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_孙歧峰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_孙歧峰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_孙歧峰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_孙歧峰

文章编号:1000-0747(2011)01-0067-07

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孙歧峰1,2,杜启振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

基金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 CET-07-0845);国家/8630计划项目(2006A A06Z20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P KL0802)

摘要: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综合利用纵波和横波信号进行勘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依据资料处理流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1基于标量波波场理论的波场分离多分量处理技术,该技术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处理流程并进入实用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波场分离、横波静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及转换横波偏移成像等核心技术。

o基于矢量波波场理论的多波联合处理技术,该技术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能够更好地保持地震数据的原始信息,但目前尚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与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仍不完善,对于多分量地震实际资料的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处理流程。

多波多分量技术是解决目前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参67

关键词:多波地震;波场分离;多分量联合;速度分析;偏移成像

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

A review of the mult-i compone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un Qifeng1,2,Du Qizhen2

(1.College of Comp 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 er sity of Petr oleum,Dongy ing257061,China;

2.College of Geo-Resources and I nf or matio n,China Univer sity of P etr oleum,Dongy ing257061,Chi na)

Abstract:M ult-i w ave and mult-i component seismic ex ploration can fully utilize the signals of P-wave and S-w ave.T he technology of mult-i component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lastic wave.According to processing steps,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kinds of techniques:(1)T he wave field separation pro cessing technolog y based on the scalar w ave field theor y.It has formed complete processing steps and can be used into pr actice,with core technolog ies of decomposition of mult-i wave field,static co rrection of converted wave,velocity analysis of converted wave,migration o f converted w ave,etc.(2)T he mult-i component joint processing technolog y based on the vector wave field theor y.It has a better theoretical foundatio n and can well maintain the orig inal info rmation o f seismic data.But it is still in the research and ex perimental stage,and cannot fo rm a complete processing flow to meet the need of processing of actual mult-i component seismic data.T he related technolog ies still need impr ovement and development.M ult-i wave mult-i component techno logy is the effective solution for solving complex geo logical and g eo physical problems an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eismic ex plo ratio n.

Key wo rds:mult-i wav e seism;wave field separation;mult-i component joint processing;velocity analysis;migr ation imag ing

0引言

地震波从本质上而言是弹性波,包含了纵波和横波,但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和成本的限制,地震勘探实际上只利用了纵波信号。随着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日益加大、物探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多波勘探是指不仅利用纵波,还利用横波或转换横波进行勘探,采集多分量的地震数据以了解更多地质、油气藏信息,期望解决单一纵波勘探所不能解决的问题[1]。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2]:1提高成像精度。如当纵波受/气云0等影响形成反射盲区时,转换横波则不受/气云0干扰,可以得到较好的反射成像。o各向异性与裂缝识别。利用横波对介质各向异性敏感,在含裂缝地层中容易分裂为快、慢横波的特点研究地层各向异性及识别裂缝性油气藏。?物性参数提取。利用多分量地震资料信息量丰富的特点,可以提取更多的物性特征参数(如纵横波振幅差异、纵横波速度比、各类弹性参数等),从而精细预测储集层岩性,甚至直接识别油气藏。

随着多波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弹性波理论是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依据资料处理流程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波场分离技术的多分量处理技术。这类方法以标量波波场理论为基础,首先将

67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年2月P ET RO LEU M EXP L ORA T IO N A ND D EV EL OP M ENT V ol.38N o.1

多分量地震数据分解为纵波数据和转换横波数据,然后对这两种数据分别进行处理。纵波分量处理充分借鉴已经比较成熟的纵波处理方法,转换横波分量需要特殊处理。另一类是多波联合的处理技术。这类方法以矢量波波场理论为基础,将接收到的多分量波场当作矢量场,能够更好地保持地震数据的原始信息。本文对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对其中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对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1发展历史

近几十年来,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以及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经了4个时期[2-3]。1从地震勘探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尝试单独利用横波传播速度低的特点取得比纵波勘探更高的地震资料分辨率,但由于横波频率低,衰减严重,一般难以实现。o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综合利用纵波与横波信号,实现联合勘探,其目的是求取岩层的弹性信息(如泊松比等)以利于直接寻找油气,这一阶段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用横波信号鉴定真假/亮点0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通过观测横波各向异性,成功实现了对地下裂隙的探测,同时,海上多分量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及其工业应用的成功大大推动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多分量地震勘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4-6],转换横波资料的应用成功解决了穿过气云、盐丘等的成像、岩性识别、流体描述等许多纵波资料无法解决的地质问题,多波多分量勘探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全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运用。

在此期间,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外许多著名研究机构(如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地质调查局的EAP项目组、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RCP项目组、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CREWES研究中心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中国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许多科研单位与产业部门先后投入力量开展理论与实用化研究。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各向异性理论的研究逐渐趋于成熟,在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速度分析、岩性指示、裂缝探测、断层圈定以及偏移成像、AVO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实际意义的新成果。/六五0至/九五0期间,中国先后在四川、渤海湾、鄂尔多斯、塔里木、松辽等盆地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多分量地震勘探工作,在多分量地震采集、处理及解释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2基于波场分离的处理技术

基于波场分离的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在成熟的纯纵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之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处理流程和配套技术,无论是叠后处理技术还是叠前处理技术,都已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处理流程

该方法首先将地面接收到的多分量地震数据通过数学变换分解为纵波数据和转换横波数据,然后对这两种数据分别进行处理,其中纵波分量数据的处理可以借鉴比较成熟的纵波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而转换横波分量需要考虑纵横波速度比、射线路径的不对称性等因素进行特殊处理。

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转换横波数据处理流程,并已进入实用阶段,其中主要包括波场分离、横波静校正、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及转换横波偏移成像等核心技术。赵邦六提出的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2]。

2.2关键技术

2.2.1波场分离

在多波地震勘探中,目前大多使用纵波震源激发、多分量检波器接收波场信息。水平和垂向检波器记录到的波场分别是转换横波波场和纵波波场在水平和垂向上的投影组合,因此要得到转换横波数据就必须进行波场分离。

在纵横波分离方面,Devaney[7]、Wapenaar[8]等导出了频率-波数域中的纵横波分离公式。张关泉等[9]从弹性波方程出发,用地面接收到的弹性波场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作相互修正,导出了纵横波分离公式,此求解过程与震源及地下介质的结构及性质无关,能够适应地面横向变速的情况。罗省贤等[10]用极化滤波法在频率-波数域实现了变速波场分离,该方法主要利用多波的运动学特征进行波场分离,分离效果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胡天跃等[11]在Dankbaar、Cho 及Spencer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相邻检波器之间的相位差异,推导出垂向和水平波场联合分解公式,该方法不需要输入地层速度等参数信息,减少了人为误差的影响,实用性较强。

2.2.2噪声压制

在纵波资料处理中,已经发展了许多噪声压制技

68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 l.38No.1

术,这些技术也适用于多分量数据的处理,如单道带通滤波、多道滤波等[12]。单道带通滤波可以用来压制低频地滚波和高频干扰波(风干扰、震源产生的空气冲击波等),由于带通滤波仅对频率域进行滤波,对高、低频中的有效信号无法识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多道滤波(频率-波数域滤波)可以压制具有线性时差同相轴的相干噪声,但因为地滚波噪声和反射横波的时差在频率-波数域明显重叠,因此在压制噪声的同时也压制了有效横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12-15]根据各种波的质点偏振方向不同,针对多分量地震数据设计出了多分量滤波器,即极化滤波,它是根据各种波的质点偏振方向不同来压制某种波,所以也称为偏振滤波。由于在去噪过程中考虑了转换横波的特性,因此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2.2.3转换横波静校正

转换横波是由炮点激发下行纵波,遇到界面后转换为上行横波,因此其静校正量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下行的纵波即炮点静校正量,另一部分是上行的转换横波即检波点的静校正量。由于近地表横波速度低、变化大,对反射横波传播的影响要比近地表纵波速度变化对反射纵波传播的影响大,横波静校正量一般为纵波静校正量的2~10倍[16]。

对于转换横波静校正,解决方法有折射波法、反射波法和初至时差法。Schafter[17]在1991年提出了转换横波折射静校正方法,该方法通过横波折射波建立横波的表层模型与厚度模型,然后根据模型通过正演计算各点的静校正量,这种方法需要根据正演结果不断调整模型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结果。Cary和Eaton[18]在1993年提出了一种可靠的大幅值短波长纵波转换横波接收点静校正初始估计算法,利用共接收点叠加道相关初步确定短波长的较大的静校正量,该方法适用于构造平缓地区,地形较为复杂时校正效果不好。随后,唐建侯等[19]提出了消除纵波转换横波大静校正量方法。Li[20]提出x分量与z分量的初至时差代表了纵波和横波在风化层的旅行时差,结合纵波表层模型可以得到精确的横波检波点静校正量,能够同时对长波长和短波长分量进行准确求解,该方法适用于风化层较厚地区。郭桂红等[21]采用模型相关和曲线圆滑消除接收点静校正量,实际资料处理证实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剖面的静校正量。杨海申等[22]根据转换横波勘探中垂直分量记录的纵波近地表模型信息及水平分量记录的转换横波初至时与纵波分量的初至时之差,求取转换横波延迟时,并根据转换横波延迟时建立横波的近地表模型,从而求取接收点的横波静校正量,该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由于转换横波静校正问题的复杂性,该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2.2.4转换横波速度分析

转换横波速度分析是多波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和难点。转换横波速度分析首先要得到纵波速度资料,因此纵波速度的精确性直接影响转换横波速度分析的精度。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在共转换点道集上进行扫描,但由于转换横波传播路线不对称等原因,共转换点的计算较为复杂,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又依赖于速度信息,因此速度分析与共转换点道集抽取是迭代进行的。

转换横波速度分析的关键在于速度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时距曲线方程的精度,即共转换点计算方法。近年来转换横波速度分析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方法有:T essmer和Behle[23]发展了用于各向同性介质中转换横波分析的共转换点道集叠加技术,并得到了该条件下纵波、横波和转换横波速度之间的关系;何宗强[24]提出了在纵向上按深度变化、在横向上作变速抽道的转换横波叠加速度谱分析方法。Li等[25]提出的基于VT I(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转换横波速度分析方法为各向异性参数估计及其速度模型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刘洋等[26]提出的三参数速度分析法从纵波大炮检距时距曲线方程出发,针对转换横波传播特点,推导出了能反映介质垂向非均质性的转换横波三参数时距曲线方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转换横波三参数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实践证明效果优于常规双曲线方程和常规双平方根方程校正。韩世春等[27]提出由转换横波资料直接进行速度分析和各向异性参数估计的方法,应用分式展开的时距曲线方程及改进的相似系数能量准则,避免求取转换点,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在胜利油田垦71地区实际资料的转换横波速度分析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2.2.5转换横波偏移技术

转换横波的偏移成像与纵波基本相似,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偏移两种方法。目前,转换波叠后偏移已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研究重点在叠前偏移技术上。

转换横波叠后偏移成像是依据爆炸反射面的概念,将正常时差校正后的转换横波叠加剖面等价于零炮检距剖面,在此基础上的转换横波叠后偏移方法基本与纵波相同,不同的是转换横波叠后偏移速度场与纵波和横波速度有关。由于叠加道集抽取困难,导致叠后偏移成像精度较低。

转换横波叠前偏移方法根据纵波、转换横波叠加

69

2011年2月孙歧峰等: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处理分别得到的速度场进行叠前道集的初步分选与速度分析,经多次迭代后,使道集内同相轴基本拉平,并保证偏移剖面与纵波偏移剖面在大的反射结构和特定地质现象上基本保持一致。根据所使用的速度场不同,转换横波叠前偏移技术也可分为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28]。针对各向同性介质,叠前时间偏移主要有以共炮检距为基础的叠前偏移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等效偏移距(EOM)偏移[29-30]、虚拟偏移距(POM)偏移[31]及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成像(DM O+PSI)[32]等方法,频率-波数域主要有以相移法为基础的共炮点波场延拓成像方法[33-34]。针对VTI介质,叠前时间偏移主要有基于双平方根旅行时的叠前时间偏移[35-36]和基于精确旅行时的叠前时间偏移[37-38]等方法。张丽艳和刘洋等[39]参考纵波保幅叠前偏移方法的思路推导出了转换横波保幅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方法。H elg esen 等[40]针对VT I介质利用有限差分法在频率-空间域进行了转换波深度偏移研究。李录明[41]在研究纵波叠前深度偏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转换横波傅里叶有限差分(FFD)叠前深度偏移方法。Szy dlik[42]和Johns 等[43]利用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在海上多分量石油勘探中取得了较好效果。由于转换横波叠前时间偏移以均方根速度场为基础,对速度场精度要求较低,目前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叠前深度偏移基于层速度场模型,由于速度分析精度的限制,目前仍处于研究探索中,成功应用的实例较少。2.3存在的问题

尽管基于波场分离的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已形成了完整的处理流程且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实际处理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横波速度低,近地表地层状况对反射横波传播的影响要比对纵波传播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在转换横波资料处理中横波静校正的问题非常重要,并直接影响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质量[44]。正确认识近地表地层状况对横波的影响规律和复杂性,设计适应性更强的横波静校正方法是进一步提高转换横波地震资料处理精度的关键。

o多分量地震数据中,纵波和横波是耦合在一起的,但已有的波场分离方法基本上都难以将纵横波完全分解,这直接影响了多波资料处理的精度。

?转换横波地震勘探中,下行波是纵波,上行波为转换横波,由于两者传播路线不对称、速度不相等、转换点的计算较为复杂等原因,直接影响了速度分析及动校正的结果。

?目前,转换横波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好应用。对于强横向变速地区及复杂地质构造的成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转换横波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除波场分离以外,所有的数据处理都是在地层是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假设基础上进行的,而实际上地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向异性,如何在多分量地震数据中确定地下介质各向异性的类型和程度,并在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中进行相应的处理或补偿,是进一步提高处理精度的关键。

3多波联合处理技术

3.1概念及处理流程

多波联合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基于弹性矢量波理论的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技术,它将地面接收到的多分量地震数据当作矢量场而非几个标量场(数据)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进行波场分离。

多波联合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目前正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与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尚不完善,对于多分量地震实际资料的处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处理流程。

3.2研究现状

目前,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技术正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多波联合处理大多是在部分转换横波地震数据处理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方面,主要有Kirchho ff方程、逆时偏移、AW WE方程以及弹性屏方法。

Kuo和Dai[45]首先推导出了各向同性弹性介质矢量波场弹性波Kirchhoff偏移公式,并给出了多分量偏移结果,但在成像剖面上既有纵波也有转换横波。

H o kstad[46]依据Claerbout的沉降观测概念,提出了黏弹各向异性介质的多分量Kirchhoff偏移。杜启振等[47]提出一种矢量波场弹性Kirchhoff偏移方法,在波场外推过程中采用弹性矢量外推算子,对反射数据进行Fresnel带偏移,采用标量成像方法分别得到反射纵波和反射转换横波成像剖面。

近年来随着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逆时偏移技术以其对复杂地质结构出色的成像能力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48-49]。基于全波方程的逆时偏移可以看作是沿时间反方向的正演模拟过程,允许地震波在全方位传播,因而不存在倾角限制。Chang和M cM echan[50]首先将逆时偏移应用于叠前弹性波及各向异性介质偏移成像。随后,多位学者[45-48]就逆时偏移层间反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解决方法。Guitton等[51]对偏移结果做了最小平方滤波来削弱层间干扰,但并不能完全消除。Mulder等[52]通过结合高通滤波与迭代偏移等

70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 l.38No.1

处理使偏移效果得到改善,但低频干扰与有效信号的频带叠合,在不损失有效信号的前提下做滤波处理不能很好地消除干扰,而与迭代偏移的结合又会增加处理成本。Fletcher等[53]通过在产生干扰的分界面处增加一衰减层以达到去除干扰的目的,这一处理需要人工拾取该分界面。Yoo n等[54]则通过在成像过程中引入Poy nting矢量获得了相对准确的成像值。为了进一步提高逆时偏移的成像精度,Jia等[55]对各向同性介质在角度域的逆时偏移成像条件及算法进行了研究, H usey in等[56]和Brad等[57]设计实现了基于波场分离的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克服了传统成像条件的不足,提高了成像质量。国内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何兵寿和张会星[58]对各向同性介质弹性矢量波场叠前逆时深度偏移做了研究,熊煜等[59]对各向异性介质弹性矢量波场叠前逆时偏移做了研究。杜启振等[60]针对VTI介质依据弹性波速度-应力方程进行了多分量逆时深度偏移研究,利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降低频散,在激发时间成像条件的应用过程中引入Po ynting 矢量进行成像并消除逆时偏移所引起的低频干扰,提高了成像质量。

20世纪90年代初,Wu[61]基于速度场分解、波的散射理论以及波动方程的Green函数解法求解H elm holtz方程,通过一系列近似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交替进行波动方程求解,形成了较实用的广义屏算法。这类方法没有离散化造成的格点频散,并且计算量比时空域有限差分少得多。Xie等[62-63]在弹性屏基础上发展了多分量偏移技术。

Guddati[64]结合单程波波动方程(OWWE)、半空间刚度矩阵、特殊有限元离散化等多种思想,设计推导了一系列高精度空间域OWWE,最终推导的结果是二阶微分形式,能够用于任意非均质、各向异性、多孔和黏弹介质。由于通过参数优化能够表示任意宽角度的波传播,该系列方程被命名为任意广角波动方程(Arbitrarily Wide-angle Wave Equatio ns)。随后, H eidar i和Guddati等[65-66]对基于A WWE方程的弹性波成像问题进行了实验,并通过理论模型的偏移处理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精确性。

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方法中,Kirchhoff偏移发展时间较长,在实际生产中也得到了应用。基于射线的Kir chhoff积分法计算效率高,方法灵活。但当地质结构复杂、速度变化剧烈时,弹性Kirchhoff偏移方法与声波Kirchhoff偏移方法同样会出现焦散或阴影区。逆时偏移能够适应速度场的任意变化,且不受地层倾角限制,对复杂地质结构成像效果相对单程波方程和Kirchhoff偏移有较大优势[67],实现也较为简单,但计算效率较低。基于弹性屏和AWWE的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

3.3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基于多波联合的地震资料处理仍处于探索和研究之中,在工业应用中还很少有成功实例。多波联合处理技术回避了波场分离处理技术中的部分技术难点,并且在理论上更接近实际情况,能够完整地保存地下信息,因此,相比基于波场分离的处理技术理论上有一定的优势。当前,基于多波联合的地震处理技术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配套技术还不完善。

与纵波相比,横波由于频率较低,深层衰减严重,多波勘探接收到的信号中横波信噪比低、能量弱,如何有效地识别横波信号,并进行多波联合静校正、去噪是做好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的前提。

速度分析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技术,多波联合速度分析技术目前还处于萌芽阶段。多波联合偏移成像技术对速度场要求较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往往难以满足,因此,多波联合的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技术是目前迫切需要发展的关键技术。

4结论与展望

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是多波勘探中的关键环节,以纵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波场分离多波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目前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转换横波静校正、速度分析、叠前深度偏移等关键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基于多波联合的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目前尚不完善,但由于其理论基础较好,更能反映实际地震波的本质,因此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多波多分量技术是地震勘探的第四次革命[3]。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在工业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也表明,它是解决目前复杂油气藏勘探的有效手段,是地震勘探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T homas L D.M ulticomp on ent seis mology:The n ext wave[J].

Geophys ics,2001,66(1):49.

[2]赵邦六.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岩性气藏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石

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397-423.

Zhao Bangliu.Application of mult-i com pon ent and production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lithologic gas res ervoirs[J].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8,35(4):397-423.

[3]谷跃民,张进铎,孙维昭,等.交互减去法压制多次波技术:以北

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1):

77-82.

Gu Yuemin,Zhang Jindu o,Su n W eiz hao,et al.T ech nique of

71

2011年2月孙歧峰等: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in teractive subtraction m ultiple elimination:A case of Fushan S ag

in Beibuw an Basin[J].Petroleum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 ent,

2010,37(1):77-82.

[4]Grechk a V,Tsvankin I.Joint inversion of PP an d PS reflection

data for VTI media:A north sea cas e study[J].Geophys ics,

2002,67(5):1382-1395.

[5]S tew art R R,Gaiser J E.Con verted-w ave seis mic exploration:

Ap plication s[J].Geophysics,2003,68(1):40-57.

[6]张广娟,胡天跃.地震波AVO与地层岩性分析[J].石油地球物

理勘探,2002,37(6):578-584.

Zhang Guangjuan,Hu Tianyue.S eis mic w ave AVO and

formation lith ology analysis[J].OGP,2002,37(6):578-584. [7]Devaney A J.A plane-w ave decomposition for elastic w ave fields

applied to the s eparation of P-w aves and S-w aves in vector seis mic data[J].Geoph ysics,1986,51(2):419-423.

[8]W apenaar C P A,H errmann P,Vers chuur D J,et al.

Decom position of mult-i com ponent seismic data into primary P-

and S-w ave res pon ses[J].Geophy sical Prospecting,1990,38

(6):633-661.

[9]张关泉,周洪波.地面记录的纵、横波分离[J].石油地球物理勘

探,1995,30(2):181-191.

Zhang Guanquan,Zh ou H ongbo.Separating compr ess ion al w ave from shear w ave in su rface seismic records[J].OGP,1995,30

(2):181-191.

[10]罗省贤,李录明.F-K域多波变速波场分离[J].物探化探计算技

术,1999,21(2):126-132.

Luo Shengxian,L i Lum ing.M ult-i wave field decomposition by

th e variable velocity m ethod in F-K dom ain[J].Computing

Techniqu es for Geoph ysical and Geochemical Ex ploration,1999,

21(2):126-132.

[11]胡天跃,张广娟,赵伟,等.多分量地震波波场分解研究[J].地

球物理学报,2004,47(3):504-508.

H u Tianyue,Zhang Gu angju an,Zhao Wei,et al.Decomposition

of m ulticomponent seismic w ave fields[J].Chin ese Journ al of Geop hysics,2004,47(3):504-508.

[12]董敏煜.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Dong M inyu.Exploration of m ulticomponent seismic wave fields [M].Beijing:Petroleum Indus try Press,2002.

[13]De M eersm an K.Ground r oll polarization filtering with spatial

s moothnes s constraints[C].Nevada:SEG Las V egas2008

An nual M eetin g,2008:1053-1057.

[14]Robert P C.T ime-frequency p olarization analysis and filtering

[C].New Orleans:SE G Annual M eeting,2006:1223-1227.

[15]J as on C C.Vector filters and implications for new seis mic

acquis ition and proces sing techn iques[C].H ou ston:SE G Annual M eetin g,2005:932-935.

[16]詹正彬,姚姚.多分量地震和横波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Zhan Zh engbin,Yao Yao.Exploration of multicom ponent seis mic and S wave[M].Beijing:Geological Pub lishin g H ouse,1993. [17]S chafer A W.The determination of converted-wave s tatics u sing

P refractions together w ith SV refractions[J].S EG Expan ded

Ab stracts,1991,10(4):1413.

[18]Cary P W,Eaton D W S.A sim ple method for resolving large

converted-w ave(P-SV)s tatics[J].Geophys ics,1993,58(3):

429-433.

[19]唐建侯,张金山.消除P-S V波大静校正量的方法[J].石油地球

物理勘探,1994,29(5):650-653.

Tang Jianhou,Zhang Jinsh an.A method for rem ovin g high static moveouts of P-SV waves[J].OGP,1994,29(5):650-653. [20]Li Yanpeng.A new m ethod for converted wave statics correction

[J].SEG Expanded Abstracts,2002,21(1):979.

[21]郭桂红,王德利,何樵登,等.转换波的静校正[J].吉林大学学

报:地球科学版,2003,33(4):542-544.

Guo Guihong,Wang Deli,H e Qiaodeng,et al.Statics of

converted wave[J].Journal of Jilin U niver 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2003,33(4):542-544.

[22]杨海申,李彦鹏,陈海青.转换波延迟时静校正[J].石油地球物

理勘探,2006,41(1):13-18.

Yang Haish en,Li Yanpen g,Chen Haiqing.T ime delay static correction on S V w ave[J].OGP,2006,41(1):13-18.

[23]T ess mer G,Beh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2551934.html,mon reflection point data s tack ing

technique for converted waves[J].Geophys ical Prospecting,

1988,36(7):671-688.

[24]何宗强.转换波变速抽道速度分析方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999,34(4):442-447.

H e Zongqian g.Converted-w ave velocity an alys is by velocity-

variable trace gathering[J].OGP,1999,34(4):442-447. [25]Li X Y,Yuan J.Converted-w ave m oveout an d conversion-point

equations in layered VTI media:T heory and application[J].

Journ al of Applied Geophysics,2003,54:297-318.

[26]刘洋,魏修成.转换波三参数速度分析及动校正方法[J].石油地

球物理勘探,2005,40(5):504-509.

Liu Yang,W ei Xiucheng.Th ree param eter s con verted-w ave

velocity an alys is and migration correction m ethod[J].OGP,

2005,40(5):504-509.

[27]韩世春,杜启振.各向异性介质P-S V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及应

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7,30(4):257-261.

H an Shich un,Du Qiz hen.Anis otr opic converted w ave velocity

analysis and its ap plication[J].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 ics,2007,30(4):257-261.

[28]张丽艳,刘洋.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

展,2005,20(4):1134-1139.

Zhang Liyan,Liu Yang.Overview of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for

con verted w ave[J].Progress in Geophysics,2005,20(4):1134-

1139.

[29]Li X Y,Bancroft J C.Converted wave migration and comm on

conversion point b inning by equ ivalent offset[C].H ou ston:

Expanded Abs tracts of S EG67th Annual M eeting,1997:1587-

1590.

[30]Ban croft J C,Geiger H D,M argrave G F.T he equivalent offset

method of p restack tim e migration[J].Geophysics,1998,63(6):

2042-2053.

[31]张荣忠,李霞.转换波速度估算和深度成像新方法:拟偏移距偏

移法[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4):27-30.

Zhang Rongz hong,Li Xia.A n ew approach to velocity estimation

an d depth imagin g of con verted w aves:Pseu do-offs et migration

[J].Prog 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 ics,2002,25(4):27-30. [32]Fow ler P J.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pres tack time migration

methods[C].H ous ton:Expanded Abstracts of SEG67th An nual

M eeting,1997:1571-1574.

[33]黄中玉,朱海龙.转换波叠前偏移技术新进展[J].勘探地球物理

进展,2003,26(3):167-171,185.

H uang Zhongyu,Zhu H ailon g.Advances in con verted-w ave

prestack m igration[J].Prog ress in Ex ploration Geophysics,

72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 l.38No.1

2003,26(3):167-171,185.

[34]李录明,罗省贤.三维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建立方法[J].石油

物探,1999,38(4):1-6.

Li L uming,Lu o Shengxian.Velocity model cons truction methods

for3-D prestack[J].Geoph ysical Pros pecting for Petroleum,

1999,38(4):1-6.

[35]Li X Y,Yu an J.Converted-w ave im aging in in homogeneous,

anis otropic m edia:Part?:Parameter es tim ation[C].London:

E xpan ded Abstracts of EAGE63rd Conference,2001:109-113.

[36]Li X Y,Yu an J.Converted-w ave im aging in in homogeneous,

anis otropic m edia:Partò:Prestack m igration[C].London:

E xpan ded Abstracts of EAGE63rd Conference,2001:114-117.

[37]Wang W Z,Long L D,M in L.Converted-w ave prestack time

migration for isotropic and anisotropic media[C].Nevada:Expanded

Abstracts of72nd SEG Annual M eeting,2002:990-993.

[38]T homs en L.Converted-w ave reflection s eism ology over

in homogen eous,anisotropic media[J].Geophys ics,1999,64

(3):678-690.

[39]张丽艳,刘洋,陈小宏,等.相对振幅保持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

移方法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8,43(2):153-157.

Zhang Liyan,Liu Yang,Ch en Xiaohong,et al.S tu dy on relative amplitud e-pres erved P-S V converted w ave pres tack tim e m igration[J].OGP,2008,43(2):153-157.

[40]H elges en K H,Arntsen B.W ave equation based pres tack d epth

m igration of converted w ave data in TIV media[J].SEG

E xpan ded Abstracts,2003,22(3):953.

[41]李录明.转换波叠前深度偏移[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28

(3):183-186.

Li Lu ming.Pr estack depth migration of converted-wave[J].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2005,28(3):183-186. [42]S zydlik T,Sm ith P.3D PP/PS pres tack depth m igration on th e

Volve field[J].First Break,2007,25(1):43-47.

[43]J ohns T,Vito C,Sarmien to R.Anisotropic PP and PSv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of4C seismic data:Pam beri,T rinidad[C].

H ouston:SEG/San Antonio Ann ual M eeting,2007:1004.

[44]Johnston R.Converted-w ave imaging challenges[C].H ouston:SEG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and Annual M eeting,2009:4226-4270. [45]Ku o J T,Dai T.Kirch hoff elastic w ave m igration for the cas e of

n on coincident s ource and receiver[J].Geophysics,1984,49(8):

1223-1238.

[46]H oks tad K.M ulticompon ent Kirch hoff migration[J].

Geophysics,2000,65(3):861-873.

[47]Du Qizhen,H ou Bo.Elastic Kirchh off m igration of vectorial

w ave-fields[J].Applied Geophys ics,2008,5(4):284-293. [48]Boechat J B,Bu lcao A.A3D reverse-time migration scheme for

offshore seis mic data[C].Hou ston:77th Annu al International M eetin g,2007:2427-2431.

[49]J ones I F,Goodw in M C.Application of anis otropic3D revers e

tim e mig ration to com plex North S ea imaging[C].H ouston:77th

An nual International M eeting,2007:2140-2144.

[50]C hang W F,M cM echan G A.3-D elastic prestack revers e-tim e

m igration[J].Geophy sics,1994,59(4):597-609.

[51]Guitton A,Kaelin B,Biondi B.Least-squares attenuation of reverse-

time-migration arti facts[J].Geophys ics,2007,72(1):19-23. [52]M ulder W A,Plessix R E.A com paris on betw een one-w ay and

tw o-way wave-equation migration[J].Geophysics,2004,69(6):

1491-1504.

[53]Fletcher R F,Fow ler P,Kitchenside P,et al.Su ppres sing

artifacts in prestack reverse time migration[J].S EG Ex panded

Abstracts,2003,22(3):953.

[54]Yoon K,M arfu rt K J,Star r W.Ch allenges in reverse-time

migration[J].Geophysics,2008,73(5):157-160.

[55]Jia Yan,Pau l Sava.Is otr opic angle-dom ain elastic reverse-time

migration[J].Geophysics,2008,73(6):229-239.

[56]H useyin D,H uang Lianjie.Elastic-w ave reverse-time migration

w ith a w avefield-s eparation imaging condition[C].Las Vegas:

Expanded Abs tracts of78th SEG Annual M eeting,2008:2346-

2350.

[57]Brad A,Igor P,Alex G,et al.E lastic time-reverse modeling

imaging con dition s[C].H ou ston:Expan ded Abstracts of79th

SEG Annual M eeting,2009:1207-1211.

[58]何兵寿,张会星.多分量波场的矢量法叠前深度偏移技术[J].石

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369-374.

H e Bingshou,Zh ang Hu ixing.Kin ematics analys is of pre-stack

depth m igration technique on multicomponent w ave-field[J].

OGP,2006,41(4):369-374.

[59]熊煜,李录明,罗省贤.各向异性介质弹性波场正演及偏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3):310-316.

Xiong Yu,Li Lumin g,Lu o S hengx ian.Forw ard m odeling and

migration for the elastic w ave field in anisotropic media[J].

Journal of Chen gdu Un iversity of Techn ology:Science&

T ech nology Edition,2006,33(3):310-316.

[60]杜启振,秦童.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多分量叠前逆时偏移

[J].地球物理学报,2009,52(3):801-807.

Du Qiz hen,Qin T on g.M u lticomponent prestack reverse-time

migration of elastic w aves in transverse isotropic medium[J].

Chin ese J ournal of Geophysics,2009,52(3):801-807.

[61]Wu R S.W ide-angle elastic w ave one-w ay pr opagation in

heterogen eous media and an elas tic w ave complex-screen method

[J].Journal of Geophy sical Research,1994,99:751-766. [62]Xie X B,Wu R S.M odeling elastic w ave forw ard propagation and

reflection usin g th e complex screen method[J].Journal of the

Acous tic S ociety of America,2001,109:2629-2635.

[63]Xie Xiaobi,Wu Ru shan.M ulticomponent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u sing the elastic s creen method[J].Geophys ics,2005,

70(1):30-37.

[64]Guddati M N.Arb itrarily w ide-angle w ave equations for complex

media[J].Computer M ethods in Applied M echanics and

Engin eering,2006,195:63-93.

[65]H eidari A H,Guddati M N.Cou pled space-d om ain elas tic

migration in heterogeneous media[C].H ouston:SE G An nual

M eeting,2005:50-55.

[66]Guddati N M,H omay oun A H.Sub surface im aging via fully

coupled elastic w avefield extrapolation[J].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 hing,2007,23(1):73-98.

[67]Farm er P,Zhou Zhen zheng.T he r ole of reverse time migration in

imaging and m odel estimation[J].T he L eading Edge,2009,28

(4):436-441.

第一作者简介:孙歧峰(1976-),男,山东聊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多波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方面研究。地址: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邮政编码:257061。E-mail:sunqf@https://www.wendangku.net/doc/4612551934.html, 收稿日期:2010-01-09修回日期:2010-11-10

(编辑黄昌武绘图李秀贤)

73

2011年2月孙歧峰等: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地震数据处理vista软件使用手册

Vista 5.5的基本使用方法 数据输入 地震分析窗口 一维频谱 二维频波谱 观测系统 工作流 一、数据输入 1.1 把数据文件加入Project 首先选择File/New Project,新建一个Project,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 的数据集,选择,向Project中增加一个新的2-D数据集,按住不放,出现按钮组合, 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类型的地震数据,选择,选择一个SEG-Y数据,即可将该数据文件加入新建的数据集。 1.2 命令流中数据的输入 双击进入如下界面 1.2.1 Input Data List 数据输入列表,选择已加入到Project的数据集,下面的文本框中会显示选择的数据的基本信息。 1.2.2 Data Order 选择输入数据的排列方式,对不同的处理步骤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排列方式 Sort Order a. NO SORT ORDER 输入数据原始排列方式 b. SHOT_POINT_NO 输入数据按炮点排列方式 c. FIELD_STATION_NUMBER d. CMP_NO 输入数据按共中心点排列方式 e. FIELD_STATION_NUMBER 1.2.3 Data Input Control 数据输入控制 右键-->Data Input Control a. Data Input 进入Flow Input Command(见上) b. Data Sort List 查看数据排列方式的种类 c. Data/header Selection 输入数据的选择,可以控制输入数据的道数和CMP道集 查看所有已经选择的数据 如果没有定义任何可选的数据信息,则如下图所示: 可以选择一种选择方式,单击并设置选择信息。定义有可选的数据信息后,在查看,则如下图所示,会显示选择的信息。 选择共炮点集 单击后,会弹出如下界面: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安徽理工大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 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 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Δ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Δt. 6、采样定理: 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 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 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Δ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Δt)。如果再按h (nΔ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ω)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 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 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 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 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 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 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 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

遥测数据处理软件

遥测数据处理软件 我们能够提供全面的遥测数据处理和分析软件,这些软件从体系结构上分成以下层次: -供用户开发遥测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程序接口API Acroamatics公司提供遥测数据处理软件应用程序接口API,用户能够用API编写访问Acroamatics各种遥测板卡的程序,程序能够对遥测板卡进行设置和控制. API由能够进行连接编译的库文件和包括C语言源程序代码头文件组成,也包括一些驱动程序和服务程序. 通过七个软件库来实现API的各种功能,其中五个动态连接库,两个静态连接库. -供用户进行遥测数据处理编程的专用遥测语言 遥测数据处理编译器实时显示命令语言:用户可以用这个语言写遥测设置文件来控制数据显示.用户能够用遥测数据处理机编译器提出或修改通过设置菜单系统进行的数据实时显示.实时数据显示的功能包括曲线显示,棒型条显示,数据刷显示. tdpg:遥测数据处理机发生器TDPG是Acroamatics遥测数据处理机系统一个软件.可以用它为遥测数据处理构造设置程序.Tdpg是一个软件许可证,当你购买遥测数据处理机时,tdpg包括在软件包中.tdpg设置语言要比遥测数据处理机编译器tdpc抽象,它能对PCM数据流,帧格式,PCM字进行操作,能够编制处理函数实现自己的处理算法. 软件配置程序:用户可以用这个程序修改和定制遥测数据处理的配置文件. -770/880 pcm系统处理软件Mpxtdp 这个软件是针对770/880 PCM系统开发的,它除了能够以窗口菜单方式实现基本的数据处理功能外,还与770/880 PCM系统的机载程序数据库交联,能够自动将770/880 PCM机载数据库的相关内容加载到数据处理数据库中. -与NI公司LabVIEW软件的接口 Acroamatcs公司提供了与NI公司LabVIEW软件的编程接口,用户可以通过这个接口用LabVIEW软件编制自己的虚拟仪表处理程序.

地震数据处理 重点

1.一维傅里叶变换及其应用:傅里叶变换是地震数据处理的主要数学基础。它不仅是地震道、地震记录分析和数据滤波的基础,同时在地震数据处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2.采样定理:设x(t)是连续的时间函数,x(t)的最高截止频率为fn,则可用采样间隔为Δt=1/2fn的离散序列X(nΔt)唯一的确定。采样过程:从模拟地震信号到数字地震信号的过程。采样间隔/采样率:采样所用的时间间隔。 3.数字滤波:利用频谱特征的不同来压制干扰波,以突出有效波的方法。 4.频率域滤波的步骤: ①对已知地震道进行频谱分析;②设计合适的滤波器:为了滤去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应当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保留有效波频率,把干扰波频率成分滤掉; ③进行滤波运算;④对输出信号谱X(w)进行傅里叶反变换,便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5.相位性质:最小相位也叫相位滞后或最小能量延迟,实际上最小相位滞后是指频率域,而最小能量延迟则是指时间域而言。最小能量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首部;最大能量延迟子波:能量集中在尾部;混合延迟子波:能量聚集在中部。 6.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 单位脉冲响应:在时间域的表示方法中,令一个单位脉冲通过一个滤波器,然后观测滤波器的输出,这个滤波器输出的自然过程曲线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也称滤波器的时间特性。 褶积滤波的物理意义:它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幅度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书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的起始时间、不同的极性和不同的幅度(这个幅度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幅度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输出x(t). 7.数字滤波的特殊性质:离散性:数字滤波是对离散的信号进行运算,这是所谓的离散性;有限性: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计算时,滤波因子不可能无穷项,而是取有限项,这就是所谓的有限性。 8.产生“伪门”原因:由于对A离散采样造成的,可以证明“伪门”在频率域出现的周期为A,为了避免“伪门”造成的影响,可以适当的选择采样间隔A,使第一个“伪门”出现在干扰波的频谱范围之外。9.波谱:以任何一种形式展示电磁辐射强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叫波谱。波数:波长的倒数。K0=1/λ 二维频率-波数域中的二维频率-波数谱(简称二维频-波谱)分析是对地震波场进行分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10.空间假频:频率不变,倾角越大或者倾角不变,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空间假频。产生条件:地震信号的频率f一定时,地震信号倾斜时差δt越大,其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也越大,而当地震信号频率f 增大时,具有相同倾斜时差δt的地震信号的频-波振幅谱中的波数k0随之增大,当频率f增大到某一个门槛频率fmax时,便开始产生空间假频。 11.二维滤波器的设计:一般二维滤波是指对于波动函数X(t,x)所进行的频率-波数域滤波。这时设计的滤波因子是时间-空间的函数h(t,x),滤波过程类似一维滤波在时间-空间域,可用二维褶积公式表示A. 12.共中心点CMP叠加及叠后处理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CMP水平叠加-叠后时间深度偏移。13.共中心点叠加优点:①压制多次波;②压制规则干扰波;③压制随机噪声。综上,共中心点叠加可以有效地压制各种干扰波,增强有效波,使地震剖面的信噪比明显提高,掀桌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 14共中心点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当反射界面为弯曲界面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1所示的畸变;当反射界面为,其射旅行时发生如图2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横向变化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3所示的畸变;当覆盖介质速度各向异性时,其反射旅行时存在如图4所示的畸变. 15.块状介质模型地震数据处理的特点:①介质呈块状分布,它不仅有顶部和底部界面,而且其侧面也由断层面或岩层界面所封闭;②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作用,界面往往呈弯曲界面,界面陡、倾角较大;③介质速度往往沿水平方向变化较快。 16.共反射点CRP叠前处理基本流程图:野外采集地震数据-解编-预处理-反褶积-抽CRP道集-层速度场-速度深度模型-叠前深度偏移 ①②③④⑤⑥⑦ 1.预处理:指地震数据处理前的准备工作,是地震数据处理中的重要基础工作,一般定义为将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正确加载到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进行观测系统定义并对地震数据进行编辑和校正的过程。预处理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系统定义等工作。 2.解编:就是按照野外采集的记录格式将地震数据检测出来,并将时序的野外数据转换为道序数据,然后按照道和炮的顺序将地震记录存放起来。 3.野外观测系统定义:观测系统就是以野外文件号和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作者: ————————————————————————————————日期:

本科生课外研学任务书及成绩评定表 题目__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学生姓名____ 黄邦毅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 严家斌____________ 学院____ 地信院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地科0901_______________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 一、引言 国内外的勘探实践表明,没有物探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更多圈闭的发现,就没有钻探成功率的提高,也就更不会有油田和储产量的快速增长。宏观看,物探的作用在勘探阶段是客观的目标评价,在开发阶段是精细的油藏描述。因此,油气勘探开发离不开地震技术和地震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如果说勘探技术是石油工业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物探技术就是获得油气储量的第一直接生产力。 纵观近些年的勘探技术的具体运用,最常见的莫过于地震勘探,所谓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形,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蕴藏着很多宝贵的资源,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进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目前都在积极寻求开发海洋资源,在海洋的勘探开发中离不开物探,而且运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是地震勘探。 二、海洋地震勘探 在茫茫大海里寻找石油最有效的技术方法是地球物理方法,其中主要是地震勘探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海洋地震勘探的数据采集和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改进,数据处理技术和解释方法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油气勘探中,利用地震资料不仅能确定地下的构造形态、断裂分布,而且能了解地层岩性、储层厚度、储层参数甚至能直接指示地下油气的存在。在油气开发中,地震资料同测井、岩芯资料以及其它地下地质资料相结合能对油藏进行描述和监测。地震技术远远超出了石油勘探领域,已向石油开发和生产领域渗透。 用于寻找海上石油的地震反射法,和陆地的地震反射法相比,在方法基本原理、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一样的。其中, 测量原理 在这类方法中,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模型如图1所示。从震源O激发出的弹性波投射到反射界面上产生反射波,其条件是:入射角α等于反射角β。能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遥感卫星影像图像数据处理介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遥感卫星影像图像数据处理介绍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的领先遥感卫星数据机构,而且是整合全球的遥感卫星数据资源,分发不同性能、技术应用上可以互补的多种卫星影像,包括光学、雷达卫星影像、历史遥感影像等各种卫星数据服务,各种专业应用目的的图像处理、解译、顾问服务以及基于卫星影像的各种解决方案等。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贯穿中国1960年至今的所有卫星影像数据,是中国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最多的专业遥感卫星数据服务机构,提供多尺度、多分辨率、全覆盖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服务,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遥感影像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优势: 1:北京揽宇方圆国内老牌卫星数据公司,经营时间久,行业口碑相传,1800个行业用户选择的实力见证。 2:北京揽宇方圆遥感数据购买专人数据查询一对一服务,数据查询网址是卫星公司网。 3:北京揽宇方圆拥有大型正版遥感处理软件,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有10年以上遥感处理工作经验,并有国家大型项目工作经验自主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著作权,最大限度保持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真实度。

4:北京揽宇方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ISO900认证的国际质量管理操作体系,无论是遥感卫星品质和遥感数据处理质量,都能得到保障。 5:影像数据官方渠道:所有的卫星数据都是卫星公司授权的原始数据,全球公众数据查询网址公开查询,影像数据质量一目了然,数据反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数据处理技术团队国标规范操作,提供的是行业优质的专业化服务。 6:签定正规合同:影像数据服务付款前,买卖双方须签订服务合同,提供合同相应的正规发票,发票国家税网可以详细查询,有增值税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发票类型可供选择。以最有效的法律手段来保障您的权益。 7:对公帐号转款:合同约定的对公帐号,与合同主体名发票上面的帐号名称一致,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公司银行账户,所有交易记录均能查询,保障资金安全。 8:售后服务:完善的售后服务体制,全国热线,登陆官网客服服务同步。 技术能力说明 北京揽宇方圆拥有大型正版遥感处理软件,遥感数据处理工程师有10年以上遥感处理工作经验,并有国家大型项目工作经验自主卫星数据处理软件著作权,最大限度保持遥感卫星影像处理的真实度。 一.图像预处理 1.降噪处理 由于传感器的因素,一些获取的遥感图像中,会出现周期性的噪声,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消除或减弱方可使用。 (1)除周期性噪声和尖锐性噪声 周期性噪声一般重叠在原图像上,成为周期性的干涉图形,具有不同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它形成一系列的尖峰或者亮斑,代表在某些空间频率位置最为突出。一般可以用带通或者槽形滤波的方法来消除。 消除尖峰噪声,特别是与扫描方向不平行的,一般用傅立叶变换进行滤波处理的方法比较方便。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试卷合集

一、名词解释 1.道均衡:是指在不同或同一地震记录道建立振幅平衡。 2.数字信号:相对于模拟信号,记录瞬间信息的离散的信号。 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有效信号:能为我们所利用的信号就叫有效信号。 3.最小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前部。 4.反射波:在波速突变的分界面上,波的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入射波的一部分被反 射,形成反射波。 折射波:滑行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反过来影响第一种介质,并在第一种介质中激发新的波。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波,叫折射波。 5.共深度点:CDP。地下界面水平时,在共中心点下方的点,界面倾斜时无共深度点。 6.解编: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 12. 最大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后部。 16.地震波:地震波是在岩石中传播的弹性波。 多次波:在地下经过多次反射接收到的波叫多次波。 17. 切除:地震信号经动校正后被拉伸畸变,目前处理动校正拉伸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即把拉伸严重部分的记录全部充零。 18. 混合相位:能量集中在序列中部。 自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 互相关:一个时间信号与另一个时间信号的相关。 21.环境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环境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随机噪音:交流电、人、风吹草动等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对地震波有干扰的信号。 22.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 28.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二、简答题 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 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 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案例四、利用MRT批量拼接MODIS数据 来源:夏江周的日志 Q:有大量MODIS 数据需要进行拼接,如何完成这个无聊的工作? A:利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MRT)工具批量完成 开始: 操作步骤: 1:新建一个DATA文件夹,将HDF数据拷到DATA文件夹下; 2:在DATA文件夹下再新建个Result文件夹(存放拼接后数据); 3:将以下代码内容粘到一个txt文件中,更改txt文件扩展名为bat即可,假设你命名该bat 文件名为MODISmosaic.bat;程序导读:rem 开始的为注释;MOSAICINPUT.TXT为程序自动生成的,不用管;MRTDATADIR为你的MRT安装文件中data的路径,“c:/MRT/bin/ mrtmosaic.exe”改成你的mrtmosaic.exe的安装路径。"set /a DAY= %DAY% + 16 "则是因为输入数据是16天间隔的,根据数据改你的程序。 rem Set the MRTDATADIR environmental var to the MRT data directory. set MRTDATADIR=C:\MRT\data set /a DAY=2000161 rem **batch data start time** set /a DEADLINE=2000193 rem **batch data end time** :start if %DAY% leq %DEADLINE% (goto ORDER) else exit :ORDER rem **save the file name into a notepad** dir *%DAY%.*.hdf/a/b/s > MOSAICINPUT.TXT rem **execute mosaic ** rem Set the mrtmosaic.exe directory. c:/MRT/bin/mrtmosaic.exe -i MOSAICINPUT.TXT -s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o M OSAIC_TMP_%DAY%.hdf rem **copy the result to a file and delete the input data** copy MOSAIC_TMP_%DAY%.hdf Result & del MOSAIC_TMP_%DAY%.hdf del *%DAY%.*.hdf set /a DAY= %DAY% + 16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摘要] 本文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某矿南三采区进行探测,探测区内解释断层71条,其中可靠断层61条,较可靠断层10条,31个无煤带。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节约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关键词] 三维地震采区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exploration method on the south third mining area of a certain coal mine. 71 faults were showed in this exploration area, in which there are 61 reliable faults, 10 relatively reliable faults and 31 areas without any coal. those information provide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safty of the coal mine and saves the cost. [key words]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ning area 0.引言 随着煤炭地震勘探技术的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三维地震勘探在煤炭系统的应用与推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采区进行小构造勘探成为现实,给煤矿建设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中国煤炭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新体系,其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是五大关键技术之一。[1]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刚从卫星上获取的遥感数据格式为NTF格式,遥感数据要变成我们所需的数据一般需要做3步处理:1、遥感数据融合;2、遥感数据正射投影校正;3、裁剪拼接以及分幅等; 以下是处理步骤: 一、遥感数据融合: 所用软件:Erdas 所需资料:NTF原始数据资料(注意备份) 步骤: 1、打开erdas软件 2、选择Interpreter模块 3、选utilities选项 4、再选layer stack选项 5、依次添加需融合的数据 6、设置参数与输出路径 7、Ok 二、正射校正: 所需软件:erdas 所需资料:融合后IMG数据、DEM高程数据、控制点资料数据、RPC.TXT数据 步骤: 1、打开erdas软件 2、选择data preparation模块 3、打开待校正的img数据 4、选择校正模型“Iknos” 5、设置模型参数,输入RPC.TXT参数文件,设置坐标系“WGS84”或高斯克律ka…系, 修改参数中央经度102.00.0000与偏移距离17500000.0000meter。并加入dem高程数据。 6、选择添加控制点按钮设置参考信息,如有地图做参照影像时,选择image layer。只有参 考点数据时,选择keybord only。 7、使用添加控制点按钮选取对应的控制点,控制点选好后“yigema”技术校正中的误差值 大小,反复执行修正错误点,直到达到理想误差范围。 8、点“斜方格”按钮,进行正射校正,设置输出路径,选择差值方法“Resample method” 并设置输出文件分辨率大小。 三、图像拼接: 所需软件:erdas 所需资料:几幅img影像 步骤: 1、打开erdas软件 2、打来dataprep模块 3、点mosaic images选项 4、再打开mosaic toll选项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本科生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 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唐湘蓉 实验地点5417 实验成绩 2015年3月- 2015年5月

基于 Vista 系统的地震资料处理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认知熟悉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系统--vista软件的基本功能,了解其并熟练掌握vista软件运行的基本操作; 2)了解并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数据处理的流程和基本方法,选择合适的处理参数以提高地震数据处理的精度; 3)对比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的理论与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深入理解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处理解释的水平、提高资料处理的质量; 4)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编写实验报告或生产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总流程 图1 总流程图 1)加载数据 打开Vista软件后选择加入2D的SEG-Y格式的原始地震数据,本实验

所用数据为给定的SHOT-20。加载后的原始地震数据如图2: 图2 原始地震数据显示 2)道均衡 各个道由于炮检距的不同,导致的反射波的振幅的变化,因为在共反射点叠加中,要求每一个叠加道的振幅都应该相等,每一道对叠加所做的贡献是等价的,无特殊情况,一般就以记录图中间的振幅为基准,使近激发点的地震道振幅减少,增加远离激发点的地震道记录的振幅。道均衡流程模块如图3,道均衡结果如图4: 图3 道均衡流程模块

3)建立观测系统 图5 观测系统显示4)初至拾取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如图6:

图6 初至拾取结果显示 5)初至切除 地震记录上的初至波包括直达波和浅层折射波,它们能量强且有一定延续时间,对紧接而来的浅层反射波有干涉和破坏作用。另外,动校正后会引起波形畸变,浅层尤其厉害。对这些强能量初至波和动校正畸变引起的处理办法是“切除”,即将这些波的采样值全部变为零值(充零)。初至切除流程模块如图7,初至切 除结果如图8: 图7 初至切除流程模块

08262026-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吉林大学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单位名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课程名称: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 课程代码:08262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32/2(其中实验8学时) 面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 一.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 《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是应用地球物理系列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地球物理勘探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与地震勘探原理一起构成了地震勘探研究方向的一个完整体系。是勘查技术与方法专业中应用地球物理方向本科生的一门重要选修课。 本实验课是与理论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理解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熟悉基本的数据处理流程,并进行实际的地震资料处理。本实验课实际上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基本技能 1、掌握常用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常用地震记录的数据格式及剖面显示方式; 3、掌握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处理的方法; 4、掌握地震信号的频谱分析和一维、二维滤波; 5、掌握预测反褶积处理技术; 6、了解速度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了解地震波场偏移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8、掌握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和分析方法; 9、掌握波动方程地震记录的正演模拟; 10、能编写简单的地震数据处理程序。 三.实验项目内容、学时分配和每组人数

四.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或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采用《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另外可参考以下文献: 1.《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渥.伊尔马滋 2.CWP/SU:Seismic Un*x用户手册 五.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可通过写实验报告,或总结性考核而定,占学生学期总成绩的20%~30%。 六.制定人、审核人、日期 制定人:王德利 审核人:潘保芝 审核日期:2009年9

地震数据处理

地震数据整体流程 不同软件的地震数据处理方式不同,但是所有软件的处理流程基本是固定不变的,最多也是在处理过程中处理顺序的不同。整体流程如下: 1 数据输入(又称为数据IO) 数据输入是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主要指解编或格式转换。 解编:将多路编排方式记录的数据(时序)变为道序记录方式,并对数据进行增益恢复等处理的过程。如果野外采集数据是道序数据,则只需进行格式转换,即转成处理系统可接受的格式。 注:早期的时序数据格式为记录时先记录第一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一个采样点、……、第一道第二个采样点、第二道第二个采样点、……直至结束。现在的道序记录格式为记录时直接记录第一道所有数据、第二道所有数据、……直至结束,只是在每一道数据前加上道头

数据。将时序数据变为道序数据只需要对矩阵进行转置即可。 2 置道头 2.1 观测系统定义 目的为模拟野外,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接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即将SPS文件转换为GE-Lib文件,包括1)物理点间距2)总共有多少个物理点3)炮点位置4)每炮第一道位置5)排列图形。 2.2 置道头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并放入地震数据的道头中。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一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一炮、哪一道?CMP号是多少?炮间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抽C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如果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GOEAST软件有128个道头,1个道头占4个字节,关键的为2(炮号)、4(CMP号)、17(道号)、18(物理点号)、19(线号)、20(炮检距)等。 2.3 观测系统检查 利用置完道头的数据,绘制炮、检波点位置图、线性动校正图。 3 静校正(野外静校正) 静校正为利用测得的表层参数或利用地震数据计算静校正量,对地震道进行时间校正,以消除地形、风化层等表层因素变化时对地震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是实现共中心点叠加的一项最主要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叠加效果,决定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同时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 静校正方法: 1)高程静校正 2)微测井静校正-利用微测井得到的表层厚度、速度信息,计算静校正量 3)初至折射波法 4)微测井(模型法)低频+初至折射波法高频 4 叠前噪音压制 干扰波严重影响叠加剖面效果。在叠前对各种干扰进行去除,为后续资料处理打好基础。 常见干扰有:面波、折射波、直达波、多次波、50Hz工业电干扰及高能随机干扰等多种情况。不同干扰波有不同特点和产生原因,根据干扰波和一次反射波性质(如频率、相位、视速度等)上的不同,把干扰和有效波分离,从而达到干扰波的去除,提高地震资料叠加效

地震资料处理复习总结(第16章)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第一章~第六章复习要点总结 第一章 地震数据处理基础 一维谱分析 数字地震记录中,每个地震道是一个按一定时间采样间隔排列的时间序列,每一个地震道都可以用一系列具有不同频率、不同振幅、相位的简谐曲线叠加而成。 应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可以得到地震道的各个简谐成分; 应用一维傅里叶反变换可以将各个简谐成分合并为原来的地震道序列。 连续函数正反变换公式: dt e t x X t i ωω-∞ ∞ -?= )()(~ 正变换 ωωπ ωd e X t x t i ? ∞ ∞ -= )(~21)( 反变换 通常由傅里叶变换得到的频谱为一个复函数,称为复数谱。它可以写成指数形式 )()()(|)(~ |)(~ωφωφωωωi i e A e X X == 式中)(ωA 为复数的模,称为振幅谱;)(ω?为复数的幅角,称为相位谱。 )()()(22ωωωi r X X A +=,) () (tan )(1 ωωωφr i X X -=(弧度也可换算为角度) 离散情况下和这个差不多(看PPT 和书P2-3) 一维傅里叶变换频谱特征: 1、一维傅里叶变换的几个基本性质(推导) 线性 翻转 共轭 时移 褶积 相关(功率谱),P3-7 2、Z 变换(推导) 3、采样定理 假频 尼奎斯特频率,t f N ?=21 二维谱分析 二维傅里叶变换),(k X ω称为二维函数),(t x X 的频——波谱。其模量|),(|k X ω称为函数),(t x X 的振幅谱。由),(k X ω这些频率f 与波数k 的简谐成分叠加即可恢复原来的波场函数),(t x X (二维傅里叶反变换)。 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在f-k 平面上有差异,就可以利用二维频率一波数域滤波将它们

遥感数据处理流程

遥感图像处理流程转 (2013-08-2010:27:24) 转载▼ 一.预处理 1.降噪处理 由于传感器的因素,一些获取的遥感图像中,会出现周期性的噪声,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消除或减弱方可使用。 (1)除周期性噪声和尖锐性噪声 周期性噪声一般重叠在原图像上,成为周期性的干涉图形,具有不同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它形成一系列的尖峰或者亮斑,代表在某些空间频率位置最为突出。一般可以用带通或者槽形滤波的方法来消除。 消除尖峰噪声,特别是与扫描方向不平行的,一般用傅立叶变换进行滤波处理的方法比较方便。 图1消除噪声前图2消除噪声后 (2)除坏线和条带 去除遥感图像中的坏线。遥感图像中通常会出现与扫描方向平行的条带,还有一些与辐射信号无关的条带噪声,一般称为坏线。一般采用傅里叶变换和低通滤波进行消除或减弱。

图3去条纹前图4去条纹后 图5去条带前图6去条带后 2.薄云处理 由于天气原因,对于有些遥感图形中出现的薄云可以进行减弱处理。 3.阴影处理 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原因,有些图像会出现山体阴影,可以采用比值法对其进行消除。 二.几何纠正 通常我们获取的遥感影像一般都是Level2级产品,为使其定位准确,我们在使用遥感图像前,必须对其进行几何精纠正,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还必须对其进行正射纠正。特殊情况下还须对遥感图像进行大气纠正,此处不做阐述。 1.图像配准 为同一地区的两种数据源能在同一个地理坐标系中进行叠加显示和数学运算,必须先将其中

一种数据源的地理坐标配准到另一种数据源的地理坐标上,这个过程叫做配准。 (1)影像对栅格图像的配准 将一幅遥感影像配准到相同地区另一幅影像或栅格地图中,使其在空间位置能重合叠加显示。 图7图像配准前图8图像配准后 (2)影像对矢量图形的配准 将一幅遥感影像配准到相同地区一幅矢量图形中,使其在空间位置上能进行重合叠加显示。2.几何粗纠正 这种校正是针对引起几何畸变的原因进行的,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对该幅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校正. 3.几何精纠正 为准确对遥感数据进行地理定位,需要将遥感数据准确定位到特定的地理坐标系的,这个过程称为几何精纠正。 (1)图像对图像的纠正 利用已有准确地理坐标和投影信息的遥感影像,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纠正,使其具有准确的地理坐标和投影信息。 (2)图像对地图(栅格或矢量) 利用已有准确地理坐标和投影信息的扫描地形图或矢量地形图,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纠正,使其具有准确的地理坐标和投影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问题

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 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 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 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 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 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 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 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 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1.简述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根据岩石的弹性差别进行工作的,波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和透射,折射.通过测反射波和透射波的性质,可以确定障碍物的距离.地震勘探是人工激发地震波.通过在地面布置测线,接收反射波,然后进行一些处理,从而来反映地下构造情况,为寻找油气和其他勘探目的的服务,生产工作包括三个环节:1野外数据采集2室内数据处理3地震资料解释,与其他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