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代码:620204)

一、专业名称

会计电算化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大专层次。

三、入学条件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

四、学制

基本学制三年,最长五年。

五、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

根据五邑地区会计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秉承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以会计职业岗位为主导,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会计岗位技能操作和会计行业证书培训,把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提高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建立“岗证结合、德能一体、逐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岗证结合——按岗设课、瞄准证书、以证促岗

岗位操作就是培养学生专业核心动手技能,考证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岗位操作与考证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将职业道德、实践操作和考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能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所以,突出岗证结合才能真正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2.德能一体——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能力提升有机结合

会计工作是信用度非常高的工作。要提升会计工作质量,必须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人员就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做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金、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制度能容忍虚假会计信息,也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主体会允许会计人员私自向外界提供或者泄露单位的商业秘密,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是会计职业的普遍要求。因此,学生不但要有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和会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只有具备德能一体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上真正有用的人才。

3.逐层递进——岗证递进、能力递进

打破学科框架,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根据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岗位会计课程,建设以会计职业岗位群为主导的新型课程体系。会计专业课程按岗证难易程度逐层递进:首先以《会计核算基础》课程为基础来支撑小企业会计岗位,然后通过岗位会计课程逐层递进到各岗位工作,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计划中按逐层递进的考证规律安排各相关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课程——初级会计师课程,做到课程与证书的融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真正提升。

六、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方案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会计职业岗位群第一线工作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必备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知识,拥有熟练的会计实操技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会计技能型人才。

1. 基本素质:德育目标、职业道德规范和通用职业能力;

2. 专业技能和知识:

七、就业面向、岗位任务及其要求

(一)就业面向岗位

1. 主要会计工作岗位

(1)企业各会计职业岗位。一般包括出纳岗位、税务岗位、往来业务会计、财产物资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工资薪酬岗位、财务分析岗位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岗位

(3)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公司的代理记账岗位

(4)会计师事务所的助理审计员岗位和企业的内部审计岗位

(5)企业财务主管岗位

2. 相关工作岗位

(1)各种超市的收银工作岗位

(2)企业仓管工作岗位

(3)各行业统计工作岗位

(4)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工作岗位

(5)与上述业务和管理岗位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二)会计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素质要求

八、应取得的资格证书及等级

(一)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证书

全国英语应用能力水平B级或以上证书(必须通过)(二)计算机等级证书

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以上(必须通过)

(三)专业所需资格证书

1. 会计从业资格证

2. 初级会计师证

3. 初级审计师证

4. ERP财务软件合格证

九、学生应修学分

十、基于工作过程对应的核心课程及课程序列的总体安排

十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一)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 初级会计电算化(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要求学生按照会计核算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掌握如何借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事项通过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程序,生成会计信息的现代会计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利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

2. 企业会计实务(126学时,7学分)

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本课程采用初级会计师统一教材,将会计操作与初级会计师考试相结合进行教学。企业各经营环节的业务核算分为筹资业务的核算;购进、销售、储存环节的业务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核算;财务成果的核算;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操作企业会计业务,并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

3. 成本岗位会计(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成本核算的技能与方法、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产品成本的计算及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通过模拟训练和实践,能完成成本核算的整个过程和步骤。

4. 财务管理(72 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一个极富哲理的新型学科,也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领域。主要内容介绍财务管理基础、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等内容,在教学中遵循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和专业实践特色,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本着务实、求新的精神,不断更新,力争做到实用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财务专业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独立实践(环节)课简介

1. 认识实习(共28学时,1学分)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末。通过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特点,了解会计核算和会计循环处理过程、了解企业机构设置,尤其是财务与会计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等情况;为下一步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会计学习目标和方向。认识实习是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认识活动,是学生获取直接会计感性认识、巩固所学会计理论基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会计分岗模拟实习(共168学时,6学分)

会计分岗模拟实习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按模块教学所掌握的会计操作技能知识,全面检验学生会计综合运用技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作力而进行的综合模拟实习。通过对会计手工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提高学生在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能胜任中

小企业会计手工和电算化操作工作,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会计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实际问题,为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基础。

3. 毕业顶岗实习(共364学时,13学分)

毕业顶岗实习是学生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学生任务后,必须进行的一个最后实践环节,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和技能解决一般会计岗位问题的能力,达到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要求,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毕业论文(设计)(共84学时,3学分)

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学生完成全部专业课和顶岗实习后,紧贴毕业实习企业及岗位,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完成并要通过答辩的项目。通过毕业论文的设计,培养毕业生综全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

十二、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三、师资要求

本专业的教学实施要求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梯队明显和综合素质过硬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其次积极引进会计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组成数量足够、专兼

1. 专职教师的任职条件

A、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B、能胜任会计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有一门主攻课程

C、能从事会计实际工作

D、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调研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课程能力)

2. 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

A、在会计职业岗位担任一线工作,具备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B、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备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如会计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C、具备一定的职业教育教学技能,热心教学,为人师表;

D、既能从事日常教学工作,也能从事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工作。

十四、教学计划编制依据及特点

1.本方案按照教育部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的精神,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了技能课、考证课程和独立实践课程,以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的目标。

2.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需要获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初级会计师证、初级审计师证、ERP证书等。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践教学和会计考试,建立岗证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三门课程及初级会计师考试的《企业会计实务》分别作为职业技能课的主干课程。

十五、教学进程

表1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表2 教学进程计划表

表3 各教学环节课时比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