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表内乘法(二)》的内容。

教材分析: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6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6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6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口诀的继续,也是今后学习7、8、9乘法口诀的基础。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课之前,已经掌握并熟记了1至5的乘法口诀,而且部分学生在家里就已经对6的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背诵下来。运用教学情境图对自己的发现进行表述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所以这节课我着重要求学生能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要求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两个数相乘的计算,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编口诀的过程

中进一步了解各种图形的含义,能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教学理念: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

小学数学《计算的练习课神奇的“495”》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计算的练习课(神奇的“49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2、启发学生勇于和同伴交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3、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巩固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再现:(体验魔术) 师: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魔术,同学们想看吗?想!这个魔术是中国魔术中最难得叫做“读心术”,读谁的心呢? 那个同学愿意上来让老师读一下他的心呢?(请一名同学上台)师:现在请你在心里想好三个数字。你可以不用告诉老师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数字,一会用你想的三个数字找屏幕上的方法计算后老师就能猜出他最后的结果是多少,大家信不信? 生:不信 师:咱们试试看,你想好三个数字了吗?好的,老师要开始读他的心了,我要看着他的眼睛。咦,这个孩子的眼睛真大,好!读出来了。

老师这就将猜出的答案写在纸上并且倒扣在黑板上再也不去动它了。现在你可以告诉大家你心里想的那三个数字是多少了?生:1 2 3 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会算差吗?对,差是它仍然是由三个数字组成。接下来,按刚才的方法用最大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好结果是。还是由三个数字组成还可以重复刚才的做法再写一个减法竖式。 谁知道第三个减法数字该怎样写,书写时应注意什么?怎样计算,计算式应注意什么? 请同学们接着往下算,看最后的结果是多少?(生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算出最后结果是495.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老师要请个同学来揭晓答案。(同学上黑板反转贴在黑板上的495) 师:真的不可思议,可没有掌声最不可思议。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形成猜想,精心验证) 魔术最精彩的环节便是魔术的揭秘了,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是怎么读出答案的? 想不出来了,是吗? 老师在表演一次,看谁先猜出来?哪个同学再来配合一下?(会表现自己的孩子才是勇敢的孩子) 请同学上来和刚才一样,在你心里想好三个数字,想好了吗?好的,注意看,老师要读心了。结果是——将那张写着495的纸片倒扣在黑板上。 学生奇怪,生:谁能猜猜我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课题: 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学情分析: 一年多的学习中学生表现出:喜欢发现数学信息、喜欢提出数学问题、喜欢 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阳光体育及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语: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喜欢)上课前我们来玩个猜一猜的游戏,猜一猜这些图标分别表示什么运动?(课件出示:乒乓球、足球、自行车、排球、篮球、游泳图标,生猜一猜) 2、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一起去“阳光体育场”看看吧! (由猜一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体验新知。 (一)探索“乘加”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阳光体育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数学信息,提数学问题并解答。 3、参加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用一步计算能解答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跟同桌说说该怎样解答? 4、全班交流,汇报。 分步算式:3×4=12(人),12+5=17(人) 师:能把两个算式合为一个吗? 生列出算式:3×4+5 5+ 3×4 提出问题:一道算式中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呢?你能结合图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像这样含有两步计算的式子叫作“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5、指导脱式计算书写格式:混合运算还可以进行脱式计算,(贴出:脱式计算) 脱式计算不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更靠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 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主题图、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二次备课 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25+20-10=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1.同学们做什么呢?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 信息啊?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 53-24=2953-24+38=67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 的 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 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 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 把等号上下对齐。 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2.这个算式 (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优秀教 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主题图)。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从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我们选择一个。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 学生列式: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同样的一幅图,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其中“40+56"是用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56+40”呢?(下午的路程加上上午的路程) 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的路程加上下午的路程合起来,所以都等于?(96千米) 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把它们连成一个等式。(屏示等式:40+56 =56+40) 2.观察等式,发现个案特点: 仔细看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并简要表示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当我们对这个发现有疑问时,怎么办?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举例进行验证。 生汇报交流(汇报时,教师在屏幕上输出学生举出的等式:) 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再写几个吗? 追间:类似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屏示省略号。) 虽然咱们写出的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它们却蕴藏着共同的规律,你发现了吗?交流一下。 师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刚才,我们用语言把加法中的这个规律表达了出来,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为简洁的方式来表达,比如用汉字、图形、字母等写成等式,也能表示这样的规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吗?(在实物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全套详细版

201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1——3单元教案 小学2018春季学期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学段目标(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教学计划(2018—2019学年)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情况 1.降低了难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内容的变化上。第一单元是统计的内容,原来二年级下册主要是教学复式统计表以及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现在重点学习调查的方法和记录整理数据的方法。第三单元是图形的运动,现在只让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删掉了原来要求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纸上辨认图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内容。 2.完善结构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五、六单元内容的变化上。首先及时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其次是将“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从三年级上册移到了二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一),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简单的推理,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 (三)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2.继续加强学生对知识整理能力的培养。 3.继续注重体现数学背景知识。 4.在完整的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练习的层次、功能分明。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9-07-31T15:38:27.637Z 来源:《中国教师》2019年10月刊作者:周磊[导读] 数学的计算在我们日常生活应用广泛,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的计算,而且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老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因此老师要设计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周磊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孟家小学 261000 【摘要】数学的计算在我们日常生活应用广泛,很多问题都涉及到数学的计算,而且计算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的比重也比较大,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老师教学任务的重点,因此老师要设计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0-271-01引言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启蒙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使以后的学习更加顺利。小学数学计算正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拥有了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技巧,才能够更加深入进行数学的学习。所以小学老师要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1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越高,他的数学成绩也就越高,这也就说明兴趣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我的班级里,我通过观察发现,数学计算能力强的学生,通常在课堂上都愿意跟着老师对练习题进行计算,还会自己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计算,比如他会计算一下班级里的学生人数,通过这些展示了他们对数学计算兴趣。而数学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不跟老师一起进行练习题的计算,这就表明他们对数学计算的不感兴趣。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首先要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情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进行计算,让整个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兴趣。比如小学生对动物很感兴趣,那么老师在课堂上就举一些关于动物的计算示例,当小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时,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听讲中,也会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老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有关数学计算的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兴趣,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偏离教学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做这些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所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提高对数学计算的兴趣,提高自己的数学计算能力。 2注重数学计算练习形式多样化。 在一般情况下,小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练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做练习题集,练习题集里面都是纯粹的计算题,这样的练习方式会引起小学生的厌烦感,因为当他们翻开练习题集时,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计算题,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计算题,这就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从而让他们从心理上抵触数学计算。小学生正处于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阶段,对一些枯燥无聊的事情会有十分大的抵触,所以老师要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数学计算练习,让小学生在看到数学计算练习时,能够练习下去。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数学计算题变得生动形象,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比如老师在进行10加5练习时,可以在多媒体上通过动画展示出来,展示的方式可以是:这时动物园里站着十只猴子,这时从远处又走来5只猴子,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猴子?这个问题通过动画展示出来时,学生就会聚精会神的进行计算。因为问题的本身是以一个能够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方式进行提问的,这时小学生就会更加愿意的进行数学练习题的计算。所以说,老师在进行数学计算练习时,要注重数学计算练习的形式多样化,这样可以避免小学生因数学计算枯燥而放弃数学计算练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投入。 3提高数学老师自身素质 小学生在学校里主要由老师进行教育,所以他们的一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逻辑都是从他们的授课老师那里学来的,所以小学生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授课老师的自身素质。要想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相关的数学老师也要有相应的能力,只有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高,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识。数学老师除了拥有一定的备课技能外,还要有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时,如果一直用枯燥的语言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会很难理解的,但是如果老师可以引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将所要讲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就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了解知识的应用环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数学老师还要拥有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因为数学老师教授的科目偏于理性,这也就可能导致数学老师的思维也偏于理性,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过于理性,让学生无法理解老师表达的意思。数学老师也要拥有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合理简单的表达出来,学生能够很容易的听明白。总体来说数学老师的自身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关备课技能,创设情境技能你自我表达能力。当数学老师具备了这三个技能外,他们的素质也不会过低。 结束语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所以数学老师要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本文中提到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有: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注重数学计算练习形式的多样;提高数学老师自身素质。参考文献 [1]杨亚萍.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完整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单元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最新教材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整理》第2~6 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3 课时 1.数据收集整理............... 2 课时 2.练习.....................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 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 种颜色,出示例1 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生:自由发言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 、" ○"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 、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 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体现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数学是一门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学科,计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离不开计算的相关应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数学计算教学可以说是教学的核心和重点。核心素养是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观,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一谈在教学中该如何运用核心素养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凸显核心素养价值 (1)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政策的新要求 数学核心素养明确提出是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这项课程标准中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其中运算能力是最主要的一项素养。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深入,人们的教育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开始更多地将目光放在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方向上,寻求孩子的全面发展。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重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这种思想观点与当前新课改的教育政策不谋而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核心素养应体现在课堂学习中 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在于课堂学习,小学生大部分较为贪玩,在课堂外,许多学生并未树立继续学习的意识。因此,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就十分重要了,课堂效率的高低决定了教师知识传输的多寡。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穿其中,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而不是让其变成一句口号,虚有其表,这样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 计算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将其他数学知识都学好了,但是唯独计算没有学好,那么学生学习的其他知识,只能是无本之木,毫无用处。数学核心所反映的是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这两点是数学的精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掌握好了这两点,那么不管遇到了什么类型的计算题目,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成为题。因此,数学计算教学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指引,通过核心素养将计算教学的思想和本质挖掘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计算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甘肃省静宁县德顺小学吕彦宁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错数"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碰球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李明明我问你,我的3球碰几球?学生边拍手边回答:吕老师我告诉你,你的3球碰7球。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李明明,我的3球碰几球?拍手答:你的3球碰7球。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碰球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我们知道,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 2、对比明理法。如: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125×11为例,口算的思维过程是:先算100×11=110020×11=2205×11=55最后算1100+220+55=1375;估算时要说明的是在此类型的估算中,只要将11估成10,然后计算125×10=1250,也就是125×11≈1250即可,关于这一类型的估算说明在教学参考书上有明确文字;竖式计算的思维则是先算125×1=125125×10=1250最后算125+1250=1375.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的思维方法略有不同,学生通过说想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比明理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学生的笔算离不开口算做基础,口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学生的口算能力,对笔算的计算速度,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算出错率的高低,究其原因也主要取决于口算的熟练程度。以下是整理的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二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学会正确迅速地运用6~9的乘法口决求商,初步知道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3、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觖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解答除法问题。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对口令。 师: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先来做个对口令的游戏,比比谁的反应最快,看看谁表现的最出色! 师说口诀的前半句,生对出口诀的后半句。 师:真没想到大家表现的这么出色。既然大家表现的那么好,我们就一起来参加动物音乐会吧! 学生仔细倾听。 2、故事导入 师:森林力要举行动物音乐会了,许多小动物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瞧,小鸟们也飞来了,工作人员长颈鹿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又这么多小动物来参加,发愁的是它不知道要为小鸟们准备几间房子?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长颈鹿与小鸟(板书课题)孩子们,我们一起开动脑筋帮助长颈鹿叔叔解决难题吧!有信心吗?生:有师:好,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师:瞧,这就是长颈鹿叔叔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颈鹿及房子的画面。) 师:同学们,长颈鹿叔叔要为小鸟分房子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42只小鸟, 生:每间房子可以住6只小鸟。(依次出现画面) 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你发现的数学信息。生:每间房子可以住6只小鸟,42只小鸟, 师:好的,说的非常完整。谁还能向他这样说再完整的说一遍呢? 指名学生叙述。 师:同学门观察的非常仔细,你能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需要几间房子?)是啊,我们一起来看长颈鹿叔叔是怎样提的数学问题的。大家齐读数学问题? 生:需要几间房?

小学三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时间的计算》是小学数学第五册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学生在一年级就认识了时针.分针。并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比较复杂.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2)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教育学生要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使学生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掌握时间计算的方法。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贴近实际的情景教学,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教师启发.点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际操作,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好的方法。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的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应用拓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看看手表现在是几点几分?(写黑板上)前1小时是几点几分?后1小时呢? 师:说的真好!看来咱们班同学时间知识掌握的非常好!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他呀,就是我们的学习好伙伴聪聪,他要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下我们美丽的方正县。首先,(师在黑板上贴人物图片)聪聪说:“他想采访一下大家,星期天你们都做些什么?”

生:(自由说) 师:你们想和聪聪一起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吗?(师板书:快乐的星期天) 二、联系实际,讲授新课: 1、时间的换算: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方正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的家乡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双龙湖、双凤湖、莲花湖等都是我县著名的旅游景点,那里的景色非常优美,每年吸引了许多县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呢?好!现在就让我们随聪聪一块儿去看看吧! 师:我们首先来到了莲花湖(击按钮)这里每年夏天都有上万朵莲花竞相开放,景色异常美丽,,聪聪在这里玩的真是留恋往返,一转眼,游览了两个小时。同学们你们知道:2小时等于多少分吗?(电脑出示问题)师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 例1:2时=(120)分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想1小时是60分,2小时是两个60分,就是120分。[小精灵 师:谁想到前面来用你制做的学具表拨一拨分针走多长是1小时呢?谁能说一说?如果老师把这道题变化一下你会做吗?我们看题,120分=()时。谁会做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们可真聪明!说的真 好!可是聪聪不服,出了一些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电脑出示题) 3时=()分3分=()秒240分=()时 1时=()分2分=()秒180秒=()分 (师指名回答,并适当追问:240分等于4时,180秒等于3分,你是怎么样想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思维过程。)你们算得真准确,这些是关于时间的计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时间的计算 二、时间的计算: 1、情景教学: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挑战取得了胜利!下一站聪聪要到哪去呢?(电脑出示) 例2:聪聪10:30分在莲花湖出发,10:45分到达了方正湖,请问同学们:他从莲花湖到方正湖用了多少时间?谁知道?(电脑出示两个钟面:10:30和10:45)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人教版小学数学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分数的简单计算》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的计算方法。 (2)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得数。 2、看图填空,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看图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 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5)讨论:如果爸爸也吃了西瓜的,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 (6)课堂练习,小结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课件出示:一 (2)猜一猜:可能等于多少?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 下册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课本P2例1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 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2、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最近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小数的计算问题。下面进行几轮计算比赛。 第一轮:看谁算得对。 10×1.30.32×100 24+0.24 3.2×0.6 15-0.15 1.9×0.02 0.4×0.5 1.25×8 2.5×40.24×4200×0.16 0.6×0.1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25×73×432×10376×8+2×76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教师小结:在整数乘法中,我们运用乘法的一些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提出问题: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呢? 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小数乘法和加减法的口算,是进行小数简算的重要基础,所以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看谁算得巧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起原有的整数乘法运算律的知识经验,并大胆猜想整数乘法中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 二、观察验证。 1、教师提出验证要求: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成立呢,需要我们举例来验证。 出示几组算式,提出要求:先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0.8×1.3○1.3×0.8 (0.9×0.4) ×0.5○0.9×(0.5×0.4) (3.2+2.8) ×0.6○3.2 ×0.6+2.8×0.6 (1)学生计算,汇报结果,发现每组的两个算式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 (2)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发现:第一组两个算式中,两个小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结果相等,符合乘法交换律。 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中都是三个小数相乘,左边先把前两个小数相乘,再乘第三个小数,右边先把后两个小数相乘,再和第一个小数相乘,结果相等,符合乘法结合律。 第三组左边是把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是把这两个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也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 (3)乘法的这些运算律是否在小数乘法中普遍适用呢,小组合作,再例举几组有这样关系的算式,通过计算来验证一下。 (4)交流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