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月报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月报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月报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月报

十堰市环境质量月报

目录 第一部分地表水环境质量 .......................................... - 1 - 一、概述..................................................................... - 1 -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3) 2.1 35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变化情况 (3) 2.2考核断面水质监测情况 (5) 2.3 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情况 (5) 2.4 水库 (5) 2.5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6) 2.6 五条综合治理河流水质监测情况 (7) 2.7 水质变化原因分析 (9) 2.8 建议 (9) 第二部分环境空气环境质量....................................... - 1 - 一、十堰市环境空气自动站情况介绍......................... - 11 - 二、统计结果............................................................ - 12 - 三、2019年10月份全省各市州排名情况................ - 14 - 四、原因分析............................................................ - 15 - 附录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15 - 附录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 - 19 - 附录3:监测点位图.................................................. - 20 -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 2.水环境质量监测。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 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县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2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县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根据土壤污染防治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农业局牵头,县环境保护局、县国土资源局、县林业局配合) 4.声环境质量监测。建设覆盖城市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住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城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配合) 5.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名词解释 1、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包括资源,技术,污染 2、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3、水污染综合整治: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4、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 5、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生物圈: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的界面所组成的。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所以称之为生物圈。 7、人类生态系统:是指居民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加工、改造二建造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城市污染源:指城市内产生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的设备、装置、场所和单位。 10、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11、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12、城市生产功能:是指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利用域内外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及其他资源,生产出各类“产品”(包括各类物质性及精神性产品)的能力。 13、环境区划:是根据特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条件,按照一定的准则和指标体系把该区域的环境空间划分为若干不同的地域单元的一项综合性的环境分类活动。 14、环境污染:是指由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15、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按照一定的目的在对一个区域的各种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对环境质量进行总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评定。 16、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17、能量流动(能量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能量传递与转化过程。 18、城市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等手段,实施防止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9、水体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使污染浓度逐渐下降,水体理化性质及生物特征恢复至污染物进入前的状态的过程。 问答 1、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类型? 特征:1)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3)生态系统是开放的

六盘水市环境质量月报

六盘水市环境质量月报 (2018年7月) 一、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 2018年7月,我市中心城区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要求开展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6项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共监测31天,AQI优良天数为31天,优良率100%,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3。 表1 2018年7月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空气各指标监测结果 二、六盘水市各市、县、特区、区及全市环境空气质量 2018年7月,全市4个市、县、特区、区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要求开展了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 - 4 -

和细颗粒物(PM2.5)6项指标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依据《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技术规定》(HJ663-2013),按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简称综合指数)进行排序,排名依次为六枝特区、水城县、盘州市、钟山区。优良天数比例分别是六枝100%、水城县100%、盘州市100%、钟山区100%。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25。具体结果和排名详见表2: 表2 2018年7月六盘水市各市、县、特区、区及全市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1、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玉舍水库,备用水源地为龙贵地水库、双桥水库。2018年7月,以上3个水库所监测的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集中式 - 4 -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剖析

关于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的十个问题 更新时间:2015-10-23 10:39 来源:新环境作者: 阅读:1619 网友评论0条问题一.哪些上收?哪些下放? 根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环境保护部将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环保部有关业务负责人表示,事权上收,上收的是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那么,适度二字,该怎么理解? 第一,上收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并不是全部生态环境质量要素。 我国的环境监测国家网已初步建成,基本可以覆盖全部环境要素,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近岸海域环境、噪声、生态环境以及国控污染源等。在众多要素中,适度上收的是空气、水和土壤的监测事权。其中,水环境仅仅限于地表水,并不包含地下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的职责在国土与水利部门。至于其他要素,如生态、噪声、酸雨、辐射等等,仍按原来监测模式运行。 第二,上收属于国控性质的监测站点。遵循“谁考核、谁监测”的改革原则,地控点,如省控点和市控点,环保部都不上收。但是,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相应上收地控点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其监测数据用于地方政府对下级的考核。 以北京空气环境质量监测为例,国控监测站点共有12个,市控监测站点共有35个。属于环保部上收事权范畴的只是前者,后者的事权依然保留在北京市,具体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负责。 特别地,上收事权不包括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这部分事权不仅不上收,而且要下放。 问题二.对地方环保部门意味着什么? 对地方环保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将生态环境质量国控点的监测事权上交给中央,另一方面,也要相应上收下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相对而言,前者是解脱,后者是解放。 承担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工作,不仅需要投入运营资金,还要安排专人专职。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人力、财力都比较缺乏,不能不说是一种负担。对他们来说,环保部上收事权,显然是一种解脱。卸掉这些任务之后,可以节省下不少精力,面对本就繁重的其他监测任务。 不过,对于这种解脱,有的地方可能还不太乐意,甚至会有点小纠结。为什么呢?因为监测结果是用于考核的。原来是地方监测,国家考核,也就是说,国家考核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论文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课程论文 环境保护与路色建筑 学院: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一班 姓名:张燕 学号:080313795 指导教师:赵红霞 职称:讲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6月

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 摘要 提出绿色建筑的新概念,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设计观和技术观。 关键词:环境保护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引言: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作为2l世纪的地球公民,我们有责任共同努力,提倡绿色建筑建造我们绿色的家园。 正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一、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发表时间:2015-07-15T15:51:06.79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5年4期作者:高晶 [导读]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 高晶(吉林省工程技师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4-004-02 环境质量就是环境素质的好坏,能够分别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目前对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仍未达成一致。一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生态系统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周围事物即自然环境的优劣,主要包括整体环境中与自然资源相关联的各种要素。总之,生态环境质量就是以人类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适宜度。 我国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主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 因地制宜的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合理评价,并总结出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及影响。叶亚平等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环境因子在规定的范围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评价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即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因此,对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就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采取合理的方法,因地制宜的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生态环境是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按照人的意志, 经过加工和改造形成的适用于人类的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也有学者认为,城市生态环境是在城市聚居的人类为了生存,通过不断的改造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而创造出的高度发展的人工化环境,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共同组成的地域综合体。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类生产活动能够引起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恰当的方法对研究区域进行定量评价,从而研究并说明该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及其影响。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开始逐渐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 20 年以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都有扩大的趋势。此外,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必然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诸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 " 三高一低 "(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生产),农业生产引起的 " 三废 "(废水、废气、废渣)等生态问题的层出不穷,导致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 20 世纪 70 年代才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并迅速的成为 21 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1 年,全球总人口达到 69.74亿,城市人口为 36.32 亿,达到 52.1%。目前,我国城市总数已达 668 个,城市地区人口已达 5.6 亿,城市化进程基本达到后期阶段。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劳动力的全球性流动。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消耗量,使得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恶化。如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工厂,汽车尾气,家庭炉灶)、水体污染严重(生产,生活污水)、城市垃圾超标(食品垃圾,建筑垃圾)、噪声污染明显、城市生态系统整体脆弱、城市绿地面积小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生态环质量的恶化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打破了生态平衡,制约了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人类本身正常出行和生活质量的时候,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开始逐渐被人类重新重视起来。因此,应建立不同分类标准的生态环境因子和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系统,展开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科学和严谨评价,是协调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的路径,同时对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国外学者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从不同的等级和角度分别对生态环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并相继建立了各项有关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国外诸多学者把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发展现状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即(CSD)。1994 年英国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入手,建立了一百多个关键指标同时又提出四个一般指标,并将指标应用于 " 压力― 状态― 响应 "(PSR)模型中。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范的研究,颁布了一套环境法 --《瑞典环境法典》。同时瑞典又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优先制定了环境保护经济法,即对环境污染实行收费和征税。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美国针对生态环境问题相继颁布了 26 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废弃物品管理、大气污染治理等。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匈牙利制定了环境法案,使消极环境保护转变成经济环境保护,主要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心,同时还建立了 " 国家环境管理研究项目 ",并给予专款经济资助。 20 世纪 80 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城市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大量涌现。届时我国对生态环境开始了初期探索,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逐渐走进人们视线。目前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及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是国内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何东进,洪伟等对景观生态法研究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形式提出了独特见解;刘建军,赵智刚等运用密切值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厉彦玲选用聚类分析法建立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由于这些评价方法受到特定场合和应用方面的限制,因此还未得到普遍应用。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或是国外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在逐渐拓展,技术方法和研究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研究范围依然狭窄、理论与实际脱离、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等。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 1972 年被正式提出,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被人们关注。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发展既要使当代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又不可使子孙后代的需求被削弱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经济。该理论注重于正确处理好资源、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损害后代人享受优质资源与环境的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要求当代人要正确处理好人口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 城市是依靠周边自然环境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为城市的创建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由于人们利用自然环境来发展城市建设,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同时影响了自然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对城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进行仔细的调查能够增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污染物的种类众多,性质差异大,使得监测工作的任务艰巨,难度加大。因此,应选出具有

城市空气质量月报

城市空气质量月报 (2019年1月)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 2019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及82个旗县上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监测点位包括42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和85个区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点,11个盟市上报降尘监测数据,监测区域均为政府所在地建成区。 一、盟市环境空气质量 1月份,12盟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74.2~100.0%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1.1%,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32.1%;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6%;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9.1%;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6.1%;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平均为1.6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1%;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为71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持平。详见表1、表2。 表1 1月份全区各盟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级别天数统计及同比情况

表2 1月份全区各盟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统计及同比情况 二、旗县3环境空气质量 1月份全区旗县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51.6~100.0%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5.3%。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平均为1.4毫克/立方米,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为73微克/立方米。详见表3。 1“臭氧”为当月日均值第90百分位数 2“一氧化碳”为当月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3旗县环境空气质量统计范围为非国控点位覆盖的我区77个旗县(市)和海南区、乌达区、石拐区、白云鄂博矿区、扎赉诺尔区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附件1 生态环境监测条例 (草案征求意见稿) 2019年10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促进监测事业健康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支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定义与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生态环境监测是指依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对环境质量、生态状况和污染物排放及其变化趋势的采样观测、调查普查、遥感解译、分析测试、评价评估、预测预报等活动。包括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声、光、热、生物、振动、辐射、温室气体等环境要素质量的监测,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河湖、海洋、农田、城市和乡村等生态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活动的监测。 第三条【工作原则和目标】 生态环境监测实行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的原则。 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独立、公正,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四条【地位与作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共事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纳入同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鼓励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参与生态环境监测活动,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 第五条【管理体制与部门职责】 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对生态环境监测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气象等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组织实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相关监测活动。 县级以上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 ——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我国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县级(含)以上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评价方法适用于各类型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地级(含)以上城市辖区及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评价方法适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4255 沙化土地监测技术规程 HJ 623 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恩施州环境空气质量月报.pdf

恩施州环境空气质量月报 (2019年3月) 恩施州环境保护监测站

目录 一、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值 (1) 二、颗粒物月均浓度比较 (1) 三、空气质量达标天数 (3) 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4)

一、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值 2019年3月,全州8县市城区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情况如下: PM10月均浓度为49μg/m3,8县市城区均未超过年均二级标准限值。 PM2.5月均浓度为30μg/m3,巴东县城区超过年均二级标准限值,其他7县市均未超过年均二级标准限值。 SO2月均浓度为9μg/ m3,8县市城区均未超过年均二级标准限值。 NO2月均浓度为18μg/ m3,8县市城区均未超过年均二级标准限值。 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月均浓度为1.0mg/ m3,8县市城区均未超过24小时平均二级标准限值。 O3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月均浓度为110μg/ m3,8县市均未超过日最大8小时平均二级标准。 二、主要污染物月均浓度比较 2019年3月,全州8县市城区PM10浓度均值为49μg/m3,较2018年同期相比上升28.9%。2019年1-3月,全州8县市城区PM10浓度均值为57μg/m3,较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1.7%。 2019年3月,全州8县市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30μg/m3,较2018年同期上升30.4%。2019年1-3月,全州8县市城区PM2.5浓度均值为38μg/m3,较2018年同期持平。 2019年3月,全州8县市城区O3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浓度均值为110μg/m3,较2018年同期上升12.2%。2019年1-3月,全州8县市城区O3日最大8小时第90百分位浓度均值为98μg/m3,较2018年同期上升11.4%。 第1页共4页

生态环境监测术语标准

1生态环境监测 1.1基础术语 1.1.1重量法gravimetric method 通过称量物质的质量确定待测物质含量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先将待测组分从试样中分离出来,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型式,然后称量该成分的含量。 1.1.2滴定法titration 又称容量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的溶液中,根据所加试剂与待测物质定量反应时的用量,计算待测物质浓度的分析方法。 1.1.3比色法colorimetric method 以生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反应为基础,通过比较或测量有色物质颜色,确定待测组分含量的方法。 1.1.4电化学法electrochemical method 根据溶液的电化学性质与待测物质的化学、或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质的浓度转化为一中电学参数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1.5光谱法spectrometry 根据物质受热能、光能或电能激发后所发出的特征光谱,进行化学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6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 把一定体积的试样溶液注入到流动着的、非空气间隔的试剂溶液载流中,注入的试样溶液流入反应盘管,并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发生反应,生成某种可以检测的物质,再进入检测器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1.1.7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利用环境样品中不同组分在不同相态选择性分配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 1.1.8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用电场和磁场将运动的离子按质荷比分离后,根据样品离子的质量和强度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1.9自动监测automatic monitoring 采用自动化测量技术,连续、实时、动态地测量环境质量各项参数和污染物排放各项参数的一种监测手段。 1.1.10标准方法standard method 国家或地方标准化主管部门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标准监测方法。 1.1.11比对监测Comparision Testing 用参比方法对运行中的环境空气(或地表水、废水、废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准确度

尔雅考试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95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一般来说,与植物区系无关的是()。1.0 分 A、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B、历史成分 C、城市化程度 D、城市资源总量 我的答案:D 2某一环境状态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变化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被称为()。1.0 分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生态位 C、环境循环链 D、环境消解度 我的答案:A 3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为主。1.0 分 A、城市社会学 B、人类生态学 C、城市生态学 D、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的答案:C 4我国绿化学科研究的阶段中,回落期是指()。1.0 分 A、1985-1988 B、1989-1990 C、1991-1994 D、1994-1999 我的答案:B 5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绿地,是因为其有()个要素,绿地仅仅是其中要素之一。0.0 分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A 62010年,发达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0 分 A、10.7% B、21.2% C、8.5% D、11.7% 我的答案:C 7通过设立水质观测站,并结合往年的资料来观测水体的质量是采用了()的研究方法。1.0 分 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 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我的答案:B 8城市生态位是由()决定的。1.0 分 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政府 D、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C 9关于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 分 A、 淡水资源的无限性 B、 城市水环境的独立性 C、 地表水的循环性 D、 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我的答案:D 10 城市生态系统建模时,下列不属于抽象模型的是()。 1.0 分 A、 概念模型 B、 数学模型 C、 仿真模型 D、 沙盘模型 我的答案:D 11 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 1.0 分 A、 系统分析 B、 时间分析 C、 定量分析 D、 数据分析 我的答案:A 12 现代城市生态规划的设计需要考虑的要素不包括()。

城市生态环境

建筑与生态环境结课论文

、 引言 学习城市生态与环境半个学期制久,得以系统地将城市与生态知识学习与总

结,而终归要学以致用,现结合本学期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料浅谈一下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几点内容。 现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强调生态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师也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念,转向人类与自然生态相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念成为必然。尊重环境是生态设计的第一前提,在强调建筑标志性的同时迁就环境,才有可能实现多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1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量,并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筑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据统计,建筑业消耗的物资占全国物资消耗总量的15%。每年房屋建筑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消耗量的比例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玻璃占70%、运输量占8%。我国仅建材生产和建筑能耗大约为全国能耗总量的25%。由于普遍使用实心粘土砖建房,每年因烧砖毁田达10万亩。同时建筑占据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影响自然水文状态、空气质量,并产生大量的废气物,对环境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显著影响,国内建筑市场的旺盛需求以及建筑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建筑业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承担的责任是:在改善和提高人民居住环境的功能 质量的同时,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或在使用的全寿命过程中考虑环境影响,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建筑,对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环境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2生态建筑的概念 现代化正在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建造了更舒适的住宅、宽敞的写字楼和豪华的商场。这些变化在带给人们快乐和自豪的同时,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又摆在人类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量的过量开采,建筑物的冬季采暖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夏季制冷由于建筑物隔热不良造成的电力浪费,室内空气品质不佳影响人体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的劣化,是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各种“现代病”的出现。于是,提出“生态建筑(或曰“可持续建:强调高效节约不能以降低生活质量,牺牲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性为代价。 (1)生态建筑应当优先考虑使用者需求,努力创造优美、和谐的外部空间环境,提高建筑室内舒适度,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能源消耗降至最底程度。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材料与资源,建筑风格与规模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外墙、窗户、门与屋顶,应采用高效保温隔热构造;充分利用太阳能;良好的采光系统和充分自然通风条件。 (3)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并积极利用其他工农业废弃物料,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汨罗环境质量月报

MHJ—Q/SH001.25F 2017年08月份总第296期 2017年09月07日 一、总体评价 本月,我站对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汨罗市地表水水质、城区降水、降尘等进行了常规监测采样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本月我市城区空气质量为良;汨罗市地表水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中Ⅱ(二)、Ⅲ(三)类水质标准;全月未出现酸雨。 二、环境空气 本月,监测数据表明:本月主导风向为南风,环保局空气自动监测站主要对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2(二氧化氮)、CO (一氧化碳)、O3(臭氧)、PM2.5(可吸入颗粒物)等六参数进行监测, 首要污染物为O3(臭氧),空气质量为良,AQI指数为54,环境空气监 三、地表水 汨罗市地表水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中Ⅱ(二)、Ⅲ(三)类水质标准。

2017年08月全月汨罗市地表水水质概况表 四、酸雨监测 本月在一个酸雨监测点进行降水监测,无酸雨现象。 五、降尘监测 本月在城区二个空气监测点进行降尘监测,收集降尘样品二个。

六、本月环保要闻 本月我站对城区空气质量、地表水、降水、降尘、厂矿企业等进行了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1504个: 1、完成了汨罗市八里纸业有限公司等14家次企业的委托监测; 2、完成了汨罗市金尾渔业专业合作社1次咨询监测; 3、完成了汨罗市环境保护局监察大队6次送检监测; 4、完成了湖南福民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次企业的监督监测; 5、完成了汨罗江沿江排污渠水质调查等4次调查监测。 汨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2017年09月07日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城市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结晶,是加工物质、提供信息的高效场所。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城市化速度突飞猛进,城市人口激增,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与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休戚相关。因此,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对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配置规划,有效调整城市职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城市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城市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说明、分析和评定。进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首先能够使得决策者与公众等明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其次,找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出现变化的内在原因,并由此制定相关对策;再者,能够逐渐使得决策者、公众等明确在自然环境、灾害、污染、人口、科技、教育、福利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必要性,改变传统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等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认识误区,并由此逐渐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真正内在涵义。并为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1.1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全面调查城市生态环境,收集原有的调查结果和分析资料,将这两方面的信息汇总成城市生态环境信息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形成因素和造成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根据评价任务和目的选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形成、发展、变化影响重大的因素,即评价要素及其评价参数,制定质量标准,再采用专门的评价方法得到各评价要素质量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定性和定量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也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的重心所在。 1.2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包括下面三方面的内容:(1)各评价要素质量变化引起的环境生态效应和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如生物的生态变异、生理功能异常、减产、不结实直至死亡、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2)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状况影响,如儿童的发育状况,健康状况,成人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能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等等;(3)经济效益分析,以货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影响大小的尺度,将生态环境质量所受的损害进行经济损失估算。 2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研究动态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月报1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月报1 (2020年9月)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 2020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及所辖103个旗县(市、区)建成区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12个盟市中心城区开展降尘监测。 一、盟市环境空气质量 9月份,12个盟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在96.6%~100.0 %之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99.4 %,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持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2个百分点;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为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二氧化氮(NO2)平均浓度为2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一氧化碳(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浓度平均为0.7毫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持平;臭氧(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第90百分位浓度平均为11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个百分点。 详见表1、表2。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要求评价,9月份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相对较高的盟市是乌海市和包头市;相对较低的盟市是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同比降幅大于10%的盟市是赤峰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和兴安盟。 详见表3。 1本报告12 盟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国控点位数据、103 旗县(市、区)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国控点位及区控点 位数据;各项污染物的监测状态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29号)中的相关要求执行;各盟市PM10、PM2.5浓度统计扣除沙尘天气影响,达标天数比例统计保留沙尘天气影响。 旗县PM10、PM2.5浓度统计不扣除沙尘天气影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