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走进课堂,教师的范读几乎是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录音带和多媒体的播放。诚然,这是教师为贪图教学方便的一种捷径,谁知,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读为本、以读为主、从读中悟,从读中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有点背道而驰了。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又怎么可以从“机器”单一的发音中获得呢?语感是一项活生生的情感表达,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那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呢?他来自文本,来自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

一、教师高水平的范读,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还必须要有较高的水平。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带有很浓的人文性,它要通过教师去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各种各样的情感。那么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是最有效的呢?我认为教师高水平的范读是最好的方式。所谓高水平朗读,当然是朗读的时候声请并茂,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读中体味情感。教师高水平的范读能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下面的课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学期,我观摩了一次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教学的是《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新课导入别开生面。该教师用几句简单的话将学生引入课文后,立刻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朗读起全文来。“大树旁边钟了许多花生。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教师的语言优美动听,声情并茂。当时全场鸦雀无声,孩子们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深深地被老师那优美的朗读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了。显然,老师用充满情感的朗读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留住了孩子们的心。再看看全场听课的老师,他们的表情和孩子们并没有两样。我们不能不赞叹,该老师出色的范读已经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该教师很恰当地利用范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意,整节课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情激情,而教师的讲解很少。如,师生对读的教学环节,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精彩之处。教师在创设情景后,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小松鼠和小鼹鼠的对话

生(松鼠问小鼹鼠):“这是什么花呀?”

师(小鼹鼠):“这是花生的花,到了秋天,会结花生。花生可好吃了。”

教师的范读充满了童真,让人感觉到小松鼠和小鼹鼠仿佛就在眼前一样。学生在察言观色中,模仿老师的语气和面部表情,进行男女分角色、同桌分角色表演,一切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师生在上课,而是小松鼠和小鼹鼠在说话,非常真实。难怪有人说,如果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好了,那就是你的课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的范读,是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请并茂的朗读是放录音和多媒体无法相比的。

去年我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的情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课文篇幅不长,主要写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友爱。

教学本文时,针对本班学生对掌声包含的意义还不太理解的情况,我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了一遍课文。当读到描写英子自卑的心理的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论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的时候,我读得低沉缓慢,并学着英子的动作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奇迹出现了,当我走上讲台的一刻,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原以为班上那几个没心肝的“恶作剧鬼”,一定会学着我的样子跟在我的身后,并发出嘲笑的声音的,没想到掌声拍得最想的竟然是他们几个,还激动地站了起来!真是出乎意料,当时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我紧紧抓住这闪光的一刻,决定好好把英子的角色演好。当时我噙着泪花(分不清是为了英子还是为了那几个“恶作剧鬼”的改变)站在讲台上,学着英子做出“镇定的情绪,准备讲故事”的样子。让学生从我的身上充分体会英子当时重拾信心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当读到后半部分,英子从此改变了生活态度的文段时,我读得活泼,语调带着跳跃。我边读边观察,发现孩子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充满了喜悦,仿佛自己正在和英子一起游戏,一起跳舞。教室的气氛又回复了轻松自如。

为什么朗读能感动孩子们的心呢?感染他们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的力量,是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和心去演绎文本,唤起学生的共鸣。这难道不是言传身教的体现吗?

三、教师的范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是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的情感也应该是有个性的。教师在作出范读后,不应该局限学生去一成不变地模仿,认为谁模仿得最像谁就是读得最好的,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读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老师的范读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用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品味,读出自己的风格。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当读到孔子在洛阳城外见到一位老者,孔子从他的外貌猜出此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师,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我问学生应该怎样读?然后我指名一个学生读,学生用不怎么肯定,带着试探性的语气很有礼貌地读了。我用肯定的语气读了一遍,把“吧”字的语调读得上扬。我叫学生评议,有的说,从第一个同学的读中听出孔子不敢肯定那位老者是不是老子;有的说,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孔子很肯定那位老者就是老子。我抓紧时机对学生说,同一句话,为什么有不同的读法呢?因为他们的感受不同,品味就不同,读出来的风格就不同了,就如一道菜,不同的人吃进口中,味道就不同了。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说明你已经会读书了。

四、教师的范读,要把握好正确的情感基调

常常在听一些公开课时,教师的范读让人大惑不解。如,在一次听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一文时,教师在范读金吉娅因为没有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为家人买上好的圣诞礼物而令妈妈生气一段时,当时金吉娅面对怒气冲冲的妈妈解释,本应该是低声说的,因为她感到难过,不安,害怕受到妈妈的责备。可是老师在范读时却声音洪亮,,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结果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可想而知,学生读是读了,根本体会不到文本的意义。当时我在想,是教师没有细致地研读文本呢,还是教师想要表达与众不同的情感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老师在指导朗读教学时,应该首先自己细致的研读文本,并帮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范读。因为“理解与语言表达技巧是朗读创作的两个重要内容。理解了,没有技巧是表达不出来的;不理解,技巧也就无法施展。朗读者的思想观念,文字功底以及言语表达技巧决定朗读水平”[1]因此,朗读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生不可能细致地听讲朗读理论,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让他们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所以我们要在把握正确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高水平的朗读。

五、教师的范读教学,要走出误区

教师的范读是指导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许多老师却将这项工作假手于人或是物了。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是假手于人。每当我们走进一些公开课,总会看到这熟悉的一幕:

比如,教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问:“同学们,从‘住嘴’这个词,你体会到当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恼怒的。”学生反应很快,一下子就答出来了。

“谁能用恼怒的语气来读一读铁罐的话?”教师不失时机地问。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了,是个女孩。“住嘴!你怎么可以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瞧吧……”女孩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读着。

“我听不出恼怒来,感觉软绵绵的。谁再来读得恼怒一点?”老师继续问。

第二个孩子站起来读了,是个男孩。声音比刚才的女孩大了一点,但仍然感觉不到恼怒。

“我感觉有点恼怒了,但还不够恼怒。谁能读得更恼怒一点?”老师不厌其烦地问。

第三个孩子站起来读了。这次老师好像有点满意了。其实第三个孩子还是读得效果不大好。但只听老师说:“太好啦!你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恼怒地读一读?”“能”

“那我们一起恼怒地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人们不难想象,假如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恰当地为学生范读,又何需费那么大的周章呢?老师的感触比学生深得多,只要你范读一遍,再让学生模仿读。既指导了学生,也达到了读的目的,何乐不为呢?”如果文章蕴涵兴奋、高兴、难过等的情绪,教师们的教法如出一撤,“把他读得兴奋一点,读得喜爱一些……”甚至听过一次,老师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为了指导学生体会天都锋的高,教师让学生把天都峰读得高一点。天啦!天都峰能读得高吗?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一,太机械化了。没办法,公开课是这样上的,大家就学着这样上。结果一节课辛辛苦苦地下来,效果却不明显。这种完全假手于人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金口常开”,以声传意,请千万别吝啬你的范读。

说句实话,教师的范读是一种很原始很简单的教学手段,有了多媒体后,它变老土了,老师变害羞了。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教学生读书的艺术,它原本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实实在在。让我们重拾自信,在范读中把我们美好的情感带给孩子们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我们国家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了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时期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与训练。此文结合理论分析和具体教学实践,试着从朗读的内涵和现状分析,加强朗读训练的理论依据,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加强朗读训练的具体措施等方面阐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利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

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完整word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好语文的一种手段。古人就非常重视朗读。朱熹的读书方法就有“口诵心惟”法,他强调:“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要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这样便可“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提高说普通话的能力 现在,全国都在提倡说普通话,但处在农村环境中的住校生,电视看得少,就少了学普通话的机会,平时不说,就缺少了说普通话的环境,学生说话仍是方言土语。为此,说普通话只能在课堂上,尤其是语文课堂上。而且,课本中的范文,都是精选出的美文,也适合学生们朗读,所以,多朗读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朗读中,学生们不仅纠正了唱读的错误,也纠正了普通话中的方言。 二、朗读可认准字,读准音,掌握字词 不注重朗读,语言把握不准,语感能力差,每年中、高考的拼音标调,辨析题都做的不理想。要想流畅地朗 读一篇文章,首先要认准字,读准音,这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在朗读中,查字典,看注释,标好调,读好音。其次,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弄清一些词的具体含义,一种方法是查字典,另一种方法就是在朗读中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来揣摩、推测其含义。 三、朗读可提高学生们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 由于不注重朗读,会导致不会说,不会停顿,语言表达差,课堂上回答问题口齿不清,声音不宏亮。课下组织学生开座谈会,学生不能按照提问者的意图回答,即使说也往往语无伦次,磕磕绊绊,吞吞吐吐。只要强化朗读教学,就可改变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朗读可具体充分地把握文章层次,理解文章的重要内容 文章如果单纯地只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是不行的,这对学生来说,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通过朗读,让学生们在反复的朗读中去认真、细致地把握,才是主动的、灵活的掌握,这样的效果才最佳。有些文章表面上杂乱无章,千头万绪,可多次读过,在上下段的揣摩比较中,就会豁然开朗,既能从客观上掌握中心,也能从微观上了解段与段的组合,层与层的联系。如《钓胜于鱼》一课,写了很多人物,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就能知道:“钓”与“鱼”的真正含义,从而把握中心思想,从中受到哲理的启迪。实践证明,多读,学生们可举一反三,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 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 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 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不仅是课堂教 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 缺少的重要手段。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笔者也来谈一谈。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 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 需要教师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 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速度和轻重 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 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 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 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 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 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 基础。 二、教给方法,指导朗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方法 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在一定方法指导下的朗读,才能达到这一要求;也只有教给了学生朗读方法,才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初读、再读和品读。 初读,读正确。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再读,读流利。古人说得好:“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读书,读书,贵在一个“读”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有感情。要咬文嚼字地品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情感,读 出文章的轻重缓急和停顿。为此,要善于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进行训练。课文的重点段落,往 往词语准确生动,句子含义深刻,很有意境。指导学生读好这些重点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深 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三、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朗读课文也必须养成良 好的习惯,特别是低年级的朗读习惯,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机会。对于低年级 的孩子,任何事情的教学,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为范。比如要求学生点读,你 就要在课堂上示范动作并朗读,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对于低年级主要达成的是 识字目标,这里也是要求我们教师本身的普通话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一定水平的。另外,要随 时随地地及时给学生纠错,他们在唱读的时候一定要打断,并给出正确的示范;有不正确的 断句停顿时,要马上指出来,加以简单的释疑,帮助他们正确朗读。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 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所以,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应成为课堂上悦耳、动听的乐章。让学生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 农村中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城区学生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因此部分老师在受考试指挥棒的影 响下,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其实这样做是 没有远见的。 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正确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才能再 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哲理意味。正如俞平伯先生认为:“目治” 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的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通过朗读,获得语言信息,从而领悟文字的内蕴,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达到直觉思维的 境界。 初中生正处于童年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具有耐性不足、好奇、好胜、好动等心理特点。因 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水平,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在适当的点拨下, 让学生开口读,读出兴趣,体验快乐感,在一唱三叹中深受感染,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再“说说”、“议议”。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感觉兴味盎然,乐在其中,学习效果自 然就会提高。 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和体会文章的语意和整体美,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朗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 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哪位学生能对此无动于衷?有谁能不产生尝试一下的念头?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样做虽然短时间看不出成绩,甚 至貌似落后于同轨班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慢慢的显山露水了。在课堂 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范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 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 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 立的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在课堂上读给全体同学听,在”读’中悟,在”听”中悟,心眼口耳并用自是理解的另一番天地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齐读: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 促进。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泰山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刘玉鑫2008160140 专业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提高 中文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英文摘要: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ointed out:To let the student fully reading,reading in overall perception,reading to comprehension,reading of training the language sense, experience the taste.Visible in the new Chinese standard,has read as a teaching reading of"hot spots".Therefore,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as a language teacher to put the"read"the sword dance swim blade enough to spare will have to"read"the attention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of the Chinese do some deep thinking. I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方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朗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朗读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虽然不曾在研究领域销声匿迹,但也时有沉浮,且在理论深度上的探讨有待挖掘。自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时,朗读之风盛行,并很快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很多教育工作者也在“朗读”这个题材上大做文章,但是不少还是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例如:仅仅从朗读的形式上来作文章,这无疑不能确实而有效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因为朗读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而是要在读中激发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并能真正地享受阅读的无限乐趣。 ………… 主要参考文献: 1、《对当前朗读教学的审视》,2002,(14) 2、《语文朗读教学的综合效应》,2001,(15)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万水泉中心小学董军 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朗读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第一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阶段朗读的总体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农民子弟和外来打工子女,流动性大,学生语音面貌表现出普通话水平低,方言种类多差异大的特点。以六年级1班为例,全班35人,学生结构为本地学生9人,山西、乌盟、甘肃、张北县、东北、四川等地的学生26人,全班学生家庭均没有普通话语言环境。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向化乡中心学校逯玉峰 2013年12月5日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论文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闼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

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发表时间:2012-10-30T08:50:26.7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1月总第117期供稿作者:解金菊[导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培养朗读能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解金菊湖北省房县东城小学44210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培养朗读能力也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有哪些重要作用呢?下面让我来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第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富有音韵美,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声像教材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更是为学生提供了标准的学习样板,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在语文教学 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大有裨益。用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就道出了朗读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让学生心灵与语言文字多次“碰撞”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语法分析,而是依靠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如我在上《草原》一课时,就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去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去感悟“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也是通过指导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使学生对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有了深刻的理解。小学阶段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了。 第二,朗读在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朗读只有同发展思维和丰富想象结合起来,才是有效的训练。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学生在朗读时,要凭借想象走进课文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嗅其味、闻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但“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需要耳、目、口、脑等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伴随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想象出、体会到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焦急痛苦的心情,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坚强的意志。又如在上《小珊迪》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深切体会到了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坚强意志的钦佩,对小珊迪悲惨命运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不仅提高了认识,而且也发展了思维,尤其提高了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第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古代文人提倡“涵泳”,把朗读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确实有一定道理。进行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组织文章内容的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学生朗读时把辨形释义、正音识字有机结合起来,便能积累词汇、熟悉句型、洗练语言、规范口语,能培养正确、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说话能力。不仅如此,还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古人认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揭示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其实这也符合记忆规律,外界刺激要通过注意进入瞬时记忆,瞬时记忆必须通过反复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有通过再反复才能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要想“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反复朗读,而不能只是“熟看”。因为“读”是前提,是接受信息,而写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信息,就无信息可处理。我们反复朗读的东西,写文章时若需用到它,就能召之即来、呼之欲出。古人所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源于此。 第四,朗读可以打开深层神经回路,有利于加强记忆。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大脑表层中存在着浅层记忆回路,大脑深层中存在深层记忆回路,大脑细胞受到新的刺激后就开始生长,就会从脑细胞伸出新芽和周围已经存在的芽连接在一起,就打开了新的神经回路。每天重复的次数愈多,回路就变得越宽,从而形成一种优质的传递回路。反复和持续是打开优质回路的必要条件。朗读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能打开深层神经回路,可以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唤起学生的感悟和想象,起到促进联想记忆的作用。朗读还能通过语音的变化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学生大脑深层中。总之,朗读可以通过持续的视听协调活动,把信息输送到大脑的深层,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青少年通过朗读训练可以提高语文素养,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获得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学生反复朗读一篇优秀作品会心荡神弛、文思泉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018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2018二年级上册语文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思想内容 :G633.3 :B :1672-1578(xx)10-0052-01 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1.加强朗读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位教师执教《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a5600524.html,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作者:尹晓丹 来源:《读天下》2017年第19期 摘要:崔峦先生曾经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朗读指导就变得更加重要。阅读教改层出不穷,学说流派风起云涌。探究式学习,热闹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似乎课堂一片热闹,听课者也是觉得十分花哨,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花样多了,课本读的反而少了,甚至一节课下来我们的学生读书少之又少。因此,这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语文课我们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语文核心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减少花哨,让学生学得更加扎实。还原语文课本,返璞归真,让语文还原本色,静下心来反复朗读,从读中感,感中悟。切实提高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重要性;策略 一、朗读的含义与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我们常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多方位的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但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什么是朗读?很多人说:“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文章,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这样的定义不全对,但还不足以表明朗读的真正魅力。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如人意,朗读断断续续,作文句子不通顺。 二、课堂中如何指导朗读 (一)读中感,感中悟 语文课上,朗读是很重要的。可以分角色朗读,学生反复朗读并逐渐进入角色,朗朗上口,直至背诵,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的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在于此。学生还可以听教师范读,通过老师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通过听老师朗读,让同学体会情感,表达情感,为写作做铺垫。这样学生的思绪就如“导游”一般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李场小学莫璐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形式技巧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之所以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

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应尽量摒弃纷繁复杂的繁琐分析,让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真正的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通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的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致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发表时间:2010-02-03T09:57:38.78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01期供稿作者:马银玲(易县七峪乡中心校河北易县074200) [导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收稿日期:2010-01-0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