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林璎纪录片 文本

林璎纪录片 文本

林璎纪录片 文本
林璎纪录片 文本

林璎纪录片《Maya Lin: A Strong Clear Vision》文本

【原声】

只有当你接受和承认痛苦的现实之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并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然后从中找到生存下去的勇气,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林璎

字幕:这是一个关于艺术观和创造力的故事,也是她因越战纪念碑被载入美国历史的经历。这座纪念碑曾经帮助无数美国人平静地接受美国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本片记述了林璎,一位设计师、建筑师和雕塑家二十年中的设计成果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今年43岁的林璎设计的空灵而富有东方艺术气息的纪念碑,每年吸引200多万美国人到华盛顿驻足、参观。这座带着体温的倒“V”字型纪念碑,墙壁是简洁深黑的“光可见人”的花岗岩,上面刻满了越战中阵亡的美国官兵姓名。哀拗逾恒的亲友来到纪念碑前,奉献鲜花和眼泪。

林璎: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一座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有人评价它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没有一点雷同的痕迹。它没有一个特别的形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你面前的只有战争、死亡和生存。难以置信这是出自一个20岁女孩的设计。

林璎:1980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

越战退伍军人(JAN SCRUGGS) A :1979年,我看了一部名叫“猎鹿人”的电影,从那晚开始我强烈地感到应该建一座越战纪念碑。而当时的美国政府显然没有这个打算,于是我知道自己注定应该完成这项使命。

越战退伍军人(ROBERT DOUBEK)B:我们组成了一个社团并积极说服国会批准在宪法公园修建一座纪念碑。1980年7月1日卡特总统终于签署了专项法案。然而当时的问题是如何确定纪念碑的形状以及如何得到设计方案。

建筑师JAN:我当时并没在意它应该有怎样的外观,我能想象到的就是那种方尖碑,巨大的,四面刻着许多名字。但细想之后发现这种方案很不切实际,因为方尖碑很高,所以最上端的名字永远也无法被读到。

当时有人建议请全国最好的建筑大师来设计。可到底谁是最好的建筑师和建筑公司,如何找出他们却成了问题。

林璎:我突然有一种用刀将地面切开的冲动。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

我想象自己将刀刃切入地面,并将切口翻起;一种原初的暴力和痛苦就在那时被治愈了。草皮会慢慢生长起来将其覆盖,但那个切口将成为地面上一道平坦、光滑和明亮的表层,象在一个晶洞上切开的口子,然后将四边磨光。名字就是这座纪念碑的全部,无需再添加任何修饰。这些人和他们的名字会带给每一个人回味和记忆;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一长串死亡者的名单,它还给了人们机会看到其他一些名字和从那些名字上反射出来的自己的脸。

它将成为一道边界,隔离着我们的世界和另一个更详和更隐秘的遥远世界,所以我选择黑色花岗岩体现沉思与安宁。对我来说,它从来不是一堵墙或一个独立的物体;它在我眼里是大地的一角,是被掀开的一侧土地。反光的岩石表面使整个公园的空间比原来增长了一倍, 并且呈现出两个世界,一个我们的世界和另一个我们无法介入的世界。两面墙翼分别指向林肯纪念碑和华盛顿纪念碑。我希望通过联接这两个美国的象征性建筑体现出过去与现在的统一。

至于以破坏公园的天然景色为代价来纪念生命,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伪善的做法,更不是我的本性。我始终希望我的设计能与大地合而为一,与修建地点相互融合,而不是去占据或独霸一方。我把我的作品当作一种为大自然添置的美景,而非一种好斗与炫耀的情绪。

在我们回耶鲁的路上我快速画下了草图,可它看起来几乎太简单,太渺小了。我试着在边上加了一些厚平板作为引向纪念碑的过渡,但它们显然不是一回事。它太简洁了,以至于任何添加的部分都会显得格格不入。

根据我的设计初衷绘制的草图给人一种逐渐延伸并消逝的视觉感受,所以他们戏称我是建筑系的莫内。当你把它当作一个作业来完成而非为了竞赛时,你是完全出于自己对越战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在进行创作,我只须担心能否通过考试。

耶鲁大学教授:她是我课上的一名学生,是建筑理论课的学生。我们那时的接触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在她设计完图纸后,还想附一篇相关的文章。她遇到了困难,这是她告诉我的。当时我在课上提到关于洛钦为在一次战斗中失踪的士兵而建造的位于法国北部的墓地纪念碑。那一刻她似乎想到了什么,于是开始动笔写。

林璎:我知道,要想完美的表达出这个设计中所包含的思想就必须写一篇辅助性的说明。那篇短文花了我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它必须传达出我的意图,因为单从图纸上看,会让人感觉这个设计过于简单了。我等了十一个小时,终于拿到了用快件寄来的展示板,然而时间不多了,我只得用手抄写了那篇文章,因此还留下了一些涂改的痕迹。当我把作品寄出去参赛时,没有抱丝毫获胜的希望,因为它全然不是一种对政治斗争的颂扬,而是集中在体现个体以及失去的生命的主题上。

战争纪念碑的设计并非只是单纯地修改普通纪念碑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能给人以悸动,使人们在迂回之间得到一种感悟。当缓慢而凝重的通道把人带入战争的源头,其中真正的含意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为人们所理解。在两面墙翼交界处的右侧顶端刻着第一位阵亡战士牺牲的日子,碑身上按阵亡时间顺序刻着在越战中死去人的名字。每一个参观者将在这里找到一种与死神之间的妥协,而死亡终究是一种属于个体的经历。环抱于纪念碑内的宁静空

间则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在这里细数和沉思,产生一种无言的回响。

一些人自信地认为不应该随便选择一个设计方案,而应该从退伍军人当中邀请一些公正的,能够平息争议的权威人士,选出一个最佳方案。问题是怎么样在越战退伍军人当中选出这样一些人,正如其它随意性较大的社会团体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越南战争中有诸多错误。美国在不同的年代都发动过战争,而在这些不同年代参战的人也有各自复杂的经历。比如1965年时,许多人是为了约翰。肯尼迪总统的一句:“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而从此被卷入战争的。而到了1969年这种爱国热情正在演变为被征入伍者的抱怨和对人性道德的反思。显然没有战胜任何人,而且谁也不愿意成为最后一个死在越南战场上的人。

有人建议应该组成一个评审团。而事实上,当时这件事还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三个退伍军人,两位烈士母亲,和一个完全反战主义者组成了一个评审团。结果发现仍然缺乏懂设计的人。最后,在经过几番内部讨论之后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建立一个评审团。由两名建筑师,两名园林设计师,两个雕塑家和一个人类学家组成。

评审团主席 Jury Chairman :他们说我们信任你们,你们的责任很重大,但我们信任你们。我们当然也认真地担负起了这项使命,以回报这种信赖。面对着这1441个参赛作品,我们非常仔细地审阅了每一种设计。他们中有近40英尺高的摇椅、有近两层楼高的军靴、有占地面积两英亩的巨型美国国旗,当然还有的看起来像个巨大的钢盔等等。就这样,第一天我们总共看了400个设计。在挑选出近200个作品之后,我们让所有评审排成一列,并在走动中依次浏览每一个作品。

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时,它并未引起我的注意。但是我错了,有好几位评审都对它印象颇深。的确,凝视它越久,你就越被它打动,就越看到其中蕴藏的惊人力量。于是每多看它一眼就使我更加确信,它毫无疑问就是我们要找的那唯一的一件。

这个结果的确有点出人意料,因为最后被选中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看似刻板而又平淡无奇的作品。评审团成员不止一个人有着这样的感受。直到杰克。威勒,几乎是伸长了脖子惊叹道:“这一定是一个天才的杰作!”时,评审团才不得不折服于慧眼独具的那个人。

评审团JAN:第一印象是让我联想到一张床,然后又有批评说它像澳洲土著民用的回飞镖,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另外还有人称这是地面上的一个黑洞,是麻烦的象征。总而言之,它与传统纪念碑的形式是背道而驰的。然而评审团却竭力推荐,因为是否采纳这个设计方案最终得由我们来决定。他们认为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艺术品,它将会成为世界级的,能与罗马、东京和伦敦的一流建筑艺术品相媲美的作品。总之它是非同凡响的。虽然在我们做出最后决定之时就已经知道它将是一个引起争论的话题,但我们还是情愿一试。

我们从设计图背后抽出卡片,上面的位置是纽哈文。杰克。威勒曾经在耶鲁住过一段时间。他猜测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公寓的位置。所以这位设计者,据我们所知是一位女性,显然还是一位学生,但是还不知道她的确切年纪,于是我们派了三个代表团的成员去那里找她。

林璎:我的同屋找到我,但只是说:“别太激动,有一个从华盛顿来的电话找你。”于是我赶快回到自己房间等他们再打来电话,他们说:“我们想跟你谈谈关于你的设计。”就这样,他们解释了一遍后,我没有明白,又说了一遍,我还是不明白。

当时在美国,为数不少的身价不菲的建筑大师参加了这次角逐,但都被淘汰了。

林璎: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

一些退伍军人和家属集会抗议,辱骂林璎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个“令人羞辱的阴沟”、

“丢脸的破墙”;有一位退伍军人称它为“黑色的伤疤”。一些嫉妒她的建筑师讽刺她说“她真是幸运,只在纸上画一道黑线,就得到冠军”。甚至有人大叫“我们美国人的纪念碑,绝对不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

字幕: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会议室

越战退伍军人TOM CARHART:1968年12月从越南战场回到芝加哥机场时,身穿制服的我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那种痛苦就像被人刺穿了身体,你所能听到的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欢迎回家。”当我在机场看到这次设计选拔的规模时,觉得人们多少开始重视这件事了。可是最终胜出的结果简直让我惊呆了。我认为这个设计是对我们越战经历的一种贬低和侮辱。我不在乎什么艺术品味,我也不在乎它是否合理。任何人都能看出来,这个设计毫无疑问就是一个难看的黑色疤痕。黑色,一个众所周知的代表着悲伤、耻辱、低级的颜色,一个遮蔽耻辱的洞穴。没有哪一个必须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的越战老兵会愿意去参观这样一座纪念碑。作为一名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我为胜出者的这个设计而蒙羞。并提请美国艺术委员会重新确定一个完全由退伍军人组成的评审团选出的设计方案。我们越战老兵是如此盲从,如此愚钝吗?!我们还会继续充满敌意吗?!我们能接受这个吗?能吗?!

一个没有越战军人参加的评审团、一个非常规的设计和设计者以及越战退伍军人提出的将所有阵亡者的名字包括在内的激进要求的事实都使这项设计不可避免地成为受众人争议的话题。而最终,那些负面的反应还是得回过头来面对究竟是掩盖还是承认一切不愉快的事实这个问题上来。越战军人们自己所提出的57000多名牺牲者的名单成了许多人都不情愿面对的现实。因为它是这个国家以生命为代价经历一场战争的标志。有人在试图说服退伍军人这不是一项合适的设计时质问林璎,是否我真的不知道比起一座纪念碑来,越战老兵们更愿意要的是一次游行,一些欢快和振奋的东西。林璎告诉他的是,一次游行远远不足以令他们克服那场长时间的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创伤。

但是,在纪念碑建成之前,他们也许还不会明白这个设计所能带给他们的体验和荡气回肠的感觉;更重要的,它并不是为林璎自己设计的,而是为了他们设计的。他们没有看见这个按阵亡时间顺序排列的名单能让一位归来的老兵在墙上找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段时间,并能立刻从心理上找到人性的共鸣与知觉。

林璎:有差不多几个月的时间我才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有不少的人都在反对。不仅因为这位越战纪念碑的创作者不是退伍军人,还因为她是一个亚裔。我曾问过一同工作的退伍军人有关那些批评信的情况,的确有人责问过他们,说怎么能让一个亚洲人设计纪念碑。

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又对曾经许诺过的名字的排列名单提出了质疑,而按人名排列的名单对我来说是这个设计的重要部分。我希望把所有叫史密斯的人都排列在一起。有人问:“你真的以为会有人愿意在500个叫一样名字的人中找自己的儿子吗?这太不现实了,而按时间顺序排列显得方便得多。”我知道人们得花一些时间查找他们要想找的那个名字。但我的理由是,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就不在乎花这两三分钟时间,因为这个寻觅并获得的过程恰恰会成为你与逝去者之间珍贵的情感记忆。

有部分华盛顿地区的退伍军人对这个设计极为不满,并开始以负面的政治言论加以攻击。他们从当时的内政部长沃特的角度出发对这个设计进行恶意中伤。11月,他们开始传播一份文件,声称评审团的成员中有一个共产党人,并另有4 位曾是完全反战主义者。虽然有人曾努力回避媒体对这些背景的好奇,然而仍然没能逃过幕后阴谋的破坏。国会议员亨利。海德在读到这则报导后说,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纪念碑。然后写了一封信给所有共和党议员,请他们联名写信给里根总统,并希望通过总统敦促内政部长沃特阻止这项设计的进行。

评审团主席 Jury Chairman:他们的意思是,允许保留原来的设计,但要把颜色改为白

色,使它高出地面,并在纪念碑的最高点插上国旗。他们还说,他们可以自己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而不影响原作的创作意图。他们甚至做了一个类似的模型以证明其建议的可行。就在此时,曾经指挥过柬埔寨入侵的麦克尔。戴维森将军对林璎的设计表示了支持,他建议说:“我们可不可以保留原来的设计,同时在边上加一座塑像呢?”他的这个建议最终成为了事情发展的关键环节。

后来我们收到来自内政部长沃特的一封信,说他将亲自重新审查这个设计。到了月底的时候,我们收到了最后通牒,意思是,除非我们能和那些诋毁者达成妥协,否则他将取消修建纪念碑的计划。

沃特部长: 除非他们接受这三处改动才有可能在华盛顿建起越战纪念碑。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席: J. 卡特 . 布朗:沃特部长的信将我们置于两难的境地,显然,他在竭力使这个计划流产。我也完全不确定是不是某些人为破坏因素造成了今天的局面。但我认为,我们应该现实一些,不能因为某些问题影响了大局,从而使我们失去一座杰出的纪念碑。

那些企图阻止修建纪念碑的人,他们卑劣的行径,在我看来是很邪恶的。他们用尽一切手段破坏着修建计划。大多数越战退伍军人的团体是谨慎稳重的,他们并不会与纪念碑的设计作对。真正和我们作对的是一小部分与战争有关的,具有丰富政治经验和社会关系的游说团体。

ABC主持人:林小姐,你是否觉得这里面有太多沮丧、辛酸和刻薄的成分?

林璎: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伴随着那些对越战的争论而来的。假如被选中的是另一个人的作品,同样会引起各种议论,正如斯克莱克先生所说的那样。而他选择修建纪念碑的决心恰恰延缓了那些沮丧和愤怒的到来,并已使它们成为了纪念碑的一部分。

ABC主持人:你认为那三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塑像会改变你的设计初衷吗?

林璎:我想会的。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席: J. 卡特 . 布朗:1982年秋,使整个事件更为有趣的是,为了给大量想得到一线消息的媒体和大众提供场地,我们不得不借用财政部的会议大厅进行最后决议。最为受到关注的当然是关于是否在原设计旁加设国旗和塑像的问题。假如是的话,又应该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

字幕: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会议室

同期声:我们今天将在这里再次传达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的会议结果。我们已经完成了基本议程,除其中一项重要事宜外。那就是有关在原越战纪念碑设计旁作一些附加设计的建议。

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A:主席先生,委员会委员,我作为公众代表在此发言。越战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是什么?一个游击队员在一阵疯狂的扫射中打中一名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女孩在惊恐和尖叫声中倒在泥泞的路上。我认为林璎是对的。她使人们远离了这些景象,她的设计完美地解决了战争所带来的所有悲痛和冲突。正是她朴实无华的设计体现出了那种奉献精神和无声的英雄主义。

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B:不,我仍然不喜欢那堵墙。但是妥协意味着,在增加国旗和塑像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勉强接受这个设计。这座塑像是对我们越战军人的一种肯定,我为它而感动。

国家艺术委员会委员C:主席,我是简. 布洛克,我是反战军人协会的联络人。并非所

有退伍军人都赞同添加的部分。这座纪念碑是如此... 我为它所吸引,并深深地记住它,它是完美的。

林璎:主席先生,各位委员,这座纪念碑给了每个人以自由的空间去想象那些参加越战的人们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它不是献给政治、战争抑或辩论的,而是献给所有曾经为我们的国家服务过的男人和女人们的。它将人们带入一个静默与沉思的空间,使他们成为纪念碑的一部分,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那些附加的设计对于原作来说无异于一种造成缺陷的入侵行为,丝毫不顾作品的空间美感。而5英尺高的塑像也已经超过了纪念碑本身的高度。这些塑像凌驾于那些名字之上,已经破坏了原作的涵义。我不是对这些塑像表示赞同或反对,我只是不同意这种野蛮地将两种风格的纪念碑放在一起的做法。

纪念碑的碑文以及我除了名字以外未做其它任何修饰。纪念碑的顶点是整个作品的最高潮部分,我不能同意在那个地方强加一段充满了政治口吻的碑文而破坏了我们一直未曾放弃的非政治的设计初衷。显然,我在这段时间里关于政治信仰的谈论是谨小慎微的;除了天真地面对政治问题以外,我只是尽量使事情变得只和艺术有关。我觉得碑文可以存在,但是不能超过与它相邻的“1959”和“1975”的年代数字的高度,如此一来,碑文就成了简单的序言和尾声。

纪念碑从许多方面看都像一本书。首先,右侧碑身每一部分的右边都被做出磨损的痕迹,左侧碑身的则在左边,同时还在顶点处做了一个类似书脊形态的设计。再者是它的比例;它的碑文可以说是我们所见过的最小的碑文,还不足半英尺高,这在建造纪念碑的历史上是从未听说过的。显然,这样的设计使得人们能在一个公众场合中感受到近距离阅读的亲和力,因为读一个公告牌和读一本书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剩下的最后一个就是关于黑色抛光的花岗岩及其细节的处理问题了。我记得和当时的另一些建筑师有过争论。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能反光的,高度磨光的黑色花岗岩。其中一位认为我在制造错误,并且磨光的表面会使纪念碑显得过于“女性化”。

华盛顿邮报上那篇“一座献给亚洲战争的亚洲纪念碑”的文章之后一场辩论在华盛顿爆发了。一些人对这个设计“太亚洲化”的说法持有异意;另一些人则认为它的保守与简陋并非出于想创造一种更加东方的、空冥的效果,而是出于一种被他们解释为对人性发展毫无价值且毫不相干的极其低调的创作态度。

这些言论使许多人想到这项设计是来源于一连串机械而智能化的美学判断,从而挑起了艺术家与退伍军人之间的矛盾。此外,我本身来自一所名牌院校的事实以及我长至膝盖的头发也引来了更多对这项设计的不信任以及对一个自由散漫的嬉皮士艺术青年欲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人的怀疑。

也许是由于对战争主题的自然反应使我本能地想要在地面上切开那道口子——在那种最初的痛楚得以愈合的同时,它也在记忆深处留下了一道疤痕。但是这个后来被一些恶意批评者描述成“众所周知的耻辱和蒙羞的颜色”的比喻实在是很难避免刻意的攻击。对这个设计的“误读”演变成了一种负面的政治立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意味着越战军人的服役是由于对黑人种族文化的偏见引起的;又或者被另一些越战军人错误地理解成了类似壕沟或洞穴的设计。人们可以想象到一场充满争议的战争必然会带来一个充满争议的纪念碑。但那里面更多的是有关政治的而不是艺术的争议。对于那些对战争一直抱持肯定态度的人们来说,选择设计一座与政治无关的纪念碑的想法本身就与政治有关。谢谢。

国家艺术委员会主席: J. 卡特 . 布朗:非常感谢,我想我们非常理解创伤的愈合对于这个国家和这些人来说有多重要。我们都希望成为这个过程中的一份力量,帮助伤口早日愈合。当然也希望尽最大努力来慰籍和肯定那些曾经为越战奉献过的人们。

国家艺术委员会最终通过林璎的设计。越战纪念碑开始动工后,林璎赴华盛顿监工。德州富商罗斯裴洛是当初为越战纪念碑设计提供奖金的人,此时怒火中烧,为气愤的退伍军人购买机票,催促他们到华盛顿示威抗议,要求政府拨款另外建造一座由白人雕塑家哈特设计的纪念碑,那是一座包括三位军人与一面美国国旗的特大铜像。支持哈特作品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一位曾是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前夫的参议员华纳,他说服国会通过特殊法案,将铜像建在林璎设计的纪念碑的正前方。林璎知道后伤心而无奈地说,他们仿佛是硬要在我画的人像上,涂抹两撇胡子一样。此时,一位黑人四星陆军准将,乔治.普莱丝将军在一次小组听政会上向大家证实并捍卫了林璎的设计方案,才使工程得以继续向前推进。

林璎:在纪念碑破土动工之前我离开了华盛顿。我必须这样做。因为我相信当你越近距离地看着某件事物的成长时就越难察觉到它的变化。再一次来到那里,碑身已被竖立起来,而且整个地方和我脑海中的想象相似得惊人。我简直有点害怕。那是种奇怪的感觉,当一个之前还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想法被付诸实现并且公开出来时,它就再不是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再不是你私有的了。

198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哈特设计的铜像,将即可动工兴建。

9个月之后,也就是1982年11月13日,越战纪念碑在华盛顿正式揭幕,开放给大众参观。商贾政要云集的揭幕典礼上,没有任何人在致词时,提及林璎的名字。揭幕典礼的节目单上,只有哈特的铜像,印在封面上,全然不见林璎的作品。

林璎:我想,直到纪念碑落成和回归游行的那一刻我才充分意识到,原来这些越战军人们两者都需要。事实上,他们是为自己举行了一次回归游行。1982年的11月,我含着泪观看了这些人在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和牺牲长达十年得不到承认之后,为自己举行的欢迎回家仪式。

越战纪念碑引发的风波,使得美国艺术界与建筑界知名人士,基于好奇,也为了求得公平起见,决定将那次参赛的所有作品,再度重审一次。结果全体评审一致表决,认为林璎的作品确实是最好的。

林璎:你得和成见、旧传统和人们的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断的促进着我。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樊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越战老兵A:对我来说,一个英雄应该是无私、忘我的,具有高尚灵魂的人。他也许要经历许多战斗和考验但他却甘愿为之而战。林璎为自己的国家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她公平诚实地赢得了这次设计竞赛,但却受着非常不公的待遇。一些反对者以她的出生背景为目标,做出许多丑陋和卑劣的事情。我为她必须忍受这些不公而感到抱歉。

林璎:对我而言,这座越战将士纪念碑并不是一个被人为安插到土壤里的建筑,它是在地表开辟的切口,然后经过磨砺,出落成了一个美丽的晶洞。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人类无休止地污染地球的担忧使我渴望着回到地质时期去亲眼目睹人类出现之前地球形成的过程。”

我想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我当时只把这座越战纪念碑的设计当成一个作业而不是一件参赛作品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为自己做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根据我对它的理解而设计的。我从来没有去臆测过评审团喜欢什么样的纪念碑。而且直到整个设计完成后我才决定去参加比赛。

我研究了许多早期的纪念碑建筑,当我研究得越多就越发现它们中大多数对战争的颂扬要远远胜于对生命的惋惜。事实上,全国的纪念碑中很少有强调和关注个体的作品,除了那些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的纪念碑。无数牺牲者的名字成为了那个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出于实际的目的——在当时还没有使用“狗牌”作为身份证明的情况下,设计

者采用这种方法来纪念那些无法辨认的阵亡者;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战争本身已经决定了许多牺牲者将无法被辨认。然而,这使我更加了解到设计者这番苦心安排的用意正是为了纪念无数逝去的生命。

那些纪念碑感人至深。它们准确地展现了我脑海中对纪念碑的感觉:诚实地面对战争的残酷,生命的丧失,尤其是要让人们记住那些曾经为了国家付出自己生命的名字。

我在心里作出决定,不对越南战争和围绕它所发生的社会混乱做任何研究。我感到政治的出现会使那些退伍军人,他们的付出和他们的生命黯然失色。我希望创造一座使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忘记诸如“越战究竟是不是一个错误”这类问题的纪念碑。名字的力量此时占据了我,墙壁总是强烈地吸引着我去触摸那些陷进大理石里的名字。并且无论周围多么喧嚣和拥挤,总有一种详和与肃敬的气氛围绕着那些名字。名字是一种力量。

于是一种脱离政治的处理手段成为我对这项设计的基本目标。我不想用赞扬争斗或遗忘牺牲来突出战争这个主题,只希望人们能够清楚地记得我们为战争所付出的生命的代价。

什么东西最能勾起你对一个人的回忆呢?一件特殊物品或一张照片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一座现实主义的雕塑只是对一个时代的诠释。我希望创造一座能够触动到每一个人的情感深处的纪念碑。可即使到了这时,我仍然没有什么感觉,更没有一个具体的艺术形态。

名字的使用使人联想起关于某个人的一切。一个名字里所蕴藏的力量始终是令我感到奇妙的设计精髓;它所带回给你的关于某个人的一切细小回忆要比一张静态的照片来得现实、具体和全面得多。它能迅速抓住某个事件或一个大自的形象,而那些事件或形象是所有看似不相关的人们在某个特殊时期里的共同体验。

我记得一位退伍军人在纪念碑建成前问我,人们对它的反应会如何。我那时知道这些人们正在努力反对一个他们并不十分理解的设计,而我实在太害怕告诉他我的真实想法——那就是,一位归来的越战军人将会为之哭泣。

能够在这里和人谈论越战纪念碑的修建过程,对我来说是经过了几年时间才能够做到的。一方面是因为我本身需要时间远离那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当时的过程已经记忆不清了。

那个时候我只想继续我的学业,完成建筑系的课程,然后再考虑关于下一个设计的事。

当越战纪念碑揭幕时,林璎在耶鲁大学毕业并获准在哈佛大学建筑系研究所深造。可是,一切争论平息后,已使她身心疲惫,而无心念书,逐决定暂时休学。林璎到了波士顿一家建筑公司工作,后来她放弃工作和在哈佛大学的学业,回到耶鲁大学继续念研究所。这个时候她拜名师开始学习雕塑。1986年林璎获得耶鲁大学缩士学位。

字幕:宾西法尼亚州,汉丁顿,朱尼塔学院

同期声:1987年林璎女士获得耶鲁大学美学博士学位,贝利特多和林璎是耶鲁大学有史以来获得此学位的两位最年轻的学生。今天,林博士将就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为题为我们作演讲。欢迎林博士。

林璎:谢谢校长,朱尼塔学院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正是这种愿望一度使我参与到了一些与政治有关的,集中体现我们这个时代中一些发人深省的事实的创作当中。作为一个艺术家,我努力维护作品的完整性,不使他们原本的感染力受到丝毫减损。艺术应该是一种活跃的载体,永远向世人展示着新颖的,不为人熟知的主题。正是由于那些跨越时代的,充满了个性与奇思的想象的付诸实现使今天的我们清楚地认识着自己。它们不仅是同时代人之间的一种对话,更将成为不同时代人们之间的一种对话。

也许我们每个人只能被定义为现实的存在,但我们完全可以使这种空间上的存在得到时间上的衍生。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校长:本地越战退伍军人代表想借此机会表达他们对林博士的谢意。

越战老兵:早上好,我们是本地23位在越战中牺牲的军人的代表,我是罗伯。史密斯,我左边是麦克劳、雷恩和塞斯。玛亚,代表所有的越战退伍军人,我想感谢你为设计越战纪念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没有任何其它的设计更能安慰我们死去的战友了。数字只能是数字。而那些密布在纪念碑上的名字将不断地提醒我们自由的可贵。我们对亲密战友的记忆将透过你美丽的设计而得以长存。我们感谢你,并愿上帝时时保佑你。非常感谢。

1988年的春天,林璎从耶鲁大学建筑系博士毕业,并开始在纽约的一家建筑公司实习。这个时候林璎接到来自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南部贫困法律中心的埃迪.阿什沃斯打来的电话。他希望林璎能够为民权运动中的牺牲者设计一座纪念碑。

林璎:起初我很犹豫,因为越战纪念碑所引起的轰动还历历在目,而且我也不愿意被禁锢在纪念碑的领域里。我已经婉言拒绝了许多这类的设计请求,然而当阿什沃斯先生告诉我美国历史上还从未有过民权运动纪念碑时,我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并且很愿意与中心的人员进行接触,从而更多地了解他们对这座纪念碑的想法。

我对民权运动的历史知之甚少。只知道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当我看到“只有当公平与正义如水流般直下时,才能真正使我们感到满足。”这一句时,我知道水的使用将成为这个设计的核心,她会将所有元素完美地结合起来,其中包括对种种历史事件的陈列和对那句原文的引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发现在我童年时期的记忆里,媒体对于越战的关心程度远远高于对这场发生在国内的维护种族平等的战斗。我觉得,那段时期的特殊性是我接受这项设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那是一段我不曾知道却又应该知道的历史。

我在去蒙哥马利之前,仔细研究与阅读了许多中心寄来的史料。我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研究电影、文学和有关那段时期的新闻剪报,以获得当时运动背景的感性认识。在惊诧于所获知的事实的同时,我更加不理解,这些发生在我成长时期的史实竟然从未在学校的课堂上出现过。许多当时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今都已经被淡忘了,人们所知道的只有马丁.路德金,罗莎.帕克斯等一些人。不仅如此,这一运动中发生的事件则在以更快的速度被人们所遗忘,而对于那些牺牲者则更少有公平可言。

法律中心的大楼已建成多年,同时并没有太多空间留给一个生态建筑。他们原本想在入口处摆放一座石碑,石碑上刻有民权运动中几位比较突出的牺牲者的名字,从而保留下大楼的入口。而我的第一反应是几个名字远不能说明问题,同时,使修建地点保持原状也是不可行的。要在这里建一座纪念碑就必须重新翻修大楼的入口。我及时地向中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与在华盛顿的经历截然不同的是他们对我的设计表现出了全然开放与合作的态度,允许我按自己的构思完成这座纪念碑。我知道自己首先得静下来,在我的形象概念生成之前,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可以用文字表达的,关于这个设计的定义。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这个设计的本质,然后才是察看建筑地点。因为我对设计的构图总是从看到场地的第一眼就开始了。

在经过了三个月的研究和阅读后,我意识到,任何运动的诞生必定有其独特的精神本质。假如能找到这种本质,就会解决许多问题。

对于这个作品中水的控制是十分细致的工作;人们几乎感觉不出水在经过圆桌表面时的流动。当你在轻触水面的过程中与纪念碑进行着交流时,或是当水流遇到阻绝时,看似静止的水流会奇妙地显现出回流状,直至其流向纪念碑的基座。我努力发掘着水所蕴藏的全部力量——它在轻缓的流淌中释放着从黑色花岗岩上汲取的能量。

是什么造成这些水的散落呢?看这边,从两条槽流下来的水汇聚到一点上,所以会有多余的水。而这边的水是沿直线下来的,所以少一些。你看这些小的截面...(你觉得要怎么处理呢?)我们用一些材料将他们填平,但是得确保这些材料不会泛黄。

我喜欢想象把它翻过来以后的样子。因为它独特的由大渐小的锥形设计会使迎面而来的参观者感觉它似乎是悬空的。你只看见一个表面光滑平坦的大圆盘,上面流动着文字。

水的使用在这个设计里是关键。水可以用来增加冷静的感受,我们想让静静的水流看起来像在推动圆盘旋转。你可以一边阅读着这些历史,一边触摸并随意改变水流的方向。从心理上说,我由衷地希望人们认识到自己是使这件作品复活的一部分。

字幕:民权运动纪念碑BARRE VERMONT

六千人多人参加了1989年11月的纪念碑捐献仪式。许多民权运动的参加者及在运动中牺牲者的家人都前来参加了仪试,其中包括1955年因拒绝给一位公共汽车上的白人男性让座而被捕,并从此引燃了民权运动导火线的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

字幕:朱尼塔露天和平祈祷台JUNIATA PEACE CHAPEL

在完成了民权运动纪念碑后,林璎做了这个小型的雕塑。一个位于宾西法尼亚州以西400英亩的鸟类栖息地上的露天祈祷台。林璎把这个设计分为了私人和公共两处供人冥想祈祷的部分。置身私人祈祷台上能够看到下面露天祈祷台的全景。

林璎:你们现在所在的这个由石头围成的环形雕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在那个隐蔽的山脊上有另一部分。这个圆的直径是40英尺,而那个的直径是4英尺,由坚硬的花岗岩制成,平坦而光滑,紧贴于地面。这是一个生长着大量藓类的山脊,用不了多久,石头就会被覆盖上苔藓。等草长出来以后,就看不出来那是石头了,如果不是仔细看或是坐在上面的话。

这就是这个设计。非常简单。这些石头都不是被齐整切割下来的,我们选择了一些天然的石块,并且不希望他们看起来像经过了修饰。草地被包围在一个高低不平的石头围成的圈中。当你进入那个圆圈时会感到它像一个盘子,往里凹陷着。圈内的草地则很好地衔接着它和周围的地貌,使天然的地形不受影响,如同一个被人为小心安插的分界带。

字幕:阿拉巴马,蒙哥马利 MONTGOMERY, ALABAMA

同期声:女士,先生们,我的名字是朱丽安。邦德,我很荣幸地向各位介绍我们亚拉巴马州的巨大财富,乔治。小华莱士。

乔治. 小华莱士:那些在民权运动中被害人们的家属们,此刻我的心与你们同在。在我深知你们今晚难以言喻的怀念之情的同时,请记住有无数阿拉巴马人民和美国人民正与你们心心相印。我本人的家庭遭受过许多痛苦,而从那些痛苦中走出来的我的父亲却成为了一个更富有激情,更善解人意的坚定的宗教信仰者。我欢迎你们利用这个周末来到阿拉巴马参加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希望你们能感受到来自这座纪念碑的力量,来自一座朴实的建筑的无法抗拒的力量,它将为你们所爱的人而长存。

林璎:这是属于他们的时刻,属于他们的地方,我已经完成了我所能做的,剩下的就得由他们来做了。

字幕:19**年民权纪念碑启用

同期:欢迎EMMETT TILL埃米特。迪尔的母亲罗莎。帕克斯女士

罗莎。帕克斯:当无数个被黑暗笼罩的午夜充满了我的生活,当我的眼睛成了涌泪的喷泉时,我意识到我儿子的死不只是我个人在痛苦中哭泣的经历,而是一种全世界人们的觉醒。

安德路。古德曼的母亲ANDREW GOODMAN:当安德鲁的尸体被找到时,她的父亲,现在已经去世了,说:“我将视这种个人的悲痛为对我们国家的悲痛。”这个悲剧不是个人的,它是整个国家意识的一部分。现在,一座非凡的纪念碑将一切记录了下来,它将始终提醒着一代又一代人们勇气与责任的意义。

现场主持人:为此我们今天聚集在这个联盟诞生的地方,为逝去的人们献上这座纪念碑,同时也为更多伤痛的心带来宽慰。这里曾孕育了反对者的暴行,今天它被从纪念碑流淌出的涓涓细流抚慰着。一座如它所彰显的伟大运动一样,质朴而神奇,充满震撼与力量的纪念碑。

林璎:令我着迷的是那些数不清的,愈合着人们伤口的,没有缺陷的圆环。吸引我完成这项设计的原因之一正是这个环形结构的神奇力量。当许许多多家庭来到这里环绕着它的时候,圆周就被合拢了。当它周围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圆环就变得更紧密,直到这些人和他们的手填满了整个环而让人觉得他们似乎在与指间的这些“历史”进行着超越时空的对话。这是真正令我感到很特别的地方。

我感到,从越战纪念碑到民权运动纪念碑,自己仿佛穿越了整整十年的美国历史。它们真的是从内在改变着我对自己的认识。

字幕:耶鲁女性纪念雕塑

这是一个难以抗拒的机会,因为我终于可以实现一个长久以来的梦想了:

我必须问自己,一座置身耶鲁的献给女性的雕塑意味着什么?起初他们希望我做一个纪念耶鲁录取本科女生二十周年的雕塑。但我认为女性在教师队伍和学院中的出现远远早于那个时期。我发现从建校初期耶鲁就开始有了女性的踪影。事实上,在她们被允许公开录取之前,就有女生在耶鲁的课堂里听讲了。那时她们被叫做“静听生”。

我很想让人们看到和听到这些。

我的第一幅草图是一个圆桌和一串螺旋形的文字。但是在阅读了几个月有关耶鲁的资料后,一天早上我突然惊醒,然后迅速画下一个椭圆形桌面和长方形的基座。

字幕:耶鲁大学校园女性纪念雕塑启用仪式

耶鲁大学的那个设计从原则上讲是比较难的。最开始,我对用一座纪念碑来纪念耶鲁女性的这个设想没有任何主意。我知道走在耶鲁的校园里,到处都充满着男性气息,从长椅到其它一切建筑都是男性化的。你不由自主地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闯入了一个男人的世界。

我想,作为一座由女性设计的用来纪念女性的纪念碑首先应该能使自己信服。

我思考着它的形态,并且决定采用圆桌形喷泉的方案。我的确希望能在耶鲁建一个喷泉,起码还没有一个地方能给学生提供聚集的场所。耶鲁其实是一个较城市化的校园,这座纪念碑的修建将开辟一个步行区。

我特别想要使用一个螺旋形。我想到越战纪念碑和民权纪念碑都是循着一种时间周期来设计的,也就是说,他们既有开始的时间又有结束的时间。而对耶鲁来说,他只有开始的时间,而没有终止的时间,所以我马上想到了螺旋形,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螺旋形。

1969年时,女性申请就读耶鲁大学的人数是受到严格限制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女性无法取代男性的地位。这种制度花了七年时间才被取缔,然后越来越多女性来到这里就读。所以数字显然成了这里关键的因素。

我决定要做的螺旋形不是以1969年耶鲁毕业第一位女生为起始,而是包括在耶鲁还没有女生以前的所有毕业生,所以它必然是从零开始的。我有意将时间拉回到1701到1702年耶鲁刚成立的时候。这样,从水流出的地方开始就出现数字“零”,在第二个数字出现之前有170 个数字“零”,然后是一位数,再是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等等。你能看到这串数字在逐渐变宽,如此便直观地体现出女生就读耶鲁大学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耶鲁大学女生代表:当我看着这个喷泉,看着这些代表了所有曾经生活在耶鲁的女性的数字,想到她们为我们今天的一切所建立的基础时,我同时想到了耶鲁未来的女性,她们将行走在前人的足迹上,同时创造着耶鲁新的历史。

林璎:我觉得我的一生是因为热爱自然而存在的。能够做些事情改善人们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将是我的一个长远目标。我现在是要塞委员会的顾问之一,并正在协调一个将原旧金山金门军事基地移交给国家公园管理处的项目。

耶鲁大学校长:吸引我成为这个委员会顾问的原因之一是我的确把这个要塞看作一个带领环境工程进入21世纪的重要过渡。这里会成为一处国际化的环境治理的典范。

我想我对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出于一种对军事力量、机器、军队,武器等的防护意识,对我们的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而“防护”这个概念在21世纪应该是有所不同的。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会相处得越来越融洽,是时候该更多地考虑一下如何保护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了。

林璎:这座女性纪念碑也是我所知的唯一一座带有注脚的雕塑。注脚上写着1969年耶鲁录取第一位女性进入本科学院。

字幕:纽约NEW YORK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纽约是一个很理想的工作地点,一座不夜城。自称为艺术家和笨蛋的人都在这里。这里有最好的也有最坏的东西,这里汇聚了各种思想,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气氛不断促进着人们在快节奏中的工作热情。

我选择建筑专业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艺术的热爱同时伴随着一种对数学和科学的巨大兴趣。而建筑正是这两种兴趣最有力的结合。这是许多女性难以涉足的领域中的一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女性在这一领域才刚开始崭露头角,但愿在21世纪能看到更多女性加入这个行业。应该说一个女性立足于社会的过程是十分不同于男性的。至于人们对性别差异的看法是否会得到改变,我自己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我确信目前还是存在区别的。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我对一个设计的形态构思是一种快速直觉的过程。这种直觉往往会成为我设计中最有力的部分,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这里的区别在于,有的人是先设计出雏形,然后一遍一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而我则是从开始就认准一个想法,并一直做下去。因为我相信最原初的灵感一定是最贴切的,修改它只会使它逐渐丢失原始的魅力。因此我始终忠于最初得到的灵感。

在艺术与建筑之间

我的作品总是介于艺术与建筑之间。我从不有意区分两者。然而,我所创造的每一个艺术或是建筑作品却又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我发现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有着看似雷同的不同。

对艺术来说,瞬间闪现的意念或灵思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我会尽量不使细节干涉主题或凌驾于主题之上。

而对于建筑来说,你必须在实用功能和艺术追求之间小心地找到一个平衡点。虽然我的

建筑中总是有一个主题——就像小说里的情节——贯穿着整个设计,但同时我也要密切注意每一个构成部分的美学表达。你必须解决从设计规划,机械装置的选择到所有硬件和组件的挑选等问题。还要使它们各得其所且相得益彰。正如每一篇小说虽然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但每一章节,每行句子甚至每个文字也都必须为主线服务。

可有时你会很容易在建筑过程中忽视了这个潜在的主题;因为你把许多精力都投入到了细节的决策上。或者因为你太注重或太轻视主题的表达,就会使它过分突兀于一个建筑的实用功能;从而使居住者感到异常而单调。一座建筑的修建过程是耗费人工并强调细节的。对整个建筑过程应该有全面细致的设想,通过一个预先计划好的安排会把随意性和自发性减小到最低程度。可是想象一下为一幅画作设计一个蓝图,然后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完成它。这和依葫芦画瓢有什么区别呢?而建筑则需要紧密依照设计好的图纸和方案来搭建;任何改造和变更只能出现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图纸和模型上。尽管在建筑过程中会留有更改余地,但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修修改改的合适时机了。

我发现在保持两种媒介的平衡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假如我把建造一个建筑的过程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将会扼杀了一件艺术品。

所以我决不会去“设计”一件艺术品。

在我的艺术作品中,许多细节是被做出来的。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的建造过程有时会类似于建筑。尽管如此,那些作品还是能够保持其灵感的表达。比如“Wave Field”来自一种对波浪的简单的影像概念,“Groundswell”只是把许多玻璃碎末撒到了地上,越战纪念碑的灵感则是由一种将地面切开的本能冲动导致的。

一件艺术品的主题可以由我决定,它可以独立于外在的需求及功能而存在。一座建筑的需求和条件则是多重的。对我,艺术是特殊的自画像——它们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是谁,因此要比建筑来得个人化。事实上,一座建筑倒更像是它未来的使用者的自画像。

然而有时在追求艺术与建筑的道路上,我觉得自己哪边都不属于。长久以来,艺术界总是把我看作建筑家而建筑界又把我当作艺术家。一位教授曾经告诉我,你应该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而我担心的是这会导致我精神分裂,从而使我的作品也变得脱节而混乱。

过去的十年里,正是在形成这样一个艺术与建筑的综合体的过程中,我创作了一些介于这两种媒质之间的作品。

字幕:越战将士纪念日 1992年

VETERAN’S DAY 1992

(同期)主持人:作为一座纪念碑,有关它的无数文章和评论是近十年来任何其它纪念碑所不及的。它成为了纪念碑设计的国际化标准。十年来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它的设计者能够同我们一起参加纪念仪式。今天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当时只有21岁,一位耶鲁大学建筑系的学生,参加了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纪念碑设计竞赛。她创造了一个时空,一个生者与死者相聚的的时空。能够邀请到她是我们的荣幸。女士们先生们,越战将士纪念碑的设计者,林璎。

林璎:谢谢。我真的没有做什么准备,对演讲之类的事情也不太在行。多数时候我都是让我的作品去说话,然而我的确很想回到这里来参加十周年纪念活动。能够帮助这么多的人对我来说有非同寻常的含义。也许我是它的作者,但我希望你们知道,它是为你们而存在的,是为每一个带着情感而来的人存在的。是你们赋予了它生命,我想感谢你们所有人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谢谢你们。(林与满怀感激的参观者的接触,流泪,拥抱)老师:她总是想要创造,就像一片锋利的刀刃,义无反顾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着。这

也是为什么她总是能够创造出那么令人感动而好奇却又貌不惊人的完美作品的原因。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她总是一个人决定,一个人完成,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挡的了她。想象一下在调查过程中抵制住所有反对声浪所需要的勇气,而她当时只有21岁,却能承受住这一切,这种非凡的品格...她的世界就是一个充满勇气的世界。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纪录片《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 五篇 《创新中国》该片主要讲述了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用鲜活的故事记录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创新中国》观后感范文一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名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 纪录片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一种记录文本?它已经开始向娱乐化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范文?欢迎参阅。 经典纪录片解说词范文1 【开篇镜头的字幕】 选择从这里开始…… 幸福也从这里开始…… 那年我大学毕业?从七月流火的南方来到清爽大连工作。当时只为了心里的足球情结?和苏小明《军港之夜》中轻轻摇动的战舰。当然?看不到年轻的水兵在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却一路看到了许多悠长而空旷的上坡路?梧桐树影下不高不低的小洋楼?以及晃悠晃悠从旅顺开往大连的古老列车…… 有谁能忍心拒绝这座美丽的城市呢? 劳动公园春天的玉兰?海之韵清晨的日出?深夜里东港驳船的倒影?北大桥下午比蜜糖还甜美的海风?星海广场尚未曾被围合起来的辽阔气场。万岁街?不老街?七七街?一德街?五四路?高尔基路?长春路……不知从哪个瞬间开始?我便知道自己离不开了。 离不开的还有这个给了我生计和梦想的地方。我如此热爱这里?为她感动?为她心安?为她向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反复而细致地描述每一个关于她的故事。斗转星移?数年过 1 / 12 去了。好像是在一瞬之间?我突然疲惫了起来。疲惫不是因为忙碌?或许是因为岁月的流转?许多东西模糊了?不只是西岗区的老体育场?不只是龙王塘的掩映亭阁?不只是老虎滩渔人码头上的轻轻海风……模糊了的?还有我们内心的宁静、笃定以及对个人理想的深情厚谊。 是我们的梦想变大了?还是我们的心胸变小了?是我们的社会现实了?还是我 们的情感褪色了?是我们眼里的欲望拥挤了?还是别人的议论终于让我们变得纠结 了? 然而?你可曾忘了?每当我们搭乘雨后清晨的BR卜从人民路到延安路?从星 海湾到小窑湾?从中山广场到星海广场?透过车窗的一幕幕都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足迹。 我们不要忘了?这些足迹带给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多少美丽。如果你在清晨漫步一方公馆的小路?你可以听见自己最真实的心跳声?还可以触摸到在那晨曦中掠过国际游艇港的温润海风; 如果你在沈阳理工大学校园听上一堂课?然后向高高的白杨树唤醒大学的美好时光?让曾经的记忆

xx《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xx《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导语:央视推出《江山多娇》纪录片,用极致视角记录中国之美。以下是带来的江山多娇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沉积岩是由细小颗粒组成的岩层。它们呈薄片状地覆盖在地球表面,借助风和水的力量,塑造着气象万千的景观。 在我国的华北大地上,黄河一路奔流,黄土高原塑造着它的性格。这是全世界最广泛的黄土沉积地貌。流水侵蚀着土地,成就了其中的千沟万壑;饱含黄土颗粒的河流,也自此展现着“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场面。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沉积岩构造的地层中发展着辉煌的文明。河南洛阳南郊的龙门山,有着周遭最迷人的水光山色。举世无双的龙门石窟坐落于此。它展示着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深刻认知;现代地理学家也透过它们,还原出了整个龙门地区的远古环境。 人类在层层叠叠的沉积岩中追溯着地球的过去。沉积岩中隐藏着丰富的化石,它们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直观的证据。在浙江省江山市碓边村旁的岩层中,一种特殊三叶虫化石的出现,让这里的地层成为了全球所有同类型地层的标准。 在我国超过20个省区的广阔国土上,都铺陈着碧水丹山的绝美画卷。xx年,“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丹霞成为了国际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人命名的地貌名称。

在我国,从广袤的黄土高原,到富庶的华北平原;从巍峨高耸的太行山,到空灵奇秀的张家界;沉积岩展示着千姿百态的美景,吸引着人类的进一步探寻。 一说起大海,人们心目中就会涌动起浩瀚无边、蔚蓝深邃的感受。我国有四大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环绕着中国东部和南部的陆地边缘。这一期《江山多娇》就将深入我国海域面积最广、深度最大、雨量最丰、年均温度最高的海域——南海。 在南海西北部的北部湾,时代生活在这里的渔民都信奉着一种颇具灵性的动物——白海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濒危的白海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北部湾,这里俨然成为了中华白海豚一个新的聚居地。那么,北部湾这一带的海洋地理条件,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专家对海水进行测量后发现,北部湾的海水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或胶体物质,这是否说明,北部湾的海洋环境发生了异常变化?其实,这些悬浮物其实是河口处,河流注入海洋的泥沙,还有好多快速繁殖的海洋微生物。这些物质,不仅不会给整个北部湾造成污染,反而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优良的觅食场所。 就在广阔的南海水下,不仅生活着美丽可爱、世间罕见的白海豚,同时还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水下世界。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珊瑚一丛丛、一朵朵、一层层的生长在南海海底,高低起伏,构筑成了无比瑰丽的海底花园。它们不仅为海中的小鱼提供庇护所,同时还为人类建造了一座座美丽的珊瑚礁岛。然而,这些美丽的水下森林,似乎正在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完整word版)纪录片策划书

小编纪行 一、选材背景 现今社会,传媒作为“第四权力”,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传媒人员素质也有严苛的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而兴起的一个新兴专业,为培养大量媒体高级人才而不懈努力。 编辑是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使之传播展示于社会公众的工作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广播电视新闻学是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本科的教育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为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平台。 二、目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分组创办报纸、杂志等,在采访与写作中感受记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的认证。在大学各类的文学社、杂志社、报社、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我们总能看到记者在各种活动奔走的身影,因为这些传媒机构的相对不专业性和注重学生学习实践的性质,往往是一人分担两个角色甚至更多。即使有些社团有记者团和编辑部的分管机构,但是大部分来说是虚设的,记者和编辑的工作相对来说是难以分割的。另外,大多数学生社团是缺乏老师或专业人士的指导的,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记者、编辑来说,怎样开始、拍摄行程和制作相对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实践中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向的指

导。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的学生媒体工作者在进行媒体实践过程中缺乏头绪。 而对于想从事媒体工作的圈外人员更是对媒体工作者的工作情境有所向往,想对其一探究竟。如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曾在采访时候遇到相关人员的探究目光和询问质疑等,甚至被被采访者追究专业的学科建设、社会实践、课程设计等方面。“传媒新声杂志社”(原“生活杂志社”)是广播电视新闻系的学生实践基地,在相关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已经初步建立了以新闻传播为主要传播理念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杂志的雏形。但是,不可否认,编辑责任制在社团内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辑承担着选题策划、人员分配、后期版面设计等内容。其中,因为业务不熟、自尊心较强和自信心不足、人际交往能力差等原因致使杂志出版进程受到很大影响。参加杂志出版的相关人员也对自身的经历和经验进行过相关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和前进。此次的纪录片拍摄就是针对这种现象的一个缩影,在张弛有序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将向着我们提出的问题和观众想知道的方面进行客观而密集地呈现。 三、内容策划 (一)纪录片名称:初步定为《小编纪行》 (二)片长:15分钟左右 (三)纪录片主题:以参与出版《传媒新声》杂志的一个编辑的日常工作为出发点,体现学生编辑在进行杂志风格、内容等方面的探索进行时,展现学生编辑的工作中遇到的挫折、挣扎以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如何写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一) 看了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今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么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应该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希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悲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二)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

纪录片策划案示范文本

纪录片策划案示范文本 In the specific time, budget, resource activities pla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effect, specially customized project process and parameters before,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 make a system and specific scheme, to guid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纪录片策划案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方案资料应用在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里进行的活动计划,内容包含活动范围、质量等。为实现的目标效果、专门定制的项目前中后期的流程和各项参数做成系统而具体的方案,来指导项目的顺利进行。,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 选材背景: 北京是黑白照片上定格的皇城帝都,大气传统,地道 的京片子和胡同里斑驳的砖瓦,讲述着古都京城悠悠的历 史;沿着北京的中轴线,皇城遗迹依次排开,稳坐在帝都的 心脏位置,接受着世界朝圣的目光;离开中轴线,走进胡同 小巷,四合院的红砖灰瓦和屋顶鸽子咕咕的叫声,是浓浓 的老北京情怀;北京又是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林立的高 楼,璀璨的夜景,与传统的四九城相得益彰;三里屯酒吧街 的闪烁霓虹和798里LOFT工厂的怀旧气息,让北京焕发 着前所未有的异彩光芒。在这古老与新潮交替的城市里, 那些夹杂在那里的名人故居是否已经被人遗忘。“百花齐 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 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

【范文】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优秀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 感 在高老师让我们观摩《客从何处来》这部纪录片之前,我就已经在网上看过了一遍,之所以会选择看这部纪录片,是因为我被它新颖、深刻的主题所吸引,看完之后深受感动,这次在课上重温过后,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客从何处来》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它的主题深刻,有极大的文化意义,目的在于引发我们对根的思考,怀着感恩的心情生活,与市场上绝大多数娱乐化的真人秀形成了强烈对比。时代在不断更迭,世界总是以存在的人们为中心,人们总是关注着现在发生的事,很少有人会去探究我们的祖先,去思考他们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痛苦与快乐,这个节目的出现就引发了我们对自己的根的好奇心,试着去了解自己地祖祖辈辈生活的世界,试着去追溯那些被淡忘的历史,从而能够体会祖先生活的不易,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能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将祖先的精神传承下去,怀着感恩的心过好每一天。例如萧敬腾篇,萧敬腾年少时不懂事,不理解奶奶生活的艰辛,通过寻根,他来到奶奶工作的地方,了解奶奶生病的过程,体会到了奶奶的辛苦,才知道孝顺的重要性。 内容上以明星寻根为主,这个内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极具创新精神,也因此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节目不会给寻根人设定特定任务,也不会干预寻根人,而是让相关人物带领着寻根人去追溯家族历史,寻找与祖祖辈辈相关的人以及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明星的反应以及寻根过程都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正是这真实性赋予了节目更加深远的意义。比如曾宝仪篇,她在寻根过程中见到了外公的娃娃亲对象,看到了外公的户籍卡,了解了外公当时战乱逃到台湾的历史,见到了外公的亲戚,了解了亲戚生活的不易,情绪由惊讶到沉重,由伤感到释怀,通过了解外公的历史,她体会到了外公当时的心情,这一切都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身临其境。 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了悬念,引起观众的兴趣。比如曾宝仪篇,一开场是曾宝仪在说关于不会提这件事,此时观众在心里便会产生疑问:这件事是什么?不要跟谁提?为什么不会提?会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好奇心。画面编辑也十分巧妙,用了很多人物的表情以及相关物品的近景和特写,给观众以最直观的感受,寻根画面和采访画面交错播放,让观众及时了解寻根人的心情与感受。解说词是以寻根人的口吻叙述,也是由寻根人亲自配音,内容朴实真挚,使得整个纪录片更具整体性和感染力。纪录片中的资料都是十分权威的,而且资料的内容十分全面,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增加了整个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历史感。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文字版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十四,十五世纪):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此前的世界是隔绝地生活在几块陆地上,每个文明都认为自己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郑和下西洋并非开拓贸易而是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之后的世界海洋就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首先将各种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小国葡萄牙。征服从被征服开始,先后有罗马,日耳曼人征服这片土地等等。1143年葡萄牙独立,欧洲大路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王权得到臣民和贵族的支持,民族自豪感强烈。但这个国家却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独立后的两个世纪葡萄牙一直未脱离贫穷与落后。142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关于地理学的书出版,引起了人们对地理的兴趣。将葡萄牙人推向历史前台的是香料,那时香料是保存事物的主要途径,而香料生意一直被阿拉伯人垄断,之后又是奥斯曼帝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欧洲人到了海洋寻找出路。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聚集了一批精英为他出谋划策,改制了指南针和帆船,把数学天文学运用于航海学,他举全国之力,指定计划,终于向着大海的另一边出发了。葡萄牙的罗卡角是葡萄牙的天涯海角,陆地在此结束,海洋在此开始。 1443年,慈宁宫罗卡角出发的航海家出发了,在此之前有21年的研究和积累。他们的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一个世纪以来一路收获黄金,胡椒等,统统回到里斯本的国库。而其他欧洲国际还在互相明争暗斗。意大利还在享受传统贸易最后的利益。20年后,又一只由三艘船组成的船队在迪亚士的带领下出发了。在好望角遭遇风暴被迫向北航行,他们发现好望角已经是非洲的最南端。他们

即将发现通向东方的道路,这时却遭遇了第一个对手——西班牙。 西班牙的收复失地的战争持续了八个世纪,15世纪时格拉纳达王国还处在穆斯林的统治之下,在伊莎贝尔女王的亲自督战下终于战胜摩尔人。这时机会找上了西班牙,热那亚人哥伦布在之前的六年时间在葡萄牙一直未被重用,因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是从好望角往北到达亚洲,和印度人做生意。而哥伦布想直接往西行,开辟新的通向东方的航线。但葡萄牙人认为往西行的距离远的无法想象。1492年,女王召见了哥伦布,哥伦布出生在布商家庭,谈判能力很强,这样的谈判持续了三个月。哥伦布可以得到新发现地所有财富的十分之一。航行两个月后水手发生了骚乱,因为看不到陆地,这是哥伦布让大家再坚持三天,没有看到陆地就返回,但是历史选择了哥伦布,他们发现了美洲,但哥伦布认为他到达了印度,所以他命名为印第安人。但是土著居民与印度并无太多关联。这一天是10月12日,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最早看到哥伦布凯旋的是葡萄牙国王里昂二世,他让哥伦布带回来的印第安人用干豆子摆出新世界的模样,后他捶胸顿足悔恨自己错过了见证新世界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谁先发现了新世界,这个地方就属于谁,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谈判开始,这样的争论持续了一年时间,他们想在地球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一人一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拿走了美洲。这个条约开创了西方划分殖民地的先例,也是西方驶向全球战略的开始。 条约已定,现在就看谁下手最快。4年之后1498年的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船队终于到达印度,郑和也同意到达了此处。1519年麦哲

纪录片拍摄创作体会模板分析

纪录片拍摄制作体会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纪录片是我在8月初至9月底期间拍摄的作品。这部作品主要是记录一个女孩为了梦想而努力,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学舞蹈的生活。这是我的毕业作品。 这篇文稿是写我在制作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含概了我在前期怎样策划、如何选题的,在拍摄及后期制作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收获与不足以及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理论知识,和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纪录片拍摄策划制作体会

Abstract KEYWORDS:

目录 1、作品产生经过 (1) 1.1 作品产生背景 (1) 1.2 作者在作品中承担的具体工作,岗位,署名情况 (1) 1.3 作品完成过程中主要工作环节说明 (2) 1.3.1 前期策划 (2) 1.3.2 作品大致方向 (3) 1.3.3 拍摄 (3) 1.3.4 后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品完成期间的收获与不足 (4) 2.1 获得的收获 (4) 2.1.1 写作的收获 (4) 2.1.2 摄像的收获 (6) 2.1.3 后期收获 (6) 2.2 存在不足 (7) 2.2.1 策划的不足 (7) 2.2.2 沟通的不足 (7) 2.2.3 拍摄的不足 (6) 3、理论概括 (9) 3.1 纪录片 (9) 3.1.1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 (9)

3.1.2 纪录片解说词的撰稿 (10) 3.1.3字幕 (10) 3.2 后期制作 (8) 3.2.2 摄像中采访的拍摄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段落的组合与剪辑(电视画面编辑198) (8) 4、建议 (10) 致谢 (11) 参考资料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 . (12)

2021为了和平纪录片个人观后感800字作文( word 版)

2021 为了和平纪录片个人观后感 800 字作文 ——WORD 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为了和平观后感范文 1 二 0 二0 年十月迎来一个重要的纪念日,即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一九五 0 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战火燃烧到鸭绿江边,开国领袖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国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 在环境恶劣、条件艰难,敌人强大,我军弱小的情况下,我军以中国特有的近战、夜战、运动战、枪林弹雨的战场,勇敢穿梭,让敌人惊恐万分。在重要的战役打出了万岁军 38 军。 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之所以取得军事胜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导的政治工作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政治优势成为我军致胜的战略优势。无数先烈、革命前辈们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贡献,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与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相同,我的父亲母亲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战争,保卫和平,抗击敌人,我为他她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永远怀念他她们! 抗美援朝志愿军取得的伟大战果震惊了全世界!抗美援朝是中国的“立国之战”“立威之战,”打出了中国的伟大地位和尊严,表明了已经强大的起来的新中国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国家对他进行欺负。

对于新中国来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必将永彪史册,万古流芳! 打败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狂妄。充分表明,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有敢打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中华民族这种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是我们民族之魂。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使之更加发扬光大。我们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就是要大力学习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继续发扬全国人民和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表现出来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更要有这种大畏的爱国气节和英雄气概。 为了和平观后感范文 2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了 6 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整整70 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 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

纪录片策划案

纪录片策划方案 一、创作理念 关注社会中另一生存环境下的被托管的中小学生,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学生们的生存状态。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风格地位 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拍摄学生们生活中的一天,以采访老师和学生为配合画面,描绘这一群体的生活,体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引发人群的思考。 三、主要内容 在世纪城的小区里,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地来昆经商的商人,生活的压力让父母们每天忙于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于是,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许多托管的培训班。培训班里的老师负责这些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们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等,有日托的,也有全托的。日托的孩子们,老师负责早上接到他们送去学校,然后中午再接到培训班吃午饭,再送去学校,下午接到培训班辅导他们作业,照顾饮食,直到作业做完由家长接走。而全托的孩子们还要留在培训班里睡觉,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家长在精神生活上无法满足他们,只有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什么对他们最重要呢?培训班的老师,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

他们在精心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学习的过程中,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吗?带着这些问题,用镜头探究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展现这一现象对于这群孩子们的影响,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目标人群 显性受众: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 隐性受众:对这一社会现象有兴趣和共鸣的一般大众 五、拍摄对象 托管班的学生们,托管班的老师。 托管班里必然有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学生是整个纪录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们与老师会发生深切的联系,而对老师的采访和拍摄也会形成冲突的交锋点。 六、拍摄地点 世纪城某托管培训班、学校门口、其他地点根据拍摄具体情况安排。七、拍摄目的 反映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八、前期准备工作 题材的选择 从故事情节的选取来说,通过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来表现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是以小见大的一个方式,采用开放式的形式,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范文

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 后感范文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即将要播出,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央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观后感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且,美国多次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时的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处在艰难时期。抗美援朝的前线上,广大志愿军在粮食和衣服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

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忠于祖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战士,也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同时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

纪录片赏析大纲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世界纪录片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生平及作品,使学生了解其纪录片创作观念。 内容要点:1、弗拉哈迪的人格魅力与其作品的内在联系 2、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世界纪录片史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纪录片拍摄心得体会 2013050236 13新闻2班宋新越 经过一段时间的拍摄,我们的纪录片终于完成了。看着成品出来有一种莫大的欣喜,也有一点小小的骄傲。我参与拍摄的纪录片虽然不是什么大作,但我还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所理解的纪录片的拍摄。 在最开始确定好分组后,我们开始商量确定主题,大家各抒己见。主题的确定经过一番波折,由于大家商讨出的第一个主题不合适,于是我们又重新确定主题。这过程中大家一起出力,也在网上查找了相似的事例,同时也请教了我们的指导老师,最后确定了主题。主题确定了之后,我们几个女生开始写拍摄脚本。脚本编写经过了几次的修改,存在着各种不足,如内容太繁琐,场景太大,效果拍摄不出来,甚至编写的时候还出现了脱了主题。但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完成脚本。虽然开头就让我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团队的力量很强大,有的时候也会出现意见不合,但最后都能融洽解决。 脚本完成后,我们按照分镜头脚本编写并打印出来,这样便于中期的拍摄以及为了后期的剪辑更加有条理。编写的时候尽量细化,将同场景的镜头分出来,这样不管是拍摄还是最终的剪辑都更加省时省力。 拍摄现场常常是纷乱的、复杂的。对于纪录片而言,场面不受我们控制。在人物众多的嘈杂场面,我们常常会遇到不知所措、令人困

惑的“盲点”。我在开始拍片时也时常遇到这种情况,事先预定了许多的拍摄方案、拍摄角度,但一到现场,突然的变化会让我手忙脚乱。这是考验人的时刻。环境变化、摄制组人员的建议或其他人的提示常会干扰你的初衷。应该学会排除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清醒意识,不妨反复问自己:“我事先准备的拍摄方案是否能行?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这些众多的事件或人物中,哪一个最有意义?如何去实施?”当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在短时间做出,因为你所拍摄的事件、人物是不能等待你的。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从中我知道了要拍好纪录片,首先要知道何谓纪录片。纪录片首先是一种观点、一种看法,一种对于某种问题、某个人物、某一状态所持的看法。纪录片作为一种“理念”,它永远以自己特殊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描述、记录世界,既有对那些社会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关注,也有对我们今天飞速发展和变迁的社会、文化的关注与记录。 拍摄者与被拍摄对象永远在“平等”之上进行平视、对等的交流,包括怎样适应险恶环境,怎样与你拍的对象融为一体,与被拍摄者一样思维,一样呼吸,一样喜怒哀乐。我们常要做的就是和拍摄对象交朋友,使他信任你,在拍摄中不再回避你和摄影机的存在,而是坦率地接纳这种存在,乃至忽略这种存在,忘记这种存在。 在纪录片拍摄中,现场的声音是构成真实性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录下同期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事实却并不完全如此,我们很

纪录片-结构分析

[内容提要]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平行与渐进:电视纪录片的两种结构思维 在电视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不过,任何结构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结构思维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的语言链和语言流的思维过程。结构思维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材料的叙述创造一个拟自然的时空结构和逻辑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