野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 结集出版: 鲁迅作品集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 1(2002.10专)古语云:“千里之堤,溃于一穴”。据此,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题目:《注重细节》 开头:俗话说:“针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我们应该注重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当把小时做好事,我们才能做更大的事,一步步的走向成功,但是如果我们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却因为一件小事阻碍前进的道路,那岂不是功亏一篑? 结尾:所以多多关注身边的一些小事吧,从小事做起,不要因为忽略小事而使自己功亏一篑。请记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2003.4专)蒲公英老了,小蒲公英问:“留下什么遗产?”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个孩子头上戴上了一把远飞的伞。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话题赏析:这首诗可以从多角度立很多人从“应该接受什么样的遗产”、“老一代对下一代寄予的希望”等方面去立意,如果变换角度,从父母爱的角度去写,就会出新。蒲公英给孩子远飞的伞,是希望孩子能找到真正的幸福,这是用含蓄的方式表达母爱。以谈父母爱作为写作的主题,既有新意,又有现实意义。追求见解新颖的另一种途径是“反弹琵琶”,此不赘述。 题目:《远航的爱》 开头:什么才叫爱孩子?我觉得蒲公英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孕育着子女,并交给他们生存的方式。可是蒲公英总是会老的,她不能伴随着孩子一起随风飘扬,于是——它便把母爱,把幸福都默默地寄托在孩子头顶上那把伞上。这种感情,激荡着我的心房,使我不能自己。 结尾:父母留给子女最好的遗产是能独自远航的能力。 3(2004.7专)数学家华罗庚写了一首诗:“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阴湿覆盖中,养成豆芽菜。娇嫩盘中珍,聊供朵颐快。如或落大地,雨润日光晒。开花结豆荚,留传代复代。”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赏析:同是一粒豆,两种前途在——寓意人生的选择不同,命运也不同 题目:《选择》 开头: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 结尾:人生路漫漫,生命的价值在人生之路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它的意义不在于能活多少天,而是在于你怎样选择你的人生,这一辈子做了个怎样的人。 (可举例贪污者与不贪者) 4(2005.7专)鲁迅《最先与最后》一文中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话题解析:这段话的重点在于“但那……脊梁”命题者的角度就是鲁迅赞成的话,可敬的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