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Update-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题-答案

Update-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题-答案

Update-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题-答案
Update-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为,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大型规划、计划或策略等。

2.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

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四项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概念。是指不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宪法通常规定只有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界定公共利益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3.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主要特征是不可分割性。

4.微观政治: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他们的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

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5.中观政治: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

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6.宏观政治: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7.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

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8.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它们并不交付东西,也不分配利

益。这些政策多涉及人民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社会公正等。

9.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

利的转移性分配。

10.利益集团: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11.政策目标群体: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12.思想库: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

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13.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

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14.目标群体:受政策调整利益的一部分人。是指政策目标表现为对一部分人的利益进行分

配或调节,对一部分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或指导,这些收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政策对象)。

15.合法性危机:政治系统不能把群众的忠诚维护在一个所需的水平。

16.地理因素说:是指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

共政策有重要影响。地理环境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同时也为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17.政治文化:源于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民族的整体历史经验,以及公民所受的正式和

非正式教育的共同产物。

18.政策分析:指对政策的调研、制订、分析、筛选、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进行研究。

19.研究型分析:

20.快速分析:也叫基础分析。它对政策能作出及时的反应,在时间资源稀有的条件下,快

速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分析过程简便快捷。

21.层次分析法:主要用于帮助认定问题的三种原因,即可能的原因、合理的原因和可行的

原因。是指将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决策方法。

22.具体模型:与原型在形态上几何相似的模型,如交通地图、沙盘等。

23.抽象模型:语言、符号等抽象形式反应原型内在联系和特征的模型。

24.群体狂想症: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的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方面,而忽

略了如何去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5.渐进主义: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提出的,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

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26.精英理论:将公共政策视为把握统治权力的政治精英的价值偏好,其观点是在政策过程

中,公众完全是被动的,他们的要求及其行动对公共政策不会产生决定作用。

27.取舍理论:在分析经济政策或经济目标时,通常把现有资源假定为有限和固定的,若他

们面临多项政策或多重目标的选择,那么就必须有所取舍。

28.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

会犯罪等。

29.结构性社会问题: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30.目标置换效应:对于工作如何完成的关切,致使渐渐让方法、技巧、程序占据了心理,

反而忘了整个的目标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

31.决策层次系统:人的行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支配低层次性的的目标总含有实现更高层次

行动的内容,直至达到一个相对的终点目标。较低层次的决策行为往往成为较高层次决策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又称为目标手段系统。

32.价值判断:表现为价值目标的选择,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

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做任何一项决策时首先考虑价值问题,即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作出决策角度作出判断,是决策的首要前提。对决策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

33.事实判断:是对事物的现状、属性与规律的客观描述,它的基本要求是它的客观性,即真

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决策活动中所依据的客观事实即客观对象的具体认知的判断。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34.头脑风暴法:试图通过共振达到智力放大的效果,产生更多、更新创意的创新方法

35.双趋冲突:是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36.机会成本: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必须放弃其他收益

37.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

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38.政府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

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39.象征性议程: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是社会观念方面的问题。

40.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

下交换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得出预测的结果。

41.乐观原则:选择在最好自然状态下能够带来最大收益方案作为决策实施方案

42.悲观原则:选择在最差自然状态下仍能带来"最大收益"的方案作为实施方案。

43.政策执行:在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

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44.执法圈套: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的诱导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国家不

能惩罚这种行为,但如果适用不当,诱发严重社会问题。也叫钓鱼执法。是正德摧毁道德的表现。

45.诱惑取证:相对人的行为本身就违法,执法机关采用诱惑的形式以获取其违法证据。

46.破窗理论: 1982年由美国犯罪学家提出的。如果一个窗子被打破,没有即使修复,导

致更多的窗子被打破。它告诉我们,任何不良行为都是有传播性的,如果不加以制止,便会有更多的人作出这种不良行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收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无序的氛围中,公众会变得麻木不仁,社会不良现象就会滋生、蔓延。)

47.阶梯效应:

48.超限效应:

49.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

心理状态。受信者的态度变化与说服方向完全相反,他们对说服性信息进行积极的心理反抗,这种现象被习惯地称为逆反心理。

50.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

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51.政策终结:指政策制定者经过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

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政策替代:用新政策替代旧政策,新政策往往是在方式方法和操作程序方面做出较大变动以实现原定的政策目标。

52.政策分解: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形成一项新政策。

53.政策合并:旧政策被终止,但是实际功能合并到其他政策中去。

54.政策缩减:采用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缓解政策终结带来的巨大冲击。

55.政策保质期:

56.听证制度:源于西方国家的司法实践,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立法活动和行政活动之中,从

而成为公共政策规划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形式。其具体要求是,在讨论和研究政策方案时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听取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利益团体、社会公众等代表人士的相关意见,进行必要的政策辩论,以保证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在实现政策主体多元化的进程中采取的一项制度形式。其核心原则是:增强决策的透明度,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其具体要求是:在讨论和研究政策方案时,必须经过合法程序,听取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利益团体、社会公众等代表人士的相关意见,进行必要的政策辩论,提供有效的证据,考虑多方的利益,以保证政策规划的公平、公正、科学与民主。

57.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

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

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58.民意: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一群人针对重要议题表达其复杂偏好综合。

59.冒险转移(风险转移): 美国学者斯托尔提出的一种决策理论,认为群体决策往往比个

体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责任分散、领导者作用和社会比较的作用。

60.心理账户:是芝加哥行为学家提出的概念。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是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

账户进行管理,并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运算规则。

61.目的颤抖:由于做事过度用力或意念过于集中,反而会将平时可以轻松完成的事情搞得

一团糟。人都有这么一个弱点:当对某一件事过于重视时,心里就会紧张,而一紧张,就会出现心跳加速、焦虑、精力分散等不良反应。这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会使我们的才能无法正常发挥,最终导致我们的失败。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即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二、简答:

1.简述界定公共利益的基本标准:

通常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1)具有“公共性”。较私人利益而言,公共利益首先是一种公众利益,受益主体具有

普遍性或不特定性的显着特点;同时这种利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

选择机制,一般难以通过市场等私人选择机制来实现。

2)具有合理性。由于一种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是以其他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减损作

为代价的,因此立法机关在界定公共利益时就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或者比例性原

则):要对局部公共利益与整体公共利益、短期公共利益与长期公共利益加以权衡;

对可能减损的私人利益与可能增长的公共利益加以权衡;对实现公共利益的不同方

式加以权衡。通过这些权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小失大。

3)具有正当性。公共利益的界定事关广泛的公众利益,立法机关,尤其是地方立法机

关和行政机关应当广泛听取、充分尊重公众意见,保证公共利益界定基于广泛的民

意之上。

4)体现公平性。公共利益是一种公众利益,如果以减损少数人的私人利益却又不给

予必要补偿的方式来增进公共利益,就会有违正义和公平。这种补偿应当是一种得

失相当的公平补偿和合理补偿,而不能只是象征性的“适当补偿”或者弹性很大的

“相应补偿”。

2.简述经济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

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术渊源是斯密的经济自由放任主义,现代经济自由主义,又称新自由主义,是以哈耶克为代表人物,这一学派认为,市场是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力量,因而极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3.简述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观点

国家干预主义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4.简述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总统决策的基本类型

1)国会立法

2)总统决策:立法倡议、立法否决、委托立法、外交决策、防务政策

3)政府机构决策

4)司法决策

5.简述我国议行合一体制下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1)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a)直接形式 b) 间接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a)宪法b) 基本法c) 其他法律

d)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e) 此外,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

3)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a)行政法规b) 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c) 部门规章 d) 地方性规章

e) 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6.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治性、价值选择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多样性、合法性、权威性、普遍性、稳定

7.简述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基本途径

1)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权利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利

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出台,迫使政府修

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8.为什么大众传媒能够成为现代社会政策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

9.简述思想库的基本类型

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国际思想库

10.简述目标群体政策认同的缘由

政治社会化的影响;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成本收益的权衡;大局或整体的考虑;避免收到惩罚;环境条件的变化

11.简述目标群体政策抗拒的原因

合法性危机;缺乏对政府官员的信任;社会心理负担过大;

12.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

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社会变迁、国际环境

13.简述政策分析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政策分析主要是出于科学和专业上的双重考虑。前者的目

标是探求理论知识,后者的目标是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2)跨学科的特点。

3)多架构的研究方法

4)广阔的研究背景和领域

14.根据托马斯?戴伊的观点,政策分析需要回答哪些问题?

描述和解释政府活动的原因和结果。他的关注点是揭示,而非诊断。所以,政策分析家

的任务是,开发和检验一组命题,去讨论政府活动的原因和结果,然后积累相关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政策分析结果。可以看作是政策观察家的分析方法。

15.根据托马斯?戴伊的观点,政策分析与政策倡议有哪些不同?

政策倡议是指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的努力,是诊断,往往发现什么政策可行,什么政策不可行,在此基础上积累给出建议。而政策分析是发现具体公共政策的基本逻辑,目的在于积累科学知识。

政策倡议需要修辞、说服、组织和实践的技巧,而政策分析却鼓励研究人员运用调查工具去评判重大的政策议题,尝试发现构建公共政策的因素,以及公共政策所带来的相关影响。政策分析活动产生的知识是政策倡议和政策实践的先决条件。

具体而言,政策分析表现出如下特征:

1)解释而非描述公共政策

2)探究公共政策的原因和结果

3)尝试发现适用于各种政策领域的一般性理论

16.简述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决策并不能保证一开始就有十分明确的目标,而环境又不容许我们等到

目标完全明确后再作选择。

2)期望水平:取决于决策者的期望水平。期望水平是随环境和个人体验变化而变化的。

为决策目标确定恰如其分的期望水平,是决策成败的关键。

3)搜索方法:搜索方法基于满意原则,是西蒙有限理性学说的核心。

主要有: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等

17.渐进模型具有哪些特点?

1)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18.简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3)被统治者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精英阶层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才能保持社会的稳

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的看法一致;

5)公共政策所反应的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股而非大众的要求;精英与公众的信息严

重不对称。

19.根据制度理论的观点,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哪些特征?

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20.小组意识模型表现出哪些特征?

1)一致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6)群体成员的共通性

21.如何防范小组意识的出现?

1)决策小组的领导应鼓励成员尽可能多地提出怀疑和反对意见,在小组讨论中为意见

的交锋创造良好的气氛

2)领导不要一开始就说明自己倾向于哪个方案,避免由于自己的主观好恶对成员造成

的心理影响

3)按照行政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些独立的政策计划和政策评估小组,为同一项政策服

务,增强小组的开放性

4)可以把决策小组再分成若干小组,由不同的人主持小组的讨论,然后把意见汇总,

结果可能有很大变化

5)决策小组的成员可以和信任的组外人士交换意见

6)专家可被邀请到会,加强决策小组的开放性

7)领导者在每次会议上应暗中委派一个魔鬼角色。

8)如果涉及一个敌对国家或组织,要警惕情绪化的过激行为,用足够的时间调查和分

析敌对势力的迹象和意图。

9)不要轻易满足于简单的一致。

22.简述社会问题的类型

过失性社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

23.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描述社会问题?

我们在认识社会问题这一复杂现象的时候,可以借用比喻的方法,比如在<公共行政的病理>一书中,运用了医学的比喻,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分析,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从而确定有效的“诊疗”方案。如:

1)区分健康与疾病来比喻处理社会问题时先下力气去解决那些虚幻的或本不是问题

的问题。

2)区分症状与疾病来比喻政策政策分析人员作为诊疗社会问题的“医生”,要区分社

会问题的“症状”和“疾病”。

3)用不同类型的疾病比喻各类社会想象。

另外,在《组织的形象》一书中,运用不同的组织比喻,系统总结了组织理论的发展,提出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认识组织这一复杂的社会想象,从而决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如:组织机器论、组织生态论、组织大脑论、组织文化论、组织政治论、组织心狱论

24.政策议程具有哪些类型

1)外在创始型: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解释和扩散进入

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压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

2)政治动员型:具有权威作用的政治领袖主动提出其政策意向,并使其进入政府议程;

3)内在创始型: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扩散对象限于体制内的团

体或个人,客观上不涉及社会一般公众,目的是为了形成足够的压力以使决策者将

问题列入政府议程。

25.简述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

1)范围,收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

2)强度,公众的态度反映;

3)时间,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6.简述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的基本类型

1)内在触发机制: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

2)外在触发机制:战争行动、地区与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27.简述建立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的失当

28.简述政策方案开发的理性基础

29.简述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

1)排除批评:必须组织对新观点的不利评价,不能违背“无批评”原则;

2)欢迎畅所欲言:不存在权威的意见,与会者人人平等,谁也无权作出结论,大家自

由思考,任意遐想,任何看法应受到鼓励和尊重;

3)观点多多益善:质量源于数量,想法看法越多,产生创新思想的可能性越大;

4)合并与改进:不同观点的组合与改进也是创新思想的必要途径。

30.简述政策方案设计的要点

成本、稳定性、可靠性、牢固性、灵活性、风险性、传播性、功效性、简单性、相容性、可逆性、强韧性

31.为什么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1)群体决策使得参与决策者责任分散,风险共担,即使决策失败也不会由一个人单独

承担,加之权责不够分明,所以群体决策不如个人决策谨慎,具有更大的冒险性

2)群体成员的关系越融洽,认识越一致,则决策时就缺乏冲突的力量,越可能发生群

体转移,冒险性越大

3)群体决策往往受到领导的影响,而这些人的冒险性会影响到全体转移倾向

4)群体成员所具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奉的价值观会被反映在群体决策中,例如美国

社会崇尚冒险,敬慕敢于冒险而成功的人士,所以其群体决策更富于冒险性。32.政策执行具备哪些特征?

对象的适用性、过程的动态性、执行的灵活性、有序性、过程性和时限性

33.简述政策执行的资源条件

经费、人力、信息、权威

34.政策执行可以采用哪些手段

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

35.简述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指标、信息、测定、分析、建议

36.政策输出与政策影响有何不同

37.政策评估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通过政策评估,人们不仅能够对某一政策本身的价值作出判定,从而决定这一政策的持续、发展、调整或中介,而且能够对政策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考察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政策时间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政策评估对提高政策制定水平和政策执行质量都有积极的影响

1)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3)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4)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5)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38.什么是“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39.什么是“阿罗悖论”

阿罗悖论(Arrow Paradox)大致的结论是:社会选择中如果要求满足各种备选方案的广泛性、一致性、独立性和非独裁性,就无法形成一种社会选择方案。换句话说,合情合理的常识中认为理应具备的选择条件事实上是苛刻得无法满足的。因此,它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le theorem),更为普遍地被称为“独裁定理”

40.什么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

如果一种变革使受益者所得足以补偿受益者的损失,这种变革称为卡尔多希克斯改进。

如果一种状态下没有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的余地,那么这种状态就达到了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社会价值和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可能包含很大程度的收入分配不公平。

三、论述:

1.政治行动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进行说明

1)权利与控制。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以武力作为

依托。视政治为一个强制性模型,即政治活动经常以一种命令形式表现而且通常需

要以武力作依托。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把国家定义在一定领土范围内对武力具

有垄断性的社会机构,突出互动体系中的强制职能和合法性。其实,统治不仅仅表

现为强制执行

2)交易。交换政治利益的基本方式。就是交换政治利益。这一类型主要发生在相互

难以靠命令施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各方在讨价还价的中有付出也有收获,从

而达成一个能使大家基本满意的结果。在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下,一项政策的出台

往往就是各种利益集团进行交易的结果。斗争和妥协是政治交易中必不可少的策略

和手段。如美国总统艾僧豪威尔派军队进驻小石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取消公

立学校种族隔离的问题上,如果1957年艾僧豪威尔总统没有动用军事力量,那么

在小石城衷心中学取消种族隔离的措施就无法实施,联邦法院的判决就会毫无意义

3)博弈。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强调非

权力环境中的人们的战略和战术。正规博弈中的参与者不需要彼此发生直接影响。

他们可以作用于一定的环境以使他们自己确保一种结果的形成。有时某些合作性的

博弈中也会出现讨价还价的现象,但也有些参与者命令旁观者与他们进行讨价还

价,就像候选人对选民们所做的那些事一样。例如选举,其目的是为了在与其他参

与者的竞争中赢得最多的选票

2.试论公共政策的类型

公共政策类型众多,可根据不同内容具体分类,如不同领域、不同标准等。基本分为

1)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是指那些指导和规范政府的政策行为的理念和方法。

2)基本政策:是相对具体政策的主导型政策。它确定具体政策所应采取的态度,所应

依据的假设,以及应遵守的原则。其特征是:层次性、广泛性、稳定性、权威性、强制性。

3)具体政策:广义是指除基本政策以外的所有公共政策。包括实质性政策、战略与策

略、规则与程序等;狭义的具体政策则单指实质性政策,它主要涉及政府的财政预

算和发展计划,以及政府各个部门(如经济、外交等)的相关政策。

3.举例说明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指一种可以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换句话说,它的

存在状况及其数量(比例)大小能够被人们所认识。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指人们对上述客观情况的察觉和认识,即他们明显感到

目前的客观条件已经危及到他们所珍视的社会价值观,是对他们所信奉的社会规范

的一种背离。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研究其产生的客观条件,而且要

研究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使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或从不同角

度看待同一种状况及其解决方法。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

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

问题。政府是国民的代表.应该重视关系到多数人利益的社会问题。当然,这并不

等于说对少数人的事政府就可以起至不管,而只是表明政府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引起

社会普遍反响的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社会问题往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逐渐

形成的,它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到显、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

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

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

4.联系实际,说明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公共政策具有对行为和观念的引导作用,

从结果看,既包括正向功能也包括负向功能。如西方某些国家的一些社会福利政策,使社会寄生阶层同时受益,懒汉越养越多,表现出负向功能。

2)管制功能: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一是积极性管制,如政策条文对某种

行为加以物质或精神的奖励,刺激这种行为的出现。二是消极性管制,如政策条文

中的惩罚措施,抑制重复出现的可能。

3)调控功能: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涉及

到几个方面:一是人民的利益增长的快慢;二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与另一部分人的冲

突,如工人与农民之间,城里人与外来流动人员之间等;三是人民这方面利益与那

方面利益的冲突。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倾斜性,即在大目标前提下,优

先考虑某些地区、产业的发展,如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就突出表现了政策的倾斜性

特征。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合理分配要兼顾公平

与效率,人的利益不同,社会资源有限,因此,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不能同时满足所

有人的需要,往往是一部分人从中获得较多利益。

5.举例说明突发事件对政策议程的影响

1)触发机制: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

2)影响因素:时间、范围、强度。

3)突发事件: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抗议活动、新闻媒介。

6.联系实际,说明定义问题的基本步骤

政策问题的定义也就是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对问题进行明确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步骤是:

1)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

门关注的过程。问题察觉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客观条件,而且还取决于相关人员

的主观条件如政治立场、个人利益等。如,我们有节日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以

前因放鞭炮受伤的也有,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直到20世纪90年代,引起

的受伤人数激增,逐渐引起了重视。

2)问题界定:是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a)首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归类,根据政策问题性质界定是政治的、经济

的;根据作用范围界定是全国的、局部性的、地区性的;根据政策作用方式界

定是指导性的、限制性的。

b)其次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诊断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

在。

c)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质问题。把复杂混沌的问题情景总结概括为清楚

明了的实质性问题,分析主要矛盾,关注重要因素。如在北京交通拥堵问题,

能缓解就不错,但是造成拥堵的原因何在?市场与办公场所扎堆,有的路段修

了拆、拆了修,有的路段怎么改造也不见好转等等。路不是摆设,应该更多考

虑功能性,施工也要合理规划。

3)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数字、符号、图表等)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

过程。例如对人口问题的描述,就需要准确记载一些相关的指标,并作出定性或定

量的分析,如现有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人口发展趋势等。

为避免问题确认过程中的出现信息失真和沟通障碍,决策失误,对问题的描述应注

意两点:

a)一是问题描述尽量做到真实详尽,切忌认为夸大或缩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b)二是尽量缩短报告链条,减少报告层次。由于政策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时间延误可能会造成问题描述的失真,过滤层次过多也会造成反映问题出入

大,所以越级行为是允许的

7.联系实际,说明建立政策议程的条件

8.举例说明政策终结的形式

9.举例说明政策执行的基本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加强政策认知

深刻理解政策的实质内涵,分清政策的界线

2.制定公共政策执行计划

在这个阶段中应注意的问题:第一,计划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第二,计划应具有弹性和灵活性,适应环境变化;第三,计划要兼顾各方面的关系。

3.进行物质准备——政策执行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

4.进行组织准备:确定政策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

5.注意制度配套

(二)实施阶段——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环节

与我国渐进主义政策模型相一致:宣传—试验—推广

1.政策宣传: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有效手段

2.政策试验:根据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试

行政策的方法。

3.政策全面推广

(四)总结阶段——执行监测与执行再决策

1.政策执行监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紧急救险”的过程。

主要内容有监察、审计、核算和解释

2.政策执行再决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

正,使政策方案变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10.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策执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11.传统理性模型在政策实践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12.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渐进理论的优劣

1)渐进理论是美国学者林德布罗姆提出的,政策制定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

程,而是对以往政策行为的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

2)渐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实验、不断反馈和调整的过程。从某种意义

上讲,很像蚂蚁向其蚁巢的爬行,一边摸索一边前进。渐进模型的这一特点有利于

避免因决策严重失误所产生的持久性结果。社会是一个惯性很大的系统,越是严重

的错误越难完全纠正。步子小,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纠正。迈大步意味着进行重大的

政策变革,这样做一方面会引起决策层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导致权力的改组和社会

形势的重大变化,冒险大;另一方面,可能会在制度安排和公众心理方面遇到很大

阻力,形成政策执行中的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把大步变为连续的小步,步幅虽

小频率不慢,那么上诉风险就会大大缓解。渐进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意义很大。渐进

模型的出现有其实际基础和理论依据,各国政治都是渐进趋势。

3)然而,渐进模型多适用于稳定发展的社会形势,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带有明显的保

守主义偏见,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特别是在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

物价飞涨、社会动乱、战争爆发这些突变的形势下,渐进模型不合适。因此,渐进

模型这种墨守成规、维持现状、不求改革和创新的倾向,对不少发展中国家,在需

要进行改革的许多领域都是不适用的

13.博弈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有何启示?

1)博弈决策理论是对处于竞争冲突状态中的两方或多方决策者相互制约决策过程进

行分析的模式,这一分析模式将冲突双方或多方的相互决策看做是一个由博弈者、

策略集合、赢得函数构成的博弈系统,通过分析来探索竞争冲突中相互决策的规律。

2)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其他许多利用数学工具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学科一样,都是从

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基本的元素,对这些元素构成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而后逐步

引入对其形势产影响的其他因素,从而分析其结果。运用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政

策制定是一个博弈系统的运作过程,政策分析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博弈过程求得最佳

决策方案

14.理论联系实际,说明政策过程的主要环节

1)社会问题的产生

2)政策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方案的设计

政策方案的评估

政策方案的选择

15.运用取舍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取舍理论源于正统的经济学原理。设定现有资源是有限和固定的,若采取某项政策或追求某项目标,就必须舍弃其他政策或牺牲其他目标。

1)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的取舍。

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时,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公平分配的问题无从谈起

2)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取舍

凯恩斯理论的运用不当,会使通货膨胀成为维持充分就业的可能代价;传统经济理论运用不当,会使失业率成为稳定物价的可能代价。

3)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取舍

如要保护周围环境,就必须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利润。因此增加生产和保护环境是矛盾的,不可兼得。

此外在社会政治领域,也有相似的取舍。如:政治民主和政治安定。有时为使政治安定不得部队公众的自由范围加以必要的限制;有时冒政治不安定的风险

16.法前景理论与公共政策有何联系?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过程。在编辑阶段,个体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予以判断。在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

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17.如何运用精英理论分析公共政策?

(一)精英理论定义

在传统与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托马斯·戴伊对政策科学进行了发展,概括出公共政策的精英分析模型。该理论包括以下基本观点:第一,社会由少数统治者与多数被统治者构成。第二,精英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他们把握政策方向,制定政策,规划战略,并通过国家机器来执行政策。第三,公共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是反映精英的利益和价值偏好。第五,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二)精英理论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并不反映公众要求,而是反映精英的偏好兴趣。因此公共政策的变革和创新只是精英们对其价值观重新定义的结果。公共政策的变化必然是渐进性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其次,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的,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普选与正当竞争并不会使公众真正参与政治,选举制和政党制度更多地是具有象征性意义。

最后,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精英集团具有一致共识,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存在有赖于精英集团的这种共识,政策方案只有与此相符才可能进入政策议程。精英之间观点一致的放面远远多于不一致的方面。

18.根据团体理论,政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9.系统理论带给政策分析哪些重要启示?

20.价值观体系如何影响决策者的行为?

21.试论政策分析的局限。

政策分析真能其作用吗?有不少人认为,政策分析只不过是演示政治冲突的时髦虚饰而已,决策者未解决冲突所进行的实际上是一种实际的较量。政策分析人员所做的分析实际上是枉费心机,因为各种重要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据政治实力的对比。政策报告被轻视和搁置的现象很多。

托马斯代以也指出人们实在难以确认政策问题能否真正解决美国问题。政府会发现社会问题并努力去解决,但政策分析还是有局限性的。

1)政府权力的限制。政府受到多种社会力量的限制,如家庭生活、儿童抚养、社会

习俗等,这些力量不受社会左右。即使政府有心介入,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控制,相

关问题的解决可能棘手。

2)问题认识上的分歧。在目标与手段、方吸纳于路径上的政策讨论中经常有冲突产

生,当人们难以对冲突内容达成共识,政策分析就难以派上用场。政策分析可以提

供达成共识的思路,但是不能解决价值冲突问题。

3)人文研究的设计限制。对人类社会进行某种受控制的实验不大可能。劣等学校教

4)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复杂性。政策分析人员缺少对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足够的了

解,所以没有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信建议。霍桑试验失败

5)社会问题的多样性、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科学知识的有限性。绝大多数社会问题

都会涉及多个变量、受到多项因素影响。因此政策分析人员往往难以对政策方案进

行精确的预测和明确的解释。政策议程中充斥大量矛盾的建议和相互冲突的提案充

分说明了科学知识的有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但是,决策制定者必须要制定政策22.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按照政策分析七步法进行分析。

Eugene Bardach

1)政策问题的确认(Define the Problem)

2)整理收集资料证据(Assemble Some Evidence)

3)构造规划备选方案(Construct the Alternatives)

4)选取标准(Select the Criteria)

5)结果规划(Project the Outcomes)

6)权衡分析(Confront the Trade-offs)

7)政策决定(Decide)

23.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对政策制定有何启示?

罗尔斯采纳了功利主义对待福利的利益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涉及公平问题的公正模型。他认为,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可以存在,但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最大限度地使先天有利条件最少的那部分人受益。只有如此,人们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可并接受社会差别的存在。罗尔斯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公平,而且强调机会上的均等。他认为,具有同样能力的人应该拥有同样的生活机遇。罗尔斯为社会设计了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希望社会制度在理性支配下,使利益的分配能够尽量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以期让所有的社会成员达到平等的初始状态,从而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罗尔斯模型的支持者认为,该模型为更好的公共政策奠定了哲学的基石。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自测题 2018.6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 失去权威性。A.奖励性B .惩罚性C .温和性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A.权威性B .合法性 C.系统性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C .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 .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 .社会公 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B .对立者C .被统治者D .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A. 权力B. 利益C. 关系D. 制度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A.秘书 B. 助手 C. 领导者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A.补充 B. 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A. 基本掌握 B. 选择 C. 共识 D. 互动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 A.终结状态B .特殊状态C .正常状态D .起始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C .西蒙D .拉斯韦尔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A.对策模型 B .互动模型C .浴盆模型D .系统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 .五C . 二D.三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A.响应B .深入C .反映D .内化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2018年《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 A.利益B.权力C.公共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 )的分配。 A.强制性B.权威性C.限制性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概论 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C.拉斯韦尔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B. 个人负责制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C. 行政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C. 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C.正常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浴盆模型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C. 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B. 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 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 是: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 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 象,一般公认以()提出“一般系统论” 的概念为标志。A.贝塔朗菲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使用 的。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层级 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 树立()政策理念。C.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公 共问题 31、()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A.公共 利益 32、公共利益是公众()的资源和条件。 B.共享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 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类型的决策。C、完美主义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的方 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 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 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 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系统性 37.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 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 决定作用的()。 C.组织或个人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 异。他们之间()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39. 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 上是体现在()的身上。 B. 国务 院各部门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同层次:(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41.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 对政策()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 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 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D.合法性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 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 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C.交叉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 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 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型 D. 折扣 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 ()水平。 A.民主化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 成浓厚的(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 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D.竞争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的一种改进 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 用的思维方式。D.完全理性思维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的又一种 修正。A.完全理性思维 49.()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 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B.顺序 决策思维 50. (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 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 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 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 维方式进行决策。 C.剧烈变革思维 51()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 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 和策略。A.头脑风暴法 52.()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 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 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C.德尔菲法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 具有“决策”和“( )”的双重特征。A. 公共性 54. (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 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D.简单矩阵法 55. (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 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 其变的做法。C.无为思维 56. (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 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 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 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 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B.巴拉姆驴子思 维法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 种()系统。A.计算机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在进行决 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 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 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 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 )是公 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B.管理性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 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A.法制 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 - 1 -

固体废物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 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 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给出的定义,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2、固体废物处理——通常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 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过程。 3、固体废物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或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他危害成分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场所或者设施并不再回取的活动。 4、城市生活垃圾——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 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5、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被国家危险废物鉴定 标准和鉴定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二、简答题: 1、固体废物的定义?我国将固体废物分为几类?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给出的定义,固体废物是指 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2)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三类。 城市生活垃圾: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 危险废物:危险废物是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被国家危险废物鉴定标准和鉴定方法认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判断题

A 按照地域原则划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简单划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内政治法律环境。(×) B 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C 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 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结构。(×) 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策过程看作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 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作为测量标准,目的在于分析方案的经济价值。(√) 层级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D 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 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F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福利经济学不关注单个人的效用,只关注一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社会福利。(×) 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 风险性问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 G 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级赢利”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考察个别的微观利益,而且要考察整体的宏观利益,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 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公共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 公共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 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设计是灵感而非汗水的产物,是发明与创新而非系统思考的过程。(×) 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和实施,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环境的改善和重塑。(×) 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题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题 【说明】 ①该复习题是《期末复习指导》内容的浓缩。 ②每题后的数码指该题所在哪一章。 ③题号加框表明该题没有在《期末复习指导》中,只在教材后的练习中,供参考。 ④以下题目不在此复习题中,作为论述题,内容较多,答案见《期末复习指导》: 第三章4、5、6、7、9题;第七章2、3、4、5、6题;第八章第7题;第十章第3题。 一、单项选择 1、公共政策是政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1)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1)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1)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最早提出的。(1) 5、政府主体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2)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一一公众为伙伴。(2) 7、决策权力的角逐的核心问题是权色,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3)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3)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外脑。(3)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3) 1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4)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共识。(4) 13决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所在,确定决策 .旦卫。(4) 14、决策过程中的第二步是拟定各种可能的备择方案。(4) 15 西蒙把决策过程分为三步,分别称为情报活动、设计活动和抉择活动。(4) 16、西蒙认为,决策的基本程序中应包括审查活动,即决策过程中的反馈。(4) 17、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的失效。(5) 18、史密斯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5) 19、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5) 20、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四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5)

公共政策概论 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 第二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 第一节: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清运(P17) 1、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有哪几个阶段?(P17) 书上:三个阶段 搬运阶段(简称运贮)、垃圾的清运(简称清运)、转运 PPT:生活垃圾的收集分为5个阶段: ①垃圾发生源到垃圾桶的过程②垃圾的清除③垃圾车按收集路线将垃圾桶中垃圾进行收集④运输至垃圾填堆场或转运站⑤垃圾由转运站送至最终处置场或填埋场 2、清运的2种操作方法,及原理是怎样? 清运操作方法:移动式和固定式 第二节:城市垃圾运转站的设置(P35) 1、运转站设置要求是什么?(P38-40)

?2、运转站选址要求是什么?(P40) ①运转站选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置。 ②运转站应尽可能设置在城市垃圾收集中心或垃圾产量比较多的地方。 ③运转站最好位于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危害和影响较少的地方,例如离城市水源地和公众生活区不能太近。 ④运转站应尽可能靠近公路、水路干线等交通方便的地方,以方便垃圾进出,减少运输费用。⑤运转站选址应考虑便于废物回收利用及能源生产的可能性。 第三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预处理(pretreatment))技术主要有压实(compaction)、破碎(crush)、分选(separation)和脱水(dewatering)等。 第一节:固体废物的压实(P47) 1、什么是压实?

压实亦称压缩,即是利用机械的方法增加固体废物的聚集程度,增大容重和减小体积,便于装卸、运输、贮存和填埋。(PPT) 压实亦称压缩,即是利用机械方法增加固体废物聚集程度,增大容重和减小固体废物表面体积,提高运输与管理效率的一种操作技术。(书上) 2、压实的原理是什么?(P47) 当对固体废物实施压实操作时,随压力的增大,空隙体积减小,表观体积也随之减少,而容重增大。 压实的原理主要是减少空隙率,将空气压掉。如若采用高压压实,除减少空隙外,在分子之间可能产生晶格的破坏使物质变性。 3、压实的设备有哪些?(P49) 类别:固定和移动 各种家用小型压实器、废物收集车上、废物转运站配置的专业压实器为固定式压实器。 移动式压实器是在填埋现场使用的轮胎式或履带式压土机、钢轮式布料压实机以及专门设计的压实机具。 第二节:固体废物的破碎(P51) 1、影响破碎效果的因素有哪些?(P51、52) 硬度、韧性、解理和结构缺陷四个 2、破碎的方法有哪几类?(P53看书一定要了解其内容) 可分为干式破碎、湿式破碎、半湿式破碎三类。 3、破碎机的6种类型,其工作原理以及应用哪些类型废物?(P55-58 PPT)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