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 第四章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学生版)

17 第四章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学生版)

17 第四章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学生版)
17 第四章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学生版)

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梳理与典型例题 (一)能量守恒和转化。

1.能量间的转化关系。

2.能量从高转化到低时,总有能量放出,从低转化到高时总要吸收能量。物质的三态能量转化如下:

气态

放出能量吸收能量

液态

放出能量吸收能量

固态

【例

1】煤、石油、天然气和生物能资源的能量形成、转换和利用过程中基本上是( ) (A)太阳辐射能→化学能→热能 (B)太阳辐射能→机械能→电能 (C)生物能→电能→化学能→热能 (D)太阳辐射能→机械能→化学能

【例2】下列能量中,不来自太阳能的是 ( ) (A)煤炭 (B)水能 (C)地热能 (D)沼气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均匀是指溶液中溶质的分散程度达到分子(或离子)水平。 2.溶液的组成:

溶液里同时存在着溶质分子(或离子)、溶剂(水)分子和溶质的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等。 3.溶解的过程:

物质的溶解通常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耍克服分子或离子之间的引力,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另一个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4.中学中常见的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等,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氯化铵、硝酸钾、硝酸铵等;溶解时热量变化不明显的物质有:氯化钠等。 5.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当扩散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时,溶液的温度就下降。当吸收热量小于放出热量时,溶液的温度就上升。当吸收热量等于放出热量时,溶液温度将基本不变。

【例3】浓硫酸溶解于水时 ( ) (A)只有物理过程 (B)只有化学过程

(C)既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过程 (D)没有任何过程

【例4】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溶液的温度升高是由于________,氯化钾固体溶于水,溶液的温变变化不显著是由于________。

(A)溶解于水时,只发生扩散过程或溶解于水时只发生水合过程 (B)溶解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约等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C)溶解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D)溶解于水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例5】下列物质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

(A)水分蒸发 (B)水凝结成冰 (C)氟利昂液化 (D)碘蒸气凝华

(三)溶解与结晶

1.溶解:当把固体溶质加入水后,溶质表面的分子或离子由于本身的振动以及受到水分子的撞击和吸引。会逐

未溶解的溶质溶解

结晶

已溶解的溶质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溶解速率与结晶速率

结晶水合物所含的结晶水一般都不稳定,受热后容易失去结晶水,如

CuSO4·5H2O102

???→

℃CuSO

4

·3H2O113

???→

℃CuSO

4

·H2O???→

250℃CuSO

4在250℃以下,CuSO4·5H2O失掉的结晶水是全部的4/5,剩下的一份结晶水需要在较高温度下才失去。这说明有一份结晶水比其他四份结晶水结合得牢固。

假若在白色硫酸铜粉末中滴入少量水,白色粉末又重新生成蓝色晶体。利用这一原理常用于酒精中有无水的检验。

4.风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不太稳定,在室温下或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结晶水,这种现象叫做风化.

5.潮解:晶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晶体表面逐渐形成溶液的现象叫潮解。

6.实验室中易风化、潮解物质

常见的易风化的物质有:Na2CO3·10H2O、Na3PO4·12H2O、Na2SO4·10H2O等。

常见的易潮解的物质有:NaOH、Cu(NO3)2·6H2O、MgCl2·6H2O、红磷、ZnCl2?6H2O、CaCl2?H2O、P2O5等。

【例8】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A)氯化钠易潮解,所以食盐应密封保存

(B)加热胆矾后颜色由蓝逐渐变白是因为胆矾发生了风化

(c)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某酒精中是否含有微量的水

(D)纯碱是一种常用的强碱

【例9】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冷却饱和溶液而析出晶体后,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晶体都含有结晶水。

(3)晶体失去结晶水,一定是风化的结果。

(4)无水氯化钙吸水后表面形成溶液是发生了潮解。

三、思维误区与疑难解析

本节知识在理解与运用中常见的错误是:1.对物质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不清楚。2.误认为结晶水合物为混合物。

【例】下列物质是混合物的是( )

(A)生铁(B)钢(C) CuSO4·5H2O(D)氮气

【疑难解析】

1.溶解与结晶

溶微粒回到晶体表面溶微粒离晶体入溶液

质质开进结晶

具有的能量。 ,试用最简单的方法将它们鉴别出来。 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提供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A的计算式:________(kg);

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错误的是( )

(A)会引起化学键的变化

(B)会产生新的物质

(C)必然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

(D)必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五、趣味阅读

能源概述

能源是能为人类提供热、光、动力等有用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的统称,包括矿物燃料、阳光、流水、风、薪柴等。

人类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柴草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煤炭时期,19世

纪中叶的石油时期及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能源时期。

能源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能源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技术上比较成熟、使用较普遍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近几十年才开始利用或正在研究开发的能源叫做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

能源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来自自然界、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或转换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从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能源叫做二次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等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煤油、酒精等是二次能源。一次能源又可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两大类。煤、石油是古代动植物经长期地质运动作用形成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这是不可再生能源}像太阳能、风力、水力或从绿色植物中刺取的酒精等,它们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能源。此外,由供能原理可分为燃料能源和非燃料能源。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这些当前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储量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无限制的开采,已渐趋于枯竭。而这些能源的形成却需要数亿年。所以开发新能源势在必行。常见的新能源有以下几种:

1.水能

水能是指水力能源,是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能最普遍的方式是在河道中建起拦水坝。利用水流的流量和水的势能(落差)推动水轮机进行发电。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其利用原理与水力发电相似。

2.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地球每秒获得的太阳能量相当于燃烧500万亿吨优质煤发出的能量。利用太阳能可以建造太阳房、制造太阳能电池、热水器和太阳灶等。

3.风能

风能是一种取之不尽又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通过风力机即风车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热能或电能的。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又缺少水源,风力发电就成为能源发展的首选项目。4.地热能

地热能主要是利用地热发电。除发电外,地热还可用于温室育苗、栽培作物,温泉可治疗皮肤病和关节炎等。5.生物能

生物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是一种以生物质为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6.核能

核能是指核裂变和核聚变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l kg235U全部裂变产生的原子能相当于2 500吨优质煤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但核裂变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有限且利用度低,棱废料的处置及安全性等。现在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如何控制核聚变反应利用聚变能。因为聚变能所产生的能量极大,而且使用的燃料极为丰富,安全性更强,无放射性污染。

7.氢能

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氢能是一种理想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氢能具有来源丰富,燃烧热值高、不会污染环境,运输方便等特点。氢无疑也是人类未来优先利用的能源之一。

六、课后训练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

2.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是( )

(A)物理过程,吸收热量(B)化学过程,吸收热量

(C)物理过程,放出热量(D)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3.处于不同状态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一般是( )

(A)液态>气态>固态(B)气态>液态>固态

(c)固态>气态>液态(D)相等

4.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B)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变成热能

(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D)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变成光能

5.下列物质中,适合制作热带地区应急“冰袋”的是( )

(A)食盐晶体(B)蔗糖晶体(C)烧碱(D)硝酸铵晶体

6.在一定温度下,将KNO3饱和溶液蒸发掉10 g水后,下列保持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B)溶液的质量(C)溶液的浓度(D)溶剂的质量

7.下列关于溶解平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在物质溶解的同时又有物质的结晶

(B)溶解平衡的本质是溶质的溶解速率等于结晶速率

(C)当达到溶解平衡时,溶液中各种微粒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固体的质量也不再变化,但固体的形状可以变化

(D)达到溶解平衡时,此溶液不一定为饱和溶液

8.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等于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D)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不相等

9.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会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为粉末,这一现象称为( ) (A)风化(B)潮解(c)蒸发(D)结晶

10.物质的溶解通常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受到水分子的作用,向水中________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向外界吸收热量,这是一个________过程;另一个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是一个________过程。

n.溶解和结晶是________的两个过程,在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________的过程,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________,通常用________表示。

12.溶解平衡是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________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________,即溶质溶解的速率等于________,这时从表面看,固体溶质的质量________。

13.物质一般都具有三态。当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时需要——能量,继续变为气态时还需要________能量,在这一系列的转化过程中,物质的内能在________ (填“增加”或“减小”)。

14.w克某结晶水化合物A·nH2O,受热失去全部结晶水后,质量变为b克,则该结晶水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8wn

b

(B)

18wn

w b

-

(c)

18bn

w

(D)

18wn

w b

+

15.某结晶碳酸钠14.3 g,经充分加热后,质量减少9 g,由此推出结晶碳酸钠的分子式为________。

16.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20 g Ba(OH)2·8H2O粉末,将小烧杯放在事先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加入10 g 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1)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反应。

(3)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反应混合物成糊状。反应混合物呈糊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__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该反应为________热反应,这是由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7.某温度下有500 g饱和的FeSO4溶液,其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3。加入40.0g FeSO4,析出FeSO4·H2O 晶体163.5 g。求x的值。

【高考体验】

18.(2009·上海)下列措施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燃料(B)用家用汽车代替公交车

(c)利用潮汐能发电(D)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要点 一、.能量的守恒和转化 1.能源 (1)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换和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物质的三态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 二、.溶解的过程和溶解热现象 1.溶液:溶质分散到溶剂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物质的溶解过程 扩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从晶体表面向水中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要克服分子或离子间的作用力,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是物理过程; 水合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向外界放出热量,是化学过程。 3.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水溶液温度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扩散过程吸收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热量的相对大小。 扩散 溶解过程 水合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吸热 放热 能源 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新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能源,如水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能源,如核聚变燃料、油页岩、油砂 煤制品,如洗煤、焦炭、煤气 石油制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液化石油气 电能、氢能、余热、沼气、蒸汽等 吸收能量 固态 液态 气态 吸收能量 放出能量 放出能量

三、溶解和结晶 1.溶解:溶质分散到溶剂中的过程。 2.结晶:晶态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3.溶解和结晶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过程 溶解和结晶作为宏观现象是不能同时观察到的。但是,就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而言,溶解和结晶这两个过程则是同时进行的相反(互逆)的过程,即在溶液里溶质进行溶解的同时,也进行着结晶,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一个动态平衡体系——溶解平衡。 4.溶解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中,当物质溶解速率和物质晶体析出速率相等,这个溶液体系就达到了溶解平衡状态。 若改变外界的条件(包括改变溶剂量或温度),则可不同程度地改变微观粒子的溶解速率和结晶速率,原来的溶解平衡被破坏,并在新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5.结晶水合物 有些盐溶于水中会形成稳定的水合离子,当这些盐从水溶液里结晶出来时,就带有一定数目的水分子。所带水分子的多少,主要由这些盐电离产生的离子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多少决定,如胆矾CuSO4·5H2O、石膏CaSO4·2H2O、皓矾ZnSO4·7H2O等。 但像NaCl、KBr、KNO3等盐,由于它们在溶液里形成的水合离子很不稳定,所以,当从溶液中结晶时,晶体不带结晶水。 由于结晶水存在于晶体结构中,所以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6.晶体的风化和潮解 1).风化:指在室温下和干燥的空气中,某些结晶水合物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使晶体变形和破坏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 2).潮解:指某些易溶于水的固体物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吸收水分而自身溶解其中,在其表面形成饱和溶液的一种现象。潮解的主要过程是物理变化。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溶解热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时间:2018年4月日 姓名:刘双 班级: 学号: 1.实验目的 (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量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通过计算或者作图求出硝酸钾在水中的微分溶解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冲淡热。 (3)掌握微机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 2.实验原理 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物质溶解过程包括晶体点阵的破坏、离子或分子的溶剂化、分子电离(对电解质而言)等过程,这些过程热效应的代数和就是溶解过程的热效应,溶解热包括积分(或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定浓)溶解热。把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其热效应称为冲淡热。包括积分(或变浓)冲淡热和微分(或定浓)冲淡热。 溶解热Q:在恒温、恒压下,物质的量为n2的溶质溶于物质的量为n1的溶剂(或溶于某浓度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 积分溶解热Qs: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质溶于物质的量为n1的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 微分溶解热(ee ee2)e 1 :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 的热效应。 冲淡热:在恒温、恒压下,物质的量为n1的溶剂加入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 积分冲淡热Q d:在恒温、恒压下,把原含1mol溶质和n02mol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n01mol时的热效应,为某两浓度的积分溶解热之差。 微分冲淡热(ee ee1) e2 或(eee ee0 ) e2 :在恒温、恒压下,1mol溶剂加入到某一确定浓度的无 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dQ=(ee ee1) e2 ee1+( ee ee2 ) e1 ee2 上式在比值e1 e2 恒定下积分,得: e=(ee ee1 ) e2 e1+( ee ee2 ) e1 e2 ee2=ee,令:e1 n2 =e0,则有: ( ?Q ?n1 )=[ ?(n2Q s ?(n2n0) ]=( ?Q s ?n0 ) Q d=(ee)e01?(ee)e02 其中积分溶解热ee可以直接由实验测定,其他三种可以由ee?e0曲线求得。 欲求溶解过程中的各种热效应,应先测量各种浓度下的的积分溶解热。可采用累加的方法,先在纯溶剂中加入溶质,测出热效应,然后再这溶液中再加入溶质,测出热效应,根据先后加入的溶质的总量可计算出n0,而各次热效应总和即为该浓度下的溶解热。本实验测量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溶解热,是一个溶解过程中温度随反应的进行而降低的吸热反应,故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先测定体系的初始温度T,当反应进行后温度不断降低时,由电加热法使体系复原到起始温度,根据所耗电能求出热效应Q。 3.仪器和试剂 反应热测量数据采集接口装置: NDRH-1型,温度测量范围0~40℃,温度测量分辨率0.001℃,电压测量范围0~20V,电压测量分辨率0.01V,电流测量范围0~2A,电流测量分辨率0.01A。 精密稳流电源:YP-2B型。 微机、打印机。 量热计(包括杜瓦瓶,搅拌器,加热器,搅拌子)。 称量瓶8只,毛笔,研钵。 硝酸钾(A.R.) 4.实验操作 (1)取8个称量瓶,分别编号。 (2)取KNO3于研钵中,研磨充分。 (3)分别称量约 2.5、1.5、2.5、3.0、3.5、4.0、4.0、4.5g 研磨后的硝酸钾,放入 8 个称量瓶中,并精确称量瓶子与药品的总质量。记录下所称量的数据。

物质的构成溶解及物理化学性质

学生:科目:第阶段第次课教师: 考点1:分子的热运动 1知识梳理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典型例题 1 水结冰,分子间的距离如何变化? 2 “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涉及的科学知识是-—----—— 3 我们知道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为什么蒸发有致冷作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分子很小 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之中 4 针对练习 1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都是酒精气体。 B 扫地时,灰尘在空气中飞舞. C 腌咸菜时,时间一长才就变咸了。 D 晒衣服时,水分蒸发衣服变干。 2 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的原因。 《1》。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要--—--———---—— 考点2:物质的溶解 1知识梳理 1、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 2、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溶解得越少。 2典型例题 1色拉油地在衣服上,用水洗不掉,为什么用汽油可以洗干净? 2 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3 你知道汽水瓶打开盖子后为什么会冒泡吗?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不一样. 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4 针对性练习 1 物质在溶解时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它与吸放热的关系正确的是 ( ) A 有的温度升高放热 B 有的温度降低吸热 C 有的温度不变,吸热放热等效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2 小明的妈妈买了一瓶蜂蜜,到了冬天,她发现瓶子里洗出了白色晶体。她觉得非常不满意,认为被欺骗了,但工作人员则认为这白色晶体是葡萄糖晶体,是从蜂蜜中析出的,你认为他们谁有理?请说出理由。 考点4: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 知识梳理 物理性质;状态、密度、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等 化学性质:有些物质有毒性、食物会腐烂、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会变浑浊等 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2 经典例题 1下列各组两个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酒精挥发、酒精燃烧 B 蜡烛受热融化、蜡烛燃烧 C 镁条燃烧、钢铁生锈 D 钢锭轧成钢材、食物腐烂 2蜡烛燃烧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你知道了蜡烛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质? 3知识概括、方法总结与易错点分析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酸碱性 酸碱性的检测 针对性练习: 1 化学变化区别于物理变化的标志是-—--—--——— 2 在下列物质的变化或属性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木材做成各种家具 B 氨气有刺激性气味 C 酒精挥发 D 煤油燃烧 E 氧化酶是白色粉末 F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 G 煤油能燃烧 H 酒精易挥发

小学科学溶解部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

溶解热测定

实验七 溶解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并用作图法求出硝酸钾在水中的微分溶解热、积分稀释热和微分稀释热。 3.掌握溶解热测定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物质溶解过程所产生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可分为积分溶解热和微分溶解热两种。积分溶解热是指定温定压下把1mol 物质溶解在n 0mol 溶剂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由于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浓度不断改变,因此又称为变浓溶解热,以△sol H 表示。微分溶解热是指在定温定压下把1mol 物质溶解在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所产生的热效应,以表示.在溶解过程中浓度可视为不变,因此又称为定浓度 溶解热,以0 ,,)(n p T sol n H ???表示,即定温、定压、定溶剂状态下,由微小的溶质增 量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稀释热是指溶剂添加到溶液中,使溶液稀释过程中的热效应,又称为冲淡热。它也有积分(变浓)稀释热和微分(定浓)稀释热两种。积分稀释热是指在定温定压下把原为含1mol 溶质和n 01mol 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n 02mol 溶剂时的热效应,它为两浓度的积分溶解热之差。微分稀释热是指将1mol 溶剂加到某一浓度的无 限量溶液中所产生的热效应,以n p T sol n H ,,0 )(???表示,即定温、定压、定溶质状态 下,由微小的溶剂增量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积分溶解热的大小与浓度有关,但不 具有线性关系。通过实验测定,可绘制出一条积分溶解热△sol H 与相对于1mol 溶质的溶剂量n 0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其他三种热效应由△sol H~n 0曲线求得。 设纯溶剂、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H m1和H m2,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H 1和H 2,对于由n 1mol 溶剂和n 2mol 溶质组成的体系,在溶质和溶剂未混合前,体系总焓为: 图1

什么是溶解

什么是溶解 “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地分布在一种液体中,如食盐溶解于水。可以用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为实验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 变成的微粒能否看到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沙:黄色 液体:透明 液体:白色 看不到 液体:紫色 透明 看不到 液体:无色 透明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均匀不均匀不均匀均匀均匀是否沉淀没有沉淀物沉在底部部分沉淀没有沉淀没有沉淀 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不能分离纸上:沙 水:无色 纸:面粉 水:无色 不能分离不能分离 是否溶解溶解没溶解没溶解溶解溶解 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实际上包含着两种变化的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即水分子)的作用下,克服了相互的作用力,向水里扩散的过程,这是物理变化的过程;另一种是溶质的微粒(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是化学变化的过程。这两种过程是同时存在的。溶质微粒在水里依靠水合和扩散作用,离开了溶质本体,均匀地扩散到水分子间,从而逐渐溶解。溶质微粒的水合和扩散过程,我们用肉眼是难以观察的,但可以依靠以上设计的实验来证实。图1表示食盐(NaCl)在水中溶解形成NaCl水溶液的过程。 另外溶质微粒在水中扩散时需要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溶质微粒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时将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一种物质溶解在水里,温度究竟是升高还是降低,取决于溶解过程中两种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多少。用“Q 吸”代表溶质微粒扩散所吸收的热量,用“Q放”代表溶质微粒水合时放出的热量。若:Q 吸>Q 放,溶液温度下降; Q 吸<Q 放,溶液温度升高; Q 吸≈Q 放,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 溶质溶解过程的热量变化,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得。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肖港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专题6 物质的溶解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第1课时

【学习过程】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区分溶液与浊液。 2.能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知道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知识回顾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牛奶 B.泥浆 C.汽水 D.水银 2.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1)食盐______________(2)酒精______________(3)高锰酸钾____________ (4)硫酸铜____________(5)葡萄糖____________(6)碘片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本P142—P144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数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其中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______,被溶解的物质叫做______。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判断时有一个习惯上的规定:(1)当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为______,量多的为______;(3)若溶液的组成中有水,则不管水的量多还是少,一律把水当作______;(4)当气体溶于液体时,气体为______,液体为______(以上填“溶质”或“溶剂”)。 二、合作探究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溶液的颜色

三、课堂练习 1.将白醋、食用油、食盐、酒精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白醋 B.食用油 C.食盐 D.酒精 2.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该溶液中溶质是() A.H2O2 B.H2O C.H2 D.O2 3.生活中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牛奶 B.泥水 C.蔗糖水 D.植物油 4.现有下列用于描述溶液的词:①无色;②混合物;③化合物;④均一;⑤稳定;⑥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适合于描述溶液性质的是()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6. 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化合物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浓度和性质相同 D、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7.先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然后回答相关问题: (1)碘酒、盐酸、医用酒精; (2)由上述可归纳出,溶剂是水(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溶质是化合物,溶质是固体。 【课后反思】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4.1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共2课时) 第1课时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世界中能量守恒和转化的规律。 (2)从分子或离子运动的角度理解物质溶解时经历的两过程、以及两个过程的热量变化,理解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溶解过程的热现象,探索放热、吸热的原因,提高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奇妙的自然规律和能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溶解的两个过程及其热现象 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与演示实验相结合 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并给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对于每个学生都不陌生,初中学生学习过浓硫酸溶于水的热效应,利用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 (1)激趣引题,通过现代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学习任务和目标。 (2)利用已学习的物理知识讨论能量种类及能量守恒和转化。 (3)引导交流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并探讨物质三态变化中能量变化有哪些应用。 (4)演示实验(高锰酸钾溶解过程),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微观粒子的运动。 (5)学生得出物质溶解过程中存在溶质分子的扩散过程,教师讲解水合过程。 (6)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本节重点,通过实验(测定氢氧化钠、氯化铵、浓硫酸、氯化钠溶于水的热现象),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共同完成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中的热效应的学习。 (7)学生讨论物质溶解过程中的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理解与吸热与放热的 关系。 (8)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1 7 8 2 引 言 现代人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作 业 9 10

溶解热实验报告

溶解热的测定 名字:程伊伊学号:06 班级:药学日期:2016.3.15 (一)实验原理 1.溶解热概念溶质溶解于溶剂的过程由溶质晶格破坏、电离的吸热过程和溶质溶剂化的放热过程组成,总的热效应取决于两者之和,可能是吸热的,也可能是放热的。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热效应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相对量有关,例如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热效应(吸热)随溶剂水的量增加而增加。 2.电热补偿法原理硝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是吸热过程,反应热可以用电热补偿法来进行测定。其基本做法是,在反应前确定系统的温度,在反应中,给予系统电加热,直到反应结束后,系统的温度恢复到起始状态,计算电热量即为反应热。 △Hm=Cp*△T1*M/m Cp=Q/△T2 Q=IVt (二)实验步骤 (1)在分析天平上称取1份重量为8.2345g的硝酸钾样品,放在干燥器中待用。 (2)将蒸馏水加入干燥的保温杯中,同时记录水温,作为实验温度。 (3)插上电源,搭好装置,开启磁力搅拌器,调整转速。观察数字贝克曼温度计,记录初始温度T1,每1min观察1次,记录3次,直至恒温。 (4)将预先称好的硝酸钾8.2345g迅速、全部倒入保温杯中,盖好瓶盖,磁力搅拌器均匀地搅拌,由于硝酸钾溶解为吸热过程,溶解时温度下降,每30s读取温度一次,直至温度不变,即为T2。T2每1min观察1次,记录3次。 (5)开启电源,接上加热器,调整功率(电压约10V,电流约1A),准确记录电流电压值。当贝克曼温度计度数上升0.5℃时,记作标记温度,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6)计时的同时,观察温度上升,直至接近T1,取下加热器,记录温度T3,每1min 观察1次,记录3次。 (三)数据记录和处理 实验温度的测定 通电时间:3min14s 电流:1.435A 电压:10.46V 实验温度:13.92℃ 每1min记录1次第1次第2次第3次 T1 13.93 13.93 13.93 T2 11.16 11.14 11.13 T3 14.18 14.22 14.26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是怎样溶解物

……………………………………………………………最新资料推荐…………………………………………………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1 ……………………………………………………………最新资料推荐…………………………………………………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2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

《物质在溶解过程中有能量变化吗?》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杜青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溶解过程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热效应的内在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解过程中吸热,放热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 2.在研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 3.通过物质运动与能量转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积极探索、进取创新的精神 3.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相互协作,感受团队精神及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 物质溶解的热效应和扩散、水合两过程. 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应用物质溶解过程的热效应知识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来寻找知识增长点,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首先从生活中的蓄热型取暖器引入,激发学生学习能源的兴趣;再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溶解中的热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的二过程及能量变化。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体验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对溶解中能量变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自主形成相关概念,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升华,初步形成了用化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及用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体验。 教学准备:1。录象《能源》。 2.投影仪和投影片。 3.教材84页:《高锰酸钾晶体的溶解》:培养皿,高锰酸钾晶体,无水硫酸铜粉末,蒸馏水,镊子,小烧杯。 (学生实验25组)《硝酸铵、氯化铵晶体的溶解》:数字测温仪,试管和试管架(四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硝酸铵晶体和氯化铵晶体各2克,滤纸。 (学生实验25组)《氢氧化钠、氯化钠固体的溶解》: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晶体各2克、二个试管中各放5mL蒸馏水。

《物质的溶解过程》例题解析

单元1物质的溶解过程 例1: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 ,其中溶质是___________。 ①牛奶②酒精③泥水④澄清石灰水⑤钡餐⑥盐酸 选题目的: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判断。 思路分析:解题的关键要从特征上去区 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泥水、钡餐为悬浊液,澄清石灰水、盐酸为溶液,牛奶胶体。容易错的是盐酸,它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解答:④、⑥ 启示:概念和物质分类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它比具体知识还重要。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是溶液 B.溶液都是无色、澄清、透明的 C.在溶液中,各部分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相同 D.浊液也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只是溶质的颗粒较大 选题目的:本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溶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 思路分析: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它是纯净物而不是溶液,A错;溶液是透明的,但不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错;溶质和溶剂是描述溶液组成是的专用词汇,D错。 解答:C 启示:在概念教学中,要有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一定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和应用范围。必要的时候还应该训练学生的简易逻辑思维能力。 例3.写出下列溶液中的化学式 (1)生石灰溶于足量水所得的溶液____________ 。 (2)锌跟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________________。 选题目的:本题在考查溶液有关概念的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化学反应掌握的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思路分析:生石灰跟氧化钙会发生反应: CaO+H2O==Ca(OH)2,故所得液体为氢氧化钙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钙;锌跟稀硫酸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锌。

案例30溶解时的热效应

案例30溶解时的热效应 【课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活动课 一、教学内容与案情分析 本节作为活动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地动脑动手,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物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变化,知道溶解是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并通过分析、归纳、表格化,学习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2)知道溶解的两个过程———扩散、水合。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2)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初步学会用表格处理信息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2)通过放热、吸热,扩散、水合两个对立概念,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物质溶解时放热和吸热现象的本质。难点:让学生学会用表格处理信息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和媒体 方法:实验探究式。媒体:电脑投影,实验仪器和药品略。

发问:节假日到郊外去野炊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这样生火,既污染环境,又有发生火灾的危险。有没有一种安全、方便、环保的无火加热的方法呢?要是我们想喝冰爽的饮料,又有没有一种在野外方便制

和(紫红和克服离子间引力,

点评: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注意了交流、讨论、小结,尤其注重了其表格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探究性学习在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得到了升华,培养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化学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第四章化学反应过程的热效应 物质世界的各种变化总是伴随着各种形式的能量变化。定量的研究能量相互转化过程中所遵循规律的学科称为热力学。 热力学只能预测变化发生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不能告知变化所需的时间及其历程。 化学热力学是把热力学基本原理用于研究化学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现象,是用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预测化学反应起始时的变化方向和终止时的平衡位置。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在指定条件下达最大限度时的热力学平衡状态,对于有关化学平衡问题的定量描述是热力学基本原理在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反应等化学反应中最重要的应用。 4.1基本概念 4.1.1系统和环境 为了明确讨论的对象,把被研究的那部分物质或空间称为系统,系统以外与系统相联系的其它部分称为环境。系统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研究BaCl2和Na2S O4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含有这两种物质及其反应产物的水溶液是系统,溶液之外的烧杯和周围的空气等就是环境。 按照系统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关系,可把系统分为三种: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交换又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孤立系统或隔离系统;只有能量交换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称为敞开系统。 4.1.2. 状态和状态函数 系统的状态是由其一系列宏观性质所确定的。例如气体的状态可由温度(T)、压力(p)、体积(V)及各组分的物质的量(n)等宏观性质确定。确定系统状态的宏观性质称为状态函数。上述的T、p、V、n等都是状态函数。系统的状态一定,状态函数的数值就有一个相应的确定值(状态一定,值一定)。如果状态发生变化,只要始态和终态一定,状态函数(如T)的变化量(ΔT)就只有唯一的数值,不会因始态至终态所经历的途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从始点(T1)经不同途径到达终点(T2)时的变化量(ΔT=T2–T1)是相等的(殊途同归变化等)。如果变化的结果是仍回到了始态,则其变化量为零(周而复始变化零)。状态函数的这些特征,对本章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学习方法报社全新课标理念,优质课程资源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些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根据物质溶于水时出现的这种变化,可将相关物质加以鉴别,或将这些变化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材习题在密闭、隔热的条件下,向装有水的保温瓶中加入某种物质,溶液温度下降,这种物质可能是()。 A.生石灰B.硝酸铵C.氯化钠D.氢氧化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生石灰溶于水时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此过程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使得溶液温度下降;氯化钠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热,使溶液温度上升。根据题意,这种物质应该是硝酸铵。答案选B。 变式题(2013年山东滨州)向如图装置的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 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是()。 A. 氢氧化钠 B. 生石灰 C. 浓硫酸 D. 硝酸铵 解析本题是由图形呈现的,考查同学们对图形的判断与分析能力。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上升,说明广口瓶内气体压强变小,压强变小主要是由于物质溶于水时产生的能量变化引起的。解题的关键是熟记不同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情况。答案选D。 拓展题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 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生,则液体A 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双氧水和二氧化锰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D.水和硝酸铵 解析本题在前两题的基础上难度有所提升,要求对信息进行 分析整合。导管口有较多的气泡产生,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右边试管中反应产生气体,二是右边试管中固体溶于水后温度上升,压强增大,使气体排出。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可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反应会产生氧气;水和生石灰反应放热,氢氧化钠溶于水也放热,使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下降。答案选D。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教案

第二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物质的溶解过程》预习检测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泥浆 B.白醋 C.白酒 D.糖水 2.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剂一定为水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 3.将下列物质分别加到水中充分溶解,会使溶液的温度明显升高的物质是( ) A.硝酸铵固体 B.氢氧化钠固体 C.蔗糖固体 D.食盐晶体 4.10g 某固体物质投入100g 水中,振荡.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是( ) A.g g g 1001010+×100% B.g g g 10010100+×100% C. g g 10010×100% D.无法确定 5.配制2000g 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需要称取NaCl 的质量为 ( ) A.9g B.18g C.90g D.180g 6.已知某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则下列比例关系错误的是( )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1 B.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9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9:10 D.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10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A.泥浆是泥沙分散到水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白醋是醋酸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C.白酒是酒精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糖水是蔗糖溶于水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 2.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均相同。溶剂不一定是水;溶液的溶质可以有很多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比如蒸馏水。 故选D 。 3.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错误; B.烧碱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故正确; C.蔗糖固体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错误; D.食盐晶体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错误. 故选B 。 4.解:若10g 某固体物质投入100g 水中,振荡.溶解,这10g 固体中不含结晶水且全部溶解,那么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g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g g g 1001010 ×100%,若该10g 固体中含有结晶水或者没有全部溶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就不是10g ,且无法确定.所以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无法确定. 故选D 。 5.解:本题考查了溶液的计算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氯化钠的质量=2000g×0.9%=18g. 故选B 。 6.解: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可以取特定数值即溶质为10g ,溶剂为90g ,即溶液为100g. 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g :100g=1:10而非1:11.错误; B.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g :90g=1:9.正确;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包括多种形式,主要以______形式体现。 2.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 任何物质有含有一定的能量,若反应物的能量比生物的能量________,根据能量守恒,多的那部分能量只能从外界吸收,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3. ①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Ⅰ.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如: Ⅱ. 酸碱中和反应。如: Ⅲ.燃烧反应。如: Ⅳ.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如: ②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Ⅰ.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如: Ⅱ. 大多数持续加热或高温的反应。如: Ⅲ. 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 Ⅳ.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达标】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C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D .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 2.下列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 A .在生石灰中加水 B .硝酸铵溶于水 C .浓硫酸加水稀释 D .用石灰石煅烧石灰 3.下列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 ) A .碳酸钙受热分解 B .乙醇燃烧 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 .氧化钙溶于水 【考点2】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________ 上图中,E 1为反应物所含有的能量,E 3为生成物含有的能量 反应时,旧键断裂,物质从外界吸收能量(E 2 –E 1)--------------即反应物键能之和 新键形成,物质向外界放出能量(E 2 – E 1)-------------即生成物键能之和 可以看出,这里给出的是一个吸热反应的图像,请大家在其右侧画出放热反应的图像。 1、 从化学键角度 从化学键角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该等于:“旧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之差,即 (E 2 –E 1)-(E 2 – E 3) 对于任何反应,规定: 反应热 = 反应物键能之和 — 生成物键能之和 2、 从能量守恒角度 从能量守恒角度,反应的能量变化应该等于反应物与生成物能量之差,即E 3 -E 1 对于任何反应,规定: 反应热 = 生成物的能量 — 反应物的能量 【注意】:虽然两种角度计算方式不同,但结果相同,都是E 3 -E 1 我们将物质自身含有的能量称为焓。 (*严格来讲,焓的概念比较复杂,为了理解方便,这里我们暂且这么说也无妨)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反应热表示为:“△H ”。 【小结】1.焓 2、焓变(△H ): (1)单位: (2)表达式: (3)△H>0 或“+” 反应 △H<0 或“—” 反应 3.反应热 E E E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